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摄影 > 看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
ISBN:9787563351213
作者:(英)伯格
页数:210页

内容概要

约翰・伯格(John Berger)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画家。1926年出生于伦敦。1946年从军队退役后进人Central School of Art和Chelsea Schoolof of Art学习。1948年至1955年以教授绘画为业曾举办个人画展。1952年他开始为伦敦New Statesman杂志撰稿,并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此后他更有多部艺术专著问世如《观看之道》(Ways of sero ovz)、《看》(About Looking, 1980)、(另一种讲述的方式)(Another Way of Telling,1982)等;他亦写小说,名篇 G.(1972)获英国布克奖(Booker Prize)及唐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The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最近20年间,伯格一直生活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法国小村庄中。濒临消亡的传统山区生活方式令他着迷,并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译者简介:
刘惠媛,台中人,1962年生。主修西方艺术史与博物馆学,曾策划多项当代画展,装置艺术展和女性影像展,并筹办“罗浮宫珍藏名画特展”及“黄金印象――奥塞美术馆名作展”等国际交流展。目前致力干艺术评论与写作。著有《旅游指南上找不到的艺术地图》、《没有围墙的美术馆》等。

书籍目录

为何凝视动物?

摄影的使用
西装与照片
痛苦的照片
保罗・斯特兰德
摄影的使用

浮光掠影
原始艺术与专业艺术
米勒与农民
席克・阿梅特与森林
劳里和北部的工业区
法萨内拉与城市经验
拉图尔与人道主义
培根与沃尔特・迪斯尼
一则信条
科尔马今与昔
库尔贝和侏罗山脉
特纳和理发店
鲁奥和巴黎郊区
马格里特与不可能之事
哈尔斯与破产
贾柯梅蒂
罗丹与性操控
罗曼・洛尔凯
原野

译名索引

编辑推荐

  《看》的作者伯格静静地-却是颠覆性地-改变着我们的视野。伯格的文字很沉静。可刚翻过几页,他的论断即开始唱歌,且余音绕梁。很容易读,伯格明晰有力的文字,让“看”变成了“陈述”或“提问”。

作者简介

这部批评文集分为三部分:首先以我们看动物的方式为切入点,回溯人类与动物漫长而悠远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永久地失落了;继之以对摄影功能的思考,与苏珊・桑塔格遥相唱和;最后则聚焦于艺术,谈绘画、论雕塑,从容游走于社会。心理与艺术各个层面,颇得瓦尔特・本雅明的遗风。

图书封面


 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看》(About Looking)是《观看之道》的姐妹篇。也是John berger的著作。由一系列单篇文章组成。其中,第一篇《为何凝视动物》,读后令我颇为深思。记得我上中学时,读幼儿园的弟弟经常回家背诵歌谣,有一首至今记忆犹新:“小孩儿,小孩儿你上哪儿?我到公园去玩玩。坐什么车?大汽车。出什么门?西直门。到了公园有什么?大鳄鱼、大狗熊,白毛鸭子花毛鸡……”在John berger的阐述中,动物园的实质和境况与我们自幼的感受差距颇大:“动物从日常生活中销声匿迹之时,也就是公共动物园开始诞生之日。人们到那儿去参观、去看动物的动物园,事实上是为了这种不可能的相逢而建造的纪念馆。现代的动物园是为一种与人类历史同样久远的关系所立的墓志铭。不过,由于人类想错了问题,我们并没有这样看待动物园。”“动物园是一个尽量群集各种类动物以便能让我们看、观察并研究的地方。原则上,每一个笼子乃是环绕着动物的一个框框。游客去动物园看动物,他们一笼子一笼子地看,和画廊内观众一幅接一幅地看画,其情形没什么两样。然而,在动物园内的视点总是错误的,如同一张没有对准焦距的照片。但是,人们对这事已习惯到很少去注意它的地步;或者说,遗憾通常预示着失望,以致对于失望再也没有感觉了。而面对这样的遗憾,你又能如何?你来看的不是个死的东西,它是活的。它正以自己的方式在生活。为何它活着就一定要被人家看得到?然而,对于这种抱歉的辩词形式并不够充分。其中的真相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令人惊讶。”……“由于这些动物和其他动物之间已无任何交往,所以已经变得完全依赖饲主。也因此,它们大多数的反应和行为也已经被改变了。它们的兴趣和生活重心已转变为对外界偶发因素的被动等待。就动物天生的反应来说,周遭发生的事情已经变得如画出来的草原一般虚假。同时,这种孤立状态(通常)保障了它们的寿命,而使它们更像是标本一般有利于作为分类学上的安排。”“所有这些现象都使得它们变得边缘化。它们的生存空间是人造的。由此造成它们惯于跻身到边边上去。……除了它们自身的倦怠无力或过度旺盛的活力之外,已经没有什么东西环绕在它们四周。它们没有可以反应的对象——除了很短暂的喂食和很稀罕为它们提供的伴侣之外。最后,它们的依赖和孤立已如此地制约了它们的回应,以至于它们对周遭的任何事件——通常就是它们眼前的游客们的行事——皆以边缘化的方式来对待(因此,它们承袭了一种完全属于人类的态度——漠不关心)。”不知为什么,读到这些语句,我脑子里却突然想到目前正在读小学或中学的城市孩子,他们被家长和学校安排的各种名目繁多的课程给弄得团团转,周一到周日课程全部被排满,他们机械地上学,学习一些今后一辈子可能都用不上的知识,做各种奇奇怪怪的作业题,没有灵魂舒缓和自主思考与发挥的时间。每个小脸常常都充满厌倦的表情,真的很像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经过这样搏杀出来的人,大学毕业了,博士毕业了,生命还会洋溢创造力和活力吗?想到这里,发现跑题了。不管怎么样,读这样一本书,会想到很多很多。2006年4月19日伦敦雾
  •     学术界对于作品本位还是画家本位的争论已有多时,想来若是让约翰伯格表态,他必定会对画家本位一说大加支持。 伯格对抽象主义画作嗤之以鼻,认为他们只是色彩的堆积,只是一些“为作画而作画”的作品。对于任何的艺术作品,伯格的共同欣赏的方式就是发现其中的主观感受并予以肯定。在这本书中的“活的瞬间”这一板块中,伯格尝试着用“内心加强”的角度去解析艺术家的作品。有些章节对艺术家的生平介绍的比重要大于对作品的分析。例如讨论贾柯梅蒂的死与他的艺术理念,罗丹对性、权力的态度以及这些观点对他的艺术作品的影响等,都暗示着我们走进画家内心,来重新诠释大师的作品。运用这样的方法,伯格对拉图尔的作品作了分析。(会对拉图尔作专门的分析多少让我有些吃惊,毕竟这位在世时名声大振、过世后沉寂300年之久的大师有着太多的神秘色彩。)前期的拉图尔是个令人憎恨、残暴刁钻、泯灭良心的有钱市民,同时又专门描绘俭朴的乡下人、乞丐的著名画家,两个角色多少是冲突的。因此伯格将拉图尔作画前期概括为“对自己道德沦陷的慰藉”。而在1636年,法国人占领并侵略了他所居住的吕内维尔,加上之前城市中的大火,必定给拉图尔带来不少损失。这一年也成为拉图尔整个人生的转折点。之后他的画作主要为夜景画与烛光画,也是最为后世熟知的作品。夜景中的幽幽泛光,出现烛光、油灯或者不可知的唯一的发光光源,对象的受光部位明亮,背景深褐,明暗对比强烈,营造出的是拉图尔所特有的梦幻景致。人与非人,现实与幻觉,意识与梦魇,种种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这也表现着拉图尔内心的疑惑。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幻影?那忠于现实而不奴于现实的烛光,营造出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场景,拉图尔应该就是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思索的。伯格概括说:“拉图尔启发的形式美学,确切的说,是他对有关他人之“意义”这个宗教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画作有着一种非常潜沉的能量,它在细节中蓄积着,在某个时刻,会对观者产生一些微小或不小的冲击、影响。而这些能量的来源,就是画家的内心世界。伯格大打画家本位的旗帜,不渝地对视觉或者观看本身的意义与歧义关注着。而现今对于绘画作品, 似乎更多的人采取的是作品本位的欣赏方式。画作只是一幅画作,不再是画家与观者沟通的媒介。对于任何的作品,观者都可以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诠释,画家的作画本意,他所要表达的讯息,难免不被曲解,被遗弃。这也引发了新的思考:到底是绘画给予观者讯息,还是观者赋予绘画信息?近20年来,约翰伯格一直生活在阿尔卑斯山角下的一个法国村庄。当他最终退守到“独善其身”,对濒临消亡的传统生活着迷的时候,我们却被“观看”的诡谲缠绕着……
  •     不论早些时候还是如今,动物之于人虽有着类似的血肉之躯,却不享有沟通的权利,反过来看人却能很清晰的明白这种差异性,或许是这种差异造成了单向性的依赖,也为以后双方的疏离埋下了伏笔,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这一点也成就了人类意识中符号上的概念。按john berger的说法,其实我们喜欢的是基于物件的符指(signifiers)所涵盖的意义,这一点是更为重要的,让彼此分明起来,在推远彼此距离的过程中,下意识的通由文字和非文字,甚至以更为通俗化的图形形象来取代陌生的印象,并根植和传播开去,以至于商业化,真实性已经边缘化。除却被固定印象后说剩余的动物外,其他的便成了笛卡尔描述的躯体的机械化模式,这种早已不在同等地位上的早已不再属于新新概念的动物,逐步成为人类需求的食物原料,仅此而已,当然这也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并走向疏离彼此的一个旁证。由此概念得出的“食物”和“宠物”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如果单纯的从这一点看来,反而是更加依赖,单向性的依赖。早期的共存到现今的从属,更多的是取决于我们自身所乐意看到哪种形式的表达,甚至糅合差异,以自身的视觉观察点去取代动物,由此彻底泾渭分明:动物纳入了人的领属范围。由拍摄的动物照片来看,是自身观点的再复述,如此单一而自然地默许了彼此的从属,从此间引申开去,对于居室的人造化,也是另外一个层面意义上的固化并隔离彼此,但古早记忆中说被集体共知的却是自由属性符号的动物,在大自然──自由的复隐喻──空间中生存的。于是我们再赋予野生动物园这个框架,尽量模仿一切,却只是尴尬的再复述,符号的再定义罢了。虽然失去自由属性的动物我们不再交流并懂得,丧失了原始意义的模仿存在下,我们再一次抱着贴近的心态去观察,反而是一种更大的亵渎和悲哀,动物投射了人类自身不断演化所具有的冷漠,由此双方都是陌生的,一片孤独寂寥,最终翻开历史上已经淡化不再存在证据的动物描述,开始指责动物园所展出的一切极不真实,一点也不像。最后,动物消失了,动物园作为丰碑,照片是唯一留下的遗嘱。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动物与人类文明 摄影的观察 艺术的表现
  •     看完他的文字,好好消化一下,会对身边看到的东西有新的体会
  •     Magritte那章,讨论“这类人”和现实的关系, reminds me of Eliasson“reality as a constant negotiation "
  •     我果然对理论的文字没太大感觉
  •     关于桑塔格论摄影的一些观点很有趣,比如摄影的真实性和背景赋予照片的意义。平民大众对于西装所代表的权力的屈服,领带可比作狗项圈。后半部分的批评选取的艺术家于我不是那么熟悉,跳着读完。
  •     关于摄影、雕塑与绘画的艺术。
  •     定义先于看见。
  •     视觉文化的必读书,谢@61010749 推荐
  •     后半部分的写作视角很有趣
  •     知识分子的精英味儿扑面而来。随手拈来的艺术和画家、雕塑家乃至摄影家,给人如数家珍的熟稔印象。关于动物的篇章,视域极好,分析极好:现代化的到来使动物对人的凝视消失,动物被关进囚笼,被边缘化,由远古祭祀和崇拜的图腾化为儿童手中的玩具形象。画作和雕塑则至始至终难逃政治和自我意识的藩篱。
  •     第一篇不错,其他也就国内公号专栏水平吧,尤其是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立马结束了~
  •     伯格提供了一些评论的方法,如何从作品整体和细节来分析,从作者童年来分析,从历史来分析...还有一些则是非常私人的,都对我分析文学作品很有启发性。作为脑残粉只能说,伯格的作品本身就是一幅画。
  •     一颗星给翻译
  •     我们失去的~我们得到的~我们希望的~“生命不是走过一片空旷的原野”~“你眼前的原野就如同你自己生活中的视野一般大小”~
  •     需要重读
  •     是本好书。但没看完,看了一半多,后边的画评因为自己缺少艺术经验加上没有清晰的图,难以进入。读完艺术的故事再来继续看吧。前面的最喜欢:为何凝视动物 和 城市经验
  •     确实有点不一样~2009 2015年,重读此书《摄影的使用》一文,方知“纸上得来终觉浅”,摄影选修课开设对于我也是大有助益啊
  •     杂论
  •     约翰・伯格的书百读不厌。
  •     这本主要是评述古代油画大师,如果对着作品,阅读起来才会有趣。光是泛泛的看这本书,感觉有点摸不着头脑。虽然我还算了解书中所说的大部分油画家,不过还是想看着油画作品再阅读这本书一次。
  •     伯格居然最后去隐居了。。。。隐居了。。。隐居了。。。。
  •     无论你从多远的小径来,凝视的眼光终会穿透你。
  •     艺术评论,门外汉无法评论。
  •     约翰伯格是我最近发现的最好的思想家了。
  •     没看完,第三部分太专业,不懂。第一部分叹为观止。
  •     讲动物的那篇让我想起了《童年的消逝》。
  •     : J-53/2249
  •     《浮光掠影》后半部份体现出惊人的怀旧情绪(尽管伯格本人辩解不是这样),结论越来越粗暴,甚至情绪化内心化。五十年代后法兰克福学派的共性,但单纯批判资本和单纯批判政府一样简单,也无用。译本很流畅
  •     不可不看~
  •     前面部分很精彩
  •     看约翰伯格的书,确切的说是约翰伯格的简体中文版。时常会产生一种,不知是该扇自己两耳光,还是扇译者两耳光的冲动。读起来像吃一泡风干三年的屎,太特么费劲了…算了,还是扇我自己吧。一扇没有慧根。二扇美学修养及艺术史积淀不充分。
  •     米勒与农民
  •     这种书在中国是不会有所谓的严肃出版社出版的。这是我们老师六年前列的必读书目。发现在写论文中不太好引用,因为他的观点散见在各类描述之中,而不像国内学术著作那样有教条的总结。
  •     艺术,看得人懵懵懂懂……
  •     最有趣的是将培根与迪斯尼进行比较,相似性,肢体的扭曲,表情之怪异,指向一种自大的暴力,画面所显示的疏离感与紧迫感,“经常会有可预期的巨大灾害”。
  •     我都想学摄影了!
  •     浮光掠影,艺术离我远甚
  •     还要多看作者的书学习……
  •     在图书馆看完~~
  •     需要恶补很多艺术知识,看很多画,越往后越看不懂
  •     构成它们的之所以,隐藏在背后的种种,如同追问自己一般,追寻它们为何而来……
  •     艺术家们就是能扯淡啊。
  •     闲评离不开感触
  •     约翰伯格的《看》是一部艺术批评文集,他的论断非常震撼人心,推荐阅读,里面揭示了我们平常不易察觉的观点,我受到非常大的启示,昨天看了有关动物边缘化的文章,感觉“边缘化”这个词可以持续使用直到人类灭亡
  •     很多独特的视角,但是文字太绕,很难读,扣掉一星。
  •     有个人观点,但并不易懂,跟翻译有一定关系.....
  •     如果每一篇都看得费劲也是问题,如果每篇都看得轻松也会是问题。第一篇写得真好,看了两天都看不够。
  •     难懂得一逼
  •     书还算不难读,但是有些东西确实不容易理解,果然这种艺术方面的修养很需要慢慢培养,只看几本书是完全不够的,如果有一些彩图配上就更好了,否则有些地方太抽象
  •     翻译尚佳,顾铮翻译的简直磕磕碰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