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概论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舞台艺术戏曲 > 中国戏曲概论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4
ISBN:9787539928067
作者:吴梅
页数:230页

章节摘录

而蒋心馀作《临川梦》曲,亦信此说,且云:“毕竟是桃李春风旧门墙,怎好把帷薄私情向笔下扬,他平生罪孽这词章。”于是若士此曲,乃为端人正士所不取,岂知皆子虚乌有乎?朱竹坨《静志居诗话》云:“世或传《牡丹亭》刺昙阳子而作,然太仓相君实先令家乐演之,且曰:‘吾老年人,近颇为此曲惆怅。’假令人言可信,相君虽盛德有容,必不反演之于家也。”即玉茗集中,《寄张元长吊俞二姑》二绝句,其序中亦记太仓相君之语,与《静志居诗话》适合。可知此说实是不确,而后人反言之凿凿,不惟可笑,抑且有乖典则矣。是故作传奇者,切要涤去此种肺腑,务存忠厚之心,勿为残毒之事,则令德令闻,始足与元明诸家并寿矣。

前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和译著。这些著作和译著,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中国文库”所收书籍分列于8个类别,即:(1)哲学社会科学类(哲学社会科学各门类学术著作);(2)史学类(通史及专史);(3)文学类(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著作);(4)艺术类(艺术作品及艺术理论著作);(5)科学技术类(科技史、科技人物传记、科普读物等);(6)综合?普及类(教育、大众文化、少儿读物和工具书等);(7)汉译学术名著类(著名的外国学术著作汉译本);(8)汉译文学名著类(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汉译本)。计划出版1000种,自2004年起出版,每年出版1至2辑,每辑约100种。“中国文库”所收书籍,有少量品种因技术原因需要重新排版,版式有所调整,大多数品种则保留了原有版式。一套文库,千种书籍,庄谐雅俗有异,版式整齐划一未必合适。况且,版式设计也是书籍形态的审美对象之一,读者在摄取知识、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看到各个出版机构不同时期版式设计的风格特色,也是留给读者们的一点乐趣。“中国文库”由中国出版集团发起并组织实施。收选书目以中国出版集团所属出版机构出版的书籍为主要基础,逐步邀约其他出版机构参与,共襄盛举。书目由“中国文库”编辑委员会审定,中国出版集团与各有关出版机构按照集约化的原则集中出版经营。编辑委员会特别邀请了我国出版界德高望重的老专家、领导同志担任顾问,以确保我们的事业继往开来,高质量地进行下去。“中国文库”,顾名思义,所收书籍应当是能够代表中国出版业水平的精品。我们希望将所有可以代表中国出版业水平的精品尽收其中,但这需要全国出版业同行们的鼎力支持和编辑委员会自身的努力。这是中国出版人的一项共同事业。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志存高远且持之以恒,这项事业就一定能持续地进行下去,并将不断地发展壮大。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吴梅先生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主持大学词曲讲坛的名教授,是金元明清七百余年来散曲、戏曲的著名收藏家,是近百年来散曲杂剧、传奇的格律谨严、词藻壮丽的名家之一。  ——段熙仲自金元至清代,溯流派,明正变,指瑕瑜,辨盛衰,举平日目所浏览,心所独得者,原原本本,倾筐倒箧而出之。  ——王文濡

后记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匡,江苏长洲(今苏州)人。近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现代曲学的奠基人。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堂、存古学堂、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光华大学、中央大学任教,首倡“曲学”并施以教学,培养了大量学有所成的戏曲研究家和教育家。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简谱》等。又作有传奇、杂剧十二种。吴梅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戏曲及其他声律研究,《中国戏曲概论》便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记述了金元直至明清时期包括散曲、戏曲在内的中国曲学的发展史。1926年由上海大东书局正式出版。1949年后,上海书店等出版社曾多次再版。此书内容全面,论述精当,影响深远,自问世以来,其重要价值得到诸多有识之士的肯定和推崇,是戏曲研究的必读之书。

内容概要

吴梅(1884——1939),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字瞿安,号霜臣,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吴梅一生致力于戏曲及其他声律研究和教学。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又作有传奇、杂剧十二种。培养了大量学有所成的戏曲研究家和教育家。吴梅对古典诗、文、词、曲研究精深,作有《霜崖诗录》、《霜崖曲录》、《霜崖词录》行世。又长于制曲、谱曲、度曲、演曲。作《风洞山》、《霜崖三剧》等传奇、杂剧十余种。老先生终生执教,自1905年至1916年,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堂、存古学堂、南京第四师范、上海民立中学任教。1917年至1937年间,在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光华大学、金陵大学任教授。他精通昆曲,他不但整理了唐宋以来的不少优秀剧目,还创作了不少昆曲,并且是第一个把昆曲这一民间艺术带入大学的教授,在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昆曲和戏剧。他的弟子既有名教授大作家又有梨园界的大师,如朱自清、田汉、郑振铎、齐燕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俞振飞,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东京大学校长也是吴梅的弟子。可谓桃李满天下,目前台湾的昆曲名家,都是吴梅的第二代弟子。1993年,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在吴梅故里苏州召开了吴梅诞生100周年学术讨论会,海内外特别是宝岛台湾,来了不少专家、学者。

书籍目录

顾曲麈谈 第一章 原曲  第一节 论宫调  第二节 论音韵  第三节 论南曲作法  第四节 论北曲作法 第二章 制曲  第一节 论作剧法  第二节 论作清曲法 第三章 度曲 第四章 谈曲中国戏曲概论 卷上  一、金元总论  二、诸杂院本  三、诸宫调  四、元人杂剧  五、元人散曲 卷中  一、明总论  二、明人杂剧  三、明人传奇  四、明人散曲 卷下  一、清总论  二、清人杂剧  三、清人传奇  四、清人散曲

编辑推荐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是吴梅在戏曲理论方面的主要著作,包括《顾曲麈谈》和《中国戏曲概论》两部分。 探究了戏曲理论、曲律、曲谱,论述了元、明、清三代的杂剧、传奇和散曲。资料丰富、论述精当,是为“专家之学”。

图书封面


 中国戏曲概论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在阅读正本之前,就听说吴梅此书是“放眼全局的第一部中国戏曲通史”,于是就想,这必定是一部大部头的著作、必定又是满纸老学究的咬文嚼字、必定又是“上溯商周傩舞之兴盛、下陈今世戏曲之凋敝”的枯燥乏味之作。却不想,真的将书本拿到手上的时候竟然只有那么薄薄的72页,于是甚为欣喜,决定通读全文。读罢全本后,略有几点感想:其一在治学,其二在著书。
      先说治学。在我看来,吴梅先生在《中国戏曲概论》一书中表现出了显而易见但又极易被我们忽视的治学态度——通读文本、实事求是。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当中,我们也一直强调:必须从文本出发。但是具体落实到对戏曲的研习时,很多时候我们会更倾向于认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觉得我能听戏、能唱一两段、能大概知道戏曲的发展流变就可以了,于是我们就很自然地忽略了戏曲文本的阅读。
      但是在吴梅先生的书中,他大量地罗列了自金元以来的院本、诸宫调、杂剧、散曲和传奇。并对其中的优秀作品逐个进行摘录、赏析。可见吴梅先生于本书或其它著作中的戏曲理论必定是源自于文本的。
      这种通读文本再基于文本进行研讨的治学方法,确实不是我们现在寄望于通过一两本《概论》《通览》去学习戏曲的态度所能比的。
      此外,作为第一部中国戏曲通史,吴梅先生并没有像现在的人一样,喜欢“追本溯源”。今人治学的一大特点是:凡研究中国之文化必溯其起源,凡溯其起源者必追及尧舜。大约是因为郭沫若在《今昔集•论古代文学》里说过:“中国文化大抵滥觞于殷代”,从此以后,不论书画、哲学、史学、文学还是戏曲,就恨不得都源自于上古神话时代,似乎年代越是久远现如今的成就便越高。然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非常唯心的、非常小民意识的学术行为。
      所幸,在吴梅先生的书中,他非常认真地写道“乐府亡而词兴,词亡而曲作,大率假仙佛、里巷、任侠及男女之词,以舒其磊落不平之气。”简简单单一句话,点名了戏曲兴盛的起因。再然后以“今日流传古剧,其最古者出于金元之间,而其结构,合唐之参军、代面,宋之官剧、大曲而成,故金源一代始有剧词可证”一句,点名金元以前并非没有“歌舞演故事”之事,只是唐宋时期的表演在形势、体制上都并不完善,也没有相关古本留存,并不能成为“剧”,更不可能是戏剧的源流。那么中国的戏剧究竟从何而来?吴先生说:“则诸宫调词,实为元明以来杂剧传奇之鼻祖。”
      可以说,在本书中吴梅先生以其所读、所藏之剧本,非常事实就是地向读者展示了金元明清中国戏曲的全貌。他对三个阶段的戏曲特点、戏曲形式都做了简单生动但入木三分的阐述。有人说王国维是研究戏曲的第一人,但在他之后的研究成果就微乎其微了。然而在通读了《中国戏曲概论》之后,却觉得,大约只是某一个年代的动荡埋没了大师罢了。
      说罢治学,再说著书。
      初读此书,看前言中说本书作者与明国时期的国学大师们“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初时并不相信,觉得就算学者本身有自己的学术风格,但在写《概论》这样的书的时候,必然还是枯燥乏味的大段论述罢了。没想到的是,真的翻开先生著作的时候才发现,字里行间并无一丝一毫的迂腐,相反全文条例清晰、言语优雅,不时穿插着先生自己对于某个时期、某部作品的见解,读起来十分的亲切易懂。
      最有趣在去全书开端处,吴先生在论述了戏曲兴起的原因和戏曲的总体特征之后,写了这样一句话:“余尝谓天下文字,惟曲最真,以无利禄之剑,存于胸臆也。”这一句话无疑说出了吴先生研究戏曲的原因所在。
      很多时候我们在看一些学术性的著作的时候,都很注重“专业性”,似乎将自己与书中的概念、论述隔得越远越好。我们绝少会在某一本课本中看到“我认为”“编者以为”这样的句式。甚至在点评作品的时候,也都是给出一个结论,而从不像吴先生在《中国戏曲概论》里那样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知识的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没有交流。而吴梅先生的书里,他反反复复地提到“戛戛独造,余甚称之”,会论及同一曲目不同的版本去感慨“试读臧晋叔删改本,律则合矣,其词何如”,会在提及作者的时候不住赞叹“诸作秀丽,无愧大家”,也会在写到清代戏曲的时候屡次惋惜“惟作者无多,未免见绌”。
      总觉得吴梅先生此书的写作方法更接近于《曲话》,而非《概论》《曲史》。但是细想来,以个人的研究视角和情感体验去完成一部梳理性的著作又有何不可呢?也许写专业书并不一定要板起面孔去作出一派严谨相来。学术著作同样可以像《人间词话》《中国戏曲概论》这样娓娓道来。
      最后还想说得就是,觉得相较于我们早先学习的《中国戏曲史教程》来说,着一本薄薄的《中国戏曲概论》真的要更生动、更好读。如果可以的话,用吴梅先生的书做教材,大约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既然已经有大师们写好的书放在那里,为什么我们还非要用那些艰涩难啃的、逻辑关系永远理不清楚的、所谓“教材”呢?仅此为建议,希望老师可以考虑。
      
      最后的最后,想提出一个问题。
      在这本书里,吴先生对戏曲三个历史时期的概括可以归结为“称心而发、藻饰词华、协律订谱”。金元是戏曲真正成型之时,此时的戏曲大多是称心而发,在辞藻上相较于后世可以用一个“粗”字概括。而当戏曲发展到明代以后,就十分注重雕琢言语用词,可称“妍丽”。之后到了清代,作者少了(当然有社会原因)但是修订剧词协调音律的人却并不少,而且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事实上,并不只是戏曲有这样的发展规律。纵观文学史,不论中外皆是如此:越发展越精致。每种文学形式刚出现的时候多少都带着些粗俗的、不登大雅的内容,但随后它就会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华丽优雅,而之后等着一种文学衰败了,很快又会有一种“俗”文学去替代它原来的位置。
      那么文学的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为了展现“美”还是“普通”?是华美的辞藻,还是平实的生活?文学存在于人类文明中的目的在于提供给美的享受,还是成为“史诗”?
      嗯…这是目前在想的问题,这个其实涉及到对“艺术”的定义了…有点钻牛角尖…但是觉得值得去想。
      
      以上
      
  •     深以为然。我们现在通常所犯毛病之一便是根本未曾细读原著,便人云亦云地随便表达“自己”的看法。先生治学之严谨以及论及物事作品均提出自己看法,虽可能稍存偏颇,但未尝不是提醒我们如今做学问之法,抒一己之见,当然是要在充分研究基础上。
  •     还是《宋元戏曲史》较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