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视界》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摄影 > 心的视界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1
ISBN:9787533452186
作者:柯锡杰
页数:161页

启发摄影思考的好书

大多摄影书都是讲技巧讲器材讲理论的,象心的视界这样的随笔性质的书似乎不多。 一本好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告诉了读者什么东西,而在于让读者透过书本去思考更多东西,很显然,这本书做到了。看了两遍了。还想再看,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了。

时光中转瞬即逝却又仿佛永恒的光影

极少看摄影有关的书。一方面市场上泛滥着浮躁肤浅的摄影教材,一方面满大街都是各种烧器材的没有几个人去说一些真正的创作方面的东西,所以我也对这个圈子涉足不多。买这本书也是很偶然,翻买书的网站的时候撞上这么个链接,后来来豆瓣看貌似评价还不错就买了下来。不算厚的一本书,却像是一个老摄影家对自己过往的总结。几乎每张作品都配有他的解说,当时的环境、心境,诸如此类。文字很坦白,有他的自信,也很直白,不同阶段的摄影人或者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感触。照片可以说清新脱俗,在看到现在这么多德味日系之类的小漂亮小甜腻之后。有的可以感觉到些丝的过去的时代的味道,但是大部分照片确实放在什么时代都不会觉得过世的,有恒定美感的东西。遗憾的是,也许他觉得自己在书中说了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东西,我却不见得就能真的学会、上手、突飞猛进。确实只有极少的真正懂得观察、欣赏、思考和表达的人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伟大的摄影师。

喜欢的话

艺术成就来自于人生态度,没有敏感的心,看不到宇宙的奥秘。阅读的时候,感觉像是在证明自己---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让我更清楚自己。在书里面找到知己,有共鸣,是我看书时最大的乐趣。原来这些人对社会、人间的种种,跟我有共同的想法,在我每天模模糊糊的生活中,原来和这些哲人先贤是有共识的。现在有些作家、艺术家看我的摄影作品,也觉得自己在没学上跟我很靠近,因此爱上我的摄影,那是源于同一个道理,因为我们是在同一个频率上,所以能够沟通。大量阅读,从各个领域去吸收知识,就是要去印证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找到共鸣。我想这是阅读最大的意义。一个刚起步的艺术家,一定要常看一流的艺术作品,才能提高自己的眼界。Photographing a cake can be art 拍摄一块蛋糕也可以是艺术一个人的心灵有太多东西的时候,其实什么也体会不到。简单的时候,我们的心才活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记录式的照片是在介绍这个世界,我的照片则是要让人去体会这个世界。最卑微赤诚的心,经常可以得到最深远的启示。摄影就是“shot the chance”,错过就没有了。嘈杂的声音中,未必能找到意义,无声的大自然中,却有无穷的生命力等我们的心和眼去探索。用全身每一个细胞去感受,去了解这个世界,把我们的心重拾,它才能在我们的眼睛透过观景窗观看时,给予我们最大的回馈We are the world,我非常崇尚世界大同,那是一种宏观的极致。海绵在有形的躯体里,空了很多待填补的洞。它在不断地吸收之后,就会饱饱的、稳当当的。当有了一个轻轻的触动,它就会马上无私地释放。一下子,又回到了虚、实的轮回里。————————正文分割线——————我不知什么可以让他50岁的时候放下一切,去流浪但我能知道那次旅行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世界可能,走到了某个阶段,我们需要放下一切从头开始这个新,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新了只是能烧掉自己创立的一切的人,还是少数凤凰涅槃你我最后,却都只能是山鸡

摄影是心灵的体现

我喜欢摄影,拍一些特立独行的东西。看到排出来好玩又有美感的照片,我会觉得很满足。所谓心的体现,最好的诠释便是镜头背后的人道主义:Richard avedon的 "American west"系列 (美国大都会博物展览馆),还有书中提到的Irving penn还有silano的作品都应该值得看看。摄影是摄影师心的反映;需要大量阅读;不要浪费时间看不好的东西:一个刚起步的艺术家,一定要经常看一流的艺术作品,才能提高自己的眼界。Hammer gallery把眼睛耳朵关起来的,绝对不行。不肯用心思考、领会的,也不行。真的把摄影学好,不是那些「快速入门」、「技巧解说」的书能告诉我们的。去看表演、去看舞蹈、去看名画、去听音乐、去读各种领域的书,诗,散文,小说,哲学,科学,天文学。。。。必须通通都读。用全身每个细胞去感受、去了解这个世界,把我们的心充实,它才能在我们的眼睛透过景窗观看时,给予我们最大的回馈。

最美的风景在心里

  他的作品中带着既羞赧又霸气、枯寂却美感、入世又出世的两极性质。生于1929年,柯锡杰如今已是台湾地区首屈一指的摄影家,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他的作品中,外在形体与内在心灵感受同时获得了重视。近日,柯锡杰携手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心的视界——柯锡杰的摄影美学》一书,作者告诉读者,透过影像,学会用心欣赏世界,“相机不过是道具,重要的是心”。  回顾这七十几年的人生,我跑遍了大半个地球,年轻时留学日本大开眼界,后来到美国纽约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之后放弃一切去欧洲流浪,到命定中的撒哈拉,返岛后又前往福建、云南、青海,我的血液中似乎有种不安定的因子,骚动着我,总是要不断地离开、寻找、探索,满足镜头背后饥渴的眼睛。这些经历滋养了我,让我从能拍出好作品的摄影师,蜕变成能拍出“柯锡杰风景”的艺术家。回到故乡后,我有了了悟,身边的小花小草,都足够让我拍上一整天,路上的行人、不起眼的废弃物,无处不美。原来我的人生经验带给我的,不是视觉上的满足,而是心的壮大。  痖弦说我的影像如诗。对现在的我来说,我看自己的作品,似乎又跨越了诗的范畴。我认为对观赏者来说,一张好作品所有令人感动的关键,都必然来自于心。只有用心去看框起来的风景,才能跨越国界、时空,感动所有的人。宇宙间的真理确实是个圆,看遍世界各地的美丽风光之后,我的摄影缪斯安居之所,又回到自己的内在。  常有年轻人兴冲冲拿他们拍的照片给我看,大部分都是很漂亮的照片。我总是对他们说:“你拍的照片太漂亮了。”太漂亮,以至于看不到摄影者的心。懂得摄影技巧并不是学摄影的第一步,什么是你自己的眼光、自己的美感,那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培养、充实自己的内涵,这是摄影作品走向艺术作品之路上的第一门功课。艺术成就来自于人生态度,没有敏感的心,看不到宇宙的奥秘。  我记不得自己曾在大自然面前,流下多少次泪。每一次孤单的旅程,大自然都用它的美丽抚慰我,让我在最孤独的时刻,一次次把心充盈填满,将整个身心都沐浴在极度喜悦的感受中,走向人生旅途的下一站。我不知道现在走到了哪里,但我确信,这个世界的美丽,一如那个初次从镜头背后听到自己怦怦心跳声的少年所看到的,丰富而令人叹服。  我的一生是由摄影所写成的,我透过镜头得到过太多的感动,我衷心认为自己一直在做的,是很幸福的事。摄影家的眼界必须宽广,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体会世界的方式,而不是记录的能力。欣赏这个世界,透过手中的镜头,用心和观者交流,从这个角度来看,你会得到更多。我想借由这本书告诉年轻读者,透过影像,enjoy your life。  (此文为《心的视界》序言)  ●柯锡杰  作者简介  柯锡杰,1929年出生于台南,1959年赴日本学习摄影。1960年移居美国纽约,是少数能在美国商业摄影界获得肯定的亚裔摄影师之一。现定居于台北淡水。  《心的视界:柯锡杰的摄影美学》  柯锡杰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年10月第1版http://www.morningpost.com.cn/article.asp?articleid=196811

不止是摄影

用照片来记录,用照片来表现,用照片来讲故事,用照片来意会心情照片只是一种表现的形式,其内涵要有人的经历、视角、心态来沉淀读完这本书才恍然忆起,作为爱好者,我的摄影并不为谋生或别人的夸赞,只是为了记录、表达、传达,悦己;摄影的主体不单是眼睛,更不是相机和镜头,还有视者的心摄影之路如是,人生之路如是感谢柯锡杰

很受启发

摄影小白,读了此书很受启发,这本书没有讲什么摄影的“招数”,更多是在说摄影的“心法”,我觉得这比学会什么技巧要有用的多的,“心法”毕竟是根本,一个除了摄影技巧什么也不懂的人,很难在摄影在取得什么成就。

一本常伴左右的书

不像大多数铺天盖地的讲摄影技巧的书,这本书很简单也很有味道。不过160多页,摄影人柯老,道出了一路走来关于摄影的种种经历与感悟。字字珠玑。“懂得摄影技巧并不是学摄影的第一步,什么是你自己的眼光、自己的美感,那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培养、充实自己的内涵,这是摄影作品走向艺术作品之路上的第一门课。”“我相信一个真正的摄影家必定拥有纤细敏感的心”每一句话都是这位老者摄影路上沉淀下来的感悟。我很庆幸在刚接触摄影时读到这本书。心浮气躁、拼器材、拼后期等等忘了自己初衷的人,都当静下来,看一看这本书,领悟什么才是我们该要该做该有的。

摄影是表达

知道这本书是在@摄影师林海音的微博里,因为喜欢她这个人,所以我几乎翻遍了她的微博,从第一条到最新的一条。想去图书馆借,但是一直也没时间去。直到昨天写了稿子不知道怎么改,看了论文理不清逻辑,于是就对着电脑,搜书。晚上朋友要来,飞机晚点,我就打开电脑开始看这本书。一开始就注定了被吸引。文字加图片,一共165页。从晚上9点到凌晨12点半。柯锡杰是台湾摄影大师,1929年生于台南,被誉为“华人摄影第一人”。这本书基本上概括了他的摄影历程。从纽约的商业时尚人像摄影,到放弃一切没有目的地流浪八个月,之后重新确立自己的摄影理想。在阅读期间,我还知道了他是三毛的朋友,还有白先勇、林怀民这些被三毛反复提起的人,心中不由得对他更生一份亲切感。很喜欢他流浪时期的那些作品,极简风格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线条和层次,大胆的光影处理,也惊叹于他总能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扑捉到最震撼人心的画面。从他的照片中真正可以体会到作为摄影家的眼光,他的作品是真正有内容、有灵魂的艺术品。对于摄影,他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不甘于做和别人一样的事情。他能在十几秒内架好三脚架、调好参数、迅速构图,拍下一张绝美的照片。然而他的照片不单单是用“美”来形容,你总是能看到一些内心的东西。很喜欢他在流浪期间拍摄的那副“老祖母玛丽亚”,1979年,于葡萄牙。

最美的风景在心里

偶然翻阅到这本书,打开,翻了几页,就不愿再放下。以前知道台湾有个阮义忠老师,摄影、写书都很棒。但没想到柯锡杰老师的照片、文采一样让我感动。柯老师的人生历练,我学不来,但他在书中完完整整剖析给我们看的人生态度、摄影美学,已经够我咀嚼、回味良久。书中有段章节的标题是:“没有历练,无法拍人像”。其实,没有历练,亦无法拍出好的照片。历练,少不了亲身体验,还需要加上“大量阅读”,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像“海绵”一样,积累足够的储备,在之后的拍摄过程中,让你可以找寻到合适的“Camera Position”,透过你的“Camera Eye”,“把没有生命的,赋予生命”,“在‘框’中寻找一份‘宽”,“在众生中寻找纵深”。“相机不过是道具,重要的是心”,因为“摄影是心的反射”,看到这些,我释然了,接下来一段时间内,不准备再补充定焦了。好好用手头的这些镜头,用心多拍些好照片吧。PS:打引号的,都摘自书中各个章节的标题。

不仅是视觉上的满足,还是心的壮大

这是我目前看到的关于摄影的最好的书,因为他已经抛开了用光、构图、器材这些在有些人看来似乎重要无比的东西。柯锡杰告诉我们,其实最重要的是心。“不是视觉上的满足,而是心灵的壮大。”就好像柯锡杰说苏东坡如果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一定是这个世界上伟大的摄影师,因为他有一颗宏大的心,这心中也许潜藏着对丑恶的憎恶,但更多的,一定是对世界的爱。如果说用光、构图、器材这些基本的元素可以学,那么心,是学不来的。这样看来,与其将时间过分的执迷于有些硬性的基本元素,不如多去壮大自己的心灵。

最美的风景在心里,感触很深。

柯锡杰五十岁在纽约商业摄影界功成名就的他,毅然放弃所拥有的一切独自去欧洲流浪,他说他将在这趟流浪中得到重生。最后他做到了,在这次重生中,他开始了“心象摄影”的心历路程,开辟了极简主义的摄影风格,他拍出的照片,有诗的意境,画的质感。而这本《心的视界》,更像是他用一生在慢慢诉说。在整本书中,他没有教给我们任何摄影技巧如构图用光等,正如他所说,回到相机不过是道具,重要的是心。最美的风景在心里。 这是他回顾他七十来年,跑遍大半个地球,在孤单的旅途中流下无数次感动的眼泪后说的话。他说,原来他人生经历带给他的,不是视觉上的满足,而是心的壮大。以至于他看遍世界的美景回到家乡后,繆思安居之所。摄影是心的反射。年轻生活的动荡与不安却在不经意间造就了他最初心的摄影风格,他当年所拍的《少年》、《夜》、《黑衣》不知不觉中流露出他内心的不安与悬疑。而流浪在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夜晚中才顿悟到他所认为摄影最深层的含义,就是表达深埋在人内心的东西。镜头背后的人道主义。他相信一个真正的摄影家必定拥有纤细敏感的心,拍人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必有着对这个人深深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爱,这样的作品才会触动人心。而他为所拍的《盲眼的夫妇》当年没有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而耿耿于怀。难道摄影师除了旁观记录之外,就不能介入么?流浪中重生。五十岁的他又重新一无所有,他把自己扔在陌生的世界里,自由却又孤独。他把自己放空,对生活的摄影没有预先的设想和限制,天马行空。看到骑着驴渐渐远的妇女,他想到漂泊的自己,于是有了《行》,来到少年时读过的浪漫骑士《唐吉可德》的西班牙,于是有了《唐吉可德走了》。一路南下,他遇到了各种可爱可敬、纯真的人,他说,在纽约生活太久,我已遗忘了人跟人之间,是可以没有任何目的,就付出真情的。他重拾了那些对生活的真,对生活的感性。这幅《树与墙》还感动了樊母,才答应他与相差二十多岁的樊洁兮结婚,樊母说,能拍出这样照片的人,应该不会是一个不顾家的二百五。墙是一种依靠,就像家,树紧紧依附着墙,把自己放在家的温暖里。而《等待维纳斯》他说是他的代表作,蓝色的天和海,白色的墙,只是简单的相加,却对此刻的他来说意味深长。“爱琴海是维纳斯出现的地方,你在等待维纳斯。”在他漂泊中相框里所表现出来了,是一种“简单“只剩下线条和色块却富含变化和韵律,他说也许是他的修行。他强调摄影师要有自己的camera eye,camera position去看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and shot the chance,瞬间错过就没有了。同时他不受规则的框条所限制,他所提倡的是美感只属于自己,不属于别人,且这种美感的培养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同。正如他的《观海》在二十三年后才自己读出它应有的感觉,才发表出去。他说,空无一人的场景,似乎容纳了所有人的孤独,那张椅子,不知经历了多少白天黑夜,承载了无以计数各式各样的人,更有故事感。而在他所拍的肖像作品中,他强调的是真,他会花上几个小时走近和了解对方,让对方渐渐回归到自己的时候才会按下快门。相机不过是个道具,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眼光和心。摄影家在看的时候,不是只用眼睛,他的眼睛是透过心去看的。从观景窗这个四四方方的小框框里,我们能看到什么?用全身每一个细胞去感受、去了解这个世界,把我们的心充实,它才能在我们的眼睛透过观景窗观看时,给予我们最大的回馈。他拥有自由开放的头脑,他渴望自由,他好奇,同时像海绵那样吸收外界新鲜的事物,感慨世界之大,生命之广。他在“框”中寻找一份“宽”,要众生中寻找纵深。

重要的是心

从这本书中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书中没有交给大家如何去摄影的技巧,而是通过作者的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来体现出摄影者当时的心境。一直以来摄影界有一句名言“什么相机不重要,重要的是相机后面的脑袋。”这句话无疑很有道理。有了脑袋你也许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摄影师,但光有脑袋还不行,还要有颗敏锐的心。相机+脑袋+敏锐的心才会缔造出一名摄影大家。这是柯希杰通过这本书传授给大家的真理。三者之中的相机是道具、脑袋出的是构思、心出的是意境。三为一体,照片才会有灵魂,会让人通过照片而收获一份感动。

摘抄下那些自己喜欢的句子

我相信一个真正的摄影家必定拥有纤细敏感的心,拍人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必有这对这个人深深的关爱;甚至不只是人,拍风景的时候,拍舞蹈的时候,也必如此, 所以他们的摄影作品才会如此撼动人心,成为经典.看一个人的照片,就知道他的心有多大. 透过一张小小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摄影家背后的精神.一个人的心灵有太多东西的时候,其实什么也体会不到. 简单的时候,我们的心才活在一个更大的空间.最卑微赤诚的心,经常可以得到最深远的启示. 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只要抓对的角度,好的取景,就能在一张照片中传达.最重要的是感动. 如果只是拍一张漂亮的风景,那没什么.距离的远近, 时间的远近, 都能告诉我们许多真理. 远近之间,不同的美,需要摄影家用心细心体会.摄影就是"shot the chance",错过就没有了.肖像照片的美,没有别的,最珍贵的就在于"真". 秘诀是开始的时候,彼此都不要想太多,当自己open的时候,对方才会open,两个人没有隔阂的时候,就是摄影家抓到对方本质的最好时机." 柯老师拍照的时候,跟被拍的人是同一个level".你要对着他访问,诱导出他的内涵,看到他真实的内在,那样拍出来的结果才会成为杰作. 如果不能沟通,对话没有平台,就不可能拍出好的人像.这不是摄影技巧的问题,而是内涵的历练. 没有这种历练,没有办法拍人.年轻的时候多看看书吧,从书里面去充实自己,去了解全世界. 既然我们活在这个世界,就要真正地尽量接触它,所有人,所有一切,不管政治,经济,都要去了解,从边缘人到有钱人,都要去关心......我们要训练自己能专注的想一件事情. 这种专注的训练并不是只能透过宗教念经,我觉得人跟人之间的互动 了解,就已经是一种修行了.我经常觉得一个摄影家拍摄当下的决定是很重要的,不管拍得到拍不到---那是另一回事,那种立即的反应和判断,也正是专业和业余的差别......一刹那,摄影家就是要有这种灵光一现的idea,并且有能力马上将它实现. 对摄影师来说,这也是一种专业的训练.原本没有生命的事物,经过我的镜头摄影之后,变成了有生命,对我来说,这是摄影最大的魅力之一......看起来正如人群一样,挤在一起,可是没有两个人,两颗石头是一摸一样的,彼此在不同的位置上, 有各自不同的心思,有的被挤得表情都扭曲了,但不得不学习相处,把线条磨得柔和.我们看大自然,要以我们的内在去看,虽然它不动,但是在我们的心里,它是活的.嘈杂的声音中,未必能找到意义,无声的大自然中,却有无穷的生命力等着我们的心和眼去探索.相机不过是个道具,重要的是我们的眼光和心. 摄影家在看的时候,不是只用眼睛,他的眼睛是透过心去看的.一个有心创新的人,要去找出自己的摄影语言. 这要靠他从每天拍的东西里面,去慢慢发现自己到底要走什么样的路. 他要建立一套自己的美学,而这个美学必定从一个人的内涵而来. 我们是怎么样的人,自然的,我们就会走上反应我们自己内心的路. 如果和别人都一样,表现出来就只会是皮毛,只看到表象的东西,看不到摄影的内在,也走不出自己的路.相机设备早已不是问题,培养自己人格的深度,对一个摄影者来说,更形重要. 一个好的摄影家,不是看相机,而是他的心跟内涵. 没有内涵,看不到东西. 即使自然美景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会有感知,不会对它有回应."美"不是摆摆pose,不是杂志上那些穿漂亮衣服的女生,我们要自己去发现每个人的个性,每个人的"型",每个人都有他天生的不一样,都有他的美,他的可爱,我们要去找出来.我们人本身应该是很自由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社会上很多规矩对我们的限制越来越多,久而久之我们忘了尽情欢笑尽情哭泣是什么滋味,完完整整给别人一个拥抱是什么感觉.用心去看一切,让自己不要受到有形的局限,你会抓住宏观的最佳视野.如果说眼睛看是一种"框",用心去体会就是一种"宽". 我常先用眼睛去框住对方,找到最美的角度,然后用心去寻找跟这个人之间最好的相处之道,那就是宽. 这时候就算是一点小小的快乐,都会让彼此有幸福的感觉.

很好看的一本书

书中的观点说的都很直白,是老人家一辈子摄影的总结,细细看过之后觉得那些话都很有道理,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真诚质朴。如果你是一个用心的摄影人,你会从这本书中收获很多。“杰出的摄影作品之所以令人感动,这是因为摄影家背后有一份对人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爱。”

操上和美 筱山纪信 东京综合写真专业学校不要浪费时间看不好的东西谈的不是技术,而是对美的观点题材 - 观点 - 引起共鸣 - 关怀 - 冲击Richard Avedon "人像照片从来不是临摹。情绪或事实在转化成照片的那一刻后,早就不再是事实了,而是一种观点。照片没有不准确这回事。因此所有照片都是准确的,却没有一张是真相。"Irving Penn"Photographing a cake can be art" 喜欢70美元大于250美元一流的环境学到一流的本事;三流的环境只能学到三流的本事明确自己的目的 去某一个工作室做助理是为了月薪,还是为了资源?经验习得?知识积累?有个地方觉得很荒谬 在阐述了一番不屑时尚摄影圈的功利不屑于名模的虚浮纠缠不应在广告界浪费艺术细胞再加上恩师过世想回台湾 为家乡做点事用了"于是"这个词结束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婚姻????????关掉工作室去流浪......于是???瞬间 契机 感动 触动心弦 按下快门 不做作 不刻意属于自己的美感 美感无法效仿的 美感是需要自己开创的独一无二的眼睛去看世界something there的直觉光与影的关系层次选照片 淘汰的问题 个人化的美学感受人像:个性与生命力用很多很多的底片 不要停 等到被拍摄者不再故意表现某一种形象时 或许已经好几小时了 内心与表象统一的那一刻 就是那个人的本质 真实 肖像照片的美 贵在真(会有这种真实吗?仅仅是准确的,却并不是真相,只是拍摄者眼中的真相,在被拍摄者严重呢?)拍照者与被拍照者是同一个level访问-诱导-内涵-聊天-看见真实-内在看书 充实自己 了解世界 接触世界的方方面面 不要看紊乱的资讯 锻炼自己专注的想一件事的能力(嗯)camera positionrelationship相机是道具,重要的是心自己的摄影语言 视角 个人化美学 反映内心 个人感知 超越表象的内在"万物皆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苏轼平等之上的包容 "平" "和"free mind 在开阔的天地间做一块海绵 填补有形躯体里的空洞不断的吸收养分 艺术的方方面面是央美朋友推荐的u.u 感觉是那个年代的记号 一些话在理 个人经验之谈 总体上给人印象很自大..

摄影果真是门大学问

很幸运的在刚跨进这门艺术的时候遇到了这本书,受益匪浅不在话下,但更是对生活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勇敢做自己就

要技巧,更要灵魂

柯锡杰 花半个世纪拍摄心灵作者:徐亚丽 分类:旅游/户外一头白发,一颗纯粹的赤子之心,一架相机两只镜头,柯锡杰带着随时放空的心情,花费半个世纪,游历整个世界,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心的视界」。 柯锡杰,1929年出生于台南,早年赴日学习摄影,返国后以高度精准的影像技术拍摄指挥家郭美贞、舞蹈家黄忠良等人物写真,展现强烈个人的视觉风格,并且表达人物内在深层的精神。六十年代移居美国纽约,是少数能在美国纽约商业摄影界获得肯定的亚裔摄影师,曾经为Bazaar、Essence等国际知名杂志担任特约摄影。1979年为追求个人艺术创作的突破,在名利双收之际毅然结束在美国的事业,远赴南欧及北非拍摄风景,完成了造型简洁、风格独特的「心象摄影」系列,成为日后引领台湾摄影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06年台湾文艺奖得主。 柯锡杰,柯老,这位78岁的摄影家,可称得上是台湾现代摄影第一人。诺贝尔文学界得主高行健曾赞喻他「用照相机取代画笔,又超越了相机的机械性能和照片的物质性,赋予影像以某种绘画的可能。」他是第一个在纽约开设个人工作室的华人摄影师、第一个深入撒哈拉沙漠拍照的台湾摄影师,也是第一个把摄影作品推向艺术、得以在Hammer Gallery等重量级艺廊展出的摄影师。他开创了新的摄影风格和构图视野,在七十年代,他的大名已享誉国际。 柯锡杰的摄影历程 2007年9月,「柯锡杰『看』摄影创作50年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共展出83件作品,精选柯氏摄影创作半世纪生涯中,源起中国大陆、发迹台湾、求学日本、转战纽约、浪迹天涯的心象风景。作品以源起、心景、新意美学、灵智飨宴及转染金品等五大主题呈现。 第一章 源起 少年时期的柯锡杰喜欢阅读,世界文学、天文学、哲学书籍等无不涉猎;在戒严期间的台湾,阅读老舍、巴金、鲁迅等中国文学作品是个禁忌,但他总是偷偷的阅读,而这些阅读的经验,不仅让他的视野渐渐开阔起来,也影响他日后许多作品的创作。例如《金门民厝》、《藻井》、《女王头》、《新诗》、《旧约》等作品。 年轻的柯锡杰敏感、率性,甚至有些冲动的个性,这让他在初期的摄影艺术上,一方面能发觉别人未曾发觉的焦点,一方面又能决断地掌握那不容错失的一瞬间。柯锡杰在东京学习摄影期间的作品,不论是《少年》(1959)、《夜》(1960),或《黑衣》(1960),都有着一种悬疑、不安的气氛,似乎画面中的凛冽,随时会将现实吞噬。也因为这样的思维情绪,使柯锡杰的作品,极早便脱离表象记录的层次,具有内心深处的象征意义。1962年的《盲母》正是早期的代表作。(见柯锡杰作品:《盲母》) 此外,他也透过镜头,拍下他早年文学经验中的梦土地,例如《喀什小孩》、《E.T.?》《云起南方》《天涯海角》、《风化》等大陆风景。 第二章 心景 六十年代末期,柯锡杰踏上美国新大陆,开始在美国时尚摄影界,研究商业摄影的相关操作,并在1971年成立个人摄影工作室。此后将近十年时间,柯锡杰成为美国广告摄影界中,炙手可热的人物。在美国那些年,不只一次有人找柯锡杰拍《Play Boy》《阁楼》等杂志的封面照片,酬劳相当高,但他一口回绝了。「我的想法很简单,不需要我的能力赋予灵性和生命的照片,何必浪费时间去拍?」他说。柯锡杰在美国纽约从事商业广告摄影期间,曾担任时尚圈顶尖品牌Calvin Klein、Christian Dior及《New York Times》,以及《Bazaar》、《Cosmopolitan》、黑人时尚杂志《Essence》等Hearst集团下杂志的封面拍摄,成为当时少数能在纽约时尚摄影界崭露锋芒的东方籍摄影家。 不过,艺术家的柯锡杰,显然生命的旅程,至此仍未真正打开。1979年,他基于生活理念上的渐行渐远,与年少时期结合的妻子协议分居;同时,亦师亦友的顾献梁也在此时遽然辞世。柯锡杰的人生来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毅然决定关闭如日中天的摄影公司,远离纽约,自我放逐,一切从零开始。这年他正好五十岁。 离开纽约的柯锡杰,展开一趟不携带地图的旅程。先到印度,再到欧洲,然后北非,一个人进入撒哈拉沙漠。沉淀多年对现代艺术的体认,就在这份孤独旅程的孤独心灵中,透过孤独的风景,完美地呈现出来;今日许多足堪传世的「心象风景」,如《等待维纳斯》、《树与墙》、《行》、《曲墙》等,正是这段「流浪之旅」中产生的杰作。此时期的作品被称做「柯锡杰式」的心灵风景,不但是柯锡杰个人摄影生涯上最大的突破,也为他的国际摄影地位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 新意美学 从十八岁拿起相机后,柯锡杰的创作始终维持一贯的信念——「捕捉宇宙间千变万化最美的刹那,将之定格,摄入镜头,化为永恒。」(白先勇语)他的作品常撷取自生活中最普遍的题材,但拍摄的角度却令人赞叹——原来摄影作品也可以如此呈现、如此美丽。他曾说:「如果用眼睛看是一种『框』,用心体会则是一种『宽』」;又说「一个人的心灵有太多东西的时候,其实什么也体会不到。简单的时候,我们的心才活在一个更大的空间。」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柯氏的作品之所以能呈现如此简洁、利落又饶有深意的画面,皆源自于他有一颗纯粹的赤子之心。不受限任何的框架和束缚,永远充满好奇和探究的活力。他近期的作品仍持续这样的风格,《凛雕》、《融》、《秋声》等皆为其中代表作。 第四章 灵智飨宴 柯锡杰拍摄过各式各样的人物,从宗教家、企业家、艺术家到文化人,各行各业都有。他曾以《家乡人》为名,拍摄众多在台湾那片土地上打拼奉献的人们,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见柯锡杰作品:《辜振甫》)、半导体之父张忠谋、宏基电脑创办人施振荣、裕隆汽车大家长吴舜文、摄影界大老郎静山、作家白先勇到市井小民,他都巧妙的抓住被摄者生动的表情及独具的气质,留下一幅幅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在拍摄这些人物时,柯锡杰的镜头往往能抽离他们的社会身分,让他们自然入境、真情流露,呈现出最「美」的一刻。拍摄台湾著名画家席德进时,艺术家已是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但柯氏仍能抓住席德进两眼一瞪、炯炯有神、满溢着生命力的模样。早期的《盲母》作品,是柯锡杰在询问这位行乞的盲眼母亲,要不要将小孩送进孤儿院时,盲母对着他说「不,先生,谢谢,孩子在我怀里是最幸福的」那一刹那所拍摄的作品。仰起的面庞,流露出一位母亲坚定的母性,令人动容。 第五章 转染作品 「转染法」是摄影史上迄今出现最好的冲印技术,能准确逼真的再现摄影家视觉所见,且可保持三百年以上不褪色,一如黄金一般独具保值收藏的特色。柯锡杰从1979年起,以超过二十年的时间充分运用这种技术,创造并保存了如《等待维纳斯》、《树与墙》、《白衣》等许多经典之作。在北京的这次展览中,举办方将超大壁画尺寸作品《金海》呈现给观众。在破晓之际的福建海湾,渔船和渔民们在一片逆光的金黄跃动海面中被永恒的定格——老天挥洒了他的画笔,柯锡杰则用他诗人般的敏感度,拈取了人与自然之间揉搓而成的那条生命线。 柯锡杰作品 《盲母》 早在柯锡杰去日本之前,便曾在高雄中洲,以一对带着两个小孩向渔家乞讨的盲人夫妇为题材,拍摄了《盲眼的夫妇》一作。自日回台后,路过台南安平,竟意外又遇到这家人,但小孩多了一个,父亲却已经过世。善心的柯锡杰担心盲妇没有办法好好照顾小孩,便规劝她将小孩送到孤儿院寄养。这位盲妈妈迟疑了一下,笑着回答说:「先生谢谢哦!小孩还是在妈妈怀里最幸福啦!」《盲母》一作就是这位自信的母亲拒绝柯锡杰建议时一刹那下的表情,目盲却自信而满足。 《等待维纳斯》 「等待維納斯」是柯氏代表作。 为了拍一张爱琴海的照片,一等20分钟,最后只拍一张,却成为柯锡杰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张照片。 1979年,柯锡杰跑到爱琴海,他找到一个位置,架好相机,准备要照相,他的构图也很简单,相机对着大海,对焦屏中右边有一座墙,墙是斜斜的,还带点屋顶的投影,远方则是雾气中的远山,山也不明显,这么简单的构图,他再三犹疑,无法按下快门。 他到旁边绕了一圈回来后,再看看对焦屏,还是觉得缺少什么,沒有感觉,仍然按不下快门,他又到旁邊绕了绕,快过20分钟后,再回到现场,这时候他觉得灵感出现了,终于按下快门,而且就这么一张。 这张照片后来并没有引起他的特别注意,等过了数年,他重新整理时,发现这张照片,他用Dye-transfer(转染法)(一种全世界剩不到十个人会的沖洗法,非常昂貴)方式重新沖洗,詩人郑愁予看到這张照片后,也觉得意境很好,就帮這张照片取名「等待维纳斯」。后来这张照片成为柯锡杰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海內外大小张就卖出80多张,还送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一张。 《三毛》《辜振甫》 三毛、辜振甫、席德进、张忠谋等台湾名人的肖像照是柯锡杰的得意作品。他说,为了得到一张肖像照,往往会花三个钟头,慢慢把对方拉近,然后让他放松,渐渐回到真正的自己。 「因为『真』,所以那一剎那拍出來的照片最美。二〇〇二年我拍辜振甫的時候便是如此。」柯锡杰說,他们俩人的互动非常好,辜老在他面前变成一个可愛的老人、一个长辈,完全沒有那种「一个董事长要我来拍他」的权威。辜老的思想、学识、风度都是高水准,而柯锡杰拍出來的照片就是他的人生全部。二〇〇五年,这张肖像照被辜老家属选为丧礼上的紀念照。 柯锡杰还淡淡地提到1980年,在马德里见到三毛。还有那张著名的olay! antonio!原来是三毛带他去看斗牛时照的。三毛曾经写过,她带朋友去看斗牛。不过斯人已去。 《观海》 一个人的心灵有太多东西的时候,其实什么也体会不到。简单的时候,我们的心才活在一个更大的空间。 既然没有人,是谁在「观海」?这里有多少人来过?他们之中,有多少人在这张椅子上坐过?是什么样的人,想着什么样的心事,有着什么样的体会?正因为没有具体的人物在画面中,更多的可能性被包含在里面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幅对「观海」的想象,都可以形成一个「观海」的故事。而那双观海的眼睛,透过摄影家的镜头,变成观者的双眼,观海的是无数陌生的旅人,是摄影家本人,更是我们自己。而画面中的视觉焦点──椅子,在那里不知历经了多少白天黑夜,承载了无以计数的各式各样的人,在这张照片中,谁又会说它是没有生命的呢?它既是一个道具,又是一个主体。 这样的照片给观者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每个人看到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全部的感受都可以融入到这一张照片里。所以摄影作品要让人感觉像读一首诗,用几个字就可以想象一个宇宙那么大的空间。 记录式的照片是在介绍这个世界,柯老的照片则是要让人去体会这个世界。 《金海》 「我喜歡也最希望和大家分享的一幅作品是《金海》。」柯锡杰说。 「一九八八年《中国时报》请我和诗人郑愁予去福建采访,那天下午开始,我们和大陆朋友在海边喝酒,喝到清晨四点多,郑愁予去睡觉了,我则跑到一个很高的地方把脚架和长镜头架好,拍月亮。」他回忆,当太阳出来时,初露脸的阳光非常亮,把海面映成一片金壁辉煌,顷刻间海好像要烧起來。 柯锡杰说,「刚好我的镜头、脚架都已架好,便在这十秒不到的时间内迅速按下快门,过了十秒,太阳升起,海、沙滩都显现了原本的面貌,再也捕捉不到这样的景色。我要感謝老天爷,每一张作品都是老天爷的恩赐。」 「我当时坐在地上想,这是不是我们两岸的新晨光,希望这个晨光,能够给两岸带来和平和更好的发展。我不参与政治,但关心政治,我认为和平对两岸的人民都很重要。」 柯锡杰的爱情艺术 1985年,柯锡杰与舞蹈家樊洁兮结婚。 作家白先勇曾在《因美生情:以情入镜——柯锡杰的人物像》中写道:「遇见柯锡杰的时候,他已是满头白发,可是一头丰盛如丝的白发下面,却覆盖着一张没有时间印痕的童子脸,鹤发童颜,这就是永存赤子之心的摄影家柯锡杰最鲜明的标志。那时他刚认识他的舞蹈家妻子樊洁兮,我看他与樊洁兮在一块儿时,竟兴奋的像个恋爱中的青少年。至情至性,恐怕就是柯锡杰成为一位摄影大师的首要条件。」 柯锡杰还记得初识时的樊洁兮,「脸圆圆的、皮肤白晰,头上戴着白色羽毛头饰,走路还会动来动去,像只小白兔。」柯锡杰对她的手印象特别深刻,「我在纽约拍过不少模特儿的手,但她的手是我看过最漂亮的。」当时刚由日本回国的樊洁兮则清楚记得,这个大名鼎鼎的摄影家还顺便冒出了一句灵光乍现的话:「洁兮,锡杰,这不是一对名字吗?」 对于樊洁兮而言,柯锡杰是情人、丈夫、无所不谈的朋友,也是严师。对舞蹈阅历极深的柯锡杰,爱她、宠她,也塑造她。而樊洁兮,则以青春热烈的人生回报柯锡杰。1985年婚后,两人到纽约定居,当时柯锡杰已离开商业摄影界,收入不若以往,但偶尔拍知名人物,收入还是足以维持生活。凭着一双葇夷,樊洁兮大可以拍广告赚钱,让生活过得更好,但柯锡杰不准她拍广告,「因为拍广告很花时间,她去纽约的目的是学舞而非赚钱,不该把时间花在拍广告上。」因此樊洁兮漂亮的手只拍过一次广告。 在纽约的新婚生活,樊洁兮专心练舞、编舞,有空时,两人看遍纽约最前卫的舞蹈表演,看完表演一起讨论,纽约打开了樊洁兮的眼界,累积充沛的艺术能量,1987年,樊洁兮就在纽约市立文化中心的舞台首演,可以说她的舞蹈事业是在纽约建立的。樊洁兮回忆那段收入不多,但精神生活丰富的生活,仍觉得美好,她说:「在纽约没有人认识我,但我可以透过努力让别人从艺术上肯定我。」在台湾,柯锡杰的光环,给樊洁兮的压力极大,她靠着自己不断努力,终于摆脱了攀附柯锡杰的形象,成为知名的舞蹈家,但她知道背后没有柯锡杰的支持,不可能有现在的她。 柯锡杰和樊洁兮一起携手走过20年,共同成就了一段深情动人的爱情。或许刚结婚时,外人总觉得年轻天真的樊洁兮是拿的一方,而亦师亦友的柯锡杰是给的一方。但是当两人历经了漫长的婚姻生活与分享彼此艺术生命中最好的部分,无论现在或未来,究竟谁是拿的一方,谁是给的一方,恐怕连他们自己都很难说得清吧!相互融合,相互汲取养分,或许正是两位艺术家的爱情艺术所在。 柯老说,「现在,只要拿起相机,开始走路,什么都能拍。」这当中必定有着超越技巧的深刻内涵。也许正如评论所说:「那不是技巧,是灵魂。」

发现美

今天看了一本受益匪浅的书《心的视界--柯锡杰的摄影美学》。它超越了摄影技巧、构图,而是作者对摄影的理解。对他来说,摄影是心的表达,而不是纪实。作者的摄影作品透露出东方传统的空灵平衡之美,又有西方现代抽象画的风格。这已经不仅仅是图片,而是触动观者的音乐和诗歌。作者早年就读日本摄影学校,后来定居在纽约。在五十岁的时候他放弃一切功名利禄到处旅行,从一个时装摄影师渐渐变成拍摄出抽象写意的作品的“自由”的摄影。他说在那次为期八个月的旅行中,他放空了自己,让自己处于极度自由和孤独的状态。经过这次旅行,他的作品完全不同了。他觉得阅读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至关重要,他如同海绵一般阅读天文地理历史哲学书籍。在最初学习摄影的日子里面,他的老师告诉他:要看好的作品,不要看差的作品。至于摄影的对象,如果能够发现美,无论人物还是风景,都可以去拍。

作品胜过文字

简单说两句。其实我对摄影这门技术兼艺术都还不熟悉,希望借由看书来获得提升与进步。在买这本书之前,我不太了解柯锡杰所谓“华人摄影第一人”的地位,总之买到了就看。这本书涵盖了他一生从事摄影的不同阶段心得,和不同阶段的艺术风格。老实说照片还是很棒的,有很多非常触动人心。但是文字却有点让我反感:每一章开端必有一段文字是引用他人对柯作品的评论和盛赞,其实有点夸张;摄影是艺术这个我当然赞同,但是非得有必要上升到哲学境界吗。作者自己的文字简洁有力,张扬独特的个性跃然纸上……不过,那种处处以大师自居的自豪,无人超越自己作品的骄傲,自恃与众不同的自得,满纸都是。总体来讲,能有机会听一个老人家传授经验讲述心得,看他精彩绝伦的作品,是件非常愉快的事。在这愉快中,需要忍受一些让人不是那么愉快的东西。我想,无论艺术修为到了何种层次,无论对自己的成就如何满意,抱有对于他人——包括前行者、后来者的尊重和谦恭,还是非常必要的。

【心的視界-柯錫杰的攝影美學】- 內外兼修的必要性

好書【心的視界-柯錫杰的攝影美學】- 內外兼修的必要性今天,要跟大家推薦一本用心寫成的好書,如題所言,書名是【心的視界-柯錫杰的攝影美學】大塊文化出版,民國96年初版。 作者:柯錫杰 定價:280元 內容:163頁採用霧面的雪銅紙印刷,質感高級,閱讀又不會因為反射光線而傷眼睛。也許有大大已經看過此書內容,那麼就讓晚輩跟那些沒有看過此書的人好好的寫一下簡介心得,希望能讓大家對這本有深度的書提高興趣。這本書的內容會讓我們的攝影心靈層次提高許多,真的很推薦大家來看,而且裡面有很多張精彩的作品,加上柯大師宛如詩人般的解說,會讓大家對攝影這塊田地更有心去耕耘!!柯大師的作品:金河書本大綱推薦序兩篇,作者分別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攝影評論家Jerry Henry,另有一篇自序。文章目錄有:Part 1 柯錫杰 講述柯錫杰攝影的心路歷程,從啟蒙到成為大師,這中間經過了多少辛苦的自主訓練。 *走自己的路--選擇誠實面對自己的心,走自己的路,毫無後悔。人生本該如此啊!!*攝影是心的反射--用最開放的心,拍出最遼闊的世界。*大量閱讀--到各個領域尋找知識,印證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找到共鳴。沒錯,內在的補充很重要,腹有詩書氣自華!!*不要浪費時間看不好的東西--剛起步的人,看一流的作品。這樣進步的會很快,因為大師的作品會提高你的審美標準。*鏡頭背後的人道主義--加強對人的關懷,就會增加作品的深度。*Richard Avedon和 Irving Penn--他們的作品都要幾十萬美元,但是心的寬廣、對人的深度關切,超越了數字。*對被攝者的愛--與被攝影者的交流。*75美元大於250美元--經驗無法用金錢衡量!!*Playboy與國家地理雜誌都不拍--順應自己的原則,不要迷失。*專業是甚麼--精確的工夫與精細的態度。柯大師的作品:黃杉客Part 2 為人生舞蹈--柯大師開始周遊各國,這個篇章述說他自己在世界各地旅行拍照的歷練。*不帶地圖的旅程--離開紐約時尚攝影圈,經過歐洲踏上嚮往的北非。*在流浪中重生--柯大師知道他要在旅行裡找到甚麼。*放空--偶爾的暫停讓自己的心說話、方向就會明朗了。臥虎藏龍有一句話:手放開,你就擁有了全世界。*世界如此美麗--我們可以用更純真的眼光看這個世界。*故事的場景--攝影其實不是攝影。*等待維納斯--景深,消失了。*生命中的撒哈拉--看了柯大師的作品與文章,看著看著我也想去撒哈啦。柯大師的作品:忘了名字,不好意思。Part 3 美無處不在--柯大師告訴我們,要培養自己的美感,而且這美感要有深度。*camera eye--大自然的美景容易讓人盲目,我們要去看別人沒看到的東西。*把黃金比例拋開--順著自己的感覺表現吧,不愧是大師。*美感不屬於別人 只屬於自己--因為,藝術的價值在於它的獨一無二啊,柯大師的攝影作品,要用"讀"的,用心解讀。*Something there--真正熱愛攝影的人,絕對不會輕易丟掉自己的作品。因為哪天你回頭過來看自己的作品,可能會有新的發現。*減法--越少,其實越好。這也就是柯大師的作品通常都很簡潔的原因,而且簡潔的背後還有深度!*想像空間--照片,要讓人去體會這個世界。其實藝術就是這樣,要留線索給觀賞者有想像的空間。*黑的學問--光與影之間,抓到最美的平衡點。*層次之美--斟酌取景,完美構圖。我每次拍風景照拍兩三個小時,也不過就四十幾張,同一個地點,其實可以拍出很多不一樣的照片。身邊有鏡頭就要好好的利用!!*遠近之間--時空的遠近,攝影者要去細心體會。哈哈,天地何其悠悠啊。柯大師的作品:白沙丘Part 4 藝術!藝術!--柯大師的文章與作品說明了普通照片與藝術作品之間的差距。*拍兩百張看兩千次--每張照片都代表了攝影師。沒錯,所以攝影者的層次決定了作品的層次!!*Shot the chance--感動的瞬間要趕快紀錄下來,因為,一閃過,就沒有了,大師,就是大師啊。*創造的說服力--藝術家不能沒有自己、沒有創新,跟隨人家的腳步無法的到真正的藝術創作,所以,每個CF的夥伴們,加油吧!*拍出一個人的人性和生命力--我想,這是人像攝影的精髓,也是人像攝影的最難處!*三個鐘頭只為瞬間--讓彼此間沒有隔閡,就是抓到對方本質的最好時機!*沒有歷練,無法拍人像--所以我們要有本事跟被攝者在同一個層次上。*完成一張好作品的能力--要有立即的反應與判斷,這真的要很有經驗了。*camera position非常重要--攝影角度可以凸顯作品深度,所以同個景物用不同角度拍,真的會有不一樣的感覺。*把沒有生命的,賦與生命--攝影也是用我們自己的心去探索,作品可以表現攝影者的生命!柯大師的作品:行Part 5 依然柯錫杰--站在同一個地方,柯大師就是有本事拍的跟別人不一樣!!*相機不過是道具,重要的是心--了解了吧!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大師!!用心感受世界,世界便回饋給你不一樣的東西。*萬物可觀--甚麼東西都可以拍,看你想要怎麼表現,想要怎麼拍。*free-mind--毫無拘束的態度,就可以拍出毫無拘束的作品,當然啦!你要用心的拍,而不是隨便的拍。*海綿--到處吸收養分,別只是侷限在攝影這個框框裡。*在”框”中找一份”寬”--讓眼睛永遠保持好奇心!!*在眾生中尋找縱深--有了高深的歷練之後,還要再去突破!!哇哈哈~~不好意思讓大家看這麼多,好像阿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既然大家都看到這裡了,下面就用圖片簡介一下,呵呵呵。

心灵决定摄影的境界

这本书于我有很多共鸣的地方,也解决我最近在工作上的一些困扰。有时候觉得离理想越来越远,或者质疑自己那些是作为摆设骗自己的幻想还是真正的有勇气投身的理想。特别是对我这个爱钱的人。一再有许多摄影想入门的朋友,或者一些摄影工作者,没有理解摄影的意义。这么说或许有些狂妄了,但的确有些没有想过摄影对他们的意义,心灵的意义,而只是想要制造“美的图片”。摄影是将心灵投射到现实,再通过凝固下来的瞬间现实,向观者反映自己的眼中的世界。也就是说,归根结底,心有多宽,修养有多深,摄影作品就呈现怎样的面貌。最终,照片是要对自己诚实的。眼中看到的,此时觉得是废片的作品,多年后有可能是好片。不是片子变好了,而是时间给了它记忆的色彩,更重要的是,观者的心境变了,看出了以前没有看出的东西。也许我们都是初学者。阅历,不断的积累,对生活的感触,对人生的挫折的领悟,能够将摄影带上另一个境界。关注照片对你的意义,它是不是能够反映你的表达,别人对它的美学看法,都是其次。

摄影应爱好者的必读书——读柯锡杰的《心的视界·柯锡杰的摄影美学》

《心的视界-柯锡杰的摄影美学》 柯锡杰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1版如果用眼睛看是一种“框”,成都一个名叫曾循的艺术家曾经做过的一个行为艺术,就是这种“框”;用心去体会就是一种“宽”,台湾这个名叫柯锡杰的摄影家所做的,就是这种“宽”。柯锡杰是台湾的一位知名摄影家,他的作品“盲眼的夫妇”、“爱 1973 美国纽约”、“蝴蝶”、“行 1979 突尼斯”、“堂吉诃德走了 1979 西班牙”、“等待维纳斯 1979 希腊”、“沙城 1981 阿尔及利亚”等,我在其他许多书籍和刊物上阅读过无数次,但是我并不知道这些作品的作者叫柯锡杰,像“堂吉诃德走了”、“沙城”、“等待维纳斯”等作品,我一直以为是出自老外摄影师之手。今天我读了他的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孤陋寡闻,长期以来我一向自以为是,从来都是自己以为自己知道的最多,是一个知道分子,真是汗颜!据书前介绍,柯锡杰先生1929年出生於台南,1959年赴日本学习摄影。1960年代移居美国纽约,是少数能在美国商业摄影界获得肯定的亚裔摄影师之一。1970年开创了造型简洁、风格独特的“心象摄影”,开辟了极简主义新摄影风格,以罕见的技术精准度和美感直觉,传达出文学“诗的意境”和美学“画的质感”。1980年代返台。1994年世界知名的纽约汉默画廊为其举办摄影展,这时该画廊成立70年来首度展出摄影作品。2000年英国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台湾地区首次举行的摄影作品拍卖会上,他的代表作“等待维纳斯”以该项目最高价拍出,创造了台湾地区摄影界的新纪录。同年获得代表台湾地区艺术成就指标的吴三连奖基金会艺术类摄影奖。我是下班时拿到这本书的,在等待吃晚饭时就一口气读了一半。这书不厚连图代文一共只有161页,每一段的文字不长,可谓短小精干,直对胃口,我向来喜好短文,而他所说的平时有一些我也是那样做的,当然我是不能和他相比的。他是正宗的科班出生,又在美国经历了严格的训练,走的路一开始就是艺术的路,千锤百炼、见多识广。而我则是半路出家,自己摸索,走的路是新闻纪实的路子,和他完全是两码事,长期以来我一直都在慢慢地、艰难地向前冲着。然而有一点,我们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对摄影的热爱!发疯一般的热爱!过去我不觉得,这两年我发现自己中毒极深,不能自拔,每天都要摸相机,每时都要按快门,不拍片毋宁死!随时随地都在观看、在思索。我有一个和摄影并驾齐驱的挚爱——读书,柯先生也喜欢大量阅读,我的这个习惯是很早时候养成的,经历也和柯先生有些相似,都是读小说开始,都是在阅读禁忌的年代,他经历的年代比我早,我是在文革时代正是该我读书学文化的时候,那时我读的是《闪闪的红星》、《艳阳天》、《金光大道》、《虹南作战史》、《水浒传》这些是公开读物,同时还读了《呐喊》、《彷徨》、《野草》、《且介亭杂文集》四本鲁迅的小集子,私底下我偷读了《三国演义》、《欧阳海之歌》、《百花齐放》、《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石头记》(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它就是《红楼梦》)这些当时都是禁书,还有一本《蓬皮杜传》(这是内部书)。所有这些书是我1970年到1978年所读的,公开读物是家里买的和发的,私底下读的前三本是父亲藏在一个纸箱里的,我偷偷找出来慢慢看的,《三国演义》上面全是繁体字,我是靠一本四角号码字典,囫囵吞枣啰过去的,《石头记》也一样,那是书是和《蓬皮杜传》一起由父母借一个亲戚的,我当时带回来就好奇,趁父母上班去了,就偷偷从他们的枕头地找出来读一点,他们叫我带回还给亲戚家时,我又偷偷藏了两天,躲在铺盖窝打着手电筒看完的,我至今都还记得蓬皮杜一家三代,为了培养蓬皮杜成为法国总统所做的努力,我当时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扯远了,拉回来。柯先生说:“大量阅读,从各个领域去吸取知识,就是要去印证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找到共鸣。”过去美术老师给学生讲课,常说“功夫在画外”。其实摄影师同样的道理。在今天照相机的先进构造,早已经把摄影的技术问题通通解决,学习摄影也就不过短短十几分钟的过程,只要你能识字把照相机的说明书读懂、读完,你就是一个摄影师,或者更方便,拿起你的手机,把功能键一按同样也成,漂亮的照片垂手可得。然而有谁去进一步想一想,摄影是什么,为什么要摄影?我常常说:“摄影十分钟就可以学会,一辈子却搞不懂!”因为现实就是这样!经常有摄影爱好者向我求教摄影之道,我对每一个人都说摄影说白了就是观看之道,我们大家都有一双眼睛,好的摄影就是你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大家熟视无睹,你看到了拍下来了,别人就会惊叹:“我怎么就没看到!”柯先生就是这样成功的。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马上就向三个爱好者推荐,好东西一定要大家分享,才有意思。在摄影的路上,指引我们的,经常是天边的一刻孤星,走我们自己的路,用自己的心感受天地、人生,不要辜负老天爷赐给我们的这双眼睛。虽然不是柯先生那样的摄影家的眼睛,至少我们也应该向柯先生那样用我们的一生去回报三。呵呵,拉拉杂杂,胡言乱语,如斯我也!

等待,等待

午睡,做梦,突然梦到的是作者和洁兮拍那张《蝴蝶》的场景。两个多小时穿上衣服。所有的细节一步到位才能得到最后的成品。。。一直以来,自己都不是一个有钻研精神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是浅尝辄止,摄影也是。买了低端单反,也有那么一阵子有时候会主动出去拍片。但是自己的爱好实在太广泛。但是这本书倒是给自己一个借口。不必去在意那些参数,在意相机带给自己的繁文缛节,当爱由心生之时,按下快门,结果应该不会太坏。看完了这本书,自己看懂了很多以前看不懂的摄影作品。然而那幅《等待维纳斯》自己却始终看不懂。这本书读完已经几个月了,然而今天竟无端出现在我的梦中,大概这就是等待的力量吧。而与此同时,借给我这本书的朋友也已经离开了我,或者说我离开了他,都无所谓了。等待维纳斯,等待我生命中的转机。我知道,这等待,也需要自己的努力。。。


 心的视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