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黄杨木雕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雕塑 > 乐清黄杨木雕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806867747
作者:刘瑞坤
页数:149页

章节摘录

  乐清黄杨木雕是我国木雕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种类,因取材于黄杨木而得名。它质地坚韧,表面光洁,纹理细腻,色泽黄亮,雕刻精细,造型生动,颇具艺术特色,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合称为“浙江三雕”,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料记载,我国木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完整作品存世。乐清地处浙江南部沿海,依瓯江,靠雁荡,林茂水秀,优质的黄杨木盛产于此,这为乐清黄杨木雕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黄杨木雕的制作,从现今搜集的民间艺人口述资料以及故宫博物院所藏实物推断,在宋元时期初露端倪,明清时期逐渐在各地产生影响,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据载,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乐清柳市艺人叶承荣用黄杨木雕刻太上老君道祖像,令世人瞩目。对此,《中国美术全集》一书中有记载:“晚清案头黄杨木雕孕育于浙江乐清县。相传著名木雕艺人叶承荣在道光二十年前后雕刻了黄杨木太上老君道祖像……从此以后,叶承荣便开始了黄杨木雕人像创作,并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儿子叶茂纪。”由于受到乐清当地板凳龙上的圆雕戏曲人物的影响,叶承荣、叶茂纪父子这期间用黄杨木雕刻了仙女、济公、罗汉、佛像等案头艺术品。这说明当时乐清黄杨木雕作品已经成为人们案头上的摆设。  其实,乐清民间木雕艺人的雕刻技艺,早在当地传统的龙档制作中就已显露出相当水平。龙档,据传始于明朝末年,当时由于渠堤连年失修,洪水泛滥,人们为消灾避难,用竹篾扎成龙头,用木头做成板凳,再串联成木板龙,称之为“板凳龙”或“龙档”。每逢正月初十上灯至十七夜落灯,各村都拉出自己的板凳龙,汇集于一起互相比美,后逐渐成为民间文化娱乐形式。至清代,龙档的雕刻已颇为精细。现存乐清市海屿乡雪湾村的木雕龙档制作于清光绪年问,从档头到档尾(龙头、龙尾)全长18米,十二节,共二十四档。档头、档尾和档镶中的戏曲人物用樟木雕刻而成,每档插上立体圆雕人物,人物高约23厘米。大档背和小档背三面雕刻浮雕人物,平面有浮雕花鸟、山水一类图案,档背联口处雕刻有牛、象、犀牛、麒麟、虎、豹等动物形象。档头、档尾背上配有木制旗杆、牌坊及亭台楼阁,飞檐斗拱、栏杆龙柱皆十分精巧,亭内摆设着小型圆雕戏曲人物,有“甘露寺招亲”、“郭子仪拜寿”、“姜子牙挂帅”等。整条龙档上朱红漆,还贴有金箔,绘有红、黄、蓝、绿、紫等色。龙档上的雕刻技法有透雕、浮雕和圆雕。显然,明清板凳龙娱乐活动的盛行为乐清黄杨木雕艺人的群体发展和创作技艺的提高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据有关资料记载,清道光年间翁烊的叶承荣、杨宏发,民国初年后盘屿新城的潘雨亭,湖头沙岙桥头的黄福昌,翁烊的叶阜如、王凤祚等都是木雕高手,尤其是在戏曲人物的雕刻中,他们十分注重人物的造型、动态、神情和衣物的刻画,这显然为他们后来成为最具实力与影响力的黄杨木雕艺人奠定了基础。  乐清黄杨木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匠师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辛勤的手工劳动,创造了乐清黄杨木雕这一辉煌的工艺物质文明,并通过教育的手段,把手工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但由于受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鄙薄技艺、鄙薄工匠,以为匠作末流,只是雕虫小技,因此,在旧社会里,那些聪明能干、技艺高超的工匠,虽说是传统技艺文化的创造者,但身份、地位、经济与文化实力都几乎处在社会底层,即手工艺人阶层。长期以来,他们只能靠师傅带徒弟一代传一代,凭经验传授成为技艺传承的唯一方式,既没有规范化的教学体系,也没有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学徒在长期的劳动中仅靠个人悟性来体会师傅的技艺,来承袭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代代延续。  显然,技艺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传承就会重复、停滞,造成在功能、造型、纹饰和观念上的凝固。但如果没有传承,创作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了依托。所以传承有序、取舍由人也就成为技艺文化自觉发展的关键。在这方面,应该说朱子常的成绩是十分出色的,他对乐清黄杨木雕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朱子常(1871—1934),一说是温州永嘉乌牛人,一说是乐清洪渡桥村人,1892年间曾在乐清求师学艺。他最初在乐清拜雕塑艺人潘雨亭(小名阿陆,人称“陆仙”)为师时,只是想学习佛像雕塑。由于他生性聪慧,刻苦好学,在学习雕塑佛像的同时,很快地接触到乐清黄杨木雕,还和从事黄杨木雕制作的青年艺人葛醇、叶阜如、叶品芳等人有所交往,并经常就黄杨木雕方面的技艺进行交流和探讨。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序言发展历史概述【壹】乐清黄杨木雕的起源【贰】乐清黄杨木雕的传承【叁】乐清黄杨木雕的兴盛【肆】乐清黄杨木雕产业迅速壮大艺术特色与艺术价值【壹】乐清黄杨木雕的艺术特色【贰】乐清黄杨木雕的文化价值【叁】乐清黄杨木雕的收藏与鉴赏工艺流程与雕刻工具【壹】乐清黄杨木雕的工艺流程【贰】乐清黄杨木雕的雕刻工具代表人物与作品【壹】乐清黄杨木雕代表人物与作品【贰】群英荟萃、名家辈出保护与发展【壹】亮点与问题【贰】保护与展望附一 作品欣赏附二 创作研究论文后记

编辑推荐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抢救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浙江省文化厅、财政厅决定编纂出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浙江省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十四个项目,逐个编纂成书,一项一册,然后结为丛书,形成系列。  《乐清黄杨木雕》为其中之一的《乐清黄杨木雕》分册,乐清黄杨木雕是我国木雕艺术的一个重要种类,因取材于黄杨木而得名。

作者简介

《乐清黄杨木雕》内容简介:乐清黄杨木雕是我国木雕艺术的一个重要种类,因取材于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雕是一种立体圆雕艺术,作品主题突出,其用材讲究,色泽黄亮,纹理细腻,雕刻精细,造型生动,题材广泛,风格独特。经过一代代艺人的薪火相传和不懈努力,新品迭出,韵味无穷,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并称“浙江三雕”。

图书封面


 乐清黄杨木雕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