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传统(2)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民间艺术 > 再见传统(2)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3-01
ISBN:9787108017390
作者:吕胜中
页数:195页

章节摘录

书摘    我的母亲是一位巧手的农村妇女,在我小的时候,她剪花绣花在家乡的有名,常常成为我在小伙伴儿之中的荣耀。母亲有一本花样册子,青布封面,是用泛黄色的土纸线装而成,时间久了,边角儿都磨得发了毛。但这是母亲的宝贝,平常时间不让孩子们乱动,怕是揉坏了她那些多少年积攒下来的花样儿。我经常趁她不在时偷偷取出,从中慌忙地拿出一张,照葫芦画瓢式地勾描下来,再抽空儿学着剪。那时候,大概有些人了迷,我甚至想,这本花样册子要是属于我的该多好……    我长大了,看到了文明世界里美的形形色色,也接受了这一切的感染,母亲的那些老花样儿便远离了我的视野。    后来,我闯人了艺术的专门职业。当有—天,我从现行艺术法则的窒息中醒来,想寻找另外的一种僻静,母亲的花样册子在我的脑海中打开一个纯净的美的天地……当我匆匆赶回遥远的故乡,在母亲留下的旧家当里翻箱倒柜,只找到几张残存的窗花,那本厚厚的花样册子却的确没有了。    母亲死了,把它带进了坟墓——也许她从那时我的审美态度中察觉到:后辈们已冷落了她那些充满热情的花……    再后来,我去到全国各地的农村采风,结识了许多许多艺术的母亲,翻阅了各色各样的花样册子,看到了她们剪的更多更多的花……恍唿中,我甚至以为我的母亲还仍然活着。但她们的确都已经老了。她们留给我的花样,剪的都是对子孙万代的嘱托和希望。    在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我与一位八十二岁的剪花老人会面。    她叫库淑兰,剪了一辈子的花花儿,剪得好,早就名扬天下。——中国人外国人都来看她剪的花,又是拍电视又是照相;大干部大学者不断登门拜访,把她的作品带到北京带到国外,又是展览又是得奖。这年头儿怎么了?是不是要出什么事儿了?是出事儿了。她剪着剪着就真的剪出了神,她把自己封为“剪花娘子”——一个专事剪花的女神。    她看我是个“公家人”,张口就向我要钱,把我要得一下子犯了愣怔。    当地的一位朋友告诉我,这几年她见着个人就跟人家要,你若说不给,她就不让你看她剪的花,你若答应以后给钱但只是应付的话,再来时她准不理你。    她家的生活还算贫寒,但她说她要钱不为吃不为穿,不为给子孙攒财产。    她说要钱是为自己盖座庙。    一个作神弄巫的老太婆,一座乡野中的庙堂。    上面来的干部皱皱眉头——这不是搞迷信活动吗?    城里来的文化人大失所望——都成“神”了,怎么还没脱俗?    其实,传统民间艺术原本不是以“艺术”的名义在民众生活中存在的,文化主流上的掌舵人也从来没有把它载人历史的航船。如果按今天的说法,会剪纸技艺的人可称之为“艺术家”的话,上溯千年曾在中国土地上生息的每—个女性几乎都可获得这样的称号。但是,她们都不曾认为是这样。她们剪花绣花,是平平常常生活中的平平常常的事。她们从小就跟着母亲或祖母学,美的创造能力甚至成了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准则。美丽的纸花花儿伴随着她们一个个平淡的生命历程,也把子孙万代平淡的生命历程渲染得如同锦绣。可以说,剪纸这种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妆扮了中国漫长的历史,也陶醉了中国人深邃的感情。    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文化上的全面变革,而这个变革最早是从农村开始的——一个农业的大国,什么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农民的问题。这一变,意味着几千年凝固的传统生产方式和文化结构将彻底瓦解。从下面几段采自甘肃定西县的录音中,我听到了传统民间艺术遭遇今天而发出的空悲之声——    张彩琴(内官镇农妇,1936年生):“地散尸时不剪了。剪花子,过去贴是好看,现在贴怪得很。时兴啥,啥好!现在板檐子不兴了,厨房里都有柜子,既整齐又干净。”    赵梅英(何家岔农妇,1930年生):“(窗户)兴玻璃有十四五年了,过年时,剪着泼烦得很……儿女们不爱,我贴上,人家嫌扫兴呢。”王秀莲(林川村农妇,1918年生):“我手痛,剪不成了,这几年,儿媳也不爱,孙女子应也不应的(爱理不理的),我也就不剪不贴了……没用了,你要就给你。是不?这比我死了以后让人扔没了好。”    陕西的一位同行十几年前曾写过一篇《大海也要枯吗?》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我在蒲城县兴镇采集民间木版年画和窗花,在一家年画作坊,我向主人打探当地年画现状。女主人说:‘过去兴,现在谁还贴那些东西。俗气!’俗气!?这出自民间艺人之口的讥评使我震惊,这是传统审美观崩坍的声音啊!我不知道女主人心中的‘不俗气’是怎样—种美……”    听了这些话,每个热爱乡土的人都会感到有些难受。    衣服本是身外之物,但对于人来说,衣服与所有的人类文明产品相比都显得更重要。    “人靠衣裳马靠鞍”——是说衣服成了人的一种依赖,“七分长相,三分打扮”——是说衣服可帮人取得完美。    总之,人类的衣装已非“身外之物”,它担当起人赋予的特别使命——它已是炫耀生命的旗帜,搏动着血脉的节拍;它已是映照灵魂的屏幕,投射着精神的光影;在广西少数民族中,衣服是民族或集群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甚至昭示着一个民族的存在。    马克思说:“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只是按它们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衣服,正是人类以自己为对象的一种重塑的艺术。广西各民族的衣装,没有因民族集体意识的制约而失却美的标准,恰是各自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造就了各自不同的审美方式和尺度,也造就了特异与个性。    壮族喜欢素朴的色彩,如若一种不苟言笑的性格。简洁的衣服略施刺绣镶边,使深沉冷静的手织布面露出了些许微笑。裤角的彩色挑花尤为精彩,仿佛一阵朗笑声,让周身活泛起来。    地道的民族传统服装的确叫人能够多品出一份本色的纯正。尚黑尚青的壮族人本来就以色彩标示了人的清明正直,直线条的浅色布压缝、镶边,更显出大刀阔斧般的豪爽。各色土布拼缀出古色古香的腰身,而挑花刺绣使得理性的横平竖直中,多了些感性的脉脉含情。而精致是深藏不露的,有幸看到衣服里面藏掩着的胸兜,上面挑绣出细密的花纹,越是看不清楚,就使人越发想看个究竟。    采自隆林委乐乡的这套壮族女衣,在当地俗称“三层楼”。上衣短至脐,襟下摆如折扇倒弧形,与两侧开气交为尖俏的衣角,滚暗红色细边。斜襟自颈口往右腋下顺开,嵌一道黑底绣花边,接黑色细带,系结于腋下,不缀扣纽。两袖略长,裤宽脚,外套长至膝部的百褶裙,裙脚印有—道青黑色*字花边。整套衣服统用一种细密的格纹布料,蓝白交织,本就清澈素雅,衣上不多着绣饰,平整的上衣与褶裙流动般的肌理相互映衬,叫人觉得吹来一股清晨爽心的小风。    乐业幼平乡壮族刺绣挑花围裙主体为黑色布料,这是出于尚青黑的习俗与耐磨耐脏的必要。其造型很有飘动感,强调了束腰与下摆的变化节奏。当然最为精彩的是刺绣挑花束腰,白底上面五彩的丝线勾点出花香鸟语,实可谓一身青黑的壮家女儿腰身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南丹的壮族女子有在衣服外加罩胸襟的习惯。胸襟一般比衣服襟略长,上窄下宽,底部弧形曲线,削出了灵巧俏丽的挑角。襟口处用丝带或银链挂于颈,腋部钉两根花带以系后腰,襟心部的绣花片是胸襟的点睛之笔,内容多为花鸟蜂蝶。壮族以花神婆米洛甲为自己的祖神,因而花儿是为崇敬的对象,也是女性成熟的象征。绣片嵌在黑色的底布上,更显得热情奔放、艳丽灼人。    另一件胸襟自有素朴的意趣,襟心的花片以白布作底,绣出栖于花枝的凤鸟,花儿在此省略了,写意式的手法点到为止,花自在其中。襟心的镶边颇费了些功夫,如意云头蓝黑相间,以红线滚边,构成强烈的色彩碰撞,使云头中心的黄色叶瓣跃然跳出一份豁亮。壮族的巧手太善于利用工具材料了,撇向腋部的两道蓝色宽边上,白线绣出贯钱和网状的钱纹,是缝纫机的功劳。但巧饰色彩、点石成金的招数,却是人的聪慧了。    传说理族创世女神密洛陀造天地:“造得天空比地窄,密洛陀拿线来缝,造得大地比天宽,缝天边,缝地边,密洛陀拉紧线头,天空穹隆像锅盖,天边地边连得紧,大地皱起像褶裙。……”这样的描写,多像平常的瑶家女子做衣服。那瑶家男女包头的锦帕,就如同女神密洛陀造的天,裹盖起头上的毛发。关于瑶人男女缠头巾、扎绑腿的来历,民间传说龙犬原白天为犬,晚上为人,身上的斑毛就成了五彩的龙袍,三公主希望他永远显示人形。龙犬说,只要将自己放在笼里蒸七天七夜,便可脱净身上的毛变成人,三公主按此法行事,已经六天六夜,她担心把丈夫蒸死,便揭笼相看,见龙犬果已变化为人,但因时辰未足,所以头上、腋下、脚胫等处仍存有毛发,于是只好以锦绣布帕将其缠裹起来。其实五彩斑斓的头帕、围腰、腿绑是对传说中祖先开天辟地创世精神的一种炫耀和模仿。天上的太阳、地上的山川草木及其二者之间化生的整个世界,都穿在代代理人的身上。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代后记珍贵的东西             ——《广西民族风俗艺术》总序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南临北部湾,西南界越南,北连贵州,湖南,东接广东,西邻云南。在这片山岭绵延、江河纵横的土地上,六七十万年前就已有人类生活了,而两千多年前“百越”中的西瓯、骆越部落就活跃在这里。历史的漫长路上,古人处处留下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造——粗犷古拙的花山岩画,浑厚质朴的骆越铜鼓,“分派湘漓”的秦时灵渠。“杰构天南”的明代真武阁……为广西的山山水水构架出永久的美丽。也为广西五彩斑斓的民情风习铺陈好厚重的画布。在这块画布前站立着十二个民族——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族的兄弟姐妹,他们承继着祖先的业绩,以纯真、善良和对美好心灵的崇尚,艺术艋地开创着自己生命的路途,也把自己的生活幻化为不朽的艺术。民间艺术——劳动者的艺术。与文明世界艺术家的创造不同,他们没有“艺术品”的概念,也不是为着纯粹的审美目的。他们的创造基于民族、地域文化集体意识的根系,从作用于精神与生活实用的原则人手,去施展各自的聪慧和才智。没有断裂过的民族的、历史的文化脉搏一直在波动着他们周身的精神血液,没有清规戒律的本色创造能力又扩展着他们自在驰骋的不拘天地。然而,用现代文化人美术分类的方式去套叠民间艺术是极其愚蠢的,持着糊涂的自以为是永远不可能操持原本的清楚。  鉴于此,笔者不以技法、工具材料或形制分类的方式,而是从生活民俗的角度出发,深人到衣食住行、岁时节日、人生仪礼、民俗信仰之中去开掘、深究广西各民族劳动者的艺术。   《广西民族风俗艺术》将按卷次序列,以箱匣的方式逐次向大家推出。也许有人会问,现在正是改革开放进入纵深的阶段,包括广西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人民,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生活方式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现在去研究这样的属于陈旧传统的文化箱底,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吗?明天,必定已不是从前。但是,如果我们不再简单地相信历史没有纰漏,我们便会以今天的判断重新选择;如果我们不再愿意当寄生的菟丝,我们就会在脚下的泥土中扎根;如果我们不急功近利寻求一夜的暴发,我们就会留住青山——人类文化基因库里源源不断的柴薪,传递给后世一盏永远的启明灯。    那么,今天,我们是否再回首?    大家慢慢看吧。                   1998年10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之际

内容概要

吕胜中,一九五二年生于山东,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主要艺术作品有《生命——瞬间与永恒》,《彳亍》、《剪纸招魂》,著作有《中国民间木刻板版画》、《中国民间剪纸》、《陕西东路皮影考察》、《剪纸精品鉴赏》、《五彩衣裳》、《娃崽背带》、《意匠文字》、《觅魂记》、《走着瞧》、《造型原本》等。

书籍目录

卷一 还是母亲的儿子(代序)  裸人形     闲话  生肖  正经话卷二 与众生俱  辈辈传代——关于广西的娃崽  耐得回味——瑶族生命符号  五彩衣裳  珍贵的东西

作者简介

再见传统(贰),ISBN:9787108017390,作者:吕胜中著

图书封面


 再见传统(2)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有我喜欢的民族服饰介绍
  •     趁活动买的书
  •     装帧不错,有自己想要的内容
  •     这一系列的4本,只收到后3本,相当不错
  •     再见传统,再了解传统文化
  •     传统并不远
  •     有折扣, 送货快,还行
  •     民间艺术的脉络及耀点
  •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     冲着书名买的,值
  •     读着时回忆起大学时听的吕老师的几堂课,面对面交流更令人感动
  •     可惜我只卖勒这套的部分~ 蛮喜欢的~
  •     “看了就想买全套”系列之二。
  •     如果你喜欢繁复的图案花纹,同时又热爱传统的话,就看看她!
  •     再见传统2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