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马未都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收藏/鉴赏 > 马未都说马未都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08611907
作者:梅辰
页数:175页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收藏故事出师不利梅辰:您的收藏经历好像开始的特别早?马未都:对。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中国青年出版社《青年文学》编辑部工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那时我对文物的理解时有时无,因为文学的事情特别多,特别重。我那时出差的机会特别多,约稿什么的,走到哪儿看见有什么好的东西就买。那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收藏了,只是外人不知道。梅辰:您当时怎么就有了买文物这样的意识呢?马未都:因为我这个人每看到一样东西我就要想“为什么是这样?”比如我问你(拿起桌子上的杯子)这杯子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把儿的?梅辰: @∫@?马未都:你从来都不想这类问题,但这类问题我全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杯子有两种,一种带把儿,一种不带把儿,那么我就会想“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给杯子安个把儿的?” 类似这样的问题我都会想,而这样的问题只有文物可以给你解释,并且文物可以真实地再现历史。迄今为止我觉得我们的史观是有问题的,我们仍然是一个文献史观,但我讲究的却是证据史观,我要用证据说话。我觉得文献有百分之二十的真实度就不错了,咱还别说《史记》两千年前记的事儿根本就记不清楚,咱就说今天的事儿,文革的事儿你写出来的都是真实的吗!你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儿、这么近的事儿你写出来都不全是真实的,你怎么可以说文献上记得都是真实的呢?所以别说什么《史记》不《史记》的。我小时候对书有极深的感情,认为书里的事儿都是真的,后来当我发现书里有很多假话的时候,就特别地深恶痛绝。就好像你跟一个女的结了婚,后来发现她背叛你,你就觉得特可气。我不认为文献上的资料有多重要!我们经常看到报纸上说某某两个人离婚了,结果两人各执一词,谁跟谁说的都不一样,你听听这个说的也像真的,听听那个也像真的,你相信谁的?自己亲历的事儿还说不清楚呢,你怎么能相信文字记录的是真实的呢!因此我不认为文献有多么真实。梅辰:史学家认同您的这些观点吗?马未都:我没跟任何人交过锋。我经常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叛逆的想法,正是这些想法推动了我想用证据说话。通过文物使我对某些事情有了自己的认识,于是就逐渐喜欢上了文物收藏。梅辰:您那时玩收藏不需要太多的钱吧?马未都:我这人一不嗜烟酒,二也没什么恶习,三当时本人又有稿费,这是一笔工资外的额外收入,多牛啊!因为当时人们的收入都是固定的,同类同等的人钱都差不多,比如你是工人、解放军、教师,那你挣的钱就都是有数的,大伙都一样,没有太大的差别。可咱有稿费,咱这不就有钱了嘛!就可以买古董了嘛,而且那时古董也非常便宜。梅辰:那时候没有假货吧?马未都:真的都卖不出去呢!造假也是有成本的,可真货却都是白来的。梅辰:把家里的老东西拿出来换点钱?马未都:一般都是由贩子从下面两、三块钱收上来,然后再加点钱五、六块钱卖出去,很便宜的。你知道商业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我记得当时出版社是八点上班,我早晨六点半出门,但每周有两次六点就出门了,一出门骑着车先奔玉渊潭公园东门,东门门口就有卖古董的早市。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年我(卒瓦)了的一件东西才十五块钱。梅辰:(卒瓦)的什么?那个年代十五块钱也不少了。马未都:(卒瓦)了个帽筒。帽筒是清中叶以后放帽子用的一种瓷器。在清早期,乾隆以前是没有帽筒的,都是用帽架,一般就是一个支架,帽子摘下来后就搁在上面。因为清代满族人的帽子是非常讲究的,他的官职是靠顶戴花翎去昭示的,如果说摘去顶戴花翎那就意味着丢了官职,因此回家后帽子都是供着的,人们对帽子是怀有一种很尊敬的态度的。到了清中叶后出现了帽筒,它是一个直上直下的瓷筒。帽筒在家里也算是一个重要的陈设,因为人们对帽子很尊重,自然对帽筒也会很讲究。帽筒到了清晚期非常流行,它的主要材质是瓷,但也有其他材质的。那年冬天,我去玉渊潭公园的早市,骑车一遛,一眼瞧见一个帽筒。我当时年轻,骑在大梁上也没下车,摘下手套,弯腰,伸手就去拿。当时正是冬天,天儿特冷,我戴着手套,它在地上放得冰凉,我手热,手上又有汗,一拿它手就出水了,待我拿到半空时就知道捏不住了,我赶紧往回放。那时也没规矩,按规矩必需拿瓶口儿,我也不懂直接就拿的瓶身,结果往回放的时候它顺着手指肚就滑下去了,眼瞅着要着地的时候就听“啪”的一声,裂了,我趁卖主儿还没反过神儿来赶紧问价,那人随口就说“十五”,我把钱往他手里一塞赶快赔钱走人了。赔了十五块钱,闹得我一个礼拜心情都不愉快。现在想想十五块钱真是无所谓的。呵呵,那时的东西都非常非常便宜。梅辰:按规矩这样的东西应该怎样拿放?马未都:那我首先得下车嘛,我不能骑在个大梁上,伸手够着去拿嘛,不下车是不行的。另外帽筒是圆的,拿的时候得抠着口沿儿拿,正规的好东西都应该放在桌子上看,而不是用手拿着看。那时候,第一是因为当时这些东西不值钱,它本身就撂在地上的;第二,也不知道厉害,说这东西还能cei了。梅辰:据说那时候要是运气好还能碰上有的卖家看见买主喜欢,就说“您拿走”连钱都不要的事儿。您赶上过这好事吗?马未都:多了去了。羡慕吧?梅辰:(^_^)马未都:我那时认识的一些文化界的或者有身份的老者,他们家里都摆着好些古董。逢着人家家买白菜啦、蜂窝煤什么的时候我就一身大汗地帮着干活,每次忙完之后洗干净了手我就抱着这些古董坐在沙发上反复看。其实我就是奔这个去的。老先生问我“你喜欢它啊?你怎么会喜欢这些东西?”我说:“我喜欢,我天生就喜欢这些东西”, 有的老先生就会说“得了,你喜欢你就抱回家吧”。因为那个年代,这些人都是为物所累,“文革”时很多人都是因为家里有这些东西而被弄得家破人亡,而且当时这些东西也不值钱,所以就慷慨地送人了。然后我就特高兴地抱回家去挨个儿研究,琢磨它都是些什么东西?打眼梅辰:俗话说没有真金白银的付出就不会长出好眼力。您收藏了几十年,是公认的收藏大家,您是否也有过打眼的经历?马未都:打眼肯定有过,谁都有。我们早期的打眼主要都出在认知程度不足上,我们那时的打眼相对今天来说也就不叫打眼了。我那时候买错了也不过就是把乾隆的当雍正的买回来了,即使是买错了年代但也还是买的老的,今天来看也没什么问题,也没吃什么亏,还赚钱了。问题是今天的打眼是说买假了,是被人骗了一个彻底的倾家荡产。我们那个年代就没有假货。梅辰:您有没有特别难忘的撕心裂肺的打眼经历?马未都:没什么特难忘的,全忘了。所谓的难受就是当时一会儿的事儿,我这人特能承受。我记得有一年,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天津的医生,说他家里有点儿东西,我就去了。一进屋,我用眼一扫就发现这家的东西不错,都是真的,但这些东西不是哪儿有点儿毛病,就是我不想要,总之是都不理想。我大概看了看,然后就问他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点儿的东西?这时候他就下意识地看了他老婆一眼,我就知道这事儿得他老婆说了算,我就赶紧跟他老婆说我大老远的来了,你能不能给我拿点儿好东西看看?只见夫妻俩目光一碰说“要不就把那东西拿出来给他看看?”然后对我说“你得等会儿,不太好拿。”那女的起身把壁柜的门打开,柜子里面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帽子、被子、衣服、鞋什么都有。你知道过去老房子的那种大壁柜,里面特别大,没有隔板就是一个直筒子。然后她就稀里哗啦地开始往外掏,一堆一堆的掏了大半间屋,堆的跟座小山儿似的,我就觉得心里压力特大,我怕万一她掏出来的东西我没看上就特尴尬。终于在深“柜”尽处掏出了一个盒子,一个包装的很好的、很老旧的盒子。打开一看正是我最想要的东西。当时他开价十六万,我觉得很便宜,因为当时那东西的市场价在国外差不多有一百六十万了,十倍吧。我凭直觉觉得那东西是真的,我就试着还了一个价钱:“八万行不行?”然后他立马就说:“你现在给我钱?”应该说这夫妻俩前面所有的戏演得都特别好,所有的铺垫也都没有漏洞,就到这句台词给演砸了。我跟户里人打过多少交道?户里人怎么可能让你砍下一半价钱呢!它又不是秀水街!不可能的!户里的人要十六万,你最多砍到十五万那都能累死你!没有一个户里人卖东西你还完价他立马就卖的,他一定得跟你拉锯,跟你磨,他不可能让你砍到一半价钱的!“这人怎么那么容易啊?”我心里咯噔一下子,凭我多年的经验就觉得不对劲了,可能有诈。我推说今天没带钱,改天再来。因为我的经验是假如你当时没有钱,就算你跟他谈好价了也没用,等你拿了钱再回来的时候,往往那个已经说好了的价就不灵了。因为但凡你跟他说好的价都是你认为有得赚的,亏钱的事你肯定不干嘛,所以你只要是不当场给钱,你前脚一走,那户里人马上就开会研究、找人咨询,所有人都会告诉他“你卖亏了,那人你得多弄他……”都是这样,我经过的这样的事儿忒多了。有的时候你事先说好了的价,过后你带着钱去,那户里人当着你的面就动起刀来“谁让你卖的?这个价你要敢卖,我就跟你拼了!”(梅:呵呵,演技派的)那你没辙!反正那个价你是买不着了。往往这种情况下你都是妥协——加钱。因此有了这些经验后我一般就是当场说完就给钱。但我还是有点不死心,过了几天我就带着八万块钱又去了。到他家后我就把那东西拿到阳台上去看,特别仔细地看,我就发现那东西可能是仿的,不好……没买。这要是碰上个不知深浅的上来一刀砍下一半儿,还寻思着是捡着便宜了呢!哪儿那么多好事儿?就你本事大能砍下一半来?!梅辰:古玩行里的老话:搞收藏最忌讳的就是“看戏”、“听故事”。马未都:年轻的时候听的故事多了,净听故事了。什么他们家祖上是宫里的太监啦、宫女啦、厨子啦,干什么的都有。有的是偷的,有的是赏赐的……所有的故事都是假的。自始至终那就是他们编排好的一出戏嘛,不定在家排练过多少次了呢。包括场景、道具的布置以及前后台词的设计,先弄一堆半好不坏的东西给你看,然后就等着你问有没有更好的,接着那个男的再不失时机地看他老婆一眼,继而他老婆又嘟嘟囔囔、极不情愿地给你翻箱倒柜地倒腾……演得不错,差点儿把我折里头。梅辰:现在没人敢跟您演戏了。马未都:现在他们做不了我的套儿!他们那些套儿我全知道。当年我初入古玩行的时候人还没这么坏,也没人做套儿,等他们这些年学坏了我也练出火眼金睛了,他们也玩不了我了。我这人主要是不贪,因此没那么多“好事儿”找我。找我的事儿都是公平的事。梅辰:您的意思是说做套儿也得看人,看着谁贪就给谁编个故事,演一出戏?马未都:对呀,人家看你贪,不套你套谁呀!上当的人都是因为贪!贪便宜,觉得自己有能力买点儿好东西。门儿都没有啊!梅辰:老听说别人捡漏发大财,谁心里不痒啊。马未都:第一我觉得不要试图自己去跑底下,老觉得一线赚钱。我早期就被人一步步地从北京诓到过瓦房店。那时年轻,人家说有一特好的东西,好得不得了,我就跟着去了。他当时没说去瓦房店,他说东西在沈阳,我就坐火车去了沈阳;到沈阳后他又说东西在大连,又去了大连;到了大连又说在瓦房店……好不容易到了瓦房店一个农民的后院,那农民扒开一堆破柴火,从里面神秘地掏出一只碗来,我一看立马就来气了“孙子你蒙谁呢?!”一看就是他昨天晚上刚搁进去的。特可气!梅辰:当时您的很多东西都是从农村收来的?马未都:对,哪儿的都有。当时没有正常的市场,哪儿都有可能去买。我专程去买得很少,都是利用工作之便,出差什么的去买。当时它还是我的一个业余生活嘛。梅辰:上过一次当了,再去就会很谨慎了?马未都:对,后来我们就有了行家之间的通话。行家之间的通话都是靠谱的,我知道哪个地方有了再去。待后来有了数码相机,就让对方先把照片发过来,看准后再行动。现在我哪儿也不去了,也不需要去了。失之交臂梅辰:收藏了几十年,有没有您特想要,但因各种原因最后失之交臂、至今想起来还觉得甚为遗憾的东西?马未都:多了。几次与空白期的青花大罐失之交臂就挺遗憾的。空白期的青花大罐从学术的角度讲非常珍贵。过去讲明朝的瓷器指的就是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这八个时期,但明朝是十六个皇帝,其中有三个皇帝正统、景泰、天顺当朝了三十年,明朝差点从这儿改朝换代,差点儿亡了,因此这三朝是没有官窑的。官窑全部停烧,无任何官款瓷器传世,因此也就没有了官窑的标准物,历史上称这三十年为黑暗期,也叫空白期。但民间肯定还是在生产,不可能那三十年老百姓不用瓷了,但器物上没有具体的年号。第一章 收藏故事出师不利梅辰:您的收藏经历好像开始的特别早?马未都:对。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中国青年出版社《青年文学》编辑部工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那时我对文物的理解时有时无,因为文学的事情特别多,特别重。我那时出差的机会特别多,约稿什么的,走到哪儿看见有什么好的东西就买。那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收藏了,只是外人不知道。梅辰:您当时怎么就有了买文物这样的意识呢?马未都:因为我这个人每看到一样东西我就要想“为什么是这样?”比如我问你(拿起桌子上的杯子)这杯子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把儿的?梅辰: @∫@?马未都:你从来都不想这类问题,但这类问题我全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杯子有两种,一种带把儿,一种不带把儿,那么我就会想“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给杯子安个把儿的?” 类似这样的问题我都会想,而这样的问题只有文物可以给你解释,并且文物可以真实地再现历史。迄今为止我觉得我们的史观是有问题的,我们仍然是一个文献史观,但我讲究的却是证据史观,我要用证据说话。我觉得文献有百分之二十的真实度就不错了,咱还别说《史记》两千年前记的事儿根本就记不清楚,咱就说今天的事儿,文革的事儿你写出来的都是真实的吗!你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儿、这么近的事儿你写出来都不全是真实的,你怎么可以说文献上记得都是真实的呢?所以别说什么《史记》不《史记》的。我小时候对书有极深的感情,认为书里的事儿都是真的,后来当我发现书里有很多假话的时候,就特别地深恶痛绝。就好像你跟一个女的结了婚,后来发现她背叛你,你就觉得特可气。我不认为文献上的资料有多重要!我们经常看到报纸上说某某两个人离婚了,结果两人各执一词,谁跟谁说的都不一样,你听听这个说的也像真的,听听那个也像真的,你相信谁的?自己亲历的事儿还说不清楚呢,你怎么能相信文字记录的是真实的呢!因此我不认为文献有多么真实。梅辰:史学家认同您的这些观点吗?马未都:我没跟任何人交过锋。我经常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叛逆的想法,正是这些想法推动了我想用证据说话。通过文物使我对某些事情有了自己的认识,于是就逐渐喜欢上了文物收藏。梅辰:您那时玩收藏不需要太多的钱吧?马未都:我这人一不嗜烟酒,二也没什么恶习,三当时本人又有稿费,这是一笔工资外的额外收入,多牛啊!因为当时人们的收入都是固定的,同类同等的人钱都差不多,比如你是工人、解放军、教师,那你挣的钱就都是有数的,大伙都一样,没有太大的差别。可咱有稿费,咱这不就有钱了嘛!就可以买古董了嘛,而且那时古董也非常便宜。梅辰:那时候没有假货吧?马未都:真的都卖不出去呢!造假也是有成本的,可真货却都是白来的。梅辰:把家里的老东西拿出来换点钱?马未都:一般都是由贩子从下面两、三块钱收上来,然后再加点钱五、六块钱卖出去,很便宜的。你知道商业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我记得当时出版社是八点上班,我早晨六点半出门,但每周有两次六点就出门了,一出门骑着车先奔玉渊潭公园东门,东门门口就有卖古董的早市。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年我(卒瓦)了的一件东西才十五块钱。梅辰:(卒瓦)的什么?那个年代十五块钱也不少了。马未都:(卒瓦)了个帽筒。帽筒是清中叶以后放帽子用的一种瓷器。在清早期,乾隆以前是没有帽筒的,都是用帽架,一般就是一个支架,帽子摘下来后就搁在上面。因为清代满族人的帽子是非常讲究的,他的官职是靠顶戴花翎去昭示的,如果说摘去顶戴花翎那就意味着丢了官职,因此回家后帽子都是供着的,人们对帽子是怀有一种很尊敬的态度的。到了清中叶后出现了帽筒,它是一个直上直下的瓷筒。帽筒在家里也算是一个重要的陈设,因为人们对帽子很尊重,自然对帽筒也会很讲究。帽筒到了清晚期非常流行,它的主要材质是瓷,但也有其他材质的。那年冬天,我去玉渊潭公园的早市,骑车一遛,一眼瞧见一个帽筒。我当时年轻,骑在大梁上也没下车,摘下手套,弯腰,伸手就去拿。当时正是冬天,天儿特冷,我戴着手套,它在地上放得冰凉,我手热,手上又有汗,一拿它手就出水了,待我拿到半空时就知道捏不住了,我赶紧往回放。那时也没规矩,按规矩必需拿瓶口儿,我也不懂直接就拿的瓶身,结果往回放的时候它顺着手指肚就滑下去了,眼瞅着要着地的时候就听“啪”的一声,裂了,我趁卖主儿还没反过神儿来赶紧问价,那人随口就说“十五”,我把钱往他手里一塞赶快赔钱走人了。赔了十五块钱,闹得我一个礼拜心情都不愉快。现在想想十五块钱真是无所谓的。呵呵,那时的东西都非常非常便宜。梅辰:按规矩这样的东西应该怎样拿放?马未都:那我首先得下车嘛,我不能骑在个大梁上,伸手够着去拿嘛,不下车是不行的。另外帽筒是圆的,拿的时候得抠着口沿儿拿,正规的好东西都应该放在桌子上看,而不是用手拿着看。那时候,第一是因为当时这些东西不值钱,它本身就撂在地上的;第二,也不知道厉害,说这东西还能cei了。梅辰:据说那时候要是运气好还能碰上有的卖家看见买主喜欢,就说“您拿走”连钱都不要的事儿。您赶上过这好事吗?马未都:多了去了。羡慕吧?梅辰:(^_^)马未都:我那时认识的一些文化界的或者有身份的老者,他们家里都摆着好些古董。逢着人家家买白菜啦、蜂窝煤什么的时候我就一身大汗地帮着干活,每次忙完之后洗干净了手我就抱着这些古董坐在沙发上反复看。其实我就是奔这个去的。老先生问我“你喜欢它啊?你怎么会喜欢这些东西?”我说:“我喜欢,我天生就喜欢这些东西”, 有的老先生就会说“得了,你喜欢你就抱回家吧”。因为那个年代,这些人都是为物所累,“文革”时很多人都是因为家里有这些东西而被弄得家破人亡,而且当时这些东西也不值钱,所以就慷慨地送人了。然后我就特高兴地抱回家去挨个儿研究,琢磨它都是些什么东西?打眼梅辰:俗话说没有真金白银的付出就不会长出好眼力。您收藏了几十年,是公认的收藏大家,您是否也有过打眼的经历?马未都:打眼肯定有过,谁都有。我们早期的打眼主要都出在认知程度不足上,我们那时的打眼相对今天来说也就不叫打眼了。我那时候买错了也不过就是把乾隆的当雍正的买回来了,即使是买错了年代但也还是买的老的,今天来看也没什么问题,也没吃什么亏,还赚钱了。问题是今天的打眼是说买假了,是被人骗了一个彻底的倾家荡产。我们那个年代就没有假货。梅辰:您有没有特别难忘的撕心裂肺的打眼经历?马未都:没什么特难忘的,全忘了。所谓的难受就是当时一会儿的事儿,我这人特能承受。我记得有一年,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天津的医生,说他家里有点儿东西,我就去了。一进屋,我用眼一扫就发现这家的东西不错,都是真的,但这些东西不是哪儿有点儿毛病,就是我不想要,总之是都不理想。我大概看了看,然后就问他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点儿的东西?这时候他就下意识地看了他老婆一眼,我就知道这事儿得他老婆说了算,我就赶紧跟他老婆说我大老远的来了,你能不能给我拿点儿好东西看看?只见夫妻俩目光一碰说“要不就把那东西拿出来给他看看?”然后对我说“你得等会儿,不太好拿。”那女的起身把壁柜的门打开,柜子里面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帽子、被子、衣服、鞋什么都有。你知道过去老房子的那种大壁柜,里面特别大,没有隔板就是一个直筒子。然后她就稀里哗啦地开始往外掏,一堆一堆的掏了大半间屋,堆的跟座小山儿似的,我就觉得心里压力特大,我怕万一她掏出来的东西我没看上就特尴尬。终于在深“柜”尽处掏出了一个盒子,一个包装的很好的、很老旧的盒子。打开一看正是我最想要的东西。当时他开价十六万,我觉得很便宜,因为当时那东西的市场价在国外差不多有一百六十万了,十倍吧。我凭直觉觉得那东西是真的,我就试着还了一个价钱:“八万行不行?”然后他立马就说:“你现在给我钱?”应该说这夫妻俩前面所有的戏演得都特别好,所有的铺垫也都没有漏洞,就到这句台词给演砸了。我跟户里人打过多少交道?户里人怎么可能让你砍下一半价钱呢!它又不是秀水街!不可能的!户里的人要十六万,你最多砍到十五万那都能累死你!没有一个户里人卖东西你还完价他立马就卖的,他一定得跟你拉锯,跟你磨,他不可能让你砍到一半价钱的!“这人怎么那么容易啊?”我心里咯噔一下子,凭我多年的经验就觉得不对劲了,可能有诈。我推说今天没带钱,改天再来。因为我的经验是假如你当时没有钱,就算你跟他谈好价了也没用,等你拿了钱再回来的时候,往往那个已经说好了的价就不灵了。因为但凡你跟他说好的价都是你认为有得赚的,亏钱的事你肯定不干嘛,所以你只要是不当场给钱,你前脚一走,那户里人马上就开会研究、找人咨询,所有人都会告诉他“你卖亏了,那人你得多弄他……”都是这样,我经过的这样的事儿忒多了。有的时候你事先说好了的价,过后你带着钱去,那户里人当着你的面就动起刀来“谁让你卖的?这个价你要敢卖,我就跟你拼了!”(梅:呵呵,演技派的)那你没辙!反正那个价你是买不着了。往往这种情况下你都是妥协——加钱。因此有了这些经验后我一般就是当场说完就给钱。但我还是有点不死心,过了几天我就带着八万块钱又去了。到他家后我就把那东西拿到阳台上去看,特别仔细地看,我就发现那东西可能是仿的,不好……没买。这要是碰上个不知深浅的上来一刀砍下一半儿,还寻思着是捡着便宜了呢!哪儿那么多好事儿?就你本事大能砍下一半来?!梅辰:古玩行里的老话:搞收藏最忌讳的就是“看戏”、“听故事”。马未都:年轻的时候听的故事多了,净听故事了。什么他们家祖上是宫里的太监啦、宫女啦、厨子啦,干什么的都有。有的是偷的,有的是赏赐的……所有的故事都是假的。自始至终那就是他们编排好的一出戏嘛,不定在家排练过多少次了呢。包括场景、道具的布置以及前后台词的设计,先弄一堆半好不坏的东西给你看,然后就等着你问有没有更好的,接着那个男的再不失时机地看他老婆一眼,继而他老婆又嘟嘟囔囔、极不情愿地给你翻箱倒柜地倒腾……演得不错,差点儿把我折里头。梅辰:现在没人敢跟您演戏了。马未都:现在他们做不了我的套儿!他们那些套儿我全知道。当年我初入古玩行的时候人还没这么坏,也没人做套儿,等他们这些年学坏了我也练出火眼金睛了,他们也玩不了我了。我这人主要是不贪,因此没那么多“好事儿”找我。找我的事儿都是公平的事。梅辰:您的意思是说做套儿也得看人,看着谁贪就给谁编个故事,演一出戏?马未都:对呀,人家看你贪,不套你套谁呀!上当的人都是因为贪!贪便宜,觉得自己有能力买点儿好东西。门儿都没有啊!梅辰:老听说别人捡漏发大财,谁心里不痒啊。马未都:第一我觉得不要试图自己去跑底下,老觉得一线赚钱。我早期就被人一步步地从北京诓到过瓦房店。那时年轻,人家说有一特好的东西,好得不得了,我就跟着去了。他当时没说去瓦房店,他说东西在沈阳,我就坐火车去了沈阳;到沈阳后他又说东西在大连,又去了大连;到了大连又说在瓦房店……好不容易到了瓦房店一个农民的后院,那农民扒开一堆破柴火,从里面神秘地掏出一只碗来,我一看立马就来气了“孙子你蒙谁呢?!”一看就是他昨天晚上刚搁进去的。特可气!梅辰:当时您的很多东西都是从农村收来的?马未都:对,哪儿的都有。当时没有正常的市场,哪儿都有可能去买。我专程去买得很少,都是利用工作之便,出差什么的去买。当时它还是我的一个业余生活嘛。梅辰:上过一次当了,再去就会很谨慎了?马未都:对,后来我们就有了行家之间的通话。行家之间的通话都是靠谱的,我知道哪个地方有了再去。待后来有了数码相机,就让对方先把照片发过来,看准后再行动。现在我哪儿也不去了,也不需要去了。失之交臂梅辰:收藏了几十年,有没有您特想要,但因各种原因最后失之交臂、至今想起来还觉得甚为遗憾的东西?马未都:多了。几次与空白期的青花大罐失之交臂就挺遗憾的。空白期的青花大罐从学术的角度讲非常珍贵。过去讲明朝的瓷器指的就是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这八个时期,但明朝是十六个皇帝,其中有三个皇帝正统、景泰、天顺当朝了三十年,明朝差点从这儿改朝换代,差点儿亡了,因此这三朝是没有官窑的。官窑全部停烧,无任何官款瓷器传世,因此也就没有了官窑的标准物,历史上称这三十年为黑暗期,也叫空白期。但民间肯定还是在生产,不可能那三十年老百姓不用瓷了,但器物上没有具体的年号。在没有进行空白期瓷器研究之前,人们遇到把握不准的器物时或把它往前靠(宣德),或把它往后靠(成化、嘉靖)都有可能。虽然空白期的瓷器从工艺上、质量上都算不得上乘,但从学术角度上讲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它填补了一个空白。再有就是前两天刚拍的一对雍正粉彩的碗,落槌价五千万。它原本是北京大学一位老师的,八七年他拿给我,卖价十二万,那时候我哪儿买得起啊!那时大伙儿还在争当万元户呢!十二万根本连想都不敢想。一听十二万元就觉得是跟自己不搭界的一件事儿,就像今天有人跟我说有一什么东西要卖我十二个亿一样,转身就走呗,跟我有啥关系?爱卖谁卖谁吧!后来它被一个香港人买走了。它第一次拿出来拍的时候拍了好几百万;后来又拍过一次;这次拍了五千多万。当时要知道日后值五千万,我就是砸锅卖铁、借钱也得把它买下来啊。咳,谁能知道后边的事儿呀,当时就没动这心思,一听十二万头没回的就跑了。梅辰:也就是说在您没买成的东西里经济是个很重要的因素?马未都:对,主要是经济因素。你得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支付能力,这是绝对的。你再喜欢,没钱也没戏。梅辰:那些赔上房子和家产的就是因为太喜欢了。马未都:这种人是贪,我见过的这类人没一个不是这个因素的。梅辰:您有没有特别爱不释手、夜不能寐的东西?马未都:没有,我现在对文物都比较清楚了,没有吸引我到非买不可地步的东西了。你看电视里介绍很多这“国宝”、那“国宝”的,实际上也没那么重要,都是弄得很玄。梅辰:即使《鬼谷下山》来了也就那么回事?马未都:这就好像某一天你看见一个女子宛若天仙、倾国倾城,你就非得把她娶回来?有的是绝代佳人,你是没见着。[梅:真都娶回来,晚上自己都拿不准主意往哪儿挂灯。(^_^)]链接:《鬼谷下山》:指元青花《鬼谷下山》罐。2005年伦敦佳士得(CHRISTIE'S)拍卖会上其以1568.80万英镑,即约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创出中国瓷器的历史最高价。鬼谷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谋略家,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与庞涓皆为其弟子。《鬼谷下山》的故事出自《战国策》,它讲述了战国时期,燕、齐两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膑被敌方所擒,其师鬼谷子率领众人下山营救的故事。此罐图案描绘的便是鬼谷子一行人下山的情景:鬼谷子坐在由狮虎共拉的两轮车上,两个骑马之人紧随其后,其中一人打了一面写有“鬼谷”两字的旗。青花:瓷器釉彩名。白底蓝花瓷器的专称。典型青花器系用钴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蓝花在釉下,因此属釉下彩。(插图20)梅辰:您现在看什么都不激动了,那还能有乐趣吗?马未都:有乐趣啊,有很多跟价钱无关的乐趣,是智力上的挑战。你比如这次我在香港博览会上买了好几件东西,其中有一件特好的东西——朱砂百宝嵌的大漆盒。他们都不识货,尤其是外国人,他们不懂,不认,也不知道,所以很便宜就卖了。它看着跟新的一样,待会儿我给你看一眼。朱砂是一种很名贵的天然颜料。过去的朱批用的就是朱砂。把朱砂掺在大漆里,就是很漂亮的红色朱砂漆,故宫里的炕桌等就是这种朱砂漆。一般来说漆都是以黑色、棕色的为多,红色的特别少,因为朱砂特别贵,成本太高,所以朱砂漆特别少。现在人们已经基本不使用朱砂了,转而使用像银朱这类价格比朱砂便宜很多的化工颜料作为替代物。链接:朱砂,古时称作“丹”,为色泽纯正、鲜艳的天然红色颜料。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硫化汞(HgS)。朱批:古时皇帝用朱砂红笔批阅的奏折,称为“朱批奏折”或“朱批谕旨”,简称朱批。大漆:从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漆液。亦称生漆。漆树属落叶乔木,又名大木漆、山漆树,因产生漆而得名。其树皮和叶中具有白色乳液,含有漆酚物质。漆树属全世界约150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北美和中美。中国产15种。漆树原产于中国,后传入日本、朝鲜、欧美。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只跟聪明人交朋友。马未都是我的朋友。——张铁林说马未都我非常欣赏马未都先生对文物鉴定的那种直率的表达方式。——正刚说马未都有魅力的男人危险啊,尤其是有文化有涵养又有幽默感的男人。——“马扎”说马未都

内容概要

梅辰,已出版作品:《人文大家访谈录》、《鉴赏大家访谈录》、《养生泰斗谈养生》等。

书籍目录

引子 传奇人物马未都
第一章 收藏故事
出师不利
第一件藏品
打眼
费尽心机
失主交臂
捡漏
招贼
第二章 收藏秘笈
古玩是什么?
收藏入门
什么值得收藏?
讨价还价
物以知为贵
行家胜过专家
天生我才
我比别人冷静
收藏根据地——潘家园
下一个收藏热点
第三章 博物馆
给我十个亿
观复博物馆
以物为证
第一家私立博物馆之难
博物馆的经营之道
我是临时保存者
第四章 观复馆藏
第五章 人生感悟
第六章 收藏之前
余絮 百事通

编辑推荐

《马未都说马未都》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这是第一本关于马未都的深入专访,百家讲坛没有讲述的收藏故事。马未都在百家讲坛讲的是“高雅”的收藏文化,但谁都知道其实他本人更有趣有料,《马未都说马未都》就是让马未都爆料他自己的精彩故事。 在这本书里,马未都会跟你侃:他是怎么开始玩收藏的,怎么搞到第一件藏品,怎么“捡漏”,家里怎么招贼的,怎么跟人砍价,如何获得各种消息,用什么方法使别人信任他,怎样与专家PK,如何建私人博物馆、馆里有几件镇馆的宝贝,甚至还悄悄告诉你下一个收藏热点是什么……还有,他在玩收藏之前,怎么写小说做电视剧出名,怎么看当年的王朔、苏童……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见识到一个真实的杂家马未都,他渊博、生动又极富个性。别以为他只是侃着玩,看完了就知道,这里边有马未都天才般的见识和几十年的人生智慧。

图书封面


 马未都说马未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近来天湿热,拿书的手也湿热,唉。但看马未都的书不累,有文化又不文化,不酸,俗又不俗,俗得雅。昨天在“凤凰直播”上看了三个小时的何东访马未都,两个京胚子说文化,说得有文化又没文化,天南地北,东西南北,就是北京人的侃爷在对话,好看,比看书看电视栏目都好看,不做作,镜头有时会东移西动的,人坐得也不那么正经,衣穿得也特随意,说文化、说世俗、说人情、说历史,时间长度没限止,就说得不结巴,想说就说了。马未都,这么个自称草根的收藏家,但他的人生阅历让人啧舌。他出了不少书,我看过几本,都能看得下去,看了我都有收益。不过还是听他侃“文化离我们有多远?”更来劲。这个马未都,是中国收藏第一人,他通过自己的书籍和讲座引领一场盛世收藏热,无数收藏爱好者唯“马”首是瞻。他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私立古典艺术博物馆,他是知识青年、文学青年,也是编辑、作家、编剧,更是收藏界的老大、传媒界的宠儿。收藏之王马未都作客《凤凰非常道》,对话麻辣主持人何东,说收藏趣事,聊业内秘闻,辩舆论争议,透过历史文物,看穿世象人心。人生不过百年,其实五十年后的人生就是半截入土的了。马未都说他的生前身后事,娓娓道来,真切感人,比那些什么狗屁“作协”的人写的垃圾好看多了,也有文化得多了。问他为什么要弄私人的“观复博物馆”,他回答说为的是能“炫耀”,“炫 耀”文化!比如说“桌子”,这个词怎么来的?你天天在用在说,但不去想这个词怎么来的。古时“卓”就是高的意思。“桌”比椅高,所以就叫“桌”,原为“卓”,后好事之人又加了两条腿,就成了“桌”。他说的事是我们生活中天天遇到但从不去思考的事。看看马未都说文化,才知道我真的是一点没文化,文化是什么?就是浸淫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离开生活是谈不了文化的。
  •       刚刚看完,类似一谈话类节目,本书不间断阅读的话也就1,2小时就读完了,无论如何还是很不错的休闲科普读物,阅读起来很轻松愉快,又能学到东西,但就是不值这个价.....  买这书的原因1、马未都名声在外,必有其过人之处,学习了解下2、闲书,其他书看累了休息3、纯外行附庸风雅下,百济讲坛的东西要知道些,至少是个谈资不是4、文物投资也是投资,需要了解下5、说不准啥时候碰到一玩古玩的主(客户)....  基于以上原因对应收获还是过得去的....  马未都是个不断学习,勤于思考的人,对事物分析判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博学有智慧,有些清高、狂傲。可惜书中所给出的独到见解的案例(主要看点)不够多,失色不少,并且内容不够丰满。总体说来要是按原价购买此书肯定贵了,看看马未都自己的说法“我玩什么什么就涨,那是一个特别简单的道理:因为我没钱,所以那些贵的我不买(p50)”哈哈哈,这书只能5折买!
  •     偶然间在微博上看到多看图书的限免活动中的一本书,看到书名以为是马未都自己写得自己的回忆录或者传记之类的,下载下来之后翻了一下来发现是一个记者对马先生的采访的一个集合,知道马未都老师是很早的时候,很多人知道马未都先生是因为马先生在百家讲坛讲的系列关于收藏的东西,我知道马未都先生是因为《编辑部的故事》和马先生跟刘震云,王朔之间的一些交集,在我的印象里马先生一直是一个写字的文化人,直到他在百家讲坛很火的时候我还在觉得纳闷,马先生什么时候转行的。这本书下载过来是当着消遣来看的,最近持续的高强度的在整理一些很纯粹的工具应用方面的东西,需要一些东西来调节一下头脑,做一个转换了,在iPad上才翻了几页就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我很喜欢这种写作的风格,是采访但又不是那种非常正式非常纯粹的采访,整本书的构架更像是一个爷爷在向小孙女讲着自己经历的一些故事一样,娓娓道来,那样的自然和情切,中间偶尔还会穿插着小记者的一些调皮的提问,读起来轻松喜人,书中马先生讲了很多自己在收藏中的故事和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诙谐幽默中又充满了哲理,是一本难得的消遣的好“闲书”。借助多看的摘录功能,选择了书中的一些小的故事和观点做一个记录:关于择偶在问到马先生的妻子对待收藏的看法的时候,马先生的回答是:她也不是支持我,她是不反对。不反对就行了,支持就坏了。我觉得不反对是最佳状态,支持是一个很坏的状态。因为一支持,她就会混在里面;一混在里面,两个人在很多事儿上就会有矛盾,比如说一件东西该买不该买?她就有判断了。她现在是没有判断力。我觉得婚姻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不能顺拐,两人是同行这婚姻一般都好不了,尤其是两个人的性格又比较接近的情况下更不能干同行,除非两个人干同一件事但性格互补,性格上抵消很多。一定得有差异。觉得马先生一语道破了很多的东西,我们很多人在恋爱的时候就希望找一个和自己是一样额,志同道合的人,但是很多人在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之后经常会吵吵闹闹,本来生活中就有很多事情需要两个人共同来商讨面对了,如果下班回家之后在工作上两个人还来争论,那该多累啊,我以前一直想把女朋友培养到和我一样,但是后来发现她要是真的和你一样了,那日子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反而是现在让她顺其自然,两人之间的感觉更加和谐。关于谋略在采访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我感觉很有意思,不得不说那个时代的人的那种坚守和智慧。马未都:过去在乡下看好一件东西,老头、老太太死活不卖。老人嘛大部分都比较恋旧,他对那东西有几十年的情感在里面了,东西再破再烂他都不舍得扔,更舍不得卖了。那我就给他的邻居留下一个信封,信封里面是没有内容的,没有瓤的,只是一个空皮儿,邮票什么的我都给他贴好了,然后我就跟他说:“老爷子眼看着不行了,等他过世了,你就把这信封扔到信筒里就行了。”梅 辰: 人家就帮您扔?马未都: 我给钱啊。我把信封搁他那儿的时候我就先给他一百块钱,你得先取信于他是不是?我跟他说:“你把这信好好留着,等老头一死你就把它扔到信筒里,等我接着信回来的时候我再给你一百块钱。”我估计等我走了以后他就天天在家盼着那老头死,好再挣一百块钱,等老头真死了,他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奔了邮局了。关于赚钱关于赚钱,关于讨价还价可能是很多人每天都会去干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像马先生这种大智大慧的人真的不是很多,对人性的洞察,对细节的把控有些让人发指,如果马先生转行做生意,成为一个纯粹的生意人,我想也许会成为商界的胡雪岩。马未都 他不知道它值多少钱。我说“一百吧?”(梅:秀水砍价法:“拦腰一斩”)对,买古玩按原则是不管货主开价多便宜你都得还价。主要是让他舒服,而不是让我舒服。梅 辰 这话怎么说?马未都 他要二百,你立马就掏二百,他立刻就觉得开价低了,他心里就不舒服,他就会找借口不卖了。梅 辰 那怎么行呢?话都说出去了。马未都 人家说“您听好喽,我刚才说的可是二百美元……”招儿多了,所以不管多便宜你都得还价。我的原则是让做生意的人都有钱赚,我多给他一点钱对我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它会给我打通一条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一个原则。只要有低处,水一定会聚集在那儿,对吧?物质永远会向最有价值的地方去流动,钱也是这样。你买古董当个大头没有坏处的,当他再有东西的时候,他想到的第一个买家一定是历史上让他挣过钱的人,说“马未都这人不错,让我挣钱了,我先给他看”。我一看,嘿!这东西我喜欢,我就买了,这样就保持了一个通道。要是人家说“我卖谁我也不卖马未都,这主儿一分钱没让我赚过,还老让我赔钱,回回弄我一半死,我才不给他呢”,这路不就断了嘛!我认识的古董商多了,成百上千,每回我买东西都是这样。你得让人有钱赚,人家才能总想着你,所以我的机会最多。让人家多挣点儿钱没什么坏处,当然不能离谱,说这东西值一千你给人家一千二,不过分;你给人家八千这不就离谱了嘛。在不离谱的前提下你多给人一点儿没坏处,机会就全上你这儿来了,你买的是下一次的机会,你不能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呀,光便宜有啥用啊!再比如大米,全国哪儿最贵它就会涌向哪儿,不用你去物以知为贵马先生一语道破了现在的各种明星各种炒作的本质,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社会是一个需要去出头的社会,需要去展示自我,需要去秀的时代。汝窑若从科学的角度看它并没有很高的价值,尽管其数量少、名气大,但质量却并不高。汝窑不是以稀为贵,而是以知为贵。它并不稀少,比它少的东西还有,但并不值钱。实际上我们所说的物以稀为贵是在过去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今天的社会都是物以知为贵了,比如说“超女”,一夜成名后财富就接踵而来了,再好的东西不为人知也不会值钱。简单地说世界上被公认的最美的女人如果按照客观的标准都并不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比如格丽泰·嘉宝、奥黛莉·赫本、英格丽·褒曼这样的女人,好看归好看,但比她们好看的人有的是,长得比玛丽莲·梦露好看的女人肯定有,但她没被发现那就没用!社会价值的体现绝对不是客观的标准,有时候就是主观标准,我捧谁就是谁。现在捧红的人多了,好看吗?!关于公平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本身就在个人社会资本上存在差距的有些时候你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你是谁,而是取决你举着你的人是谁?也许同一个人去找工作,自己找可能找死都找不到合适的,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中间人去推荐你一下,也许你就瞬间从地狱跨入了天堂,这就是信任代理产生的巨大的价值。社会比较残酷,社会不是一个科学机器,社会学和科学之间是有差距的。社会学是聚集了所有人的情感因素的,科学是不带有情感成分的。我们现在所谓的鉴定,不是科学要给你下一个定论,是社会学要给你下一个定论。我们今天的鉴定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社会学而不是科学。都是凭眼睛看的那叫啥科学呀,对吧!到了尖端的时候,越往上走,社会的其他因素就越强烈、越复杂,包括情感的表达也已经超越了事物本身。你比如这东西我拿着出现就跟他拿着出现完全不一样,对不对?同样一个剧本攥在张艺谋手里与攥在一个县城导演手里它能一样吗?投资情况能一样吗?什么情况都不一样!而且这剧本攥在县城导演手里它还可能就“死”了。张艺谋手里即使是个破本子都有可能卖出大价钱!那没办法,社会就是这样。关于成长由浅做起,由艳俗做起。先买雅俗共赏的东西,然后逐渐地自己再品味。你想写小说,你得先买几本畅销书看一看,不管它是好是坏你到底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儿。对吧?这段话我更愿意理解成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就只能从低处开始着手就像是说要想钓到鱼就要用鱼的思维一样,当你想要进入一个行业的时候,最起码的拥有这个行业最基本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要给自己一个积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慢慢的去提升,慢慢的去丰富。关于审美我认为关于美有两点:一是产生美必须得有天赋,二是发现美则是通过学习。具体来说何谓产生美?比如你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家、歌唱家、舞蹈家、画家、文学家,这都得有天赋,否则就不会出现李白、杜甫那样的大诗人!而实际上金鱼就是一个畸形,它是一个怪胎。如果你平生没见过这样一个东西,没有人教给你,你今天肯定觉得这东西怎么那么恶心呀!在水上漂着两只大鼓眼,身上花花搭搭的,什么玩意儿啊,跟长着一身癞似的。它怎么能好看?!它肯定不好看,太难看了!因为你所见到的鱼都是健康的鱼。但是人家告诉你,这叫珍珠,那叫鹤顶红、龙睛、望天,都是名贵品种如何如何,你就觉得好看了,其实这些都是畸形,这种畸形和人类缠脚裹足没有任何区别,就是一个病态美。当人家告诉你这东西很好看的时候,你就觉得很好看。觉得这段文字写出了很多东西,就像是时尚界一样,其实很多东西看起来也许并不觉得好,可是当有一个人每天反复在你耳边炒这个概念的时候,慢慢的你就会接收这个了,也会认为这个是史上的,所以说一个牛逼的产品是在制造感觉,引领感觉的,很多时候用户不是挖掘出来的,而是培养教育出来的。关于无形资产的价值我们真的就是不愿意为无形的东西付钱,我们不接受这些,现在有点愿意付无形资产费用的就是律师费了,因为你不付不行,你不交钱人家不理你!而像我们这样的艺术品经纪人是完全靠眼力生存的,因为文物的鉴定到今天为止仍然是以目鉴为主,全世界都是用目鉴的方式,还没有任何一个科学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前提下,无形资产应该说是非常大的,但是没有人愿意付这笔钱。我觉得购买门票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我前两天去首都博物馆参观,我是绝对可以免费参观的,我带着朋友也是一样可以免门票的,随便找个人我不就进去了吗?但我仍然是买票参观。自觉地买张票不就完了嘛。我一直不太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因为我觉得在哪看都是一样,一样的人物,一样的清洁,一样的场景,花那么多钱去电影院看,还不如在家看看买点吃的,慢慢的看,看到不爽的地方还可以快进一下,多么的自由,但是随着最近自己在做一些事情的深入之后发现有些事情不仅仅是为了事情本身,还有很多的东西值得去思考,比如说买书,电子版和纸质版对我而言没什么差别,但是我还是回去买纸质版,仅仅只是为了支持一下作者,支持一下这个行业。放弃是一种智慧就说出名这事儿吧,按照出名的一般标准我二十几岁就因写小说出名了,如果我不放弃的话,如果我愿意当官的话我可能也是总编辑了,因为当时比我后来的人现在都是总编辑了嘛。但我放弃了。因为我想明白了:世界上的事儿不可能都让你得了,包括收藏也是一个不停地放弃的过程。为什么我不开新的收藏领域?青铜器我不收藏,尽管它对我有诱惑,我也不能收藏。为什么?因为我一旦开了一个新领域,我就会扑上心,如果我只买一件是没有意义的,买一堆就很痛苦,因为东西是无限的,钱是有限的,这不是自找痛苦吗?我没法儿跟国有企业比,花好几千万买俩兽头……我不行啊。有些事情不是你不想做,而是你不能做,很多时候我们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容易,但是我们做自己想做却不能做的时候却是最难的。整本书读下来非常的顺畅,读完之后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强烈推荐之!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全书两天就看完了,受益匪浅!与百家讲坛里的内容不同,这本书通过访谈的形式,通过马未都对文物收藏的经历和理解的这一话题逐渐展开,深入地讲述了马未都对人对物对事的态度。很诙谐,幽默,但也很有建设性和引人深思。选这本书主要是由于喜欢马未都,人虽然狂,但却是真有本事,非常的自信乐观而且也很现实。推荐!
  •     休息天刚看了人物栏目,介绍马未都,就买了这本书,有趣,马先生有点反叛,书中附有照片,挺好看的。现在又开始看马先生的博客了。
  •     这人靠谱
  •     图片都是黑白的
  •     部分解释了他为什么那么有钱。
  •     零零散散的采访杂记
  •     马未都真是个称得上睿智的老头!喜欢的他平实中带着幽默,深沉中透着轻松的人生态度!
  •     马先生第一次上百家讲坛,我便被他独特的魅力、经历所吸引,是我偶像啊!
  •     壮士养成。
  •     马未都真乃奇人也,马未都真乃神人也。何出此言,且看观复博物馆。“观复”出自《道德经》“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而这博物馆,借用老马的话说,“没来过的人不能想象,来过的人无法复述,他只能对别人说‘你去看吧’。” ps:秉烛夜读,以为妙绝
  •     马爷的很多观点很独特,学习了。
  •     那么有意思怎么分不高= =。笑尿!
  •     sm
  •     近来天湿热,拿书的手也湿热,唉。
      但看马未都的书不累,有文化又不文化,不酸,俗又不俗,俗得雅。
      
      昨天在“凤凰直播”上看了三个小时的何东访马未都,两个京胚子说文化,说得有文化又没文化,天南地北,东西南北,就是北京人的侃爷在对话,好看,比看书看电视栏目都好看,不做作,镜头有时会东移西动的,人坐得也不那么正经,衣穿得也特随意,说文化、说世俗、说人情、说历史,时间长度没限止,就说得不结巴,想说就说了。
      
      马未都,这么个自称草根的收藏家,但他的人生阅历让人啧舌。
      他出了不少书,我看过几本,都能看得下去,看了我都有收益。
      
      不过还是听他侃“文化离我们有多远?”更来劲。
      
      这个马未都,是中国收藏第一人,他通过自己的书籍和讲座引领一场盛世收藏热,无数收藏爱好者唯“马”首是瞻。他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私立古典艺术博物馆,他是知识青年、文学青年,也是编辑、作家、编剧,更是收藏界的老大、传媒界的宠儿。收藏之王马未都作客《凤凰非常道》,对话麻辣主持人何东,说收藏趣事,聊业内秘闻,辩舆论争议,透过历史文物,看穿世象人心。
      
      人生不过百年,其实五十年后的人生就是半截入土的了。
      
      马未都说他的生前身后事,娓娓道来,真切感人,比那些什么狗屁“作协”的人写的**好看多了,也有文化得多了。
      
      问他为什么要弄私人的“观复博物馆”,他回答说为的是能“炫耀”,“炫 耀”文化!
      比如说“桌子”,这个词怎么来的?你天天在用在说,但不去想这个词怎么来的。
      古时“卓”就是高的意思。
      “桌”比椅高,所以就叫“桌”,原为“卓”,后好事之人又加了两条腿,就成了“桌”。
      
      他说的事是我们生活中天天遇到但从不去思考的事。
      
      看看马未都说文化,才知道我真的是一点没文化,文化是什么?就是浸淫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离开生活是谈不了文化的。
      
  •     马未都是一个奇人,能玩能侃,不同于传统的收藏家也不同于传统的专家,他把北京式的幽默同他的收藏结合了起来,让更多人更容易地接触收藏和了解收藏。本书比起马未都其它的四本书略显一般,但也值得一读,过一阵子车技更熟了要去他的个人博物馆参观参观,也近距离看看马未都。
  •      at17 《Over The Rainbow》http://t.cn/zOYsjWm感觉马未都是个老实人,做老实的事情,但是这世上已很少人肯去做这样的事情,那些肤浅的人,也做不来! 我最喜欢的是马未都的态度,尤其是无论做大事还是生活中的琐事,都应该有一样的态度。就像他自己所言:买菜就像寻古董,卖家报了价,你得还价。“他若是要二百,你立马就掏二百,她立即觉得开价低了,他心里就会不舒服。所以你得砍价,不但是为了你自己,也是为了其他人。”
  •     这本书虽然不是马未都执笔但是里面的话全是马未都说的,是对马爷的采访。一直很喜欢马爷,我对古董没兴趣,但是喜欢马未都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一本茶余饭后休闲的好读本。
  •     爆了很多料,看得很爽。
  •     该书内容是以问答式来叙述的,不是一言堂式的说教,读来使人感到亲切自然说。马未都是当今收藏大家,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专栏中多次出场,但有很多其本人鲜为人知的经历、经验、思想、观点和尖锐的看法难以言表,均在该书中纰漏。该书作者以收藏爱好者的视角,提出很多我们大家更想知道的问题,一一提出,而马未都的回答直接、幽默,读来令人感到真实、过瘾,受益匪浅。个人认为:电视中的马未都仅仅是一个收藏知识的传播者和普及者,真实的马未都只有在该书中才可了解到。电视中的马未都展示的只是博学的一面,马未都的思想内涵和心里话只有在该书中才有所体现。从该书中还意外而又兴奋的了解到以前马未都还来到过我们大连瓦房店。欢迎他再来看看,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庆幸中国出了个马未都!感谢梅辰出了这部好书!
  •     感谢马先生!
  •     看马未都说故事,人生享受。
  •     马未都是个有趣的人 很快就看完 意犹未尽
  •     活泛
  •     满纸的人生经历,好看
  •     书还没有看 但马未都的访谈看过一些 这个人是很有内涵的书我相信也是值得一读的 我想每一个选择他的书的读者是不会在意我对这本书评价是好是坏
  •     跟马未都学收藏,确实不一般
  •     走进马未都。
  •     喜欢马未都,内容很好看(就是一下就看完了,内容太少)质量也不错,应该是正版的
  •     听马未都讲收藏,一下子就被他睿智而幽默的语言吸引,听完了讲坛买书读,图文并茂,知识性强,虽不收藏,也很喜欢,于是关注他的所有信息。这本书中的许多趣事,在讲坛里也提到过,但作为对话,场景更轻松,语言更生动,不仅有令人笑出声的趣事,更有风趣的对话,如同参与在采访过程中。作者用聊天表情穿插在对话中,更是让读者如临现场。趣味盎然的阅读,不知身在何处,被讲述的历史、收藏经历、辨识知识和历史常识吸引着,直到文字尽头,思绪仍徘徊在那些一问一答之中。所有看似直白、简单的对话,都有让人顿悟的力量。虽然不能当面请教、当面聆听,也看到了智慧的眼神,获得了教益,这就是书本的魅力——随时在身边的朋友。值得一读的书,值得品味的人生。
  •     谢谢马未都先生能给我们带来那么好的作品!
  •     我是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完《马未都说马未都》的,应该说是《马未都说马未都》给我带了来了阅读的快感。这些年,当小品的语言成为一种时尚后,差不多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句“赵本山”似的“幽默”,但让人一听就是“仿”的,没有自己的东西。就像青菜大家都认识,但每个人做出来的口味不一样。《马未都说马未都》中的东西大家都懂,但马未都说出来一听就是他自己的东西,因为这里面有他自己的经历、经验和底蕴。即使不借助“百家讲坛”这个平台,马未都也已功成名就,马未都的“红”因为其深厚的文化修养而给人感到厚实,更多了一分成功的从容和幽默,不像现在那些抢着急者成功的人,如没有根的浮萍一样。有马未都这些人在,中国文化之幸!
  •     喜欢马未都看世界的方法
  •     喜欢这老头儿,但这书给人的印象是:成功的人说什么都是对的!
  •     他收藏、人生的经历和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
  •     很喜欢马未都,很风趣,幽默,很有才
  •     馬未都。
  •     一口气读完《马未都说马未都》这本书,觉得马先生的知识好渊博啊!
  •     马未都的语言能力在书籍和电视中已经是国人尽知了,真好!某一个领域的行家,如果再能有语言能力,即表达能力,那么对这个行业,以及语言,都是福音!这个行业于是变得精彩,而关于一个行业的精髓的语言总是很精彩的。陈丹青、冯小刚、王刚、冯仑们的书,就妙在这里。

    真是孤陋寡闻,竟从未八卦过马先生的历史,看了本书才闹明白了:

    信息渠道匮乏,人人看报纸的年代,他在有500万发行量的只有四个版面的《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一整版小说,据说当年的500万份报纸至少会有5000万人传看。而信息传播渠道依然匮乏,家家看电视,并且全社会一个时期几乎只关注一部连续剧的年代,他整了《海马歌舞厅》。

    人家写字说话之余,爱古玩。强!
  •     《马未都说马未都》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马先生。
  •     都是丰富的人生经历,个人认为马未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有很深的阅历,同样也很喜欢看他的脱口秀
  •     马未都.因欣赏他,所以关注他.这本书不错.读完颇有感触...
  •     喜欢马未都先生的书
  •     了解马未都先生是从百家讲坛开始,风趣、睿智。这本书的作者通过访谈的形式,介绍了马先生的收藏生平,于简洁平实的言语中,让人感受到马先生的“功力”。转而再看马先生的博客,更让人觉得在当今浮躁社会中还有人在净心思考,关注民族艺术的真谛。有时间时一定去观复博物馆看看,我想觉得会不虚此行的。
  •     起初觉得书挺贵。
    可后来买了才发现,为了马未都,我们作为马扎,这本书再贵都有意义。
    简略的讲述了几乎是马未都的一生。马未都语言的犀利,知识的渊博淋漓尽致。
    梅辰的语言也很风趣,确实是好书。
  •     除了对于古董的认知,更多的,是对人,对事,对物的一种豁达飞扬的态度,人生的智慧,只有阅历才能丰富。
  •     以采访的形式讲述了马未都的经历,看法很独到,收益匪浅。 物流速度很快,书质量好。
  •     爱死马未都了,简直就是未来的我!!!受益良多
  •     听马未都聊家常似的说他的乐趣
  •     看看收藏大家对生活的态度 挺好。
  •     一口气看完了,觉得特别好看,推荐给有收藏爱好的人
  •     看来老马的份上,给两颗星。和书基本无关
  •     不错的书,过去光看马未都说文物,说人生也说的很有意思的
  •     《马未都说马未都》该书还不错,马未都说话很有趣,但本书不具备收藏价值
  •     马未都先生在收藏界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虽然名声在外,但是他仍然能够平淡随和,此书给人感觉坦诚而质朴,值得收藏爱好者用心学习。
  •     这书写的忒容易了,采访一下午就齐活了。不过不管怎么说,马老师算是活到一定境界了,他的一些经历看法还是挺启发人的。
  •     通顺
  •     挺轻松的一本书,一个访谈录,马未都很幽默,很清高,有才的人啊,很多话说的很实在
  •     马先生是个有趣的人
  •     以爱好和学习的心态搞收藏。
  •     先前看了马未都先生的百家讲坛,很是喜欢他的讲课风格,看了此书后,了解了更全面的马未都,一个真实的马未都!
  •     看到了在<羊城晚报>中报道:"买股买楼不如藏木"引起了我的兴趣......特别是黄花梨,海南的黄花梨和越南的黄花梨有什么区别呢?正巧有人向我介绍红木家具,我也想弄懂红木家具的识别和分类.偶然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了马先生的节目,对他产生了浓厚地兴趣.在当当网买了三本有关收藏的书和这一本书.读完特爽!很少人能以这种直率地性情介绍自己,从书中理解了率性的马未都,欣赏着他的智慧和幽默,会意着妙不可传的"马式"语言,非常过瘾!
  •     全书采用访谈体,阅读起来很轻快,马未都最大的本事就是说话,只要让他开口去说,书就成功了一半了。显然,这不是一本回避问题的书,可能是因为个性使然、可能是因为不负文责,马先生倒是说得痛快,他痛陈观复博物馆受到的体制障碍和歧视,说到了许多“专家”的不靠谱,嘲讽国有企业保利不计成本回购文物的行为,甚至暗示大时代的压抑、并痛心国人对文革的反思不深刻。这本书像一个窗,窗外边是马未都半个世纪的奋斗史、是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的故事、是中国古玩收藏的三十年风云诡谲。2013年5月读于Kindle。
  •     看了马未都的书后,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他是一个聪明人。
  •     历史造就了马未都,在那个年代,他也算是中产阶级了,有工资,有稿费,生活无忧,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挺好。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介绍了老马的收藏史,很吸引人,很吸引爱好收藏的人士。感叹他生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现在的市场充满赝品,随着科技的进步,赝品也让很多老手打眼了,呵呵,这就是收藏~~总之,你喜欢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在你心中的分量就重,价值就大,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收藏吧~~~~~
  •     对于文物一直没有什么研究,看看这本书感觉还不错,有文物的知识在里面,但不是很深主要还是人物访谈的对话,马未都很有个性的一个人,说话很幽默,很有深度和内涵的一个人不过记者的问题有很多真是太白痴了,也不知道她想什么呢
  •     马未都先生有点意思,听他说话和听相声似的,声音都和相声大师刘宝瑞差不多。感谢本书的访谈题材,读起来更是愉快。访谈的内容也不单一,收藏文物的知识,马未都先生对收藏的个人经验见解,以及他对事物一针见血的评论总结,读起来一气贯通,时而深思时而捧腹。推荐!
  •     闲来看看马未都,觉得心境不一样了。一个人能给别人带来一些生活态度的改变,不错
  •     刚到货,迫不及待看马未都的访谈,真是太幽默了,句句充满智慧,马老师是我偶像,他日有机会去北京看看观复博物馆,如果见到马老师,我一定让他给我签名,每一件古董都透着中国人的智慧,所以,我们说: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中国古人的智慧。
  •     体制内的人玩不出这样,羡慕
  •     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喜欢马未都。
  •     一直听说马未都在民间的收藏家中很有名,但是总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家底,也暂时谈不上什么爱好,因此也没有一直下手去想购买马未都的书来看看,不过一次偶然,一个爱好跟我一样比较广泛的朋友对马未都的书籍系列比较感兴趣,但是却对网上购书比较陌生,因此让我帮忙买一套来分享一下,我也正好就此顺便了解了一下。想想看,一次性买马未都的那么多书籍,本意是想帮朋友买齐一套5本的系列的,为什么呢?因为《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中马未都自己给书作序,说此套书共五册,分为家具篇、陶瓷篇(上、下)、玉器篇和杂项篇,等书买回来,才发现现在好像只出了前面三篇,后面的玉器篇和杂项篇都还没有出呢,朋友正好度假去了,不急着看书,我也正好等待一下,看书能否出齐了再给朋友送去。顺便也就了解一下马未都其人吧,正好中秋国家节日三天,有点闲暇时间,呵呵。这样一看,就通过梅辰的访问,了解到了一些收藏方面的知识。至少我知道了,马未都以前的收藏是以瓷器起家的,后来逐渐开始收藏家具,但是中国人不把建筑看成文物,不像西方人,因此只好收藏一些门窗一类的,后来马未都逐渐有了一些家底,才开始收藏一些其它方面的东西。再比如说,像类似百宝嵌一类的古玩,是明朝后期才出现的,以清朝达到鼎盛;瓷器的审美程度,以宋朝最高,但是瓷器的工艺水平却又是清朝的康雍乾盛世最高,由于清朝的这个时期相对历史时期比较近而且当时的社会相对较为发达,因此现在的清朝瓷器较多,但是又以空白期的瓷器历史价值偏高。再比如说,像瓷州窑、梅瓶和黄花梨的知识,虽然很简单,但是至少让你了解了一个大概,像明清时期的家具,尤其是清康雍乾时期的家具,就以檀木最为贵重,中国的檀木又有30多种,其中5种是乔木可以作家具,像紫檀、黄花梨、红木,都属于檀木的一种。总的说来,了解马未都,可以知道一段历史,学习到一点知识,更可以明确自己如果想收藏瓷器,下一步应该去先看看什么书籍,比如说马未都在书中就非常直白的推荐到,冯先铭等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我后来在网上找了一下,可能是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还有就是《中国陶瓷》(推荐的是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但是我只找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作为收藏的启蒙读物,我这里也推荐大家阅读该书籍,确实不错。
  •     这个里面段子 语言都很幽默。里面还有让我能够思考的不同想法,非常喜欢马未都!
  •     马爷铁粉~
  •     从这边书中可以领略到马未都先生精彩的人生和精辟的观点,很喜欢,连看了两遍!
  •     很佩服马未都的博学,做人真实。
  •     有趣的人永远不会对生活失去热爱,因为生活本来就美好。
  •     一直喜欢马未都先生,从这本书又了解了他许多经历。
  •     访谈,一般
  •     老马威武
  •     喜欢马未都,他写的书几乎都买了,除了关于收藏,还有很多人生的智慧和思考,很喜欢。
  •     马未都说马未都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优惠也较大,挺好。
  •     我喜欢马未都对待人生、人世的那种态度,既超俗又不虚渺!有启发!是好书!细细品味他的话,一个人和一个名人!真羡慕马老师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生活中,我们有几人是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呢?先进国家的社会福利足以让你养老,而不必为生计无奈选择不喜欢的工作!希望我们也能富足,从事并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
  •     一直喜欢马未都先生,深奥的知识总是能让他用通俗的语言讲出,这本书也是如此,一问一答间传递的是马未都先生传奇的经历,收藏的乐趣和知识~~
  •     表姐夫塞给我的,虽说对收藏不感兴趣,但马未都说的话朴实风趣有哲理,不错~
  •     喜欢马未都的文字,说话调侃,也佩服其的钻研和收藏!看了这书,还给我们一个真实的马未都!
  •     三星半,全书是一个访谈记录,语言生动,非常易读。马先生牛!
  •     五分是给马未都先生的,书本身最多三分。
  •     跟马未都对话,闲情作品。
  •     马未都是进来名声大噪的一位收藏家,在文博界的地位堪称翘楚,真正的能人,让人佩服!
  •     欣赏马爷
  •     几乎让我一口气看完,精明幽默的马未都,有品位有责任的马未都立马在我眼前浮现。
  •     书一般。人不错
  •     并不收藏,只是最初买了本《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没想到收藏文化可以被写的如此意趣盎然,于是一本本关注着马先生新出的书,而且想到观复去看看。
  •     通过阅读,了解一点马未都先生,也增长一点知识,尽管并不搞收藏。该书还是不错的。
  •     与马未都的《醉文明》系列相比,这本书关注于马未都本人。从这本书中可以大致了解马未都的经历与理念。
  •     马未都说马未都他是我们的知已!
  •     感觉不错,可以了解一个真实的马未都。
  •     马未都太有料,书却太水啦
  •     当科普书来看挺好的 买的原因是妈妈貌似跟他私交挺好~老跟我说起他
  •     随便看看
  •     看了这本书,原来马未都准备把众多的收藏品捐给博物馆,而不是留给儿子。真是了不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