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心理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 > 电影与心理人生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2
ISBN:9787122040978
作者:谭洪岗
页数:275页

章节摘录

  电影中的心理学  真实的生活坚韧的生命力——电影《活着》  〔剧情〕  上个世纪40年代,徐福贵是大户人家少爷,游手好闲,在赌桌上把房子输给了皮影戏班主——对方早看上了他家那一院房。福贵的妻子怀着身孕,带着女儿含恨回了娘家。一年后,福贵勉力养活自己和老母亲,妻子带着一双儿女回来了。福贵开始操办皮影戏班养家糊口。不久,他跟同伴都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福贵在战场上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做了共产党军队的俘虏后,才能够还乡,他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这时可爱的女儿已经因病成了哑巴。当年的皮影戏班主作为地主被处决,福贵吓得魂飞魄散——那年如果没有输掉房子,现在这五枪打的就是他了。  50年代,砸锅大炼钢铁的热潮中,福贵的皮影戏箱都险些被拆开,拿铁丝去炼钢。上小学的儿子死于意外。  60年代,徐家那美丽而不能说话的女儿,有了一段美满姻缘。却在生下儿子后,死于大出血——医生们作为反动学术权威都被打倒;占领了医院的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突发状况。  以后,外孙慢慢长大,已经能记得妈妈和舅舅的名字了,福贵夫妇和女婿带着外孙去给女儿上坟。回到家里,虽不完整,仍是一家人在一起。舒缓凄美的音乐声中,影片戛然而止。  曾经见过网上一句俏皮话: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看完《活着》,却让人沉重地发现,有些年代,单是活,就很不容易。  这部电影里充满了意料之外的反讽:皮影戏班主煞费苦心赢得了徐家的房产,几年之后却为这房子送了命。福贵催促没睡好的儿子去学校,因为区长要来视察。新中国成立后的福贵早就没有了当年的大少爷派头,十分小心谨慎,一点不敢行差踏错。想不到区长开车失误,导致福贵的儿子送了命。而这位区长,正是当年跟他一起被抓壮丁、一起做俘虏的同伴。  福贵的女儿生产前,女婿找来了被关押的一位教授,妇产科的第一把刀,指望万一产妇遇上什么,教授能帮帮忙;福贵听说教授饿了三天没吃东西,连忙去买了七个馒头给他。待到抢救产妇时,教授撑得不行了,无法出手相助。多年后给女儿上坟时,福贵仍不禁懊悔地说起:当初我要是没有给他买馒头,说不定女儿还能活着。  电影已经砍掉了小说原作的最后一部分:原作中,女儿死后,福贵的妻子也很快去世;几年后,女婿、小外孙也先后意外身亡。最终,福贵自己赶着一头老牛耕田,给牛起了个名字也叫福贵。一天劳作后,老人赶着老牛远去,用粗哑的声音唱着: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电影做这样的处理,去掉了后来那些惨痛部分,不知是不一是怕电影的基调太沉重了,怕观众受不了。而小说中,很朴实:地接受了这份沉重与惨痛。小说里:老人福贵自己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一句“我还活着”,让人苍茫百感,也从心绪跟着主人公的坎坷命运起起伏伏,一下子落了地。  关于命运坎坷  “还活着”是经常容易被忘记的事实。如果在生活中像福贵这样遭遇过生离死别的伤痛,或者遇到福贵这样饱经忧患的人,很多人的反应会是——希望自己能忘掉让人悲伤的过去,希望帮对方忘掉伤心往事。大家常常以为不再提起,不再去想,就可以假装那些事情没有发生过,可以向前看往前走了。然而竭力去回避去忘掉的种种努力,反而让悲伤原封不动地压下去堆在那里,一直没有机会释放。  忘记了就好,这话暗含着人的悲喜都由境遇和外部事件决定,本人无能为力。于是悲伤来时,所有的着力点用在对抗或逃避外部事件上,以为若无其事,或者拒绝接受,就能改变现实。  陷在对境遇不公的震惊、抱怨、抗拒、愤怒中时,无论当事人自己还是知情的旁观者,都常常误以为事情太严重了,这个人承受不了;经历太悲苦了,他如何能够走下去……人如果只活在心理现实中,跟真实世界暂时隔绝不通,那的确会忘记去看一个更重要更本质的现实:无论经历过什么,这个人活过来了。他,还活着。  无论遭遇过多少悲苦,福贵平静地接受了。能够接受已经发生的,这让坚韧的生命力本身,比之前的看上去身不由己、被命运无情播弄的际遇,有了更大的分量。——生命的力量在于坚韧,而不是假装没事儿的貌似坚强。就像有些花木在暴风雨中会弯腰甚至伏地,过后再慢慢恢复如常;没有这样的弹性,那会容易折断。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生活经历中突如其来的打击,就像疾风骤雨一样,并不持久。只是人在遇到这样的打击后,往往感觉好像原本精心栽培的花园,曾经芳香馥郁,繁花盛开,如今简直一片狼藉,甚至无法想象或不敢再回想以前花开满园的样子。痛心之余,有人可以行动起来重建花园。也有人会消沉下去,怕投入心血之后,再遇到类似或更大的打击。  关于死亡  福贵经受的打击足够多。他经历了几乎所有亲人的死亡。  乍看这样的境遇,人们的反应是不忍多看。然而,印象中,小说原作者写这个故事有所本,灵感来自一首关于老黑人的英文歌曲,那首歌唱的是失去一切的老黑人没有被压倒的坚韧态度。  平日里对死亡的惧怕与回避,有些来自直接接触过死者的印象:病痛、鲜血、衰老、重病或意外死去的人完全脱形……更多的,仿佛来自跟死亡相关的众多负面联想:形形色色的鬼故事、家属的痛哭和悲恸欲绝;还有,大家谈死色变的态度。这些,让死亡这个字眼,变得格外凝重和可怕。  因为不敢看,于是会越发惧怕吧。曾经听过一位朋友分享的个人经历:他一度因为重病,视力日趋恶化,有失明的危险,当时心情极其低落。心绪能好转起来,主要是因为听进去了一位老人平静的话语:万物都是有生就有死。有生就有死,那就像有花开就有花落一样啊。我在想象中练习过与死亡面对面,想看看自己心里,那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会把死亡看作什么。最近一次看见的,是那里有我世世代代的祖先,宁静而祥和。也清楚地知道,有一天,我也会去那里,就像生命来自大地,有一天会回归尘土:也像水流千遭归大海,最终,浪花消融在海洋中。那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也不用太恐慌。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每一天更要好好活。  怎样好好活?  好好活的很重要一步,想必是活在当下这一刻。过去已经发生,未来还没有来临,只有当下这一刻,属于自己。  记得有一个老故事:相传古代一位国王,有一天梦到一句话,足可以概括古往今来最重要的道理。不巧一觉醒来之后,他怎么也想不起来那句最重要的话是什么了。国王很是苦恼,便下令臣民帮他去想去找。大臣们不敢怠慢,急忙召集全国最有智慧学识的人们,集思广益。最终,找到一句大家都同意的话,刻在戒指上,呈给了国王。那句话是:一切都会过去。  一切都会过去。无论发生过什么,生活仍要继续。  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带着从悲欢离合中学到的东西和生命体验,更好地活下去。我关注的始终是,做到的人,是怎么做到的?平日里遇到心态好、承受力强的人,我常常在看他/她的时候,好奇地揣摩一下;比较熟的,就直接去问本人。  有些人几乎像是天生就会的,当然,看上去的天生,很可能是人家经过实践中的磨炼和学习,从生活智慧中得来;只不过遇到时已经看不出人工的痕迹,没有留下岁月的印痕,便仿佛天然成就一样。千百年来,这类天然成就或生活中自然发生的良性改变,吸引人们潜心研习总结,才有了后来纷繁多姿的理论解释,和简洁实用的方法技巧吧?这是道法自然的一个表现。不同的学科,都在自己的方向和领域里,探求相关的规律和自然法则。  一直记得我初读《心理学与生活》(PSYCHOIOGY AND LIFE)时看到的对心理学的诠释:对心理现象和行为做出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以最终增进人类的福祉。——理念来源于现象,并浓缩了生活。  寻找理念和方法,锻炼心态和能力,都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坚韧不拔的承受力,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毕竟,人不是为了承受苦难而生的。几年前我跟一位澳洲华人心理学家聊天,对方是从国内出去的,他当时便说:“在西方待久了,会有一个印象,中国人的抗苦力西方人如何比得上。可是,另外一个感觉是,除了抗苦,生命中还有许多其他东西,比如游戏,比如创造,比如心灵生活的深度。”我完全同意,坚韧与承受,只是帮人活下来。活下来之后,才有机会,也更需要去面对下一步:怎样活出自己?怎样拥有自己的生命?  一生何求——电影《公民凯恩》  关于《公民凯恩》(CIFIZEN KANE):  美国1941年影片。黑白片。获第1 4届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曾多次在欧美的杂志、世界博览会评选电影诞生以来的最佳影片中,名列前茅。影片以20世纪初美国一位新闻业巨头为原型,别具一格地刻画了一位报业大王的一生。  〔剧情〕  人称“美国忽必烈”的报业巨子凯恩,在他宫殿一般富丽堂皇的庄园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遗言”后死去。人人都猜想这位大亨留下的这几个字一定有深意。那代表他的爱人?一段回忆?还是一生的向往?到底什么意思?一位青年记者受新闻报刊委托,查阅资料、寻访凯恩的亲朋故旧,去弄清这几个字到底在说什么。记者渐渐从不同地方不同的人那里了解到,凯恩少年时代被父母托付于人,身世坎坷。他成年后如何对抗抚养他的人,如何逐渐发迹。他与美国总统侄女的第一次婚姻;他与作为歌手的第二任妻子的邂逅,以及由于这段桃色新闻,在总统竞选中失败。女歌手和凯恩之间由情人到夫妻的一段情史。凯恩专门为她建了歌剧院,然而女歌手首演就告失败,不得不与凯恩一起隐居庄园。虽然有仙境般的生活环境,两人还是在争吵中恶语相向,女歌手毅然选择离开。

前言

  很高兴获悉洪岗老师以电影为材的新书。因此,我也赶来凑热闹,分享一些个人感受。  如果我可以选择三部中国电影,第一部会是《盗马人》。这是一个以盗马为生的西藏人的故事,因为职业不为族人接受,一家人被驱逐出族,流浪在没有支持的西藏高原,小儿子很快便得病,父母三跪九叩地入庙求神,但是没法救得儿子。到妻子再怀孕时,丈夫最后一次盗马,把所获交赠给族人,作为交换条件,让妻儿可以再度被族人接受,而他自己,便策马在没法独自生存的旷野自生自灭。

内容概要

谭洪岗,心理助人者,治疗师、培训师。原籍湖南,现居北京。
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士;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剧助理导演。曾为人力资源管理顾问与职业顾问。
现融会心理剧、家庭治疗、系统排列、催眠、NLP等训练背景,以系统观点、整合方法,从事心理治疗,做快乐工作、让爱流动培训。
有译作《真相——治疗心灵的妙方》(香港)、《语言的魔力——谈笑间转变信念之NLP技巧》,合译《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等。
电子邮箱:chuyunshu@sohu.com

书籍目录

电影中的心理学真实的生活  坚韧的生命力——电影《活着》 一生何求——电影《公民凯恩》 有意无意的选择——电影《彗星美人》门 小孩子穿大衣服——电影《幻想曲》 内心深处的渴望——电影《人工智能》 先爱己,再爱邻——电影《天使艾美丽》 从理想化他人到依靠自己——电影《绿野仙踪》 未知的自己——电影《两生花》 真实的生活——电影《楚门的世界》 生命中飞扬的喜悦——电影《音乐之声》走过人生四季 纯真与挚爱——电影《E.T.外星人》 期望,失望与绝望——电影《小偷》 压力与转折——电影《女人香》 心理上的长大成人——电影《毕业生》 初涉职场——电影《时尚女魔头》 心理控制与被控制——电影《煤气灯下》 未完成情结——电影《第六感》门 东方式父子——电影《千里走单骑》、《向日葵》 爱与怕——电影《断背山》门天才与疯狂——电影《美丽心灵》门改变是怎样发生的? 接受不可改变的一一电影《卿何薄命》门 因势利导:将弱点化为特点——电影《小飞象》门 改变所能改变的一电影《千与千寻》《美丽人生》门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电影《阳光小美女》门 心上的重担卸落——电影《普通人》 心相遇与改变——电影《当尼采哭泣》门 情感与认知的平衡——电影《心灵捕手》门 既要见木,也要见林——电影《女王》门 唤醒心灵——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门 行动改变生存——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门看电影的心理学 入戏容易出戏难?——电影《红菱艳》  门 情感卷入:共鸣和投射——电影《无间道》 情感体验与心理满足——电影《勇敢的心》 在电影中看见什么——电影《罗生门》与选择性加工 宿命感与新的可能性——电影《暴雨将至》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电影《金色池塘》 到达,而后离开——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一日长于百年——电影人生 看电影与自我治疗——从电影《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谈起心灵的自由——看电影《笑傲江湖》(代后记)附录一附录二

编辑推荐

  电影是最好的心灵鸡汤……在这让人混乱的高科技新年代,我们更需要人的故事。——李维榕  谭洪岗看电影有她独特的角度,也可以说是职业特点——她是心理治疗师。幸运的是,她从那个角度一定是发现了什么,发现了一些被蒙蔽的真相,对人有了进一步的洞察。  当她说“感受生活,热爱生命”时,我知道她说的是真的,不是那字面的东西,而就是这感受、热爱、生活、生命本身,是她的职业之上更重要的品质,是日常世界之上更高的所在,是这写作、发现、洞察的真正的发源。一个如此真实的生命,写的一份如此真实的生命记录,就是你看到的这本书,不管深浅正误,值得去看。  ——李皖,乐评人,专栏作家  洪岗清丽、流畅的文笔将复杂的心理学思想带入生活,流入人心。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心理咨询业都面临着庞大的普及工作要做,电影是一个极好的切入方式。洪岗对这种艺术变为心理治疗的形式感悟甚深。相信这本书,将再一次“让看不见的被看到。”  ——韩岩,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州注册心理学家,新南威尔州心理学家注册局督导师  生命的美妙,在于对四周事物有令人惊奇的觉察,如同老子对大海位居低处才能纳百川的觉察,使两千年后的我们更相信人应低调地积极,而非过度推销。令人兴奋的是,谭老师用心觉察并整合这普罗大众的元素之一——电影,站在可使人生更精彩的心理学高度,写下许许多多会触动你心灵花园的美丽篇章。拥有此书应是明智的决定! ——李明智,连续三届获邀为亚洲八大名师,华南理工大学EMBA研修班特聘讲师  滴水可以藏海,因为有发现海的眼睛;看电影可以看出心理人生,因为有心理学专家独特的视角。读谭洪岗的书稿,不能不为作者朴实简练的文风、深刻透彻的专业分析、深入浅出的人生哲理而赞叹,这是我近几年读过的心理学普及读物中难得的佳作之一。  ——李开彤,北京博睿韬管理咨询公司总裁  我在图书出版之前认真阅读书稿受益颇深。相信爱电影的人会喜欢此书,她会提升我们对电影的鉴赏力和对人物心理的解读能力:帮助影视界相关专业人士更好地把握人物心理刻画:普通读者也可以通过阅读促进个人的成长。  ——范丽华,原公益心理热线执行人,现  为快乐行者  电影是人生的浓缩:人生是延长了的电影,每个人都是其中的角色。洪岗能从每部电影中感悟世事、感悟人情、感悟生命,细致而敏锐。她能整个身心沉浸于电影,又能在感情之中,提炼出对人生的思考,深入每个角色的内心探视他们的世界。由此我更喜欢看电影,也更期待能看到洪岗的新作——关于心理、人生、世事的感悟。  ——齐秀敏,河北齐心律师事务所主任,河北省邢台市律师协会会长,全国优秀律师

作者简介

本书分为“电影中的心理学”和“看电影的心理学”两部分,通过对41部经典电影的心理分析,让读者对人生有所体会和感悟。
目录如下:
感受生活,热爱生命(代序)
电影中的心理学
真实的生活
坚韧的生命力——电影《活着》
一生何求——电影《公民凯恩》
有意无意的选择——电影《彗星美人》
小孩子穿大衣服——电影《幻想曲》
内心深处的渴望——电影《人工智能》
先爱己,再爱邻——电影《天使艾美丽》
从理想化他人到依靠自己——电影《绿野仙踪》
未知的自己——电影《两生花》
真实的生活——电影《楚门的世界》
生命中飞扬的喜悦——电影《音乐之声》
走过人生四季
纯真与挚爱——电影《E.T.外星人》
期望,失望与绝望——电影《小偷》
压力与转折——电影《女人香》
心理上的长大成人——电影《毕业生》
初涉职场——电影《时尚女魔头》
心理控制与被控制——电影《煤气灯下》
未完成情结——电影《第六感》
东方式父子——电影《千里走单骑》、《向日葵》
爱与怕——电影《断背山》
天才与疯狂——电影《美丽心灵》
改变是怎样发生的?
接受不可改变的——电影《卿何薄命》
因势利导:将弱点化为特点——电影《小飞象》
改变所能改变的——电影《千与千寻》、《美丽人生》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电影《阳光小美女》
心上的重担卸落——电影《普通人》
心相遇与改变——电影《当尼采哭泣》
情感与认知的平衡——电影《心灵捕手》
既要见木,也要见林——电影《女王》
唤醒心灵——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行动改变生存——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看电影的心理学
戏里戏外:入戏容易出戏难?
情感卷入——共鸣和投射
情感体验与心理满足——电影《勇敢的心》
在电影中看见什么——电影《罗生门》与选择性加工
宿命感与新的可能性——电影《暴雨将至》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细品情绪情感
到达,而后离开——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一日长于百年——电影人生
看电影与自我治疗——从电影《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谈起
心灵的自由——看电影《笑傲江湖》(代后记)

图书封面


 电影与心理人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猜想书名可能会造成一些人的误会,因此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不是一本影评书,不讨论拍摄技术或者情节架构上的优劣。我觉得它更应该被归类为心理学图书。就像作者在序言里说的,很多人都是困在心网中的心囚,执着于内心的困惑而不能解脱,学习心理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到我们,电影本身只是作为素材和例证而已。书读起来相当有趣,作者的文字清丽如小溪潺潺,感觉十分熨帖,偶尔又有锋芒显露。讨论的电影也不算小众,大部分都是看过的,因此也不觉得有理解上的困难。另外也可以轻松学到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自己和其他人的行为都有更深的理解。总的来说,作为休闲阅读还是很不错的。我把书的一部分内容放在博客上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下。   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36d6470100d54o.html
  •     探讨电影与心理的学者大致分为:电影人和心理人。其著作有着明显的区别,那就是:电影人明说心理,实谈电影;心理人明说电影,实谈心理。谭洪岗老师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她写的《电影与心理人生》自然属于后者。看心理学者写影评,是件惬意的事。既不会给你分析特效的好坏,也不会给你讲解“蒙太奇”之类的拍摄手法。纯粹是专业人做专业事,砍掉枝节,命中靶心——透过电影看人生。如果你想了解点心理学,但又对那些艰深的心理学词汇(“同化”、“顺应”、“替代”、“反向形成”、“认知”、“建构”……)颇感头疼,那么,毫无疑问,本书是你不错的选择。本书选取影片的范围很广,并没有拘泥于所谓的“心理学电影”。 我总是对媒体上的“妖魔心理学”感到惶恐,扣着心理学帽子的电影极爱反映人格分裂,比如《人骨拼图》、《闪灵》,拿着“异常”吸引大众的眼球。若以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分析这些表现异常心理的电影,无疑是轻车熟路、叫座又讨巧的事情。但是,本书却是另辟蹊径,从充满童趣的《绿野仙踪》、古灵精怪的《天使艾美丽》,到成长烦恼的《毕业生》、温情写意的《音乐之声》,再到坚忍不拔的《活着》、真真假假的《楚门的世界》,于平凡中现不平凡,从个例中见寻常态。无论影片本身的立论如何,谭老师的分析点总是落在“积极”二字,可见她的良苦用心。生与死关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死亡本能”和“生存本能”——两者不断地此消彼长,不停斗争。这听起来就像两个打架的小人一样,多少有些滑稽。本书也没有错过这一终极问题,在《活着》、《公民瑞恩》等多篇影评中探讨了生存与死亡的意义。小人物的故事,带着起伏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的颠沛流离,更动人心。谭老师评价道“‘还活着’是经常容易被忘记的事实”,既然活着就要“好好活”,从而引出了自己的生死观——“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终点“有世世代代的祖先,宁静而祥和”,“就像生命来自大地,有一天会回归尘土;也像水流千遭归大海”,所以,你“无法抗拒,也不用太恐慌”,人力不可为便不强为。抱着“一切都会过去”的淡定心态“好好活”,“活在当下那一刻”。这样,带着达观的态度,“to be or not to be”,就不再是个大问题。爱与怨马斯洛提到过“归属与爱的需要”。《人工智能》是部好片子,把小机器人的这种需要表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寻找爱,发现爱,拥有爱是每个人渴求的目标。谭老师没有把着眼点放在人性的自私(小男孩对母爱的占有欲、母亲对亲生孩子的偏爱)上,而是放在“无条件的爱”上。如果孩子能获得无条件的爱,生活在慈爱与鼓励,那么他将成为开朗宽容的人;如果孩子感到“只有我表现好(或听她话),妈妈才爱我”,那么他很难发展出健康的自我。“幸福快乐的本质,离不开爱与肯定。那是人成长的动力和源泉。”爱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怨也许只有一种:不可自拔。有爱,有期望,才有怨。看到谭老师的这段文字,“平日里也见多了,子女对于父母的期望与失望。这样的失望中,隐隐透漏出许多没有直接说出的信息:如果过去你们对我好一点,我不会是今天这样子。现在我不快乐/不幸福,就是因为你们没有给我更多……”,不由地想到才上初中的小孩子,嫌父母不能提供锦衣玉食,不能供他上好学校,满眼是对父母的不屑:“如果我的父母是……”,不努力学习,不作出任何改变。套用谭老师的话——“现实中,大部分父母,已经给了孩子他们所能给的最好的,或者他们以为最好的”,还要他们给什么?爱给得多了,反而酿成了怨。对于很多人来说,电影是个消遣。本书给你提供了心理学者看电影的轻松视角,没有过多的说教,没有艰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学者的娓娓道来,轻松写意。看完这本书后,你会突然发现:原来,电影是可以这么看的!
  •     看电影是我的兴趣,而心理学是我梦想发展的方向。这两方面的结合,成为这本书吸引我阅读的原因。每个人着眼不同,从书里所得的收获自然不同。作者是通过电影中某些场景引出心理现象,然后展开阐述,其实,电影只是引子,重点摆在心理现象的解释和分析上。如果抱着看影志的心态来阅读此书,可能会很失望。但作为一个心理学的初学者,用电影场景这么生动的例子来解释心理现象,能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还有好多电影没看过,自然归入备看影单。从书中也得到一个思路,以后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电影。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确实不是影评…→_→
  •     回读依然精彩。
  •     电影就是人生的抽影,折射心灵。
  •     读者体
  •     通俗易懂的书。个别话还是很喜欢的。
  •     不错~
  •     有些心理学上的分析对于正在成长发现自我的人很有帮助
  •     谭老师的书哈。
  •     每一部电影都会让人看到生活中的一些片段或心理,电影即是生活的缩影。
  •     电影和文关联不是很紧密,文章写的不错,将领域内学术知识与影音结合。
  •     显浅,心理方面不足,跟网上普通电影评论差不多……
  •     呵呵
  •     我是在看自己的么。
  •     心理学的视角,解读电影中的感动。中青报谭洪岗老师的书,一口气读完,心灵上的一次洗礼。
  •     看了看过的,没看的以后看~
  •     写得很不错 小道理大哲学
  •     非常喜欢的书
  •     看这类书心情是轻松的,不太费脑子,但也能共鸣。每个人看电影,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其中大部分电影都看过,但是读完作者的书,很多又想重看。很多道理,自己总说都懂明白,可是,遇事还是会冲动,可见并未真正都懂明白。
  •     局限比较大 但是透过它是看了不少电影
  •     烂
  •     还需挖掘
  •     水得不行
  •     随手翻翻,并无太多专业的观点,更像是一般的电影观后感,只不过出自一个心理学人之手。
  •     破玩意儿
  •     同学还我书那刻,我有傻掉,思绪立马混乱,都有点不敢去接,突然想起书上有个人的名字和那封信
  •     觉得很不错呀 畅姐说是哄小孩的
  •     总觉得心理部分分析的不够深入。
  •     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让我反思到自己的生活,然后心里就会好过很多,释怀很多
  •     也许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作者是合格的,但影评这样写绝对不是最优秀的。
  •     就是劣质影评的合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