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套盒》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收藏/鉴赏 > 中国套盒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
ISBN:9787530628232
作者:[秘鲁] 巴·略萨
页数:113页

是什么激发了理工科低俗大学生的残存文学热情。

从前看到很多人分享新图书馆多气派,其实就有点觉得不太合适。毕竟你这个图书馆是不是真气派,应该看藏书,硬件什么的确实应该是浮云。今天有意识去找略萨的书,更有意识地是我去新书区找——虽然成名已久,但是毕竟很多国人只知道马尔克斯,至多再知道个博尔赫斯(我承认,我也只知道这两位,略萨是今年他得奖后我看张佳玮的文章才知道的,我并不愿意装得有多了解他,这逼我装不起,毕竟是大家。),所以我从图书馆没有夏目漱石推断,应该也没有多少略萨,而得了奖肯定会进一些——堂堂大学图书馆,怎能没有诺奖文学人士的书,高姓人士请自动屏蔽。结果新书区没有。心想不妙。上楼到拉美文学,四处寻找,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果然是生力军。但是我还是找到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张佳玮提过的,《致一位青年小说家》,一本书信集。于是借了。后来特地搜了一下美国文学。毕竟做过这么久的阅读和填空,遇到一些人名老师都会说“他是牲口!”也看了血多让人吐血的阅读,都是分析这些牲口的作品的,不看看说不过去,于是选了“尽管他的装疯卖傻显得很没有技术含量,但是听证委员会一致通过让他逃脱了叛国罪”的庞德和“虽然他的哥特式小说一直为人们所推崇,但是他是现代侦探小说之父这一点却鲜有人知”的坡。庞德是一本评论,里面详细地介绍了他和中国诗作的渊源和他的一生;坡是小说集。二者不表。或许以后表一表。现在想表的是略萨。这本书信集写得太好了,对我来说——当然张家玮已经指出过它的瑕疵了。书信集的主要内容是对于小说(长篇尤甚)创作的独特感悟和见解。说来见笑,我的创作之心还没有死(虽然已经半残)。对于一个贼心不死的理工科低俗大学生来说,这样一本偏僻入里的小说分析实在是很解渴——整本书的灵魂无疑是反抗精神,虽然这是一个中性词,但是考虑到当时拉美的环境,反抗在当时无疑有一种正向的存在方式,激励着人们向着更好的方向去。书信集中对于小说的构建,风格的选择,修辞的处理都有很独特但是深入浅出的见解,看了以后很是受用。略萨在书信中没有少提到各类小说家,其中有不少小说大家——但是并非全是正面例证。比如说他讲到叙事角色的变换,“你”“我”“他”,其中的差别,还有一些转瞬即逝的处理。他说到了巴尔扎克,大文豪,说到他的转换比较生硬,后半部分往往变成一个无所不知的叙事者在感慨。没看过巴尔扎克(经典名著什么的,泪目啊,后悔这两年没怎么看书),但是一下子我就在中国范围内找到了很符合这段描写的人——巴金。说实话,当时因为高考被逼着看《家》,很痛苦。因为其中往往在一个激烈的冲突之后,巴老就会开始疯狂抒情。老大的老婆难产那段尤甚,在少妇去世之后,老大停止敲门,然后作者就以门为载体,直接来了一段上纲上线的抒情。门一下子变成了万恶的旧制度——虽然道理很对,但是窃以为这样的直接处理,过于粗暴,让我产生了作家驾驭文字的功力不足,必须用这样的抒情方式才能表达自己心中所感的想法,用略萨的话说,就是“降低自己的说服力”。当时看完《家》,发现家里还有《春》《秋》,随意翻了几页,发现此类现象太多。当然我很敬佩巴老,以上纯属个人意见。要论驾驭文字,我还浅的恨,根本就是啥都不会的类型。书信集中也有很多绝妙的比喻。比如把写作比作作家肚子里的绦虫。“是为了活着而写作”,道出了作家的终极目标。当然,书中有一句很有趣的话,大概是说,文学奖项往往不是授予最优秀的作家,一些蹩脚的作家反而儹居其中。略萨的思想大概是说,题材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你驾驭得好坏之分。只是,题材应该是有流行和不流行的区分。当时是1997年。书信集的译者也表示对略萨迟迟未获诺奖的叹息,并期待他获奖。13年过去,终于获奖了。这本书信集极大地激起了我的创作热情,但是我知道,必须先多读书才行,必须先把理工科本分事情做完才行。就像我看书信集看到7点半果断放手不看,去看《声学基础》去了。

先来占座的

今年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估摸着会大卖·······反正外国作家写到中国的书基本都是畅销书了(前提是能进入中国市场的)


 中国套盒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