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史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雕塑 > 中国雕塑史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108032546
作者:梁思成
页数:16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传谓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三,以象天地人;烹牲牢于鼎,以祀上帝鬼神。黄帝既崩,其臣左彻削木为黄帝像,率诸侯朝祭之。然此乃后世道家之言,不足凭也。帝尧之时,鸾雏来集,麒麟来游。祗支国献重明鸟,国人多刻铸鸟状以驱魑魅。帝舜祀上帝山川鬼神,作五瑞五器,多以圭璧。此时盖尚在石器时代,故兵器俱石制。尧舜之时天下泰平,故武器化为礼器,如石斧化作圭,圆形石饼化作璧。唐时发舜妃女英冢,得大珠及玉盌,足征当时玉器之发达也。三代——夏大禹定天下,“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为九鼎,图以山川奇怪鬼神百物,使民知神奸,则入山林川泽,魑魅魍魉莫能逢之,以承天休。其后鼎迁于商,复迁于周。至周定王时遂有楚子问鼎,王孙满对之事。至显王四十二年,姬氏德丧,九鼎终没于泗水。秦始皇二十八年,过彭城,发千人入水求之,终莫能得。此时铜器铸造术渐精。铸鼎象物,装饰渐见,遂成“浅刻”(Bas-relief)。盖人类因需要而制器,器成则思有以装饰之,实为最自然之程序。三代花纹之形式,盖于此时已成矣。《礼记?明堂位》谓山罍为夏后氏之尊。《正义))谓罍为云雷,画山云之形以为之。盖三代铜器所最多见之“雷纹”,实始于此时也。罍之彩饰多用黄金,遗物中镶金者甚多,今故宫及古物陈列所尚可见。夏后虽已人铜器时代,然玉石之用仍广。禹治水功成,帝舜赐以玄圭,玉器也。《禹贡》谓扬州及荆州有金三品《金银铜》,扬州有瑶琨,豫州有磬错,梁州有璎铁银镂,雍州有球琳琅玕,金玉出产甚丰,雕琢之术盖亦进矣。

内容概要

梁思成(1901-1972),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书籍目录

上古三代——夏三代——商三代——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南北朝——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编辑推荐

《中国雕塑史》:纵横捭阖,讲述名迹之精:殷墟——秦始皇陵——霍去病墓——郭巨石祠——高颐阒——白鹿观——满城汉墓——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天龙山石窟——历城佛峪——云门山造像——宝庆寺塔——香积寺塔——南响堂山——山东千佛崖——四川广元千佛崖、乐山大佛、容县大佛——角直保圣寺——昭陵——太原晋祠——正定隆庆寺——居庸关对中国雕塑按时分类,搜罗详细,解说明晰,便于读者按图索骥.研读修习。

作者简介

“我国言艺术者,每以书画并提。好古之士,间或兼谈金石,而其对金石之观念,仍以书法为主。” 梁思成先生却认为:“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于是,便有了这部一代大家研究“雕虫小技”的《中国雕塑史》。上起上古、夏商周三代,下至元明清,跨越数千年,探寻雕塑之术;殷墟、始皇陵、霍去病墓、郭巨石祠、满城汉墓、云冈石窟、云门山造像、香积寺塔、乐山大佛、太原晋祠、隆庆寺雕像、居庸关砖刻……纵横捭阖,讲述雕塑名迹之精。

图书封面


 中国雕塑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文字:梁思成注解:傅熹年、陈明达配图:林洙这本书压在书柜已许久,近来萌生读意,便翻出来,撕了薄膜,翻开扉页,上书写到“字数:34千字”,我想一下,是3.4万字吗?我怀疑了一下自己,问了自己一句:“34千字是3.4万字吗?”随即便自答到:“恩,是的。那也与本书的装帧厚度和大小不符吧?”带着这样的困惑翻了一番,然的确大概只有3.4万字。正文排版精美,文章半文半白,读起来不觉困惑,反只觉享受。一本好书,不在乎其长短。经陈明达考究此书或为梁先生的讲稿。让我瞬时想起大学里的一次建筑史讲座,听完后,我跟头说:“他两小时的讲座胜过之前我们上了所有建史课,提炼了关键的点滴。”就是这样,它就想串珠子的那根绳子,一下子将散在各个角落的知识点都穿起来了。从读第一页开始,一幅幅画面即从脑海中蹦出,从前在博物馆的看到的青铜器、陶器随着文字的展现一一浮现在眼前,这种感受是美妙的。当然本书只作为一个引子,对中国雕塑只是一个提炼的讲解,中间很多分支分类可能因为只是讲稿的缘故,并未一一提到,比如三星堆时期的青铜器等等。整书仅对整个中国雕塑史根据年代做了一次总结,若要具体针对某一时期或者某一门类进行研究,需另行考据。中国雕塑多异于西方雕塑,少有自然者,少有凸显精肉者,多似书画“讲意不讲形”。如陈从周在其《说园》中所提:“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这或许也是我国雕塑另辟蹊径不类其它国家之本源吧。然雕塑作为最基本的艺术门类,在我国却从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就像建筑一样。艺术留名留物者多为书画,似雕塑建筑多为民间匠人,不留姓名,流传下来者寥寥无几,足见其不重视程度。如梁先生所说多被认为是“雕虫小技”。在我看来,(或许是专业使然)我国雕塑时常与建筑相联,作为建筑中的一部分,很少作为单独的艺术品拿出来共鉴。中国雕塑最大的两类:一是礼器,二是与宗教相关的佛像。再做一个臆断,礼器之大,佛像之多,是否在某些方面影响过建筑物的格局?前天看了一期高晓松的“晓说”,围绕林徽因这一批文人学者铺展开来。民国,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从这本小书里即可窥见。而动乱往往造就了大师,春秋战国的“孔子”“老子”等。民国的“鲁迅”“胡适”“梁思成”等等等等。这一批大师里,人才辈出,在艰苦的战争年代,物资穷乏,但是他们却学贯中西,成就了一批经典。这中间就不得不提梁式“中国建筑史”。而这本“中国雕塑史”,我想极有可能是梁先生研究“中国建筑史”时的衍生物,然这只是我的臆断,从成书的年代看,“雕塑史”反早于“建筑史”。但是,我认为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批学者的治学的精神。尽管他们多为富家子弟,但在国家沦于战火之时却能在艰苦的李庄自得其乐的静心坐下来做研究,甚至付出了生命,不得不值得我们这些处在平庸年代的年轻人所学习。这本小书中多次提到由于战火,很多实物或流落海外,或无法实地考证。想着梁先生在成此书及《中国建筑史》时内心必然受着煎熬吧¬——看着自己国家的文化在一点点被吞没,人们确仍然处在麻木之中。当然他也是幸运的,如若他处在今日,看到当下人们对于自身文化的否定,对他国文化之崇媚,他该更是痛心疾首的。我想我们最缺乏的就是“静心读书,安心做人”。共勉。
  •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1503.html还是被提及有关购买及阅读的初衷,是梁思成的符号意义,这个名字背后包含着太多历史之外的传奇,比如梁启超之子,比如和林徽因、徐志摩、金岳霖之间的情缘纠葛……于此,也都是一个已经被书写的人,一个活在历史和传奇的人,当然是远离现实的。而此种对现实的远离除了我在阅读中的切身感受之外,还有因此带来的现实困境,是雕塑在艺术中的地位使然,是梁思成著述的时代使然,也是身后的变故使然。在阅读中,我还旁侧地去回顾了书中提及的两处遗迹,一是在洛阳的龙门石窟,二是在四川的乐山大佛,都是亲身抵达的地方,在回忆中当然会变得具体,这也是我努力从文字和图片构筑的雕塑世界回归到现实,说不上是挣脱,但是对于文本的逸出真的是在不断地努力中,这种努力可以让我不至于在未知的雕塑史中显得无措,不至于于上古开始的雕塑历史中晕头转向,回到现实,就是让我想起洛阳伊河畔的中原春色,想起大佛脚上的那只停驻的小鸟,如此,都是鲜活的。鲜活是历史之外的存在,而于雕塑来说,本身在艺术发展史上就是凸显出现实的困境,这是地位使然。“我国言艺术者,每以书画并提。好古之士,间或兼谈金石,而其对金石之观念,仍以书法为主。”谈及艺术,或者都是拒雕塑于门外,这种困境也是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盖历来社会一般观念,均以雕刻作为‘雕虫小技’,士大夫不道也。”也就是说,对于雕塑,中国古代的艺术史基本上不做著述,而在梁思成看来,雕塑史艺术之先,是“最古而最重要之艺术”,因为“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这种“最古最重要之艺术”被国人忽略,而尽道书画,也是中国古代雕塑在夹缝中边缘生存的一个写照,梁思成提出的观点是:“然而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往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反映人们的精神追求,这期间,雕塑的功用有过一些转折,最初雕塑是生存之用,充满着现实主义的情怀,比如“凿石为器”,比如上古铜鼎的“浅刻”:“盖人类因需要而制器,器成则思有以装饰之,实为最自然之程序。”这种“自然之程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讲究天人思想的国度来说,也只是一种萌芽,渐渐,雕塑的功用就转向了最初的艺术,从人类生活的内心出发而成器。包括最初对天的敬畏,黄帝时铸鼎“以象天地人”,帝尧时“刻铸鸟状以驱魑魅”,夏代“铸为九鼎,图以山川奇怪鬼神百物,使民知神奸”,对天的敬畏,也是对鬼神,对未知的自然的敬畏,所以在雕塑的铜器、玉器,以及汉代的墓饰遗物和宫苑中的瓦当图饰,都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生存之用变为心灵的一种寄托,也是雕塑从现实主义走向艺术的一个转折。而从汉代开始,与佛教等宗教的结缘,对于雕塑来说,则是一次飞跃,“东汉延熹八年,于宫中铸老子及佛像,设华盖之座,奏邻天之乐,亲祀于濯龙宫,此中国佛像之始也。”各类佛像艺术题材的表现,推动了中国雕塑的极大发展,从晋代月支沙门至洛阳造像供奉佛像开始,到戴逵作无量寿木像,从南北朝南朝的石狮“为门卫者”,到北朝大同云冈石窟的建造,以及龙门石窟古阳洞、宾阳洞的“多极薄浮雕,线索凌峻”的技艺和对佛像和悦、庄严的塑造,都丰富了中国雕塑的题材,也使雕塑艺术与现实的“生存之用”渐行渐远,唐代印度七佛像成为佛教造像标准,“技艺上已臻完善”,而武则天时期对龙门石窟卢舍那的建造,使中国的宗教雕刻达到了一个高峰,“其雕刻之精妙,光影之分配,足以表示一种内神均平无倚之境界也。总之,此像实为宗教信仰之结晶品,不唯龙门数万造像中之最伟大为优秀者,抑亦唐代宗教艺术之极作也。”超越了龙门,也超越了当时时代,而成为“宗教艺术之极作”。佛教题材在艺术上的日臻完美,对于中国雕塑来说,似乎是在艺术、宗教的信仰之路上行走,但是作为存在于现世的艺术形式,也必定是难以逃脱现实的侵袭,一方面在物质构成上产生了一些破坏,“龙门造像 自王公以至庶人,莫不以造像为超度之捷径而竞塑造也”,而卢舍那虽然精彩,但是也是建立在现实的风雨飘零和人力摧敲的的反面,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从当时开始,对于这些雕塑艺术的破坏也愈演愈烈,“已将其近邻之各小像毁坏无一完整者”,这就是现实的困境,人类的伎俩毁坏了雕塑的宗教和艺术表达。另一方面,雕塑技术上越来越多“写实之风”,“雕塑技术之自由”较近自然,包括宋代观音像从“象征之雕像,变为和蔼可亲之人类”也是一个偏向现实的转变,而观音女性美的塑造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宗教的造像。这些雕塑风格的转变也都是和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唐代雕塑后期为何死板无生气,就是因为国祚日衰,社会动荡使雕塑艺术的物质基础受到打击,而到了宋代,书画艺术的再次发达,也使宋代雕塑在整体上向世俗靠拢,风尚盛,但“不如唐代之春潮澎湃,且失去宗教信仰,亦社会情形使然也”。而到了元明清,梁思成只用了短短一页就做了简单介绍,“明清雕塑一道,或仿古而不得其道,或写实而不了解自然,四百年间,殆无足述也。”雕塑命运多曲折,技艺的变化也折射出艺术、宗教和现实的微妙关系,雕塑最开始作为“雕虫小技”,为国人所忽略,就是在现实中的尴尬,到后来佛教造像和雕刻艺术不断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品,实际上是超越现实,而最后在融入世俗社会中没有更好的创新发展,而使之“死板无生气”,也是社会动荡的结果,艺术终究是在现实中生存,边缘性导致其最后只能走向另一种尴尬。而在梁思成看来,雕塑被视作“雕虫小技”,除了历史的误读之外,还有现实社会对其的不尊重。此书为《中国雕塑史》,实际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而只是简史而已,甚至在梁的著述之外。1928年,梁思成在回国之前,曾到欧洲参观了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地的著名古建筑。国外对古建筑的保护,对比自己的国家,梁思成的忧戚马上显现出来,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祖先给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古建筑遗产,如今却是满目苍凉。珍贵的龙门石窟、敦煌壁画任意被盗卖,被抢劫,千年文物流落异邦,大批古建筑危立在风雨飘摇之中。梁思成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民族的耻辱,所以他希望中国人写出自己的建筑史,从1931年起,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他明确提出:“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而如此雄心的写作计划,并没有在这本”简史“中得到体现,他也提出“国人之著述反无一足道者,能无有愧?”但是作为当时现实,”欲周游国内,遍访名迹,则兵匪满地,行路艰难。故在今日欲从事于中国古雕塑之研究,实匪浅易。”也就是社会动荡使他难以实现“百闻不如一见”的证据著述,陈明达在考察此书后推断书稿作于1930年,书稿简略,实际上是梁思成在东北大学讲课的提纲而已,因为“当时国内调查工作尚未开展,考古工作刚刚开始,所以文中实例多引自外人书籍或国外博物馆藏品。”所以这本《中国雕塑史》只有文字是梁思成的,而其中大量的图版,则是后来由林洙选进去的。对于梁思成来说,对于这个遗憾,“不得不借重于外国诸先生及各美术馆之收藏,甚望日后战争结束,得畅游中国,以补订斯篇之不足也。”此为现实的第二重困境,而在著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大量的雕塑文物流失海外,梁思成在书中只能引述欧美美术馆之收藏进行讲学之用,或者在他内心,也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耻辱般的煎熬。当然,1930年的现实困境和社会动荡有关,和民族保护有关,而对于梁思成身后事,现实又像是对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而此玩笑在21世纪的今天发生,也是对梁思成所说的“能无有愧”的一次现实发问。结束东北大学的教学,梁思成和林徽因就住在北京进行研究,他们所住的地方就是现在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2011年,被列为普查文物的梁林故居最终未能幸免,近年来先是被拆毁近半,2012年更是爆炸性地有了“维修性拆除”,立刻引起了舆论的哗然,这个名称骨子里就是暴利蚀骨,有人说:“城墙的拆除是第一次文化死亡,肉体的消失是第二次死亡,梁林故居拆除是第三次死亡。”死亡对于生命和肉体来说,是必然,而对于艺术来说,则是不幸的悲哀,面前这薄薄一册“简史”,在千百年来,雕塑或许一直没有在艺术的大殿里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所谓“雕虫小技”的现实困境,是对艺术的不敬,也是对艺术家的无耻绞杀。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梁思成的成名作品,对中国雕塑发展史的了解来说,是一部好作品。
  •     好书 大师经典 值得收藏 慢慢细看
  •     内容有些单薄,多是讲稿拼凑而成,毕竟年份太早,不比现今去趟国博
  •     如果能写的再细致些,这又会是一部经典吧。。。
  •     梁老师为东北大学准备的教案,局限于当时的条件,感觉并没有很详尽的讲解清楚,但作为梁老师的手稿,还是很珍贵的。
  •     和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一起买的,好书!
  •     单向的看书不及双向的互动式看书,需要有深度的讲
  •     中國再也不沒能出現像梁思成這一輩的大師了。
  •     中国雕塑史基本等同于中国佛像雕刻史。。。
  •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好好读书”!
  •     毕竟是讲义整理出来的,简略了点儿
  •     为了云冈石窟读了这本,因为页数不多所以没费多大力气,元明清一下就带过了,让生活在北京的我有些无措T^T
  •     大家就是大家,言简意赅,在引用史实时却从未忘记自己讨论的是关于艺术的问题,虽实物资料不如现在的丰富,可对于主旨的展开却一点也不含糊,现在的大多数人缺乏的不是历史的背景知识,而是对于艺术,对于如何了解,欣赏,介绍美的一窍不通与毫不在意
  •     这本《中国雕塑史》实际上是梁思成先生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雕塑史“的讲义,因此显得部分内容比较粗略,但瑕不掩瑜,书中关于中国雕塑历史的精妙论述,特别是关于佛造像历史的论述,依然是精彩纷呈的。喜欢研究雕塑历史或者中国宗教造像艺术的,值得一观。此外,三联的书排版印刷装帧质量依然令人信服。
  •     一本精美的图鉴,辅以简洁的文字,看下来像场旅行。
  •     诶,通俗易懂,但是不知其味。。。。我咋觉得一般
  •     梁大师的书真是好啊真是好,纸质和内容都很好~
  •     现在通过考古发掘等手段有了更多新材料,这本看起来就比较简略了
  •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同《中国建筑史》一起买的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了解雕塑历史的入门作品值得收藏
  •     梁思成1929-1930年在东北大学的授课提纲,十分简略,而且书香云集上的电子版没有配图。btw,我是怀揣着一颗八卦的心看完这本书的;)
  •     了解本国的建筑,这本书很有帮助。
  •     可以说是不完整的遗憾之作,因为成书早,考古资料不足,缺少实例支撑,看着不过瘾,而且梁的文字部分也缺乏更有力的分析与总结,总像是一个外行人在隔靴搔痒。很是遗憾。
  •     是演讲的史纲,在南北朝这个佛教艺术开始发展的时期着力颇多~
  •     雕塑 建筑在中国古代是工匠干的 很低贱的行业 不是艺术 而在西方位置却很高 于是近代国人开始研究 但也就是这水平 由于中国人没有积累的习惯 都是一乱一治 实物大都不存 只能意淫
  •     书还可以,只是附带的零碎太多了。出版社你就不能把夹带的那些一并收到书里吗?
  •     不懂建筑和艺术,读了之后涨了不少知识。
  •     书本文字内容并不多。我是用两个半天读完的。其中重点讲述了中国佛像造像的历代特征及演变。看完以后很有要出走去各地石窟看看的冲动。可惜的是在本书著述的年代,山东青州窖藏的佛像造像还未出土,因此本书未涉及这部分内容。但本人最为偏爱青州造像的风格。因此觉得中国雕塑史上缺了这一重要部分。
  •     只有大师才能写出若如此震撼的书。
  •     梁思成先生在民国和建国后为中国的传统建筑留下的不仅是学术、而且保留了大量的艺术文化信息,三联出了先生好几本书,先后一一购得、对先生的学养敬重有佳!先生这本雕塑史比之其它几本略有简单,但其中很多图片资料现己见不到原物,珍贵亦然!心爱之物!细心保存以留后人!
  •     理应了解
  •     中国的雕塑更多的体现在宗教上,反映人文的很少。本书素材主要来源于出土文物以及现有的佛像资料。整理成这样也是殊为不易啊。
    书籍手感很好。
  •     看不懂雕塑的人居然很喜欢这本书。。。好久没读文言了啊
  •     感觉是写来给外行人看的,理论和总结概括性的东西说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在举实例来说明,但图是黑白的,清晰度也不够,对说明帮助并不大。
  •     一位大师的心血,语言简洁,亲历寻访,后世瞻仰,钦佩之极
  •     大师的书一定要收藏的
  •     前面几朝引经据典,到留存塑像多的朝代,介绍的非常细致。一些去过的景点,想来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述。书中提到的几处地方还是值得去或再去观摩滴。
  •     因为大学想学建筑,所以买来了解了解,看内容还是很不错的哦
  •     相信梁思成的书是经典,一直想买,终于买到了。
  •     喜欢梁先生的书,
  •     大一在一次文化人类学课上看的,是学术著作,可读性比较强,材料也很丰富。
  •     这本书 说实话有点看不大懂,大学时听院长极力推荐他的书,今日买书一看,果然非比常人!
  •     了解历史,开拓视野。
  •     喜欢中国古代的各种雕塑,从这个侧面了解古代中国的风貌。
  •     东西不错,质量绝对好,图片虽然是黑白的但是很清晰,一如既往的支持当当,就是快递有点慢了,不过没关系。
  •     可惜不是特别完善。梁先生对古代雕塑很中肯,比如狮子就是哈巴狗,抚掌而笑!
  •     好书 精美大本
  •     虽然是空白多了点,画多了点,但正适合我们这些初学者。
  •     书很好,老公很喜欢。
  •     梁先生的大作,其实已经读了好多遍了。买了之后又温习了一遍。
  •     相比较之下,那本佛像历史简直就是糟粕,抄袭,拼凑,乱七八糟
  •     一本精简的纲要,自己背景有欠,不能完全消化。图片的编排真是不能让人好好阅读
  •     总的说来很有可读性,梁先生身体力行所著,不过这一版的有些小错误,有两幅图介绍反了
  •     喜欢梁思成先生的书
  •     是本雕塑简史,有些好像是提纲。有点难懂。
  •     草稿,只有六朝与唐有详述
  •     简洁以概。具体的还需要专看。
  •     蜻蜓点水。小有收获!
  •     大部分就是介绍了一点青铜器和佛教雕塑,这样也能叫中国雕塑史?
  •     写得比较简单,着重南北朝和唐,其他就几句话。标准的学术文章。
  •     因为大学学建筑,所以买来了解了解,看内容还是很不错的哦。重温一下。
  •     了解中国雕塑历史,学习
  •     梁先生文笔精练优美,配图甚多,缺点是早期作品,相对于今天大量新材料的收集整理与涌现,此书的价值不高,大多为描述排列几无决定性结论,历史意义高于学术价值。
  •     只需看看书中那些精致的手工绘图,就可以品味民国一代人的精神趣味。相比我们这个粗鄙的时代,这本书为你展开的是另一个世界。
  •     梁公于美术、雕塑造诣极深。此书读来,收益非浅!
  •     好书、好卖家,好服务。满分
  •     梁思成先生的书,研究极为透彻,实在是一本好书。
  •     藏书推荐:★★★☆☆
    内容OK,有大量的黑白图片。推荐购买!
    但是有两个问题:1\封面本来以为就是黄色区域那么大,其实他旁边还有一圈白色,就是说,开本比较大。
  •     本人原以为是白话文 结果大多都看不懂啊 从上古到元明清
    其实很想了解的 但是有力而心不足 。。。
  •     成书较早,资料还不完备,而且作者对于元明清三代成见太深。
  •     非常不错的书,专业性很强,业余爱好者阅读可能稍有困难。
  •     梁思成先生的才气毋庸置疑,半文半白的文字流露出民国气息,但内容还是过于简单,书名不如写作雕塑简史
  •     好喜欢三联的书。可以图是黑白的。
  •     可能因为是梁先生的著作所以评分过高了。这本书在开篇就表明这不是一本完整的论述,可能只是梁先生备课的提纲。典型部分如秦代,寥寥数语,又如明清,或许当时人们尚未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雕塑史研究体系,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明清时代的雕塑成就。无论如何,这本书的内容并不与书名相配。我完全没有贬低梁先生的意思,我只是认为这些内容完全不应该作为一本独立的,而且名字很大的书出版——我想如果梁先生在世,他一定不会同意出版如此一份不完善的提纲的。
  •     大家手笔,底蕴深厚,经典。
  •     没想到这本书这么薄,只能称简史
  •     并不全面,而是偏重于山西建筑。
  •     挺好的,要里是彩页就更好了。
  •     字比图还少,只是个大纲。正好把游历过的四大石窟梳理了一遍。
  •     可以继续看看《中国建筑史》
  •     对雕塑没有概念,听大师怎么说。
  •     装帧很好,空白太多。
  •     书挺好,但包裹太差了,书都折坏了。
  •     这本粱思成和林徽因共同完成的著作非常真贵,对于第一部介绍中国雕塑的书籍,非常值得收藏和拥有,三联的出版,装帧也很大气,很方便读者研习。
  •     重读
  •     梁先生的思想在中国建筑史上地位独特
  •     實中國佛像雕塑史。重在北魏至隋唐之際。佛教之造像本於印度中亞,北魏分南北兩派,北派實我國石匠之創造,延及隋唐之造像,大盛。
  •     我国言艺术者,每以书画并题。好古之士,间或兼谈金石,而其对金石之观念,仍以书法为主。盖历来社会一般观念,均以雕刻作为雕虫小技,士大夫不道也。然而艺术之始,雕塑为先。此最古最重要之艺术,向为国人所忽略。
  •     学习了~梁思成老师半白话文的写作风格,读起来颇有意味。
  •     书的质量排版我都喜欢,有想要读下去的欲望,只可惜不是彩图版的。呵呵
  •     偏重于佛像的历史,因为是讲稿所以很多地方(特别是魏晋隋唐以外的朝代)写得都很简洁。可能是看得我心里久已压抑的愿望又蠢蠢欲动了居然有感动到流泪的感觉= =
  •     书有点薄,想是未完成。
  •     失之过简
  •     系统的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书。
  •     很佩服梁思成的文采,能把晦涩的专业知识写得如此美好,他对历史也是了如指掌,真正是满腹经纶。很长见识,很多东西豁然开朗。好文笔不只用来写散文和小说,用来表达深厚的专业知识,才是好文笔最好的用途吧。
  •     内容较简,考据不多
  •     书的内容很好,只是收到的时候封面很脏。
  •     此书绝对属于神品级,文辞优美、深入浅出,观之即为享受!
  •     貌似读晚了
  •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     文简略,可增添者想必还很多
  •     看书不仅是看书,更是跟随作者的思想去漫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