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告别》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无处告别章节试读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539921518
作者:陈染
页数:276页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179页

这就像没有了战争,就感觉不到和平;没有了束缚,就体验不到自由一样。没有了矛盾,就等于是去了和谐依存。完全一致的两个人还叫做两个人吗?那就变成了一个人。世上不存在一个人似的两个人。
……
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写作的。我坐在椅子上想。写作需要一种心态。认为应该写点什么,但是没有心情,这是常有的事。而随波逐流地打发日子,总觉得欠点什么,脚没踏在地上,像风筝飘浮,或一根长错地方的闲草,无着无落。只好钻进书堆里,或者重又萌生出道偏僻地方隐居的欲望。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28页

一阵夜风裹在黛二小姐的身上,把她从邈远幽深的天空拉了回来。她无可奈何地笑了一下,她知道自己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得过于认真和严重了,把天空和大地当成了真正的悲剧舞台,把自己当成了真正的悲剧演员,并且过于真诚执著地恪守自己的演员职业了。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183页

最后,我想,既然这种生活还在继续,那就说明它肯定有自身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这世界谁也没强迫谁非如此不可。进而,我判断,这种生活方式肯定就是我的选择,虽然我没有主动去选择它,但我放弃其他的生活方式,这种放弃和这种持续原状的态度,就是一种选择。
难道不是吗?
左脚自我怀疑地回顾张望,但右脚却依然被惯性紧紧吸附,稳稳地站立不动,那么脚下的那块地,就是我的选择。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时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堵人人都必须得攀缘的墙。
我想,这就是时间的力量。时间使一切淡化——爱情与仇恨,理想抱负与失落压抑。时间改变了人自身,也改变了人们的关系与距离。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186页

“有房”这两个字的力量是说不清的,在现实生活在改变了太多影响了太多,房子在我眼中就是无比重要的东西,这种握得住的实际比抓不起的飘缈感情来的真真切切的多,我怕到头来一场空,闹的自己连个安居之所都没有。
最近的想法做法,关于房子的,虽然我不是当事人,但是我觉得我做的正确,没人能真正生活在思维空间,越来越现实不是不正常,而是越来越正常。没有物质基础很多都是行不通的,我自认为为了自己,为了值得的人,现实点没错。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142页

沙漏街墙语:慢些,你将会快些。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57页 - 无处告别

天黑了,夜深了,黎明了。明天,哦明天,仍然有一堆算不上失望的失望在等待着我。我笑了。这就对了,世界因此而正常,因此而继续。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190页

“雨若,你活得比我强,脚踏实地。至于幸福,十天里有一天幸福,就算幸福。长久是没有的。你以为一个人很有魅力,是个哲人,你一见钟情,开始梦想。可是不定哪一瞬间,你发现自己也没有,于是你立刻叛变,并且误认为生活欺骗了你。其实原本就是那样的。而傻子一开始就傻,反倒会越看越聪明。”
无若说我这套逻辑才是荒诞和颓废的。而她要为长久的幸福而奋斗,要按自己的意愿去创造一切。她说她可以豁出命来。
我说我只怕命运不能全听你的,豁出命来也无济于事,人的目标是随时要调整的。
我说别人的时候总是比较客观。其实,我知道,一个敢于结婚的女人,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女人。从这点看,雨若是勇敢的。
我继续说:”自己选择的生活必须自己去体验,糊涂的情况下有时倒是可以办成事。若是十分清醒,那就只有面向孤独了。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110页

无聊就是生活的力量。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76页 - 黛二小姐

啊——美国,用它那强大的现代文明冲洗吞没着黛二小姐,同时又用它无与伦比的病态和畸形发展了黛二小姐心灵深处的某种东西。她原以为美国的现代文明可以解脱她与生俱来的忧戚和孤独,以为那里的自由、刺激、疯狂会使她的精神平衡起来。于是她把自己当做一只背井离乡、失去家园的风筝,带着一股绝望的快乐和狂热,在纽约的街头、酒吧、超级市场、赌场、小型影院、红灯区里飘摇。可是,不到一个月她就厌倦了,她独自走在纽约繁华凄凉的街头,却梦想起太平洋西岸同一纬度上的那个城市,纽约城衰老的黄昏时分北京是黎明在即了!她想念起北京哪人烟浩荡、尘土飞扬的街景。……黛二小姐躲在黄昏的房间里思念着远方,可是那远方分明是她刚刚拼尽力气逃出来的。黛二小姐对自己深深失望,那里不属于她,这里也不属于她,她与世界格格不入,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黛二小姐用自己出色的想象力再一次对自己立身没过的未来进行一番展望,最后无非是这样的结局:挣钱(机械地)——疲劳(身心的)——性交(以缓解忧虑为目的的)——孤独(病态的)——自杀(解脱地)。
希望以此能够按捺住我那颗一想到出国就没法理智的心。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219页 - 潜性逸事

当然,这只是理论……而生活本身却往往是另一回事。
但对于一个很爱思想的人来说,理论永远是走在行动的前面,后者总是步之后尘。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84页

读着戴二就像读自己一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呀。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194页

父亲说,他老了才发现,这世界上,雇佣关系才是平等的,情人关系肯定是不能平等。若是成了夫妻,还能白头偕老,绝对只有一个结果:相敬如宾,无言以对。两个人必须不断地向对方妥协,去掉对方不能接受的所有棱角,把两个人活活折磨成一个人,合二为一。你想,一个人还打什么架?一个人对自己还有什么神秘的吸引力可言?还有多么的不人道!
那是它自己的感觉,谁又能代替谁的感觉呢?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32页

她独自在雨街走着,她把自己几年来积蓄的各种毁灭感一件一件细细数来。这种细数和品味使她感到一种自虐的快感。她在这种愉快中,一方面体味着孤独的自由,又一方面感受到不可遏制的空虚。她没有哀伤,也没有悲叹。她知道自己永远处在与世告别的恍惚之中。然而却永远无处告别;她知道自己在与世界告别的时候,世界其实才真正诞生。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187页

这世界谁跟谁呢!即使是血缘的生身之父,谁跟谁到底又能有什么关系?
所有的存在都合理。再没有什么是不可思议的了。
但是,我无法否认我的确关心母亲这个事实。这不仅仅因为她是我的母亲,还因为她是我的忠实的朋友。另外一点不合常规的是,她同时又是我的孩子。这决不是一般意义的血缘和友谊关系。因为我不相信那些。我觉得我们是缘分。母亲这样一个对于我来说一身兼三职的人,不能不让我牵肠挂肚。
或许某种程度上和作者有大致相同的生活背景。
我也曾恨过那个有血缘之亲的生身之父,现在更多的是希望他过的好,不要成为日后我生活的累赘,或者说不要太多的打扰我的生活。我可以不管他,因为他没养过我,还伤害过这个世界最爱我的母亲,但我想我不会完全不管他。还有刚刚说过的房子,这些现实的事物,状况……去想这些以后,让我很累,让我忘记活在当下。
母亲,或许这辈子没有人能插入我们之间,让某一方对他的感情超过我们对彼此,虽然我会烦,会怎样,但是我知道最深的那份感情是爱。
朋友,虽然我不会跟她推心置腹或者多么的坦诚,但是我也没跟哪个别人有过怎样的坦诚,这就是我,我要片独立空间,但是她和大多数父母比开明的多,我们也多少懂对方。
孩子,尤其是前段时间她来深圳,有我在她就什么都不用操心,她不敢晚上自己一个人睡觉。心很大,原来是说她是操心的命,但是在我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多虑也随着消失,应该说是转移,转移到了我这里。母亲是个成人,而我还没有真正的步入社会,和她比,我还嫩的很,却很想嘱咐叮咛她怎样,生怕她忘掉。这就是一种关爱的心,让我想去母亲对我的关爱有时被我们看做喋喋不休,厌倦着。那不过是母亲对孩子的爱罢了。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178页

我认为一个家是靠不断地扔东西建设起来的。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23页

她凝望着人流,那人流很像冷漠的风,从远古一直流淌至
今,从太平洋东边的纽约城穿越大洋流淌至北京。它带着往昔
人们喜悦哀伤,带着悠悠岁月,从黛二小姐身边漠然滑过,然
后又顺着黛二小姐的一切流向远方和未来。它与她毫无关联,它
无法安慰她的心灵,无论在哪儿。她感到自己像一株被遗弃在
人流之河的堤岸旁的孤树,看着千百年的岁月流淌着的古老的
面孔沉思苦索,她看到每个面孔都是一个城堡,她被夹在无数
城堡之间倦怠不堪,忧伤自怜,像个真正的傻瓜。她再一次感
到某种真诚的东西正与她无可奈何地慢慢远离……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141页 - 沙漏街的卜语

在我身上,这些懦弱恐惧又坚韧刚毅的互为矛盾的品质,和谐地融为一体,流淌在我的血液中。正像我的思想,在庞大的精神领域里深邃成熟,而在粗浅的现实面前往往却天真幼稚,它们分裂又融洽地混合为一体。那时候,我每天总是长时间地沉溺在预感当中,沉思默想的习性占据了我很大一部分日常生活。比如,我常常想,为什么身边的人可以理解爱伦·坡、博尔赫斯、里尔克以及卡夫卡。我想,大概是因为这几个人并不生活在我们的实际生活里。假如他们生活在我们身边,肯定也同样会遭到一些人们的排斥。这就是人类的局限之一。所以,“远离”实在是个好办法。冥冥之中,我预感到不远的一次什么事故中,我会忽然离开我生活已久的城市,到一个安全的不为人所知的小地方隐居寄生,不必再为自己与外部的关系问题而苦恼。后来,不出一年时间,这预感果然灵验。大概是心向往之的缘故吧。
  也许正是这个特点,我的奇思异想、怪梦幻象才源源不断地涌泻到笔端。我习惯于枕靠在床榻之上写字,床头枕下零散地摊着几页白纸和一枝铅笔。有时候,夜半梦中惊醒,或清晨半眠不清之时,便从枕下摸出铅笔,把脑中的胡思乱想涂抹到纸页上。无论纸页上那些断篇残简是笔记,是永无投递之日的信函,还是自言自语般的叙述与分析,无疑都是我的内部与外部世界发生冲突的产物。
  我的这一种自我分析和预感的强烈爱好,是与著书立说全然无关的。正像欧洲有一位秉性忧郁而沉思的名叫亚瑟·叔本华的人,他每晚都把上了子弹的手枪放在枕下,陷入他个人的庞大的悲观主义体系之中。这样一位总是叫喊“假如我是一个国王,那么我的第一个命令是——‘请别打扰我’的人,他枕下的手枪绝不是用来扰乱治安的。那是他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而我,不停地在纸页上涂涂抹抹的习惯,也是一种心理平衡的手段,它构成了我的生活方式。
被自我矛盾长期折磨;那些心向往之最终的出现;曾经也干过笔和纸放在枕头下当思绪涌上时生怕它跑掉的记录;和后来忘记读书写字这回事。我突然又明白了笔和纸塑造的文字的力量。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105页

一个人就是一个理论,一本书。打开,你才会穿透外皮,看到一个由碎裂而纷乱的局部组装起来的女人,是多么的分裂,多么的绝望。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5页 - 无处告别

望着望着,我的思绪一下子跑到几十年之后我当祖母的时候。那时候会有一个可爱的小孩子围在我膝头,叫着闹着。他小小的指头指着已经发黄的相片问:这个人是谁?相片上的少年情态安详、清秀、羞涩,似乎无法和任何人长时间对视。我已经老了,两颊深陷,目光迟缓,思维木讷,我颤颤巍巍戴上老花镜,用干枯的手轻轻抚弄照片上英俊的面颊,仿佛是拂去几十年的如梦岁月。我从出生就开始了回忆。
我从出生就学会了回忆。
我从出生就没停止过回忆。
夜,是思维的白天。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7页

望着望着,我的思绪一下子跑到几十年之后我当祖母的时候。那时候会有一个可爱的小孩子围在我膝头,叫着闹着。他小小的指头指着已经发黄的相片问:这个人是谁?相片上的少年情态安详、清秀、羞涩,似乎无法和任何人长时间对视。我已经老了,两颊深陷,目光迟缓,思维木讷,我颤颤巍巍戴上老花镜,用干枯的手轻轻抚弄照片上英俊的面颊,仿佛是拂去几十年的如梦岁月。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4页 - 无处告别

我又回到了中国。世界依然如故,好像一切都不曾发生。天空依然湛蓝绚丽,人们依然用脚站立,地球依然有引力,星期日完后仍然是星期一,我依然叫肖濛,仍然苗条秀丽拥有青春,我的心依然没全老,依然爱慕英俊温情的男子的拥抱,依然有足够的激情回应那轻柔的重压之下相伴而生的低低的呼唤。我也依然依恋着成熟女性的母亲般的臂膀。我依然一个人,独自来往。一切如故,一切如我离开之前一样,自由自在而无所依恃热热闹闹而内心爬满孤独。很好,世界一切正常,太阳依然东升而西落。……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175页 - 凡墙都是门

我渴望变化,无论好还是坏,变化就行。
哲学留给自己去想就够了。
思维是不能长时间记忆的,我确信这点。
这世界最大的规则就是无规则。那么,活着这个无规则可言的过程,有什么道理不随方就圆呢?!负载着你身体的双脚,若挪动得过于认真,那么脚下的路就不再是路,它就会变成一条绊人的绳索。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191页

法国一位叫做阿尔贝·加缪的人曾说过,自由的艺术家是那种非常困难地建立起自己的秩序的人,他要整理的东西越是杂乱无章,它的规则就越是严格,他就越是肯定了他的自由。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170页

沙漏街的生活已成为往昔,我眺望着遥远的记忆,时间如一条环状之水,在我眼前回转,我仿佛看到的是一个陌生人的过去。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31页 - 无处告别

她说,时间会使那习惯消失,时间可以使一切消失,她说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类的属性。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151页

人群真是一堆活动的影子,可怜得如同虚构的一样。一个有重量有形态有声音的大活人,昨天还掷地有声地存在,太阳翻了一个身,今天这个人就消失不存在了……

《无处告别》的笔记-第185页

您总不能活得像一场梦那样,无声无息没动静,内心里却云翻雾滚吧。

《无处告别》的笔记-

与同性朋友的情感是一种极端危险的力量,这需要她们彼此互相深刻地欣赏、爱慕、尊重和为之感动。同时还要有一种非精神化的自然属性的互不排斥甚至喜爱。她们之间最不稳定和牢靠的东西就是信赖。这种情感可以发展得相当深刻、忘我,富于自我牺牲,甚至谁也离不开谁,但同时又脆弱得不堪一击,一触即溃。稍不小心,转瞬之间就滑向崩溃的边缘。


 无处告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