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建筑艺术 >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108023353
作者:汉宝德
页数:252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建筑是技术、艺术与人生的综合。建筑物虽然是实体的,但它所能暗示或揭示的,却包括了生活的全部。因为它不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技术与科学水准,那个时代的精神,当时的审美观念,而且忠实地记录了当时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       建筑是生活的舞台。人生离不开建筑,大部分具有精神价值的物品都以某种形态连结在建筑上。古代的器物,包括艺术品,如果没有建筑空间的架构为基础,就显不出其文化上的光辉,而论为美丽的古董。    中国建筑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建筑。中国建筑是以人为主的,是没有理论的人本建筑。简单地说,中国文化在这方面一直保有其原始的、纯朴的精神,把建筑看成一种工具,一种象征。    中国人从来没有刻意地要改造建筑,造成式样的改变,却也不受建筑传统的过分约束,常适度地预以修改。因此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就顺着中国文化的渐变而渐变,它忠实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过去;知识分子怎样在世界上求心灵的安顿,统治阶级怎样展示其权力的象征,殷商巨贾如何追求生活的逸乐,都能表现在简单而几近原始的建筑空间架构上——这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迹。

内容概要

汉宝德,1934年生,成大建筑系毕业,美国哈弗大学及普林大学硕士,在建筑、书法、美学等各领域颇有建树。曾任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台南艺术学院校长。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汉光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著有《汉宝德谈美》《给青年建筑师的信》《中国的建筑文化》《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建筑的精神向度》《建筑、社会文化》等。

书籍目录

序第一编 中国的建筑与文化第一讲 建筑文化的基础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包装的原始文化生命的建筑 人本的精神 务实的观念结语第二讲 自文化看中国建筑的三个段落中国的古典时代中世纪,佛教支配的时代近世期,俗世文化支配的时代第三讲 中国人的空间观单纯的文化棒棒文化轴线也是一个棒棒平面文化正负的空间观第四讲 古典中国的空间课题单与双方与圆简与繁第五讲 文字、文学与建筑价值的意会语音的暗示形通意同文学的空间意象文学中的空间观念第二编 认识中国建筑 第一讲 人生的建筑宗教情绪谈薄家族至上的观念现世主义的生活第二讲 自建筑看文化建筑的空间建筑的形式建筑的结构

编辑推荐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不是一部中国建筑史,作者的用意也不在于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中国建筑进行深度省思。

作者简介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ahi作者根据多年来对中国建筑梳理、研究的成果,给予文化上的诠释。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图书封面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一本小书顶了这么大的一个题目。有些观点作者总结得很有特点,浅显而形象,总起来看泛泛有余,深刻不足。如能将本书浓缩成一篇艺术散论将会是很精彩有文章,可惜作为一本书出版,不够系统深刻,仅能作浅白的业余讲座读物。
  •     建筑在中国文化里,并没有客观存在的价值,它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完成主人的使命,代表了生命的期望。在我们看来,建筑的意义就是追求生命的气息。建筑成为求生的工具,即便是墓地的选择,也是为活着的人之幸福而决定。建筑与人生一样是有其寿命的,它随着主人的生命节拍而存在。建筑从兴建到倾塌的生命现象,是和主人一样的。主人发迹,则大兴土木,家业衰败,建筑也随之破败。这种中国特有现象的原因是,中国人认为成就不在于建筑的兴建,而在于子孙的繁衍,如果家中人丁兴旺,再修建新的宅子,那么旧宅也是不用保存的。同时,由于中国的封建社会没有实行长子继承制,所以家宅就要遭到均分,无法像欧洲古堡一样保持完整性和独一性。因此,使用可以腐朽的木材,要比使用不会腐朽的石头更有意义。中国人认为石材是在地面下的建材,因此墓室是用石材砌成,它暗示着死亡。而木材是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着生命。石有肃杀之气,而土和木都是吉相,适宜作为建材。“生命的感觉对中国人而言,比起永恒还重要。”除了在材料上,中国人大都选用木材,在造型上,生气也四处迸发。古人是最注重气韵的。中国建筑总是有翘起的翼角,造型流利飞扬,仿佛黄鹤飞上云端,屋顶以曲线起翘,使建筑的重量感消失。不但建筑给人乘风飞去的感觉,楼宇内部也是回廊漫布,流动着生机。传统文化对建筑影响深远。中国文化是一种非常率真的文化,接受不了复杂、科学的规划。它是一种懂得生活、把现世生活精神化的文化。我们有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简单人生哲学。因此,中国的建筑其实也是简单的——其实就是棚子结构。然而这种以木梁作为主体的建筑是极其少见难得的,它体现了极简主义,区别于西方复杂的甬道。其实中文就是一种简单的文字,从下到上、从右到左,我们都能认得,而建筑和汉字一样,是灵活而通融的,随着文化而千变万化。人本精神一直贯穿于中国建筑之中。儒家把人伦和等级分得很清,这种等级也体现在了建筑中——房间有主次之分,楼宇有高低之别。儒家强调的和谐,体现在了建筑的匀衡、对称之中。中国人不大过分约束自己,追求现世的享受,喜欢幸福、圆满、长寿,喜欢圆满的月亮和丰满有层次的牡丹花,因此建筑上也充满了这些华丽的象征。古人声称喜爱田园生活,却一直追求精雕细琢的房屋。中国人的信仰和宗教建筑的关系一直密不可分。国人喜欢现世的功利,不大相信前世来生,不愿向西方人一样牺牲,自然不会有神秘的宗教建筑。我们的宗教一直没有超出现世的定义,自然就失去了庄严感,反而徒增了民居一样的亲切。除了缭绕的烟云让寺庙增添一份宁静外,庙其实和民居没有太大差别。一般中国人是无神不拜,这其实是一种泛神主义,也直接导致在中国的宗教建筑中,神像和参拜者距离很近,不会造成什么宗教情绪。反之,西方的宗教建筑很多都是肃穆神秘的,因为要让人体会到神明的力量。此外,我们是有着强烈的面子主义的,神的殿堂总是外观精美,里面却不甚精致。神像前的空间总是装饰精美,神像后却不尽如人意,仿佛神看不见就没事了。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形式观。知识分子隐逸、简单、冷静的性格对建筑有了极大的影响。东晋出现的山水诗是中国人内省型的文学典范,绘画也以写意画为至上。最好的瓷器,是颜色近水,温润如玉的。中国人自古喜欢玉,活着要佩戴,死了要陪葬。这种如玉的文人情操呈现在江南小院里,产生了江南的园林和院落,成为中国人的心灵天性,并至今是江浙一代富人的最爱。这种现实的享乐主义也催使大量文人出世,悠游于山水之间。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中国人都喜欢追求闲散的生活,在这种人生的大观念下,我们更能理解中国建筑的轻灵和飘逸。无论西方的古堡再怎么恢宏,住的还是那几间屋子,而中国宅院,确是更为大气利落的。中国古人不相信永恒,认为生命必然要消失,而这其实是一种智慧。只有生命才能延续生命,建筑是艺术,更是承载生命的器具。中国的建筑是有生命的,它会生长,会腐朽。白云苍狗,物质无法永恒。然而古人终究认为,家谱比起红楼一梦的建筑,才是真正的延续。
  •     2008年12月16日正式开幕的The One南园人文休闲客栈,请来设计者汉宝德教授亲自导览起建过程,(内有照片可一睹大师风采)http://www.techlife.com.tw/02Goodshow/GoodShop_main.asp?TID=632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从梁思成那里接触到中国建筑文化,而汉宝德此书则是直接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建筑,不可谓不目光独特、视角新颖,提出了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可惜自己水平不够,要不然跟他来一场中国建筑文化的博弈论肯定精彩
  •     帮同事买的,说不错哦!
  •     如果学习研究建筑空间和室内空间的话,这本书是很值得看的。作者汉宝德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建筑,比照西方建筑来解读中国建筑的背景、结构、造型语言。读起来、理解起来也不费劲。不过还是适合喜爱建筑、喜欢设计、对设计有一定了解的人士阅读。
  •     通俗易懂,不枯燥,有道理,从人本的角度
  •     治学不严谨,很多观点过于偏激和主观,论述不清楚,概念界定模糊,作为学术论著实在是不能令人满意。台湾学者多感性大于理性者,许多观点却有启发,但大多论述不到位,例证牵强,草草了事。
  •     从中国的器物、宗教、文学、绘画的历史发展来解读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建筑的性格特征及时代与地域的差异。
  •     内容充实,非常值得读,不读后悔,
  •     中国建筑就像是有生命的,它随着主人生发,兴盛,衰败,最终归于尘土,而不求“原物长存”。
  •     通俗朴素的语言,朴素的道理。中国人是最会生活的民族,生活本身可以看做是"宗教",为了生活可以任意接纳宗教,但不会为了任何"信仰"去追求永恒和真理,因此中国的文化始终崇拜当世的生存质量,对于意外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则可以看做智慧或者趣味所在,但这些都不在原初设想范围内,最终呈现的是一种原始但圆滑的文化。反映在建筑上,则是单纯和天成之美。
  •     作者從文化角度解析中國古代建築的意圖甚好,的確很多問題不是技術可以涵蓋的。但是讀完全書卻毫無收穫感。中西對比失之簡易姑且不論,對中國建築的特點和文化對此種特點影響之分析毫無條理和邏輯,自說自話,不知所雲。有些想法尚佳,但天馬行空,論證不明。
  •     一家之言,难以苟同。
  •     角度很不错,然后专业知识很简洁,适合长知识用
  •     虽不够严谨,部分地方略有武断,但惊艳之处不少
  •     作者知识面很广,对我们去探索未来中国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空间很有帮助。理解国人的生活态度、处事哲学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虽然很多东西没有很深入的透视,但是对年轻的读者来说可以扩展自己的思想,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从而从文化中创造我们自己骨子里想要的建筑空间。
  •     很不同的声音 但作者没能让它站住脚。
  •     读的第一本专业方向的启蒙书,很有收获
  •     汉宝德的文章没有生硬的学究气,朴实动人,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书本看起来流畅.
  •     因为《乡党》篇中“立不中门”一句想起要读这本书。对“立中门”的解释其实多比较笼统,杨注未注,而是直接翻译为不站在门中间,钱解以中门之中指主入之门之中,即右门之中。本书通过历史资料的考据,以为汉前门多为双数开间,即门中其实是一根门柱。这样一对比,问问孔子“立不中门”的门是单数还是双数开间就挺有意思了。
  •     海上灵光 许嵩第一笨随影笔记 作为嵩哥的忠粉 必备的啊 风景这边独好汉宝德大师的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一直是一本很受推荐的建筑学科必读的读物 很有趣
  •     越到后面越好
  •     读后受益匪浅,可想作者的文化素质之高,有别于学霸的事他很谦虚,而且包容。
    可以作为研究生或博士生的课外读物,写的很有趣味性,引人入胜,换个思维方式,也许收获更多!
  •     你真的了解中国建筑吗
  •     我们的传统绝非包装的文化,莫要在野马清人的压迫之后承认自己的奴性!我们的土地相信肯定留下过一片前辈神圣的脚印!
  •     从不同出发点看中国建筑,中国不追求永恒的建筑,都有其文化根源。
  •     妙笔生花,视角独特。
  •     即便我是建筑的门外汉,也能看得津津有味,这就是好书。
  •     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建筑史,都需要进一步了解。多看点儿再回头看看此书,说不定能更有条理一点儿。
  •     比较喜欢前两章,后面的觉得太空洞
  •     传统的写建筑的作者总是在介绍建筑的建造样式、形状、颜色等等之类如此与文化只保持表面关系的文字,再往下深入的就很少能写得这本书般,让人能从人们一个小小的搭房子的方式上进入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发掘和反思的道路上。粗看,这本书就好像是课堂笔记,又好像是老师的备课教案似的,因为他到处可以看到作者思想在涌动、在争论的痕迹。为何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传统建筑是这个样子,为什么中国建筑没有发展出如西方文明那样结构复杂的建筑样式,为什么中国人总爱搭违章建筑……凡此种种,在作者发出疑问的同时,他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进行讲解。书中内容的编排由浅入深,很好地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理解方式,太过艰难的内容不适合在文章开头就展开,而深入浅出的阐述最适合读者静静阅读静静思考。读者可以随着作者的引导,深入地学习,甚至也可以自己去观察身边的传统建筑,使用作者的思考模式,发掘它们背后的文化痕迹。很喜欢这本书,我们不太需要哪些仅仅浮在表面介绍各地的传统建筑加几张图片样式的建筑书籍,希望还有更多以这种方式出现的其他学科的书籍。
  •     给力吧 好书
  •     中国建筑文化,写的很好
  •     有些新想法,但可能是因为讲座,话语有些啰嗦。有些想法例如“棒棒文化”太娱乐了。整本书的逻辑性不是很强。
  •     挺有见地的,但有的地方对不懂建筑的人来说有点表意不明。而且因为不是学术著作,是先生的一些心得体会,所以整本书的系统性不强,结构略显凌乱
  •     好书,反复读了三遍
  •     虽说来自台湾的汉宝德先生的这本讲座式的书稿是一家之言,但他对建筑文化的反思值得我们学习。
  •     相对而言干货不多,不过还是颇有些有启发的点。同样讲东西方建筑入口的不同,斗拱一书从承重结构不同入手,此书从文化宗教角度谈东西方建筑与人的距离感的差别,好玩。
  •     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中国的文化在台湾!
  •     之前是看过了这本书才决定要买的,是一本写得相当有内容的书,哪怕是我这样的对建筑了解不多的人都能学到许多,值得推荐
  •     总体上不错,不过有些细节还是有一些知识性错误,特别是涉及到对其他文化现象的理解的时候。
  •     汉宝德先生是一位理科很好的文科生;VS 梁先生是一位文科很好的理科生。汉先生行文如流水,娓娓道来,融会贯通,外行人读起来也一点不难懂。强烈推荐!
  •     中国古代建筑,讨论到细节,以各种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时,其渗透的是深深的文化底蕴。而本书却不落“俗套”,以宏观的角度分析,于空间和文化的流衍中讨论,自成大家之言。
  •     底蕴深厚,意识契合~
  •     这书很好,从中国文化角度了解中国建筑,从中国建筑了解中国文化。
  •     最近读星云大师、禄耀东,包括汉宝得得书,发现台湾学者的书还是值得一看,因为学术贵乎视野和真诚,这两点他们都具备了,这本书值得一读。
  •     鞭辟入里,浅入深出~
  •     这本书说的内容都很好~~
  •     虽然只阅过作者的一些片断的文章,但是他敢做敢为的主人翁精神本来就闪亮于那个时代,作为一个成熟的执业建筑师,作为一个曾经热切拥抱建筑理想的朝圣者,作为一个曾经兢兢业业奋斗在建筑教育第一线的授道者,他经历着一整个时代。其间的暂暂回视,虽然价值取向已经完全蜕变,但是冷静的思考,鲜活的文字仍然折射了其所历经了种种选择过后的疑惑。
  •     作者的思考观点很特别也很生动,第一次看见这本书是在别人的书桌上,纯粹随意翻翻,打发时间,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觉得是值得多阅读很多遍的书,观点自然真实,除去了教科书还有大学授课内容里面的生涩和故作清高,晦涩难懂。非常好接受,又能启发你思维的书。
  •     我很喜欢汉宝德老师的书,平易近人深入浅出,是长者思考过后给年轻一辈的金玉良缘。
  •     46g 47a 97 t7t7 97 om6fb om6fb em rom yg 96fb j6f t6g 9m 4m bmg 4m noa pa6f r6a pa6f r6a 9m 4m y6f d7 pa6f r6a yg t6g im6f da nom6 96f 5a c6g bmg roa ia6f ta 47f ia l6 nom 9gm 4m t6g r6a c6f d7 dafb y6a ro7 ta 47f tgm pa7 pa6fb noa l6 r6a c6g bm o7 rogfb bmg y7f om6 86fb ha6f 97 da ea7 o7 r6 l6f ta b7 96fb pafb ro7fb 9mg fa6f 97 j7f yg ro7f 97 4m
  •     很有启发性
  •     柱梁 斗拱 船到桥头自然直导致的变化 九五阳数 中轴线的城市规划 中国有的是情欲而非爱情, 西方在于神于爱欲中的灵感, 比如西厢记的调情过程 家谱比老宅重要 所以常有人生如寄沧海桑田之感 土木而非砖石 空心砖只用于墓葬 建筑是和主人相关 建筑的生命和人生命中的悲欢离合相关 不追求永恒 西餐在于不同的食物不同的酒与器具 一明二暗的三合院 有意思 很多建筑不倒有柔力在内 买房子由是有点虚妄 与人生际遇息息相关
  •     涉及建筑文化的书籍,谈建筑与文化、建筑与艺术,这类书相对较少,值得好好看
  •     建筑是文化的体现,很不错
  •     有些观点蛮有意思的,不过作者过于自恋和主观。
  •     对于门外汉来说挺有用的,没有梁思成的建筑史那么通篇术语。但我总觉得借梁漱溟、林语堂的理论分析建筑有点空中楼阁。跟林语堂写的东西一个风格,给外国人看的。
  •     这本书的内容是根据作者的讲座内容记录而成,文字通俗易懂且道理深刻明了,可见汗宝德先生的文化功底之深厚。
  •     开篇本是阐述主题论点提纲挈领的重要之处,一上来东拉西扯的把自己对建筑与文化的看法没有条理逻辑的拼凑一气,观点不统一使全书前后抵牾之处众多,显然是不同时期的言论,而且还是还处于模糊阶段未形成系统。作者对中华文化并没有很深的了解,太多是对文化传统的断章取义、一知半解来迎合自我的观点。没有批判继承,以怀疑或否定的口吻看待本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无保留推崇,不时显出一股媚态。囫囵吞枣式的想用西方价值体系、时兴的主义肢解空间与文化的微妙和必然的联系,以一种比较的方式将西方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和推动凌驾于本土之上,其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观念和伦理价值的认识片面甚至有些是谬误,并不透彻的让人信服。
  •     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解读独树一帜,入木三分。值得一读。相似的书籍十分罕见,其中的观点值得笔记。PS:我竟然在火车站的书摊上邂逅这本建筑文化佳作!这就叫缘分!
  •     推荐理由有二:
    一,文字平实。作者有学问,却不卖弄,用接近口语的文字形式将很多专业问题写的很深入简出,非专业人士看了也可以了解他的观点。这比很多学者著书时不用很多艰涩的词汇和冗长的句子就不解恨,好像不那样就不足以显示出自己学问一般的掉书袋的写法,高明的多;
    二,写作的论点以及作者看问题的站点都比较客观。不偏袒自己的文化,不诋毁他人的文化,只陈述事实,比较差异。我认为面对文化差异的时候,不论学问高低,都不能妄谈其间的优劣对错,而是要客观地了解并且尊重不同。文化要是没有差异,世界就不会这么纷繁多样。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作者个人观点非常强的一本书,很自我。不管读者认同这些观点与否,都不能否认,这本书是一本有趣的、有启发性的、诚恳的好书。
  •     非常有想法有见地的书!我看了好几本介绍中国建筑的,没有一本像此书一样能把中国文化和建筑融合的这么好的
  •     从建筑里看中国文化,但是觉得叫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或者中国传统文化更准确。
  •     内容丰富,价格便宜,非常满意!
  •     从文化的高度来谈论建筑,新颖而高屋建龄
  •     讲座的形式还是值得仔细读读的。
  •     很值得一读,不仅仅对建筑做了很多讲述,对中国文化的其他方面也有很多观点值得去思考
  •     汉宝德谈美的文字很精彩,这本书他从美学角度谈中国建筑文化,而且是以台湾专家的角度来谈,是很有阅读价值的。
  •     书不错,从另一面认识建筑
  •     讲稿嘛,有一些比较有趣的观点,但整书缺乏严谨的论述……
  •     做学问真的需要基于客观事实上的想象力!
  •     这本书很不错,视角很独到。将中国建筑的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有一定的道理。能够开拓阅读和研究欣赏中国建筑的视角O(∩_∩)O哈哈~
  •     文化跟建筑的推演解释
  •     建筑的造型不必求其独特,也不必求其永恒。国人的纪念性在于子孙的繁衍与发,而不在建筑的永固上。如有子孙在功名上超过先代,则必再建为更大、更豪富之住宅,以“光大门楣”,而无需保存老宅。
  •     这本书我强烈推荐,写得很好,我快看完了,觉得学到不少知识。
  •     读书我一向喜欢不务正业,或者说特别系统的读书不是我喜欢的路数。因此在买专业书的时候,除了经典之外,很多与专业有关但又非教科书般的小品文就非常入我的眼。这本书是在买台湾原版书时认识的一位台湾建筑行业的大家,在当当搜了他在大陆发行的简体字版的书籍,挑了这本,主要是评价很好。拿到书后看得很慢。以前看过一位台湾人写的博士论文,关于红楼梦内的建筑格局。就觉得台湾人的视角和大陆是有些不同的。按理说,两岸的文化渊源是相同的,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后,会产生如此的差异?具体原因不深究,只是觉得看了国内的书后再看台湾的书,可以让你的视角更开阔!中肯地评价,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
  •     梁思成、林微因之外的建筑文化研究.
  •     这实际上是作者的讲课演讲的集子,内容很好,观点很犀利,非常有启发性。
  •     虽说这书可能本就不是给建筑专业的人看的,所以语言直白,也不是很严谨,但是有一些很新鲜的观点在里面!
  •     和我从课堂上学习的中国建筑史完全不一样诶,诸葛老师也看过这个书,她是如何克服自己心中各种交汇的史观,勉强自己按照教材讲下去的呢~~赞赞赞!
  •     喜欢中国古代建筑,也喜欢听大师讲解古代建筑的魅力。
  •     从美学角度讲箭镞
  •     非常棒的书!看了后感觉受益匪浅!
  •     对了解中国建筑文化很有帮助
  •     对转系帮助可能不是太大但是真的是本好书!以后若是转成了可以整理重读一下,仔细思考一些深层次的建筑文化。
  •     十分有手感的书,没有质量问题,分析了中国的装饰到建筑
  •     初读觉得很有趣,因为很多观点跟原来固有的不太一样。再读觉得有点难过,原来中国传统文化那么薄弱。再读觉得太多东西要一嚼再嚼,内容太多太深,一时消化不了。
  •     这本书不厚,可读性很强,也很喜欢汉宝德先生对传统文化有趣的思考。
  •     用“棒棒文化”解释中国建筑,很独特,别有风味,整体书走吾国吾民路线。
  •     好书哦。在慢慢看。
  •     还可以,对建筑与文化的观点可以借鉴到人居课上。纠正了我的认知:不一定是物质条件完全决定建筑形式,有时候精神文化主导了建筑形式。比如“纪念碑式”建筑。匡老师评价:说了结果但是没有说推导过程。
  •     学习中国建筑文化。入门级读物
  •     有所得吧,有些地方过于推崇中国文化,以至于牵强。频频引用的梁漱溟的水准我看还不如作者自己呢。中国的建筑非常简单重复,而且死板。修缮不易,斗拱和起檐也不那么耐用还费料,难怪现代建筑中少见运用。
  •     从台湾学者的视角来论述中国建筑文化 很不同 很有新意
  •     从文化的角度谈建筑,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建筑,很值得看。是老师推荐阅读的,值得收藏,所以又买了一本。
  •     观点有趣,不过表述和总结不够精致。然后,好想把这本书的美编打一顿。
  •     起初是在图书馆看到的,这次买来了好好研究
  •     这本书是作者讲课的内容整理,读完好像回到大学补上了这么一课。买的时候,觉得这是讲建筑的书。这个冬天准备深入中原的时候,看看中国的古建,所以读来学习。书读过之后才理解什么是“建筑文化”,有关建筑,但是最大的是文化。作者有不少基于文化谈建筑的段落,中间不乏中西文化的比照。有些观念,偶是保留意见,所以看书过程总是要动动脑筋。
      
      以前在三联上读过一个韩国(记得貌似)建筑师的采访,他评论中国只有山水没有建筑。当时和假狮子同学说过,假狮子同学灰常不以为然。看过这书,偶觉得这位建筑师更有道理了。中国的建筑好似一个人的人生,而穿越时间的建筑应该代表神的意志。按作者的话是,文中中的现世思想与缺乏纪念性,造就了中国建筑的特点。而历朝历代争论建制胜于发展新的建筑样式。
      
      我很喜欢书中作者谈紫禁城时说,越走越远、越走越累也越来越感动,就好像中世纪的教堂也懂得利用冗长的走廊通向圣坛,而圣坛两边的柱子则格外修长。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建筑师营造某种幻景来打动景中人。只单纯想象一下,这是一幢经历了几百年沧桑的房子,或是屹立了几千年的石柱,已经足够打动我们了。
  •     虽然观点我也没有完全同意 但觉得老先生真是有见地德学者
  •     买的是藏蓝色硬皮本,内容很有启发性,尤其讲中国建筑为什么不用石材而用木材,为什么要用复杂的斗拱结构。。。还有其他发人深思的议题,非常值得一读
  •     很好,相对于华夏意匠而言,是通过历史文化脉络去讲述
  •     还不错,词易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