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爱情的心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100067720
作者:[美]纳撒尼尔•布兰登
页数:229页

章节摘录

在对女人的态度中,基督教也展示其对爱情关系的强烈敌意,这种关系将欲望和倾慕、肉体和精神价值融为一体,而且是以伴侣之间的绝对必要的平等为基础的。在基督教最深层的教义中对浪漫爱情始终是反对的。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在个人生活行为中个人判断的应用,对性爱欢乐的享受,都是对浪漫关系的选择和体验所必有的我行我素的行为,都会受到基督教的谴责。优雅的爱情:浪漫爱情的原始预示鉴于中世纪残忍非人道的性压制和教会对婚姻的严格规定,那么对男女关系更好看法的第一次盲目探索,竟是以一种称为“优雅爱情教义”的有关爱情和婚姻的各种信念奇怪混合的形式出现,就不令人惊讶了。优雅爱情的教义起源于11世纪法国南部,它是由贵族宫廷里的抒情诗人和诗人发展起来的——这些宫廷通常是由参加十字军远征的贵族妻子们控制的。这种教义把男女之间的高尚激情——不是男人和他的妻子之间而是男人和别人妻子之间的高尚激情作为一种理想来维护。这时在激情和精神意义上的爱情被明确地认定为婚外恋情。优雅的爱情因而维护了几百年来人们已经接受了的对婚姻令人忧闷的观点。对于优雅的爱情是一种真实的或者主要是一种文学的现象有相当的争议,但是历史记录的事实表明这是中世纪人头脑里的一个观念。

前言

这本书原发表于1980年,那是在一个困难时期写的。我的妻子帕特里夏仅37岁溺毙,我还处在哀悼亡妻的痛苦中。在写这本书时——妻故世两年后——我还没有从痛苦中恢复,十分脆弱,感情上一片混乱。我从来没有感觉到爱情的主题有现在这么重要。我当时觉得我是以血写书。在那以前的十多年我一直想写这样一本书。我的目的是提出一个浪漫爱情的新观点,明确指出那些可能决定这种爱情关系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因素。这本书出版后不久,一家报纸的记者来采访我。她问了许多关于我是如何理解浪漫爱情观念的问题,以及我认为浪漫爱情的挑战是什么。然后,她说:“布兰登博士,如果你不在意,我想问你一个私人问题。难道浪漫爱情不会让你感到害怕吗?”她的问题完全出乎意料,却也引起我的兴趣。我问她:“为什么浪漫爱情要让我害怕呢?”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纳撒尼尔·布兰登 译者:林本椿 等

书籍目录

致谢2007版序1980版序言第一章 浪漫爱情的演变第二章 浪漫爱情的根源第三章 浪漫爱情的选择第四章 浪漫爱情的挑战跋:关于爱情的最后几句话

编辑推荐

《浪漫爱情的心理:反浪漫时代的浪漫爱情》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作者简介

本书系美国心理咨询师纳撒尼尔•布兰登的论文合集,既包括对爱情作为历史现象的研究,也包括对一些具体爱情问题的分析和指导。作者是西方自尊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积累二十余年心理指导咨询的经验,系统地、有理有据地剖析“浪漫爱情”的实质。该书认为,爱情与生俱来,但是现代人的爱情受到工作压力、战争、天灾等诸多挑战,维护爱情需要具备更成熟的心理状态。

图书封面


 浪漫爱情的心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以下为2007版序部分摘录“首先,我们需要伴侣,需要有人分享我们的价值,感情,兴趣和目标;需要有人分担生活的重负并共度欢乐。我们需要去爱;以爱可能的独特方式去发挥情感能量。我们需要发现可钦佩的人,可激励我们,令我们兴奋的人,我们可以讲精力花在他们身上。我们需要别人的爱;被重视,被关心,被培育。我们需要心理洞察能力,以便在对另一个和我们有重要关系的人反应中看清我们自己。我们需要一面心理镜子,这是浪漫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需要美满的性生活,需要对方作为性满足的来源。我们需要一个感情支持系统;需要另一个能真正致力于我们福祉的人,需要一个情感同盟者,这个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是可以信赖的。我们需要自我意识和自我发现;需要通过不断地,比较自然地在和另一个人亲近和对抗的过程中扩展与自我的接触。我们需要作为一个男人或女人的完整体验;需要以只有浪漫爱情才有可能的方式去开发男性或女性的潜能。我们需要与人分享鲜活的兴奋,需要享受另一个人的兴奋,并从中吸取养分。我指出这些“需求”不是因为没有这些“需求”我们就会死,而是因为有了这些需求我们自己可以在世上活得更好。但是作为交换,爱情需要我们负什么责任?我们要准备应对的挑战是什么?作为从业精神治疗医生,我深深感到我们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寻找一个“理想”的伴侣,而这时我们首要关心的是,自己成为我们想找的那种理想伴侣。我们是不是使自己成为值得享有所追求的那种爱情的人?我们知道如何爱吗?”最后的一段的提问,是发人深省的。
  •     这本小书读完有一阵子了,一直没有写点什么,今天觉得似乎该写出来了。有些事情就是这样水到渠成,不能强求。初看这题目,令人费解,什么是反浪漫时代?但看完内容才知道,它其实说的是美国的现状,在作者看来,美国似乎处在一个反浪漫的时代。然而,看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开始思考中国当前的浪漫爱情面临的挑战。书中先是介绍了浪漫爱情产生的历史,人类并非有史以来就会追求浪漫爱情,经济反而是最初的结合原因。或许我们能想出这个道理,但看着作者对浪漫爱情之前的结合原因娓娓道来,还是能感受到原来人类浪漫爱情的产生是如此晚近的事,经济和繁衍在那么长的时间里都在主导着男男女女的选择。对我而言,这意味着,我可以更加理智和客观地看待现在社会在择偶上的物质筛选。如果说美国已经走进了一个成熟的以浪漫爱情作为婚姻基础的时代,已经开始反思浪漫爱情带来高离婚率等一系列问题的弊端,那么,在我看来,中国还正处在从经济婚姻向浪漫爱情过渡的阶段。就像西方国家已开始讨论后现代,而我们只是在走向现代的路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中国仍是蹒跚学步,过去集体主义和传统的家庭观念在很多年轻人的身上都留有痕迹。并非中国本土不存在浪漫爱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诗句流传至今,但爱情的前提条件是平等,如果以此衡量,浪漫爱情在中国的广泛出现并不久远,远未成熟。正巧最近听到一些身边的故事,让我想到,或许现在这批正在寻找另一半的70后和80后,正巧夹在传统的爱情观即政治、经济婚姻和个体主义爱情观即浪漫爱情之间,正如美国当初的演变一样。所以,我们能看到他们在“四有新人”和爱情之间的挣扎,在现实和感觉之间的彷徨。有人在劝说自己要理性,有人在义无反顾地投身激情,更有人在电视上堂而皇之地宣称,“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继而又引来一片热议,有人赞赏其真实,有人讨伐其功利。可见,经济婚姻与爱情婚姻之争,在中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身处其中的人们,也许会经历迷茫与困惑,但也不妨换个角度,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机会,无论怎样,忠于自己就好。这部分思考似乎有点沉重,不过,书中关于浪漫爱情的根源和选择或许可以让人更加轻松愉快。作者认为浪漫爱情的核心是心理可见性,为什么你会对某人有感觉,通俗地说,是因为大家能谈得来,能互相理解,而这种在他人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就是心理可见性。因此,在选择配偶上,他强调生活感觉的一致,强调价值观的相似。关于择偶标准有很多理论,有的认为人总是在选择自己希望成为的人,所以对方只是自己的投射;有的认为应该按照木桶原理,避免对方身上有自己不能容忍的部分;还有的认为双方差异互补会更和谐。我个人更加倾向于接受本书作者的观点,我愿意相信还是存在着“合适”的两个人,而不仅是自己的幻想,或者只要经营得当,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另一半,诸如此类。如果说作者通过自己的婚姻,证明了合适的两个人在一起可以长时间的甜蜜,那么,他最后对爱情挑战的大量篇幅似乎在说,他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这是最值得心理学研究关注的一章。其中提到自尊与浪漫爱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自尊是建立健康爱情关系的前提条件,但自尊没有绝对的有或无,而是一个谱系,一般来讲,两个人的自尊水平相当,而且相对较高,关系会比较健康。对此,我深表赞同。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与个人自尊水平有很大关联,而作为最重要的亲密关系,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需要一定的自尊水平去维持双方的健康发展,以保证关系的良性发展。我是相信爱情的,正如本书作者。美国社会中很多对于浪漫爱情的指责是不成立的,因为他们指责的不是真正的爱情,那是自尊水平不够的两个人建立的关系,如果我们把浪漫爱情的定义建立在自尊的基础上,那么,爱情将会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爱情的模样
  •     充分说明出版社对图书质量的重要性。。。第一章很精彩
  •     楼上可否告知一下这两本书在哪里可买到,译者和出版社是?
  •     10年8月15-16日
  •       这本小书读完有一阵子了,一直没有写点什么,今天觉得似乎该写出来了。有些事情就是这样水到渠成,不能强求。
      初看这题目,令人费解,什么是反浪漫时代?但看完内容才知道,它其实说的是美国的现状,在作者看来,美国似乎处在一个反浪漫的时代。然而,看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开始思考中国当前的浪漫爱情面临的挑战。
      书中先是介绍了浪漫爱情产生的历史,人类并非有史以来就会追求浪漫爱情,经济反而是最初的结合原因。或许我们能想出这个道理,但看着作者对浪漫爱情之前的结合原因娓娓道来,还是能感受到原来人类浪漫爱情的产生是如此晚近的事,经济和繁衍在那么长的时间里都在主导着男男女女的选择。对我而言,这意味着,我可以更加理智和客观地看待现在社会在择偶上的物质筛选。
      如果说美国已经走进了一个成熟的以浪漫爱情作为婚姻基础的时代,已经开始反思浪漫爱情带来高离婚率等一系列问题的弊端,那么,在我看来,中国还正处在从经济婚姻向浪漫爱情过渡的阶段。就像西方国家已开始讨论后现代,而我们只是在走向现代的路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中国仍是蹒跚学步,过去集体主义和传统的家庭观念在很多年轻人的身上都留有痕迹。并非中国本土不存在浪漫爱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诗句流传至今,但爱情的前提条件是平等,如果以此衡量,浪漫爱情在中国的广泛出现并不久远,远未成熟。
      正巧最近听到一些身边的故事,让我想到,或许现在这批正在寻找另一半的70后和80后,正巧夹在传统的爱情观即政治、经济婚姻和个体主义爱情观即浪漫爱情之间,正如美国当初的演变一样。所以,我们能看到他们在“四有新人”和爱情之间的挣扎,在现实和感觉之间的彷徨。有人在劝说自己要理性,有人在义无反顾地投身激情,更有人在电视上堂而皇之地宣称,“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继而又引来一片热议,有人赞赏其真实,有人讨伐其功利。可见,经济婚姻与爱情婚姻之争,在中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身处其中的人们,也许会经历迷茫与困惑,但也不妨换个角度,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机会,无论怎样,忠于自己就好。
      这部分思考似乎有点沉重,不过,书中关于浪漫爱情的根源和选择或许可以让人更加轻松愉快。作者认为浪漫爱情的核心是心理可见性,为什么你会对某人有感觉,通俗地说,是因为大家能谈得来,能互相理解,而这种在他人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就是心理可见性。因此,在选择配偶上,他强调生活感觉的一致,强调价值观的相似。关于择偶标准有很多理论,有的认为人总是在选择自己希望成为的人,所以对方只是自己的投射;有的认为应该按照木桶原理,避免对方身上有自己不能容忍的部分;还有的认为双方差异互补会更和谐。我个人更加倾向于接受本书作者的观点,我愿意相信还是存在着“合适”的两个人,而不仅是自己的幻想,或者只要经营得当,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另一半,诸如此类。
      如果说作者通过自己的婚姻,证明了合适的两个人在一起可以长时间的甜蜜,那么,他最后对爱情挑战的大量篇幅似乎在说,他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这是最值得心理学研究关注的一章。其中提到自尊与浪漫爱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自尊是建立健康爱情关系的前提条件,但自尊没有绝对的有或无,而是一个谱系,一般来讲,两个人的自尊水平相当,而且相对较高,关系会比较健康。对此,我深表赞同。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与个人自尊水平有很大关联,而作为最重要的亲密关系,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需要一定的自尊水平去维持双方的健康发展,以保证关系的良性发展。
      我是相信爱情的,正如本书作者。美国社会中很多对于浪漫爱情的指责是不成立的,因为他们指责的不是真正的爱情,那是自尊水平不够的两个人建立的关系,如果我们把浪漫爱情的定义建立在自尊的基础上,那么,爱情将会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     爱情其实是自私的,所以要慎重,没有多少爱情可以胡来
  •     方向很好很健康,但有的地方讲得太细(被定义),反而有乌托邦的气息,远离了现实的复杂性。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所谓无私的爱情和因此而带来的悲观气质的批判,作者始终立足于(健康坦诚的)性的现实上。
  •     经典。可是我吸收的知识和这个重合了,所以也就这样吧。
  •     读来让人更理解爱情是什么,对于爱思考的人还是本好书,值得收藏。
  •     首先,感谢祥瑞御兔的推荐,其次及最后,我决定推荐给兔子看。
  •     书质量很好。内容让我感同身受。感性与理性并存
  •     太专业了以至于看不懂 我需要去看心理学的入门书
  •     很高兴有人能这样解读爱情。
  •     布兰登的《自尊的六大支柱》对我影响很大,这本研究爱情心理的书也不错。
  •     最后一部分挑战很有意义
  •     那些大谈爱所有的人的人,其实质恐怕是要所有人爱他。
    ——————————————————
    就好象无私的人也有动机一样,人的关系还是始终离不开互利与互爱呀。
  •     也是朋友要得 他说不错 O(∩_∩)O~
  •     只要不是个群氓,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痛苦后,还能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想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这个作者翻译成中文的还有两本书都是谈自尊的。或许要一起拿来念。评论有帮助,谢谢。
  •     装潢印刷很好!没人说得清楚爱,但需要学习与体验。
  •     论文参考。
  •         罗曼蒂克的理念常常站在历史的对立面。这是因为,首先,它是个人主义的,它过多地注重人与人的不同和个人选择的重要性。而抛开了人类是一个可以相互替代的集体这样的观点。其次,罗曼蒂克爱情还是自私的,这不只是指它的小气和敏感,因为从哲学意义上讲,利己主义是指把自我实现和个人幸福作为生活的目标,而罗曼蒂克的爱情的原动力正是来自对个人幸福的强烈渴求。
      
        罗曼蒂克爱情的定义:男女之间在精神上、情感上以及性方面产生了强烈的依恋。它是一方对另一方高度认可的反映。·
      
        我们承载着过去,既有财富,又有包袱。如果我们不了解历史,不了解我们自身进步的历程,我们这些当代人就不可能充分了解横亘在我们心灵里,并妨碍我们得到幸福的障碍物是什么。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缺乏感情的因素,其必然结果便是使性行为越来越趋向于随意。
      
        集体意识,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认为罗曼蒂克爱情对社会有害,也对部落即社会的安宁产生危害。
      
        性爱、爱情和婚姻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虽然有些时候它们有关连。性爱并不意味着爱情,但罗曼蒂克的爱情则包含了性爱;爱情不需要婚姻,而婚姻却必须包含爱情。
      
        我们当代对罗曼蒂克理解的3个原则:
        1)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自由选择上的,它不应受家庭、社会和宗教的约束
        2)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倾慕的基础上
        3)爱情不是打发无聊的东西,它对人的生活至关重要
      
        我们的生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命运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而选择本身就意味着我们的存在。
      
        作家们在寻求表达生活爱情的意义的时候有些迷茫:他们有意无意地发现原有的道德观不能解释世事,不能付诸行动,不能成功,不能成为人类追求幸福的座右铭。所以他们经常用悲剧作为收场,或者是回避矛盾。这种做法也使得他们自己的人生哲学存在着矛盾:他们有时视个人为英雄,但视生活为悲剧。他们无法将世事杜撰完满,同样也无法用传统的宗教价值或是他们自己带有反抗性的个人价值观(这通常缺乏理性)来达到这样的完满。
      
        无论我们最终以什么方式寻求两性关系的完满,都不应该以牺牲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来达到这一目的。
      
        具备创造和革新能力的人,通常总是更能承受孤独的境遇,即使把他们放逐,他们也不愿意随波逐流。连未知的空间也不能像组织周围人那样阻止他们。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之一。我们称之为“天才”,实质上更多的是有勇气、胆量,更多的是有魄力。
      
        我们最终只能是我们中的“这一个”,意识的孤岛是决定我们孤独的根源。
      
        人们生活悲剧性的反讽意味在于极力否认孤独,并以此否认爱情。没有“我”去爱,何谈爱呢?首先是要有自我,然后才能出现这一个自我遇见另一个自我时迸发的完美的愉悦。
      
        爱,就其总体而言,是对我们看重的东西的一种情绪反映。它是由被爱客体的存在而引起的愉悦经历,这种愉悦是由亲近、互动和投入后产生的。爱就是让所爱的人高兴,就是当所爱的人出现时感到快乐,就是在与所爱的人接触中体验到满足。
      
        作为成人,我们知道爱的痛苦无法排解。我们渴望能体验倾慕,我们期望得到他人的瞩目和尊重。如果这种愿望得不到满足,我们就可能会感到失落。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我们相信世上的一切;我们生活着,我们期望生活的完美;我们是人,我们希望自己的人性圆满。
        我们如果有健康的自尊,我们就会更能清醒地意识到需求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有强烈的不安全感,那么,这种需求就必然会受到羡慕、嫉妒或是愤怒等情绪的干扰,但需求不会消失。
      
        我们都是孩子,我们希望我们路上的冷一瞬间全部打开,照亮我们的前程,并使我们的努力有所回报。
      
        爱的激情的价值在于,它使得我们有机会去表现出我们有能力去爱;它提供了我们能量宣泄的渠道;它是灵感,生存和生活价值的源泉。
      
        所有的生命——生命的本质——都是一种奋斗,而奋斗就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我们渴望在成功的生命中寻求到快乐,以坚定我们成功的信念。
      
        由于我们是自我行为的主宰,由于我们决定自我,决定自我的发展是我们所有动机的核心,所以我们渴望并需要充分地体验自我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爱对方其实也就是在对方心里找回了自己。理想的情侣对我们所做的也就是我们会对自己所做的。这样,通过情侣的行为我们感知了自我。
      
        当两个人相遇时,决定彼此的可视程度是什么?可以说,在于每个人在各自最基础水平上愿意和能够看到对方的能力,正是它决定了个人体验的可视程度。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提到另外两个基本因素。其一是两人间一定程度上的喜好和思维的相互认同,在观察时间、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意识发展等方面的相似性;另一个因素是各自的自我观念在对待和处理心理问题时的一致性,各自能现实地认可并感知对方,以及在内心的观点与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个性的一致性。
      
        如果要用一个简单的办法来区别成熟和自律的个人与不成熟和依赖的个人之间的不同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新认识的人的言语来做到:自律的人是这样开始的:“我对这个人怎么看?”而依赖的人会这样问:“这个人怎么看我?”
      
        性的极端重要性在于它能提供给人类巨大的欢愉。对人类而言,愉悦不是奢侈,而是心理的必须(广义的)。愉悦是生活与生俱来的非物质的共生体,是成功行为的一种结果和回报,就如同痛苦是失败、毁灭和死亡的标志一样。
        迷恋、魅力、激情可以令人“一见钟情”。但深刻的爱情不会由此产生。爱需要彼此了解,而了解需要时间。人们有时说“一见钟情”,那是因为当第一时间的强烈情感反应可能在日后的爱情体验中得以证实和公务,于是人们在回忆中认为那似乎就是爱情。
      
        意识和有目的的直接感知对我们的生存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就是说,我们需要知识,而知识的习得需要概念化的思维。年轻人在这方面的进步发展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经过对于特定情况下思维和感知的不断的长期的积累而成的。我们在此间关心的不是影响这种模式的因素和它的类型,关键是否建立了这种模式。
      
        在我们心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形成和积淀下来的就是你的倾向、策略和习惯——一种心理的暗示。按照这样的方式,生活的感受就得以形成。要知道,我们的许多方面都与个人的生活感受有关。这里有几个非常需要注意的地方:
        1)人类不是万能的。不但我们得到知识要通过一个直接感知的过程,而且我们的努力也未必一定会取得成功。我们要学会欣然地、现实地、无可畏惧地承担自己的想法和判断造成的任何结果;或者,我们要学会这样的本领,即不通过使自己的意识、思想和行动的弱化来降低某种“风险”,以此逃避责任或是将责任转嫁到他人。
        2)我们人类不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我们要制定我们未来的目标并通过努力去实现它。这就需要我们有能力和耐心来淡化及时享乐的念头,准备忍受不可避免的人生磨难,即使是最简单的生存问题也需要我们思考一下我们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我们不能只顾今天。(只顾明天也是不对的,不能极端)
        3)在生命过程中,人类不可避免地目睹和经历各种各样程度不等的磨难和艰辛。我们所能避免的仅仅是因此而引起我们痛苦的状况,和由此影响我们对生活的价值判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痛苦和磨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开朗的心境,保持这样的信念——幸福和成功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和本性,而痛苦、失望、灾祸等则是偶然的非常态的。
      
        我们最可能与那些能让我们体验到基本的亲和力并能彼此互补的人。当良性之间存在互补时,他们就能体验到刺激、挑战和激动,产生提升情感的力量。
      
        两人之间的差异能否成为互补和对彼此关系产生积极影响,主要看各自的特点是否得到对方的认可和羡慕。仅仅喜欢与否是不能达到“互补”的。完全对立的不同是不可能产生互相的激发。能够使差异成为互补而不是对立,只能是那些可“变化”的方面,而不能设计到根本的生活态度(是否诚实,是否自尊就不能变化)。在基本的特性上,我们的取向应该是相同的而不是对立的,我们欢迎的是诸如个人风格上的不同类的事情,在一定范围内,我们不会因此而感到不舒服。
      
        不成熟的爱情的共同特点就是不能现实地看待伴侣,而是用臆想取代了真实。进一步说,他们对所选择的人虽然进行了感知、认可和了解,可却不是理性的,这一点,他们所参与的游戏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不由自主地欺骗自己。当他们的伴侣恰好为了自己的需求而有所动作时,他们就会感觉受到了伤害而为之震惊。这种情况的发生于我们说的不成熟的人也会与其他不成熟的人恰好互补和耦合是一致的。
      
        成熟本身是很难界定的,事实上,由于每个人的行为总是多元的多层的甚至是多侧面的,在某些方面表现为成熟而在其他方面又会有不成熟的一面,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在爱情的表现上同样也是如此。进一步说,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是高度发展和成熟的人,也会有“不成熟”的时候,也会做“不成熟”的事,也会在某个时间里表现出低于正常水准的情感反应。但这不应该使人由此而自惭和自责。成熟的人并不是不会表现出孩子气的举止和感觉无助等情况,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可以拥有和接受这样的情感,只是这种情况不可能持续下去,不可能将生活的日常方式定位于这样的瞬间。这种情感和它的行为方式只是一种在条件许可情况下的某种选择,而不是生活的常态,不是固定模式。
      
        我们曾经受到这样的教诲:“性格决定行为。”我把这句话作这样的诠释,即自我意识决定命运,或者更确切说是自我意识的强烈意愿决定着命运。如果我们信任自己,信任自己的理解里,信任自己的额思维力,我们就会觉得开明,从而进一步激发自己,激发自我去不断提高理解力,这样,我们也就不会受到自我怀疑的影响而变得木讷。反过来,不断提高的能力就会促进自我信任的感受,提高自尊的程度。如果我们存在着自我怀疑,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不信任,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力缺乏信心,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自卑感就会导致我们走向失败,而这些挫折又会回过头来进一步让我们对自我不信任,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跌进了一个陷阱。
      
        显然,对于许多人来说,幸福——焦虑这对矛盾是非常实际的问题,它是阻断罗曼蒂克爱情发展的绊脚石。
        是的,幸福——焦虑的矛盾确实是常见的甚至是孪生的,尤其是未能取得足够的独立意识和个性化的人身上更是如此,自尊的缺失和不充分的个性化是紧密不可分的。没有充分的独立意识和个性化,就不会完全了解自我,就不会完全了解自己的长处,就会产生依赖父母来保护自己的想法。
      
        罗曼蒂克爱情的成长需要接受这样的观点,那就是:幸福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如果我们觉得幸福是件自然的事情,是件正常的事情,我们就会接受它,向它展开双臂,追随它,我们就不会想到要去自我破坏了。
      
        当我们感受幸福之时,如果焦虑由此产生的话,我们必须学会“无为”,就是说学会感受自己的情感,学会任情感飞扬,学会审视自我历程,回眸自我的经历,但在理性审视的同事切莫有自我破坏的行为发生。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幸福耐受力就会提高,我们就能自如地把握幸福。慢慢地,用这种方式,我们会发现享受幸福远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麻烦,快乐原是我们的本性。
      
        自主是指个人具有的自我指示、自我调节的一种能力。自助和自尊是密不可分的,两者都意味着个体的独立和个性化。
        具有资助特征的人懂得这样的道理:人不只是为卯足他人而存在。他们有这样的观念,无论两人间如何相爱,他们依然是独立的个体,要为自己负责。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不再需要任何人证明自己是好孩子,也不再把他们的伴侣视为必须依赖父母而存在,但这并不排除他们有时希望伴侣扮演这种角色,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它不会构成他们之间关系的基础。
        他们长大了,他们不再等待他人的拯救,他们不再按照他人的要求而塑造自己,他们不会始终让自我处于长久的徘徊之中,所以此时他们可以接受罗曼蒂克爱情了。这里的最后一点很重要。自主的人是不会让自己的自尊持续地处于摇摆之中的。他们的价值判断来自于自我的内心,而不会依照他人的变化而随波逐流。
      
        不对孤独感到恐惧之时,就是罗曼蒂克爱情来到之时。当我们不成熟,不懂得孤独的本质时,当我们害怕它,否认它,把爱情赋予了过分沉重的不健康的依赖性时,它反而会僵化我们的爱情。没有自由的空间来自由地呼吸,罗曼蒂克爱情是难以生存的。
      
        对于成功的罗曼蒂克爱情关系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可能就是它必须基于现实主义,就是说,既要看到对方的长处也要看到对方的短处,而不是带着幻想去早就一段浪漫史。
        我们之所以会带着幻觉而不是现实的态度去爱,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需要否认自我的需求,否认自我的渴望,否认收到的伤害,这些我们都无法意识到,却在潜意识里有自我满足,自我疗伤的要求。如果他觉得现在的爱情能够满足他的愿望时,人的最深层次的无意识需求就会做出反应来。
        另一方面,当我们用真实的眼光看待伴侣,既不骗自己也不骗别人时,那么这种真实的爱情就会得到发展。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清楚自己的选择,因此我们不会为伴侣的个性爆发而惊愕。
        当激情和理性相一致时,爱情就能茁壮成长。
        保持爱情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点,就是相对高度的自我公开,即让伴侣进入自己内心的私密世界,同时自己也对伴侣的内心想法发生兴趣。爱人间总是会比他人更敞开心扉。这就是说,他们之间会产生互相信任和互相接受的气氛,当然还有其他东西,但最重要的和居于首位的是双方都要愿意了解对方。愿意互相自我开放,这是必要的前提条件。
      
        我们必须常常问问自己:我们为伴侣创造了一个他能够自由表达自我情感、自我想法的空间了吗?他们不会因为我们的责备、不满而感到害怕吗?他们有为我创造了这样的气氛了吗?
        如果我们不能得到肯定的回答,那么就不要为我们之间的关系的失败而惊奇。假如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成功就在眼前。当男女间有了一个能够自由共享幻想、自由表达需求、自由理解情感的空间,当他们可以自由交流个子的想法,并学会关心和重视他人的想法时,他们就踏上了到罗曼蒂克爱情完满的最基本要素的途径了。
      
        我们所能给与自己所爱的人的最好礼物就是倾听,就是在那里坐着,不要想着必须说点什么,想着如何解决的法子,也不需要刻意去哄人高兴。当然,所有我们能给与他人的一定是我们首先能给予自己的。如果我们自己对待自己就大大咧咧马马虎虎,那么我们就无法对伴侣更耐心细致。认可自我就是认可他人,认可自我的情感才会接受他人的情感。
      
        真实地表达愤怒,表达情感——说出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说出我们对事物的感觉,这就为我们之间的交流打开了大门,为我们的沟通创造了气氛。记住,对某件具体的事情生气与攻击伴侣的性格是两码事。
      
        爱情不会因为真实地表达了愤怒而收到影响。但不说出来的怒气却每天都在导致爱情的死亡。压抑愤怒会导致爱情、性和激情的衰落凋零。
      
        世界上没有人会永远满足我们的需求,也没有人会永远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或是在我们有所需求的时候礼记做出积极的反应。世上没有这样的人,即他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存在的。如果我们想通过蒙骗的手段使得伴侣对我们产生同情或是自责,最终我们都将诱发伴侣的怨恨而自食苦果。所以真实的沟通就是表达我们自己,展示我们自己,并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渴望,亦即放弃自我封闭,并以此作为我们生存的基本方针。
      
        如果我们发现困扰伴侣的问题是有关其自身的一些重大事情,此时,我们就应该识趣地免谈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等待时机或是干脆让伴侣自己去处理解决。
        通过眼神来了解和沟通是罗曼蒂克爱情得以长久的基本途径。眼神的交流就是使得伴侣感受可视的方法。
      
        对于那些不惧爱情,不惧拒绝的情人来说,爱能带来的巨大愉悦之一就是使得伴侣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具有自我意识和更能自我欣赏,就是引导伴侣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发现。具备这种态度是因为他们确实在与伴侣的交往中感到沉醉,感到需要去理解对方,并懂得这种互相的了解永无止境。与“爱情是盲目的”这种论调相反,实际上,爱情具有强大的可视作用,它能深入人的内心,清楚地了解对方,因为爱情的动力和灵感会驱使人们做到这样。而对于我们不爱的人,我们不可能自发地与他们这样长期地、近距离地注视。
      
        激动是我们内心感受到的能量的外在反映。激动的对立面就是情绪的压抑,自我的否定,自我的疏离。人们学习自我否定、自我封闭或许是为了避免受到伤害,或是为了得到赞同。他们可以抱怨空虚、轻浮的情感,但是激情也随之消失。
      
        在我们的爱情中,再没有什么比让我们的伴侣感受到快乐更能使我们感到幸福感到唉的存在了。
        如果人们总是处于忙忙碌碌的情况下,他们就很难有机会去自我发展和自我面对,就很难有机会体验自我。而爱情需要时间来进入自我,了解自我。爱情需要时间,需要休闲。一对伴侣可以从网球场到桥牌桌再到周末的餐厅,他们可以这样形影相随,以为就是在共享生活,但他们没有注意到他们没有时间在心灵上相互了解,他们虽然人在一起,却没有心的接触。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取代伴侣私密的时间,没有任何人可以与爱人相比值得我们去花费时间,有许多东西是不能稍后或是回头可以弥补的,要么是现在,要么可能就是永远没有了。我们并不是长生不老的人,别以为你总会有时间,没人知道明天会怎样。现在,让我们现在就去做!
      
        对于爱情而言,独立意味着不是榨干对方,而是滋养对方。
        滋养,在这里的含义是指无保留地接受对方,对他发自内心的尊重,支持他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内心深处关心他的思想、感情和各种需要,这就为人们能够自由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滋养,在这里也就是意味着接受了他的现状,并相信他尚未实现的未来。这是指要向他坦诚自己的需要,并且牢记他人的存在并非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这是对他人内在力量的充分信任,同时又须在当他人需要帮助时,尽力而为(有时甚至当他人没有要求帮助时也应该伸出援助之手)。这就为人们体验自我创造了一个尽情发表看法和宣泄感情的空间,同时也理解优势人们需要保持孤独和沉默。
        滋养,就是关爱而无需回报,就是细心地呵护,去为他擦干泪水,就是信手给他端来一杯咖啡。
      
        通过不断的给予和接受对方的性愉悦,就能坚定互相间的快乐意识。快乐是爱情的滋补药,它让爱情得以发展。否则,无论怎样信誓旦旦,也很难保证性行为方面不出轨。当然,性不是罗曼蒂克爱情的全部,但谁能想象,没有性的爱情能是什么样子。互相羡慕导致彼此欣赏,欣赏促进爱情成长。没有它的存在,爱情就会死亡。
      
        对婚姻的反感是与许多人对承诺的恐惧密不可分的,这些人害怕将自己的全部投身于某一种关系之中。婚姻的价值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它是否充满快乐。
        专一的爱情,最终可能获得一个最能令人激动的“过程”。
        成熟的爱情特征之一就是具备了对伴侣深入了解的能力,了解厌烦、发泄等情绪出现的时刻,懂得了彼此的存在将不以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剧烈的变动。
      
        只有自尊才能使我们有勇气去面对变化(而不是去对付进步),面对下一个生存的时刻。这种勇气还会反过来促使自尊的提升。要理解和尊重我们渴望长久的想法,就要支持自己去不断取得进步。如果我们有智慧和勇气成为我们伴侣梦想和热望的支持者,我们就能有最好的机会取得那种“永恒”。
      
        那些大谈爱所有的人的人,其实质恐怕是要所有人爱他。
  •     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给人启发的一本好书,言语无法描述的好。值得买一打送给身边所有朋友一人一本。
  •     破除我们对爱的迷思,浪漫爱情的深度探索。
  •     一口气读完,不亚于Fromm的《爱的艺术》今年看的两本Nathaniel Branden的书对我帮助都很大
  •     不错,书上很有价值。
  •     前两章都是废话,后面两章感觉有用的东西多些。还是缺乏社会学科学的调研方法,所有观点都是个人感悟和从诊断中总结出来的,太具有主观性了。全书都是围绕作者的“自尊心理学”,也不无道理吧感觉。
  •     弗洛姆被捧得太高了。这本书关于自尊与爱、相互可见、敬慕等的观点很精辟,没有让篇首许下的“探索维持浪漫爱情所需智慧”成为不副实的大言。
  •     爱情的谱系。
  •     其实这是一本心理学的书,不是心灵鸡汤,要想爱人就要先学会爱自己,接受自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啊~
  •       以下为2007版序部分摘录
      
      “首先,我们需要伴侣,需要有人分享我们的价值,感情,兴趣和目标;需要有人分担生活的重负并共度欢乐。
       我们需要去爱;以爱可能的独特方式去发挥情感能量。我们需要发现可钦佩的人,可激励我们,令我们兴奋的人,我们可以讲精力花在他们身上。
       我们需要别人的爱;被重视,被关心,被培育。
       我们需要心理洞察能力,以便在对另一个和我们有重要关系的人反应中看清我们自己。我们需要一面心理镜子,这是浪漫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们需要美满的性生活,需要对方作为性满足的来源。
       我们需要一个感情支持系统;需要另一个能真正致力于我们福祉的人,需要一个情感同盟者,这个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是可以信赖的。
       我们需要自我意识和自我发现;需要通过不断地,比较自然地在和另一个人亲近和对抗的过程中扩展与自我的接触。
       我们需要作为一个男人或女人的完整体验;需要以只有浪漫爱情才有可能的方式去开发男性或女性的潜能。
       我们需要与人分享鲜活的兴奋,需要享受另一个人的兴奋,并从中吸取养分。
       我指出这些“需求”不是因为没有这些“需求”我们就会死,而是因为有了这些需求我们自己可以在世上活得更好。
       但是作为交换,爱情需要我们负什么责任?我们要准备应对的挑战是什么?作为从业精神治疗医生,我深深感到我们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寻找一个“理想”的伴侣,而这时我们首要关心的是,自己成为我们想找的那种理想伴侣。我们是不是使自己成为值得享有所追求的那种爱情的人?我们知道如何爱吗?”
      
      
       最后的一段的提问,是发人深省的。
      
  •     世界上没有人会永远满足我们的需求,也没有人会永远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或是在我们有所需求的时候礼记做出积极的反应。世上没有这样的人,即他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存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人的孤独感是永远存在的,独立和独自承受也是有必要的。要承认一定的距离始终是存在的。
  •     大师级的著作,富有启发,语言优美,非常喜欢。
  •     看了前半部分关于浪漫爱情的历史梳理和其概念的形成过程
  •     自尊六实践,一书作者。买不到上本书换换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     一本人文主义心理学著作,别被标题骗了,实际上讲的是良好爱情的心理,重点在于自尊在爱情以及人格中的作用。
  •     爱情、或许是这世上最复杂的东西。在这年头、有关爱情的著述着实琳琅满目,但90%都是**、是玷污、是滥竽充数。真正能撇开性猎奇、桃色幻想、求爱手腕等世俗需要,来严谨的、深入的研究这个——或许是世上最复杂奇妙的东西——的书真是屈指可数。这本小书是一份意外的惊喜,我从未读过这么有深度的关于爱情的书。这绝对是一本其貌不扬、却值得耐心寻味的经典~
  •     深层分析爱情为何物的著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