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往事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舞台艺术戏曲 > 梨园往事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802254336
作者:周简段
页数:280页

章节摘录

插图:一代名旦荀慧生荀慧生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号留香,河北省东光县人,一九零零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因生活所迫,八岁被送进“义顺和”这个“梆子、二黄两下锅”的科班,学的是“梆子花旦”。十三岁即用“白牡丹”艺名,登上了戏曲舞台,活跃在京、津一带。出科后,拜吴菱仙学京剧“青衣”戏,拜路三宝学京剧“花旦”戏,同时又向陈德霖请教,最后正式拜王瑶卿为师。并经杨小楼、余叔岩等指点,功底深厚,吸收梆子唱腔唱法和表演艺术,对京剧传统技法有所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在京剧界影响很大。以扮演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角色见长。表演上敢于突破程式的限制,善于掌握人物身份、性格、气度。能戏颇多,代表作有《全部玉堂春》、《大英杰烈》、《钗头凤》、《红楼二尤》、《红娘》、《金玉奴》、《荀灌娘》、《霍小玉》、《杜十娘》等。荀慧生喜读书,好绘画,文学修养颇深。他做任何事情皆有韧性,从不浅尝辄止。他从一九二五年开始写艺术日记以来,不论酷暑严寒,不论在京、外出,每天必写,坚持四十余年从未间断,十年浩劫中被迫告一段落。“荀派”艺术形成后,弟子遍天下,大有十“旦”九“荀”之势。荀慧生教学一视同仁,对童芷苓怎样教,对李玉茹也是同样传授,没有亲疏厚薄之分。教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对登门求艺者,皆尽心指点,倾囊相授。一九五九年,荀剧团重排《荀灌娘》,准备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荀慧生借排戏之便,将此戏传授给他的弟子孙毓敏。某日,在宣武门外山西街荀家大院里,荀慧生正向孙毓敏传艺,有记者来访,此时正排练荀灌娘改扮男装“趟马”一场,荀慧生满头大汗地在给孙毓敏当马童,记者目睹荀慧生课徒严谨之精神,非常钦佩,提出要求,要给荀灌娘勒马的姿势拍一张照片。荀灌娘勒马亮相,要把左脚蹬在马童的右腿上,才能塑造出一个“美”的形态。孙毓敏有点踌躇,荀慧生察觉后,一拍自己的右腿,和颜悦色地说:“来吧,孩子!假戏要真做,我汗都出了,蹬一下腿有什么呀!”此情此景,非常感人!一九四九年以后,荀慧生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论著编为《荀慧生舞台艺术》、《荀慧生演剧散论》等。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三日,荀慧生被强行押到了“孔庙”,“红卫兵”将他几十箱珍贵的戏装点燃后,勒令荀慧生跪在烈火旁。这位鬓发斑白的老艺术家被火烤烟熏得汗如雨下,背后还时有皮鞭的抽打,衣服破碎,血肉模糊,继而被押送到昌平县沙河镇劳动改造。年近古稀的荀慧生,精神受尽凌辱,肉体受尽摧残,致使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下旬病逝。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在京剧四大名旦中,尚小云的享名是早于程、荀的。尚小云(1899——1976)字绮霞,河北冀州人,三乐班坐科,原习武生,后改习青衣,曾问号称“老夫子”的青衣名角陈德霖学艺,专攻青衣,如《三娘教子》,《祭塔》,《彩楼配》,《二度梅》等等,都是他的拿手戏,而且始终保留传统唱法。由于他嗓子好,有真工夫,在四大名旦中属他的“本钱”最足。尚小云初露头角时曾搭杨小楼的班,标排演全部《楚汉相争》中的《霸王别姬》一折,最早扮演虞姬的就是尚小云。后来他自己组织“重庆社”,积极排演新戏,早期演出的有《秦良玉》,《五龙祚》。还有一出大胆改革、以穿时装上场而风靡一时的新戏《摩登伽女》。那时尚小云班里的配角也很整齐,有老生王又宸,小生朱素云,武生茹富兰,小丑云富远、慈瑞泉等,都是杰出的演员。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尚小云还约小翠花(于连泉)合作,排演了一些整本的传统剧目,如《乾坤福寿镜》、《八本梅玉配》、《全部得意缘》,一个演青衣,一个演花旦,相得益彰,颇受观众欢迎。在四大名旦中,尚小云的武工底子最厚,有一段时间他就专演巾帼英雄、女中豪杰这一类着重武功的戏。如《梁红玉》就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七七事变”后,尚小云在北平创办了“荣春社”科戏班,虽然只有几年工夫,也培养了一些人才,如杨荣环,孙荣蕙,徐荣奎,景荣庆等,都是荣春社出来的。当今著名旦角男演员张君秋也曾是荣春社的学生。尚小云的长子尚长春,7岁就进了富连成科班学武生,是“元”字辈的学生,在科时叫尚元荪;后来他父亲自己办了“荣春社”科班,他又由富连成转入荣春社;出科前,又拜了武生前辈尚和玉为师,所以他的武生戏很有造诣,更擅长演武生开脸的戏,出科后就和他父亲同台演出。“功夫不亏人”,尚长春现在已届老年,演起武生戏还是生龙活虎般,非常精彩。尚长麟是老二,荣春社科班二科毕业,学的是旦角,从小就得到他父亲的熏陶,是尚派艺术的继承人。尚长荣是尚小云的小儿子,他原从赵荣鹏(荣春社毕业生)学铜锤花脸,后来又拜老艺人侯喜瑞为师学架子花脸,现在已是一位净角全才。尚小云晚年住在西安,文革期间惨遭迫害,含冤而死,享年七十七岁,是四大名旦中寿命最长的一人。

前言

昔日我结识的梨园票友,如张伯驹、胡苹秋二位先生,都是花钱票戏,花钱学戏的。如今这样的票友,已经所见无几,更多的只是业余爱好。他们中的很多人,凑一块儿爱聊的,是四功五法,是伶人们的逸事逸闻,是谁是谁徒弟、谁的爸爸是谁……或是从资料里瞧来的东西,或道听而途说,真掏钱买票看戏,探究戏艺者不多见矣!而今之听曲艺的——除相声外——更少,习鼓书的也寥寥。每对此景,我都回忆四五十年前的戏园子、书馆、曲艺厅的盛况,欷献不已!北京是戏剧的丛薮,京剧生于此就甭说了,其他如梆子、昆曲、评戏(昔日京人叫它“蹦蹦儿”、“落子”)、评书、话剧……都活跃于此,一块儿奏起了京门的戏剧交响曲。20世纪50年代北京戏剧之繁茂,令人追怀。就拿京剧说,演出团体就不下二十来个,每晚有演出,星期日加场,还有早、午、晚三场的!当时许多名演员健在,新秀层出,剧目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剧场门口立起“客满”牌子,不是新鲜事。要和今日京剧冷清一比,我真扼腕叹息——昔日看戏的多不胜计,玩票的少;今之拿京剧自娱者数不胜数,但花钱买票进剧场的有多少?我不知这现象是表明京剧繁荣呢,还是显出京剧的式微?我是不以“戏迷”多少论京剧之现状的,还是得看买票观众的多少来判断吧!有人说今之票价太贵,我也有同感。昔之票价通常在三毛到一块二之问,以平均一块算,可买五十碗豆汁;今之票价以平均三百元一张算,可买今之豆汁三百碗。豆汁由两分一碗到一块一碗,涨五十倍,而票价竞涨了三百倍!过去五十碗豆汁的钱就买前排的票,今天呢?以北京人爱喝的豆汁价格为参照数,今之前排票也就卖五十块一张!现在卖的票是太贵了!话又说回来,梨园剧场十块一张,所谓“戏迷”也不买票进去看!真爱戏的有多少?拿唱几段戏以自娱者,非戏迷也!更不叫票友!《梨园旧事》一书中没有说戏票价格的,我这也算作个补充吧。北京曲艺是北京民间文艺的瑰宝。昔日评书、大鼓的魅力迷倒各阶层的北京人,就连小学生也会背连阔如的评书《人物赞》,有的能学彭素海、刘田利的西河大鼓、关顺鹏的竹板书。电台一播王杰魁的《包公案》,能令行人走贩驻足而听,故有“静街王”的美誉。书茶馆是遍布四九城。此景象,今不见矣!《梨园旧事》是专谈戏曲、曲艺及话剧的,伶人趣事极多,令人眼花缭乱。书中写梨园、曲艺界艺人的故事,介绍、述说他们的绝活,可以说篇篇都写得生动,可读性与趣味性兼有。细细翻阅,叫人油然生发感怀昔日之幽情!虽然这书里讲的内容,如名伶事略,在别的书刊、文章中也有记述过的,但此书诸篇择精要而述之,篇幅虽小,却是汇集成丛,实是此书的特色之一吧!再者,一般写伶人趣事的书,分类而编——写戏曲界的就写戏曲界中人和事,写曲艺界的就写曲艺界的人和事,而此书博采共收。以写戏曲界而言,不但写京剧界事,还写昆、评、越、豫等其它剧种的人和事,这大概也是一个特色。更值得说的,是此书把话剧、电影艺人的往事也赅罗在内,如此,得此一书,即如享用一桌丰盛的百样美食,其“营养价值”可谓大矣!读者好好看看这本《梨园旧事》,它不但会发您怀旧之幽情,更会引人深思:为什么今之戏曲曲艺不景气?是人们的审美趣味变了?是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淡漠了?还是欣赏水平、民族文化素养降低了?是别的艺术品种兴起而夺走了观众?还是没有吸引观众的好角儿和好戏、好曲艺段子?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此书诸篇择精要而述之,篇幅虽小,却汇集成丛,篇篇写得生动。细细翻阅,叫人油然生发感怀昔日之幽情!——钱世明

后记

从“京华感旧录”到“神州轶闻录”——记周简段先生人年纪一大起来,往往容易念旧。著名文史作家周简段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周简段是个“老北京”,早年在北京读书、工作、生活,后来还与张恨水一起办过报纸,常常逛天桥,游故宫,访名胜,对北京的名人轶事、名胜古迹、文物珍宝、文史掌故、艺苑趣闻,以及民情风俗都了如指掌。1976年以后,周先生到香港去继承遗产,便在那里定居了。从1980年起,他在香港《华侨日报》副刊开辟“京华感旧录”专栏,每日一篇,千字左右,一直继续到1992年该报易主改版。一个专栏能维持十多年时间,这在中外新闻史上实属罕见。周先生早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许多事情,定居香港后,愈发怀念故都北京。其专栏文字,主要以描写故都风物、追忆故人往事、细说从前为主题,每一篇都与自己生活游历相关.行文朴实无华,所历所感,娓娓道来,深受读者喜爱。常有读者和报刊赞誉其“知识渊博,文笔优美,是写北京的权威”,“以古都北京为经,短小精练的文字为纬,系统地缕述京华旧日,细说当年,一使昔日事像重现读者眼前,又具探源究始之功,兼且披露不少鲜为人知的重要史事,对保存历史文化贡献殊大。”香港《大公报》则评其文“备觉亲切,似与周氏把臂邀游,细诉从前,令人低徊不已”。三四十年代著名女明星夏霞女士在读了他写的《夏霞演(人之初)》之后,给他写了一封上千字热情洋溢的信,对文中提到她结婚四十周年的纪念照非常感动。信中说:“由于这段旧闻,把我的思潮又带回四十年前的上海去了。”信中她还详细回顾了40年代演《赛金花》和《人之初》话剧的具体情况。最后她感慨地写道:“人年纪大起来,总喜欢怀旧、回忆,如果能找个对象谈谈往事,温温旧梦,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此外,他的不少文章,被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以及台湾等地的报纸转载,在全球华人中影响很大。周简段先生的专栏文章,1986年曾由香港南粤出版社出版,书名《京华感旧录》,由溥杰题签,梁漱溟作序,分《艺文篇》、《风土篇》、《人情篇》、《掌故篇》和《名胜篇》五册,附历史照片多帧,印刷精美,弥足珍贵。书中文章短小精练,兴味盎然,于茶余饭后,披阅一番,实是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该书是香港十大畅销书之一,周简段由此一跃成为香港著名的文史作家。此后,周先生越写思路越宽,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分别在香港《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开设过“九州逸趣”“神州感旧”等专栏,取材已不限于京城一隅,而是遍及神州大地。内容也不再是单纯的感旧,而是忆旧述新,加以现实的见闻和感受,使台、港、澳和海外读者更感亲切。1992年,在出书困难的情况下,北京的华文出版社出资出版周先生十几年的专栏文章。所有文字经周先生嘱托我选编。精选之后,分成六辑,定名为《神州轶闻录》,冰心先生百忙中写了总序,而其中的《名人篇》由萧乾先生写序,《文化篇》由季羡林先生写序,《名胜篇》由侯仁之先生写序,《民俗篇》由胡絮青先生写序,《美食篇》由于若木先生写序,丛书名由启功先生题签。《神州轶闻录》所选文章都很短,内容几乎都是身边琐事,细碎平淡,小到不能再小,但却寓意深远。季羡林先生在《文化篇》序中说:“哲学家们常说:于一滴水中见大海,于一粒沙中见宇宙。难道在我们这些小的文章中不能见到大的文化吗?所有这一些戏曲、文玩、店堂逸事等等,又哪一个与文化无关呢?只不过在这里谈文化,不是峨冠博带,威仪俨然,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细中见精神,微末处见全面,让你读了以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陶冶性灵,增长见识。”书出版后,周简段先生接到大量读者来信,有鼓励,有赞扬,但更多的是反映这些书已经买不到。之后的十多年间,我又收集到周先生的不少文字和散轶文章,现将其所有文章再次精选和分类,分两辑出版。第一辑出版,计有《梨园往事》、《老城游》、《老俗事》、《老滋味》、《画坛旧事》等五册;第二辑五册也将其后陆续出版。现在这个版本是周先生专栏文集的最新、最完整、最具权威的一套丛书。

内容概要

周简段,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
1986年,其专栏结集“京华感旧录”,分艺文、风土、掌故等多种,由香港南粤出版社出版;之后,大陆又先后以 “神州轶闻录”出版他德望文史专栏文字多种,都深受读者喜爱。本次出版,仍以“神州轶闻录”为名,精选周简段原出版过的内容和散轶文章,陆续出版,全面反映周简段先生所谈到的那个时代的戏曲、诗文、楹联、民俗、书画、人物、饮食和社会秘闻等。

书籍目录

总序一  梁漱溟总序二  冰心序  钱世明名伶旧事 程长庚“大老板” “单刀叫天”谭鑫培 “老乡亲”孙菊仙 知县名伶汪笑侬 “关戏泰斗”李洪春 “德艺双馨”盖叫天 名丑萧长华的念白 “活曹操”侯喜瑞 “戏篓子”赵松樵 “猴王”李万春 程砚秋三请俞振飞 花脸宗师郝寿臣 老旦首座李多奎 当代名丑马富禄 北昆老艺人侯玉山 “四大须牛”之一奚啸伯 杨宝森别名“杨失伍” 一代名旦荀慧生 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 须生泰斗马连良 著名武旦宋德珠 “铁嗓青衣”王玉蓉 “金霸王”的癖好 梅派青衣陆素娟 吴素秋早年二三事 童芷苓和她的弟弟妹妹 “舞台飞人”张德俊 李世芳青岛罹难前后 梅派高足魏莲芳 拜“梅”唱“程”新艳秋 艺苑双菊名坤伶 评剧名伶喜彩莲 白玉霜与小白玉霜 魏喜奎名噪京华 豫剧名伶常香玉 豫剧泰斗陈素真 越剧开山者姚水娟梨园趣闻 同光名伶十三绝 梅巧玲生死见交情 谭鑫培随机应变 梨园世家说叶氏 京剧文人齐如山 梅兰芳与卓别林的交往 名伶争演三国戏 四大须生说“谭派” 盖叫天拒唱堂会 名净金少山说隐情 汪笑侬、李洪春联袂演出 四大名旦的竞争 “四小名旦”与“四白蛇传” 琐忆京剧女武生 名家救戏佳话 裘盛戎误场赏肉记 京剧男旦艺术的兴衰 京剧名伶“四大怪” 有趣的“对台戏” 用京剧唱外国戏 京城何处“戏子坟” 梨园名流助学义举 一柄锣槌传三代 戏曲演出中的“忌讳” “鬼戏”面面观 《大劈棺》和《纺棉花》 名伶关德咸之死 成兆才与《杨三姐告状》戏迷逸事 北京的戏迷 张伯驹与余叔岩 痴迷戏曲的张大干 慈禧太后看京剧 大清国的戏迷王爷 名人客串京剧 粉墨登场老报人 谭派名票韩慎先 近云馆主女名票 “票界之王”王庾生 天津老票友王君直 票友票房探源生肖入戏 十二生肖入戏文 “鼠戏”中多有案情 文武兼演说“牛戏” “虎戏”撷趣 从《嫦娥奔月》说到“兔戏” 历史悠久的“龙戏” 惩恶扬善说“蛇戏” 有趣的“马戏” 慈禧忌“羊戏” 久演不衰的“猴戏” 不多见的“鸡戏” 别出心裁的真狗上台  乙亥年谈“猪戏”戏事杂陈 京剧科班富连成 中华戏校和“四块玉” 天津稽古社子弟班 旧时戏班话“班规” 旧京老戏园子 京都会馆三戏楼 老街深处古戏楼 哈尔飞戏院话沧桑 天津大舞台戏园 漫话昔日堂会戏 马派琴师李慕良 京胡大师杨宝忠 制琴高手史善朋 急管繁弦忆偶虹 京剧的脸谱 梅兰芳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石挥的生死情结 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 黄宗江在南开和燕京 孙道临从艺前后 白杨拍《十字街头》 “电影皇帝”金焰 王莹饰演赛金花 一代影星阮玲玉 出于书香门第的梅熹与梅阡 话剧、电影和小说《秋海棠》 《唐伯虎点秋香》五上银幕 “杨乃武冤案”入戏来曲艺内外 漫话相声《关公战秦琼》 金喉歌王小彩舞 相声世家常连安、常宝坤 鼓界大王刘宝全 评书大家连阔如 双簧艺人孙宝才 云里飞与大金牙 天桥艺人“穷不怕” 相声艺人“老万人迷” 曹宝禄和他的单弦 王毓宝与“天津时调” 白派京韵忆云鹏 滑稽大鼓艺人富少舫 扬州评话说《水浒》 评书名家陈士和 说书人钟晓帆后记 从“京华感旧录”到“神州轶闻录 冯大彪

编辑推荐

《梨园往事》中近百幅梨园秘照,再现伶人多彩人生!伶人往事并不如烟!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碎中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全面,让人读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周简段早年常住北京,后来来往与北京和香港之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过不少重要的往事,如今追忆往事之际,备感亲切翔实。读者每阅其中一篇,仿佛与周氏把臂京畿,细说从前,令人低回不已!

作者简介

梨园往事几多精彩,伶人命运令人感慨!北京是戏剧的丛薮,京剧生于此,昆曲、评戏、评书、话剧也莫不活跃于此。数十年前的北京,戏园茶馆遍布四九城,此景象,今不多见矣!本书回忆当年梨园往事和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娓娓到来,令人追怀。
+++++++++++++++++++++++++++++++++
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碎中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全面,让人读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季羡林
此书诸篇择精要而述之,篇幅虽小,却汇集成丛,篇篇写得生动。细细翻阅,叫人油然生发感怀昔日之幽情!——钱世明
周简段早年常住北京,后来来往与北京和香港之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过不少重要的往事,如今追忆往事之际,备感亲切翔实。读者每阅其中一篇,仿佛与周氏把臂京畿,细说从前,令人低回不已!——香港《大公报》
+++++++++++++++++++++++++++++++++++
一代名旦荀慧生
荀慧生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号留香,河北省东光县人,一九零零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因生活所迫,八岁被送进“义顺和”这个“梆子、二黄两下锅”的科班,学的是“梆子花旦”。十三岁即用“白牡丹”艺名,登上了戏曲舞台,活跃在京、津一带。
出科后,拜吴菱仙学京剧“青衣”戏,拜路三宝学京剧“花旦”戏,同时又向陈德霖请教,最后正式拜王瑶卿为师。并经杨小楼、余叔岩等指点,功底深厚,吸收梆子唱腔唱法和表演艺术,对京剧传统技法有所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在京剧界影响很大。以扮演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角色见长。表演上敢于突破程式的限制,善于掌握人物身份、性格、气度。能戏颇多,代表作有《全部玉堂春》、《大英杰烈》、《钗头凤》、《红楼二尤》、《红娘》、《金玉奴》、《荀灌娘》、《霍小玉》、《杜十娘》等。
荀慧生喜读书,好绘画,文学修养颇深。他做任何事情皆有韧性,从不浅尝辄止。他从一九二五年开始写艺术日记以来,不论酷暑严寒,不论在京、外出,每天必写,坚持四十余年从未间断,十年浩劫中被迫告一段落。
“荀派”艺术形成后,弟子遍天下,大有十“旦”九“荀”之势。荀慧生教学一视同仁,对童芷苓怎样教,对李玉茹也是同样传授,没有亲疏厚薄之分。教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对登门求艺者,皆尽心指点,倾囊相授。一九五九年,荀剧团重排《荀灌娘》,准备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荀慧生借排戏之便,将此戏传授给他的弟子孙毓敏。某日,在宣武门外山西街荀家大院里,荀慧生正向孙毓敏传艺,有记者来访,此时正排练荀灌娘改扮男装“趟马”一场,荀慧生满头大汗地在给孙毓敏当马童,记者目睹荀慧生课徒严谨之精神,非常钦佩,提出要求,要给荀灌娘勒马的姿势拍一张照片。荀灌娘勒马亮相,要把左脚蹬在马童的右腿上,才能塑造出一个“美”的形态。孙毓敏有点踌躇,荀慧生察觉后,一拍自己的右腿,和颜悦色地说:“来吧,孩子!假戏要真做,我汗都出了,蹬一下腿有什么呀!”此情此景,非常感人!
一九四九年以后,荀慧生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论著编为《荀慧生舞台艺术》、《荀慧生演剧散论》等。
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三日,荀慧生被强行押到了“孔庙”,“红卫兵”将他几十箱珍贵的戏装点燃后,勒令荀慧生跪在烈火旁。这位鬓发斑白的老艺术家被火烤烟熏得汗如雨下,背后还时有皮鞭的抽打,衣服破碎,血肉模糊,继而被押送到昌平县沙河镇劳动改造。
年近古稀的荀慧生,精神受尽凌辱,肉体受尽摧残,致使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下旬病逝。
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
在京剧四大名旦中,尚小云的享名是早于程、荀的。
尚小云(1899——1976)字绮霞,河北冀州人,三乐班坐科,原习武生,后改习青衣,曾问号称“老夫子”的青衣名角陈德霖学艺,专攻青衣,如《三娘教子》,《祭塔》,《彩楼配》,《二度梅》等等,都是他的拿手戏,而且始终保留传统唱法。由于他嗓子好,有真工夫,在四大名旦中属他的“本钱”最足。
尚小云初露头角时曾搭杨小楼的班,标排演全部《楚汉相争》中的《霸王别姬》一折,最早扮演虞姬的就是尚小云。后来他自己组织“重庆社”,积极排演新戏,早期演出的有《秦良玉》,《五龙祚》。还有一出大胆改革、以穿时装上场而风靡一时的新戏《摩登伽女》。那时尚小云班里的配角也很整齐,有老生王又宸,小生朱素云,武生茹富兰,小丑云富远、慈瑞泉等,都是杰出的演员。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尚小云还约小翠花(于连泉)合作,排演了一些整本的传统剧目,如《乾坤福寿镜》、《八本梅玉配》、《全部得意缘》,一个演青衣,一个演花旦,相得益彰,颇受观众欢迎。
在四大名旦中,尚小云的武工底子最厚,有一段时间他就专演巾帼英雄、女中豪杰这一类着重武功的戏。如《梁红玉》就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七七事变”后,尚小云在北平创办了“荣春社”科戏班,虽然只有几年工夫,也培养了一些人才,如杨荣环,孙荣蕙,徐荣奎,景荣庆等,都是荣春社出来的。当今著名旦角男演员张君秋也曾是荣春社的学生。尚小云的长子尚长春,7岁就进了富连成科班学武生,是“元”字辈的学生,在科时叫尚元荪;后来他父亲自己办了“荣春社”科班,他又由富连成转入荣春社;出科前,又拜了武生前辈尚和玉为师,所以他的武生戏很有造诣,更擅长演武生开脸的戏,出科后就和他父亲同台演出。“功夫不亏人”,尚长春现在已届老年,演起武生戏还是生龙活虎般,非常精彩。
尚长麟是老二,荣春社科班二科毕业,学的是旦角,从小就得到他父亲的熏陶,是尚派艺术的继承人。
尚长荣是尚小云的小儿子,他原从赵荣鹏(荣春社毕业生)学铜锤花脸,后来又拜老艺人侯喜瑞为师学架子花脸,现在已是一位净角全才。
尚小云晚年住在西安,文革期间惨遭迫害,含冤而死,享年七十七岁,是四大名旦中寿命最长的一人。

图书封面


 梨园往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买给家中老人看的,有彩图就好了
  •     都是京剧名伶的一些故事,在趣味间领略大师的风范、人格、艺术成就、成名成功之路。很好的一本书。装帧设计简洁、古朴、有趣,挺好。
  •     还行吧,不是我想要的那种轶事~
  •     6.4下完。時代在進步?總是有一些東西會根不上時代的腳步,是時代的錯?還是伶人的誤?凡經不起時間敲打的都不是真金!文化大革命一次冒進的激情大鬧劇,凸顯國人的窩裡鬥本領,彰顯了愛國青年的無知無畏欺軟怕硬打老前輩的造反精神。毛澤東晚年的錯誤理想化伴著黨報黨內別有用心之徒之喧嘩手段,不知道多少文化文化人被打倒被迫害。他們都是同谋,都是罪犯。當年的鬧劇,打倒的人有的再也爬不起來了,這是悲劇,再怎麼平反,死人不能復生,但怎麼補償?有的文化破壞了但又起來了,甚至更加絢麗了,證明了它們的真金性;有的人一輩子晚節不保,受後代指點;更有的人現在都忘記了他是同谋是罪犯。事無完美,還是內在決定外在,劣根性太深,太恶劣。事有兩面性,吸取教訓,拍乾淨衣服,洗乾淨臉,重新為時代而戰吧。歷史是用來銘記的,路是要用雙眼加腦
  •     可惜现在书店里很少能见到了……
  •     还是喜欢章诒和的,能让我真正感受那个时代。
  •     赛过上了堂历史课,学到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
  •     不过个人觉得没有<伶人往事>那么好
  •     夏雨版刘赶三控
  •     一本伶人故事集,我对这个比较不感冒,很一般的书
  •     回忆当年梨园往事和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
  •     很好,我很满意的,很好
  •     同学买的,说很好
  •     对一个想了解历史的人很有帮助。
  •     好几个故事都非常有趣!!在办公室里都差点笑出声来了!!
  •     别说什么精华之处,就是细一点具体一点的都没有
  •     近百幅梨园秘照,再现伶人多彩人生!伶人往事并不如烟!梨园往事几多精彩,伶人命运令人感慨!北京是戏剧的丛薮,京剧生于此,昆曲、评戏、评书、话剧也莫不活跃于此。数十年前的北京,戏园茶馆遍布四九城,此景象,今不多见矣!本书回忆当年梨园往事和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娓娓到来,令人追怀。
    周简段,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 “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  1986年,其专栏结集“京华感旧录”,分艺文、风土、掌故等多种,由香港南粤出版社出版;之后,大陆又先后以“神州轶闻录”出版他德望文史专栏文字多种,都深受读者喜爱。本次出版,仍以“神州轶闻录”为名,精选周简段原出版过的内容和散轶文章,陆续出版,全面反映周简段先生所谈到的那个时代的戏曲、诗文、楹联、民俗、书画、人物、饮食和社会秘闻等。
  •     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     资深人士的掌故谈片。
  •     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无可挑剔的一本书,爸爸妈妈包括本人都喜欢。梨园小掌故娓娓道来,让人如饮甘醪。唯一小遗憾是当当造成的,包装上的过于简陋导致书页左侧部分页面卷边,让人不甚舒服。希望以后改进。
  •     对戏曲并不了解,只是喜欢,那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     阅读起来犹如其境再现
  •     书籍装帧和内容都好,随时随地都可以读,让人回味无穷.
  •     本书太过于表面化,没有写出任何一个形象深刻的人物。作者只是为所有的梨园人物分配了一百字五十字简单的介绍,我都怀疑是从墓志铭上抄来的。反正,看这本书真实浪费时间不怪的当当网上要把此书和另外一本组合来搞特价,原来这样组合的书,真不值得买
  •     爸爸说挺好的
  •     此书一般。大家都知道的事儿。无论内容、文笔都不能与伶人往事比较读了之后没有让我愉悦的感觉。没有让我更了解京剧
  •     逸闻趣事很多,知道了很多梨园名人的往事
  •     轻描淡写,道听途说。
  •     写得很不错,而且有大量当时的黑白剧照,值得戏剧爱好者购买。
  •     民国出身的作者,修养很好,诚心而作,信息量大,立场也对。对旧事故人的事迹成就梳理及长短,都言之有物的准确。
  •     图片不太清晰
    纸质也不是很好
    如果是铜版纸就更好
    内容也还行吧
  •     都是可读的故事,很有趣。
  •     有那么点小意思~
  •     喜欢,很好一本书
  •     梨园往事
  •     我爱北京天安门
  •     当百科看
  •     一个一个跟故事会一样的小短片故事,既没有来龙也没有去脉,文笔不生动,毫无特色,就是骗钱的破书!大过年的,要不是实在难看,我也不会这么刻薄!
  •     关于《关公战秦琼》的文章,留意。
  •     闲人写八卦,有趣。
  •     很散乱,有限的趣味...
  •     新星这次出了三本 很不错 喜欢的同好赶快下手吧~~
  •     旧戏新说
  •     喜爱戏曲的人可以看看
  •     公司购买,内容没看过
  •     我当做八卦来看的…
  •     书籍是平装,没有什么花哨地方里面讲的都是梨园里的一些开心的,伤心的事情。
  •     非亲身经历 道听途说 缺乏个人主观评论
  •     做个优雅的人。
  •     简单的介绍了梨园人物,人物特点篇。不太全面。要是在加上道具篇、脸谱篇、编剧篇、故事篇等。那就完整了。还行。
  •     这本书说实话是好理解,可以作为一种茶余饭后的阅读!就是有些过于琐碎!
  •     内容东拼西凑
  •     那些已经过去的事和人
  •     个别内容系轶事
  •     帮孩子买的,非喜欢
  •     梨园往事,德艺双馨
  •     很可读
  •     捧读《梨园往事》,似享百味大餐,其营养丰富,回味无穷。特向戏剧爱好者、研究人员推荐此书!!该书专谈戏曲、曲艺及话剧界艺人的奇闻趣事和掌故绝活,可读性和趣味性兼有。细细翻阅,不但叫人油然生发感怀昔日之幽情,更会引人深思:中国戏曲曲艺如何走出象牙塔?如何增加其受众面?如何发展创新满足人民日影增长的文化需要?面对中国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的日渐衰落的,虽然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如教育部规定把京剧艺术引入学生课堂等,但这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曾经红极一时的“样板戏”以其“极端式”发展遭人诟病,但毕竟是一次改革或改良,其内容拉近了与现实的距离,客观上也造就了一代戏迷。现在的戏剧艺术依然属“阳春白雪”,依然在苦苦坚守着“有钱人”光顾的大戏院、大剧场,就是不可放下架子贴近大众,就连无处不在的网络世界中戏剧艺术难觅其综!是需要有关部门好好思考的时候了!
  •     知道作者写作很严谨,但个人喜好不同,我觉着虽然介绍的人和事多,但有些流于表面。
  •     常连安-常宝坤(小蘑菇/柱子)-常贵田常连安-常宝霆/常宝华
  •     乱翻书:老干部style,没见过的写的跟真事儿似的。每看到一位名角儿是在十年浩劫里被迫害死的,身上就一阵起鸡皮疙瘩。
  •     此书一般,材料不多
  •     韵味悠久
  •     已入
  •     书皮褶皱 破损
  •     有讹误。
  •     平铺直叙,少了许多婉转与婉约。流连于大家之中,动辄感慨万千,徜徉于名伶荟萃之林,于读史中了解艺术的真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