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出卖的枪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一支出卖的枪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
ISBN:9787532751518
作者:[英] 格雷厄姆·格林
页数:274页

章节摘录

  莱文并不把谋杀当作一回事。他只不过在做一项新工作。干起来 需要小心,得用脑子。杀人与仇恨无关。过去他只见过部长一面:有人 把他指给莱文看过,当时部长正视察一个新住宅区,从悬着小灯的圣诞树 中间走过去。部长穿得邋里邋遢;他没有朋友,人们说他爱的是全人类。 在欧洲大陆的宽阔的街道上,冷风刮得莱文脸生痛。不过这倒是个 很好的借口,可以翻起大衣领子,把嘴遮住了。干这行事豁嘴是个非常不 利的条件。小时候缝得太不好了,直到现在上嘴唇还扭扭着,留下一个疤 痕。一个人要是老带着这么一个鲜明的标记,干事的时候手段自然也就 得毒辣了。从第一次干这种买卖起,莱文就不得不把每一个可能当见证 的人消灭掉。 莱文夹着个公事包。他同任何一个下班回家的年轻人没有什么两 样。他的黑大衣有点儿神职人员的派头。他在街上健步行走的样子同成 百个同等身份的人也毫无差别。薄暮初降,一辆从身旁开过去的电车已 经亮起灯来。他没有上这辆车。一个俭朴的年轻人,你也许会认为,省着 钱为了养家。也许现在他就是去会女朋友。 但是莱文从来没有女朋友。豁嘴妨碍了他交朋友。从年纪还很小 的时候,他就知道了豁嘴多么叫人恶心。他走进一幢灰色的高大的楼房, 从楼梯走上去,一个怀着满腔怨气、乖戾、狠毒的身影。 在最高一层公寓套间外边他把公事包放下,戴上了手套。他从衣袋 里取出一把剪刀,剪断了电话线;电话线是从门框上边沿着电梯升降机井 通到外面去的。之后他开始按门铃。 他希望只有部长一个人在家。这套位于最高层的公寓房就是这位 社会主义者的住宅。他一个人住在这儿,室内布置极其简单。莱文被告 知说,他的秘书每天六点半离开这里;他对自己用的人是很体贴的。但是 莱文来得稍早一些,部长又拖延了半个小时。开门的是个女人,一个戴着 夹鼻眼镜、镶着几颗金牙、已经有了一把年纪的女人。她的帽子已经戴在 头上,大衣搭在胳臂上。她马上就要离开这儿;有人把她耽搁住叫她非常 生气。不容莱文开口,她就用德国话抢白他说:“部长现在有事。” 他本来想把她放过去的;倒不是他对多杀一个人有什么顾虑,而是 因为他的雇主不愿意叫他干超出了他们要求范围的事。他一句话不说地 把介绍信递过去。只要她没听到他的外国口音,没发现他的兔唇,她的命 就保得住。她一本正经地把信接过去,举到眼镜前面。不错,他想,这个 女人是近视眼。“你先在外边等一会儿。”她说,转身走进屋里去。他听 到她那唠唠叨叨的女管家的声音;她又从门道里走出来。“部长可以见 你。请跟我来。”他听不懂她说的外国话,但是从她的姿势,他知道她说 的意思。 他的眼睛像一架暗藏的照相机,一下子就把屋内的一切拍下照了: 书桌、扶手椅、墙上的地图、通向里间卧室的门,俯瞰着光亮、寒冷的圣诞 节街道的大窗户。一个小煤油炉是这个房间的唯一取暖装置,部长现在 正用它烧着一只平底锅。书桌上一只厨房用的闹钟正指着七点。一个声 音说:“艾玛,再放一只鸡蛋吧。”部长从卧室里走出来。刚才他想把身上 的衣服弄弄干净,但是却忘记掸掉裤子上的烟灰了。他的手指上还沾着 墨水迹。女秘书从书桌的一只抽屉里拿出一个鸡蛋。“还有盐。别忘了 盐。”部长说。他用缓慢的英语解释说:“放一点儿盐,鸡蛋壳就不裂了。 坐下,我的朋友。别客气。艾玛,你可以走了。” 莱文坐下来,眼睛盯住了部长的前胸。他在想:我根据这只闹钟给 她三分钟时间,叫她走远。他的眼睛盯在部长的前胸上:我的枪就对着 那个地方打。他把外衣的领子放了下来,他看见这个老头儿看到他的豁 嘴唇目光往旁边一闪,感到一阵无比气愤。 部长说:“我已经有几年没听到他的消息了。但是我从来没有忘记 过他,从来没有。我可以给你看看他的照片,在另外一间屋子里。他还记 着我这个老朋友,真是太好了。他现在已经是个有钱有势的人了。回去 以后,你一定得问问他,还记得不记得当初——”一阵铃声突然刺耳地响 起来。 莱文想:电话?我已经把线掐断了。铃声搅扰了他的神经。但那不 过是书桌上的闹钟在响。部长把闹钟关上了。“煮好了一个鸡蛋。”他 说,俯身到平底锅上。莱文打开了公事包,公事包的盖子上塞着一支安着 消音器的自动手枪。部长说:“很对不起,闹钟把你吓了一跳。你知道, 我愿意鸡蛋只煮四分钟。” P3-5

前言

  砰的一声,《一支出卖的枪》开场了。“莱文并不把谋杀当作一回事。 他只不过在做一项新工作。”这个开头将我们准确无误地带进侦探惊险 小说的世界一一个有着卖力的警探、活泼的姑娘且笑里藏刀的世界, 里头的对话像煮了二十分钟的鸡蛋一样强硬,情节发展又快过威士忌融 化冰块。在起始的几行里,我们仿佛听到了《布赖顿棒糖》(1938)那个著 名的开头里那串熟悉的句子:“海尔在布赖顿还没有待上三个钟头,就知 道他们打算干掉他了。”我们也能在不胜枚举的阴暗的惊险作品中听到 这种推进模仿,一路过来,直到詹姆斯·埃尔罗伊1997年的杰作《冰冷 的六千美元》,那书是这样断然开始的:“他们送他去达拉斯,让他把那个 叫温德尔·德菲的黑人恶棍干掉。” 作品三下五除二就把我们带进轮盘赌上那个黑色数字的世界。就 算你不了解这种类型的电影和小说,你也会熟悉这些黑色的意象。两个 穿着外套、戴着浅顶软呢帽的职业杀手走向餐馆的剪影。一辆沿街巡行 在人行道边的奔驰越野车。一个面容不清、穿着束腰外套、立在路灯白色 光晕中的人影。一个窝着手围住点着的火柴的男子。“黑色电影”这一 提法最早要追溯到1946年的巴黎,当时的法国电影人正为一种新类型的 好莱坞影片寻找标签。20世纪30年代末,主流好莱坞的虚幻世界开始 孕育出大量黑色电影知音。黑色电影步入的是一个充满了恐惧、神经质, 还有深不可测的欺诈的世界。里头的“英雄”都是些邋遢的私人侦探、密 探、杀手、流氓或罪犯。警察则贪赃枉法,机构专制,近乎邪恶。背景肮 脏、混乱,多是城市。对话简洁。少有动词,没有圆满的结局。情节驾御 人物,而不是依靠别的方式。一切都带着突兀的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 比,被投掷在过度程式化的灰色中。 20世纪40年代经典黑色电影大行其道,而30年代则是这一风格在 电影和文学上的形成时期。《一支出卖的枪》便是其中一分子。“你对一 部电影的要求,”用黑色电影导演让一吕克·戈达尔含蓄的说法,“无外乎 一个姑娘和一支枪。”格林的第五部小说,正是由这两个要素构成的。 这支“枪”是一个名叫莱文的刺客,此人受雇暗杀捷克国防部长。刺 杀成功后莱文回到英国,联络人查姆里用偷来的钞票向他支付酬金,结果 让他险些遭捕。莱文一心复仇,却不知他的暗杀行径给了世界一个战争 的借口,他一路追踪查姆里到了英格兰中部的诺维治。途中,他抓了一个 “姑娘”安·克劳戴尔当作人质,而安恰好是调查警司吉米·麦瑟尔的女 友。麦瑟尔赶赴诺维治追捕莱文,而莱文则是在追踪查姆里及其躲在暗 处的后台老板。随着这双重追捕趋向白热化,世界也离战争愈来愈近。 《一支出卖的枪》出版于1936年;到了1942年,它就将被改编成逊色 一些的《这支出租的枪》,一部美国低级小说家W.R.伯内特(影片《小恺 撒》、《夜困摩天岭》、《夜阑人未静》编剧)与人合写的剧本。影片的宣 传 海报上画着艾伦·拉德饰演的莱文站在明亮的角灯下,身后的白墙上投 着一只乌鸦的影子。格林并不认同伯内特的剧本,但他也无法拒绝电影 的存在,因为他的小说——比如1934年以前的作品《斯坦布尔列 车》——显然就有改编的企图。 电影对《一支出卖的枪》的影响随处可见。这在这部B级片的眉题 里可以瞧见:“他最明显的感情就是仇恨”;“他是仇恨抚育大的”;“走 路 的时候,他忍受着内心的冷酷”。同样,在不时切换的镜头中,在伦敦街 道和诺维治郊区长长的全景镜头中也能见到。最明显的就是在那些大量 的、突然的、不怀好意的特写镜头中:表情、物件还有身体某部分的近 景——戴维南先生那张“怒容满面、肉皮耷拉着的大脸”,让莱文羞耻无 比的豁嘴,查姆里那“戴着宝石的手指”,抑或是医学院学生用来狂欢作 乐的防毒面具。 两种主要的文化影响汇合于《一支出卖的枪》里,首先是惊险电影。 其次就是冒险小说。格林常提到H.赖德·哈格德。、玛乔丽·鲍恩和 约翰·巴肯是他喜爱的作家。正是从巴肯的《三十九级台阶》中——苏 格兰边境荒原上的追捕场面,这些场面本身就是在向罗伯特·路易斯· 斯蒂文森的《绑架》致敬——格林学会了如何控制追逐的速度,也学会了 如何将惊心动魄的场面变成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手段。这些作家告诉格 林,就像他曾经说的,“情节(动作)要比推理(思考)来得简洁、明快。” 不过,格林的冒险小说与爱德华七世时代的那些作品在一个重要的 方面是相异的。巴肯的间谍惊险小说及其同类作品,塑造的是完美又合 群的英雄:具有爱国情怀的男人及公平游戏的道德规范。格林的呢,相 形之下,主角则是非正统的反英雄——受私利和自我厌恶驱使的人—— 莱文就是其中一个,也是最黑暗的几个之一。这是一种必要的修正:爱 德华七世时代的惊险作品中那种陈旧、温和而又简单的价值体系,依格林 看,在弱肉强食、偏执多疑、无人导引的20世纪30年代似乎是无以立足 的。1936年,格林写道,不列颠“不再是一个巴肯的世界”: 就算对一个学生来说,在帕斯尚尔,爱国主义也失去了吸 引力,英帝国第一次使人想起了比弗布鲁克的十字军,在大萧 条的年代里,是很难相信伦敦城和不列颠宪法的高尚意图的。 反饥饿游行者似乎比政治家更现实。 鉴于其火暴的情节和广受欢迎的影响,《一支出卖的枪》可谓一部极其文 学的小说。正如奥威尔精通的是艺术化的朴素风格,奥登是将左翼观点 与大众诗歌形式相结合,格林则将惊险小说作家的技艺与纯文学的微妙 融合在一起。他的目标——如同20世纪30年代众多的英国作家一 样——是让高雅文化搭上更大马力的低俗文化机车。 格林的文学技艺体现在小说精心的样式上:那些意象——红色浆 果,性情乖僻,其貌不扬,吞吞吐吐——一再出现,贯穿全书,相互影响, 强 化着主题。于是乎,比如马尔库斯爵士,这个罪恶的军火巨头,将一个伤 疤掩藏在胡子底下;一个将他象征性地与他的复仇者豁嘴莱文联系在一 起的缺陷。继而还有许多关于灯泡的意象:安屋里那盏“灯泡昏暗”的 灯,照亮姚葛尔医生那肮脏诊所的“光秃秃的灯泡”,那个就像“一个荒凉 的大冰块,在无边的黑暗中移动着”的地球——这是一个无声的意象,却 蓄意唤起了拜伦诗作《黑暗》的后启示时代文学世界,那里“冰封的地球 球体/盲目转动,在无月的天空下笼罩幽冥”。所有这些球体,当然,都是 在向我们预示莱文那些所作所为的后果。我们慢慢知道了莱文永远也不 会知道的那些内情:他暗杀捷克部长——冒充是塞尔维亚激进分子的行 为——幕后主使是马尔库斯爵士,其确切的目的是挑起世界大战,从而 让军火工业大发横财。这是一个洛伦兹效应。的地理政治的世界,在这 个世界里,一起个别的暗杀可以引发无数人的杀戮。 令《一支出卖的枪》里的人物全神贯注的那些恐t卜对即将来临 的世界大战的恐惧,对可能发生的毒气战的恐惧,对邪恶政权的恐 惧——都将兑现,并令格林的第一批读者感同身受。格林选择军火制造 商作为作品的反派极其合乎时宜。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左翼政治理论 已经越来越将过去的战争和未来战争的罪过放在资本主义制度门口,后 者被用来依靠金钱毒害着国家道德。尤其是,这种理论谴责了政府与军 火商一维克斯,克虏伯,斯柯达,施耐德一勒克勒索——之间那巨大的 连锁利益。一系列带有戏剧化标题、详述这一假说的书出版了:《死亡与 利益》(1932),《血淋淋的交易》(1933),《死亡推销员》(1933)。这其中 最著名的当属客观公正却又最具谴责性的H.C.恩格尔布雷希特与 F.C.黑尼根合著的《死亡商人:国际军火工业研究》(1934),该书导致 了1935年皇家调查委员会对英国“战时交通”的调查。 马尔库斯爵士这个人物——一个死气沉沉,却致命、具有毁灭性的 地狱天使,对于他来说,同飞涨的股票价格相比,杀戮荼毒实在不算什 么——会因此而为公众所熟悉,同样,公众也会因此而熟悉充斥于小 说—一报社,大街,姚葛尔医生的诊所——的那则令人激动又紧张的内 幕新闻,由“军火股票”所制造的杀戮新闻。 《一支出卖的枪》里的人几乎无一不是伤痕累累、贪赃枉法、报复心 切,或者三者兼而有之。想想那个淫荡的戴维斯先生,色迷迷地猎食着他 的歌舞女演员,或者想想那些用胳膊肘推来搡去,等着诺维治的一次义卖 会开幕的妇人:“这些人很可能,”格林让那个忧心忡忡的牧师说道,这是 书中鲜有的几处幽默的火花之一,“把门撞开,闯进来。”那些为数不多, 却确实存在的充满怜悯的场面则藏匿于龌龊不堪中:对了无生气的爱情 的表现,比如,内心卑鄙的阿基和他更为歹毒的妻子在面对莱文时,两人 之间所传递的那种爱。 在这么多痛苦的人物当中,最苦的还是莱文:我们的凶手兼侦探,我 们的英雄兼恶棍。仇恨,格林夸张地写道,“把他塑造成这样一个又黑又 瘦、杀人成性的汉子。他一个人彳亍在雨地里,被人追捕着,一副丑陋的 脸相……他对任何人也从来没有过一点点温情。”恰恰相反,莱文甚至并 不邪恶——这就是他越发发人警醒的地方。 格林在某处写道莱文仿佛有“冰块在胸头”。这话叫人不由得想起 他的自传《一种生活》(1971)中的那句名言,“作家的心头有个冰块”。格 林回忆起孩提时代因阑尾炎住院,有个十岁的男孩断了条腿,被抬进病 房。父母被告知可以回家了,可他们离开没多久,孩子出现了并发症。父 母被叫了回来:男孩死了。当其他病人用无线电耳机挡住母亲的痛哭声 时,格林注视着、聆听着。“这就是,”他冷冷地推想道,“有朝一日我可 能 需要的东西。” 杀手莱文同小说家格林之间的相似之处远不止无情这一点。对自 由的人道主义的虔诚,两人都显示出深恶痛绝。《一支出卖的枪》,实际 上,可以视作格林长期致力于摧毁那套——照海韦尔·威廉精心描述 起来就是,“英国的伦理宗教:一种衰落的、渐渐陷入世俗的空想社会改 良家不可知论的自由新教”——东西的开始。格林的肮脏、欺诈和亡命, 与19世纪强大的革新、仁爱和博大三要素大唱反调。他的主要作品,从 《斯坦布尔列车》(1932)开始,在《一支出卖的枪》里强化,直面并且不断 冒犯那顽固的宽宏的英国式信念,即所谓真理与情理对那些具有理性和 乐观的善意之人来说永远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为什么格林小说的主题 总是复杂的,为什么好人有时倒霉透顶,为什么恶人的结局,即便不是走 运,至少也能全身而退。他的人物存在于这样一个道德世界里,那里善与 恶并非泾渭分明、势不两立,而是一点一点相互渐变。 这种暧昧的悲观主义——或日清晰的现实主义——一直贯穿到《一 支出卖的枪》的结尾。安与麦瑟尔待在从诺维治返回伦敦的一节列车车 厢里。望着乡村向身后飞驰而去,两人都知道——格林的第一批读者也 会知道——世界大战并没有被阻止,不过是推后了。“田野从路轨两旁 向后奔驰,暗影越来越浓,”麦瑟尔凝视着窗外想道,“至少有几年的时间 这片土地可以暂时享受到太平了。”确切地说,只有三年。 罗伯特·麦克法兰 2005年 (管舒宁译)

内容概要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英国大师级小说家。他悲观厌世到极点,却又最关注灵魂的挣扎和救赎;他作品中“恶”无处不在,暴力、犯罪、背叛、堕落比比皆是,可最惊心动魄的却是个人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他作品中的人物卑琐、绝望至顶点,可是污泥中却能绽放人性的光彩;他称得上是20世纪最严肃最悲观最具宗教意识的作家,可同时又是讲故事的圣手,是20世纪整个西方世界最具明星效应的大师级作家之一、英国20世纪读者最多的小说家之一。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一支出卖的枪》是其“消遣小说”中的名作。在这部融合了惊险电影和冒险小说的书里,作者塑造了一个非正统的反英雄式人物——一个容貌有缺陷、自我厌恶、对人生充满仇恨的杀手,通过描绘一场因一起国际暗杀案引发的双重追捕,隐喻了一个充满洛仑兹效应的政治世界。

作者简介

豁嘴莱文,一个对人生充满仇恨和悲愤的杀手,受雇暗杀某国国防部长,得手后回到伦敦,却遭欺骗,被联络人查姆里用假钞支付酬金,险些遭捕。莱文一心复仇,一路追踪查姆里及其躲在暗处的后台老板到了英格兰中部的诺维治。途中,他抓了一个女演员安当作人质,而安恰好是调查假钞案的警司麦瑟尔的女友。肩负公私双重使命的麦瑟尔也赶赴诺维治追捕莱文。随着这双重追捕趋向白热化,世界也离战争愈来愈近。莱文,这支被出卖的“枪”倒在了警察的子弹下,永远也不会知道他的行径给了世界大战一个借口:这一切的幕后主使军火巨头马尔库斯爵士的真实目的——挑起世界大战,让军火工业大发横财。

图书封面


 一支出卖的枪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格雷厄姆·格林《一支出卖的抢》,这也是斯蒂芬·金列出的书目里的书。这个,有点深奥。不是枪的问题,涉及到一些政治、社会之类的问题。这位作家很有意思。介绍上把他写的东西分为“消遣小说”、“严肃小说”、“自传”三类。我不知道消遣和严肃的区别。但这本是在“消遣小说”之列的,可我怎么看着也不太“消遣”。看到这本书写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的是一只猫和一只狡猾的狐狸。猫说我只会一个本事就是上树,狐狸看不起只会抓耗子的猫,特别骄傲的在猫面前吹嘘自己有N多种本事。猫说我给你展示我的本事,你给我展示你的本事吧。于是猫很快就上树了,这时猎人带着三四条猎狗来了,还没等狐狸开始大显身手几只猎犬已经将狐狸扑倒咬断了气了。——由此我得出的结论是,一,别得瑟;二,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干好一件事足矣。书中还有很多话语感同身受,虽然是借助人物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我相信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比如,“穷人倒不如死了的好。至于富人怎么样,我才不管它呢。这样一个世界我是不会叫自己的孩子出生的。”“这完全是他们的自私,他们只顾自己寻快乐,生下一个丑孩子又干他们什么事?在床上或者靠在墙上三分钟快乐,生下的孩子要受一辈子罪。母爱,哼!”
  •       格雷厄姆·格林被称作英国大师级小说家,“他悲观厌世到极点,却又最关注灵魂的挣扎和救赎”。在被其归为“消遣小说”的作品—《一支被出卖的枪》中,他塑造了一个天生豁嘴、自我厌恶的另类杀手莱文。莱文完成的一项暗杀生意成为牵动一场战争的导火索,不知实情的他沦为军火大鳄的一颗棋子。而在张局势诡谲的棋盘之上,作者描绘了一批性情乖僻的角色,这其中两两关系的复杂交织,逼发出比这一惊险故事更为深远的魅力。  “莱文并不把谋杀当作一回事。他只不过在做一项新工作”,甫一开篇,作者便介绍了莱文的职业、性情、鲜明的容貌特征和行将暗杀的对象等诸项事宜。“一个怀着满腔怨气、乖戾、狠毒的身影”。就是这个奇丑无比的家伙在拿到暗杀的报酬后,特意到铺子里为他的“女朋友”爱丽丝挑选了一件高档女服。爱丽丝一出场我们才得知,她只是这间三等旅馆的女佣,长相欠佳,同样是身体有缺陷。莱文口中一边笑骂她为“小贱货”,一边乐此不疲地指派她为自己收拾房间。柜台前的顾客心怀恶意地将他们俩撮合在一起,莱文也并未恼羞成怒,因为他“从小时候起人们就一滴一滴地给他喝毒汁,他已经感觉不出那苦辣味了”。爱丽丝带给莱文对世俗的些许爱恋,不过是因为两人同样地位卑微、相貌丑陋。而后,事发东窗,警察展开对莱文的搜捕,爱丽丝义无反顾地出卖了他。莱文心中仅存的阳光荡然无存,“地球是个荒凉的大冰块,在无边的黑暗中移动着”。  直到遇见安----一个贫寒却有骨气的戏剧演员。  莱文劫持了安,这个美丽的姑娘信誓旦旦地坦白说自己并不觉得豁嘴的标志怎样明显和丑陋。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她逃脱了莱文的魔掌,但却并没有报案或向身为警察的男友求助。反而主动地亲近淫欲成性的大恶人,企图揭开复杂的谜团,她成为莱文拯救世界的动力。这个冷酷的杀手在与安的感情中逐渐得到净化,他不再咒骂宗教是傻瓜才会干的、让人笑掉大牙的事物;他尝试着怎样去信任他人、敞开胸怀。童年时,母亲自刎的血腥镜头在逐渐淡化,莱文试图为母亲自私的行径找到释怀的方式,他甚至努力歆享那种美好的“家”的味道。  莱文心中的冰块逐渐融化。人与人的感情升华了这个罪恶的屠夫。  但这一切美好的象征后来证明不过是作者格林的小把戏,“安努力使自己语调自然,不想流露出内心的厌恶”、她对跪在他脚下的这个瘦小、丑陋的身体既厌恶又鄙视”。读者无从愤怒。莱文,这个凶残的杀手彻头彻尾是一颗被恶意欺瞒的棋子。当最终在复仇的现场,他被提醒,从虚无的幻境清醒过来,他瞄准了仇敌,瞄准了整个世界,他和自己的屈辱孤独感一起遁入了宇宙“广阔无垠的寂寥中”。  小说中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荒诞性还展现在其他方面。比如说,那对怪诞丑陋、灵魂扭曲的老夫妻,他们以自欺欺人的方式佯装内心的平静,“在这两人这样互相盟誓的时候,他们的两张邪恶、苍老的脸彼此凝望着,脸上流露着为崇高爱情感召出的信任、敬佩和甘愿忍受痛苦折磨的神情”。还有那个纯真活泼的拜金少女芦比,在惨烈的枪战后,找到了友伴,无情世界的风云密布,使他们心生共鸣,彼此依偎,只有这样“他们好像感到很安全,好像沉浸在没有情欲、没有变幻无常,也没有痛苦的爱情里”。这一幕也是整篇小说唯一令人愉悦的画面。      
  •     之前看介绍,莱文是冷血动物。直接给他标榜成了杀人狂,心里头有块永远也不化的冰。看完全书,记住的却他温情的一面。他在杀掉部长,拿到钱后,花了五磅给酒馆的帮佣买了衣服。后来又不顾危险,去找安。拜托安帮他照顾那只在伦敦的猫。他是一个很可爱的男人。他天生的豁唇让他总是有很强的自卑感,从小就成了孤儿,也没有安全感。他总是厌恶这个世界,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都厌恶他。隔绝于社会太久,他都不知道怎么正常与人相处。一把从不离手的枪可能是他唯一的依靠。直到后来遇到安,这个不嫌恶他豁唇的女人,这个逃跑后没有告发他的女人,这个说跟他是一边的女人。他开始信任她,开始告诉她实情。他尝试与人相处,换来她觉得无比恶心。以致最后被出卖。整个故事只是一场游戏,他刚好是一颗有立的棋子。

精彩短评 (总计78条)

  •     小说最大的特色是所写的人物没有典型的正邪或好坏之分,所有人都背负着自己的一系列罪过,正因为如此小说才显得真实。
  •     一个悲愤而绝望的杀手的复仇之旅。他一辈子受人欺骗,最终还误信了一个女人。与斯坦布尔列车相比,这本粗糙了些。
  •     愿这个世界更温暖一点儿。
  •     男主被女主出卖的时候真像吃了一口屎一样(虽然我也不知道吃了一口屎到底是什么感觉)最终我还是愚笨的没弄明白书名到底是啥意思。
  •     感觉这本书拍成电影应该不错,男主角就杰森·斯坦森吧~
  •     改一下戈达尔的话就是:”你对一本好小说的期待,无非就是一把枪和一个姑娘。“
  •     一个笔力严肃不像通俗小说的故事,一个让我喜欢的伤感故事,
  •     黑色电影似的小说 当然也有改编的电影 枪疯 伦敦的雾很抢戏呢
  •     2013-03-22 四星半 内核有力文字干净磊落分量十足 私以為比burnt-out case和Brighton Rock更好
  •     读他写的间谍小说还是挺爽心悦目的
  •     也许
  •     书质量很好,送达速度也快~绝对值得买!
  •     手法有点老套
  •     挺像《萧十一郎》的,一个孤独杀手遇到一个有夫之妇,有了一个让他感觉到像家的地方,都是悲剧人物
  •     "Our interest's on the dangerous edge of things.
    The honest thief, the tender murderer,
    The superstitious atheist..."
    Browning那首长诗是个信仰迷失的主教大人跟不同的人交谈,是自辩还是自欺?呵呵。我大概还是年纪太轻,似乎更容易被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感动
    “我的灵魂中没有一茎白发,
    它里面也没有老人的温情和憔悴!”
    不过这首诗的后半部分我不能体认,我的心里没有那样的火焰。我记得哈代的《苔丝》里有一句写那个无情的安琪儿,说他more light than fire。好像我也是如此。呵呵!
  •     连读了三本格林消遣小说,觉得只读了一本。
  •     对话太多,不大喜欢。可能那个时期的小说就是这样,可现在读起来索然寡味。对话的精髓在翻译中损失是最大的。
  •     19 作者自己作品分类里的“消遣小说”,故事性很强,读起来非常流畅。
  •     喜欢这一句:格林相信美好的感情仅仅迸放于凿木取火般的瞬间,而长存的是黑暗。
    想看。
  •     格林的道德观让人困惑
  •     2015-88
  •     终究还是失去了朋友,还是无望的孤独。
  •       之前看介绍,莱文是冷血动物。直接给他标榜成了杀人狂,心里头有块永远也不化的冰。
      看完全书,记住的却他温情的一面。他在杀掉部长,拿到钱后,花了五磅给酒馆的帮佣买了衣服。后来又不顾危险,去找安。拜托安帮他照顾那只在伦敦的猫。他是一个很可爱的男人。
      他天生的豁唇让他总是有很强的自卑感,从小就成了孤儿,也没有安全感。他总是厌恶这个世界,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都厌恶他。隔绝于社会太久,他都不知道怎么正常与人相处。一把从不离手的枪可能是他唯一的依靠。
      直到后来遇到安,这个不嫌恶他豁唇的女人,这个逃跑后没有告发他的女人,这个说跟他是一边的女人。他开始信任她,开始告诉她实情。他尝试与人相处,换来她觉得无比恶心。以致最后被出卖。
      整个故事只是一场游戏,他刚好是一颗有立的棋子。
  •     格林的这本“消遣”的小说太好读了。一开始就能立马把人带进故事的氛围中去,最妙的是情节,铺展得非常好,一环扣一环地推进阅读,人物的遭遇也有点不断设置悬念的味道。语言优雅,即便是消遣小说,文笔也有格调,一点不粗糙。故事中安的心理转变再好不过地展示了人性并不黑白分明,人性是灰色的存在,正是这样,莱文的浪漫幻想才注定要破灭。
  •     在这部融合了惊险电影和冒险小说的书里,作者塑造了一个非正统的反英雄式人物——个容貌有缺陷、自我厌恶、对人生充满仇恨的杀手,通过描绘一场因一起国际暗杀案引发的双重追捕,隐喻了一个充满洛仑兹效应的政治世界。(孔夫子)
  •     感觉这不是格林比较好的作品,不如布赖顿棒糖
  •     画面感,很流畅,没有惊喜感。。
  •     有点虎头蛇尾
  •     写给纯洁的左派 这本书对我的打动不如预想中深 故事背景我不喜欢 所有掺杂了政治原因的故事都不纯粹 因为这将导致其中所有的人都会有一个所谓的动机 而我一想不喜欢动机 这也是我跟格林的作品之间始终存在隔膜的原因 我特别想热爱他的作品 但每次读完感觉总是差那么一点 这感觉骗不了人
  •     3.5. 鲜少读侦探小说,旅行途中同伴的便拿来读。有点刻意,有些地方过于直白和浅显了,像是把读者当傻瓜?也许再读几本作者的书才能体会些风格与脉络。
  •       
      与名家译文集通常习惯采取的分工作业、集束投放的做法不同,上海译文社整理出版的格雷厄姆•格林文集,走的是细水长流的路线。宣传书单上早早公布的十部书,去年只出了四本,灰绒布面的精装,既衬出“严肃小说”的派头,那手感又着实令爱书人喜欢。今年从年初的《密使》开始,陆陆续续又出了四本,因为是归在“消遣小说”的名号下,装帧遂改成了平装,我依旧一本不落地收集完,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年末才出的《一支出卖的枪》。
      
      所谓“严肃”与“消遣”的区分,只是格林早期努力周旋于自我追求与时代潮流之间的一种自嘲。和他最为尊重的小说家亨利•詹姆斯一样,格林非常愿意为大众写作,而在他这个时代,拥有最广泛受众的文化媒介是电影和冒险小说,格林的诸多“消遣小说”都带有这两者的影响,比如冷静的摄像机视角,以及快速转换的画面和情节推进。更令人寻味的是,格林诸多“严肃小说”的写作,是和“消遣小说”同步的。比如他可以每天上午写作《密使》,晚些时候再写《权力与荣耀》;又比如他去布赖顿搜集犯罪生活素材,随后既孕育出《布赖顿棒糖》,却也顺带写出了《一支出卖的枪》。
      
      最近在国内走红的伊恩•麦克尤恩曾对《布赖顿棒糖》有一个判断,他说他从中学到的最重要一点就是,“一部严肃小说也可以是一部令人兴奋的小说——历险小说竟也能同时成为深刻的理念小说”。这句话也可以应用在《一支出卖的枪》上,不过要稍微更换一下次序:“一部令人兴奋的小说也可以是一部严肃小说——深刻的理念小说竟也能同时成为历险小说。”在我看来,格林“消遣小说”与其“严肃小说”的最大差别,不过是出于照顾大众消遣阅读节奏的考虑,对贯穿其一生的天主教思考有所节制罢了。
      
      《一支出卖的枪》讲述的是一个双重追捕的故事。杀人凶手莱文追捕那些更大的罪犯,同时被警察追捕。主人公豁嘴莱文,可视作《布赖顿棒糖》里宾基的近亲,他们都是贫困与不幸之子,由仇恨抚养长大,注定成为罪犯,但他们的冷酷无情源自胸中深藏的冰块,这冰块不停地刺痛着他们,促使他们做出更多的恶事,却也暗伏着被善意温情融化的渴望,在格林的小说里,这种善意和温情主要由年轻的女性来赐予。
      
      然而,这善意温情或许又只是瞬间的错觉,冰块的融化竟也意味着自我防卫意识的懈怠。小说最后,出卖莱文行踪的,正是他在一片荒凉人世里唯一报以信任的女孩安,而且这出卖和背叛,在安那里竟然是“一点内心斗争也没有”,这是小说最令人震动的地方。
      
      和大多数人一样,格林相信这个世界由光明与黑暗两个部分组成,但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格林相信美好的感情仅仅迸放于凿木取火般的瞬间,而长存的是黑暗。
      
      格林喜欢引证罗伯特•勃朗宁的诗句:
      “我们的兴趣在事物危险的一端,
      诚实的盗贼,软心肠的杀人犯,
      迷信、偏执的无神论者……”
      
      这几句话,格林愿意作为全部创作的题词,当然也包括《一支出卖的枪》。
      
      
  •        人对人的感情,终究是徒劳;想要从别人那里赢得感情,也是徒劳的。你永远也无法真正了解另一个人,人与人之间的鸿沟是那么的大,人们之间的关系只是幻觉。难道不是吗?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有多么肮脏,在面带微笑的同时,有多少丑陋的、扭曲的、自私的、无情的、无耻的、吝啬的、变态的、缺乏道德的念头,正从心中闪过。每个人都准备好了,准备好了背叛,背叛所有的人,毫不犹豫的出卖,一旦那个时刻到来,这的确不困难,一点也不!
       格林的书总是耐于咀嚼,值得回味,每每读完以后,你的心中便充满了对人性的绝望与不信任。虽然他的这个故事我并不喜欢,有些不切实际,刻意为之。比如说,我已经是第二次在他的书里遇见一个满怀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运气甚佳的女士了,有点太巧了吧。不过格林的技巧在于,将两个人的情感鸿沟无情的曝露给读者,一个可怜人的真心诚意,在对方看来却是微不足道;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他/她的一切,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甚至还不如一口痰。这种巨大的落差,尤其发生在两个同样卑微的,不幸的人之间,让读者心寒.....
       最终。有人在背叛的屈辱中结束了自己下贱的生命,有人在自欺欺人的抚慰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哦对了,这个上海译文的简装本,书页很轻,手感相当好,尤其适于旅行携带。如果所有的书都有这种质量,也不枉那么贵了。 想象一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沙滩上,读着这类阴暗破碎的小说,绝望之际,抬头看一眼近在咫尺的海、身旁的比基尼,嗯,那感觉,嗯。
      
      
  •     基督教对黑暗的理解始终吸引我却也令我迷惑甚至恐惧。中国人好像不大强调这个东西,大概是想极力往阳面看,“未知生,焉知死”。
    不是很能明白Browning的这句诗。为什么我在意的是盗贼的诚实,杀人犯的软心肠,无神论者的迷信、偏执?矛盾才是最活生生的东西,诚实、软心肠和迷信是不由自主的,这让我觉得这些盗贼、杀人犯和无神论者还确实活着。
  •     喜欢中段
  •     故事很精彩越往后面看越精彩只是有点讨厌女主角...主角最后还是挂掉了
  •     矛盾才是活生生的东西。你的回答不是已经解释了布朗宁的这句诗了吗。
  •     狐狸有洞鸟有巢,人子却无枕头之所。
  •     现在翻书,为了赶工期,基本上许多书都是n人翻译合理完成的,像译文这么做真是很了不起啊
  •     读完秒懂为什么格林对勒卡雷如此青眼有加。通篇都是满满的嘲讽,大家都是空壳。
  •     对于部分背景和情节稍加处理的话,很适合拍一季《冰血暴》啊。
  •     格林的消遣小说不如严肃小说带劲,阴冷潮湿的惊险故事,穿插了太多可独立成篇的短故事,时代氛围很强。一个总能把恶的挣扎写得动人的作家可以做得更好。
  •     冰封的地球球体/ 盲目转动/ 在无月的天空下笼罩幽冥……火车上一口气读完,格林真是孤独到残忍,悲观到盲目。。。。
  •     很刺激的小说
  •     一支出卖的枪
  •     果然,身为直男的格林老师写起(疑似)BG戏来甩勒卡雷一百条街,太喜欢老师的笔锋和叙述了。
  •     冰冷,清凉
  •     格雷厄姆·格林没有错,说到底这也只是本消遣小说
  •     整部小说傻乎乎的。难以置信是《恋情的终结》的作者写出来的。这就是他所谓的“消遣小说”吗?安对莱文的情感莫名其妙。喜欢第一章莱文、胖子、安、吉米的交汇相遇。喜欢全城演习,每个人都要戴防毒面具的设定。
  •     局势动荡,故事流畅,演技过火,舞台剧目。
  •       豁嘴杀手莱文受雇疤脸大佬杀掉捷克国防部长,之后被大佬陷害,受警察追捕。但他又通过一个女孩帮助,干掉了疤脸,自己亦被警察击毙。这就是《一支出卖的枪》的主线故事。它还有另一个故事:一位单纯可爱的女孩无意之中卷入黑吃黑的黑暗漩涡,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并被正在调查此案的探长男友误解,最终死里逃生重回男友身边。
      
      上面两个故事都有很强的传奇性,要粘结在一起需要很多戏剧性的巧合,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是封闭的多边形,情节离奇夸张仿佛来自于上帝的亲自安排。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篇小说看作为格林为了编造精巧的故事而写——虽然格林自己也把此小说当成消遣小说,他只是利用传奇故事快速、精致的特点,把故事高明的简化,从而线条分明地揭示出因环境而人性的异化。
      
      杀手莱文从小生长在贫困的家庭,他的兔唇由于缺乏好的医疗条件被缝得难看吓人,长大后不得不步入一个遭受贫穷和丑陋双重鄙视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如黑夜,处处布满比黑夜还黑的东西。他愤怒,但又逐渐超越了愤怒,从一个愤世者变成虚无主义者,他抛弃了愤世主义的激情和感伤,只留下虚无主义的力量。这种虚无主义不是避世的,而是冷漠的:“对一切漠然处之,不依循任何规则,也不去爱,生活变得简单……”,他成了一个杀手,因为那只要一把枪就足以生活。
      
      莱文在这小说中以迷人的姿态出场,冷酷、干练、沉静,有猛兽一样的力量。这小说被拍成电影后,有人为莱文写了四句诗:“没有仇恨,也没有愤怒,像屠夫一样,我将你击倒。”他的死亡也带着诗意:“桑恩戴尔斯的枪弹从背后打进他的身体。死亡带着无法忍受的痛苦降临到他身上。他必须像女人分娩婴儿一样分娩自己的痛苦,剧烈的阵痛使他呜咽着、呻吟着。最后它从他体内出来了;莱文随着自己的独子走进广阔无垠的寂寥中。”来自虚无走入虚无。
      
      格雷厄姆•格林的文笔干净爽利,他擅长写开头,就像电影一样“刷”地打亮荧幕,无需交待背景即把观众带入故事。他的角色都是陌生人,这些人可以没有名字,但必须有有让人一眼即可辨认出来的特点,比如豁嘴、疤脸、布满皱纹的脸、带着宝石戒指的手、口音等等。这种很高明的写作技巧把一个人物尽量符号化,然后把这些符号分别安插在各段情节中,使其总能以隐蔽的、陌生的方式出现,非常方便在情节中制造惊险的和神秘的氛围。
      
      格林把自己的小说分为消遣的和严肃的,这本被称为消遣小说。他的分类其实是模糊的,他后期所写的那些带有宗教和政治野心而写的小说采用的仍然是同一种故事形式,只是多了些思辨性。不过一部小说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作家对人心的诗意洞察力。他的消遣小说已经达到了,他并无必要在这些小说中加入那么多沉重的思辨,使他们活得更累太久。
      
      小说中,格林还给莱文编排了一个惊险、浪漫又悲伤的爱情故事,这一段是书中写得最细致,也最优美的部分。莱文爱上了天真的女孩,这个故事非常像美女与野兽的故事翻版。在这种爱情故事中,爱情中强大的驯服力量总是非常打动人心。因为它不是基于表面化的、假定出来的审美趣味——那种爱美之心,而完全基于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神秘情感,它可以撕破所有胆小鬼们所写的放弃爱情的誓言。
      
  •     随便看看,内容有点乏味。
  •     我是心疼豁嘴的你的
  •     喜欢这个作者~~!
  •     囤书是种病吗?
  •       格雷厄姆·格林《一支出卖的抢》,这也是斯蒂芬·金列出的书目里的书。这个,有点深奥。不是枪的问题,涉及到一些政治、社会之类的问题。这位作家很有意思。介绍上把他写的东西分为“消遣小说”、“严肃小说”、“自传”三类。我不知道消遣和严肃的区别。但这本是在“消遣小说”之列的,可我怎么看着也不太“消遣”。
      
      看到这本书写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的是一只猫和一只狡猾的狐狸。猫说我只会一个本事就是上树,狐狸看不起只会抓耗子的猫,特别骄傲的在猫面前吹嘘自己有N多种本事。猫说我给你展示我的本事,你给我展示你的本事吧。于是猫很快就上树了,这时猎人带着三四条猎狗来了,还没等狐狸开始大显身手几只猎犬已经将狐狸扑倒咬断了气了。——由此我得出的结论是,一,别得瑟;二,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干好一件事足矣。
      
      书中还有很多话语感同身受,虽然是借助人物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我相信是作者内心的独白。
      比如,
      “穷人倒不如死了的好。至于富人怎么样,我才不管它呢。这样一个世界我是不会叫自己的孩子出生的。”
      
      “这完全是他们的自私,他们只顾自己寻快乐,生下一个丑孩子又干他们什么事?在床上或者靠在墙上三分钟快乐,生下的孩子要受一辈子罪。母爱,哼!”
      
  •     实在不懂为嘛评分居然比《布赖顿棒糖》高……本来想打四星的,但实在两本书的差距至少两颗星。可以看出《棒糖》的构想——其实根本就是一个故事!但消遣和严肃之间的差距就是这样大,整个两个维度。我猜格林在写此书的时候,多少还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度,他掌控得非常恰当。而到了《棒糖》,则完全不需要考虑读者,他写得一定很过瘾,我读得也非常过瘾。
  •     Classical!...........................................................
  •     理智與想像力,“愛情就是生活的屁”。
  •     像是一部完成度不错,但始终缺了点什么的犯罪电影。
  •     #十九君的深夜书局#【2017 NO.74】格雷厄姆•格林的文笔干净爽利,他擅长写开头,比如本书开头那句“莱文并不把谋杀当作一回事。他只不过在做一项新工作”,就像电影一样“刷”地打亮荧幕,无需交待背景即把观众带入故事。他的角色都是陌生人,这些人可以没有名字,但必须有有让人一眼即可辨认出来的特点,比如豁嘴、疤脸、布满皱纹的脸、带着宝石戒指的手、口音等等。这种很高明的写作技巧把一个人物尽量符号化,然后把这些符号分别安插在各段情节中,使其总能以隐蔽的、陌生的方式出现,非常方便在情节中制造惊险的和神秘的氛围。
  •     男主兔唇 父亲坐牢死 母亲自杀 自幼命运多舛 消极厌世 杀人为生。作者不断强调男主兔唇和自诩“受过教育” 很annoying。男主鼓起勇气信任了女主却被背叛 死在警察枪下 “他必须像女人分娩婴儿一样分娩自己的痛苦,剧烈的阵痛使他呜咽着、呻吟着。最后它从他体内出来了;莱文随着自己的独子走进广阔无垠的寂寥中” 死掉这段挺悲伤的。故事流畅易读 一口气看完。角色塑造成功 一两个特点就勾画出整个形象。翻译不好。书创作的年代 战争一触即发 书体现出消极、厌战、不信任、缺乏安全感。
  •     一支悲剧的枪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然而,这善意温情或许又只是瞬间的错觉,冰块的融化竟也意味着自我防卫意识的懈怠。
    ---------------------------------------------------------------------------------------------------
    这句话道出了文章的精髓之处啊。
  •     很好,很满意,正在看!
  •     女孩既不天真也不市侩。她真实和勇敢。最后卢米和守门人40分钟短暂的爱情对格林来说,完全足以撑起一个短篇,就像21里面两个骗子的子女恋爱一样
  •         格雷厄姆·格林被称作英国大师级小说家,“他悲观厌世到极点,却又最关注灵魂的挣扎和救赎”。在被其归为“消遣小说”的作品—《一支被出卖的枪》中,他塑造了一个天生豁嘴、自我厌恶的另类杀手莱文。莱文完成的一项暗杀生意成为牵动一场战争的导火索,不知实情的他沦为军火大鳄的一颗棋子。而在张局势诡谲的棋盘之上,作者描绘了一批性情乖僻的角色,这其中两两关系的复杂交织,逼发出比这一惊险故事更为深远的魅力。
        “莱文并不把谋杀当作一回事。他只不过在做一项新工作”,甫一开篇,作者便介绍了莱文的职业、性情、鲜明的容貌特征和行将暗杀的对象等诸项事宜。“一个怀着满腔怨气、乖戾、狠毒的身影”。就是这个奇丑无比的家伙在拿到暗杀的报酬后,特意到铺子里为他的“女朋友”爱丽丝挑选了一件高档女服。爱丽丝一出场我们才得知,她只是这间三等旅馆的女佣,长相欠佳,同样是身体有缺陷。莱文口中一边笑骂她为“小贱货”,一边乐此不疲地指派她为自己收拾房间。柜台前的顾客心怀恶意地将他们俩撮合在一起,莱文也并未恼羞成怒,因为他“从小时候起人们就一滴一滴地给他喝毒汁,他已经感觉不出那苦辣味了”。爱丽丝带给莱文对世俗的些许爱恋,不过是因为两人同样地位卑微、相貌丑陋。而后,事发东窗,警察展开对莱文的搜捕,爱丽丝义无反顾地出卖了他。莱文心中仅存的阳光荡然无存,“地球是个荒凉的大冰块,在无边的黑暗中移动着”。
        直到遇见安----一个贫寒却有骨气的戏剧演员。
        莱文劫持了安,这个美丽的姑娘信誓旦旦地坦白说自己并不觉得豁嘴的标志怎样明显和丑陋。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她逃脱了莱文的魔掌,但却并没有报案或向身为警察的男友求助。反而主动地亲近淫欲成性的大恶人,企图揭开复杂的谜团,她成为莱文拯救世界的动力。这个冷酷的杀手在与安的感情中逐渐得到净化,他不再咒骂宗教是傻瓜才会干的、让人笑掉大牙的事物;他尝试着怎样去信任他人、敞开胸怀。童年时,母亲自刎的血腥镜头在逐渐淡化,莱文试图为母亲自私的行径找到释怀的方式,他甚至努力歆享那种美好的“家”的味道。
        莱文心中的冰块逐渐融化。人与人的感情升华了这个罪恶的屠夫。
        但这一切美好的象征后来证明不过是作者格林的小把戏,“安努力使自己语调自然,不想流露出内心的厌恶”、她对跪在他脚下的这个瘦小、丑陋的身体既厌恶又鄙视”。读者无从愤怒。莱文,这个凶残的杀手彻头彻尾是一颗被恶意欺瞒的棋子。当最终在复仇的现场,他被提醒,从虚无的幻境清醒过来,他瞄准了仇敌,瞄准了整个世界,他和自己的屈辱孤独感一起遁入了宇宙“广阔无垠的寂寥中”。
        小说中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荒诞性还展现在其他方面。比如说,那对怪诞丑陋、灵魂扭曲的老夫妻,他们以自欺欺人的方式佯装内心的平静,“在这两人这样互相盟誓的时候,他们的两张邪恶、苍老的脸彼此凝望着,脸上流露着为崇高爱情感召出的信任、敬佩和甘愿忍受痛苦折磨的神情”。还有那个纯真活泼的拜金少女芦比,在惨烈的枪战后,找到了友伴,无情世界的风云密布,使他们心生共鸣,彼此依偎,只有这样“他们好像感到很安全,好像沉浸在没有情欲、没有变幻无常,也没有痛苦的爱情里”。这一幕也是整篇小说唯一令人愉悦的画面。
        
        
        
  •     他觉得疼痛是一种幸福。但是他不要幸福;幸福来得太晚了一些。
  •     我和悬疑侦探小说是绝缘的。
  •     格雷厄姆格林的安利对于厌世狂来说挺好吃的。
  •     看下去,故事才有联系,越看越有趣
  •     安和麦瑟尔在火车上拥抱的时候,想起莱文,会不会觉得这个豁嘴样子很怪,像一条狗?
  •     格林的书要慢慢看,这部书虽然出名,不花时间读恐怕觉得很一般。
  •     他的书还一本没看
  •     果然是一出银幕式剧本。但也好像没有太影响阅读体验。
  •     就这么爱上格林的书了。明明没多大事儿偏偏被他牵着跑。另外,这种优秀译本加上简洁装帧才是出版的典范,鼓掌。
  •     莱文死前一瞬的描写叫人难忘
  •     多线叙事的视角还是挺吸引人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