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长出青苔》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摄影 > 直到长出青苔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1
ISBN:9787549515691
作者:杉本博司
页数:239页

亡灵般显现

我走进杉本博司的展览,完全出于偶然,之前,零星看过他的几张摄影作品,悄悄地把他归到了“小清新”摄影师那一类。但在798艺术区佩斯画廊又长又空的展室里,看到他的作品,感觉很奇特。关于尼盆纪、早期人类、尼安德特人、克鲁麦农人的透视画馆系列,亨利八世和他的妻子们的肖像系列,拍下了荒凉得仅有屏幕在发光的美国剧场的剧场系列,都让我感到匪夷所思。作为摄影作品,它们尺度“巨大”、图像精细,却缺乏一般摄影图片所有的那种“记录瞬间”的真实性,这像一个悖论,它们既然是被摄影机捕捉到的画面,那么必然跟真实的某种场景有关,可它们所呈现的图景又非常不切实,甚至连宁静的海平面(海景系列)这种并非不可想象的情景都有一种存在于异次元空间的错位感。从杉本博司的摄影作品里,我把握不住他是否有意讨好观众,而讨好的点又在何处,这和那些仅仅为了表现美、高高在上地卖弄技巧、伪装成心灵鸡汤或警世恒言、散发着温暖治愈感或者野性暴力反社会气息的摄影完全不同,像是没有揭露、没有明确指向与用意的迷人的谜。这些谜,多多少少在《直到长出青苔》里得到了回答。比如,透视画馆系列,实际上包含了一系列有关人类起源的考古发现,第一串男女并行的足迹、被认定为“第一个人”的“露西”、尼安德特人带有婆媳关系的家庭、克鲁麦农人将十七吨象骨堆成的建筑局部……原来杉本博司在设计这些场景的时候,想的竟然是“爱的起源”。比如,肖像系列,并不是动用真人演员穿着戏服拍摄的,而是使用了蜡像馆里的人形,更细致地布置了服装和道具。这个答案让我吓了一跳,因为照片上的那些人双目炯炯有神,手势、眼神既出于精心摆布又像发自人物内心,和古典油画画家精心绘制的皇室肖像如出一辙。可因为这些黑白照片是用摄影术实现的,让我总以为他们终归是活的真人演绎的,他们仍然将有画面之外的下一个动作。“Q:看起来与真人一模一样呢。A:那时因为你被自己的眼睛蒙骗了。……说照片不会说谎,就是一个谎言。”——这就是杉本博司的解说。还有,剧场系列的每张照片都是相机拍摄下整部电影放映过程的结果,也就是说,从电影开始,相机就按下了快门,当电影结束,整个收纳影像的过程才结束,所以在这些照片的中间留下的是发亮的屏幕,静悄悄的剧场建筑,其他动态的东西都被这过长的时间消解了。依摄影师的说法,这是因为“相机虽会记录,但没有记忆”。不过,《直到长出青苔》并不是一本专门展示和解释作品的书,这是杉本博司为实验文艺杂志《和乐》所写的专栏。每一篇分为他自问自答的导入性问答和正文两部分,内容从他所感兴趣的世界历史、日本历史与传说、戏剧、古画、古董、诗词到个人经历、他的建筑设计作品都有涉及,跨度颇大。即使身为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日侨,他对日本历史与文化有着相当执着的兴趣和超越平均线的深入了解,他说,“这些知识和体验,变成我创作中的阴阳两面,继续诞生新的形体。在我心中,所有最古老的事物,最终都会变成最新的事物。而这样的颠覆反转,不是很适合慢慢地、诚实地写进连载里吗?”这些文章,彼此间有的没有联系,有的又联系密切,有时让人有点儿抓不住他的意图,但又能顺理成章地一口气地读下去。他的文字和他的摄影类似,有着不在意、不讨好任何人却要达到一个他自己定制的水准、把想到的话都说出来才罢休的态度,它们像是形成了杉本博司个人的结界,很难用常规的写得好或者写得糟来加以评价,像被他温和地带着走,进入他的脑海,看他讲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又忽然转弯,打开一段幽深的历史、探讨一个抽象的问题,又转回来。十六岁的藤村操借由他自杀的瀑布、无法顺利继承皇权崇德院借由京都,糅合在他的文字里,从杉本博司沉积的潜意识里“像亡灵般显现出来”,为我这样对自以为对日本文化和建筑有着皮毛了解的人打开了更宽广的视域。《直到长出青苔》像隐匿在他摄影作品之外的冰山的一小部分。一张再好的照片能被观赏多久呢?可那后面的思考与想象超越真实与时间的局限,广阔得多得多,这大概也是杉本博司认为自己更适合被称为“幻视家、摄幻家”的原因。看完《直到长出青苔》之后,通过他零散的只言片语,对于杉本博司的个人经历,好像有了一些肤浅的了解,除了和妻子开办古董店最初的经历那一段之外,他没有讲什么难处,对于自己摄影的部分更是没有一句诉苦的话,叙述都集中在图像背后所陈述的故事、时代背景、他的想象与感悟,工作的辛苦一概没有。我自以为是他觉得那些都是理所应当,这在我看来很难得。从这本书里,我第一次知道了他竟然也做过建筑设计,在“直岛家系列”里做了名为“护王神社”的小建筑,准确的说,这像个精美的小装置艺术,勾勒了空间、领域。在地上的神殿与地下的石室之间,杉本博司设计了一条主要由光学玻璃构成长长的阶梯,它将光带入地下,又引导人回到地上的现实,这似乎代表了他所有作品所传达的意境,无论是摄影还是建筑或是装置设计,他所做的,都是在将光变成时空隧道。

被耽误千年光阴才出生的艺术家

是因为看到玻璃的读后感后决定看看这本书,看之前一直在想象这会是本什么样的书,关键看完后还是在思考这是本什么样的书。大概是太过文艺范了,前半本有些枯燥不解,始终找不到杉木先生的那个点,后半本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感觉,但不知是不是杉木先生想传递的那种能量。如果硬是要总结评价的话,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喜欢空想的摄影艺术家觉得自己文笔不错,然后写了本散文集。而那青苔就是杉木先生,长在冷冰冰的艺术作品上的一抹绿色。经过荒木和杉本的熏陶后,我已经习惯了摄影大师的书已经不必再去说摄影,如果真的要区分大师和技工,那只有用艺术和摄影来区别了。不管每个人如何理解用工具去取得一张照片的过程以及结果,我们都在创作一件艺术品。至于艺术价值如何就看各人的造诣了。当然杉本先生的造诣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常高的,因为他的作品成功了,得到了很多艺术届组织的认可。这本书就是杉本先生在讲述自己的艺术造诣,对自问自答,自己讲述自己的艺术,就是这份自信。真心的很佩服杉本先生,不单单是他那些极简风格的作品,或者说是还有些达达主义的影子,而且最重要的还是佩服他的这份自信,一个自诩为“被耽误千年光阴才出生的艺术家”。说实在话,如果突兀的单看他的某一张摄影作品,相信不少人会和我一样没有感觉,不知所云。这些简单到极致的画面无法让普通的老百姓能够第一眼得到共鸣。但他坚持着自己的路,自信的走下去,10年20年终于成功了。当然这和他富二代的身份有关,但相信能够支撑他的还是那份自信。另一方面比起摄影来,也许古美术品商的身份更能体现出自信,没有对自己眼光的自信,他无法在闹市角落的一堆垃圾中看中一件作品中然后发现或赋予巨大的艺术价值,进而惊艳在大雅之堂。还有一个建筑师的身份,坦率的说,对日本文化一知半解的我还是没能领悟他设计的神坛的绝妙之处,只是觉得冬天只穿着袜子在玻璃台阶上慢步会有点冷。当然还是要多说说摄影作品了,第一眼是没有惊艳的感觉。但我觉得他的作品还是比较耐看的,毕竟是用哈苏等中画幅拍出来的,虽简单但不乏层次,更是在细节上丰富充裕。特别如果是把他的一个系列放在一起看,会面对一张张冷冰冰的画面驻足许久。当然大师是不会谈这种设备、构图、技术的,作品里面更多的是杉本先生的心。作为一个精通佛法的无神论者,作为一个深谙日本传统文化的美籍日裔,作为一个充满艺术品视角的摄影家,他拍摄的目的已经不是照片了,而完完全全是为了塑造一个艺术品。因为他认为照片只会记录而没有记忆,而且照片很容易说谎,所以严格意义上他不是在摄影,而是把相机当作类似画笔的工具,而且是诸多工具中的一种,进行着艺术品的塑造。我比较喜欢杉本先生反复提到的“能”,他的作品里都会透露出一些特殊的能量,吸引你影响你。虽然仍然看不懂日本的能剧,但对于杉本先生的能片来说,还是有些共鸣的。特别是选用做封面的《阴翳礼赞》系列的其中一张,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想这是什么,一扇开启中的门还是什么,这样拍似乎没有什么意义。而知道作品名字是借用谷崎润一郎的名著命名之后,转而会意识到杉本先生的口味是不是太重了。最后看过书中的介绍,才真正了解了杉本先生的真实想法,当然这必须卖个关子的,看过书才能知道。其实最后还是要说一些自认为杉本先生败笔的地方,或者说不该写这本书。因为越简单越抽象的作品,她的意境越复杂,每个人理解都会不一样,或者说都会尽力用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去解释,如果找到一种理解是自己认同的,那自然会喜欢这个作品。我认为这也是这类作品的巨大魅力,能被很多人供在神坛上的原因。但一旦作者现身说法,不管他说的如何高深玄妙,那势必会被找到质疑的部分,于是神作就平民化了。不过好在杉本先生还是有那份自信,因为他相信“世界上不存在答案,因为世界上不存在问题”。

从杉本博司到《直到长出青苔》

杉本博司,我最喜欢的摄影师,在写这篇东西之前我怕自己的判断有什么孤寡,还特意去了豆瓣看看大家对《直到长出青苔》的评论,结果发现评论跟我想的不太一样,骂的捧的,一半一半,各有各的论调,最终我还是决定忘记所有的评论,单纯的谈谈我的看法。喜欢杉本博司是从《海景》开始的,当然,这个作品的名字也是后来才知道。刚刚看到这照片时完全不知道杉本博司是谁,也不知道他拍的意义,简单的被纯感官的东西吸引,感觉大脑突然间进入游离状态,开始跟着照片走神,然后眼睛离开,脑子却不再离开,童年、未来、痛苦、曾经,很多东西在脑子里徘徊,晃了很久的神,才回来。我仔细回忆了下,当时的走神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1空灵 2海面波纹的美丽,细小、琐碎 3黑白所带来的怀旧 4哲学的感觉。这最后一点稍微有点费解,不过当时确有此感觉。然后是了解了这组照片后又多了的感触:1与远古人看到的同一景象 2对于时间中永恒的诠释 3亚洲人(我个人感觉是中国和日本)特有的审美感官 4有关于东方文化积淀后得到的作品 5这是一套海,每一个海都只拍天际线,不留带有特征感的物体。于是乎在爱上这套作品后又回头看了杉本博司的其它作品,发现每一套自己都非常喜欢,并从那时起认定,这是我最喜欢的摄影师。上个学期做芦老板的展览作业,杉本博司的作品是我拿来当展品的:用博物馆系列、海景系列和剧院系列分别阐释了过去的时间,永恒的时间和片段的时间。我认为,像时间、死亡、宗教这样的东西对亚洲人的意义远不同于欧洲人,当然,两者都很深刻,但亚洲人的感受我认为比欧洲人细节、敏锐。而从杉本博司的作品里我很轻易的就读到了他日本血管里流过带给他的东西。这个人是很爱国的,他用亨利·休斯顿(一个保护日本文化的外国人)的一段话做了全书的最后一段,这段话引自亨利·休斯顿从下田到江户时第一次看到富士山的印象:我从天成山顶的云朵间出发,自山谷而下,极目皆是无尽田野。遍野柔和阳光,令人浑然忘我的美丽溪水自眼前流过。我绕着山腰而行,在伫立的松枝之间看到阳光照耀下白色山峰。一眼即知,这就是富士山。我一生都不可能忘记,因为世界上再无任何美丽能与她匹敌。我如此看重杉本博司和谷崎润一郎这两个日本人,甚至他们在我心中的地位超过杉浦康平、田中一光这样本专业的设计大师,是因为,他们,是让我看见亚洲文化原来可以如此渗入人心的人。长久以来对西方美术的崇拜,甚至包括西方音乐、戏剧、舞蹈的崇拜,有些时候让我已经被带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思维链中,毕加索的一句:“亚洲艺术和非洲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并不能真正把我带回东方文化的思想圈,而我真正开始感受到东方文化的内心和作品,是源自《阴翳礼赞》和《海景》,一个是告诉你文化,一个是告诉你这种文化所产生的作品。好吧,回到这本书,《直到长出青苔》与其他的摄影师出的书不太一样,这本书基本上是按作品分章节跟读者交流,但这些作品有不会提到作品的创作和思考,而更着重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品,很多时候在说的是历史,有的章节甚至只说历史,只是单纯的配个作品的图,让你自己考虑这两者的关系。所以,如果不了解杉本博司作品的人看这本书可能稍微有点吃力。我觉得我要把这本书挨章节拆解我能多写一倍的字,所以我还是简单的说吧。。。《直到长出青苔》是杉本博司为什么有现存这些作品的小结,很多程度上,我都觉得他很像一个思考着的设计师,从护王神社的设计到《闪电原野》那很像照片的物理实验作品,很多时候他做的不是摄影师,他只是思考着,然后通过他能表达的方式进行了他思想的诠释。有关于时间和历史,我认为他是很在乎的,他为此下了很大的努力,也完成很多相关的作品。而跟历史有关的,他的收藏这个副业我认为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了他很大帮助,因为很大程度上,同样一个瓷器,一个古董肯定比当代的有价值,那拍摄一个有价值的古董瓷器自然比一个没价值的瓷器照片价值多很多。考古这件事,也可以很好的锻炼人的眼光和感受力。所以,长久下来自然会高于其他人很多。他是一个热爱自己国家,没有宗教信仰,但有敬畏的人,他受日本文化影响很深,他希望能做出好的东方的作品。这是我个人对他的理解。有关于这个人,就是这样,有关于摄影,我希望大家自己看书,因为他的作品可以更好的诠释他的文化。像剧院的长时间曝光、为什么要用虚焦这种众多的思考,我实在不想再用1000字以上的篇幅再描绘,因为书中都有。如果你也喜欢亚洲文化,推荐你杉本博司。(《直到长出青苔》书籍的包封背面,印着杉本博司的拍摄千体佛,满满一整张,如果不把包封下掉是看不到的,我想,这也许可以很简单的说明《直到长出青苔》的背后到底是什么,那就是杉本博司对宗教的尊敬、对亚洲文化的执迷、对历史的热爱、对时空的畅想)

从海洋到青苔

封面和封底的照片都会在书中出现的,而且有介绍,不用着急。本书可分为十六篇文章,这些文章是作者每月写的连载文章,分别是一些和他照片有关的个人感受和创作背景。杉本博司虽然在摄影领域久负盛名(森山大道、荒木经惟、杉本博司被称为日本现代摄影界的三驾马车),但他的作品在大陆流传还不广,很多人都还无缘见他的作品,所以难免看这书没有什么感觉。书名也是书内最后一篇文章的标题,书里没有对这个作出解释,但有不少人也找到了这六个字的典故,请参见其它评论。虽然作者艺术造诣很高,但这类连载文营养价值有限,拿来当快餐吃一下还可以,经不起细细品味。倒是每篇文章前的对话更为有趣,更显高深,更具意义。书里面收录的照片印刷还是挺好的,虽然不多,但也可以作为一点点的照片集看一下。书末有译跋,是译者对杉本博司的介绍文章,如果书里面的文章看不下去或者跳过去了,这篇译跋倒是应该看一下,也算不枉看过这书,至少对杉本博司加深一点了解吧。书封内面是千体佛的全图,图书馆以防封皮弄丢把它和书粘在一起,差点就没发现。不过我也不想撕出来看,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不少人说将近七十的价钱太贵,的确是贵了,除非你已经对他的照片很深爱,否则还是把钱省下来买照片集吧。

时间与我们都老去

我曾以为摄影是对生活的机械式模仿,直到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单反,我才渐渐领悟摄影作为艺术所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地方。任何一件艺术品,都可以看作一个哲学命题,对生命或是宇宙的诘问作出回答。因此,杉本博司说,他在借助相机这个仪器来追寻人类远古时代的记忆。当他见到海时,他终于找到了海的记忆,仿佛蛰伏于童年时代的记忆霎那间唤醒,人生至此而始。相机与眼睛的不同是,相机没有记忆。因此,每一件摄影作品都是从时间河流中采撷的浪花,然而它并不孤立于空间或时间。通过一张照片,我们看到了景物的魂魄与摄影师的灵魂相重叠。杉本博司喜欢使用虚焦镜头,正是如此让他的作品朦胧如隔有面纱,而黑、白、灰色调又仿佛让拍摄物的灵魂跃然纸上。“建筑物是建筑的坟墓,我把焦距放在比无限更远处,好看到建筑的魂魄,然后为建筑的魂魄举办摄影展。”也许摄影真正的意涵便是如此,通过镜头看见事物的灵魂,就如同《青鸟》里的那颗钻石,只要转动一次便能看到平日所看不到的东西。杉本博司看见了纽约双子星大厦的灵魂、大海的灵魂,以及蜡烛的灵魂。每一件事物的灵魂都不一样,都有各自丰富的表情和节奏。而每当人们遇见镜头下事物的灵魂,他们所看见的不是镜头下的自然,他们发现的是自己生命本身的面孔。

中肯的说

中肯的说,杉本博司拍的照片和写的矫情文字简直是天壤之别,尤其还是自问自答那种,虽说是文艺小清新的最爱,但是屌丝可真受不了这份矫情,但是照片还是不错的。。。,同为日系摄影师,森山大道和荒木经椎的摄影理念和作品可能跟符合众屌丝的口味!!!

镜头中的历史

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找到属于自己的拍摄主题是制胜的关键。而对于杉本博司这样已经成为世界级的摄影师来说,他的照片早已成为吸引众人的大作。与那些营造艺术感或是捕捉第一时间的作品不同,杉本博司用他的镜头来留住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时间所未能留住的感觉,而由此展开人类对生命的探究。 摄影师往往都是通过镜头给人留下最直观的视觉印象,至于镜头后面那个人的心思,却只能凭借“见仁见智”的方法传达到每个观者。在杉本博司的多数作品中,漫无边界的游离感充斥画面,总会令人觉得他是个话不多、很安静的人。但是在看了这本《直到长出青苔》后,会发现他不但是个会讲故事的人,更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创作者。 从古至今,从西到东,他用自己的摄影作品来展示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而同时又用文字来串联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自己每篇文章的开头都会出现的Q&A,看似本以为是某些媒体对他的采访,其实在作者本人的后记中会发现,这其实是杉本博司自己全权“代理”的,为了引发读者更好地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当然他又开玩笑地把这一行径比喻成“愚蠢”的做法。相比他的摄影作品,书中的文字似乎没有那么严肃,反而比较轻松,让人读起来不会产生“大师的文字一定是晦涩难懂”的感觉,同时又会从中获得若干历史方面的信息,对于不想动脑去阅读历史书的读者辟出了一条捷径。 在照片的世界中,杉本博司用镜头记录,是为了增强人们的记忆,为了巩固历史长河流过之后留下的那些遗迹给人的印象;在他初涉的文字领域里,他讲故事,为了让这些单一的画面变得立体。在《虚之像》一文中他写道,相机虽会记录,但没有回忆。他记录的不只是画面,更是画面背后的记忆。这也是大师之所以是大师的缘由吧。 【《音乐时空WAVE》2012年8月刊用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我挺纳闷为什么写这么烂卖这么贵分这么高。

题目里的“烂”还不是翻译的不好的意思,真的就是写的烂!全书文章透着一股应试教育规定题目的作文味。文章开始前先放一张照片,然后先想一个跟照片完全没关系的题目,接着写文章,全篇以一个跟题目不搭界的开头,然后一通狂扯,扯了很远了之后再大力拉回,点个不知所谓的题。用词再华丽我也觉得空洞啊!其中文章涉及的历史啊宗教啊我就不评价了,真的。大家可以看这篇http://book.douban.com/review/4907229/文章结束后有一篇后记,开头是这样的:“我在到达这个岁数以前,从未想过自己是能写作的人。”我真的呵呵呵了,你在这个岁数之后,也不见得有多能写作啊大哥!我真的忍住沉痛看完了,感觉就是一个摄影师,成名之后想试把水,出本书,捞点钱。是哪个缺心眼的编辑向他提出“出书”这个建议的啊?别闹了好吗!反正总之就是:大哥,好好的干摄影师这一行好吗?

与其说是摄影爱好者的读本不如说是艺术史与文化的盛宴

巧的是最近恰逢有各种必需或者不必要的理由,一直在读着艺术史和日本文化的书籍,听着相关的讲座与参与相关的讨论。当然这也可以概括为我最近在上这些课,但是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对于一个个词条都会wikipedia找resource,这两门课对我来说也不仅仅是“两门课”这么简单。恰逢借到了心水已久的杉本博司的《直到长出青苔》。去年夏天杉本博司的作品在北京展出的时候恰好人在北京,只是因为种种原因遗憾的错过。后来有人在高楼林立的曼哈顿与我说:“你居然没有去看他的展览?!听说他的照片的感觉必须站在那些作品看着他们的排列才能够真切的感觉到。”不过那些活在‘听说’里面的作品,我光是看着它们浮现在铜版纸上的样子就已经不寒而栗了,更别说在水池边看着他们了。真的不怕自己惊慌失措的掉进水池么(笑)。(特指“海景”系列)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单纯的以为它可能会是摄影集(对不起我真是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或者是演讲稿之类的东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奇奇怪怪的想法,所以不得不说我还是被杉本大师的知识量给震撼了。或者说被他对于日本的热爱与世界的艺术文化的了解之深给震撼了。与其说是摄影爱好者的读本不如说是艺术史和文化的盛宴。可以看出他对日本的文化热爱。以前从来没有看过他的“佛海”系列(请再一次原谅我的无知)直到此番读来仿佛措不及防的偶遇,就是你拿着香奈儿的chance对自己喷一下的那种感觉,用邂逅来说仿佛更加旖旎一点。那种清晨五点半到八点半时候的阳光透过佛海照进心里的感觉。不过也是与杉本博司做了十年的古董商有关系吧,不过如果不是对艺术史和文化有着足够的爱好自信和了解,又怎么会涉及这个行业呢?虽然在学习日本文化的时候更加的偏重了其中的政治变革和影响(大化改革啊什么的,毕竟是我的专业),但是《直到长出青苔》却唤起了我记忆中对于‘艺术’与‘历史’的那块的零星的片段。杉本博司的那些绳文时代(Jomon)和镰仓时代的艺术收藏品真是让人嫉妒又眼红,以前对于日本文化的兴趣源于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小分队成员们(高更,梵高,马奈等等)以及他们的队长(对不起我自己选的)莫奈对于日本浮世绘的喜爱以及深受其影响,其中以我的最爱也是最迷恋日本文化的莫奈为胜。(昨天小亮还问我睡莲是不是一种东方的植物,我想了想没想明白)一大波艺术家都对于死亡有着令我不懂的执迷与执念,或许是对于灵魂的存在的坚信与往生世界的向往与现世的解脱。如苏格拉底所表达的肉体有时候也是牵制沉思的东西。而杉本博司把那些‘灵魂’都用摄影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我以前一直很奇怪相机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记忆,那些底片上储存着的到底只是单纯的化学颗粒们还是真真切切的memory。所以长曝光是个好东西,至少产物可以告诉你这些曾经发生的。我想了想我觉得等你把自己的记忆全部忘掉以后再去看照片,能看到的大概就是相机的记忆。不过这件事情倒真是难以办到,只得做罢。其实中国的文化大抵更让人执迷吧,但是并非那么的纯粹。因为中国的现世有那么多需要关注的东西了,那些活生生的伸手向你乞求支援的灵魂,也颇难看到艺术品们沉重的哀叹了吧。

Time And Tide

题外话。Q:你有多了解日本?A:地理上知道经纬度啦,还有气候类型,历史上重大事件都熟悉,现代企业了解不少。Q:用个程度副词概括吧。A:……几乎不。两国外交争端特别激烈那会儿,历史课上老师语重心长的谈话我至今记忆犹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历朝历代的日本人可是将我们吃得透彻极了,然而中国人呢?钻研过日本历史吗?感受过日本文化吗?如果没有,未来双方的持久战,中方必定是岌岌可危的。说的这些源自作者中文译序中谈及中日历史的宽容,一反日本人普遍隐瞒与推卸责任的嘴脸,「一国的理想,因为与他国理想之间的细微差异,造成理念彼此针锋相对。但在历史中,我们不曾找到一个例子,足以证明因胜利而留下的理想才是最理想的理想。」书中的广阔视野,豁然打开了日本文化的一扇门。纵使我没兴趣研究古玩和王权,也从一无所知变得有所了解。并不是非得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争端做储备,只是说有所了解远胜于一无所知罢了。要说的。Q:你有多了解杉本?A:很伟大的摄影师啊。Q:此外呢?A……几乎不。彼时在帝都逗留过一段日子,去798时偶然撞上杉本的摄影展。标榜着「银盐原作」的宣传画报,令我内心多了几分敬畏。空旷展厅内一幅幅装裱精致的黑白影像肃穆而宁静,当时以为,边缘模糊的建筑系列是摄影师手抖的缘故。然而如书中披露的,实际上,杉本拍摄纪念碑般的宏伟建筑物时,将焦点设在比无限大还要远的地方。「这样说吧,我想窥视这世界不应存在、比无限远还要遥远好几倍的场所,却被模糊给吞噬了。」我这才真正了解他。以及为何将电影曝光成照片,影像一片银白;以及为何营造透视画馆追溯史前世界;以及为何把蜡像拍摄得跟真人模特无异……两个杉本在我脑海里缓慢重叠,每翻一页书,在798看到的巨大黑白影像就再度铺展开来,连震撼都如同我站在空旷画廊里的一瞬间那样。杉本的摄影理念早有听闻,执着于胶片,因为对质感与摄影本身意义有极度苛刻的追求;执着于黑白,因为坚信好照片剔除色彩干扰所剩的灵魂依然打动人。他还扬言,柯达富士胶卷停产也不慌,大不了自己制造。目录中每个标题我都很喜欢,以「时间的样式」为最。杉本这一操纵时间的能手,将曝光时间缩短至百分之一秒或延长至一生;将拍摄时期从现代拉扯回遥远史前;将时间以舞台剧的形式淋漓尽致展现。本领简直叫圣斗士星矢里的时间之神卡伊诺斯都承让三分。时间之神卡伊诺斯说,「时间停下来吧,但你不觉得这是句谎言吗?」杉本自问自答道,「Q:日文称照片为写真,不就是这下真实的意思吗?A:说照片不会说谎,就是一个谎言。」迟子建写过,「时间就是这样一个魔术师,使真实消失无痕,使幻想坚如磐石。」那么作为将爱化作岁时节令在经营的人类,无可避免会在时间洪流里挣扎,我期待着用一个时间的谎言,揭开所有谜底。

斯坦因之眼

杉本博司曾因家计做过在日本收购古文物在美国销售,书中异邦人之眼讲述了几五位喜爱日本古艺术后倒卖收藏艺术品的外国人,其中不乏乱世低价收购日本古文物再卖出高价的行为,杉本博司最后说“(这五位)都是让我们再次理解日本艺术珍贵之处的外国人。”换到我国这类人会被唾弃吧,倒卖我国文物,让我国珍宝流落国外。想起一篇余秋雨入过课本的文章《道士塔》将文物流落国外的责任全部推到王道士身上,曾经为文章的悲壮情绪激愤,多年后想起来作者将原本时代的责任硬要推到个人的身上真是悲哀。不同的眼界造就不同的境界,一位成为杉本博司,一位成为余秋雨。只恨曾经课本上赞同了余秋雨的眼界。

杉本博司:在暗房里冲印时间

想弄清楚时间究竟为何物的人,如果不是天才,大概是一个疯子。我不知道,杉本博司属于哪一种。但他确实就是那个会用一部电影那么长的时间,去设定曝光时长的人,他还是那个用大型照相机拍下一整片汪洋大海,然后缩小至米粒大小的人,他常常习惯于把焦点设置在无限遥远的远方,令眼前所有宏伟的事物都失去焦点,沦为渺小的存在。最近,他开始彻底丢掉相机,用40万伏特的电流在胶片上制造闪电,并称其为风神与雷神的显影。看起来,他始终都那么遥远,作为一个摄影师,他从来不拍人。只拍蜡像、标本、大海、剧场、蜡烛、电流这些“死东西”。无论是鸡毛蒜皮的生活场景还是人潮涌动的时代潮流,无论是情欲还是政治,战争还是宗教,任何平常摄影师关心的话题他都不关心。他是一个异类,是似乎并不存在此时此刻的幻想者,是其自称为“耽误了千年才出生的人”。要怎么样表达当初第一次看到他作品时候的那种惊讶呢?大概用杉本博司自己回忆小时候第一次去电影院的惊讶感受来描述正好合适。“看电影和做梦这两件事有个相似之处,就是都会在观看中丧失自己,我们的意识被卷入,甚至因此汗流浃背。”还是小学低年级的小男孩儿很不好意思地在黑暗的剧院里流下了眼泪,痴迷地盯着那块巨大的发光的屏幕,怔怔出神。而在许多年后的某一个日子里,另一端遥远国度的我盯着杉本博司的《剧院》中,黑漆漆一片里兀自发亮的空白大屏幕,也正是如此痴迷出离的态度。与我们平常所见的摄影作品不同的地方在于,同样是没有人迹出现的单纯表现空间与场所的画面,杉本博司的无人剧院却有强烈的“在场感”,你能感觉到有某种强烈的“东西”正在呼之欲出,像有一只无形的手正要伸出,在慑人魂魄。华丽幽暗的欧式剧院建筑与装饰,正在强烈地暗示人类及其所造文明的踪迹,而最中央的空白大银幕上,无法躲闪的极度光亮却“什么都没有”。这是杉本博司在电影一开场就按下快门,设置与电影同等时长的曝光时间,快门在电影结束的那刹那闭合,所拍下的魔幻场景。电影院中空空如也,没有一个观众存在,剧院却富丽堂皇,郑重其事,而最吊诡的放映屏幕中,是“什么都没有”的答案。是真的“什么都没有”吗?显然不是,那就是“时间”。是时间本身。杉本博司让我们震惊的地方在于,他用了一个名为“相机”的简单机械装置,拍下了所有人都无法用肉眼相遇的“时间”。在杉本博司在国内由理想国最新出版的《直到长出青苔》一书中,他在《虚之相》一文中,把人类的眼睛比作相机。在文章结束之际写道:“从落地后第一次睁开双眼的那刻起,到临终躺在床头阖眼的那刻为止,人类眼睛的曝光时间,就只有这么一次。人类一生,就是依赖映在视网膜上的倒立虚像,不断测量着自己和世界之间的距离吧。”读到这里,不仅令人颤动,一部电影,一次人生,在杉本博司的提醒之下,两者多么相似,两者又何其短暂。在观看电影之时,也正是我们浸润在此刻的人生之中,如此投入沉迷。可我们并不如杉本博司那样,能从痴迷中抽离出来,看一看处于凡尘中那具肉身正专注于某物时的模样。而那种亮光,难道不像人们所描述的在一个人即将临终,所能看到的场景吗?一道煞亮的白光中,人一生的剧情被极度浓缩,变成一道空无的光。可我们能随时想象自己即将死亡的场景吗?不,这是一个让人厌恶而下意识逃避的话题。可是,当你在面对杉本博司的作品的时候,却无法再回避这个提醒:我们的生命有限——如同设置了再长的曝光时间,快门也终将有落下的一刻。而在那一刻,我们在这个世上所贪恋的风景都将被关闭,我们的灵魂终将纳入到那束强大的白光之中。可这并不悲剧,这恰恰是我们生存着,最令人感到幸运、最悲喜交加的一个消息:是的,我们避免了永恒,从乏味的永生中解脱,我们时间有限,所以可以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事情,短暂而长久地付诸行动。当然,随着我们不同的理解,时间以不同的形态在不同的世界中存在着。在杉本博司作品的表现中,时间也有着不同的尺度与形态。日本神话中的渔夫浦岛太郎,在龙王的宫殿中玩乐了七天,返回人间时却发现已过去了七百年。美妙的令人乐不思蜀的龙宫中的七天,与人间沧海桑田的七百年,也许在杉本博司眼里看起来很是相似,若是抽离于人世间的耽迷,煞有其事地去看待人的一生,难道不都是倏忽一眨眼便过去的事情吗?仅仅是因为玩乐的心,让我们觉得“哎,时间还多着呢”这样沉迷的幻想吧。所以,杉本博司在他的《蜡像馆》中单单挑出了亨利八世国王,写进了自己的书中,讲述了这个“无情国王的一生”的故事,让我们可以一叹人世间迅速无常的戏剧化。亨利八世在18岁的时候娶了寡嫂凯瑟琳,度过24年婚姻后,爱上了凯瑟琳的女侍官安妮•博林,致使引发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宗教改革,为了能够与凯瑟琳离婚,亨利八世不惜与罗马教廷反目,自立英国国教会,如愿娶了安妮•博林。可三年后,国王又爱上了安妮的女侍官珍•西摩,于是以通奸罪的罪名处死了安妮,可惜珍•西摩做了一年半的王妃后因产褥热病逝。接着又因政治联姻的考虑娶了德国公主安妮,没过多久便协议离婚。接着便是第五位王妃凯瑟琳•霍华德登场,她又恰好是安妮•博林的表妹,最后也落得安妮•博林一样的下场,以通奸罪的罪名被处死。娶最后一位王妃凯瑟琳•帕尔的时候,亨利八世已经步入衰老的时日,几年后国王逝世,她因此躲过一劫。凯瑟琳再嫁心爱之人之后的五个月,便因产褥热离开人世。六位女子的青春与一位国王的一生,爱情与阴谋,说完他们的故事,也许花上三天三夜也道不尽。可是在杉本博司的诠释之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个伟大国王荒诞不经的“一刹那”那么短暂。恋爱、海枯石烂、永久同心、谋杀、阴谋诡计、再次坠入爱河、再次背叛、再言不言不弃、弃之如蔽、衰老……那么多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看似漫长的一生纠葛,如果被快速浓缩到极短的几分钟呢?是不是会突然感觉很荒诞离奇?那种经验就好像按着快进键看电视,那些被加速播放的影像突然之间产生的滑稽感,而当时间被拉慢,或说便是“此时此刻”世界的标准刻度,匆匆生活的我们并不会觉得有何怪异,一切幻空无常,我们却深深执迷于此,忘却了真正珍贵的是为何物。而我们也总觉得一生十分漫长,殊不知一刹那电光火石,一个人的故事就此结束,无论他的一生有多么传奇。也从不会轻易意识到此生时间有限,也许下一秒便是终结。充满权力、欺诈、谎言、掠夺、炙热欲望的历史中,人在生生死死的轮回中,显得如此渺小。我想,杉本博司是在提醒我们时间本身的宏大。时间难倒不就是“无常”本身?可这却是众生力图渴望回避的东西,我们宁可用无数的欲望来弥补这种不确定所带来的威胁感。他拍摄的了无人烟的《海景》系列同样令人着迷,尽管画面构图极度简洁,只有大海,天空,黑,白,灰,再无他物,你却如同置身远古,置身早期人类文明诞生的源头。盯着那片静止着却又波涛汹涌的大海看,你能感受到有巨大的海风向你袭来。那背后有一种磅礴的雄力,极度宁静,却可以征服一切。杉本博司真的做到了,让我们回到我们的源头。“我处理的对象是水和大气,这两样可以说是至今为止对人而言变化最少的东西。”是啊,变化最少,接近永恒,其他的生物、高山、宗教亦或政治都在倏忽之间诞生消失。可是最终,即使永恒如此的海洋,有一天也是会消失的。这画面背后,只存在一个不可被磨灭之物,时间。可是,时间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有一次我在乡下古董店挖宝,发现一只壶,那是镰仓时代的造型,壶中残留着湿土,以及类似骨头的东西。我试着把壶洗一洗,或许是污迹随着骨头流了出去,壶上出现了一层美丽的自然釉。古之熏就是死之熏。我一想到我存在的这个“生”,以历经数十世代的“死”,和数百年前的镰仓时代相连,便陷入了遥想,想问自己究竟是从何处而来。”(《古之熏》)。杉本博司就是这样一个喜欢陷入压缩时间与穿越时空的幻想之中的人,通过拉伸或缩短,拼接与截取,不断调整时间的尺度,以期在暗房中令其真正显影。他是一个真正的影像哲学家。因为我们与动物不同,在蛮荒年代萌发了时间意识,知晓了因果,明白了万物之联系,开始预知未来,与一切想象中的存在发生联结。这就是杉本博司所认为的我们最值得引以为傲的价值所在,但与此同时,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之事,我们亦付出了焦虑的代价,而这,正是文明的起源。杉本博司就是这样一个,用时间的影像,歌颂时间伟大之力的人。

杉本博司带你读懂他的艺术

不管懂不懂摄影,《直到长出青苔》都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好书。因为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摄影,不如说是人生、人类和哲学。好的摄影是不关于技术的,或者说超越技术。摄影家是社会的观察家,发现不为人知的群体、不为人知的事件,甚至不为人知的道理。所以说,陌生感是现代及后现代艺术的重要特性。也为此,艺术家才需要不断地学习。可以这么说,杉本博司是个杂家,他精通日本传统艺术,对东西方宗教有独到见解,同时对人类的历史也有丰富的知识。更感动我的一点是,他并不故弄玄虚。这样一本保罗万象的书,语言却是如此朴实、简明。虽然他引用了杜尚大玻璃的创作手记“绿盒子”,但其解读却诚恳而直率:我非常理解读者想要弃读的心情,因为我第一次阅读时也是这种感觉,杜尚的所有笔记都像谜团般没有逻辑。对于新娘,杜尚如此记述,“新娘基本上是引擎”;“新娘受爱的汽油[新娘的性欲分泌物]所驱动”。……这些奇怪的笔记,描述的正式一个正经严肃的人无法直接面对的事情,且隐藏着诱发不可思议想象力的魔力。而对于自己的作品,他的解释也清晰明白。虽然作为读者我们知道这些作品的内涵远远超过他所写的,但其文章中不仅记下了自己的思路,更提供了激发他思考的人、事、物和大量历史、科学知识,展现出一个艺术家欢迎读者理解自己作品,乐于分享自身感受跟想法的姿态。他曾经写道:“对真正参透道理的人而言,即使再艰涩的内容,也可以用简单的生活语言来表达,不明白个中真理的人反而会使用越艰深的字眼,这是学院主义提出的一般论。”话中的道理反映在他的写作中,他只把这些文字看作与朋友的一次交谈,而不求宣道。因而对日本历史文化或现代艺术有兴趣的朋友们,我真诚地推荐此书。

洁白如一道喜乐的光芒将我心照亮

我们对于杉本博司始终太过陌生。上了年纪的艺术家,脸上老人斑痕迹明显,容貌已经被时间摧残。白头发短短的,乱乱的,衣着体面而洁净。他的长相,一看就知道是富家公子出身,很有教养文质彬彬的样子。大体上与我们心中日本老人的印象重合,不起眼不张扬。他仿佛就和他的摄影作品那样,平静冰冷,与喧嚣俗世始终隔着一层什么。可惜我没有赶上他摄影作品在北京的展览,然而可以想见大幅照片悬在墙上,玻璃相框多少有点灰扑扑的调子,惹得人简直想伸手拂去表面的尘埃。其实那不是尘埃,是历史。杉本博司说,“历史明明是由当下所创造,但在历史漩涡中生存的我们,被无数抉择的波涛席卷,溺没其中,当我们终能回过神来,世界已朝着始料未及的方向流去。”这么多年来,杉本博司作为日本“国宝级”摄影艺术家,他的生命价值就在于追怀历史的瞬间,随着快门按动的“咔嚓”声,用一张一张照片凝固刹那芳华。时间是向前流动的,我们甚至无法测算时间的速度——因为真正的速度是看不到的——摄影师却可以把动变为静,借艺术之眼,看这世间的刹那和永恒。《直到长出青苔》作为杉本博司的文集,名字和文章一样都有点怪怪的。如果让我三言两语说清楚这本书的概要,还当真有些困难。书名《直到长出青苔》取自素有“日本诗经”之称的和歌总集《万叶集》。这本文集收录了杉本博司自1974年以来所有的代表摄影作品,包括“海景系列”、“肖像系列”、“剧场系列”、“建筑系列”、“博物馆系列”、“布景系列”等。全书分为16章,每章以一幅杉本博司的摄影作品和一段自问自答起兴,然后艺术家本人现身,通过摄影的方式与历史、哲学、时间、记忆、梦境等主题互动,文本以诗意而禅意的方式娓娓道来,充满日本“物哀”的美学意境。很多年前,20多岁的年轻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追寻着“美国梦”。为了能留在美国,他申请了所有能申请的艺术项目,各种奖学金,读书工作拖家带口艰难打拼一度穷困潦倒。在异国他乡度过大半人生,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异种文明,经过如此长远的旅行,直到最近他才明白,“个人精神是如何受到东方文明的深度滋润”。20世纪70年代,正是美国观念艺术与极简主义的全盛时期,“当代艺术”浪潮刚刚崛起,而摄影则一直被贬损为“二流媒材”。他那时暗下决心,要在异国他乡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来。血气方刚的年龄,可以想见他多么渴望远方,多么希望和自己的东方背景划清界限,他又是多么勇敢成为艺术摄影的先驱者。而人生吊诡之处就在于,他所离弃的最终成为了个人的标示。多年来,杉本博司的艺术创作简直可谓是“把在今日连东方也逐渐遗忘的东方文明自古以来的价值,放进可以西方文明脉络去叙述的当代艺术中。”二战后,东方艺术家出于身份忧虑,常常有种与生俱来的不自信。伴随着经济技术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西方文明裹挟着价值观以一种相当强势的态度袭来。文明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而审美的个性又那么强,然而事实上东方人对物质的崇拜也伴随着艺术审美的全面投降俯首称臣。东方艺术家因为自己的黄皮肤自卑,因为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自卑……后来东方艺术家也暗有种“东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野心,可惜我们并没有看到真正独立成功的范例。人是会老的,而美不会。尽管如今也说不清楚“美”到底是什么,可我们却能感知到体悟到。书中有一篇我格外喜欢,是作者谈自己怎么因为“居住在西方而理解了东方”。当年为了维护身为日本人的荣誉,他急忙翻阅各种佛教典籍;因为顶替妻子采买古董,他开始认真对待各种文物,练习判断年代的眼光。杉本博司写作有他自己的语态,长短句参差,节奏铿锵,而遣词又十分典雅讲究,看的时候,速度渐渐缓下来。一目十行不足以领悟他的故事,只有慢慢咀嚼揣度,调整到与他接近的速度,在一种“慢”中定格美感。他用眼睛追逐形与色,作品常常就是简单的黑白灰。那差别,也就是灰度,因为曝光速度所引起灰度的渐变,沉淀出厚重和诗意。以至于在一片漆黑的和谐影调中,观者自己凝视潜藏背后的无限色彩。然后,强烈到不可言语的美感,洁白如一道喜乐的光芒将我们的心照亮。摄影这门艺术是将最亘古永恒的事物用最崭新的方式呈现。正因为如此,杉本博司认为数码时代意味着摄影史的终结。艺术摄影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的“天眼”,定格个人对文明兴衰的解读与想象,探讨这世间的刹那与永恒,蕴含深刻的思考和智识。不得不悲伤感慨一番,最古老的卤化银摄影和它170多年的历史在数码图像浪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落入遗忘逼仄的角落。在化学底片即将消失的今天,一位中央美院的学生提问,“如果大底片真的不见了,怎么办?”据说那天杉本博司回答道,“倘若发生如此的局面,我就自己动手做!”生命,时间,历史,杉本博司“在铅笔芯和白纸表面交织出的一个个文字里”,用另一种形式沉淀意识中的混沌。作为女性读者,我也敏感于他对于人生百态的描摹。他还记得年少时候情欲这种暧昧感永无止境持续下去,艺术家一边感到喜悦,一边感到厌恶。可是,世界因欲望存在,摄影也因欲望而生。然后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行笔至此,我还是无法定义爱的起源。但,现在的人类将爱情化作岁时节令在经营。那样的爱,注定存有期限。”《美术报》20120818 http://msb.zjol.com.cn/html/2012-08/18/content_1698707.htm?div=-1

直到长出青苔

其实我哪敢轻易评价杉本先生所写的书籍,但是又忍不住写下读完的感受,生怕这样的感觉是一时情绪化产生的幻觉,亦或是不愿意这样的情绪化早早消失,因而落笔留下证据,只为我曾爱不释手停不下来的一页一页读了过来。第一次看杉本先生的作品,被眼前长时间曝光的电影荧幕所震撼,虚空、静谧、神秘,我丝毫没有想这样的画面究竟是要表达什么,只是单纯的被画面所吸引住,甚至感觉瞬间身临其境,成为画面中人,而非一个观者。就是这么神奇的感觉,至今难以忘记。随后,我寻找杉本先生这一系列的照片来观看,这一次我深深的记住了这系列的名字:剧场。这是我与杉本先生的相遇,后来,我想进一步了解他。买回这本《直到长出青苔》,第一次拿起,读了几页,又放下。无聊时,又拿起,但始终还是没能读下去。我有一个习惯,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书籍,都不强求,毕竟不是完成作业,并不需要在特定的时间里看完或读完某部电影某本书,全是由着当时的性子来,我总是想象着,任何关系都是双向选择,物品也不例外。对,就是那种与其说是我们选择了选择对象,不如说是选择对象选择了我们。遵循着这样的观点,我总是相信与任何人和物件的遇见恰巧都会在刚刚好的时候。杉本先生说自己的一半人生都花费在把自己那如梦境般的妄想和假设再现到自己的视网膜上,而后成为实际可见的形体与创作。可是却不愿被人称作摄影家,他希望自己是幻视家、摄幻家、幻想家,更是笑称自己是幻想狂、假设狂。天才和疯子就在一线之间,那一线是什么?我以为,是行动。天才和疯子或许都是偏执狂,一个在于把自己的偏执落实到实际行动,一个却是永远的空想家。杉本先生身体力行,他把自己对土地、时间、生命、禅宗的偏执幻想和假设全部通过他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出来,他追寻爱的起源,踏着历史的足迹给自己疑问:我们与时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人类究竟需要多少土地?这些问题,都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他追寻本质,不断自省。“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想必这是个永恒的话题,太多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科学家在这个问题面前都茫然,无从得到答案。记得曾经看过的一部纪录片,一只企鹅,当所有企鹅朝着同一方向走去只是为了生存的时候,有一只独特的企鹅选择了相反的方向,不为生存,只为生命的意义,尽管它并不知晓何为生命的意义,只是跟寻内心前行。杜尚、梵高、博伊斯、达尔文、居里夫人、杉本博司…… 这些人,我认为就是这只企鹅。杉本先生早年移居纽约,做了美日侨胞,然后他说他真正开始了解日本、依恋日本却是在美国。有人说本书日本视觉太强,我认为这是无可避免的,没什么好评判的。如果以此批判本书,难道不也突显了我们的狭隘吗?杉本先生是日本人,他生长的土地在日本,他的灵魂也在日本。尽管他没有回日本,这在当今也太正常。记得有人说,什么是故乡?故乡就是用来怀念又回不去的地方。你看,在本书结尾杉本先生的乡愁是那么浓:我从天城山顶的云朵出发,自山谷而下,极目皆是无尽田野。遍野柔和阳光,令人浑然忘我的美丽溪水自眼前流过。我绕着山腰而行,在伫立的松枝间看到阳光照耀下的白色山峰。一眼即知,这就是富士山。我一生都不可能忘记,因为世界上再无任何美丽能与她匹敌。杉本先生看过太多古艺术的美,他曾被地臧菩萨像的优雅迷倒,也被传源赖朝像的精细以及地位倾倒,被再建的护王神社的神秘所震慑,为蜡烛的影像着迷,为电影幕布呈现的虚幻之像所吸引……然而这一切美都无法与富士山的美相比。读到这里,真是令人肃然起敬。这一刻的杉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游子,心里装满了故乡的美。然而最令我难忘的是《大玻璃教导我们的事》,这一节实在太有意思。杉本先生自问自答关于杜尚,让我忍俊不禁。他说杜尚是恶劣的,显然很不服气的样子。可是又不得不承认逃脱不了杜尚对自己的影响。其实说到底,杉本先生是敬重杜尚的,甚至认同杜尚说的艺术不能有野心。这么说来,其实杉本先生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杜尚主义者,这一点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只不过,我们人人都崇拜偶像,又最想打倒偶像罢了。呵,真是一个较真又可爱的人。我特别喜欢杉本先生在书中所说的几个关于摄影的观点。1.说照片不会说谎,就是一个谎言。2.相机和人类的眼睛在看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地方是,相机虽会记录,但没有记忆。3.作为收藏家的摄影家,把很多不能拥有的古董拍下来,是因为想用摄影来盗取它。苏珊桑格塔在《论摄影》一书中对摄影刨根究底,杉本先生也是如此,他们摄影,也观察摄影行为本身。所以我们现在才这么有福气,可以直接“读来”,不过,我们又总是忘记在按下快门那一刻究竟在干什么。最后,说说杉本先生在此书中的后记。他说没想到过在这个岁数自己还可以是个能写作的人,做这些也并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我最近呢,一本书接一本书的读,也想过我为何要读书这个问题。坦白说,一开始是因为自卑,看见了自己的渺小无力,太想丰富自己。现在呢,又有了一些不一样。对于当下的我来说,读书最重要的意义恐怕是在于自省,和自己对话,习惯独处。我想,这就是我不停读下去的原因,此刻,我很享受这样读书的状态,原先封闭的心灵之窗在慢慢的打开,我开始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件小事情,规律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吃当季的蔬菜和水果,坚持跑步,看电影写影评。说实话做这一切的时候,我没有想太多,不过现在看来,就是应该这样生活,不断向前,不断自省,为以后的日子做好准备,不停下来,直到长出青苔。


 直到长出青苔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