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素园石谱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收藏/鉴赏 > 新素园石谱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年5月
ISBN:9787108029164
作者:展望
页数:225页

章节摘录

  有一次几个朋友来我家聚会,聊天当中,我把吃巧克力剥下的银纸揉在一起,捏成石头形状,想象我将来可能制造出的金属石头。朋友们都以为这个想法是我当时来的灵感,事实上,在那之前我已经开始构想制造不锈钢石头了。  我做的第一块不锈钢假石头创作于1995年。多年以后,很多人问起“你是怎么想到做石头的”这个问题,我都很难回答。或者是忘了,或者是原因太多无法梳理,或者根本就是无来头的,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指挥”。直到有一次在接受中国文化网站采访的时候,主持人菲菲因早先与我认识,意外地提起了一次聚会,才使我认真回想了一下如何制作的第一块不锈钢假山石。一个想法的诞生常常是出于自己也说不清楚的综合原因,当你思考的问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这个“果儿”就自然出现了。至于假山石构想的起因,在后文的西客站落选方案中将有叙述,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第一次做石头的情况。  我最早曾用锡纸拼贴过一张草图,只是那时还没有真正去做。不锈钢锻造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除了工具外,还要有人力、物力,经济上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的老朋友齐建新介绍了一个在南京投资的香港公司,让我为他们在南京新建的娱乐场所创作一组挂在大堂墙壁上的雕塑,我立刻就把这个想法报给他们,想借用他们在金钱上的支持,完成这个作品实验,于是就有了这第一次的实际操作。如果以传统的假山石标准来说,我第一次选择的石头毫无可取之处,它的形状丝毫没有什么可赞美的特点,更不可能从任何“石谱”上找到它的出处。它是我委托打石头的朋友从北京房山找的,最大的一块80公分长,还有一些更小的石头块。  不过,出处倒也不是绝对没有。这类石头被采石场的工人们称为“三尖葫芦头”。什么意思呢?就是指完全不能当作建筑材料、不可用的石头。因为它外形像一个葫芦,两头小,中间大,至少有三个尖角,无法切出方块。即使切出方块,也太小。如果进行人工消耗和刀具磨损的成本核算,根本划不来。因此,在采石场它是被弃用的石头,不用花钱就可以拿走。所以,当我委托采石场帮我找这类石头的时候,他们爽陕地回答我:那就是“三尖葫芦头”,不用花钱,随便给你拿。就这样我得到了这些免费的石头。  对于石头的选择,自古以来,文人们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我一开始有这个想法,是以观念艺术的逻辑来思考的选择对象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块石头。理所当然,一块毫无用处的石头也可以。话说回来,也正因为无用,它才可以通过置换和再造,更显出新的价值,变腐朽为神奇。在一些广告片中,经常会有通过影像技术展现一瞬间改变物体材料的镜头,这些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通过物质手段真实地再现这个虚拟的想象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不锈钢板通常都是用于装修或大型雕塑,因为加工难度大,一般都是应用在很大体块的地方,具有工业时代的美感特征。与不锈钢的特性正好相反,自然石头的形状和表面凹凸则是最没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一开始我找的助手都说做不了这个东西。鉴于此,我只好亲自动手作示范。敲制的时候,声音大得出奇,可以说是震耳欲聋,我们通常会在耳朵里塞上一些棉花,以防留下后遗症。把钢板垫在石头上敲制,一般工人的习惯只是大概敲出凸凹,而我在自己进行操作后发现,只要借助一点錾子类的小工具,就可以把钢板打入石头的最凹处,这样看起来才有石头的效果,如果有很好的美术基础,做出来效果会更好,因为对于岩石方圆虚实平滑与凹凸等肌理效果的处理,可以显出每个人不同的水平。但更让助手难以对付的是按照我的要求还要抛成镜面,当不锈钢已经被打造得快成锡纸团的时候,抛光是非常困难的,但抛光对于这个作品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后来大概过了两年时间,这个技术问题才真正解决。  在当代艺术这方面,90年代初期多受意大利贫困艺术的影响,流行的方式是用朴素的材料做作品,学院的教育则以仿旧为能事,镜面光亮的东西被认为是有些“俗”气的。尽管在我们传统的美学中就有这种大俗大雅的思想,但如果不是美国杰夫·昆斯(Jeff Coons)的波普或艳俗艺术在9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我不知道当代的中国艺术圈何时会接受这种美学观念。我以为,古代的文化物体在当时出笼的时候都是崭新光亮的,是因为岁月的流逝导致的化学反应使得那些东西看起来陈旧,于是这种欣赏残旧的美由此诞生,这是一种感伤的美学,是对时间的追忆而非观念。虽然我以前也做过这类作品,但作为观念雕塑的实验,首先应该打破的就是这种怀旧的美学。抛光镜面对于自然石头本身是对立的极致,无论如何难做,作为观念的表达确是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另外一块编号为1/4的石头现存于南京滨湖休闲康乐中心。同时还配有六个小石块,装于墙壁,取名“乐”,“乐”在古代有很多意思,包括“游乐”、“音乐”,也包括艺术。编号为2/4的石头参加了由冷林组织策划的国内第一次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现收藏于北京四合苑画廊李景汉先生的家中。  展望用不锈钢来摹拓石头,使这些石头具有了完全人造的感觉。自然变成了需要想象的存在;现实成为人造幻觉的产物。这与其说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现实延续,毋宁认为是现实力量无尽增长对创痛文化的一次修改。  冷林,《90年代中国现代雕塑》,见《是我》,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页114-115。  ……

前言

  自然之石本来不是什么艺术,但在中国人眼里它是宇宙和自然的象征,自然之石被搬进庭园之内,以其特有的意义,占领了艺术品的位置。这些自然天成的石头,被称为“假山石”、“供石”、“奇石”或“太湖石”。细微地观察这些石头,可以观想出大山大水;从宏观的角度看,它们亦是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就连我们的星球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一块磨圆了的石头。理论上,自然界中的石头,每一块形状都是不一样的,就如同我们人类。  “假山石”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品,它是被人们从自然中选择的“现成品”。  对于这个来自大自然的现成物,人们在收藏的时候都追求“天成”,即使人为修饰,目的也是为了更似“天成”。为了对这个造化之物表示尊重,通常人们会在花园里专门设计出一个环境用来养石,或者配上底座供于厅堂,通常这些地方也供奉神像。宋以后,假山石的收藏越来越普遍,直到今天,它已经从过去文人高雅的园林环境中下凡到俗世,现在又被现代化的“政治运动”推到了十字路口、大街小巷,甚至于车辆飞速过往的立交桥上。它看起来好像是被弃之于街头,在空旷的广场,或在玻璃建筑前处境尴尬,它被用来临时充当艺术品,但看起来却如此不合时宜。  我用不锈钢复制自然的“假山石”,看起来是对“自然天成”这个观念的改变。实际上,改变的只是表面,其内部空间仍然是自然山石的形状。这样,虽然不锈钢假山石表面是“假”的,但它的内部实际上还是自然形状,是被掩盖了的“真实”,因为真实的自然已经成为虚空,而这个假的表面,却在现代化的城市中重新取得了视觉真实的地位,就像自然之石之于传统园林的位置。  从1995年7月开始试制第一块假山石到现在已经有12个年头了。陆陆续续做了上百件,其中大部分收藏在海外,特别以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偏多。收藏者有博物馆、艺术机构和私人,他们的最大特点是,都具有西方当代艺术知识的背景,同时对中国当代艺术感兴趣,有些对中国文化很有研究,有些稍有了解,有些则完全不知;从中国当代艺术视角切入的收藏家如前驻北京的瑞士大使乌利·西客先生及夫人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入研究的如曾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工作过的姜斐德、杜柏桢女士等。早在1997年,乌利·西客先生和姜斐德女士等为了收藏假山石,专门访问了我在美院研究所的工作室。那时,我在这个30平米的工作间接待了一些较早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欧美收藏者。  近几年,我在通州又建成了新的工作室,不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的研究者、收藏家、著名学者专家、艺术家、友人等前往参观。我把这里当作思想交流的场所,每一次都会耐心地向客人解释假山石的制作过程。因为,对于我来说,制作的技术代表了观念的传达,它展示的实际上是一个思想的物化行为。当然,对“假山石”该如何理解的讨论就成为这一拷贝行为的背景,而观众在来到工作室的途中,饱览北京被拆建和城市巨变的景象,也成为这些讨论的生动教材。由此,拆迁、变化、建设、制造,工业与自然、历史与哲学都会成为讨论的内容。  除了策展人,大部分访客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收藏假山石。收藏是现实的,一旦具体到挑选,我们就不得不进入审美层面。在同样想法的情况下,选择哪一件放在自己家里,或者是博物馆的公共空间,都是需要调动传统审美经验的。尽管不锈钢质地与自然山石质地有着天壤之别,但它们复杂的造型所呈现出的动态、张力和神气确实千差万别。传统假山石讲究“瘦、漏、皱、透”,而不锈钢假山石则不一定,这就促使我不断地寻找新的石头,实验新的效果。毕竟,不去把它真正做出来是很难完全靠想象把握的。这样,找石头的过程又具有了选美的性质,每一块石头似乎都对你搔首弄姿,样子干奇百怪,没有一个定力和标准,必定会把你的审美搞乱。如果把石头拟人化,真是有高低贵贱、粗鄙细雅之分。在这个美学的层面,我的标准尽量选择具有文人气的、古典的、雅致一些的,当然也有从力量和张力角度的选择。色彩和质地不限,因为不锈钢的材料本身没有颜色但可以接受所有的颜色。标准其实也是在选择中不断调整的,选择中更重要的其实还是凭借综合的感觉,好像平常的审美经验和修养在这里全部派上用场了。  当复制的石头落到藏家手中之后,它就开始了进入社会的流程,它有可能被终生收藏,也有可能被拍卖,也有可能被转手送到博物馆或某个新的藏家,这时的假山石已经不是工作室里的陈列品,而是成为一个有生命的物体。这个“有生命的物体”汇聚了当代生活的讯息,在观众(收藏者)那里成为活的艺术,也可以成为被欣赏和讨论的艺术,这从收藏家的反馈中可以知道。这种收藏的方式并不是面对完全不懂艺术,或是为了赚钱而前来收藏艺术的人,而是吸引了很多非常有学识,并能给我启发的人。回想1995年最早开始出售假山石到现在,很多与它相关的故事总是让我不能忘记,觉得非常值得一记,特别是那些对我思考艺术和文化问题产生了重要启示,甚至影响了我以后创作的人和事。  这部《新素园石谱》呼应古人编纂的《素园石谱》,记录了四十多个不锈钢假山石背后的创作故事,汇集了近一百件不锈钢假山石作品,也罗列出很多批评家、策展人的批评摘录,以此构成一个完整的“不锈钢假山石”的世界。表面看来,这是一次针对书籍的复制,实际上,我在这里展现的更是对作品形成与流通体系的复制。艺术在古代不是一个简单的买卖问题,在今天也不是,但它与买卖,或者生活形式密不可分,因此也容易让现代人产生误解,而这个误解来源于当代社会的艺术品商业买卖,就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些知名与不知名的艺术博览会。我试图看清从古至今关于假山石这个包括收藏、评论在内的艺术品的完整社会流程,使之成为艺术行为。但这个事实一旦成立和被普遍接受,它又会面临新的危机:它将需要再一次被证明是否还是艺术行为。  展望2006年于望京。

内容概要

展望:1962年生于北京。
  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居北京。代表作品有观念雕塑及装置《中山装系列》、《假山石系列》、《都市山水系列》等。2000-2004年期间,策划实施了包括〔公海浮石〕、〔珠峰计划〕、〔新补天计划〕以及〔镶长城〕等在内的一系列具有公共

书籍目录

小引自序凡例卷之一 三尖葫芦头 第一次试做有洞的石头 北京西客站落选方案 北京新图——假山石改造方案 幸福之家 有玻璃罩的假山石 御花园 九个洞 消失与隐匿 最后的收藏 坚忍的后背 韩国人与假山石 牙医的说法 小狗与石头 石树 归隐之石 双重对话 沂蒙山巨石与“物的天堂” “北宋”遗石? 悬浮之石 诗境 凝固的瞬间 高山流水 图腾般的灵璧石卷之二 来自天堂的礼物 山水镜 镜花园 鱼戏浮石 比利时浮石 公海浮石 瑞典浮石 镶长城 第一次“新补天计划” 第二次“新补天计划” 玛尼石——未实现的珠峰计划 珠峰计划的实施 漂浮的仙山 为假山石开光 归还计划 都市山水之旅 都市山水与旧金山石后记

作者简介

作者展望是现代艺术界活跃的观念雕塑家与综合艺术的实验者,他以不锈钢假山石、浮石等系列观念雕塑作品,进入公众视野。与偏重于从苏派体系和中国传统入手的雕塑家不同,他更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成为表达个人思考的载体,进而向观众提供一种新的观看世界的角度和方法。这本书讲述了展望创作每一块“石头”背后的故事,同时也在不断回应中国古代的奇石收藏 谱系,在真与假、实景与幻象的错觉中,完成一次“新技术与文化传统的对话”。

图书封面


 新素园石谱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还是可以一看的~
  •     设计很讲究
  •     作者创作思路总结,以及好看的石头,很适合美术专业的人读
  •     很有创意,作品的效果也好。源于自然,但终不能高于自然。
  •     简单的说,是作者的作品集介绍:每一块石头的大致发想、目前的收藏者或收藏展览馆。 和素园石谱没有什么关系。 作者口气诚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