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舞台艺术戏曲 > 沪剧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2
ISBN:9787807405665
作者:茅善玉 编
页数:233页

章节摘录

插图:早期沪剧花鼓戏更重要的一个变化是从对子戏到同场戏的发展。较早的花鼓戏多采用一生一旦或一旦一丑的演出形式,剧情比较简单,往往表现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个场面。演员以唱为主,表演的动作仅有掠发、拔鞋、如意头、链条箍等一般的程式。服装也比较简陋,男戴毡帽束竹裙,或戴瓜皮小帽,着长衫马甲;女穿短袄或裤子。到同治光绪年间,这一对子戏演出的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乡镇观众的要求,同时受当时其他流行戏曲形式的影响,早期沪剧开始逐渐向同场戏发展。根据角色的多少和剧情的繁简,同场戏有大同场戏和小同场戏之分。小同场戏演员三至五人,大同场戏演员要有六七人,再加上演奏人员,人数达到十个以上,演出时已相当热闹。值得注意的是同场戏的出现并未取代对子戏,它们适应了不同观众不同的艺术欣赏要求,两者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各自一片天,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后来花鼓戏演出活动中,女演员的逐渐流失。1879年(光绪五年)刊刻的《罗溪镇志》曾记载,“乡鄙有演唱淫词者,或杂以妇人,日花鼓戏。”过了十年,到1889年(光绪十五年)的《罗溪镇志》却改记为“无耻之徒,乡村搭台,改扮女装唱淫词小曲,日花鼓戏。”两相比较,演出人员发生了变动。在没有女演员的情况下,只能由参加花鼓戏演出的男演员改唱旦角,形成早期沪剧经常使用的“扎头髻”的演出形式。实际上,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采取的补救措施。女演员为什么会逐渐退出早期沪剧花鼓戏的演出活动呢?原因在于封建官府社会名流的高压政策和打击查禁。当时在一份由地主乡绅起草的《禁止花鼓串客戏议》中,他们呼吁“宜由上宪严申禁令晓谕各属”,还建议实施“凡遇演唱花鼓戏妇女,除拿起先行惩责外,随即解人省垣”的灭绝政策,正是这种司法惩罚,使积极参加早期沪剧花鼓戏的女演员越来越少。男演员不得不更多地扎起头髻,进行男扮女装的表演。官府士绅之所以屡屡出手查禁严办,主要由于早期沪剧花鼓戏演出的内容触犯了他们的禁忌,打中了他们的痛处。后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些剧目究竟是不是像他们所说的洪水猛兽那样可恶可怕。

前言

沪剧发源于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音乐唱腔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昧,据1796年的史料记载,从最早的花鼓戏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两百多年时间。沪剧的发展始终和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当上海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江南小镇时,早期沪剧在它的四周乡村孕育形成。19世纪70年代,长年在市郊演出的花鼓戏艺人开始进入刚刚兴起的E海城区,曾先后改名为“本滩”和“申曲”。从街头卖艺、茶楼坐唱,到跻身丁当时竞相开办的各种游乐场和剧场,这一发展轨迹和上海城市面貌的历史变化大体吻合。沪剧从发源之初起,就形成了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早期对子戏、同场戏以说新闻、唱新闻的形式描绘了清末市郊乡镇的世俗风情。进入市区后义演出了大量的时装剧,从不同的侧面相当完整而生动地表现了上海十里洋场的都市生活风貌。这类时装戏被称为“西装旗袍戏”,约有250出,数量上远远超过了,沪剧占装戏和清装戏。沪剧西装旗袍戏吸收借鉴r现代话剧电影的艺术手法,又从社会新闻、现代小说和中外戏剧电影ffl捕捉题材,进行改编,适应了市民观众新的审美需求,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沪剧演Ⅲ的主流。它促进了沪剧剧场艺术和流派唱腔的形成,带来了沪剧的繁荣兴旺。沪剧西装旗袍戏无论在上海地域文化史和中国现代戏曲史,还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同时为当前开展中外文化比较学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新的课题。它的兴盛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沪剧大量创作演出现代戏积累了经验。这是一份其他戏曲剧种缺乏的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

媒体关注与评论

沪剧是上海的文化土特产,一直很受上海群众再爱,沪剧善于把现实生活用非常动人的方式和优美的唱腔表现出来,在现代戏创作演出上有很大成绩,沪剧大有希望。  ——朱镕基我觉得沪剧仔在的意义在于它证明,住我们的戏曲中,可以有在城市里生长、住城市里成熟、在城市里发展的这么一个突出的剧种沪剧可以作为上海的一种怀志,上海的戏曲特点。  ——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士席著名戏剧评论家 刘厚生保沪剧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保持上海人的文化记忆,保持上海人的语膏特征,这足很有意义的事情。  ——原中国戏曲副会长、著戏剧评论家 龚和德沪剧西装旗袍戏的大量演出,这一个艺术实践造就了大量的非常著名的优秀演员,这也是沪剧在发展过程中一个作常鲜明的成果。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坚持戏曲的特色,又向活剧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细腻的情感和心理这样一种艺术特征。  ——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著名戏剧评论家 荣广润我希塑各级领导埘沪剧要格外关心、格外爱护  ——原上海越剧院院长、越剧表演艺术家 袁雪芬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黄浦江水拍打出来的乡土文化晚清文人眼中的早期花鼓戏近代上海乡镇生活的风俗画卷与上海开埠同步崛起一幅先辈图,满纸辛酸泪“马夫阿六”的传奇经历申曲泰斗筱文滨的崛起施春轩三闯天津卫王筱新热唱《游码头》四大班社闹申江沪剧西装旗袍戏与海派文化申曲明星的摇篮西装旗袍戏的由来和兴起一份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申曲托拉斯的兴衰申江之花别样红申曲皇后杨雅琴“滩簧婆”被赶出学堂门从小裁缝到红小生跑码头造就了“申曲皇帝”从前有个小姑娘一曲“读信”热爆上海滩魅力长存“杨八曲”创造舞台真善美如梦灿烂的艺术人生戏曲现代戏舞台的报春燕《罗汉钱》唱响中南海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从《雷雨》看沪剧的曹禺情结《芦荡火种》启示录红灯是怎样点亮的?新时期的再度辉煌沪剧与电视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新时期的青春之歌硬题材的软处理英雄花旦的自我超越给新人以活的生命依旧青青紫竹调清丽玉兰播芬芳乡音绵绵不了情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沪剧》:上海大都市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和多容的文化风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淀深厚,形态丰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上海项目,涵盖了民问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荚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多个门类,是上海近现代历史、城市文化和工商业文明的代表。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厚的历史积淀,构成了上海古今融合、东西交汇的城市文化底蕴,既是海派义化发展的故体和见证,也是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基础和资源。沪剧发源于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鼓最早的花鼓戏到当代沪剧,经历了约两百多年的时间。沪剧西装旗袍戏在上海地域文化史、中国现代戏曲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记,是沪剧独有的珍贵遗产。《罗汉钱》、《星星之火》,《芦荡火种》、《红灯记》等,被先后移植改编成戏曲电影与现代京剧,沪剧由此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剧种。

作者简介

《沪剧》内容简介:沪剧从发源之初起,就形成了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早期对子戏、同场戏以说新闻、唱新闻的形式描绘了清末市郊乡镇的世俗风情。进入市区后义演出了大量的时装剧,从不同的侧面相当完整而生动地表现了上海十里洋场的都市生活风貌。这类时装戏被称为“西装旗袍戏”,约有250出,数量上远远超过了,沪剧占装戏和清装戏。沪剧西装旗袍戏吸收借鉴了现代话剧电影的艺术手法,又从社会新闻、现代小说和中外戏剧电影捕捉题材,进行改编,适应了市民观众新的审美需求,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沪剧演Ⅲ的主流。它促进了沪剧剧场艺术和流派唱腔的形成,带来了沪剧的繁荣兴旺。沪剧西装旗袍戏无论在上海地域文化史和中国现代戏曲史,还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同时为当前开展中外文化比较学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新的课题。它的兴盛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沪剧大量创作演出现代戏积累了经验。这是一份其他戏曲剧种缺乏的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

图书封面


 沪剧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书本精装 簇新 与描述相符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