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人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舞台艺术戏剧 > 神鬼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2
ISBN:9787516104637
作者:汪晓云
页数:225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的确,从郭郎的指称和表现形态看,傀儡已基本完成了人对偶的全部“复活化”和“人化”,当鲍老开始取代郭郎时,傀儡发展的已不再是偶似人与拟人的人化因素,而是偶为物的技术性因素和人拟偶的物化形态。宋人笔记中的各种傀儡表明,此时偶为物的技术性因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广与提高,傀儡突出的是偶的制作技术、表演技术和舞偶人的表演技术;而鲍老则突出了人拟傀儡表演场景的壮观和狂欢盛况。的确,从西湖老人《繁盛录》载“福建鲍老一社,有三百余人;川鲍老亦有一百余人”看,三百人或一百人的傀儡队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鲍老比郭郎更“舞袖郎当”的模样更具有滑稽逗乐的喜剧色彩。正如董每勘先生所描述的“傀儡戏中的郭郎也取其病秃,而且身体臃肿,再配以不整治(郎当)的舞衣,在这外形上已足引人发笑,加之刻画它的性格又是个傻瓜,所以词曲调中有‘憨郭郎’,内在外形都不正常,才足以供人笑乐,这便成为后世以滑稽调笑为职的倡优的传统条件。” 由此看来,与郭郎的拟人化称呼相比,鲍老指的当不再是傀儡子模拟扮演的一个被人戏谑地称为“郭秃”和文雅地称为“郭郎”的人,而是人扮演的傀儡。鲍老是人们对人演傀儡亲切而热情的称呼。现在在安庆贵池一带,人们仍称傀儡戏和傩戏为“菩老戏”或“袍老戏”,从鲍老“舞袖郎当”的舞态看,“鲍”可能正是“袍”的音误。有趣的是,在安庆贵池一带,“菩老”或“袍老”不仅指傀儡,也指画像和菩萨塑像。因此,在笔者看来,称傀儡戏和傩戏为“菩老戏”或“袍老戏”,这不仅是因为“菩(袍)老”与“鲍老”读音接近,更主要的原因乃在于画像、木偶与雕塑形体的相似。这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塑像、画像和照片的同一性功能及其原理不谋而合。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宋之时由于印刷术的发达,民间得以出现门神和年画之类的画像,老百姓多不识字,也无法分辨这些画像都指的是谁,便把当时兴盛的傀儡戏、画像、塑像统成为“菩老”或“袍老”。 当郭郎出现时,傀儡已基本完成了人对偶的“复活”和“人化”,而当鲍老开始取代郭郎时,傀儡发展的已不再是偶似人与拟人的人化因素,而是偶为物的技术性因素和人拟偶的物化形态。大凡物之存在,多盛极而衰,木偶似乎也莫能例外。也许,正是在傀儡得以跻身人群纵情狂欢之时,傀儡已走上了与人距离最近的极限和尽头,而这恰意味着它的好景难再?

内容概要

汪晓云,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副教授。2002-2005年为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2005-2007年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已出版《中西戏剧发生学》,即将出版《一字之差:“道”何以道》、《一名惊人:“昆仑”之“道”》、《一器之下:“翠玉白菜”何以为“镇国宝”》、《一本正经:隐秘的汉语圣经》。

书籍目录

神·鬼·人:戏曲形象探源
导论
第一章 偶像与真身 戏剧与镜子
“郭郎”与“鲍老”
傀儡的狂欢
死人复活
偶像与真身
戏剧与镜子
仪式与戏剧
第二章 人与物 戏剧与表演
神化与物化
傀儡戏与影戏
讲唱与戏曲
优戏与戏曲
生旦的改装
净丑的沉浮
侏儒与傀儡
第三章 人与鬼神 戏剧与仪式
似神似鬼
游戏与日常
鬼戏与神戏
鬼神之间
人与鬼神
神鬼人共同在场
鬼世界的幸福与人世界的团圆
附1:西方悲剧“非常态”人物征象:小丑、疯癫、假面
附2“反戏剧”:荒诞派戏剧策略及其效果

编辑推荐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青年学术文库•神•鬼•人:戏曲形象探源》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青年学术文库•神•鬼•人:戏曲形象探源》以戏典形象为切入点,以戏曲原生性为对象,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整体性视野中梳理戏曲形象的民间鬼神信仰与民间节庆仪式源头,展示了戏曲发生与变异过程,探讨了戏曲是如何在生活仪式表演形态与审美表演形态之间进行转化等问题。作者汪晓云文笔上佳,读来比较有趣。

图书封面


 神鬼人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老师说自己“都不敢看”,只好打4星了
  •     又是一本新见迭出的力作,此书可与《中西戏剧发生学》互参,前书注重从发生学做知识考古和理论分析,此书则选择戏曲形象(人鬼神互动)作为深入戏曲内在本质的突破口,通过对民间节庆仪式、民间鬼神信仪的爬梳,动态展现戏曲从仪式转化为审美化戏曲的过程,堪比一部人类学视角的动态戏曲史。其中对戏曲本质的探幽发微发人深省、深得其髓。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