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馆藏珍品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收藏/鉴赏 > 大英博物馆馆藏珍品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8-4
ISBN:9787544240215
作者:[英]马乔里·凯吉尔
页数:269页页

章节摘录

插图:湮没的文明01 敲开古埃及的大门对埃及废墟着迷的女人艾美利亚•爱德华兹在她最畅销、至今依然耐读的《尼罗河行纪》中写到,1873年她首次去埃及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躲避雨季:实话说我们来到这里纯属巧合,不是为了养病、工作或其他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我躲到了埃及,就如同一个人偶然去了趟伦敦的伯灵顿市场或者巴黎的全景廊。然而这次“未经计划,未携带装备,毫无东方旅行经验”的偶遇不但要改变她的生活,还将对埃及学的产生影响深远。当时爱德华兹小姐已经是成名的小说家、记者和游记作者,但是“窘困的生活”迫使她为了生计四处奔波。除了小时候读过几本书外,在这次旅行前爱德华兹小姐对埃及并没有特别的兴趣,而现在她为埃及的魅力所倾倒。她写日出时分醒来的情景:“只见窗外灰绿色的棕榈树头上带着羽冠,在玫瑰色的晨曦中互相隆重地点头致意。”她写第一次看到金字塔的情形:“它遮蔽了天空和地平线,遮蔽了别的金字塔,遮蔽了一切,只留下敬畏和遐想。”爱德华兹小姐乘船沿尼罗河上行进了1600千米(实际上她只走了1550千米,但她把从阿伯锡岩山眺望所及一并算入旅程,凑满1600千米),到达叙利亚,两度跨越黎巴嫩边界直抵大马士革和巴勒贝克,再经黎凡特返回伊斯坦布尔。她在归途中开始动笔写下旅行见闻,这些游记深刻地诠释出“一个人对一个国家的历史了解得越多,对这个国家的废墟越是着迷”。她决定向行家求教。行家之一是大英博物馆东方部(该部负责埃及文物)主任塞缪尔·伯奇博士(SamuelBirch,1813-1885年)。她的问题让伯奇应接不暇,一会儿请他翻译象形文字,一会儿向他询问买莎草纸的最佳去处,一会儿又要他解释“阿蒙·哈马奇斯”。与此同时,爱德华兹小姐还忙于学习象形文字。

前言

今天,在大英博物馆堂皇的殿堂里展示着历史文物中的精品,这些精品有些看起来不可思议。1778年,利姆斯戴克兄弟撰写了第一部带有插图的书介绍大英博物馆的馆藏品。在他们借助插图煞费苦心介绍的藏品中,有宾西法尼亚的黄蜂巢、台伯河畔出土的被装饰品镶嵌的头骨、一名狡猾方士用过的金尖匕首、来自巴诺克本的矛头和巴别通天塔的塔砖。他们还讲述了如何捕获峰鸟、希普波塔姆斯怎样发明放血疗法以及希腊人和罗马人的葬礼风俗。从1753年建馆至今,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已突破600万件,其中的每一件藏品都可能是一个未解之谜:没有任何文献能囊括该馆的所有宝藏。藏品中最广为人知的是木乃伊、萨顿胡船葬、罗塞塔石碑、阿姆河宝藏以及帕特农神像,而其他珍宝还没受到大众的关注,如福克顿鼓、戈德曼收藏的伊斯兰陶器、鲁比亚克雕塑的莎翁像,以及斯图尔特收藏的印度雕塑。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诸如谁制造了这些器物、哪些人使用过它们、它们又是如何被藏人这家博物馆的,这些故事把器物和人类生活联系了起来。大英博物馆的文献里蕴藏了更多精彩史料,本书选取了其中一部分,如1845年波特兰瓶被毁坏的全过程,以及博顿船长勇斗抢夺阿姆河宝藏的抢匪的故事。大英博物馆的文献里有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如克莱顿•莫当特·克拉歇罗德牧师,他可以说是生活在18世纪的一位半隐士,终年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每天沿斯特兰德大街步行,每周一次光临舰队街。而詹姆斯·库克船长的人生与克拉歇罗德恰好相反,他的理想是成就“上承古人,下启来者”的伟业。德拉尼夫人在17岁的花样年华嫁给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老翁,而她的第二次婚姻虽然幸福但却好景不长,再度守寡的她竞在70岁高龄时开始制作精美绝伦的纸艺拼贴画。卡里亚国王摩索拉斯之妻阿尔泰米西娅,将其丈夫的陵墓建成世界第七大奇迹。行踪诡秘的“印度人”斯图尔特使加尔各达的整个欧洲人社团反感,他最终被安葬于一个微型的印度教寺庙中。不列颠代理官优利乌斯·克拉西奇亚努斯在塔西佗所著的《编年史》中仅有只言片语的描述,而事实上他可能在爱西尼起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无数佚名工匠也在大英博物馆的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有切磨了萨顿胡船葬中4000多块石榴石并给它们嵌上金边的盎格鲁一撒克逊工匠、有制作了蒙提祖马的绿松石马赛克恐怖面具的艺人,还有在波特兰瓶仅有3毫米厚的玻璃层上刻下精美的神秘图案的大师。此外,那些和藏品有密切关系的人也留下了大量记述:谁能忘怀奥斯汀·亨利·莱亚德在考古发掘之余对尼姆鲁德平原的描述:“那里花团锦簇,猎犬经过后身上就被涂上了红色、黄色或蓝色的花粉。”查尔斯·牛顿描绘了博德鲁姆一群戴面纱的土耳其女人,她们注视着远方王陵中出土的巨大石马,宛如看见了史诗《特洛伊》中的巨马。马克斯·马洛温则描绘了乌尔的“死者巨坑”,它看起来好像一张金色的毯子,上面装饰着宫廷妇女的毛榉叶头饰。利姆斯戴克兄弟曾提出一个所有编写诸如“某博物馆藏品”的人要永久面临的难题:在这样一本书中,基于每一位读者的爱好、专业,甚至不同的民族特性.一些藏品总比另一些藏品更让他们感兴趣……再关味的“菜肴”也有不合口味的时候,我只得以“大杂烩”的方式来应付所有读者,让读者为此书中某些部分叫好,觉得其他部分尚可一读,少量内容差强人意甚至不屑一顾。我希望本书的大部分选题能令人叫好,即使是“尚可一读”的部分也可授人一息大英博物馆的灵气。为支持这些“尚可一读”的选题,我只需援引书中“冷门”题材撰稿人之一、收藏和鉴赏中国瓷器的大家约翰·阿迪斯爵士所述,“一个不起眼的小碟子可能比一堆浮华的瓷器更可爱”。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中,我最钟爱的是一只小小的翠绿色中国瓷碗,尽管它绝对登不上热门藏品的清单。

内容概要

马乔里·凯吉尔,英国著名历史学者,长期担任大英博物馆的馆长助理,已撰写多部关于大英博物馆及其藏品的著作,包括《大英博物馆史》、《大英博物馆基本参观指南》、《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等。

书籍目录

序言:每件藏品都可能是一个未解之谜绪论:大英博物馆一窥湮没的文明 敲开古埃及的大门 亚述帝国的遗产 罗塞塔石碑 欣顿-圣玛丽的马赛克走道沉默的雕像 拉美西斯大帝的胸像 亚述巴尼拔的猎狮 古典雕塑的聚会 阿摩罗婆提佛塔 精美的印度神像 度母菩萨 复活节岛的石像 莎士比亚雕像库克的发现 库克船长的探险庙宇和陵墓 埃及的丧葬文化 乌尔王陵 奇异的福克顿鼓 雷拉顿金杯 摩索拉斯陵墓 帕特农神庙的雕塑 克拉西奇亚努斯纪念碑 萨顿胡船葬陶器和瓷器 伊斯兰陶器 中国瓷器 克娄巴特拉瓷瓶工匠的技艺 波特兰瓶 珠宝 刘易斯棋子 钟与表 马尔伯勒黄金冰桶 纸艺贴花无主的珍宝 物主不明的珍宝 阿姆河的宝藏 阿兹特克人的马赛克制品收藏的激情 大英博物馆的创始人——汉斯·斯隆 孤僻的收藏家——克莱顿·莫当特·克拉歇罗德 早期绘画大师作品的收藏者——约翰·马尔科姆 维多利亚时代的博学者——A.M.弗兰克斯 出身金融世家的收藏家——费迪南德·罗思柴尔德大英博物馆的藏品部门大英博物馆馆史藏品索引

编辑推荐

《大英博物馆馆藏珍品》介绍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宝库。

作者简介

《大英博物馆馆藏珍品》汇集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的珍贵藏品,用将近300幅图片和极为详尽的注解,展现了从罗塞塔石头、古希腊大理石雕刻、帕台农神庙的雕刻、古埃及木乃伊、米开朗基罗的名画、亚述浮雕,到玛丽的花镶嵌工艺等世界文明珍宝的风采,并且记述了许多重点文物的历史背景和相关轶事。本书是大英博物馆无价的档案,对于不能亲往参观的读者,本书更是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

图书封面


 大英博物馆馆藏珍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博采旁搜,综括万汇,悉备一庐。”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王韬在他的《漫游随录》中曾以这样的评价,最早向中国人介绍了大英博物馆。一百多年后,伴随着“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250年之藏品”、“艺术与帝国——大英博物馆亚述珍品展”等一系列大规模展览的举办,我们对大英博物馆已经不再陌生。据报道,2008年,大英博物馆还将在北京、上海举办主题分别为“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展”、“古希腊和奥运会”的重要展览。可以说,这座目前世界顶尖级的博物馆和那些最能代表“人类记忆”的珍贵藏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关注。遗憾的是,每次前来展览的藏品有限,观者所见往往九牛一毛,而且往往属“主题展”,无法同时领略多个国家、多种文明、多个时段的珍品。不惟如此,很多人观展时只是走马观花,或许心有所愿,但并没有条件深入了解藏品本身,更不用说它的身世、故事、历史,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走出展厅,也许真正的参观行程只走了一小半。大英博物馆出版社出版的《大英博物馆馆藏珍品》,就是一本带领参观者真正走完全部行程的全息导览手册。它有一个独特的身份:旅游纪念品。去过大英博物馆的人,往往带一本回来收藏。如今,由大英博物馆出版社独家授权,这本被誉为大英博物馆“无价档案”的珍品收藏录来到中国。于是,不需要亲临现场,你就可以看到大英博物馆最重要的藏品;翻动书页,你就可以浏览这些顶级藏品背后的故事,就此展开一场豪华版的纸上大英之旅。本书的看点包括:一、 馆藏珍品。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宝库,现存700多万件藏品。本书颇具匠心地选择了大英博物馆代表性的馆藏珍品为介绍对象,从罗塞塔石碑到《亡灵书》,从古埃及木乃伊到亚述浮雕,从伊斯兰陶器到中国青花瓷,从日本浮世绘到法国古典主义绘画,从中世纪欧洲古物到近代东南亚珍藏……可以说,一书在手,便可纵览大英博物馆250多年来最重要的藏品。全书最后的“藏品目录”更提供了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读者在跟随本书神游千里之后,可以再回头,沿着古文明的线索,将这些绝世珍藏细细回味。二、 图文引导。本书近300幅精彩细腻、华丽眩目的藏品图片均出自专业文物摄影师之手,它们完美展现了大英博物馆中这些绝世珍宝的迷人魅力。对于某些重要藏品,还提供了细节图片,使读者如同亲临参观一般,不仅可以粗窥珍宝全貌,还可以细察局部纹饰。另外,多幅发掘现场的照片则更是首度向中国读者展示,读者可以根据这些照片畅想当年珍宝现身时的情景。三、 故事性阅读。北京大学教授、《大英博物馆日记》作者陈平原在一次“感受大英博物馆”的演讲说道:“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藏品重要,藏品的说明也很重要,藏品背后的故事更重要。”由故事引导去品鉴藏品,通过藏品讲述背后的故事,正是本书有别于同类书的一大重要特点。知道拉美西斯二世胸像上的洞和拿破仑有关吗?知道“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见证了哪个著名王陵的开掘吗?……本书以珍贵藏品进入博物馆的过程为线索,逐一召唤出这些珍藏和它们背后不为人知的众多秘密。对于中国读者来讲,书中所提到的很多逸闻趣事都是第一次听闻。精心设置的小标题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精髓,又往往妙趣横生,吸引读者在欲罢不能的阅读过程中,揭开一件件藏品背后的未解之谜。四、 趣味问答。本书在每个页面的页脚,都特意增设了趣味问答。问答以常识性的博物馆知识或涉及本章所述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为考核内容,可以说是对内容的“加餐”。趣味问答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诱发“食欲”,更增加“营养”,将本书升华为知识密集、信息量巨大,又趣味无穷的博物馆百科全书。  权威、全面、有趣、直观。或许你愿意体会自成一体的某个阅读系统,或许你更愿意通览全局。如同书中“”的发掘者贝尔佐尼所言,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是:“坐在大英博物馆埃及展厅,看着小门农温和的笑脸”。或许,对于捧得这本书的读者来说,最幸福的时光应该是:“坐在午后明媚的阳光中,领略大英博物馆无价的稀世珍藏”。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很好的书,学习中,哈哈
  •     基本就讲了一些重要藏品的来源。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原因,总之很枯燥,叙述上有流水账的嫌疑。另,页脚的小常识Q&A实在蠢毙了。
  •     纸张很好,内容也好。特别是每页下面有个关于博物的问题和回答,很有心思的构想。
  •     专家的眼光,专家的介绍,非常有用
  •     有点遗憾没在去大英博物馆之前看到这本书。书中的介绍虽然简单,但较为全面。而且,本来去大英博物馆也就是走马观花。故强烈推荐准备去博物馆之前看看这本书,可以增添很多实地浏览的乐趣。
  •     跟我预想的不太一样。原来以为是各种展品的图片以及介绍,实际有一部分都是在介绍大英博物馆的历史...各种展品的介绍不算丰富,介绍的展品也不算多。还以为可以看到中国以及其他国家被夺走的一些珍品呢。
  •     非常好,百看不厌,还可以给孩子念。
  •     大英博物馆的确有很多很多的珍藏,这本书选了比较经典的珍品,配上图片。不过图片能更加清晰点更好。
  •     总体来说还不错,纸质也好,图片和资料也挺丰富,不过并不是每一个珍品都让我有看的兴趣而已,因为有些描述实在很闷
  •     内容不错,纸的质量一般。照片的数量不少,但是彩照的数量不多。跟售价比还是有一定性价比的,但是要看精美画册的同学可以绕路了
  •     而且不成系统
  •     条目比较少,页边的问答很有趣。
  •     买给妈妈的,她挺喜欢的!不错!
  •     大英博物馆太大了,所以分解成许多个引人入胜的片段,在它悠久的历史中多的是各种各样传奇素材,稍加提炼就是绝好故事,新鲜而有刺激力,与此同时,这个伟大博物馆的发展脉络和精神也隐约如见。
  •     虽然我比较喜欢看有关文物的书籍,但是这本书我费了老大的劲才将它看完。评价:内容不吸引人。
  •     注重文物的来历,分析不多
  •     原来 复古 来自这里
  •     这是宣传贴?
  •     去过大英博物馆,但走马观花,因此一直想买书细看。这部书不错,虽然纸质一般,但这个价格绝对值!
  •     这本书比在大英博物馆卖的中文说明书还好,在大英博物馆里只有一种最简单方式的介绍书,非常让人失望,这本书可是说是参观博物馆的指导书了
  •     虽然文物当年是给偷走的,但回想一下,如果它们仍留在战火中,又怎么能被保护好?虽然对一个国家而言,这是耻辱,但对人类而言,还是有它好的一面。
  •     两幅苏菲插图。
  •     希望有机会能去大英博物馆实地看看。。。
  •     非常非常好的书,非常的详实,真是圆了我当年的考古梦啊,已经连续看了四遍了
  •     学习大国风范
  •     名字一样,封面不同,可能是版本问题,不错内容非常好,如果图片再丰富点就完美了
  •     印刷效果挺差的,感觉象盗版。
  •     该书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文字很有深度,大量珍贵文物的照片穿插其中,令人眼界大开,仿佛在作者的带领下游览了一遍大英博物馆。美中不足的是一小部分的图片是黑白的。
  •     只能说并不是理想中的一本书。 首先本书目的并不是为了介绍馆藏品/藏品解读,而是花了大把时间去介绍考古者,探险家和收藏家的故事。 不是说这些背后的故事本身不精彩,但毕竟不是我预想从书里得到的信息。只能说口味不符。 其次,在发掘和探险上下的笔墨注定了关于馆藏品部分的单薄。全书并没有介绍足够量的艺术品,看得很不爽。再而且,纸质不好,印刷质量一般。 就这样看完了 等哪天对考古学家の日常有兴趣了再翻出来看
  •     不能亲去,也算窥见了世界第一大馆的内涵
  •     讲述大英博物馆的一些代表性藏品的故事
  •     拿到书觉得内容很不错,就是装订太失望了~!
  •     走马观花不得法
  •     看完就好像去了大英博物馆,可惜是一小部分的图片是黑白的
  •     2015.3
  •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w=可惜看完都忘了= =
  •     新买来的时候就被同事借去看。心有不忍。还回来的时候每天晚上都看一点。真的狠好看。文字详细,图片精美。
  •     很好,看到了很多传说中中珍宝
  •     满凑合的,图片还可以,但是只是内容不全,没有买的必要
  •     4分给内容,2分评质量因为即将动身去LONDON买了这本书想对大英博物馆有个重点了解,图片和印刷以及解说都还不错。但是质量太差,翻了2天不到书就散架了
  •     国内关于大英博物馆的书太少了,如果要去大英博物馆还是建议先买一本看看。
  •       
       “博采旁搜,综括万汇,悉备一庐。”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王韬在他的《漫游随录》中曾以这样的评价,最早向中国人介绍了大英博物馆。一百多年后,伴随着“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250年之藏品”、“艺术与帝国——大英博物馆亚述珍品展”等一系列大规模展览的举办,我们对大英博物馆已经不再陌生。据报道,2008年,大英博物馆还将在北京、上海举办主题分别为“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展”、“古希腊和奥运会”的重要展览。可以说,这座目前世界顶尖级的博物馆和那些最能代表“人类记忆”的珍贵藏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关注。
      遗憾的是,每次前来展览的藏品有限,观者所见往往九牛一毛,而且往往属“主题展”,无法同时领略多个国家、多种文明、多个时段的珍品。不惟如此,很多人观展时只是走马观花,或许心有所愿,但并没有条件深入了解藏品本身,更不用说它的身世、故事、历史,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走出展厅,也许真正的参观行程只走了一小半。
      大英博物馆出版社出版的《大英博物馆馆藏珍品》,就是一本带领参观者真正走完全部行程的全息导览手册。它有一个独特的身份:旅游纪念品。去过大英博物馆的人,往往带一本回来收藏。如今,由大英博物馆出版社独家授权,这本被誉为大英博物馆“无价档案”的珍品收藏录来到中国。于是,不需要亲临现场,你就可以看到大英博物馆最重要的藏品;翻动书页,你就可以浏览这些顶级藏品背后的故事,就此展开一场豪华版的纸上大英之旅。
      本书的看点包括:
      
      一、 馆藏珍品。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宝库,现存700多万件藏品。本书颇具匠心地选择了大英博物馆代表性的馆藏珍品为介绍对象,从罗塞塔石碑到《亡灵书》,从古埃及木乃伊到亚述浮雕,从伊斯兰陶器到中国青花瓷,从日本浮世绘到法国古典主义绘画,从中世纪欧洲古物到近代东南亚珍藏……可以说,一书在手,便可纵览大英博物馆250多年来最重要的藏品。全书最后的“藏品目录”更提供了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读者在跟随本书神游千里之后,可以再回头,沿着古文明的线索,将这些绝世珍藏细细回味。
      
      二、 图文引导。
      本书近300幅精彩细腻、华丽眩目的藏品图片均出自专业文物摄影师之手,它们完美展现了大英博物馆中这些绝世珍宝的迷人魅力。对于某些重要藏品,还提供了细节图片,使读者如同亲临参观一般,不仅可以粗窥珍宝全貌,还可以细察局部纹饰。另外,多幅发掘现场的照片则更是首度向中国读者展示,读者可以根据这些照片畅想当年珍宝现身时的情景。
      
      三、 故事性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大英博物馆日记》作者陈平原在一次“感受大英博物馆”的演讲说道:“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藏品重要,藏品的说明也很重要,藏品背后的故事更重要。”由故事引导去品鉴藏品,通过藏品讲述背后的故事,正是本书有别于同类书的一大重要特点。知道拉美西斯二世胸像上的洞和拿破仑有关吗?知道“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见证了哪个著名王陵的开掘吗?……本书以珍贵藏品进入博物馆的过程为线索,逐一召唤出这些珍藏和它们背后不为人知的众多秘密。对于中国读者来讲,书中所提到的很多逸闻趣事都是第一次听闻。精心设置的小标题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精髓,又往往妙趣横生,吸引读者在欲罢不能的阅读过程中,揭开一件件藏品背后的未解之谜。
      
      四、 趣味问答。
      本书在每个页面的页脚,都特意增设了趣味问答。问答以常识性的博物馆知识或涉及本章所述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为考核内容,可以说是对内容的“加餐”。趣味问答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诱发“食欲”,更增加“营养”,将本书升华为知识密集、信息量巨大,又趣味无穷的博物馆百科全书。
      
        权威、全面、有趣、直观。或许你愿意体会自成一体的某个阅读系统,或许你更愿意通览全局。如同书中“”的发掘者贝尔佐尼所言,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是:“坐在大英博物馆埃及展厅,看着小门农温和的笑脸”。或许,对于捧得这本书的读者来说,最幸福的时光应该是:“坐在午后明媚的阳光中,领略大英博物馆无价的稀世珍藏”。
  •     我本身就喜欢博物馆的书~适合我~
  •     彩图略少,中国遗珍的篇幅太少了,而且很不具有代表性,怪不得圆明园被焚抢时,英法联军的主要注意力在于那些金银宝石和钟。
  •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更高效的逛逛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必须带着一本书,事先在飞机漫长的飞行中神游。就是这一本!
  •     最近很爱看这类型的书
  •     收藏了很久的一本书。价格直线降。太好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