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手工艺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民间艺术 > 日本手工艺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63362851
作者:[日] 柳宗悦
页数:246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手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所以手工艺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作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业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有比手更神秘的机器存在吗?为什么手的工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之重要,大家都有必要思索。  ——柳宗悦

内容概要

柳宗悦,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于191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部哲学科。在研究宗教哲学的同时,对日本、朝鲜的民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对之收集、研究。于大正十五年(1926)与富本宪吉(1886-1963)、河井宽次郎(1890-1996)、浜田庄司(1894-1978)联名发表《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趣旨书》。1936年任日本民艺馆首任馆长,1943年任日本民艺协会首任会长,出版有《柳宗悦全集》。1957年获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功劳者”荣誉称号。

书籍目录

丛书总序

前言 手工艺之国
第一章 物品的背景
自然
历史
固有的传统
第二章 日本的产品
现在的情况
关东
东北
中部
北陆
近畿
中国
四国
九州
冲绳
第三章 商品的性质
三个问题
工匠的功绩
实用与美
健康之美
后记
译后记
注释

编辑推荐

  手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所以手工艺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作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业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有比手更神秘的机器存在吗?为什么手的工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之重要,大家都有必要思索。   ——柳宗悦

作者简介

本书是1940年前后日本手工艺状况的一份详尽记录。这份记录,是柳宗悦先生踏遍日本的全境,根据亲眼所见写成的。因此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跟他做了一次日本民艺之旅。手工艺的素朴真诚之美,洋溢在旅途中的每一步。日本今之为设计大国,缘自过去之为手工艺之国,其精神一脉相传。本书对于国内民艺界、设计界人士,尤具参考价值。
手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所以手工艺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造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业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有比手更神秘的机器存在吗?为什么手的工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之重要,大家都有必要思索。

图书封面


 日本手工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对我最有启发的是书中对手工的分类:属于欣赏工艺的贵族的手工艺和个人的手工艺,属于实用工艺的民众的工艺(p12)。
  •     非常好的一本书只有薄薄一小册,但是涵盖了作者历时十几年横穿日本搜索的遗留在民间各处的手工艺其中蕴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但是作者说起来的时候深入浅出,用很和蔼的语气娓娓道来。厚积薄发,体现了大师的品格。书中引发了几个值得思索的问题:1 是手工艺如何在追逐效率和效益的工业化时代保持自己的质量与品格,并继续生存2 是手工艺如何融合艺术的美于生活的实用性,并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3 是很多工匠都是没有文化的技工和农民,而为什么正是他们传承了美4 是工匠区别于艺术家的一点在于,他们是靠个体做出好的作品,让作品流传于世,而不是借助作品把名字流传于世5 是好的工艺其实呈现了人类高尚情操与品质,比如诚信、踏实很多喜欢手工的人觉得这是一本讲理论的书,也没有精美的插图,因此不愿意阅读,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手工艺作品是个人风貌,心灵气质的呈现。如果不了解手工艺中蕴含的精神与品格,是无法做出好的作品的。这本书有助于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工艺中蕴含的良好的态度,如何看待朴实与雕琢的关系,如何将美运用于实用当中。这些年看到很多同龄人的手工作品,仿照日本的拼布和刺绣,在设计上有很大提高,制作上也很认真。但很多时候在缝纫的精细度上,材料甄选配色的品味上,以及作品流露的气质上,仍有那么一厘米难以言表的欠缺。这本书是每个热爱手工艺、或热爱质朴生活,甚至热爱大自然的人都应该仔细阅读的书。
  •     近日看完柳宗悦的《日本手工艺》,一本写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书,书中观点貌似倒退而又先进,即便是出现在如今的艺术杂志上,也一样清醒独到。一直以来对日本这样一个民族怀着尊敬且谦卑的心态,姑且不论当年日本军队对中国国土及国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就从其传统文化底蕴来说就值得国人深思。日常生活无不蕴涵着文化的根源,器物是最直接的载体。传统的力量给予一个国家的文化以固有的性质,对器物的观点,注重反映的是我们生活中自处及相处的个性。美即健康。健康是寻常,无事,一种淳朴和正当的状态。世上没有比平常更高深的境界。佛心即平常心,别无他物。按照传统的制造方式和工艺制造出的器物无疑是稳重的。在书中他说记录它们是:“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日本,必须通过具体的物品来关注日本的状态,这样我们的正信才会苏醒”。这样的发心着实值得尊敬。

精彩短评 (总计83条)

  •     以平实的心态描述了“心灵、眼睛和双手的那种古老关系……”的流逝,非常好的一本书。
  •     为作者的温纯之心打动。
  •     应该说写的很辛苦,但是作者的观点非常陈旧,而且非常浅,什么东西都是按自己的观点说好或者不好,预判太严重……走马观花的看上一遍,不去实地考察(估计现在实地产品也早就消失了),我实在是什么也没记住。读了8个月终于耐心读完了一本,还有3本,不知道要读到什么时候去。
  •     看完了 天都亮了。非常执拗且赘述的工艺书 但很美 蛮有趣
  •     日本人执拗的个性 观点也不是全都认同 执拗过分而显得迂腐
  •     微博上一个90后的孩子,很努力的看书认真生活,像十年前的自己,总说要保持危机感要进步,这想法带有急躁的渴望成功的意向,我并不反对你有这样想法,但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为什么人人都这么想,真让人唏嘘和反感,价值观取向如此趋同。单纯用心去做事一样会进步,做的精彩做到极致一样会取得成功。 就个人而言我非常反感危机感,急躁毕竟是不优雅的,平静喜悦一样可以把事做好。几年前买过一本书,《日本手工艺》那些手工艺人从不追赶潮流也没有危机感,简单拙朴同样精彩也获得认可,还有,无印良品不是也做得很好吗。 我是说,人活一辈子总该精通一个专业一件事儿吧,科技和商业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逐渐扁平化我们有了广度也该有点深度吧,如果总有危机感总是急躁怎么才能不变初心,如何坚持始终呢。人在危机感的笼罩之下又怎么能活的欢喜从容。
  •     前言后记就足已了解柳宗悦的思想 中间的部分太简略我也看的很模糊 这本书居然前后读了一年多时间 55555 中国是否有类似的书或人呢?
  •     老的不一定是经典,类比如巴金?总之不是很喜欢这种风格……按地区进行目录索引,图少。可能全,但并不精。就感觉一个老人嗡嗡嗡说了一大堆,但是留不下什么映像。如果作为参考书很难找到想要的东西,只能作为散文慢慢品鉴但有这个时间看这种不如看别的。另外,哪个焚蛋说只有薄薄一本?明明挺厚的……
  •     文献性大于趣味性
  •     书里说的很多东西没有见过,所以形成不了印象,但是这种认真梳理,踏实寻访的精神可真是极好,后面部分里对美和手工制作的表达也是受到启发和感触的。
  •     流水账都能报得这么唯美
  •     这本书丝毫没有让我失望,作者从容不迫的讲述带给我的是一种对日本手工艺甚至是所有手工艺的一种理解和向往,非常喜欢。
  •     还记得那句话么 我感觉我像个勤劳的手工业者...
  •     配合后面的地图看
  •     这书是1940年写的,可以理解“老”这个论调吧,毕竟70多年了~~
  •     成都太古里muji旗舰店买的。
  •     作者说他对这些手工艺人的手印象最深刻。那些看似粗糙笨拙的手,只要一触碰到他们的手艺活,就变得非常灵活,充满了生命力。还写到,一种手工艺仍然是学徒制,徒弟先要跟师傅学四年,然后为师傅工作一年,然后才能出师。接下来就要出自己的作品了,还没有最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做出来,一辈子的时光就结束了。因为摄影也不错,看着那些手工艺品,那些为了生活或者是为了美的东西,有一种非常慰帖的心动。好像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
  •     蓑衣是一大特色啊,用纸捻丝线也能编织成衣服,远州横须贺的风筝外形太稀有了,麦秸工艺也非常独特,部分手工艺受到中国的影响,还有好多有意思的特殊工艺,简直是跟着作者去了趟日本旅行。 书中反复强调追求营利,忽视工艺质量倾向或导致流失,好作品的背后总是有道德和宗教的存在,这是恒久不变的道理。
  •     这书只是要提醒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美好的东西存在过。简略的描述,倒提醒我们,这些东西真的是回不来了啊。
  •     书 里的知识比较普及,对日本不同地区的手工艺做了简要的介绍以及评价,对具体的制作技法没有进一步的介绍。如果是想通过这本书先对日本的手工艺有一个通识性认识,这本书是一个好的选择。
  •     前一半页数是日本各地手工艺品的简单条目,可做相关工作者的文献参考素材。后一半页数是注释。
  •     通篇是简单的记述,又缺乏合理的编排,只是按着地理位置列出几张,活像一本手工艺品的电话簿,记录了名字、产地、种类和一些特色之外就没了,连插图也是简笔画而已。这样的书,可以看得出用心,但是实在不能让人满意。
  •       我不喜欢这种“老的才是好的”的论调,全文基本上介绍了日本战前整个国家的手工艺内容,老人家不辞辛劳的一点点收集的,精神很是感人,但是每一个都点到即止,有一些简单的图例,但不精细,看完之后没有特别的印象,只觉得耳边嗡嗡的,这个老人家一直在念叨着保护本国手工艺,同时对现代化的工业产品很是不屑。我觉得,既然在呼唤年轻人来关注手工艺,那么,至少给大家点眼前一亮的,结果,通篇下来,每个物品不过短短百来字的描述,像是一本记录不算翔实的字典,唉~~~~~总之,有点失望。
  •     很多都还在,很多已经消失了。
  •     《日本手工艺》跟另一本《日本手工艺》内容是一样的
    只是书籍装帧和价格不一样而已
    两本都买了
    也只能作为个人收藏啦
  •     对了解日本传统文化有帮助,不是教手工的书,是一本理论书
  •     没有配彩图不幸福。还有就是讲得也非常浅,都是一笔带过,虽然作者是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来走访调查。
  •     工艺与生活相结合才是大器之美
  •     日本手工艺地方志式的百科全书。关于传统、美学、日本哲学都有非常辩证的探讨。还有那份对于传统的忧患意识
  •     几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但可以进到另一个世界。
  •     呵呵~~
    这一代人总有点悲情之结。
    不能放开眼界与心怀。
    btw:我过去也是,受了他们的感染。造物还是要向过去与未来一起看的。
  •       对我最有启发的是书中对手工的分类:属于欣赏工艺的贵族的手工艺和个人的手工艺,属于实用工艺的民众的工艺(p12)。
      
  •     同感,有点失望
  •     年代比较久远的买买买指南。还是蛮有参考价值的。
  •     关于日本手工艺历史及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的书,有一定的学术性.想了解日本手工艺的人要看.....
  •     还没看此书。
    但我觉得每代人应该都是如此,怀恋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对于社会的变化,尤其是工业化带来的生活各方面的改变难以接受。
    想到我们年纪一大把,对那时的社会生活,那时年轻人看待我们现在生活的态度,也会有和这老头子一样的心情吧。
    这本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92527/,不知看过没有。
  •     敬佩老先生走遍日本搜集民艺的精神,不过要是有清晰的实物图片就更好了,出版社的编辑们你们再用点心好嘛。不过也仅仅适合于做旅行口袋书,不适合做学术研究书籍
  •     在这本书在日本再版的年代,即日本战后,当时的情况就是传统手工丢失,现代工艺不精。先生的呼吁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在以此为源头的基础上,现代日本的工艺不说世界第一也的确是世界领先;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功绩在亚洲同样是个标杆。
    没有认识问题才会觉得别人絮絮不止却又不切中要害。
    另外此书初成是在战前,等到战争结束终能付印稿件已遗落多半。参考一下我们在动荡年间的文化损失和事后恢复情况,这本书还是可以肯定的。
  •     注释都在最后,配图都不在描述文字的附近,大大降低了可读性
  •     如果我们的生活被丑陋之物所包围,那么,生活质量将沦为低下,心态将在不知不觉中被扭曲,从而陷入粗野而没有润泽的状态。 要想使生活有深度,无论如何都应该与美相结合。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不会有完善的生活。
  •     流水账
  •     流水账一样地记录,无感。毕竟没见过的。
  •     还以为是教手工折纸之类之类的。没想到是阐述啊阐述。像妹尾的书。
  •     这本我要转让,不是我心里所想要的
  •     把日常物件的制作提升到反映国民道德、宗教的理论,还是有他的合理之处。难怪日本的物品制造能有这番成绩。
  •     健康之美
  •     看到一半直接翻致结尾总结部分 喜欢开头和结尾 中间部分被陌生的地名和工艺充满 不免觉得乏味 导师要求看的书 我亦是喜欢日本的手工艺 书里提出的观点都很认同 尤其是实用与美的小节 受益匪浅
  •     手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
  •     插图为手绘,内容比较简略
  •       我正准备周游日本全国,却不是去欣赏景色,参拜寺院、名胜,而是要去寻访诞生在那片土地上的乡土产品,是去寻访具有日本面貌的,至少也是在日本常见的产品。那不仅仅是一般的日本产品,而是值得夸赞的日本产品。我是想寻找正确而美丽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在哪里?有多少?被做成了什么样子呢?
      
      看到柳宗悦的这段话时,我心动了。《日本手工艺》是我翻过的柳宗悦的第三本书,与前两部理论著作相比,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小书,据说是写给青少年看的——我正是目标读者,不过晚了60年而已。在上面那段话之后,柳宗悦还写道:“现在,我打算用手中的笔来巡游日本全国,记录日本到底有多少值得引以为豪的东西。”柳是花了20年跑遍全日本之后,才写的这本小书,那是1943年。事隔一个甲子,随他的笔一起巡游,仍是一种目不暇接的享受。
      
      这里关于日本各地手工艺产品的介绍其实是点到为止式的,对于了解细节而言,不过瘾,却因为“巡游”而来的密集又真诚的叙述而让人温暖。柳宗悦说:“我并不是去寻访同一种类的产品,我是想寻找我们平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东西,有陶瓷、有印刷品、有织物、有金器、有漆器、还有木的、竹的、革的、纸的工艺制品。”如他所言,书里大多并不是“奇技淫巧”,而来自日常生活,尤其难得。
      
      “记录日本到底有多少值得引以为豪的东西”——这话,我在国内的图书上,很少看到。“引以为豪”?寥寥。柳的文字还有日本人的气质,他像制作一件手工艺品一样对待他的文字。翻这小书,难免想起同类我国图书,目前大多高呼"濒危、保护或拯救”者还都是些被缺乏真实自信的虚无主义所围裹的人。真想拿着这书”巡游“日本啊,纵然书中大半日常物品已经无迹可寻,那又何妨。
      
      翻来翻去,想着手工艺在时下中国的一种境遇:成为身份成为优越感的来源,愈发觉得这书的难得——柳宗悦自信而平实的讲述可是来自对生活的讲述啊,当手艺不属于生活,又能如何?年中曾在书店看到几本我国民艺报告,大开本的艳俗面孔成为沾沾自喜的卖相,那绝对不是民艺。细细琢磨,新身份和道德优越感的诱惑目前几乎威胁着所有能打上“民间”印戳的文艺形式和社会组织,NGO其实也可算作一例。
      
      昨日在公车上翻一本同类杂志写民谣的报道,记者在把马木尔的IZ赞为“气质不输任何西方一流NEWAGE乐团”(大意)之外,还把马木尔那些歌曲称为“哈萨克中世纪古歌”,厌恶之情油然而生——她更写错了一个民间艺人的名字。本地一些掌握着媒体资源的评论人在谈及民谣时的语句、措辞和行文也是如此云山雾罩,甚至过之。
      
      我难免困惑,民谣或者民间歌曲可以被简单的看作一种技术和策略而张扬吗?事实上,在目前涉及民谣的评论中大部分内容与此有关,而剩下的那部分内容,则毫无保留的在赞扬民谣和民歌作为一种新身份的优越感。民谣并不是技术手段,正如民主不是技术手段一样啊,同样的,民谣不是一种可资炫耀的终极价值,正如民主也不是。
  •     随意翻翻,还好!
  •     丛书选题不错。
  •        近日看完柳宗悦的《日本手工艺》,一本写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书,书中观点貌似倒退而又先进,即便是出现在如今的艺术杂志上,也一样清醒独到。
       一直以来对日本这样一个民族怀着尊敬且谦卑的心态,姑且不论当年日本对中国国土及国民伤痕累累的罪行,就从其传统文化底蕴来说就值得国人深思。日常生活无不蕴涵着文化的根源,器物是最直接的载体。传统的力量给予一个国家的文化以固有的性质,对器物的观点,注重反映的是我们生活中自处及相处的个性。
      
       美即健康。健康是寻常,无事,一种淳朴和正当的状态。世上没有比平常更高深的境界。佛心即平常心,别无他物。按照传统的制造方式和工艺制造出的器物无疑是稳重的。
       在书中他说记录它们是:“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日本,必须通过具体的物品来关注日本的状态,这样我们的正信才会苏醒”。这样的发心着实值得尊敬。
      
  •     始终是在两个极端徘徊,一是不重视,另一却又把它当成流行来重视。
    然而很难说不好,英文说,better late than never。我想,有人关注就是好的。首先把100个人的目光吸引过来,只要其中有一个人的目光可以越过包装了的外表感受到它们内在的重量就是值得安慰的。
  •     本书因为大部分都是文字,且有点日本的专著概念,所以读起来相对会比较无味。
    书写者是日本人,他的文字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记录,对日本手工艺文化的记录。
    所以,如果那些没有耐心的人肯能读起来会觉得没劲道。
    可是,如果你耐心的去细细读,会有很多收益。
  •       中学最喜欢的一位老师的一句话,书是越读越薄的,就好象柳宗悦先生的这一本小书,这并不是一本日本手工艺百科,不全面,不详实,但有着恰到好处,点到即止的美感,透出一个人在漫漫时间的旅程中被洗练出来的审美气质和品格。20年的点滴记录却有着最适宜旅行携带的口袋书尺寸,这,再可爱不过了。
  •     战时的记录,但从注释看,大部分都还保留吧。不做这方面的研究,去日本旅行时可当作手信参考。
  •     这是日本著名民艺学家柳宗悦的著作.如果想比较深入的了解日本文化,还是值得一读的
  •     神书。。。
  •     柳宗悦真乃博学谦卑的大师,看肖像就能明白一个人的胸襟和学识,这套日本民艺的书,非常不错,理想国早年出品,朱锷的设计也加分,形而上之道,形而下之器,今人太不重器了
  •     记得前两年去湘西苗寨,他们用竹节做的杯子装水给我们喝,就那么一个极简单的杯子,可是用它喝水就是有股竹子的香气。
    回来以后找了很久,某天终于看到夜市上有人在卖,可那杯子怎么都和苗寨里头的不一样。倒不是长相不同,而是批量生产出来的它们油漆味比竹子味来得浓烈。
    这些年是越来越深切的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了,不是平实又独特的用具不好生产,反而是很少有人会去生产平实而独特的用具了,因为花费在那上头的时间太多,成本高而产生的效益太低了
    P.S:似乎正在跑“少年”的题呢。。呵~~~
  •     插图让我灵感泉涌
  •     似乎说的是装饰得很漂亮的“中国民间手工艺”之类的书籍吧,完全只以图片来决胜负的这种状况
    P.S:其实忘记当初说那句话的原因了
  •     质朴教科书般的细细描述,只有喜欢的人才能看出味道来。
  •     廿年心血
  •     多是老人怀旧的感慨,对传统工艺本身多是赞叹,没有描述。作为日本土特产导购书又没可能去买,插图几近没有
  •     哎呀原来是那个,我知道了……我自己都还有几本orz
    那个文字部分属于基础说明,好像比较合适完全外行人的名词解释版本,因为那些建筑构件光用文字来说明是很难的……(或者因为我比较呆,看图比较容易懂。=v=b)
    但我明白你的意思……。
    话说最近瓷器也是,不是超级华丽摆着看的工艺品,就是量产粗糙的超市货,好像能给人觉得平实又有些独特的用具是不容易找到了。——又或者价钱华丽得很……哈哈……
  •     这个是受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的启发的
    同样的局限是排斥机器生产
  •     sofast
  •     日本手工藝掃盲基礎。遺憾去日本的時候,人傻,沒錢,沒時間。
  •       去年某时,去老街买砚台。歙砚盖由本地砚石经手工精雕细作,是驰名天下的名砚。头先看不出门道,一家一家逛下来,见了花纹奇异、雕琢繁复的就惊艳。后来遇上一位喜欢侃侃而谈的店主,经他介绍,一回头再看原先看中的砚台,顿觉俗不可耐,档次低廉。原来选砚台先得看石材,纹理鲜艳的固然别致,有金星银星点缀其间的也够名贵,然而最为上好的石材却就是无一杂质的墨黑色,店主说,关于这种石材的质感有一说,叫做“孩儿面,美人肌”,当即端下一方好砚让我摸,果然平滑光润,实为坚硬的石头,却恍有沁出水的错觉。这方砚台的雕琢也并不繁丽,而是就着石头的天然破损处雕出一枝青松,附以一轮圆月,寥寥数刀再刻出一位智者,月下独坐,简约,却独有雅韵,的确比先前看到的那些有品位多了。
      
      回来以后就觉得,工艺品的技艺和审美,真的是别有洞天,只是,如果不去制作,或者不去收藏,一般也就不会在意。今次读柳宗悦的《日本手工艺》,日本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遍访日本四岛,对日本各地的民间手工艺进行走马观花式的记录,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中在恋物癖般堆叠的各样名产品介绍的字里行间,间或蜻蜓点水过柳宗悦对于民间器物的审美观念,令我回想起那次买砚台的经历——过分追求造型怪异和复杂的器物,柳宗悦先生是不喜的。从头至尾,他一直在强调一种“健康”的美。“健康之美”,是被柳宗悦尊为第一的美的性质,“虽然不能说复杂的东西都是丑陋的,但是,单纯的东西应当被更多的恩惠所关照,美与单纯、健全有着很深的关系。”令人想起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过分的虬曲繁杂,在柳宗悦和龚自珍看来都是病态的。
      
      去年在老街看到的那方砚台,利用石头的天然破损雕出松枝,也暗合了柳宗悦先生推崇的审美趣味。他推崇的日本工艺品,木制的漏斗,土烧的陶罐,竹做的簸箕,无不是利用天然材质的特性,经人手巧妙加工而成的;而他所摈弃的那种过度繁杂的奇淫技巧,加入了太多费尽心思的加工创造,反而扼杀了天然材质发挥潜能的空间,因而降低了实用性。不同于康德的美即无功利性,“实用之美”,是柳宗悦认为民间器物应该具备的品质,并认为这样的美应该更加值得重视。因材施艺,删繁就简,使器物的实用性得到最大发挥,应该是整个东方的传统民艺的精髓,而日本人在这方面则比中国人走得更远。对自然的极度敬畏,对中国道家思想的继承,以及海岛资源的匮乏,都使得这个国家的传统艺术趋向于简单古朴之美。以民居为例,雕梁画栋,小木作无不雕花,是中国许多地方明清民居的特色,然而在漂洋过海与我们继承同一传统的日本,这样的建筑装饰是几乎找不到的,日本建筑胜在空间的规划和利用,这一点似乎更令现代西方建筑师们赏识。
      
      当然,美是多元的,审美也是多元的。之所以觉得研究砚石好玩,就是因为在这一种器物身上,有着有别于其他器物和艺术的审美。柳宗悦对于日本民间工艺的见解,也只是适用于他们一国的某些民艺的一种审美观点。不过,在这个乱花各入眼的时代,在被太多的商业广告和大批量机械生产模式塑造出的粗糙、划一的审美观念里,突然感受到上个世纪的异国乡野之风,不管怎样都是一种福气。
  •     很喜欢这本,如作者所说适合带着来环岛旅行
  •     废话特别的多,前期配图和文字没有一毛钱关系,注释竟然全部码在卷末排版是谁站出来先打一顿!后半段可读性提升,作者所倡导的对手工艺的探索与认知也值得肯定,但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依旧是一副迂腐且自傲的老者絮絮叨叨地怀念过去之物并站在高处以过来人的姿态对现代进行忧患地批判和以表痛心。这类书籍其实更应该多一份记录的严谨以及身处历史之外跨越国度的平和的胸襟,以及此书文字对于器物的再描述,实在太贫乏了一点都感受不到人力所创造出的奇迹之美。正如首页一评价:大而全,却不精。而这样一本书竟然是作者花费二十年走访日本全国所著心血,有点心疼,不打星了。最后附录的器物分布地图倒是很有用~
  •     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大师风范,读完后很想带着这本册子周游日本列岛。很好的读物,感谢民间文化有了这样的人才能更好的得以传承。诚恳朴实,所谓成器之道大抵也是如此。
  •     很多东西靠的是坚持和传承。
  •     大概我只是喜爱被一种精细文化所扶侍着的感觉罢了。自己不会履行,执着的深处会因为局限而顾不上看其他的风景。
  •     是研究手工艺的重要参考书,很好,但是可能由于翻译方面的原因,读起来有些不够流畅的感觉……
  •     帮一个自己开工作室的朋友买的,我自己简单的翻阅了一下,字多图少,我个人是没有什么心情看下去
  •     真的就只是写给青少年看的。
  •     内容其实很多介绍日本各地的手工艺品本身,但是偶尔冒出柳宗悦先生的一些看法时候,觉得太舒服了,尤其是,手工艺品流于奇巧反而不美这样的看法……。
    作为用品本身的手工艺品才是美丽的东西啊。
    记得其中还提到珍惜原材料等等的一些看法。固然日本算是一个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的地方,所以很多事物都很细细琢磨,好好利用,不过这种珍惜的心情,我也认为很宝贵。
    sora的意思,貌似说的是传统手工艺(不重视)和创意工业(流行)……那不一样吧……?= =bbb 创意工业就是强调小灵感和有趣好玩的为多……。
  •     太陌生了。不好读
  •     日本全境的手工艺调查
  •     旅行必备!良心之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