电影经纬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 > 电影经纬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6
ISBN:9787309072808
作者:孙绍谊
页数:285页

章节摘录

插图:与好莱坞的当代转型相对应,中国电影业也因新世纪以来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引入发生了重大的改观,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乃是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亿元票房影片数量的递增。当美国国内市场年度票房始终徘徊在95亿美元上下,一直难以突破100亿美元大关的时候,中国电影市场则出现了票房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市场规模随影院和银幕数的增加而扩展、影院观影重新成为城市观众文化生活一部分的可喜趋势。2008年,尽管和全球其他重要国家一样受到金融危机的拖累,中国国内市场年度票房还是达到了创纪录的43亿人民币。以目前增长的速度判断,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在五年内突破100亿人民币大关的预测应该不是没有一点根据。换言之,正如在宏观经济层面出现了中美经济力量此长彼消的趋势一样,在电影工业领域也出现了美国电影市场相对持平、中国电影市场大幅扩展的力量变化。

前言

长期以来,在国际电影学界的印象中,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电影(包括中国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一直如同好莱坞与欧洲那些所谓“真正”电影的影子,处于边缘和被遮蔽的地位。除了本地区的专家学者会将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外,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学者对此并不会投以太多关注。上述局面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了改观,随着国际政治和社会的发展,西方学界对第三世界电影的发展日益关注,研究成果产生了一个集束式的“爆炸”。其中,中国作为国际大国地位的不断提高,也引起了世界对中国电影和文化的广泛关注。按照一些国际学者的说法,它已经“在当前国际电影批评和研究中占据了中心舞台”。今天,围绕华语电影的历史、美学、批评与跨文化研究,业已构成一个颇具国际学术重要性的学术场域。同时,华语电影跨越地域限制、注重文化语言共同性的研究视角,也呼应了大陆、香港和台湾在政治上走向统一和体制上保持多元化这一特定历史进程,通过对电影这一重要文化媒体的研究,透视和影响两岸三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心理的性质、状态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使“华语电影研究”不再是一种书斋里的“死学问”,而成为当代文化政治的“活实践”。可以说,华语电影研究的兴起直接介入了未来中华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这也是这一学科在未来得以持续发展的深刻社会历史动力。

后记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无论是总史、断代史或专题史的写作和研究,民族国家向来是一般论述的单位和界限。尽管电影从其诞生起就具有跨国性,但真正从跨文化角度考察电影发展、思考电影现象的研究却不多。一方面,就单一民族国家电影来说,我们研究的深度、广度和范围都有了空前的提高,很多学者对研究对象的分析和认识也日臻细化和纵深化。一些学者在爬梳整理电影史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具有启迪意义、但过去却被宏大电影史叙述所湮没的观点。翻看近年来出版的关于中国、美国电影的中文专著和论文,许多过去受到忽视的论题,如电影工业研究、电影受众研究、电影消费环境特别是都市文化形态研究等,都相继成为学术关注的焦点,改写了过去以文本(影片)和导演为中心的研究定势。另一方面,滞后于文学、文化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国电影研究领域迄今未出现一部全面考察中美电影关系的专著。毋庸讳言,国内一些专著和论文在重点论述中国电影或美国电影的时候,会涉及一些关于中美电影交往方面的史实,如中国电影人孙瑜、洪深的“美国经验”、华裔女演员黄柳霜(Anna May Wong)的好莱坞经历、1930和1940年代的“辱华片”事件、费穆影片《天伦》的“美国行”等。但是,这些零星的论述远未勾勒出中美电影关系复杂而多变的历史与现实图景,更无从以跨国和全球化视野思考日益交融的电影文化。跨洋而观,英美两国自20世纪60年代电影研究逐渐成为大学和研究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以来,相继出版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关于美国电影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与精细化。在浩瀚的英文美国电影专著和论文中,不时能发现英美学者关于中美电影关系的讨论。不过,由于这些研究或是以美国电影为中心讨论中国,或是将中国仅仅作为好莱坞全球版图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不可能深入探讨中美电影之间的复杂关系,有的甚至未辟关于中国的专门章节。迄今为止,英美学界也没有一部专门讨论中美电影关系的专著出现。

内容概要

孙绍谊,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博士,现任上海大学电影电视学院研究员、美国南加州大学和纽约大学上海中心兼职教授,主要著译包括《想象的城市:文学、电影和视觉上海,1927—1937》、《灯光、摄影机、开始!走近中国新生代导演》(英文)、《原初的激情:视觉、性欲、民族志与中国当代电影》。
孙绍谊系国际亚洲电影促进协会(NETPAC)美国分会理事,美国电影与媒体研究学会(SCMS)会员,中国数字电影与数字节目联盟副理事长,曾担任新加坡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奖评委(200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学生短片大赛评委(200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奖评委(2007年)、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奖评委(2001年)、孟加拉国达卡电影节评委(2000年)。

书籍目录

自序一、影像空间、国族电影与文化全球化跨地域性与“无地域空间”:全球化语境中的华语商业电影空间的审判:影像城市与国族建构敌托邦城市与延伸的电影时空:兼论中国电影30年贫弱的未来想象二、图绘中美电影关系电影“中莱坞”:全球影像版图的重构?权力格局中的“普适性”策略:好莱坞与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中国电影年度报告:2008年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和评价叙述的政治:左翼电影与好莱坞的上海想象当代美国电影创作评析从审查到分类:解读美国电影分级制度从Nickelodeon到Megaplex:影像消费空间与美国电影院线科恩兄弟与美国独立电影美国的学府电影教育三、新媒体与电影理论市场转型中的影像重组:新媒体与文化批评新媒体的叙述:浮沉在影像库中的千面城(层)市新媒体与早期电影电影研究的“历史转向”:理论与方法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文化转型与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四、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兴衰史经典伯明翰学派晚期伯明翰学派后记

编辑推荐

《电影经纬:影像空间与文化全球主义》是海上电影学人文丛之一。

作者简介

《电影经纬:影像空间与文化全球主义》所收文字,大多出自作者2005年起厕身游走在中国电影乃至文化研究学界边缘的一些心得,涉及的领域包括电影理论、中国电影发展、中美电影关系、新媒体和电影,以及文化研究及其应用等。取名《电影经纬》,意在喻示自卢米埃尔兄弟起,电影从来就不曾被民族国家的限阈所束缚,而是一直在技术和文化的全球旅行中完善和更新自我。尽管论述角度各有差异,论题也不尽一致,但《电影经纬:影像空间与文化全球主义》关于电影的思考却贯穿了一条主线,即试图跳出国族电影的箍限,在全球语境的文化关联中重新审视中外电影实践和理论,同时寻找某些具有普适主义意味的电影发展路径。从根本上说,《电影经纬》中所收的大部分文字,都期望超越全球/民族、东方/西方、中国/美国等许多世纪以来挥之不去的二元吊诡,转而倡导以全球主义的眼光看待电影诞生以来日形繁复的影像流动和消费,以及这一过程中各种文化之间的交互联系和借镜。也许,这种跳出传统命题箍限、换一套思路看问题的诉求或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中外电影交往与碰撞过程中的技术、文化、政治和经济脉络,从一个侧面重新图绘全球影像图谱,也助益电影史在新语境下的重新书写。

图书封面


 电影经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看不懂
  •     很好的书,质量也不错,卖家服务态度也很好
  •     其實不錯,除了對不起這麼ambitious的副標題。新媒體電影理論和伯明翰學派簡史都略述得挺好的,但我的確沒讀出多少是新的東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