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丝绸到瓷器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收藏/鉴赏 > 从丝绸到瓷器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
ISBN:9787532624034
作者:刘明倩
页数:151页

章节摘录

插图:杨威异域的中国产品,最早是丝绸。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人便大量购买中国丝绸。他们称中国为“丝绸来源地”。公元408年,被视为粗野不堪的哥特人(theGoths)围攻罗马城,哥特王阿拉列克(Alaric)表示若要哥特人撤退,罗马人需要奉上四千丝质短袍,而罗马人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找到足够的丝质短袍作为赎金。当时全世界只有中国养蚕制丝,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文献,若提到丝绸,便肯定是中国货。这段历史小插曲不单表示罗马城藏有为数可观的中国丝绸,还表示毫无文化的哥特人也懂得中国丝绸是好东西。公元6世纪,蚕种从中国被偷运至罗马,在相当于今日叙利严的地方繁殖,中国丝绸贸易才告一段落。到13世纪,欧洲和中国的贸易再度活跃,旅行家和威尼斯的孛罗(Polo)家族往来于欧洲中国之间。罗马教延与元朝皇帝有收信来往并互送礼物。这期间输往欧洲的中国丝绸,有部分还保存在罗马教延的仓库。不过丝绸容易损坏,又容易褪色,流传到今日的早期中国丝绸,大都失去原有的美丽。维多利亚职权伯特博物院(VictoriaandAlbertMuseum以下简称“维博”)藏有一块织花锦段残片,只有19厘米×14厘米见方,是19世纪从一间基督教堂的仓库捡来的。勉强可提供一点元代丝绸的实物资料。与丝绸相反的是瓷器。即使经过千年,有些瓷器仍然完好如新。在元代,青花瓷大量输往中东地区,这一贸易到蒙古王朝覆亡后始终没有停过。

前言

说到收藏古物,中国人比英国人起步早了一千年。远的不说,北宋末的微宗皇帝(1101-1125年在位),他收藏之丰富,后人可以从《宣和画谱》及《宣和博古图录》两书中得到一个概念。英国人甚至不是最早来到中国的航海家,他们比葡萄牙人晚了两个世纪,比荷兰人晚了一个世纪。但从19世纪开始,伦敦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品交易场所。2005年7月l旧,伦敦佳士德拍卖公司(Christies)以l400万英镑(合人民币2.3亿元)天价拍出一件元青花“鬼谷出山图”罐,创下有史以来东亚艺术品最高售价纪录,引来全世界的关注。竞投成功者是伦敦著名古董商诶斯肯纳治有限公司(EskenaziLfd),背后的买主是谁,到现在还未揭晓。但这场拍卖证明,在东方艺术的领域,英国是举足轻重的权威,而对中国古物极有心得的英国藏家或学者亦为数不少。这种局面决不是一朝一夕达成的。英国学术界对亚洲艺术品经验丰富,因为自17世纪开始,英国人的足迹到达亚洲每个角落。本书写的收藏家,或是学识过人,或是眼光独到,或是机缘巧合,搜罗到上佳的中国古物。他们的经历,对今日的文物工作者甚具参考价值。

内容概要

刘明倩,原籍广东,1984年移居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考古系硕士。1994年加入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工作,现任亚洲部中国藏品主任。

曾在中、英文艺术杂志发表有关中国文物论文十多种。已出版书籍包括:Europe Studies China 1995年;《堂名款瓷器》1998年;《羊城风物》2003年;Chinese Jade 2004年;《中国古玉藏珍》2006年;The Art of the Book in China 2006年。

书籍目录

前言篇之1  从丝绸到瓷器/5篇之2  最早抵达欧洲的中国瓷器:丰山瓶/9篇之3  东印度公司和“中国风尚”/17篇之4  装饰艺术的始祖: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2l篇之5  维多利亚时代的藏家/27篇之6  殖民地遍天下:购自波斯的青花瓷/39篇之7  中国艺术的自学专家/43篇之8  鸦片战争和圆明园/53篇之9  大英博物馆和《女史箴图》/63篇之10  维多利亚品味的代表:乔治·素廷/69篇之11  从清瓷到出土古物/83篇之12  从出土古物到清宫旧藏/97篇之13  东方陶瓷学会/107篇之14  1935—1936年皇家艺术学院展览川5篇之15  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古董商/125篇之16  二次大战之后/135附录1 主要参考书目/142    2 人名中英对照表/147    3 博物馆、图书馆、大学名中英对照表/150    4 其他中英对照表/151

编辑推荐

《从丝绸到瓷器:英国收藏家和博物馆的故事》在文字内容雅俗共赏之余,还配有多幅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特别专供的精美图片,图文并茂,相信会受到文物爱好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英国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英国一所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的国家大型博物馆,它的东方艺术收藏在世界上都颇富盛名。这些珍贵的藏品许多来自于收藏家慷慨的捐赠和借展。刘明倩女士在维博工作多年,对东方文物卓有研究,对博物馆与收藏家之间深厚的友谊也有深刻的了解,此次所著新书《博物馆与收藏家的故事》,共分16篇,每一篇为独立而又互有关联的故事,讲述19、20世纪英国收藏家对中国文物的情有独钟的收藏历程,及与英国博物馆所保持的良好互动的关系。考据真实可信,文字轻松优美,娓娓道来,著名的收藏家、收藏过程曲折惊奇的珍贵藏品、艺术史的大事件一一展现读者眼前,为读者展开一幅中国文化在异域绽放熠熠光彩的画卷,也让我们走进英国神秘的大收藏家的世界。
本书在文字内容雅俗共赏之余,还配有多幅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特别专供的精美图片,图文并茂,相信会受到文物爱好者的欢迎。

图书封面


 从丝绸到瓷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答: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白陶和印纹硬陶。这两种陶器的出现,说明商代制陶技术已经具有孕育产生瓷器的可能性。原始瓷出现于商代,盛行于西周战国时期。商周时期是从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是原始青瓷的发生发展阶段。当时有—部分陶器用高岭土做胎体的原料,这一方面提高了烧成温度,使胎质坚致、不渗水;另一方面也使胎体的颜色由深变浅,提高了洁白度。◆制作工艺制作工艺水平较低,胎中还是有一定量的铁成分,在略低的温度中烧结,颜色较深,透光性较差。因工艺不稳定,铁含量和烧成气氛不能自如控制,釉色也不好掌握,所以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商周到西汉这一时期的原始青瓷所涂的釉是用石灰石加黏土配制而成的,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由于含铁元素,所以呈青绿、黄绿、灰绿、褐绿等颜色。◆纹饰特征器表多拍印米字纹、方格纹、麻布纹、圆圈纹、曲折纹、叶脉纹、篦纹、水波纹、云雷纹等纹饰。◆器型特点主要器型有尊、豆、瓿、盂、罐、提梁壶、鼎、瓮、簋、杯、钵等,多数器型以仿古代青铜器造型而作。桔子印象为您解答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专业、历史、视角独特
  •     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收藏市场的形成过程,了解国外博物馆对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收藏情况,了解国外藏家的收藏心理。
  •     内容没多大意思。只能酬和读。
  •     铜版纸,质量不错
  •     没有太多深度,很多照片,可以参看。装桢有问题,折叠,没有切断等。作者没有办法负责,印刷厂问题。
  •     书文字量不大,在银行等排队的时间就看完了半本。作者身为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亚洲部主管,又是华人,说起海外遗珍的故事引人入胜。但不知为什么起个“从丝绸到瓷器”的书名,跟丝绸没有什么关系啊。那些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致力于研究和收藏中国文物的英国收藏家的故事也非常值得了解,书中列举的文物也至为珍贵精美。
    价钱贵了点,大约因为是胶版彩印吧。
  •     今天利用通勤时间读完,挺有趣的书。书中观点部分保留意见不予评论。书中少了两幅插图,校对人员失职了。
  •     作者是英籍华人,在英国的博物馆工作多年,对藏品的来源写得比较详细,有参考价值
  •     这些都是人类为之骄傲的精华,谁会让你来分享呢。可是这本书很好,你可以通过她朴素的手,眼睛,大脑,心,触摸我们祖先的思想精神。你的邻居,你的朋友给你讲,她并不惊心动魄的见闻。但她的真实感受和平易近人足以吸引你,并让你震撼很久。
  •     选题有意思,文笔很活泼~
  •     好想去国外来个博物馆文化之旅
  •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上海的卢湾区图书馆,备考CPA,被专业知识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书库里邂逅这本书,很薄,读完有点意犹未尽。其中几张全页的彩图被前面的借书者裁掉收藏了,特别遗憾。于是就去买了一本。现在还时不时会翻出来看看。因为文字流利生动,掌故有趣,也不乏知识性,所以很喜欢。藏品的照片质量非常好。
  •     挺有意思的,开阔下视野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