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啊,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人啊,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020055562
作者:戴厚英
页数:327页

前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社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出版优秀长篇小说选拔本,集中展现了当时长篇小说创作的风貌和水平。新时期以后,长篇小说创作的数量大增,题材、风格、手法亦日趋多样。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就,二00四年五月,我们编辑出版了“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收入了二十五位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或以厚重见长,或以独特取胜,或曾引起强烈反响,或为读者喜闻乐见。丛书出版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这次重新出版时,我们对原丛书书目做了调整,增选了一批作品,同时将其中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归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这样,“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的选目更趋完整、全面,且与我社已出版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等两套丛书互相衔接、照应,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阶段和角度更加清晰地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和整体风貌。  我们对所选作品做了文字校勘,部分作品由作者进行了修订。  谨向对丛书出版给予支持的作者和有关出版单位致以谢忱。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2006年12月

内容概要

戴厚英,(1938-1996),安徽颖上人。1960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一直从事文艺理论研究、文艺评论和教学工作。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人啊,人!》《诗人之死》《空中的足音》《流泪的淮河》《悬空的十字路口》《脑裂》,中短篇小说集《锁链,是柔软的》《落》,散文随笔集《戴厚英随笔》《结庐在人境》,以及《性格·命运——我的故事》等。
《人啊,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初版。

书籍目录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

编辑推荐

  《人啊,人!》是一部具有鲜明风格和独特个性的作品。作者以C城大学为背景,通过对几个大学同学各自的坎坷命运以及他们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描写,控诉了“左”倾路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揭示了人为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在人们心灵上造成的巨大伤害和人性的扭曲变形。又以孙悦和何荆夫的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中国的知识分子,虽然历尽坎坷,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依然热爱祖国,不懈地追求真理,能以正确的态度去总结历史教训,把历史交付给未来。

作者简介

女主人公孙悦是C城大学中文系总支书记,她美丽、善良、正直,沉稳中蕴含着热情。但她的生活历程并不一帆风顺、幸福安宁,相反,却充满了痛苦和不幸,无论是个人情感还是精神追求。50年代,当她和青梅竹马的朋友赵振环一同跨入C城大学的时候,她还是个极其单纯的女孩。一学期不到,她就显示出多方面的才能:学习成绩优秀,不断在校刊上发表散文和诗歌,周末舞会上的活跃分子(除赵振环外,不接受别人的邀请),校体操队队员,系话剧团团员。各个年级的男同学都注意她。何荆夫是在迎新生时第一次见到孙悦的,当时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以后他一直关注着孙悦,并引导她读书,他们成了朋友。一次在学校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荆夫与孙悦扮演一对父女。在台上,荆夫抑制不住对孙悦的爱情,突然失态。这时,孙悦才意识到他对自己的真情。但是,她不能接受荆大的爱情,她不愿背弃自己过去对赵振环的誓言,担负忘恩负义、朝秦暮楚之名,虽然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更爱荆夫。她向所有的人公布自己与赵振环的恋爱关系,用赵的出众美貌和温柔体贴安慰自己。荆夫尊重了她的选择,但无法放弃他的爱情,每天在日记上对她倾吐心曲。1957年,校党委书记奚流以鸣放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为由,不许华侨学生小谢出国探望生病的母亲。荆夫贴出大字报批评奚流缺乏人情味,为小谢鸣不平,在校园里引起很大反响,孙悦也在大字报上签了名。不久,孙悦受到组织批评,为签名一事作了检讨。荆夫被打成右派,开除学籍,日记也被摘抄公布。
这使孙悦受到极大的震动。1962年,学校通知荆夫复学。但他已习惯农村生活,并偷偷地研究哲学,而且得知孙悦已与赵振环结婚,潜伏在心底的希望破灭,加之父母均过世,妹妹出嫁,他孤身一人,便远走他乡,过着流浪者的生活。大学毕业时,孙悦留了校,赵振环却被分配到A省日报当记者,为免除赵的顾虑,一毕业孙悦即与他结了婚。他们两地分居。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孙悦就被当作“铁杆老保”揪斗,以后帽子越来越大,越来越脏,直到“C城大学党委书记的姘头”。赵振环埋怨她不该对政治那么积极,认为她不在身边没有尽到妻子的职责,而且感到独自生活难以忍耐。
这时,他被王胖子拉进了风流人物冯兰香的活动圈子,很快他就丧失理智,抛弃了孙悦和女儿,与冯结婚。然而,他发现冯只是一个庸俗可鄙的“ 女人”,孙悦才是他名副其实的“爱人”。他遭到良心的谴责。文革以后,他坚决要与冯离婚,想得到孙悦的宽恕。“四人帮”垮台后,孙悦被奚流从中学调回大学。随后荆夫也被召回。当他得知孙悦早与赵离婚,独自带着女儿憾憾生活,心中重新燃起爱情的希望。这时,中年丧妻的许恒忠也正苦苦追求孙悦,但孙悦对许只有同情,没有爱情。荆夫的归来,扰乱了她平静的生活。经历了十几年流浪生活的荆夫,比原来变得更深沉,敏锐。他的深邃的哲学思想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精辟见解,给思想陷入迷惘中的孙悦带来了一颗启明星。她无时无刻不感到荆夫对自己的强大吸引力,她渴望与他结合,但又对他有一种负罪感,自尊心难以平衡。女儿憾憾非常喜欢荆夫,但当她得知生父赵振环欲悔过思改,又不忍心割舍亲生父亲。这一切都使孙悦矛盾重重。由于何荆夫的《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一书的出版遭到奚流等人的压制与阻挠,孙悦越来越看清了奚流的真面目。过去她把他当做党的化身,道德的楷模,现在终于认清他不过是一个思想僵化、心胸狭隘的人,奚流的思想再也不能主宰她的思维。同时,孙悦与荆夫的接触也增多。她越了解他,越感到自己不能再失去荆夫,不能让他一个人在风浪中搏斗,她应该与他并肩抵抗浊流。终于,他们之间的堤坝溃决了。憾憾也懂事地表示,她不愿意母亲为自己而牺牲了爱情。赵振环也完全明白了,他失去了应该失去的,他不能再重新得到孙悦的爱情。但他找回了应该找回的,他终于得到女儿的爱和孙悦的宽恕。
这是一部具有鲜明风格和独特个性的作品。作者以C城大学为背景,通过对几个大学同学各自的坎坷命运以及他们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描写,控诉了“左”倾路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揭示了人为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在人们心灵上造成的巨大伤害和人性的扭曲变形。又以孙悦和何荆夫的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中国的知识分子,虽然历尽坎坷,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依然热爱祖国,不懈地追求真理,能以正确的态度去总结历史教训,把历史交付给未来。

图书封面


 人啊,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又惊心又遗憾。写一些没有丧失思考能力的人,如何解决文%革带给他们的信仰危机。差不多纯心理的描写,情节是其次,那个时代的人能做出那样的反思,我认为是勇敢。危机的不是身体,而是信仰。遗憾的是,被洗过脑的人,在无法获得被禁闭的知识的情况下,那些抗挣最后又几乎回到原点。他们身处的时代连百年前的牛顿也不如,没有巨人的肩膀可站立。
  •     鬼使神差知道这本书,又鬼使神差借到这本书。1980年出版的这本小说,貌似曾走红一时。让我最印象深刻的还是作者的写作方式,“我”的不断变化,让我猛然想起昆德拉……同样是与政治有关,同样是写人性,文革背景。111023下外公家
  •     无关书评:还是要追问,还是要燃烧,子华,握住我的时间和生命,带着你的追问和仓惶 之 读你读过的书“虽然我失去了青春和爱情,但是,这毕竟不是白白地失去。我抓住了热情燃烧之后的炭火,足以温暖自己,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这是《人啊,人》的女主人公说的一句话。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顺手记下来。书上说,伤痕文学力图表现那一段历史对人性的扭曲。戴厚英自己在后记中说道:“我写人的血迹和泪痕,写被扭曲了的灵魂的痛苦的呻吟,写在黑暗中爆出的心灵的火花。我大声疾呼‘魂归来兮’,无限欣喜地记录人性的复苏。”我的年纪,算起来是那场革命后出生的第二代人;但也可以宽泛点说,我是那场浩劫后出生的第一代人——因为那覆盖面太广的人群,虽然那段历史在我的印象里,已经不能留下太浓厚的影子,甚至我的感受根本就是淡薄和片面的,但那些经历,还是会在我这一代的身上留下刻痕。《人啊,人》这里面描述的那代人,是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这部书的第一批读者,是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而我这个新一个世纪才有资格成为大学生的大学生,明明顶着“80后”的头衔,却在读着读着的时候,有一种被抛弃被隔离在外的恼恨和遗憾。我读到的第一篇伤痕文学,是宗璞的《红豆》;那个时候读高三,为了训练高考的语文科目考试,老师发下这篇教材之外的补充材料。当时的我只知道宗璞是冯友兰的女儿,而冯友兰又被我胡乱认定为是个封资修的叛逃哲学家。我第一次听到“伤痕文学”这个名堂,是在大学二年级的当代文学课上;那时晓得了伤痕文学的头一炮其实是刘心武的《班主任》;而讲授那门课的副教授在做博士生的时候撰写了十几万字文革文学的研究论文,却至今未能发表见著。此后,我才陆陆续续地开始知道张贤亮,知道张洁,知道刘宾雁。而王朔和他的文字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也不再那么讨厌和难以下咽。可是伤痕文学的original text,不只是我,在我们这一代中文系学生的心中,似乎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我们不读,也并不是特别想了解。然而那段历史和此后的又一场风波在我的心里总像刻下了一道伤疤。我时常刻薄地在心里追问我的那班号称做了中国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的同窗们,缺失了对那段过去的涉足,你们真的可以理解到你们心中的文坛和艺术?我是害怕的。我曾断言中国之今日没有文学可言。但我说这话说的如此心虚。我已不记得早两年突然产生想要一读《人啊,人》的念头是在怎样一种情境之下,我也忘记了我在写作课上偷偷摸摸翻完的张贤亮那本《小说中国》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但当我听着一个人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大陆有一本伤痕文学,叫做《人啊,人》;而我认为,我们香港若有伤痕文学,应当叫《白痴啊,白痴》”的时候,我的心一下子揪的很紧。这是一个八十年代就读于加国的大学生,这是一个一点都不“中国特色XX主义”的中国人。是的,我害怕因为我的无知,我无法更贴近的认识这个人;而我更怕,因为认识了这个人,而更清楚的袒露了我的无知。这个人叫我终于捡起这本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没有比这种劝人向上更加老土但的确实用的方式了。然而在我翻开这本书第一页的时候我就犯下一个错误:我不知道我读这本书是为了他,还是为了我自己。我也根本不知道我将从中得到点什么,然而这是不错的,没有一本书会让谁在通读之前就知道会从中领会到些什么。然而我想问,子华,你读到些什么?我同你读到的是否同一种东西?我显然不会同你读到同一种东西,我们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同。然我又想知道,会否有一瞬间的感悟,贯穿古今,烛照三才,是我们都可以体会到的呢。否则,当我反复的咀嚼末世财神、秋前算账和拾下拾下的时候,我怎么会如此深刻的感到无助。“信仰从来不是轻易就能建立起来的。轻易建立起来的信仰决不可能是坚定的。除非一个人学会说假话,或者干脆只把信仰当作徽章挂在衣襟上。”书上又说。我很想反驳人们对于伤痕文学的定位:人文、人权、人性、人道主义。仅仅是这些么?这里面的东西太复杂了。子华,你说你不是来谈政治的。我懂。可是,这些东西太复杂了,你我都不曾经历,我们都无权言说。我们看到最后看到的都只剩下自己而已。你看那些知青的困兽之斗,而我看你在舞台上凌迟我也凌迟你自己。我们从来不曾相信什么。我这样想。我唯一信的恐怕是我相信我什么都不信。我敢这么说吗?我差点忘了我在教堂里和牧师面前发过的誓。是的我不敢。我还不像你,不像当年的你被什么东西深深的刺痛了。然而我知道我的挣扎我的彷徨,正如我知道你的选择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没错,选择放弃的勇气有时候比选择坚持更加强悍。轻易建立起来的信仰决不可能是坚定的。是的,所以你选择丢掉一切自己去寻找生活的出路。因为我终于知道你不想挂着一枚人文主义的徽章在这世上混迹,招摇撞骗。然而我们又都躲不过混迹,躲不过招摇撞骗。那段十年历史里多少人颠覆了他们曾经的信仰,他们如何煎熬如何惶惑如何想要歇斯底里的扯碎自己,扯碎历史和社会,子华,你体会不到,我也体会不到。可是我们能体会到我们自己。你为何会拿这本书来在show里打比喻?为何受伤受打击沉寂消失最后却又脱胎换骨重新挺立?正如我看那群不相干的人的历史为何我会感到痛不欲生、辗转反侧?因为我知道,我看人,最后看的是我自己。鲁迅说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阿Q的影子;鲁迅没说的那一句很多人都忘了:鲁迅自己也是一个阿Q,何况于你我。而你我都是阿Q这个事实,你我更是抵赖的一干二净。政治是什么?子华,政治也不过是人与人的战争。这样的战争最爱做的,是捉住那些年轻无知的心,将他们分成好多派,塞给每一派一项不同的信仰,叫他们回去读熟背透了,然后互相撕咬,最后天崩地裂,不欢而散。政治的残酷在此。所以鲁迅又说,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何为?再无知识的小人物,乱世之中亦必当被扯入人斗人的漩涡;然而太平犬一无所知,太平犬不读书,所以太平犬并不痛苦。你说过,好好读书是为了升学;而不能升学则是为了好好读书。这是个悖论。好好读书是为了生活的好,可是不能生活的快乐幸福无忧无虑却又是因为真的好好读了太多书。难道我们错了?你以为呢?我们错的好紧要,因为我们总是不能不有种冲动,要去狠狠的燃烧自己。《人啊,人》里的人物为什么这样痛苦?因为他们见了鬼还不怕黑,他们硬是要剃头挑子一头热——他们要燃烧,他们要追问。这燃烧和追问到最后是不一定温暖自己,照亮前路的。然而我又是如此这般怀揣一个希望,一个潜意识里的希望,潜到甚至太多时候我自己都忘记我还是有这样一份希望的了。我痛并快乐着。的确,我不得不承认,我讨厌我思绪纷纷而难以理出头绪时候那样的困惑和不明方向,我讨厌回头看自己曾经写下的字,因为总在字里发现自己是那般可笑可悲,我更怕回头看发现自己曾经真的如此情真意切、热情乐观的活过并积极过,因为我怕映照出如今的自己,形容萎顿,精神落寞。可是我却又很享受,我享受我思考时候那思想的撞击,我甚至想听见它们不同的声音之间撞出如金属的声音、看见刀光剑影。于是,我是自作孽。我又要想去知道那些过去了的事情,那些好多人都跟我说“不准知道”的东西。是的,我是不必知道的。不知道我也可以过的很好很满足。我可以选一门土木抑或工程抑或土木工程,一边谈一些不大会伤害身体的恋爱,一边找一份很有出息的工作,一边日日读几遍《姐妹》,看几遍《今日睇真D》,听一点流行曲,到了周末,关在屋子里看八部笑片,然后冲凉吃饭睡觉,睡醒又是新的一天。这样一直到老。你说过,医生证实自作基本上不妨碍身体健康;而更多的人相信,不了解历史不妨碍自己安然生活。那我们又何必挂念历史?民选亏空饥荒环境污染局部战争失学儿童,那只是茶余饭后课间睡前用来八卦的谈资,是你站在台上我坐在台下你吹水我大笑的一点资本。我们本当笑过便走谈过便忘,不必认真。子华,其实我们不谈政治。所以你为什么不管讲末世讲秋前讲拾下拾下讲冇炭用,讲的最多的是楼市是股市,是马是否能照跑舞是否能照跳?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应当活的很现实。理想,理想值多少?你想到你的理想,于是你拍了《一蚊鸡保镖》。你拍完了,你知道理想值多少?值了回票价?一文钱都不值?还是依旧不知道?你一定心里清楚。哪怕不清楚,也是一种清楚。Postgraduate的第一天入学,导师向我讲述他年轻时候这样一件事:他做MA的时候,有个学生物工程的同窗跑来看他,看他铺的满桌的读书卡片,和厚厚一沓论文的稿纸,然后问:你们读这些文乎乎的东西,将来有什么用呢?导师一笑答曰:其实什么用都没有。的确什么用都没有,你若要拿去和生物工程相比;或者,正如若要拿哲学去同商科相比。因为但凡哲学文学艺术理想,这些本来只是关乎个人灵魂的东西,有多少人能用肉眼看得到。子华,我想比之于我,你懂得这个道理又太久太久。老子说,无为而治。庄子说,无用而用。要绝圣弃智。因为用处太大了,大到渺小如我们这样的人,根本感觉不到。就像你站在一览无垠的大地上,你看得到地平线,但你看得到地球是圆的吗?你处在浩瀚如烟的星海中,你看得到远处深邃的黑暗和空洞,可你看得到宇宙的边界和它不断的膨胀吗?我依旧不喜欢那些劫后重生的小说家们一旦提起马克思和人道主义的关系总要用这样一种口吻说:马克思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大写?一个大写的人又能是多大呢?中文英文法文德文希腊文,能写在纸上的,总是有限,因为我们自己本身,从来就有限。总是记挂着要大写一个人字出来的人,精神有加,然而我办不到。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可耻的。问到最后我还是只能问我自己,在这世界千千万万的生命体中,我的存在多么微小。想要大起来的,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小。我知故我在,我瞓故我在,我劈故我在,超级意外我灼故我在,我笑故我在,我我故我在,无敌要害你又唱起来了。是的,我知道我存在,我饿了,所以我存在。我存在所以我要燃烧,我要问,我要追,我想知道,如此,我方感到自己生过,来过,彷徨过,向往过,存在过。任何状态都是一种时间,时间孕育生命。虽然我们从它而来,必将被它吞噬而去。我不怕被什么人操控,也不怕什么人给了我期望又撕毁我的信仰,推我堕入万劫不复,因为一旦我重新开始找寻,我就能在火一般的流年中看见岁月的脸上自己的影子。但我怕连我自己都放弃的那一刻,熄灭了的火花。我来一场,总想留下些我来过的证据,所以宁作飞灰莫逐浮尘——我把自己烧了,总有人看得见这火焰,即便不是你,不是他,不是她,至少还有我自己。我是自卑又自负的,我是自恋又自虐的,是的是的,我是自作孽的。谁管得着呢。他们都说中国没有真正的伤痕文学,他们还说,中国没有真正的灾难电影。我以为,我读这伤痕,看到被火热的自己灼伤了的那些人,这伤痕人人可能经历,对于那些人是这样一场特殊,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可能。时代不同而情境相似,这伤痕,若干年后可以关乎的了历史几多?于是我还是要追问,还是要燃烧,读着他们的历史和痛楚,握着我的时间和生命,带着你的追问和仓惶。子华,你以为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复杂中有点希望的故事 不知道希望是不是生生的幻想出的
  •     「每个人的头脑里都贮藏着一部历史,以各自的方式活动着。」 「一个人的生活无非是得与失。人人都喜得而患失。可是“失”并不都是坏事。有时候,没有失也就没有得。」
  •     相生相剋
  •     其实讨论的问题挺本质的,很触动我,或许每个时代的人都要或多或少的考虑这些终极问题吧,只不过有比例和深刻程度的区别,有的地方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孙悦、何荆夫、奚望、都代表着作者以及类似作者这样的人身上的某一部分吧,理想、障碍、家长、生存、面子,等等。作者也是经历过文革的人,切身体会之谈,能感觉到那种写实性,但是老实说,人物个性是有,但人物对话今天看来有点怪怪的,那个时代的人都那么说话?有点象我们小学时的模范作文,也许真是那样,我也读过家中一个长辈的回忆文章,那种措辞的确有这样的特点,整体来看,刻意雕琢痕迹还是看得出来。唉,世事无常,一切都有可能。
  •     圣母病。说话强调像在演戏。
  •     人性描写,但不够深刻
  •     不是很清楚当年我怎么会看这本书,貌似那时候看了不少这种伤痕文学而我其实对那个年代是一无所知的。戴厚英有反思有忏悔但不深刻
  •     高三的时候看到的这本书,惊诧于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人品
  •     时代烙印深刻!
  •     将人的心理活动刻画地非常深刻,同时也反映了文革那个特殊的时代人性与兽性的对抗,虽然由于成书较早,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说教性,但还是不失为一本好书。
  •     可以看出是作者的半自传,当时的人真是闲出屁了,什么事都要管
  •     比较特别的叙事方式,故事很深刻,虽然作者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写作,但不粗糙。
  •     在那样的环境下作者的反问与思考极为可贵,文革对于知识分子的迫害不可谓不深。我们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在说反资本主义,可是资本主义在中国几乎从未扎根,真正该反的应该是封建主义啊。就算是现在封建主义的余孽还在疯长。因为自己性别的原因在书中我不仅看到了对于人的迫害更看到了对于女人的迫害。女人一旦有什么问题,人们马上就把眼镜盯在了她的私生活上,孙悦的悲剧一方面也是因为她不敢也不能承担朝秦暮楚的名声。可是两个人在相处过程中发现彼此不适合,难道不应该勇敢放手吗?给下一代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人啊,人!高贵的心灵,真挚的感情真的存在吗。
  •     戴厚英能把人的心理刻画得那么细致,絮絮叨叨在现在看来有点厌烦。可是这种叙述方式在1980年代还是独树一帜的。
  •     读了一半直接跳到结尾,完全意料之中。师兄讲现代性的时候提到的小说,然而并不怎么好看,对话,书信,人物自白,文笔不够生动,也许主要原因在于从未在那个时代生活过吧。
  •     莫名其妙地就挺喜欢的
  •     书其实只有3星 但是自省意识实属难得 “在颠来倒去中疾呼:魂兮归来!”
  •      躺下还是这么长,站着仍旧那么高。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     about文革,有时读着读着会lost。
  •     戴厚英是文革中的左派,这本书文革结束之后的深刻反思。与之前受难者角度的反思会有不同。 重点是呼吁人道主义,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活和情感,反对大而化之的人民和阶级斗争。
  •     生来有惑,在动荡下纠缠,感情随政治立场站队,造就多少无奈的悲欢。旁门左道,见缝插针,有人侥幸地向岁月求偿,也有人放不下身段,在是是非非中委屈了一个“爱”字,掺杂尽时代的跌宕色泽。叙述主体的逐章变换读来高明而新颖,意识见深,历史的清算与情感的清算合二为一。
  •     最近看的太多小说,有点儿倦怠。这本总觉得不够长,不够完整,还有就是这题材已经够了。。。
  •     觉得生硬,大概是时代生硬
  •     校友的作品,支持一下
  •     对于理解那几年帮助最大的倒是奚流,受害也为恶,李零说那是文革的普遍情况。
  •     书是好书,我只想吐槽一下豆瓣的搜索——“人啊人”就搜不到,“人啊 人”就能搜到,好弱的索引!
  •     典型形象
  •     看不下去了,累死了。
  •     天啊 居然有这本 学校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哎
  •     我们共同反映着我们的时代,它的长处和短处,它的光明和黑暗,它的过去和将来。
  •     读了三分之二,放弃了。我跟它有代沟
  •     时代书目
  •     是有些不太舒服的地方,我是说文笔,但感情是真挚的
  •     【失去了应该失去的,找回了应该找回的】依然记得刚进大学时,在图书馆角落中找到一本发黄,明显破损的《人啊,人》,现在突然觉得,也许我还未出生,它已经在那个角落。十年前懵懂,十年后依然~以多人的第一人称来写,需要什么样的经历和体会,才能如此入人心。 爱情固然应该包含牺牲,但是牺牲不应是爱情的基础。若我们没有了解彼此的内心和需要,即便再常的见面,再多的迁就和牺牲,都是无用的。反而会引起更多的不安、慌张、误解,距离越来越远。 有谁能够在每时每刻都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是否只有在失去后才能够反思自己的无知、愚蠢和莽撞? ps:看过作者的简历,感觉大部分是在写自己的经历。可惜写出这本反思人性的书的作者,却被一个曾帮助过的年轻人结束一生。
  •     结构很新奇,有意思
  •     手机里存了一年的经典段子就出自这里。“宽恕!你说的太轻松了!为了与你保持天真的。幼稚的。浅薄的爱情,我在诱惑面前封锁了自己的心。”哎。。人啊,人!什么才是满足呢?获得年少时的爱情不好吗?后悔之后又得到了什么呢? 人啊,人!
  •     除了不少地方强行说教,强行拔高,还是挺打动人的
  •     何荆夫是绝对的理想型!不喜欢奚流但也最真实,最常见的受害也为恶的一类人。不太习惯这种意识形态性但是很真诚。某些部分觉得沉重。青少年角度和男女关注方向把握得超好,半开放结局也很喜欢。
  •     心灵深处的忏悔,灵魂的自我救赎
  •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奚流是保守落后的奚望是生气勃勃的,他们是父子是敌人。人性没有那么复杂,可是人的尊严如何维护,不高谈理想,我愿独立思考,摆脱兽性。人啊人! ps觉得拍成电视,孙悦就该让孙俪来演
  •     写得比预想得要好,对理解80年代有一定参考价值。80年代关于人性的讨论太肤浅又太庞杂,前者使很多讨论到此为止,抑制了真正由生产性的思想;后者使很多问题都得以提出,却披着人性论的外衣。理解80年代,也许就要从卸下人性论的外衣,看看究竟包含的真问题是什么开始。
  •     "过去我有功。十年我有苦。现在我有权。"
  •     小时候看的
  •     原谅这个分数,我真是忘了,有机会重看之后再评分
  •     敘述的手法很有特點。但是創意收到了太多的鬥爭的侷限。至少從這部小說來講,作者並未,也許是還沒來得及,對他所要描述的時代進行怎樣的思索,所以滿篇多是控訴和思辨,於是不知不覺地就成了和被控訴的相仿的存在。他只是說自己解脫了,卻並未真的解脫。
  •     笑着和昨天告别,这只能在戏台上发生。
  •     看得好心酸啊。。文革
  •     曾经的最喜欢小说!
  •     哪一代人都逃避不了得问题
  •     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但还是感到了某种真诚,看着觉得纠结和沉重。从哪个时代走过来,大概会有相似的烙印。伤痕或反思文学,意识形态的符号还是熠熠生辉,有时也有某种感动。那个时期的人们,或许真的相信那些宏大的主题,真的有某种献身精神。文学,也是有某种真实的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