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变迁史纲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绘画 > 中国绘画变迁史纲

出版社:江苏文艺
出版日期:2007-10
ISBN:9787539921129
作者:傅抱石
页数:191页

内容概要

  傅抱石,我国著名画家,“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1904年10月5日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1925年著〈国画源流概述〉,1926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1929年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1933年在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1934年在东京举办个人画展。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1946年迁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1965年9月29日病逝南京,卒年六十二岁。  傅抱石在艺术上崇尚革新,他的艺术创作以山水画成就最大。在日本期间研究日本绘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会日本画技法,受蜀中山水气象磅礴的启发,进行艺术变革,以皮纸破笔绘山水,创独特皴法————-抱石皴。他的人物画受顾恺之,陈老莲的影响较大,但又能蜕变运用,自成一格。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以古代文学名著为创作题材,用笔洗练,注重气韵,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人物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头粗服,却矜持恬静。傅抱石先生人物画的线条极为凝练,勾勒中强调速度、压力和面积三要素的变化,不同于传统沿袭画谱的画法。他还把山水画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画之中,一改清代以来的人物画画风,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傅抱石是开宗立派的一代艺术大师。 为了缅怀傅抱石同志,新余市人民在新余市建设路西端的龙虎山修建了占地面积29.13公顷的抱石公园,用以对这位新余籍的画家的最好纪念。  [编辑本段]画作理解  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是位博大精深的学者,毕生著述二百余万字,涉及文化的各方面。他对古典文学与艺术的研究是同步的,于文学中尤钟情于诗,历代佳作无不熟稔,体现在他的画中。大致有三重点:首先是他最崇仰的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心仪其品德情操,同情屈子“抱石怀沙”自沉汨罗江的悲壮结局,因而自号“抱石斋主人”,先生所作《九歌》图早已斐声遐迩。另一个重点是石涛。先生青年时期编着《石涛上人年谱》,从上人的生活到作品,考据精详,故在艺术上受其影响也最深,且以石涛诗入画,随手拈来即成佳品。  作为重点中的重点,抱石先生取材最多的还是唐诗。唐诗在创作的当时就深入民间,即至今日,历朝士子必读的《四书》几乎尘封,但唐诗中的名篇却依然孺子能背。古代典藉中有关哲学、道德等内容能在一定条件下保存,而政治、社会的理论会随着时代变化而被人淡忘,只有诗的艺术魅力却永葆青春。画家取材唐诗有其普遍性的一面,然而先生创作的唐人诗意画却有不同一般的特殊性。  画家运用古诗有二种不同方式。一是以己意去凑古人的诗,譬如李白的《清平调》系藉芍药写大真,而有人只画花,却把诗句全部抄上,其实画面离主题甚远。另一种是根据古人的诗立意,或从中汲取灵感,抓住其精神实质进行艺术再创造,无须题诗而诗意盎然。抱石先生可称后者之典范,他的古人诗意画既有宏景钜制,又有小品点晴,虽在有些画中题上诗句,但不占重要位置,有的只写题目,有时仅题款,可是读者一目了然是哪首诗。臻此化境,绝非偶然。先生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诗,他本身就具备诗人的气质。除了标明为诗意画的以外,凡写“胸中丘壑”或写生作品,都是撷取大自然蕴蓄的诗意。描写古人形象或其轶事,就是歌颂某一古人或吟咏某一场景的诗句。画的语言即诗的语言,画的意境即诗的意境。区别于一般所谓的“诗配画”,而是诗即是画,画即是诗。  抱石先生对古人从深切理解达到思想感情的共鸣。笔者曾多次提到,先生“思接千载”(刘勰《文心雕龙》语),屈原、李白、杜甫、石涛等古人,不仅是他研究的对象,还成了挚友。抱石先生以绝代天才与古人息息相通,使他笔下的人物不同于穿古装的现代演员而是真正的古人。因而他的古人诗意画既体现了诗人的三昧,又是与作者灵魂的默契。不论相隔多少个世纪,先生与古人感情的相互碰接,就会激发出强烈的闪光。这是先生古人诗意画卓绝千古之处,我们从《唐人诗意画册》可以略窥端倪。先生巧妙地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多的内涵,也是在最小的空间赋予最大的容量,非“大手笔”不能。十六幅册页取材于先生酷爱的四家——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第一幅李白《将进酒》是一首较长的“乐府”,教李白与“岑夫子”、“丹丘生”(指李白好友岑勋和元丹丘)同饮。画面只有四个人物,点缀背景的弄夙为大写意,略妇数笔似示上面有画。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及“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这些感情和议论,目的是抓住时机饮酒。画家塑造人物时设计了李白的挥手动作——“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一句话点出了诗的主旨,显示了李白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气派和豪情。诗人对面的一位已经微醺,另一位也有些拘谨,而李白却意兴愈高,没有钱也不在乎,不管什么值钱的东西都可拿去换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一醉方休。李白的这种性格与抱石先生又何其相似乃尔!先生也无愧为“酒中仙”,好象他也参与了这次饮宴,才有此神来之笔。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两大幅《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后一幅题字作“下了襄阳便洛阳”,或许另有所本,也可能偶然笔误),题材相同。巫峡烟云,长江浩淼,正是先生最得心应手的景色。大幅气势雄浑,小幅咫尺千里。在这幅册页中,笔势飞动,重峦叠峰,若龙蛇腾舞,令人目不暇给。不论大幅小幅,都表现出舟楫在峡谷中顺流而下,瞬息千里之势,其精意就在一个“急”字,这正是杜工部当年闻家乡收复,急欲返回的迫切心情。

书籍目录

中国绘画变迁史纲  自序  导言  研究中国绘画的三大要素  文字画与初期绘画  佛教的影响  唐代的朝野  画院的势力及其影响  南宗全盛时代  画院的再兴和画派的分向  有清二百七十年附一  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  中华民族文化的原始形成  美术史上的分期问题  绘画的起源问题  殷周及其以前的绘画  面目一新的秦代  道家思想盛行和外来影响并发的汉代附二  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  引言  一  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谈起  二  应该谈谈六朝时代  三  刻画人微的阎立本《列帝图卷》  四  多彩多姿的唐代人物画  五  民族本色的宋代人物画  六  中国画家是怎样体现自然的  七  水墨、山水的发展  八  山水画的卓越成就

编辑推荐

  《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生动系统全面的展示了绘画变迁史!

作者简介

《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的特点是:A.提倡南宗。B.注意整个的系统。C.前贤的画论,有必不可不读的,都按时按人插入,使旁收理论的实效。D.顾及兴味的丰富。E.在量的方面,是每周二小时,供一年用。

图书封面


 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网上红螺书店买的。后面还附了《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和《中国人物画和山水画》。挺好看的。《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是三十年代的授课讲义。写得挺生动的。整理总结了历代的名画家,并且摘录了一些重要的艺术评论。这些艺术评论都是从古代的画论里摘的。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古代那些画论,平常人是没功夫看的,经他这么一摘要,除去了讲技术的细节,摘除了一些最有味道的评论中国艺术精神的东西,看着就挺有意思的。这些摘出来的东西外行读者读着容易,不过可以想像作者必定是博览古今才能这么引用自如的。《中国人物画和山水画》是五几年完稿的,有些句子就带出点阶级斗争的腔调来了。不过大体上仍是好的。中国人尚简,就这么一本小书就概括了几千年的绘画史。不象外国人,一个印象派写一大本书,一个后印象派又来一大本书,关于同样的时期其他人又还有著作。中国人的简确实很潇洒,不过从今天看古代,还是觉得反映传统艺术的史纲和艺术评论应该多一些。几个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提到日本的一些艺术评论,傅抱石说:他们研究中国美术,出于民族的夸张,往往不惜歪曲正确的史实,把中国说得无甚希奇,虽然连这无甚希奇的,他们本国也还是指不出来。对于中国美术的概念,是把古代的抬上天,说是如何如何的灿烂伟大,再说几句类似恭维而实际气愤的话,最后就离不了“现在的中国有些什么呢?”这是日本学者对于中国美术乃至一切文化见于文字的公式。这个说得真是一针见血!有一处评论董源的画,说:“逼近看来,不见十分怎样,若距离远一点,那就景物灿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了。”我觉得他这个近看远看的评论很有启发性。我以前在博物馆看东西的时候就从没注意过远近比较着看。另外看他对“没骨”画法的形容:“没有轮廓线”,“完全用色彩画成”,把“‘线’的表现引向‘面’的表现”。这个思想基本就跟华盛顿国家画廊达芬奇的Ginevra de Benci是一样的。那幅画是西方绘画史里程碑之作,除了整体极美以外,让人们大谈特谈的就是这个类似“没骨”的画法,他不画线,完全有色彩明暗烘托出面部轮廓。西方艺术体系有较中国繁盛之处,可是我总觉得中国绘画精神里有很多先进于西方的,只是研究得不够,不为世界所广泛了解。除了这个“没骨”画法外,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绘画从很早就开始讲究神似而形未必似,这个在西方体系中是很现代的精神。一个不足之处是,这样的史纲,评论性的著作,提到大量历史上的人名,最好该在书后加个索引,便于读者查找相关艺术家在书里的信息。这个其实非常容易做。中国很多书都缺少这么一个索引。美国大部分类似的书都会有index. 这也是中国出版业需要改进的一点。另外,这样纵论历史的书,如果能有相关的绘画图册对照着看就好了。这本书里连插图都没有一个,让人觉得有点遗憾。不过好在现在是网络时代了,什么时候有空,抱壶茶在电脑前,照着书里提到的人名作品名一个个古狗起来慢慢看,应该也是一桩乐事。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可惜版本不好,没有附图片,要不断的google pic,看起来有些费劲
  •     成书仓促,且为教材,且语言不好。一般般。
  •     傅像个愤青,不过倒是知道了几本书名
  •     文辞难读
  •     对于所有带“纲”字的书永远都产生不了好感怎么破...
  •     题目相较于内容似乎过于庞大,整本书基本是为了论证一个内容,从绘画变迁史来看南宗(文人画)才是中国画的正路…措辞上太富有个人感情色彩,个人认为对院体画过分贬低了。。果然这是艺术家写的艺术史。。
  •     中华民族美术的建设是在先负起时代的使命,而后始有美术的可言;是在造成统一的倾向,而后始有"广大""庄严""永远"的收获。——《中华民族美术之展望和建设》,《文化建设》1935年5月;《文集》第100页美术是民族文化最大的表白。若是这句话没有错误,我们闭目想一想,再过几百年或几千年,有些什么东西,遗留给我们几百年几千年后的同胞?又有什么东西,表白现时代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美术史上的这张白纸,我们要不要去写满它?这许多疑问,为中国美术,为中国文化,换句话,即是为民族,岂容轻轻放过!——《中华民族美术之展望和建设》,《文化建设》1935年5月;《文集》第102页美术家,是时代的先驱者,是民族文化运动的干员!他有与众不同的脑袋,他能引导大众接近固有的民族艺术。——《中华民族美术之展望和建设》,《文化建设》1935年5月;《文集》第103页中国绘画的精神,乃源于广大的国土和民族的思想,它最重要也是最特殊的世界各国所没有的一点,便是对作者"人品"的极端重视,这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已发挥了鉴戒的力量,再从此出发,逐渐把画面的道德意识融化了作者个人,把画面所再现的看做作者人格的再现。因此,不管花卉也好,山水也好,工笔的也好,写意的也好,总而言之是点"也"线"交织而成的心声。——《中国绘画在大时代》,《时事新报》1944年4月25日;《文集》第296页中国人的胸襟恢廓,我看和这山水画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大自然界给予我们的教育是活的,伟大而无异议,而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山水,更足以洗耳恭听涤身心。绘画思想上,写实和自然的适切配合,再根源于前期传统,就非常灿烂地开辟了另一境界。——《中国结画思想之进展》,1940年;《文集》第231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