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中国古典小说 > 西游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
ISBN:9787532537235
作者:(明)吴承恩
页数:775页

书籍目录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瑀正空门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大圣除魔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第二十五回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第二十六回 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第二十九回 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第三十一回 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第三十二回 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挪骗宝贝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傍门见月明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第三十八回 婴儿问母知邪正 金木参玄见假真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第四十回 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归木母空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第四十二回 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龙子捉鼍回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第四十五回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第五十二回 悟帝大闹金蛲洞 如来暗示主人公第五十三回 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第六十回 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第六十一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第六十三回 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第六十四回 荆刺岭悟能努力 水仙庵三藏谈诗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第六十六回 诸神遭毒手 弥勒缚妖魔第六十七回 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清第六十八回 朱紫国唐僧论前世 孙行者施为三折肱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间修药物 君王筵上论妖邪第七十回 妖魔宝放烟沙火 悟空计盗紫金铃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犼 观音现象伏妖王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第七十三回 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第七十四回 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归性 木母同降怪体真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第七十九回 寻洞擒妖逢老寿 当朝正主救婴儿第八十回 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第八十一回 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第八十三回 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第八十四回 难灭伽持圆大觉 法王成正体天然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灭妖邪第八十七回 风仙郡冒天止雨 孙大圣劝善施霖第八十八回 禅到玉华施法会 心猿木母授门人第八十九回 黄狮精虚设钉钯宴 金木土计闹豹头山第九十回 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缠禅静九灵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观灯 玄英洞唐僧供状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战青龙山 四星挟捉犀牛怪第九十三回 给孤园问古谈因 天竺国朝王遇偶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乐御花园 一怪空怀情欲喜第九十五回 假合真形擒玉兔 真阴归正会灵元第九十六回 寇员外喜待高僧 唐长老不贪富贵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护遭魔蛰 圣显幽魂救本原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第一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编辑推荐

  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融合了佛,道,儒三家思想,既有神址,神仙也有现实  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一个永不过时,为各个层次的人乐于阅读的童话。    本《西游记》据世德堂本整理。让视觉印象与文字感受融为一体,是这套新版四大小说内涵上的新品格。久已绝版或近;百年来罕见的绣像插图,虽然耗尽了责编一年来多方访求、反复遴选、匠意安排的心血,而读者却必能因图文的互动相映,获得纯文本阅读时所不可能具备的新鲜感受。

作者简介

西游故事自宋迄元在民间心话本、戏曲等形式广泛流传,吴承恩正是在大量民间文艺的基础上,再创作了中国小说史上的这一巨著。小说中的主角已从唐僧让位于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与历史八下一年难西行取经的情节中,鲜明地表现了民众骊勇敢、机智、坚韧不拔等品质的礼赞。

图书封面


 西游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每年一次的公司例行体检,我总会在B超室得到医生的表扬:嗯,这个尿憋得好!!唰唰唰地检查完,看见在门口守着饮水机狂灌的同事,乐得我膀胱里的洪湖水啊浪呀嘛浪打浪。再看看B超室门口的检查说明,乐得差点要尿了:检查B超前,要适量饮水XXX毫升,一般饮水后四十分钟,膀胱充盈,适宜检查。嘿嘿,你们接着灌吧,要知道不是水一喝下去,就能变成尿的。洒家还有最后一个检查项目,留尿样去者——挥手拜拜,祝你们愉快,我要一个人尿得精彩。在交通越来越拥挤的今天,憋尿是城市新人类必须掌握的一大绝技,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堵车,不练成憋尿神功,情何以堪啊!说到憋尿神功,练得最好的首推萧峰。在说萧峰之前,必须先说一段“射雕”。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看《射雕英雄传》的情景。那时我上初一,至少我所在的城市西安还没有正式引进版的金庸小说,我更不知金庸为何方神仙。突然有一天,小书摊上出现了盗版的极为简易的小册子,内容只有“射雕”的前四回。当这本书在我们班流行的时候,传到我的手里还带着余温。必须两节课看完,借我书的同学叮嘱我,放学后他还要拿回家。现在想来,那绝对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个下午,我必须要用席慕蓉的诗句来描述——“浮云白日,山川庄严温柔”。我已经不记得那天下午是怎样的两堂课了,但是课间我没有去上厕所,这是一定的。我还要感谢我的老师,他没有发现我和金庸的首次秘密接触,所以没有冲下讲台,把这本书没收充公。总之,如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金庸”一样,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描述那天下午的情景,是因为那天,我完全沉迷和陶醉在一个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武侠世界里了。当第二回“江南七怪”印入我年轻的眼眸时,我激动地甚至有些颤抖……好了,还是来说憋尿神功吧。在嘉兴醉仙楼丘处机和江南七怪斗酒,你想想,一个人喝七个人,那是闹着玩的吗?!可长春子以纯阳全真内功,把喝进腹内之酒从脚下逼了出来。不像我等,只会出脚汗。可我还是要说,丘处机取巧而已,不是真正的憋尿神功。到了《天龙八部》——我有幸看到这本书的正版,已经上高一了——在无锡松鹤楼,段誉遇到了萧峰,这也是萧峰第一次惊艳出场。萧峰把段誉误认作了慕容复,与之斗酒。段誉走的是丘老道的路子,只不过把脚换成了手指尖,暗运六脉神剑之气,把腹内之酒从指尖逼出。我给段誉的评语可以照抄上段,段誉取巧而已,也不是真正的憋尿神功。而反观萧峰,以无比包容量的硕大膀胱容纳了至少十五斤以上的高粱酒(无锡似应饮黄酒,但为突出萧峰的豪爽,金庸只好在这里运用乾坤大挪移了)却没有上过一次厕所,更不屑内功逼出的宵小做派——这才是传说中的憋尿神功啊。据说,网上曾经在女读者中做过调查,女性读者最青睐的金庸武侠首推萧峰,从某一个角度讲,憋尿神功在女性中最应该普及推广。可惜的是,萧峰的憋尿神功练得虽然好,但却只是在拼酒的时候显一显容量。而能把憋尿神功用得出神入化,也只有“西游”中的孙大圣了。大圣的憋尿神功已经练到了第十重,收发自如,如同自来水,不尿则已,想尿就尿。大家知道,大圣第一次打开水龙头,是在如来的大指丫里。那如来早有收编大圣的私心,压在五行山下半个千年,不过是磨练一下猴子的野性。而在这五百年中,如来“又发一个慈悲心”,让土地神祗和五方揭谛暗助猴子练功。“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即使按照现代化学的说法,人类长期与铜接触也很少会导致伤害,铜甚至具有杀菌的特性。也就是说如来给猴子加餐开小灶,帮他练成了史上位列第一的铜膀胱。我们老说大圣是铜头铁臂,倒不如说“钢身体金眼睛铁肠胃铜膀胱”更为准确。那钢身体金眼睛是在老君的八卦炉中练就,而铁肠胃铜膀胱则是在五行山下熬成——我之所以用“熬成”这个词,是因为铁肠胃铜膀胱比钢身体金眼睛难练多了。就修炼时间而言,八卦炉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约等于人间四十九年;而五行山熬了五百年——你说哪个难练啊?既如此,那憋尿神功练成之日,就是三藏救出悟空之时。那憋尿神功练成,悟空平时根本不用排尿,而是储存在铜膀胱之中,想尿就尿。悟空第一次想使用憋尿神功,是在被银角大王装入紫金红葫芦之际,那妖精要摇动葫芦,听听悟空是否化成血水。悟空想:“我这般一个身子,怎么便摇得响?只除化成稀汁,才摇得响是。等我撒泡溺罢,他若摇得响时,一定揭帖起盖,我乘空走他娘罢!”又思道,“不好,不好!溺虽可响,只是污了这直裰。等他摇时,我但聚些唾津漱口,稀漓呼喇的,哄他揭开,老孙再走罢!”——这猴子为了一件直裰(乃是观音为引诱悟空戴上紧箍而随赠的一领绵布僧袍),居然放弃运用憋尿神功,此条可以为悟空暗恋观音姐姐再添一个有力的证据。悟空真正使用憋尿神功,乃是三清观逗弄虎力、鹿力、羊力三个不入流的妖道。那悟空、八戒、沙僧变作三清,去大吃供养(在此处,吴承恩补了一句甚为重要的话:“原来孙行者不大吃烟火食,只吃了几个果子,陪他两个”,点明了大圣的铁肠胃),被妖道看见,索要圣水。虎力抬来一口大缸,沙僧尿了半缸;鹿力端来一个砂盆,八戒“忽喇喇,就似吕梁洪倒下坂来,沙沙的溺了一砂盆”;羊力移来一个花瓶,悟空“立将起来,掀着虎皮裙,撒了一花瓶臊溺”。这时,书中有重要的细节透露——……猪八戒见了,欢喜道:“哥啊,我把你这做这几年兄弟,只这些儿不曾弄我。我才吃了些东西,道要干这个事儿哩。”……由此可见,做了这多年的兄弟,八戒居然没有见过悟空撒尿,可见悟空的憋尿神功,好生了得!顺便提一句,那小白龙也会憋尿神功,更是惜尿如金。悟空为朱紫国王配药,让八戒去问白龙马要半盏马尿,呆子等了半天,也不见马儿撒尿,跑去给悟空嚷道别去医皇帝,先把马儿医好吧。说什么那马“干结了,莫想尿得出一点儿”。由此可见,身为天蓬的八戒居然都不知道憋尿神功,可叹。白龙对悟空是一番“厉声高叫”,说他要是过水撒尿,水中的鱼会食了成龙(备注:此处绝不含有嘲笑成龙的意思)。悟空连忙制止,说道“兄弟谨言”——那言外之意,是别瞎嚷嚷,让人都知道你会憋尿神功啊!最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白龙方才“往后蹲了一蹲,咬得那满口牙龁支支的响亮,仅努出几点儿”。那八戒道:“这个亡人!就是金汁子,再撒些儿也罢!”——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写得真是妙笔生花,煞是好看。嘿嘿,写了这半天,铁观音喝了两大杯,偶也不见尿意,看来憋尿神功见长啊。那小白龙说他的尿如同神药,到让人想起明代“以人补人”的风潮中曾经盛行的秋石。那秋石,是人尿经过复杂的方法提炼出的一种结晶物,早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有记,和四大发明的指南针同出一部书——这书不过是记录一些当时的奇闻而已,却被拿来当做科技书忽悠。据说,作为药物,秋石确有其效,主要用于久病虚劳、平喘消胀。李约瑟把从人尿中提取秋石赞为中国医药化学的非凡成就,可在明代,这秋石却是被用于房中壮阳,可笑啊可笑。若是喝尿就能雄起,到真该给中国足球队作为必备饮品——我这个伪球迷,愿意无偿赞助——那是必须的,我放弃憋尿神功。同样,作为四大发明另一个的火药,也多多少少曾经和人尿扯上了关系,不过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欧洲。话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传到欧洲,欧洲人把它弄进了火枪中。随着各种越来越先进的火枪陆续出现,要求火药的燃烧速度也要快慢不等。比如,根据枪管的长度、直径不同,手枪需要燃烧速度快的火药,步枪需要燃烧速度稍慢的火药,而加农炮需要燃烧速度更慢的火药。欧洲人在实践中发现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可以制造结块的火药,通过挤压生成精细且大小相等的块状火药。可是你知道吗,当时用于制造火药的酒精和水的混合物是什么呢?说来让人笑得想尿——是火药厂工人的尿液。而酗酒工人的尿液制造出的火药,其威力更为强大。我想,那时的火药厂招工,都要问一句:亲,你酗酒吗?OK,酒鬼的全要,不喝酒的不要!那时的欧洲,也一样的迷信,流传着牧师和主教的尿液可以制造上等火药。转了一个大圈,世界是圆的,不论是中国的功夫,还是欧洲的枪炮,都把尿当做了传说中的“神功”。看来,一泡尿液向东流,流进大洋遍全球。这憋尿神功,还真得练练呢!练好了,尿一泡试试。我夸你尿得高,你说:站在坑里没用劲儿!
  •     刚开看,慢书慢笔记中。====石兄====和红楼居然有些相似处。开篇都是混沌、鸿蒙、渺渺、茫茫、清浊。最像的地方,猴子是天地间一块大石头受日月精华通灵而来,赫然是我家石兄。莫非猴哥也是三生石上旧精魂哪!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长作揖。猴子于三百年的喜乐之中想起死亡,堕下泪来。早知有今日之死,当日何苦为人?不如就做块石头“逃大造、出尘网,始可解释这段悲伤”。只这一个场景,我就知道猴子和我是一派的。====小妖====花果山的小妖们都是群戏剧逼,领10块钱盒饭的群众演员,心中的演技派偶像是容嬷嬷。猴哥想起死亡悲伤 “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猴哥担心大家没有趁手的兵器“众猴闻说,个个惊恐”;猴哥自龙王处打劫来浑身披挂、金光灿灿,“唬得众猴一齐下跪道:‘大王,好华彩耶,好华彩耶!’”...他们能不能别这样戳一下满身消息都乱动加drama queen的?另外,做演员呢最重要就是要走心、要收一点,但又要演出层次...那边摄影灯光准备了啊,争取一条过。====唐僧====唐僧这出家人居然骗我猴哥。菩萨背地里送唐僧绵布直裰、嵌金花帽,猴子问:“这衣帽是东土带来的?” 三藏就顺口儿答应道:“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行行礼。" 结果我猴哥一穿上他就开念紧箍咒。 瞎话编得何其有鼻子有眼!他不仅骗我孙行者,在熊罴怪偷袈裟一节里他还很会说瞎话吓唬其他和尚哪!熊罴怪偷走了袈裟,猴子把师父交待给那些坏和尚,警告他们要好好看顾唐僧,否则决要打杀。注意,猴子威胁的内容是”好好看顾师父“,而不是找不找到袈裟。猴子走了,唐僧就开始篡改恐吓了:“列位请起,不须恨了。这去寻着袈裟,万事皆休;但恐找寻不着,我那徒弟性子有些不好,汝等性命不知如何,恐一人不能脱也。”吓得众人两股战战...你说他是不是瞎话精!大话西游里的唐僧那感觉就很像原著。要我是那猴子,早金猴奋起千钧棒,把那啰嗦脓包爱哭不识人的十世处男立毙于棒下。看下面这段,是不是恨得牙痒痒!小白龙在认出唐僧前,吃掉了唐僧的凡马。" 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行者见他哭将起来,他哪里忍得住暴躁,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三藏却才扯住道:‘徒弟啊,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行者闻得这话,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你妈啊为什么不一棒子整死他!====虎皮裙====小白龙了解猴哥。三打白骨精后唐僧这不识人的弱逼把猴子逼走了,小白龙在危急时刻让八戒去请猴子:“他决不打你。他是个有仁有义的猴王。你见了他,且莫说师父有难,只说‘师父想你哩’ 把他哄将来”。看到这一段时我鼻子一酸。心里有情义的人总是会被人这样哄骗。有时明知是假意虚情,还是会眼睁睁地替人下油锅去。所以读下面一段不得不泪目:猴子决意来救唐僧后“那猴才跳下崖来,撞入洞里,脱了妖衣,整一整锦直裰,束一束虎皮裙,执了铁棒,径出门来。慌得那群猴拦住道:‘大圣爷爷,你往那里去?带挈我们耍子几年也好。’行者道:‘小的们,你说那里话!我保唐僧这桩事,天上地下,都晓得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他倒不是赶我回来,倒是教我来家看看,送我来家自在耍子。如今只因这件事,你们却都 要仔细看守家业,依时插柳栽松,毋得废坠。待我还去保唐僧,取经回东土。功成之后,仍回来与你们共乐天真。’”猴子啊猴子,你金光夺目的美猴王铠甲也不穿了,天天啸聚高乐的生活也不过了,还束上你那虎皮裙去给傻逼做苦力去。何苦来?还说这样一往情深的假话来骗人骗自己!看得我都要哭了。====西游里也有情种====黄袍怪霸占了宝象国公主13年,生了一双儿女,最后公主私自通信唐僧,致黄袍怪被抓,两个孩子摔死。原来这黄袍怪是天上奎木狼,宝象国公主是披香殿玉女。两人欲私通,但不想污了天宫,于是玉女先托生下界为公主,奎木狼“不负前期,变作妖魔,占了名山,摄她到洞府,与他配了一十三年夫妻。” 真是情种。别人下界是当公主的,他下界是变成茹毛饮血的妖怪的;他一心只恋着旧情人在一起十三年,别人却日日想着反目弄死他。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梁实秋说:有个性就可爱。
      
      二师兄很呆。
      
      五庄观内,猴子三人偷吃人参果,怒摧人参树。清风明月正面交涉无果,惟恐力敌不过,于是哄骗师徒四人入房用膳后迅速反锁。此时,八戒一边狼吞虎咽,一边笑道:“这童子差了。你这里风俗不好,却怎的关了门里吃饭?”——有这样的风俗吗?!
      
      火云洞口,师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红孩儿硬扛不住后,准备祭出三昧真火。“只见妖精……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此时,八戒的呆气又上来:“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给跪了,那是集气放大招!
      
      钦法国界,忽起一阵邪风恶雾,猴哥眼瞅前面有妖怪摆开阵势,专等行客。回头却哄八戒:前面有人斋僧,白花花的米饭,胖乎乎的馒头三天三夜也吃不完,美中不足就是菜蔬太咸了。另外,刚才的雾只是人家的蒸笼之气——喂~猴哥,好歹也打个草稿,明明就一妖风怪雾,少瞧不起我家二师兄。八戒一听果然火了:“啐!凭他怎么咸,我也尽肚吃他一饱!”——喂~这根本就不是重点!他三步并做两步,气冲冲地撞入妖群,却被团团围住,“这个扯住衣服,那个扯着丝绦,推推拥拥,一齐下手”。此时,眉飞色舞的八戒终于吐出全书最经典的呆话:“不要扯,等我一家家吃将来。” =。=|||
      
      呆归呆,二师兄却实在。
      
      每当取经大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总是从容不迫地布置Plan B:分行李,卖白马,给师傅买口棺材(可选)。猴哥往花果山继续称王,沙僧往流沙河接着吃人,自己则往高老庄探亲。偶尔良心发现,允许白马回家——当然,行李得全归他!
      
      三打白骨精,师傅师弟被擒。八戒抵不住白龙马的眼泪攻势,Plan B流产,不得不到花果山请回大师兄。言语间激怒了猴哥,连忙“两边乱张”。猴哥问他张什么。你猜他怎么回答?“看看那条路儿空阔,好跑。”果然又呆又实在。
      
      四圣试禅心,贾妇人以良田美女招女婿。起初,当着师傅师兄的面,八戒不敢造次,旁敲侧击均不得手。被猴哥戳破后更是恼羞成怒:“胡说,胡说!大家都有此心,独拿老猪出丑。常言道:和尚是色中饿鬼。那个不要如此?都这们扭扭捏捏的拿班儿,把好事都弄得裂了”。佯怒出逃,追上贾妈,张嘴就“娘”。大妈怕女儿嫌丑。他扬长避短:“娘,你上复令爱,不要这等拣汉。想我那唐僧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虽然人物丑,勤紧有些功”。大妈又怕唐僧不同意。他四顾无人,心想反正已经黑了老唐一把,顿时霸气糟満:“不用商量!他又不是我的生身父母,干与不干,都在于我。”后来,大妈又怕三女相争。老猪终于忍不住亮出看家本领:“那个没有三房四妾?就再多几个,你女婿也笑纳了。我幼年间,也曾学得个熬战之法,管情一个个伏侍得他欢喜。” =。=|||
      
      偶尔福至心灵,二师兄也能妙语连珠。
      
      乌鸡国郊,一天晚上,唐僧梦见老国王含冤哭诉,骤然惊醒,连喊“徒弟!徒弟!”。从美梦中被拽起的八戒顺着起床气大吐苦水:“什么土地土地?当时我做好汉,专一吃人度日,受用腥膻,其实快活,偏你出家,教我们保护你跑路!原说只做和尚,如今拿做奴才,日间挑包袱牵马,夜间提尿瓶务脚!这早晚不睡,又叫徒弟作甚?”第二天晚上,八戒上了猴哥的当,被迫背着乌鸡国王尸体回寺。唐僧问起,憋了一口恶气的他又蹦出神台词:“行者的外公,教老猪驮将来了。”一旁的猴哥顿时哭笑不得。
      
      通天河畔,师徒四人踏起薄冰过河,不料底下妖精突袭,摄了唐僧。三人气急败坏地回到岸上。陈家兄弟出门迎接:“……怎么不见三藏老爷?”不料八戒突发黑色幽默:“不叫做三藏了,改名叫做陈到底也。”——三藏原姓“陈”,如今“沉到底”!
      
      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五庄观中插科打诨,请欣赏八戒的“行为艺术表演”:
      
      那八戒见了寿星,近前扯住,笑道:“你这肉头老儿,许久不见,还是这般脱洒,帽儿也不带个来。”遂把自家一个僧帽,扑的套在他头上,扑着手呵呵大笑道:“好,好,好!真是加冠进禄也!”那寿星将帽子掼了骂道:“你这个夯货,老大不知高低!”八戒道:“我不是夯货,你等真是奴才!”福星道:“你倒是个夯货,反敢骂人是奴才!”八戒又笑道:“既不是人家奴才,好道叫做添寿、添福、添禄?”那三藏喝退了八戒,急整衣拜了三星。……
      
      正说处,八戒又跑进来,扯住福星,要讨果子吃。他去袖里乱摸,腰里乱吞,不住的揭他衣服搜检。三藏笑道:“那八戒是什么规矩!”八戒道:“不是没规矩,此叫做番番是福。”三藏又叱令出去。那呆子出门,瞅着福星,眼不转睛的发狠,福星道:“夯货!我那里恼了你来,你这等恨我?”八戒道:“不是恨你,这叫回头望福。”那呆子出得门来,只见一个小童,拿了四把茶匙,方去寻锺取果看茶,被他一把夺过,跑上殿,拿着小磬儿,用手乱敲乱打,两头玩耍。大仙道:“这个和尚,越发不尊重了!”八戒笑道:“不是不尊重,这叫做四时吉庆。”
      
      真的,请不要再黑二师兄了!
  •         孙悟空不是屌丝英雄,而是大有背景的妖怪。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佛语,能悟空则六贼无踪,原著就指出孙悟空是摩尼珠造的,生来就是佛门弟子;
      
        孙悟空出生在东胜神洲(为佛教传说中四大部洲),学艺在西牛贺洲灵台(如来地盘)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孙悟空从小到大都吃素而且不近女色,俨然一个和尚;可以长生不老的不是唐僧肉而是猴子肉,唐僧是陈到底的凡人,浮上天十万八千里(独门绝技筋斗云)的(体轻)高僧是孙悟空,金箍棒+金刚不坏之身,活脱脱一个金蝉子;
      
        贼人观音别有玄机,被观音收去看院子的黑熊精原就是修道的观音的人,那么和黑熊精打成平手的孙悟空呢?看似被观音点化,实在本是佛门中人;
      
        如来之子罗睺罗是第一位小沙弥,有“密行第一”的称号,第一个徒弟,秘密修行的孙行者,筋斗云的唯一使用者,节操啊。
      
  •     石猴说,他一生无性。
  •     补记,书本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       从小就看《西游记》,到现在还有台在播。可是看了原著才知道…童年又被欺骗了!!
      
      定海神针其实是天河定底神珍铁…人家不是神针…人家是神珍啊!!
      
      唐僧好傲娇…总欺负孙悟空
      孙悟空还总怕唐僧受苦。他们被镇元大仙捉住时,镇元大仙要打唐僧,“行者闻言,心中暗道:‘我那老和尚不禁打,假若一顿鞭打坏了啊,却不是我造的孽?’他忍不住,开言道:‘先生差了。偷果子是我,吃果子是我,推倒树也是我,怎么不先打我,打他做甚?’”孙悟空替唐僧挨了六十鞭子,虽然他也不怕打,但总是护住了唐僧(who还嫌绑得身上疼……)
      
      这几回里面,镇元大仙一点也不凶…人家就是想要树活而已…根本不是电视里演得那么暴跳如雷……
      
      《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看得我心都碎了…孙悟空就这么被赶走了啊……
      
      唐僧被变成老虎,猪八戒去找孙悟空,他说:“老孙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两人离开花果山时,“过了东洋大海,至西岸,住云光,叫道:‘兄弟,你且在此慢行,等我下海去净净身子。’八戒道:‘忙忙的走路,且净甚么身子?’行者道:‘你那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多贴心的猴子啊~
      
      后面还有一句话“八戒于此始识得行者是片真心,更无他意。”这是说…之前猪八戒都觉得孙悟空有异心么?孙悟空才是从头到尾一心一意要取经的人儿啊……
      
      唐僧一会儿怕妖精,一会儿嫌路远,《三十七回 鬼王夜谒唐三藏》中
      三藏道:“徒弟,我刚才伏在案上打盹,做了一个怪梦。”行者跳将起来道:“师父,梦从想中来。你未曾上山,先怕怪物;又愁雷音路远,不能得到;思念长安,不知何日回程:所以心多梦多。似老孙一点真心,专要西方见佛,更无一个梦儿到我。”
      
      四个人也并不团结,更没有什么感人至深的兄弟、师徒情谊,“长老怀嗔”,“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在观音告诉他们没有孙悟空去不了西天之后,唐僧才“贤徒贤徒”的叫……沙和尚被猪八戒抛弃、被黄风怪捉住,终于被孙悟空救出,从此之后唐僧要念紧箍咒的时候也会劝师傅不要念了,猪八戒要散伙、孙悟空心灰意冷的时候,也会劝大家要同心协力去取经了……猪八戒大多时候都在撺掇唐僧欺负孙悟空,后面到了九十几回,不知道怎么回事,唐僧竟然舍得打八戒了…虽然没真打……
      
      猪八戒也没有亲切地称孙悟空为“猴哥”…这是电视剧意淫…人家叫的都是“哥”、“哥呵”、“弼马温”之类
      
      人家红孩儿说的是“你是孙行者请来的救兵么?”根本不是妇孺皆知、朗朗上口的“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么”……
      
      《西游记》里最可爱的妖怪,我觉得算是金毛犼了,孙悟空自称外公,就乖乖地叫外公……还问金圣宫,知道哪本书里有姓外的么……
      金毛犼怕毒刺扎手,金圣宫“又与妖王饮了几杯酒,教侍婢:‘净拂牙床,展开锦被,我与大王同寝。’那妖王诺诺连声道:‘没福,没福,不敢奉陪。我还带个宫女往西宫里睡去,娘娘请自安置。’”每次看到“没福没福”总忍不住想笑……
      
      《西游记》里不管是妖精还是神仙,都特别保守,每次只说“战三回合”,从来不说“大战三百回合”……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一物降一物,孙悟空怎么也搞不定的妖怪,请来主人或者“天敌”,一下子就搞定了……
      
      
      
      《西游记》的语言果然风趣幽默,以下附笑点集合:
      1.那和尚忽见行者相貌,有些害怕,便问:“那牵马的是个甚么东西?”三藏道:“悄言!悄言!他的性急,若听见你说是甚么东西,他就恼了。他是我的徒弟。”
       那和尚打了个寒噤,咬着指头道:“这般一个丑头怪脑的,好招他做徒弟?”三藏道:“你看不出来哩,丑自丑,甚是有用。”
      
      2.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
      【忽然觉得“驰名商标”也不是什么好词……】
      
      3.那怪仔细观看,见行者身躯鄙猥,面容羸瘦,不满四尺。笑道:“可怜,可怜。我只道是怎么样扳翻不倒的好汉,原来是这般一个骷髅的病鬼。”行者笑道:“你这个儿子,忒没眼色。你外公虽是小小的,你若肯照头打一叉柄,就长六尺。”
      
      4.行者笑道:“儿子啊,常言道:‘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你外公手儿重重的,只怕你捱不起这一棒。”
      【为什么叫黄风怪儿子…自称外公?】
      
      5.那怪道:“我: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来来往往吃人多,翻翻覆覆伤生瘴。你敢行凶到我门,今日肚皮有所望。莫言粗糙不堪尝,拿住消停剁鲊酱。”
       八戒闻言大怒,骂道:“你这泼物!全没一些儿眼色。我老猪还掐出水沫儿来哩,你怎敢说我粗糙,要剁鲊酱?”
      
      6.卷帘将,天蓬帅,各显神通真可爱。
      【确实太可爱了…我笑翻了…】
      
      7.大圣闻言,心中作念道:“这菩萨也老大惫懒。当时解逃老孙,教保唐僧西去取经,我说路途艰涩难行,他曾许我到急难处,亲来相救;如今反使精邪掯害。语言不的,该他一世无夫。”
      【所以…观音是女的…?】
      
      8.将近有一更时分,行者心中有事,急睡不着。他一毂辘爬起来,到唐僧床前,叫:“师父。”此时长老还未睡哩,他晓得行者会失惊打怪的,推睡不应。行者摸着他的光头,乱摇道:“师父怎睡着了?”唐僧怒道:“这个顽皮,这早晚还不睡,吆喝甚么?”
      【摸着师傅光头……】
      
      9.菩萨坐定道:“悟空,我这瓶中甘露水浆,比那龙王的私雨不同,能灭那妖精的三昧火。待要与你拿了去,你却拿不动;待要着善财龙女与你同去,你却又不是好心,专一只会骗人。你见我这龙女貌美,净瓶又是个宝物,你假若骗了去,却那有工夫又来寻你?你须是留些甚么东西作当。”
      
      10.只见行者在半空中看见,问道:“师父何在?”八戒道:“师父姓陈,名到底了。如今没处找寻,且上岸再作区处。”
      【八戒讲了个冷笑话……】
      
      11.唐僧禁不得恐吓,一吓就肉酸,不中吃了。
      【S开玩笑说,你跑一跑,肉也酸……我愣了愣…你是说肌肉酸么…】
      
      12.行者暗喜,才跳下来,现出本相。耳朵里取出棒来,幌一幌,有鸭蛋粗细,当的一声,把旁门打破,跑至后园,高叫:“师父!”长老道:“徒弟,快来解解绳儿,绑坏我了。”行者道:“师父不要忙,等我打杀妖精,再来解你。”急抽身跑至中堂,正举棍要打,又滞住手道:“不好,等解了师父来打。”复至园中,又思量道:“等打了来救。”如此者两三番,却才跳跳舞舞的到园里。长老见了,悲中作喜道:“猴儿,想是看见我不曾伤命,所以欢喜得没是处,故这等作跳舞也?”
      
      13.钢枪狠狠钺斧明,蒺藜简铲太毒情。恨不得囫囵吞行者,活活泼泼擒住小沙僧。
      【沙僧真的很小么……?】
      
      14.楼上果装塑着他四众之像。八戒看见,扯着行者道:“兄长的相儿甚像。”沙僧道:“二哥,你的又像得紧,只是师父的又忒俊了些儿。”三藏道:“却好,却好。”
      【当然好当然好……】
  •     真经不在西天而在路途。佛祖不是如来而是自我。那成群结队的妖精乃是人心生出来的欲望和执念,三大徒弟其实是唐僧多面的性格和天赋秉性。生活平波无澜不外人心已死,你还愤恨你还痛苦你甚迷茫,你就是那个时时刻刻跟妖精斗争的取经僧,你脚下的路永远是通向自我的路。
  •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一向被我排在最简单,最易懂的位置上,谁知等近不惑之年再重读此书,才觉得实在没那么简单。我一直推荐孩子们四大名著从这本书读起,实际上读的多半只是冒险故事,要读懂它的内涵却是不太可能的。
      
      当代有许多心理学家,台湾尤多,讲究“灵修”,事实上西游记就是灵修篇。开篇第一句就说“心性修持大道生”,这个故事要讲的是,一个凡人要经历哪些磨难,才能修成正果呢?而不是许多语文老师所说的,赞颂孙悟空反专制的精神,这字里行间哪里看得出他是反专制的?倒是写得挺好:一只石猴为了修得人道,跋山涉水九年多,寻到菩提祖师,学道十年,最终有了一身武艺。然而他立刻自我膨胀,如祖师所言,“定生不良”,于是上天宫扰乱,甚至想赶走玉帝,独占灵霄殿。因为祸害无穷,被如来佛祖镇压于五行山下五百余年,难满复出,护送唐僧西行取经,这就是他继续修行的经过。修人道不易,修佛道,更不易。他从来不跪拜诸仙诸神,是因为他高自尊,而不是他反专制。他相当可爱,敢做敢当,有话直说,明白事理,容易沟通,是一个人修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很好的“自我”。而唐僧则代表“超我”,代表修行的理想,他非常虔诚,修行之心从不动摇,虽然路遇坎坷也会抱怨,恐惧,哭泣,但他从不退缩,为了修行理想绝不软弱。他见任何人对他行善,他都感恩戴德。真是一个可造之才,是灵修最易见效的好材料。而猪八戒代表具有一切欲望的“本我”,贪吃,偷懒,好色,撒谎,动不动要分行李回家,任何享受都会打动他,叫他放弃修行。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三人的集合。修身养性的理想时不时召唤我们,我们想要朝着理想前进;我们的自我有很强的自尊,也尽力前行;可是我们的本我贪图享受,一被诱惑就完,前进一步,后退一步,高山大河,妖魔鬼怪,九九八十一难,重重阻挠,结果,真正有修为的人是少之又少。如果没有遇上贵人(各路神仙菩萨指点、协助、督促),深受感化,接受扶持,恐怕要得到真正的修养,摆脱世俗的眼光,是不太可能的。在物欲横流的现当代,重提“灵修”二字,再来看西游记,确实写得不同凡响。
      
      从三教合一的文化来看,读西游记也是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许多民间习俗原是在这里记载的,比如贴门神的由来。另外,这部作品读起来也很可乐,可以看出写作的人是非常幽默的。
      
      有人说,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吴承恩,有许多别的说法。但我觉得,具体是哪个作者并不重要,我们读下来可以感受到,这部作品是几百年民间智慧的结晶,民间有关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许许多多个片段,许多已经编辑得非常成熟,脍炙人口,还有许多典籍中写着很多道家佛家诗篇,吴承恩作了很多工作,把社会上流传的各个版本归整起来,把它们串成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的故事,使全书信息含量最大化、最深化,既有冒险故事,又有大道内涵。就像古希腊人荷马汇编荷马史诗一样,使整部史诗得已流传。这个贡献是无比巨大的。
      
      现在有些人喜欢恶搞西游记,把它低俗话;许多小学生喜欢续写西游记,再加上许多冒险;有些人则认为原著结局不好,孙悟空应该功成回家作美猴王去享受……无论怎么说,这都离“心性修持大道生”太远了。
      
      
      下面为转载:《西游记》中的俗语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都是通俗的白话小说,它们所以能够广泛流传,除了故事精彩外,使用老百姓的日常用语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西游记》中的俗语就比比皆是,比如第三回中,孙悟空得了金箍棒之后,与老龙王的一番对话:
        悟空道:“当时若无此铁,倒也罢了,如今手中既拿着他,身上更无衣服相趁,奈何?你这里若有披挂,索性送我一副,一总奉谢。”龙王道:“这个却是没有。”悟空道:“‘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龙王道:“烦上仙再转一海,或者有之。”悟空又道:“‘走三家不如坐一家’,千万告求一副。”龙王道:“委的没有,如有即当奉承。”悟空道:“真个没有,就和你试试此铁!”龙王慌了道:“上仙,切莫动手,切莫动手!待我看舍弟处可有,当送一副。”悟空道:“令弟何在?”龙王道:“舍弟乃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是也。”悟空道:“我老孙不去,不去!俗语谓‘赊三不敌见二’,只望你随高就低的送一副便了。”
        这里就连用了三句俗语:“一客不犯二主”、“走三家不如坐一家”、“赊三不敌见二”,即使没有受过专业文化教育的老百姓也听得懂了。孙悟空虽然求学二十年,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会一些“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也算有高等学历的人,但他毕竟是泼猴,如果满口之乎者也,读者毕竟不耐烦看下去。他不说“之乎者也”转几句文,又丢老师的门面,所以在告别校园生活时,他的老师告诫他“凭你怎么惹祸,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外,教你万劫不得翻身。”孙悟空以后行走江湖,果然没显露出酸秀才的样子,只说一些迎合大众口味的村言俗语,因此他的形象在老百姓中受到热烈的欢迎,这里广泛使用俗语之功,不可埋没。
      
        孙悟空其他用常言俗语之处甚多,列举如下:
      
        “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第五回);
        “诗酒且图今日乐,功名休问几时成”(第五回);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第七回);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第十六回);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第十六回);
        “一来照顾郎中,二来医得眼好”(第十八回);
        “善猪恶拿”(第十九回);
        “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第二十一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十二回);
        “谴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第二十二回);
        “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第二十二回);
        “日久见人心”(第二十六回);
        “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第二十七回);
        “虎毒不吃儿”(第二十七回);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第三十一回);
        “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第三十一回);
        “父子无隔宿之仇”(第三十一回);
        “乍入芦圩,不知深浅”(第三十二回);
        “纵然是块铁,下炉能打得几根钉”(第三十二回);
        “正担好挑,偏担儿难捱”(第三十三回);
        “即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第三十六回);
        “上邦皇帝,为父为君;下邦皇帝,为臣为子”(第三十九回);
        “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第三十九回);
        “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第四十回);
        “众毛攒球”(第四十一回);
        “巧者多劳拙者闲”(第四十六回);
        “千里姻缘似线牵”(第五十四回);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第六十二回);
        “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第六十七回);
        “说金子幌眼,说银子傻白,说铜钱腥气”(第六十七回);
        “药不跟卖,病不讨医”(第六十八回);
        “好汉不赶乏兔儿”(第七十一回);
        “滚汤泼老鼠,一窝都是死”(第七十二回);
        “男不与女斗”(第七十二回);
        “在家不是贫,路上贫杀人”(第七十二回);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第七十四回);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第八十回);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第八十一回);
        “温柔天下去得,刚强寸步难移”(第八十二回);
        “货有高低三等价,客无远近一般看” (第八十四回);
        “只有错拿,没有错放”(第九十七回);
        “望山走倒马”(第九十八回);
        “十日滩头座,一日行九滩”(第九十九回)。
      
        猪八戒嘴里的俗语也是不少:
      
        “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第八回);
        “避色如避丑,避风如避箭”(第二十回)
        “吉人自有天报”(第二十七回);
        “当家才知柴米价,养子方晓父母恩”(第二十八回);
        “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第五十四回);
        “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第五十四回);
        “尖担担柴两头脱”(第五十七回);
        “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第六十一回);
        “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 (第七十八回);
        “事无三不成”(第八十三回);
        “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第九十三回);
        “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板脂”(第九十四回);
        “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第九十四回)。
      
        沙僧同样是说俗语的行家: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第三十回);
        “不信直不直,须防仁不仁”(第三十七回);
        “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第四十回);
        “一人有福,带挈一屋”(第六十九回);
        “曾着卖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第七十二回);
        “棺材座子,专一害人”(第七十六回);
        “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 (第八十一回);
        “三钱银子买个老驴,自夸骑得”(第九十三回);
        “珍馐百味,一饱便休;只有私房路,哪有私房肚” (第九十六回)。
      
        即使一心向佛的唐僧,也不时说句俗语:
      
        “强中更有强中手”(第十四回);
        “鹭鸶不吃鹭鸶肉”(第二十四回)
        “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第十四回)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第十五回)
        “仁义值千金”(第二十四回);
        “鬼也怕恶人哩”(第三十六回);
        “黄梅不落青梅落,老天偏害没儿人”(第四十七回);
        “马行千里,无人不能自往”(第八十回);
        “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操心怎似存心好,争气何如忍气高”(第八十一回);
        “长安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第九十六回);
        “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第九十九回)。
      
        书中其他人的嘴里,其他叙述的地方,用俗语也家常便饭一样,信手找一些:
      
        “恩将恩报”(第八回)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第九回)
        “泼水难收,人逝不返”(第十一回)
        “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第二十七回);
        “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第二十九回);
        “单丝不线,孤掌难鸣”(第三十回);
        “男子无妻财没主,妇女无夫身落空”(第三十一回);
        “老虎进了城,家家都闭门。虽然不咬人,日前坏了名” (第三十六回);
        “养军千日,用军一朝”(第三十六回);
        “龙生九种,九种各别”(第四十三回);
        “强中更有强中手”(第四十五回);
        “棋逢对手,将遇良材”(第四十六回);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第五十五回);
        “宁教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第五十五回);
        “人未伤心不得死,花残叶落是根枯”(第六十六回);
        “家丑不可外谈”(第六十九回);
        “猫咬尿泡空欢喜”(第七十回);
        “皇帝身上也有三个御虱”(第七十一回);
        “远来的和尚好看经”(第七十二回);
        “公子登筵,不醉便饱;壮士临阵,不死即伤”(第八十一回);
        “积水养鱼终不钓,深山喂鹿望长生”(第八十三回);
        “一日官司十日打”(第八十三回);
        “任他设尽千般计,难脱天罗地网中”(第八十三回);
        “大将军怕谶语”(第八十五回);
        “鱼水盆内捻苍蝇”(第八十五回);
        “手插鱼篮,避不得腥”(第八十六回);
        “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第八十七回);
        “嫁鸡逐鸡,嫁犬逐犬” (第九十三回)。
      
        这说明《西游记》的故事出自历史玄奘取经的过程,但文学创作源于民间,脱逸史实而愈传愈奇,后又经文人整理加工,才成为现在所看到的版本。
        《西游记》的文字保留了鲜明的通俗性,它自身又形成了新的俗语,至今广泛流传,如“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大能小”、“猪八戒倒打一耙”、“孙猴子一个筋斗翻了十万八千里,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掌心”、“猪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猪八戒背媳妇”、“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唐僧肉,人人都想吃”。
        名著是什么,它就是使用通俗语言创作的经典作品,并能围绕这部著作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语言和词语。中国人几乎都是《西游记》直接或间接的读者,没有人不知道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的。他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和元素,而大量使用俗语是导致《西游记》成功的因素之一。中国的文化人,就是“士”的阶层,老百姓叫读书人的,总有引经据典的习惯,之乎者也的经典,着实让没有接受过教育的老百姓望而生畏,肃而起敬。而《西游记》中的人物则大量使用俗语、谚语、歇后语,这相当于不是读书人的“引经据典”,这些“经典”是老百姓能够听懂理解并学习效仿的,而且其中很多他们也用过。在古代,满口“之乎者也”的只有少数人,不识之无的老百姓却占大多数,大多数人都喜欢《西游记》这样的通俗文学,它成为四大名著之一也就顺理成章了。至于《四书五经》,老百姓也是知道的,但仅仅是知道“四书五经”这四个字而已,知道它们是经典中的经典,但读过《四书五经》的人则凤毛麟角,这与他们的语言风格是密切相关的,《四书五经》文字高古,曲高和寡,等于是“孙悟空戴上紧箍咒-无法可使”。口头语言胜过书面语言,下里巴人胜过阳春白雪,其中俗语、谚语、歇后语功不可没,这也属于“孙悟空借芭蕉扇-一物降一物”吧。
       (发表于2008年7期《中国文学》)
  •       一、梦想的力量
      唐僧是一个有梦想的人,而且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肯于付出一切。记得在观音找到唐僧说出西天大成教法的意义时,他的取经梦就被唤醒,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艰难取经路。无论风吹雨打,无论妖魔鬼怪,无论艰难险阻,在他眼里都不能阻挡他取回真经的梦想。有人会问梦想的力量到底有多大,看看人类的进步史就知道了,其实人类都在为着自己的梦想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着,上天下海,千里眼顺风耳等等,都是在梦想的力量下实现了。很多时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梦想的力量也能发挥我们自身的潜能,记得有一次,老婆问6岁的儿子,为什么现在写字这么快了?儿子说,为了玩积木。哈,多简单的理由,就是这一个小小的梦想,让儿子从一个不爱写作业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按时完成作业甚至超额完成作业的孩子。
      
      二、行动的力量
      唐僧从决定去取经的那一刻起,就为自己的实现梦想设定了目标,并开始行动,永没有停止过,哪怕知道前面是难以逾越的江河或是高山,哪怕是自己身患重病,哪怕前面是毒蛇猛兽妖魔鬼怪而又没有徒弟保护,他依然要往西走,唯恐耽误了取经的行程。如果说梦想是成功的原动力的话,行动则是成功的保障。只有梦想没有行动是不可能成功的,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四川那个地方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他们都想去南海朝圣,一天穷的和尚找到那个富和尚说:我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我打算去南海计划很多年了,都没能实现,你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一个水杯一个碗就够了。富和尚不信,继续准备自己的计划,一年后,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而富和尚仍然继续着自己的计划最终也没能去南海。要行动,更要有方向的行动,如果没有方向,行动多年最终也是原地踏步。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白龙马成佛之前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一个很勤劳的驴。在白龙马飞升成佛的那天,白龙马和驴来道别,驴很不服气,说我也是个勤劳的驴,三年来从未停止过自己的脚步,可最后为什么你成佛了,而我还是驴。白龙马说,是啊,按路程来说我们走的距离差不多是一样的,可是我和你的区别就在于,我始终都朝着一个方向走,而你却永远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小圈子。
      
      三、学习的力量
      唐僧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会发现,当他们师徒白天赶了一天的路,晚上,唐僧仍然坚持秉烛学习,正是这种不断的学习,使得唐僧无论从气质还是言行上都表现的尤为出色,以至成为世人眼中的得道高僧,众多徒弟心目中崇敬的对象,学习的榜样。
      
      四、凝聚的力量
      唐僧之所以的到众多徒弟的拥护,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凝聚力的产生除了对徒弟的点化之恩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十分懂得关怀伙伴,比如为徒弟孙悟空缝制衣服,为八戒盖被子等,使得所有人都记住了他的好,就像孙悟空在被赶回花果山以后,脑子里想的仍然是唐僧和他相处的那段美好时光,人在花果山,心随取经人。所以,后来当唐僧真的遇难时,他能够挺身而出,搭救唐僧,再次保护唐僧顺利取得真经。
      
      五、自律的力量
      唐僧的自律性非常强,他能够在妖魔鬼怪面前不动摇取经的决心,在众多其他诱惑面前保持自律更是非常难得,比如女儿国国王等,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唐僧在这里表现非凡,给徒弟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更坚定了随着唐僧取回真经的决心。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如此,摆在我们成功路上的不单单只有困难,还有很多诱惑,我们应该像唐僧那样自觉抵制诱惑,用自律树立自己的形象。任何事情都不能成为阻挡我们成功的绊脚石。
      
      六、感恩的力量
      唐僧是一个十分懂得感恩的人,在取经的途中,总是不忘对自己的指导观音以及大指导如来佛及指导团们的感谢,不光是在受到别人帮忙之后的感谢,平时也表现出对指导及指导团们的感谢,使得徒弟们对自己也有感恩之心。
      
      七、指导的力量
      唐僧指导的力量非常强大,谁是唐僧的指导,观音和众仙佛,可以说观音是唐僧的指导,众仙佛是唐僧的指导团,他们不光是指点唐僧走上取经路,为唐僧选取最优秀的伙伴,同时也给予了唐僧师徒最强大的支持,而唐僧师徒也是最懂得借指导的力,每当遇到自己团队无法解决的难题时,都是请来指导轻松解决。
      
      八、伙伴的力量
      唐僧可能在降妖除魔上能力有限,但是他有着非常优秀的伙伴,他们各具本领,而唐僧所做的就是,让伙伴发挥着各自的力量,共同解决取经路上的难题。有人说我没有什么能力啊,这种事我做不了,那好,你找几个有能力的人来帮你做这件事,你是不是就成功了。同时,我们还认识到,唐僧和众徒弟之间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彼此利用关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取回真经,而在取经的路上大家彼此帮助,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进步,而不是单纯依靠某一个人的力量,或者让某一个人成功,在取得真经的那一刻,他们都从人或妖变成了佛,都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九、销售的力量
      销售,销售谁,首先销售自己,唐僧在取经过程中总爱说一句话:贫僧来自东土大唐,奉唐王差遣到西天拜佛求经的。本来对唐僧不屑的各国国王,立刻对他高看一眼。同时,他的指导也销售他,知道为什么唐僧为什么这么多磨难吗?都想吃唐僧肉,呵呵,为什么呢?因为他是金蝉子转世,那可是观音的师兄弟啊,所以身份自然也不同了,众位徒弟也更服他。唐僧也懂得销售自己的指导和伙伴。比如为各国国王或百姓降妖的时候,他总说,我的徒弟各个身怀本领,具有降妖除怪的能耐之类的话。
      
      十、法律的力量
      做事情要做合法的,唐僧师徒能够顺利取得真经,还有一条那就是合法的。他是经过唐王亲自审批,大力支持的事业,并授予通关文牒,所以,他在路经许多国家都被放行,如果没有可以说寸步难行,更不用说十万八千里了。
  •     可惜里面的插画不是我想要的那种版本……
  •     因为一个电视剧而被误读的最深的一本书 而里面的营养还能孕育后面的好几代人 希望接下来可以有个伟大的导演拍出一个史无前例的电影 赋予这个名著以新的灵魂
  •        周末的时候闲来无事,把今何在的《悟空传》又看了一遍,看到那句“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时,心里仍然还有刚读到时的震撼,于是顺便下了本电子版的《西游记》来读,才知道吴承恩才是史上最大腹黑男。本以为西游就是一场闯关—打boss—升级—拿奖励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游戏, 可事实呢,不过是一场场的伦理悲剧外加阴谋诡计。(不得不说吴大神就是牛呀,想当初去考公务员死在了申论上,估计就是因为腹黑被朝廷看出来了-_-|||)
       今天就说说陈光蕊吧,作为男人也够悲催的了,先是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的长大成人,好不容易等到唐王招贤纳士,一举成名,成为新科状元,又恰巧被丞相之女满堂娇打中乌纱帽,拜了天地成了亲,看似美人在卧,前程似锦,人生四大喜事一下子完成了一半,陈大帅哥恐怕在梦里也要笑醒了。可是,呵呵。吴大神一生坎坷,公务员公务员没考上,老了老了还要靠卖字赚稿费为生,怎么可能让陈状元过得比自己好呢......(不是我黑他,人之常情,呵呵......)
       话说回来,陈兄的良辰美景事后证明不过是黄粱一梦,因为就在携娇妻去江州赴任的路上,他被船长刘洪杀害了。吴承恩在这里挖了一个坑。有人会说困难都是暂时的,人家陈光蕊不是被龙王救下了么,还让他在龙宫做了个小领导。十八年后还魂团圆,不是苦尽甘来,皆大欢喜了么。可是仔细看看这一段,也就是文章第九回 ,不难发现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 具体如下:第一,唐僧他娘,也就是殷温娇,堂堂的宰相之女,身份高贵,又有沉鱼落雁之貌,典型的白富美,求亲的人应该都踏破她家的门槛了,随便选选也能挑个高富帅,为什么要用绣球招亲的方式来脱单呢,万一当日陈光蕊没有游街呢,万一陈光蕊的马没有走到宰相门前呢,她很有可能就要嫁给在街上摆摊的小贩了啊。第二,温娇在看到刘洪杀人之后就要跳江自杀,但被拦住了,刘洪说了一句话“你若从我,万事皆休;若不从时,一刀两断”,这里的”一刀两断“用的很有意思,从表面来看,刘洪和温娇应该是完全陌生的两个人,之前也没什么关系,那怎么能用”一刀两断“呢。而温娇听完之后,居然也不闹自杀,乖乖听话了。按理说,在那个三从四德的年代,亲眼看着自己的老公被人杀了,稍有点贞节观念的人都会反抗一阵子,温娇小姐怎么就这么好哄呢。而且此时也没有提到她知道自己怀孕的事,为了孩子的说法行不通。第三,温娇小姐在此后的十八年里一直做着她的州长夫人,为什么不找个机会报案或者写信给她爹呢。刘洪一直都对温娇很好,并没有限制她出行,想找机会应该很容易。和这个类似的是金山寺的法明长老,也就是唐僧的师傅,当年在救起唐僧,看到血书的时候没有第一时间去报案,而是等了十八年才告诉唐僧,让他自己去报仇。还有龙王,明明有能力让陈光蕊死而复生,却偏偏要等到十八年以后。
       当然疑点还有很多,比如温娇和刘洪才是一对, 唐僧有可能是他们的私生子,陈状元其实是个戴绿帽子的主儿,等等。吴闲云在《煮酒探西游》中给出了一种说法,即温娇和刘洪才是一对,温娇未婚先孕,刘洪始乱终弃,不得已才抛绣球招亲,恰巧砸中陈状元,然后在观音的一手操纵下上演了一场江流儿杀父逼母的人间悲剧。目的不过是让唐僧六根清净,心无旁骛的上路,不,是上西天。大意如此,不过我觉得不一定是刘洪始乱终弃,不然他也不会杀了陈状元,再去抢温娇。大概是殷丞相发现自己的女儿被黑社会的小混混搞大了肚子,面子上挂不住,又怕流言满天飞,才这么急着将温娇出手。说不定刘洪和温娇是真爱呢~呵呵~
       不管真相如何,观音的意图是很明显的,就是逼得唐僧一无所有,走投无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冥须悟空“指的是悟空,也说的是唐僧。打破忠孝,无情无义无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一往无前的走下去。一无所有的人最可怕。看来观音深谙此道。
       只是唐僧是唐王去取经,悟空是为了头上的金箍去取经,八戒也时不时的喊着要回高老庄去,他们真的是自愿的么,值得怀疑。这也是腹黑男吴承恩发的一个小牢骚吧,呵呵。一派胡言,休得当真,呵呵
      
      
  •       内儒外释:一只不在人伦范围的猴子,对师傅像父亲一样遵从;人伦里也管不了的事,交给“据说”是法力无边的佛祖。怎么个无边,没细讲。语言很有说书的风范,对比曹雪芹的文人精巧,不在话下。形象最接近原书真实的,真的是周星驰最近的《西游除魔篇》。人物发展缓和,前后没大联系,更像独立的短篇合集。明朝对佛教态度摇摆,意识形态永远是权力的一把枪,灭佛估计也给中原民心向佛添了几把火,这本儿书里有一只偶尔浑不吝的猴子,和这种环境下对西方佛法的渴望,《西游记》还是有种的。
  •       小时候看过的动画品,张口即来的就是西游记,能记起的最厉害的动画人物定是孙悟空。
      
      屏幕上看到的大部分是三个版本: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大闹天宫、带着‘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主题曲的长篇动画,或者是长期以来每个暑假都能播几遍的六小龄童真人版。这些版本基本上也都看了一遍又一遍,不过说实话,真人版的我不太喜欢,这些故事演绎的情景都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但是,书是很少看的。除了小时候的连环画,小人书,最多看过几页的简本西游记。连环画中印象最深的是大战金角银角大王,还有后人胡编的孙悟空大战十八罗汉。
      
      我总觉得我上学的那个年代所有人似乎都跟书有仇,比如在学校里要是被老师逮住看西游记之类的连环画或者小说的话,基本上会被没收,不出意外会被一顿痛打,回家也是如此。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不是上学学的课本都是不良书籍,毕竟文革过去也没多久,愚昧。
      
      可偏偏上了初中之后,学校里竟然还有图书馆,图书馆里面还有很多书,书本基本上都被翻了不知多少遍的,泛黄纸张,大都碎边缺页。另外让我好奇的是学校每周竟然还有阅读课,当然临近考试两个月的时候,这个会被取消的。我记得当时从图书管理可以借几本书出来看,记忆力能翻出来的有两本,一本忘了叫啥名字,科幻相关的,挺好玩的。另一本就是简本的西游记,在学校里没看完,周末骑着自行车带回家里趴在桌子上就继续看,连饭都顾不上,我娘乐呵呵的过来说“怎么这么用功,吃完饭再看吧”,估计是看到我这个天天在山上河里野的孩子居然这么安稳的在家里看书吃了一惊吧,然后她顺手翻起书来一看,‘西游记?’,脸色瞬间就变了,吓得我心惊胆战,抛下一句话”怪不得顾不上吃饭...“。没打我也没骂我,吃了饭之后的事情,就忘了。
      
      说起那个时候的看书,就忍不住扯点题外话。这个故事被我娘,我姥娘,以及各相关人物都不止一次的讲过。当时正值杨家将的评书联播席卷祖国大地,杨家将的书籍更是风靡,我大舅痴迷于此,就是在学校上课下课的都看,晚上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结果被老师逮住揍了一顿,一气之下跑回家去,不打算上学了,接着我姥爷满山的追住他,拿着鞋帮子揍肿了整个屁股,养好了之后乖乖的上学去了。
      
      上大学之后,看到各种大话西游,以及后来网络上盛行的各种技术含量很高的分析帖子,什么有背景的都打不死之类的,感觉还是有点意思的,但是怎么也不想看它,总觉得半古文晦涩的没啥意思。直至最近有什么”西游记惊天大真相,真假孙悟空一难中,真悟空已经被打死了“,看得莫名其妙。另外考虑到现在的人,为了博点眼球无所不用其极的这种架势,我很想探个究竟。
      
      翻开西游,一通看下来之后,觉得事情总还是亲眼所见,亲身感想的好。
      
      最精彩的篇章当然是最前面的部分,石头里蹦出来个猴子,穿水帘洞称王,然后求师学艺,抢东西,称王称霸,闹天宫,被拿下,跑掉,起乱,被收服。很多事情都出乎意料,跟印象中的动画片里演的不太一样,另外很多分析技术帖子里的事情一一印证,当然也有一些被反正,比如说真悟空被打死真是扯淡。
      
      另外,书中大量的诗词还是很好的,有那么几句,看到之后直接震惊了,不愧是名著。
      
      西游记这一本书不知道给后人带来了多少经济效益,网上查了作者的资料,竟然还有一些凄苦的描述。维基百科上还有对作者的考定怀疑。真是世事多磨难啊。
      
  •     市语写志怪,尤爱悟空与八戒的相互捉弄
  •     最美的神话
  •        我人比较懒,就随便说说。观点也不新鲜,大部分都拾人牙慧,小部分个人所得。
       《西游记》中的很多故事都是对佛家经典的戏仿。
       譬如孙悟空拜师学艺的情节就明显借鉴了六祖慧能的经历。
      六祖慧能早年卖柴为生,一日卖柴听到别人读金刚经略有所悟,就在读经人指点下拜入了禅宗五祖弘忍门下。
      做了那首有名的“菩提本无树”之后,五祖弘忍就想由慧能来传承禅宗法脉。为避免有人嫉贤妒能,就用拄杖打了慧能后背三下,暗示慧能三更由后门而入接受弘忍的衣钵。
      
      关于迦叶向唐玄奘索要人事的情节,过去的解读方式是嘲讽了封建时代的官场相互贿赂的风气,调侃了佛门权威云云。
      其实这也是脱胎于佛经中的故事。
      古时有位禅师叫做金碧峰,坐禅的功夫很深。一日阎王发现他阳寿已尽,就派牛头马面黑白无常来勾他。此时金碧峰已经入定,拿他的魂魄拿不着。此时土地公出了个主意。原来金碧峰最爱的就是皇帝赐给他的紫金钵盂。只要敲钵盂三下,金碧峰必然出现。小鬼如法炮制,果然金碧峰应声而来。金碧峰求小鬼再给他点时间交代后事,之后,金碧峰将紫金钵盂打碎。还留下偈语: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
      
      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你师徒四人求取真经,风餐露宿 跋山涉水 历尽九死一生多少生与死的磨难都过了,难道到最后这点贪欲、爱欲都放不下吗?
      
      现在网上很多人喜欢评价西游记里人物的“战斗力”,像日本漫画七龙珠一样要对西游记里的英雄的战斗力划分个三六九等。其中有些人就说猪八戒和孙悟空的武力值是半斤八两。还搬出了书中的原话作证。
      其实西游记一书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前后矛盾。
      如果有人能举出猪八戒武力堪比孙悟空的例子。
      那我也能举出猪八戒根本不堪孙悟空一击的例子。
      譬如说,西游记里有个怪叫黄袍怪,由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唐三藏逼走,只能由猪八戒和沙僧二人去挑战黄袍怪。
      且看书中原话“却说那八戒、沙僧与怪斗经个三十回合,不分胜负。你道怎么不分胜负?若论赌手段,莫说两个和尚,就是二十个,也敌不过那妖精。只为唐僧命不该死,暗中有那护法神祇保着他,空中又有那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助着八戒、沙僧。”
      再看猪八戒独斗“黄袍怪”: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将来,钉钯难举,气力不加。你道如何这等战他不过?当时初相战斗,有那护法诸神,为唐僧在洞,暗助八戒、沙僧,故仅得个手平。此时诸神都在宝象国护定唐僧,所以二人难敌。
      再看悟空独斗黄袍怪:他两个战有五六十合,不分胜负。行者心中暗喜道:“这个泼怪,他那口刀,倒也抵得住老孙的这根棒。等老孙丢个破绽与他,看他可认得。”好猴王,双手举棍,使一个高探马的势子。那怪不识是计,见有空儿,舞着宝刀,径奔下三路砍。被行者急转个大中平,挑开他那口刀,又使个叶底偷桃势,望妖精头顶一棍,就打得他无影无踪。
      这里孙悟空的实力可以说比八戒沙僧加上一窝天神还要厉害!
      
      上文说道西游记前后不一,其原因很有可能是作者不是一个人。
      因为西游记的思想驳杂。前期比较倾向于拥道,涉及了道教炼丹、内丹的说法。
      由学者考证西游记的作者之一受全真教思想影响。因为书中出现了很多全真教的术语,引用了全真教几位祖师的诗词。而全真教又是一个融合了佛教禅宗思想的宗教。
      所以西游记中出现须菩提这个亦佛亦道的祖师形象不是偶然的。
      而在后期,作者的思想明显明显发生了变化。
      孙悟空在路上打得妖怪大多是出自道家,而负责排忧解难的后援多来自佛门。
      文中还出现了刻意羞辱道家的情节,在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的章节中,猪八戒把三清的雕像扔进了茅坑里。还让一窝道士喝了佛门弟子的尿。
      
      有学者考证这和明嘉靖皇帝前后的社会舆论风气有关。
      嘉靖皇帝崇尚道教,并奉两位道人为国师。此时道教对佛教多有打压。嘉靖皇帝死了之后,继任皇帝对道教不感冒开始对道教进行清算。此时社会舆论又倾向于佛教。
      所以上文中的情节可能是在那个社会背景之下写就的。
      
  •     嗷!真没看过原著,就看了四幅画几行字的版本(~ o ~)~zZ
  •     2010年七月我原来还读过西游记啊,还好有记录上图借书和日记为证,这里补一下!
  •     真的是每个孩纸的童年,变幻莫测上天入地,佩服吴承恩啊,怎么会有这么伟大的想象力。
  •     四大名著之一
  •     我初中时期的读物,它描写的丰富性和语言的魅力曾让我深深折服,并曾一度给予我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本书的迷人之处在于用成人的视角,高于许多小说的内在丰富,语言的大胆渲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简而言之的确定下无数名人费尽心思说明的道理。
  •        华中吃饭大学 陈芝
      
      
      
       在罗兰·巴特看来,作品诞生的时刻作者便已经死了,这话说的当真是对极了。前几日,读过一篇文章,讲的是“职场生存术:红楼四大丫鬟靠什么成功”,我不得不感慨国人功力深厚,连红楼梦都可以读出成功学,这让写出极端鄙视仕途经济的贾宝玉的曹雪芹在地下情何以堪。
      
      
      
       对经典名著的附会,是国朝的传统,以《红楼梦》与《西游记》遭殃最深,因为这两本小说最有知名度,而且可以解读的外延甚广,再创作的空间大,比如在天涯上,有个叫吴闲云的就彻底以厚黑学来解读《西游记》,将每一个神都读成人,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每一个人物,将神仙气度彻底猥琐化卑劣化功利化,将审美的动物读成了政治动物,仿佛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虫豸,他笔下的西游记不再是少年玄奘的奇幻漂流,根本就是我党在开党代表大会。
      
      
      
       读者对作者作品的阅读,固然是作品生产机制的组成部分,但是任何解读都理应有理有据,否则就是二次创作。而国内对于《西游记》政治学/的厚黑学解读,从来都是后来者以自己的眼光进行附会后的再创作,想当然的成分居多。红楼梦或许有微言大义存在,因为这完全出自曹雪芹手笔,并增删十次,爱走草蛇灰线的隐微写作。但三国、水浒、西游,并非是我们现在所认定的作者一个人搞定的,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作者比如吴承恩(西游记是否是吴承恩写的存在争议,在这里假设是)与其说是作者,不如说是总结者/定稿者,许多故事原型、情节在之前流行的话本小说里很早之前就有了,比如杨景贤本的《西游记》,马亲王最近在《平行世界里的西游记》一文予以介绍。吴氏只不过按照自己的观念重新梳理了一遍,由于这样梳理后实在太棒了,排挤了之前的小说的生存空间,只有吴本西游成为主流,以至于我们误认为西游记里是他独立完成的,于是便以为小说当中每一句话都经过作者的精心敲定,认定作者每一句话都有深意。然而或许在某些细节有腹里阳秋,但根本不存在五步一厚黑,十步一宫斗的可能。
      
      
       许多人以现代的小说观念套过去的话本小说,认定小说中错乱的情节不合常理的逻辑必有深意,于是很自然地做出了阴谋论的解读。他们忽略了这些话本小说是民间说书人、听众乃至读书人的共同创作,在彼此的互动当中不断增减,最后才由吴承恩、罗贯中等人赋予一个结构,将各种故事串联起来。三国、水浒、西游是一代代说书人在漫长的岁月里跟随听众的反应层积起来的,单个的说书人没有精力和能力反复地进行多次总结创造细节,安排副线,他们所面向的民众也不需要这么复杂的玩意。因此我们现在见到的小说当中前后矛盾,逻辑不顺,莫名其妙的伏笔和突兀的人物实在是再自然不过了,这些书本来就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在几百年文本的传播中不断地演变。前人认定的“证道书”的说法,倒更接近于吴承恩定稿本书的原意。
      
      
      
       证道书是明清时期许多人的看法,倒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将胡适、鲁迅不以为然,迈入国朝便是阶级斗争的读法。明清时期不少人认为吴承恩本《西游记》是借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来阐述"金丹大道"的,吴本《西游记》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游记所阐释的佛教观念有许多与传统佛教格格不入,比较佛教史可以发现《西游记》中的“真经”与历史上唐玄奘所取得的“真经”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反倒是接近于内丹学说。有人认为西游记里“真经”是脱胎于道教内丹经书《真经歌》中的“真经” ,其实质就是道教内丹学中的“真金”(即元气 )。因为唐宋以来的内丹家常以丹道解释佛教,他们认为佛教中唯有"不立文字"的禅宗与丹道宗旨相吻合,因此他们称禅宗为佛教中的"大乘"(或"最上一乘"),其他教派称为"中小乘",而这与佛教自己所说的"三乘"含义是截然不同的。
      
      
      
       就像我在知乎上一个关注的人指出“宋代以后道教内丹术的代表人物全都在大讲「三教合一」,吸收了很多佛教禅宗、儒家心学的东西。但是他们的「吸收」很多都是牵强附会的,借用了佛教和心学的名词,但完全改变了其含义。而《西游记》的文本是非常非常符合这一特征的,凡是出现在《西游记》中的佛教名词,都是明代内丹术著作中使用过的;凡是内丹术著作中没有借用过的佛教名词,在《西游记》里面就找不到。这是一个很硬的文本证据,不是用一句「每人有每人的解读」就能打发掉的。要反驳对《西游记》的内丹学解读,必须提出更硬的证据才行。”鲁迅虽然不认同证道书一说,但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过,《西游记》的作者大约是没看过佛经的,因为西游中的佛教知识错的是一塌糊涂,完全不知所谓。其中尤其还时不时的出现一些谤佛的句子,真是打着红旗反红旗。吴本西游记借佛陀以说丹道,而这是故往的版本比如杨本西游记所没有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认为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是一个非常阴暗的世界的原因之一,对于一个羽士来说,一方面曲线救国百般宣传金丹大道,一方面又拼命在做厚黑学的隐微写作,除非这个人是精神分裂,否则逻辑上说不过去。固然有史以来所有的文学名家精神上或多或少都有问题,是与正统社会规范所不符合的畸零人,但不会出现在这方面上。吴闲云对《西游记》如此功利的解读,不是在恶意卖萌,就是在一本正经地扯淡。不过他对《水浒传》的厚黑学解读,因为《水浒传》所宣扬的价值观本来就很反动,与其本身就是一丘之貉,最后倒是相得映彰。
      
      
      
       虽然吴本《西游记》里厚黑并非小说精神的主旨,但确实出现了不少社会阴暗面,长大了读今本西游记的人大多会注意到这一点,如前所述我不相信这是吴承恩有意为之,在我看来这不是吴承恩一个人的手笔,那么只有一个解释:历代民众在集体创作当中对科层制官僚社会的厌恶和认识,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在与说书人的互动当中融入或者说累积到了文本当中。西游记创造了政治隐喻的是之前的民众,而之后的民众紧接着以政治隐喻来解读这本小说,只要社会背景不改变,那么这种解读将无限循环下去。这些社会阴暗面进入文本本身只是巧合,但遇到阴谋论专家的过度阐释以后世界上就不没有偶然之物,只要是蝴蝶的翅膀震动,他们总是能给你们找到万里之外其实不存在的龙卷风。
      
      
      
       阴谋论与过度阐释是世界上最无稽的方法论,所以我非常鄙视我同学当中信仰《货币战争》的二货。我才不相信他们能够控制世界,倘若罗斯柴尔德家族真的这样牛逼,那么在我写出这段对他们不敬的言辞时他会突然冒出使我的大脸滚键wgjktggoipujkvhxfgduj/k,mmvcftsrtuyyojlmbvhbdytojklbvhzrddbjfhfutoj.,n bjfyuyopk.bvljghjfdytgdyuopjphijghihr7yttoiip[i[iuouoijhlknbnjcftsttiuopuuouDHYHKLYIYUTI;KK;NBHJDCFSYTRIUYIOU
  •     长生不老猴子肉:《西游记》提到能够长生不老的包括:太上老君的金丹、王母娘娘的蟠桃、地祖镇元子的人参果、唐僧肉,唐僧肉有没有效不知道,金丹跟蟠桃可是全被猴子吃光了,人参果树也被孙猴子推到了,想长生不老看来只有吃猴子肉了。
  •       
       悟空去找铁扇公主借扇子,敲门后出来一个素颜女童,“手中提着花篮,肩上担着锄子,真个是一身蓝缕无装饰,满面精神有道心。”等铁扇公主出了洞门,悟空在洞外闪过,偷看他怎生打扮,“只见他:头裹团花手帕,身穿纳锦云袍。腰间双束虎筋绦,微露绣裙偏绡。凤嘴弓鞋三寸,龙须膝裤金销。手提宝剑怒声高,凶比月婆容貌。”牛魔王被诸神制服后让夫人拿扇子出来换他性命时,她“急卸了钗环,脱了色服,挽青丝如道姑,穿缟素似比丘”。牛哥的情人玉面狐狸被悟空激怒跑回洞府后,对着牛哥醋意大发迁怒铁扇,牛哥安慰道 “美人在上,不敢相瞒,那芭蕉洞虽是僻静,却清幽自在。我山妻自幼修持,也是个得道的女仙,却是家门严谨,内无一尺之童。”
      
       可见铁扇公主已经活脱脱一个尼姑的形象了。她修行得道的决心是很大的,之前还是一身戎装,头戴钗环,手持双股青锋剑,下一刻就青丝白衣,如道姑似比丘。想必也不怎么食得人间烟火,硬生生把牛哥的家打造成了一个清幽的尼姑庵,也怪不得牛哥会出轨会背叛,两年都未曾回家。
       可这铁扇公主并不是如此单纯清净的人,她利用手中的芭蕉扇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链条。灵吉菩萨说“那妇人唤名罗刹女,又叫做铁扇公主。他的那芭蕉扇本是昆仑山后,自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乃太阳之精叶,故能灭火气。”悟空五百年前大闹天宫蹬倒了太上老君的丹炉,落了几个砖来,内有余火,化为火焰山。不管这宝扇是罗刹女原始取得还是继受取得,这女人算是找对了地方。这牛魔王和孙悟空原是大闹天宫前结拜的兄弟,一个是平天大圣,一个是齐天大圣,那时这牛魔王也还是单身,后来和罗刹女结婚生了红孩儿。天大地大处处可以安身,他们夫妻两偏偏定居在那后来才形成的火焰山。就好比说你有防毒面具就专要找那迷漫毒气的地方过活儿,不得不说是别有所图。
       唐僧师徒到了火焰山后咨询当地的居民,一个卖糕粉的人说 “铁扇仙有柄芭蕉扇。求得来,一扇熄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我们就布种,及时收割,故得五谷养生。不然,诚寸草不能生也。”当地老者又说“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 如此作威作福,不似神仙胜似神仙,怪不得他们哪里都不愿意去。想想这几百年以来,牛氏集团早已经是四大部洲首屈一指的民营消防科技产业集团。无奈在那个世界里,得道成仙修成正果才是唯一被认可的成功。于是铁扇公主一直在修炼却一直觉得不幸福,即便享受着一方香火供奉,逍遥自在。
      
       机缘巧合阴差阳错,她守着的火焰山成了唐僧师徒必须要迈过去的一道难关。她可能一直在等,一直在守候,她可能知道帮助唐僧度过一关抵得过修行千年。她等来了牛魔王,等来了红孩儿,期间也会偶尔发发慈悲扇一扇子拯救那一方黎民。不料她的红孩儿因顽皮刁蛮生了吃唐僧肉的孽心,最终被观音菩萨度化了去做了善财童子。她可能知道这是好事,但她毕竟道行太浅难舍母子之情,继而迁怒于唐僧师徒。失子之痛也是加速牛哥和铁扇感情淡薄的重要原因,终归还是让那玉面狐狸有机可乘。于是这些现实的痛苦和渴望超脱的心灵纠缠煎熬。最后的决定就是死活不借那扇子,直到鱼死网破。
       当悟空变作牛魔王进到芭蕉洞诳骗铁扇公主时,她备下酒水,与“牛哥”一吐相思之苦,还不忘祝福牛哥和玉面狐狸。“大王,燕尔新婚,千万莫忘结发,且吃一杯乡中之水。自古道,妻者齐也,夫乃养生之父。”“酒至数巡,罗刹觉有半酣,色情微动,就和“牛哥”挨挨擦擦,搭搭拈拈,携着手,俏语温存,并着肩,低声俯就。粉项自然低,蛮腰渐觉扭。合欢言语不曾丢,酥胸半露松金妞。”
      
       万种风情,百般恩爱,本想着能弥补能挽回和牛哥的感情,孰料面对的却是假牛王真猴头。这一转身之后就再也没了机会,怎能不叫人唏嘘哀叹。恰似一对恋人一次别离,当时只道是寻常,欢笑着把酒言欢,岂料竟成了永别,泪眼朦胧,骤然惊醒,方知是梦是幻,却停不了的呜咽。想回到梦里,哪怕结局还是一样。
       悟空抢了她那赖以安身立命得道成仙宝贝后,残酷的现实让她丧失了情趣和温存,顿悟失无可失,要成仙,先入魔,不疯魔不成活,她就这样下意识的走向了所谓的超脱之道。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幕:“急卸了钗环,脱了色服,挽青丝如道姑,穿缟素似比丘,双手捧那柄丈二长短的芭蕉扇子,走出门,又见有金刚众圣与天王父子,慌忙跪在地下,磕头礼拜道:‘望菩萨饶我夫妻之命,愿将此扇奉承孙叔叔成功去也!’”
      
       凡事不破不立,铁扇公主终究还是没能阻挡唐僧师徒前进的步伐,只能献出宝扇熄灭火焰,化得人身,隐性修行,与牛哥天人永隔。悟空用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之后,罗刹跪道“万望大圣垂慈,将扇子还了我罢。”“那罗刹接了扇子,念了咒语,捏做个杏叶儿,噙在口里,拜谢了众圣,隐性修行,后来也得了正果,经藏中万古留名。”
      
       可见要想取得那个世界里被认可的成功,必须彻底剿灭六根,祛除二心。不知道为什么,不要问为什么。不是舍不得扇子,不是割不断感情,是舍得了扇子却纠缠了感情,斩断了情丝却舍不得了扇子。
       她不知道那扇子纵然是天地灵宝,太阳精叶,也是为那一团天火而生。
       她永远不知道!
      
      
      
      
      
  •        如果翻开《西游记》的研究史,我们不难发现,把《西游记》当作“游戏”或“玩世”之作是《西游记》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主张。早在明清时期,批评者便根据古代文化传统提出“游戏说”,后经五四时期胡适、鲁迅等现代新文学大师的大力提倡,至改革开放新时期又有吴圣昔等研究者的重提。
       我个人非常赞同此观点,由于篇幅有限,我就从以下三点简单论述:
       一、审美游戏
       从美学的角度讲,艺术就是游戏,审美也就是游戏。席勒曾指出:面向实际的感性冲动与面向理性的形式冲动构成了人的本质与内在世界,在上述两种冲动之外,席勒还提出人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如果说,感性冲动的对象是生活,形式冲动的对象是理性,游戏冲动则包含着双重否定,它既不受天性需要(感性冲动)的制约,也不受道德(形式冲动)的制约,它显示为一种表现的自由,亦即美,艺术。正是这样一种由审美游戏而产生的“活的形象”。
       联系作者本人,吴承恩在科举场上不很得意,直到40多岁才得个“贡生”,60岁时,才勉强去作官。而且,吴承恩为人性格也比较倔强,不善阿谀逢迎,不久就耻于折腰而回故里。这种种生活际遇加深了吴承恩对人生与社会的体验与认识,他对科举与官场的腐朽以及社会的黑暗有着相当深广的体验与认识。他无法改变这个社会(感性冲动),也不愿对它行理性批判(理性冲动),于是就只能在他的审美游戏中来现他对人生与社会的理解了。写作《西游记》就他晚年所作的审美游戏。这也就是说,吴承恩晚年写《西游记》既不是出于实际的感性冲动,也不出于抽象的理性冲动,而是出于审美的游戏冲动,《西游记》是他游戏冲动的产物,是他在审美游戏中创造出的“活的形象”。
       二、人物塑造
       在这里以孙悟空为例,过去一些论者把孙猴子的举动与农民的造反联起来,以“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来说明孙悟空思想的阶级局限,我以为这是庸俗的观点,我想从人性的角度或许更易理解孙猴子的意象。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孙悟空闹天宫、闯龙宫,甚至于在玉皇大帝面前也敢称“老孙”;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在软弱胆怯善恶不分的唐僧、在缺乏信心耐心动辄要分行李的猪八戒、在老实无能的沙僧的集体形象的映衬下,在西天取经途中妖魔鬼怪们的反衬下,孙悟空火眼金睛、上天入地、呼风唤雨、七十二变、降妖伏魔、忠心耿耿、为民除害的举动就显得特别鲜明生动。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寄寓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孙悟空体现出的是一种天真活泼机智勇敢、藐视一切的性格特点,而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受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的影响,儿童以及成人们的天性是普遍受压抑的,这使得我们没有“正常儿童”。民族性上的实际与严谨,更使得一个表现出了“正常儿童”奋发有为的理想天性的“齐天大圣”孙猴子显得格外地有趣神奇,从而也使他在有意无意之中成为了广大读者,特别是儿童读者们心中的十分喜爱的理想化了的艺术精灵。如果说神话是人类童年的梦,孙悟空的形象就是吴承恩心底童真难泯的成人梦,也是潜伏在人们(包括成人与儿童)心底的英雄梦、浪漫梦。在对孙猴子的审美意象中,人们会在有意无意之中“发现”或“回到”,“童年”。
       三、神幻世界的构造
       《西游记》这部小说表现的是一个超现实的、想象的、神话的意象世界。神话是人类童年的哲学与诗,神话小说可以说是充满童心童趣的儿童乃至成人的诗。可以说具有一个充满了丰富想象与神话色彩的奇幻世界也是《西游记》它能吸引儿童乃至成人读者的重要原因所在。这个神幻世界引逗着人们的好奇心,开启着人们的想象力,天庭海底,凡人妖魔,稀奇古怪,应有尽有,能够给人以充分的自由想象的乐趣。对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来讲,想象力在心理机制上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西游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驰骋想象的神奇世界,满足着 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着他们的想象能力。
  •       ·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孽畜下凡七日,地下已是七年。可为什么老孙每次去天宫搬救兵,也就凡间一炷香的功夫?
      ·白龙马既然是龙太子变的,宝象国还现真身救唐僧,为什么其它章回里却都是听不懂人话的呆马。
      ·孙悟空既然有万夫不当之勇,为什么还会在黑风洞等处被妖精的石门挡在外面,他完全可以像其它章回那样用金箍棒砸开杀进去啊,再不济变做苍蝇蚊子飞进去也行啊。
      ·为什么唐僧一行游历十数国,各地风土人情、语言却还和中土一样?
      
      话说回来,《西游记》整部书最大的看点不是神魔斗,却是师徒几人(尤其是悟空和八戒)斗嘴。以下摘抄个人觉得全书最绝的一处贫嘴:悟空因菩萨安排老君的两道童变做金、银角大王,刁难唐僧一行,当老君的面骂道
      “这菩萨也老大惫懒!当时解脱老孙,教保唐僧西去取经。我说路途艰涩难行,他曾许我到急难处亲来相救。如今反使精邪摹害,语言不的,该他一世无夫!”
      别看老孙当面对观音毕恭毕敬,心里这么想的谁知道?
  •     里面的人物很可爱,特别是八戒和唐僧(有时候,特别是被妖怪抓时),孙悟空确实是一条硬汉,我的偶像!!封建的反抗者!悟空的一些话(e.g妖怪,吃俺老孙一棒。etc.)某很喜欢.
  •     讽刺小说。。。
  •       已婚女人的贞操问题,在西游记中有三处。细细读来,对照着一想,大有意思。 第一个女人,就是唐僧的母亲殷小姐。殷小姐的命其实不好。她生养于富贵官宦人家,父亲位极人臣,自己做主抛绣球又找了一个状元郎;想来绣球招亲之后,满堂娇望望前程,当如锦绣一般;直待着封诰命便罢了。可哪承想,随丈夫赴任江洲途中,因美色被刘洪,李彪瞥见,便生出一场生离死别,家散人亡的灾难。这么说来......
  •       水痕收,山骨瘦。红叶纷飞,黄花时候。霜晴觉夜长,月白穿窗透……
      
      这,是西游。
      
      西游路上的景很多,好山、好河、好佛;
      西游路上的人也多,多妖、多怪、多魔。
      
      十万八千里路远,九九八十一难艰,诚在、信在、念在;
      关关灾苦不轻尽,不少富贵贪淫添,诚坚、志坚、意坚。
      
      鸿篇巨制,上下千年,云里来,雾里去,打打杀杀,推推嚷嚷,终归还是二足踏尽,西行成正果,好戏得幕落。
      
      
      
      
      
      
      
      
      
      
  •       
      曾经无意中看到一则叫“沙和尚的担子里挑的啥?”的微博,内容如下:那个沙和尚的担子里挑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如果是衣服,这师徒四人从没换过衣服;如果是食物,可每次都是大师兄去采野果,二师兄去化缘,干粮也不用装那么两大筐。
       这微博无疑是对沙和尚人格的巨大羞辱,因为西天取经路上师徒四人各司其职,唐僧负责念经,化缘喂马的事情八戒去,斩妖除魔的事情悟空去,沙和尚至始至终干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挑行李,而现在说他挑的行李只是摆设,这就是说沙和尚就是打酱油的。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把《西游记》原著中涉及到行李的章节都找了出来,得到的答案远非如此。首先我要告诉大家沙和尚的担子里有什么东西,其次我还要说行李至关重要,远非摆设。下面我就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沙和尚的担子里挑的是啥?
       在第六十五回《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中黄眉大王把孙悟空合在金铙内,群妖将唐僧捉住,并将行李也收藏了。孙悟空在二十八宿星辰的帮助下逃出金铙,救出唐僧之后有这么一段“方出门,却不知行李在何处,又来找寻。亢金龙道:‘你好重物轻人!既救了你师傅就够了,又寻甚么行李?’行者道:‘人固要紧,衣钵尤要紧。包袱中有通关文牒、锦襕袈裟、紫金钵盂,俱是佛门至宝,如何不要!’”这里就明确行李中有通关文牒、锦襕袈裟、紫金钵盂三件东西。原著中还分别说明了这三件东西的来历。
       首先是锦襕袈裟,在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中提到了锦襕袈裟的来历,这得由西天取经的由来说起,说在盂兰盆会佛祖对众说人世间贪淫乐祸,佛祖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如果他自己送去东土的话,世人愚蠢毁谤真言,反倒会受到怠慢。所以要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僧。佛祖问谁可以去东土找这样一个人,观音菩萨就上前请命。佛祖考虑到路途的艰险,给了观音五件宝贝好给取经人亲用。这五件宝贝分别是锦襕袈裟、九环锡杖和三个紧箍。
      
      其次是通关文牒,在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中提到“唐王甚喜,即命回銮,待选良利日辰,发牒出行……”以及“次日,太宗设朝,聚集文武,写了取经文牒,用了通行宝印。”
      
      最后是紫金钵盂,同样是在第十二回中提到唐王除了给通关文牒外,“朕又有一个紫金钵盂,送你途中化斋而用。”
      
      那么除了通关文牒、锦襕袈裟、紫金钵盂外,行李中还有些什么东西呢?
      
      一是有衣服,在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中提到“唐王排架,与多官同送至关外,只见那洪福寺僧与诸徒将玄奘的冬夏衣服,俱送在关外相等。”说明衣服是最早的几件行李之一。
      
      还有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孙悟空因为二打白骨精惹怒了唐僧,唐僧要赶在孙悟空,孙悟空说走可以,只是一件不相应,其实是孙悟空想叫唐僧取了紧箍,八戒却在那里添乱说:“师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你做了这几年和尚,不成空着手回去?你把那包袱里的什么旧褊衫,破帽子,分两件与他罢。”这也从八戒之口道出了行李中有衣服。
      
      再有在第九十七回《金酬外护遭魔蛰 圣显幽魂救本原》师徒四人路被官兵误认为强盗后收监,被禁子们(狱卒)拷打敲诈,悟空说“若没钱,衣服也是,把那袈裟与了他罢。”“众禁子听言,一齐动手,把两个包袱解开。虽有几件布衣,虽有个引袋,俱不值钱……”其中的布衣就是指衣服。
      
      二是有钱,在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中提到“三藏教行者解开包袱,取出大唐的几文钱钞,送于老渔”。在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中提到“三藏教:‘解开包,取几文衬钱,快去那里讨两个膏药与他两个贴贴。’”。在第九十七回《金酬外护遭魔蛰 圣显幽魂救本原》师徒四人路遇强盗,索要买路钱,孙悟空对强盗说:“若要买路钱,不要问那三个,只消问我。我是个管账的,凡有经钱、衬钱、那里化缘的、布施的,都在包袱中,尽是我管出入……”这也说明了行李中前的来历都是化缘布施而来。
      
      三是有干粮,在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中师徒四人来到五庄观后,唐僧给三个徒弟做了如下分工:“你(孙悟空)去山门前放马,沙僧看守行李,教八戒解包袱,取些米粮,借他锅灶,做顿饭吃,待临行,送她几文柴钱便罢了……”这说明除了化缘这一获得食物的途径外,他们还自备食物,而且会借他们锅灶做饭,做完饭后还给钱。
      
      还有在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师徒四人在离开女儿国之际,女王要给唐僧路费,唐僧说出家人不受金银,女王要给她绫锦,唐僧说出家人穿布衣不穿绫锦。最后“女王见他不受,教:‘取御米三升,在路权为一饭。’八戒听说个饭字,便就接了,捎在包袱之间。行者道:‘兄弟,行李见今沉重,且倒有气力挑米?’”唐僧在拒绝了金钱和绫罗绸缎之后还是接受了大米,这又成为组成了行李的一部分。
      
      四是有笔墨纸砚,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孙悟空三大白骨精,让唐僧忍无可忍要赶走孙悟空,为表正式,特写了休书,文中所述“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
      
      五是有经书,在第三十七回《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开篇写到“却说三藏坐于宝林寺禅堂中,灯下念一会《梁皇水忏》,看一会《孔雀真经》,只坐到三更时候,却才把经本包在囊里……”这里不仅提到了经书还明确了是什么经书。
      
      还有在第九十三回《给孤园问古谈因天竺国朝王偶遇》中唐僧说道“《办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记!”这里唐僧特别强调了是随身衣钵,并且是每天都要念的,这就说明经书是必备行李。
      
      综上所述,沙和尚的担子里挑的有通关文牒、锦襕袈裟、紫金钵盂、衣服、钱、干粮、笔墨纸砚、经书,即有八类东西。
      
      
      
      第二点我要论证的是沙和尚的行李至关重要。
      
      其实从第十二回唐僧开始取经之路后,行李的出现频率就相当高,如“只怕雨大,莫湿了行李”《四十一回》,“却说那沙僧久坐林间,盼望行者不到,将行李捎在马上”《四十三回》,以及多处“师父骑马,八戒牵马,沙和尚挑行李”的文字。
      
      但我主要以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为论据,这两回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原著中这两回行李是最重要的线索,甚至可以说这两回就是围绕行李展开叙述的。
      
      一开始唐僧气走了真猴王,假猴王乘悟能、悟净化缘时接近唐僧,唐僧被其打昏晕在地“被他把两个青毡包袱,提在手中,驾筋斗云,不知去向。”这里就埋下了伏笔,假猴王打了唐僧后为什么要把行李拿走?待到八戒、沙和尚回来后,发现“三藏面磕地,倒在尘埃”,“白马撒缰,在路旁长嘶跑跳”,“行李担不见踪影。”在提到三藏白马之后马上交待了行李失踪,可见八戒、沙和尚对行李关注度之高。待唐僧缓过来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那个去讨行李?”可见唐僧对行李的重视程度。于是唐僧命沙和尚去取行李,为什么是沙和尚而不是曾经去过花果山的猪八戒?原著中说是因为唐僧认为孙悟空猪八戒两人向来不和,八戒说话又粗鲁,恐取不回来。看来唐僧对取行李人选做了一番思考,也可见其重视程度。除此之外我想还有另一层意思,即沙和尚的职责就是看管行李,所以行李丢了理应该他去取。
      
      于是沙和尚去花果山,他一到花果山看到的一幕也意味深长,假猴王在念通关文牒,我们前面说了行李中有通关文牒。
      
      沙和尚一开始是劝孙悟空,“同小弟将行李回见师父,共上西天,了此正果。”再此沙和尚强调了孙悟空回去的前提是“将行李”,可见行李的重要性。说道此处沙和尚话锋一转说“倘怨恨之深,不肯同去,千万把包袱赐弟,兄在深山,乐桑榆晚景,亦诚两全其美也。”这话的意思是沙和尚把行李看得比师兄弟情谊还重,意思是孙悟空你可以不和我回去,但是行李必须给我。为什么行李如此重要,下面假猴王的话道破了天机,他对沙和尚说“贤弟,此论甚不合我意。我打唐僧,抢行李,不因我不上西方,亦不因我爱居此地。我今熟读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可见真正决定他们师徒四人取经身份的是通关文牒,而通关文牒就在行李之中,言下之意他这个假猴王只要得到了通关文牒就成了真猴王,而唐僧师徒四人没有通关文牒反倒到不了东土,取不得真经了。
      
      那么通关文牒的内容是什么?现转述如下:
      
      “东土大唐王皇帝李,驾前敕命御弟圣僧陈玄奘法师,上西方天竺国娑婆灵山大雷音寺专拜如来佛祖求经。朕因促病侵身,魂游地府,幸有阳数臻长,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盛蒙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过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施行。
      
      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
      
      后来一路收了三个徒弟,又做如下补充“自别大国以来,经度诸邦,中途收得大徒弟孙悟空行者,二徒弟猪悟能八戒,三徒弟沙悟净和尚。”
      
      由此看来通关文牒好比现在的护照+介绍信,而且是四人合一本的护照,没有护照就过不了关,过不了关就到不了西天,到不了西天就取不得真经。
      
      后来沙和尚取不回行李,去观音除诉苦,见到了真猴王,真猴王杀回花果山与假猴王乱打一气,此时的沙和尚在干嘛?“纵身跳下山崖,使降妖宝杖,打近水帘洞外,惊散群妖,掀翻石凳,把饮酒食肉的器皿,尽情打碎,寻她的青毡包袱,四下里全然不见。”沙和尚因为不熟悉花果山地形取不回行李,是八戒寻着包袱,并且“当时查点,一物不少。”找到行李还要检查也从侧面说明行李的重要。直到寻回了行李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才算结束。
      
      
      
      最后我想回到开篇的那则微博,一是师徒四人不是没换过衣服而是换的衣服都一样,服装是与人物角色性格相一致的,师徒四人各有一套固定的行头。二是行李里有干粮,但是用八戒的话说“米是日消货,只消一顿饭,就了账也。”意思说干粮马上就吃完,所以还得化缘。详见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
      
      再次我想说明的是,写这则微博的人对《西游记》的了解完全来自影视作品,所以会才得出以上片面的结论。但是影视作品出于各种原因对原著有不同程度的改编,举个最形象的例子,在电视剧中唐僧没有吃人参果,而原著中唐僧是吃了的,在观音菩萨将人参果树复活之后,镇元子“十分欢喜”敲下十个人参果,搞了个人参果party,“唐僧始知是仙家宝贝,也吃了一个。”详见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影视作品可以作为理解原著的一种途径,但是不能代替阅读原著。这是我们各位同学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的。
  •     好像读过西游记原著的人不太多。。。尼玛老娘读原著的时候才小学!文言文半懂不懂啊有木有!一本西游记老娘啃了两年啊!就因为老妈一句话!
  •     也不用多说了 看吧
  •     这本书古色古香,拿在手里很有感觉的,细细的读来,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看《西游记》的时光。
  •        这年月,还喜欢看四大名著的年轻人,应该不多了。其实我也不爱读,都是机缘巧合地看,断断续续的读。直到最近才终于都看全。抛开【四大名著】这营销意识过强以至于让人觉得沉闷迂腐的四个字,这四本书都是好小说,读着不乏味。我自己心里排了一个顺序,大概是酱紫的:
       少年看水浒,换一身铁骨。青年读红楼,求一段尘缘。
       中年读三国,学几许谋略。老年读西游,谁读谁自由。
        我不老,但是四大名著里,我最喜欢《西游记》。
         《西游记》里,当然最喜欢孙悟空。我心里想,吴承恩是为了造一个孙悟空出来,才洋洋洒洒写了这许多篇章,成就一段《西游》。我不是学术派,不懂,也不爱纠缠那些文学啊表意啊对照啊现实啊讽刺啊之类的学问,就是单纯的被他逗笑,也被他感动。
        01.
        这个猴子妖打石头里蹦出来,就注定顽劣,据山为王,享得了清闲,生在自然,活在四季,逍遥极了。但是他有颗凡心,他想求仙,想学法,为长生。于是离开了花果山水帘洞,撑着一只小船云游四海,去往三星洞,还没敲门,就有须菩提派小道童来迎门。孙悟空授业恩师是道人,最后却入了佛门。有意思。
        须菩提赐给这只顽猴一个姓,一个名,于是顽猴不再是顽猴,是孙悟空。孙悟空高兴坏了,大呼,有姓了,有姓了,我姓孙,有名了,有名了,名悟空。孙悟空以顽石为母,以天地为父,看似无来无往的自由,实际上是无穷无尽的孤独。了然天地,除了自己,他跟谁都没有关联,世界是世界,他是他。须菩提给他一个姓名,他便和这个世界有了联系,他的小猴子们跟着他姓孙,他给自己造了一支血脉出来。我生活中见过很多人,都说“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过极致的孤独。他们是围城里的人,想出去。孙悟空是围城外的人,要进来。进来了,他高兴。几乎喜极而泣。
        我也喜极而泣。
      
        02.
        孙悟空斗二郎神,变鱼不像鱼,化鸟不成鸟,变个庙门,又怕被二郎神磕了牙。打不过他就跑。可爱的要命。看了那么多小说,还是觉得天地间一个孙悟空,比人更象人,比妖更像妖,比鬼更像鬼,比神更像神。喜怒哀乐不加掩饰参禅悟道登入佛门。反观自己,爱不敢言,怒不能遏,逡逡巡巡,犹犹豫豫。辜负了许多好时光,错过了许多好人。从前觉得及时行乐是堕落人生的借口,而今细想,是安享人生的法门啊。眨眼百年空,被人当做疯子就当做疯子好了嘛。一粒小尘埃而已,活自己的就好。
      
        03.
        孙悟空在五指山下压了五百年。这五百年究竟有多长?吴承恩说给懂的时间奥妙的人听的。你相思时,度日如年。你无忧时,度年如日。孙悟空这五百年,是在相思里过的。他盼着唐僧来,因为菩萨告诉他,唐僧来带他从五指山下逃出去,去往西天,取真经,登极乐。其实看看故事,就知道孙悟空根本不在乎什么西方极乐真经,他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出去,出去,意味着自由,意味着他又是齐天大圣了。所以五指山下五百年,孙悟空啥也没悟出来,他饮铜食铁,把五百年,当成弹指一挥间过去了。陪着他的,还是他的孤独。所以唐僧人还未到,他听着脚步声和唐僧的声音,就知道唐僧来了,在山下大喊“我师傅来了,我师父来了!”。这是他见唐僧的第一句话。如果孙悟空是个文艺青年的话,这时候应该热泪盈眶地唱首潸然泪下的歌。但他不是,他只是个顽皮的猴子妖,所以他只能喊那一句。
        我师父来了,我师父来了。
        十个字,孙悟空五百年来第一句。
        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学写戏,总是费尽心思地想写出那种一句话把人放倒的台词。脑海中想的都是“这句出来,应该有掌声”。其实是本末倒置。没有动人的台词。台词哪有什么生命,有生命的是人。我还没把一个人一种心情了解透,就步履蹒跚地去琢磨自以为牛逼的台词,真是好傻好天真啊。
        但是你要问我,孙悟空这十个字怎么精妙?我也说不上来,我就感觉,要是我等一个人五百年,他人还没现身,我一定也可以看到他。闭上眼睛也能想到他眼角的弧度和步伐的速度。我憋了一肚子话,我想着你盼着你五百年来脑海中预演着与你的相逢你对我的解救和我满腔的苦楚。句句都想说,却无从开头,只能喊一句:
        你来了。
        人间的缘分大概都是这样的,你来了,缘分就满了。剩下的事情,再说剩下的。
         
        【2013.11.26.慢读西游】
  •       【唐僧不想取经】《西游记》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唐僧取经是唐僧派遣的不得已,唐玄奘取经是李世民禁止的偷渡个人取经行为,可见唐僧其实不是唐玄奘,取经也不是什么觉悟行为。
      【唐僧不是高僧】连八戒都说“师傅姓陈,名叫沉到底”,唐僧肉体凡胎一个,而且作为师傅,没有任何担当,遇事只会责骂徒弟惹事,唐僧阻止孙悟空惹事,不是善心,纯属贪生怕死担心受牵连,仔细看原著唐僧言语行为。
      【唐僧杀父】寻亲报冤第四难:经三月就分娩;小姐求死赴水,刘洪威胁“一刀两断”(分手);温娇小姐对父亲说:“吾闻妇人从一而终”;八十一难唐僧独历四难,实在是经得起佛主考验的恶人,佛主也是恶人。
  •     读过,果然应该看书
  •     一佛国在一沙中
  •     看了原著的人物对白之后,更加形象地体会到这几位主人公的人物个性,唐僧真的是......
  •       红孩儿的亲爹:很多人说红孩儿会使三昧真火,所以是太上老君的种,其实三昧真火并非道教的东西,三昧这个词本身就是梵语。那么,红孩儿到底是谁的种?
      这就得从观音贪污说起了。佛主给了观音金紧禁,让她给唐僧寻三徒弟,除了孙悟空的紧箍咒,观音挪用了金(红孩儿)禁(黑熊精)。大慈大悲为救一民女错过成佛的观音菩萨为什么私拿了金咒文的紧箍咒给红孩儿?
      原来大圣之所以斗不过圣婴,实在是坑爹之举啊。红孩儿形象很像哪吒有木有?托塔保命的李靖被儿子牵制,再牛逼的老子也玩不过儿子啊。比黄金还贵的经,散财不就是传经吗?芭蕉扇乃太阴之精叶,金箍棒别名灵阳棒,可长可短可大,芭蕉扇对应金箍棒这是在造人吗?被猴子钻肚子痛得跟分娩似的铁扇公主你懂得!
  •     悟空是我心中的孤胆英雄
  •     丙申年冬月廿十六 我终于把西游记读完 甚至在书页上做了很多标注 这真是一个太精彩的故事 那许多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取经的 送经的 吃唐僧的 寻元阳的 好的妖精 坏的妖精 无辜的妖精 求佛的 斋僧的 抢劫的 渡人的 虽然被打上不同标签 却都渗着嗔念和欲望 佛莫能外 普天之下 何处安生 这大概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吧……
  •       自由的崇拜者——孙悟空
      杨萍
      福建省龙岩市高级中学 邮编:364000
       “唉,早知道就不去争什么齐天大圣了,呆在自己的花果山,自由自在的,多么惬意••••••”被压在五行山下的悟空想必会有此感叹吧。虽是如此,但我相信,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悟空还是会照样大闹天宫的,因为,这是他成长的必经之路,没有这样做,他永远只是一只山间的野猴子,一个调皮顽劣的小孩,他也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西游记》记述的是唐僧师徒五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他们历经不知多少磨难,才最终修成正果。这件事其实是个象征,取经成正果象征他们最终人格的完善,取经路上的磨难就是他们的心灵成长史,师徒五人里,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悟空,他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最具有代表性,也最吸引人。
      悟空生自石卵,吸取日月之精华,破壳而出,在花果山里占洞为王,自由自在,享尽欢乐。但是这样的自由是有限的,生老病死并不因为他是个石猴就不起作用,他也畏惧死亡,而且,越是自由快乐的人,越是畏惧死亡,因为死就意味着快乐自由的终结。悟空很像是人类的孩童时代,开始时无拘无束,随着自身的成长,渐渐意识到了自由终会丧失——死亡的可怕。
      悟空不甘心,他想要永恒的自由,他去学艺,他的聪慧帮了他大忙,他从菩提祖师哪里学到了大本事,但是他毕竟是个孩子——虚荣又使他无法进入大境界——如他师傅般长生不死,法力无边。学校教育可以给人一些能力,但对于人的性格的塑造,大智慧的获得,单靠学校教育看来远远不够,这需要社会的历练才能得到。所以,他被逐出师门——赶出学校,进入社会。
      悟空学到的本事很快派上了用场,他开始收集兵器,招兵买马,壮大自己,在占山为王的日子里,他没有受到干涉,金箍棒甚至是龙王送给他的。悟空的实力在膨胀,但更膨胀的是他的野心——他要长生不死,他要没有限度的自由。问题是:没有限度的自由存在吗?事实是不存在。当悟空篡改生死簿的时候,他不知道他已经玩过界,触犯了一个名叫天庭的组织,这个组织无所不在,充斥着天上地下,人魔佛仙无一不受其管束。这个组织在现实中,我们称之为“社会”。当一个人追求自由影响到社会的时候,社会肯定会干涉的。
      天庭(社会)的干涉开始还是比较文明的,先是招安。于是弼马温成为悟空的第一个职位,他做得很棒。但是天庭组织严密,等级森严,做得再棒开始也只是弼马温,想要尊重和优厚的待遇那是做梦,如果悟空慢慢熬下去,也能慢慢升级。但是悟空本事大,本事大的人心气也高,于是他弃官回家,自立门户。作者其实这边也有误导我们的嫌疑,悟空本事是大,但是从他与二郎神、如来的交手,特别是后来与诸多妖怪的交手记录来看,他只能算是胆子比较大,至少,本事没有胆子大。悟空和我们犯了同样的毛病,对自己的定位出现了问题。这个事情在年轻人中是比较普遍的,俗语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既是夸奖,也是批评牛犊的无知。看来,此时的悟空已经不是小毛孩了,倒是个健壮的小伙,初入社会,自视甚高,总觉得自己大材小用,而且最为可怕的是,悟空进入社会后,开始对权力产生了兴趣,权力意味了美酒仙丹蟠桃,意味着更大的自由,他渴望绝对的自由,无论是生命的长度还是生命的宽度,最好都不受限制。
      这个欲望终于导致了他与天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大闹天宫。悟空彻底的不妥协、妄图使用暴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皇帝轮流做,该轮到我了。玉帝也不是凡胎呀,他历经多少劫难才坐稳了他的位子,出来混不仅讲能力,还要讲资历(经验)的。虽然悟空本领非凡、意志坚定、斗志昂扬、不屈不挠。但是他还是失败了,在与boss如来的对决中,他没有一点反抗的能力,在最后一次年少轻狂——在佛主手掌中撒了一泡猴尿后,他被压在了五行山下。这位自视甚高的杰出青年创业失败,进入了人生中的低潮期。奋力追求彻底的绝对的自由,换来的是彻底地丧失了一切自由,连花果山都回不去了。
      悟空的人生堕入低谷,但并非毫无希望可言。对于天庭而言,这样的人才彻底废止不用甚是可惜,人总会一时的迷失本性,被欲望所操控。于是,一个机会诞生了——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借一路打怪提升经验值,积累阅历,最终成为可造之才,成为天庭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控制悟空,观音设计让悟空带上了紧箍咒,自此,悟空又从没有任何自由得到了有限的自由,这种自由相当苦涩,稍有野性流露,便马上收到惩罚,这相当于保释服刑吧,唐僧就是看守兼社工。悟空终于踏上了漫漫取经路,这条路也是通往自由(个体应有的有限的不危害社会的自由)的漫漫长路,一直到悟空尝遍世间艰苦,处处碰壁,到处受气,他才明白自己的准确定位,明白自由的真谛。
      自由,从来都是有限的,没有绝对的自由,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你要在社会里生存发展,你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否则,即使是你本事通天,也难逃如来神掌——社会的无情的惩罚,悟空一直在追求自由,而自由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正是这个真理最形象的写照。我们人人都曾是悟空,我们都没有所谓的绝对的自由,不同的是,有人取经归来,有人却正在途中。
      
  •        西游记
       ------志怪小说言人事
        我想没有谁是没有看过西游记的。小时候都是当漫画小人书看的,而83年版的西游记也是被称为传颂了经典的一部。就连在我十岁就去世了的奶奶,我不记得她爱吃什么?不记得她长什么样子了。但是我知道她最爱看的也是西游记,因为陪着奶奶我也是把西游记看了很多遍。
        西游记一共有100个回合,前面7回合讲美猴王大闹天宫。8到13回合讲归顺,西游。14到100就是本部的主体部分,西游记。
      Question:
       1. 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连玉皇大帝、十万天兵天将都奈何不了他,可为什么后来在西天路上反而还斗不过一些妖怪呢?
      2. 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取回经来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真的是为了普度众生吗?
      3. 孙悟空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完全可以飞到西天把经书取来,为什么还要慢慢吞吞地走过去呢,难道不嫌麻烦么?
      4. 孙悟空被关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烧了49日也没有烧死。可为什么差点被红孩儿吐的一把火给烧死了?
      5. 神仙们既然可以长生不死,那么,为什么一个个的还要跑去吃王母娘娘的蟠桃呢?
      6. 玉皇大帝真的是昏庸无能吗?那么,他又怎么可能成为万神的主宰呢?
      7. 唐僧既然是有道高僧转世,为什么他总是过不了惊恐之关?老是被吓的屁滚尿流?
      8. 妖怪们为什么都盯着要吃唐僧肉?他们究竟凭什么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为什么就没有任何一个妖怪对此产生怀疑呢?
      9. 妖精抓到唐僧后,总是不急着吃掉,他们究竟在等什么呢?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急性子抢了就咬一口吃的?
      主题一:命运。
      Do you believe in fate。
      No,because that make me can’t control my life。
      是不是选择任何一个方向,都会游向同一个宿命呢?
      孙悟空的名字是南海老祖取得,而且这明显是一个佛家的名字,最后,孙悟空是被赶了出来。最后大闹了天空。被压到了五指山上下。观音菩萨依次收复了悟净,和悟能。当菩萨最后来到五指山下,收复了美猴王齐天大圣,要给他取个名字。齐天大圣说我有名字叫孙悟空。菩萨说甚好甚好,正好你另外两个师弟同一个辈分。
      所以说,我想说,从一开始那个猴子就注定要做大闹天空的孙悟空。还是,他大闹了天空,才成为流芳百世的孙悟空。
      如果五百年只是一个骗局。
      主题二:圈子
         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那片天么?我以为自己走了很远其实只是在原地打转。你以为你有很多路可以选择,但是在你四周有很多看不见的墙,其实你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而我们一直在绕圈,很难突破自己的局限。西游很远吗?不,其实很近,最后的最后为了成佛,不就是万物皆寂吗?当你修成正果,玉皇大帝成功的收复了美猴王,顺便铲除了思凡,反抗的小仙。阻拦孙悟空的要么是背叛天庭,罚下戒,作为一个劫数,要么就是当年跟孙悟空一起大闹天空的反抗者,那么,设下这个圈子让孙悟空钻的,那是得多么的英明。要么顺从去西天成佛,最后也是归于寂静。但是可以免除,花果山大大小小的猴子猴孙,免受报复。
         西游记是一步关于走路的书。五个人(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走了十万八千里的路,一路上艰难险阻自不必说,也曾降了几回妖,灭了几个魔;也曾受了几回捆,入过几次锅;都为了那西方极乐世界,真经正果。
         也许当斗战胜佛拖着官袍下的尾巴去赴蟠桃宴的时候,是不是觉得那桃子还是不如五百年前偷来的好吃?
         谁在圈子里?谁在圈子外?
      主题三:道,释
         神不贪,为何容不得一点对其不敬,神不恶,为何要将地上千万生灵命运,握于手中?
         太上老君是道教的鼻祖,如来佛祖是西方来的佛教。和睦相处,甚至玉帝老儿还需:“快,快去请佛祖。”唐朝是外来佛教繁盛之时,也才有韩愈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但是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
         佛教中大体可以分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大概的讲,小乘佛教就是讲要严于律己,刻苦修炼。而大乘佛法,讲究的是普度众生。救众生于水火之中。
         而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一门宗教。玄学。有太多神奇之处。道可道非常道。
         在这块土地上佛教和道教的得到相互融合。
  •     2016年4月,耗时2个月。这一次阅读西游记,更深一层地了解到这四大名著之一,重新梳理了一下我对西游记剧情的了解,也更多地了解到曾经在电视连续剧里无法看到的内容。读罢《西游记》,脑海中回荡的除了那些精彩纷呈的九九八十一及相应的斩妖除魔事件外,更多的是西游记揭露的社会阴暗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ce1157e0102w4rq.html
  •     1.在数长老一共摔下马多少次~ 2.长老每次遇难的心理活动很萌 3.行者好幽默 4.打斗场景总是异常相似,看多厌倦生 5.书很短,却从15年中到16年末
  •        最近又看了一遍《西游记》,觉得孙悟空的成长就囊括我们的一生的发展。孙悟空在全书的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花果山出世阶段、拜师求艺阶段、大闹天宫阶段、五指山下阶段、取经阶段、功成阶段。
      
       花果山出世阶段
       起始孙悟空跟我们唯一的不同在于孙悟空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而我们是父母生的。别的方面没有太大不同。故事的开头孙悟空跟我们童年一样,玩玩耍耍、天真愉快,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可以忧虑的,什么都可以一笑而过。一些简简单单的事情就能让我们快乐一整天。童年是七彩的,在于我们对什么都觉得好奇,什么都觉得是一种吸引。我们小时候也曾在一个像花果山的地方玩滑梯、荡秋千,与一群小伙伴为伍。这梦幻的生活纵然一去不返,但是是我们一生的记忆。
      
       拜师求艺阶段
       孙悟空是为了学习长生术去拜师的,而我们是为了生存而去学习的。我们在度过一个漫长的梦境后都有一点小追求了。于是我们开始在某一方面刻苦学习,希望达到我们的成绩。在奋斗中,我们与同学相处。这时并没有完全摆脱孩子气,我们还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自己的理想是向往美好的,对社会的认知是一片亲切的。直到我们完成学业之时,我们才发现,社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理想曾经是我们的一切,到后来也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正如孙悟空每五百年都要经过一次雷劫,火劫,风劫那样的考验一样,我们时长都要受到生活的考验。要么我们挺过去继续享五百年的福,要么我们灰飞烟灭。孙悟空躲不过劫难,是形体与心灵的两全丧灭。而我们抵不过困境是意志的消沉不振,是人格的丧尸。
      我们本以为学会了我们理想中的本事可以横扫天下,却发现我们有时连生存问题都没法解决。我们无法甘心那。
      
      大闹天宫阶段
       我们青春年少,对所有约束都不屑一顾,我们认为规矩是对那些善于服从的制定的。我们总以为自己是那个不拘一格的人才。我们有逆反心里。我们不肯认命。于是我们就起身开始反对那些条条框框,甚至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我们有时很愤青,芝麻大点的小事我们就觉得它很大。正如我们这时还认为理想是我们的全部,生活只是可有可无。但是我们忘记了,虽然这时候我们的学识开拓了,见界扩延了。但是我们还活在你父母的庇护下,也许我们不曾在意。也许我们就是为了摆脱父母的呵护才这么不惜一切。
      我们忘了,一个敢于反叛的的人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忘记思考我们的能力能承担我们行为的后果么。我们万千个能行,父母还是会为我们担心操心不已啊。可是结果往往是社会对我们造成的挫伤是我们回到家里父母帮我们治愈的。
      我们这时目空一切,读了几年书觉得自己胜过父母了。你要切记,读书人自古就有一种通病,那就是自满。觉得自己满腹豪情,才华出众。我们就把自己的锐气指向任何人。开始挑战权威,认为权威也是从与你一样的人身上得来的。你在想你为什么要遵从?但结果,往往不那么如意。甚至给自己带来麻烦。你要知道越锋利的剑气,既能轻易伤到别人,更能伤到自己以及爱你的人。更何况如今的世界不是读几本书就可的。
      我们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没了以前的斗志,锐气也钝化了不少,就是因为他知道他错在哪了。
      
      五指山下阶段
       这时你已渐渐开始远离父母的呵护了,知道原来世界上的一部分苦,也晓得以前你犯的所有过错都是你父母的肩膀给你撑着那。你开始学乖了,不再像以前那么冒失、愤青了。你也看开了不少东西,开始被世界那无形的刻刀打磨的圆滑了。你不在像以前那样气壮了,懂得收敛锐气了。就这样,日复一日,你发现自已跟以前不一样了。离理想的生活差距甚远了,你顿时感觉你好像失去了所有变得好空洞,虚无。你想改变,但是发现你变得无力了。你无奈,你感叹。以前那用不完的精力跑哪去了。你对着镜子看着自己。你觉得你的脸忽然很陌生,但是又那么熟悉。你躺在床上眼睛直愣愣的盯着天花板,这时候需要的勇气,胆量,你全没有了。那是因为你开始患得患失,没了以前那看似坚定的风发了。五行山压的不止一个孙悟空,还有那万众的不屈精神
      
      取经阶段
       孙悟空被救出后开始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兢兢业业,勇退妖魔,最后修得正果。这时我们已经到了工作的年龄了,我们开始跟自己的老板打拼挣得自己的饭碗。
      我们也会遇到被老板开除,我们会尝试去创业。总之,我们为了自己的事业在不懈的努力着。有时我们会感到委屈,因为老板的误解,同事在老板面前散播自己的谣言。我们明明把事情干的漂漂亮亮,却得不到老板的认可。我们感到心痛,但是我们必须承受。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去面对社会的不公。
      形形色色的琐碎在包围着我们,各种各样的诱惑让我们用念力去抵挡。我们劳劳碌碌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要保护的那个人。我们已经开始转变了角色,由那个不可一世的小孩变成现在朴实无华的父母。我们在禁止着我们小时想做但没有做也不让孩子去做的事。我们为了孩子好,因为那件事我们没有去尝试不知道他的危险程度。我们已经失去果断前进的意识,开始变得唯唯诺诺,安于现状。并且认为孩子的好动是不对的。可曾在三十多年前我们有着共同的悸动。
      我们开始老了,不再想卷入太大的变化,那样令我们极其的不舒服。我们已经不需要再去制造回忆了,因为现在我们已经是回忆的一部分了。所以我们想舒舒服服的过着现在的生活,也想要自己的孩子安逸一点……
      你看破了所有,为孩子安排了一切。但唯一没看破的就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功成阶段
       我们真的老了。开始考虑死亡是怎样的的一回事了。开始徘徊在孙悟空在拜师前思想范围中了。我们这时感到世界的花香原来这样心脾,流水是这样的悦耳。我们开始想像自已是天空中的小鸟那样飞翔……
      呵呵,倘若拿去世俗的经验,我们就又回到童年的世界了,但是一切没有从头。我们奇怪的依赖自己的孩子,仿佛我们是他们的儿女一般。我们想让子女时时刻刻的陪在身边,跟自己讲讲话,化除自己的寂寞。我们会孩子气,会变得越来越不懂事,好似忘却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是为了子女能多一份对我们的照顾。我们就是这样的奇怪,孩子气,成熟,孩子气。
       世界在我们身上打了一个轮回就是一生,无论它多长,我们总能品尝到一部分的甜蜜。孙悟空最后是不死的,而我们的轮回是不灭的。这种动态的永久,时时刻刻都映衬在每一个人身上
      
      
      
  •      对此类书,就不装逼的评分了,因为读过已经就很逼了
  •     哈哈哈!滚键笑尿!*****家族算个什么连敏感词都不是
  •     这版本把唐僧父母那一段删改了,为什么啊?
  •       西游旨归
      西游记宗旨有“三教归一说”,“释为极则说”等,究竟该如何解读西游记写作的旨意,西游记的思想内涵的内核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做一个粗浅探索,抛砖引玉而已。
      有几个问题,要提前一一解答。
      第一,孙悟空为什么要保唐僧西天取经。
      第二,孙悟空的本事是大还是小?
      第三,道法厉害还是佛法厉害?
      第四,三教归一还是有所侧重?
      等等。
      下面一一来探索:
      第一
      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是菩提老祖的徒弟,但是菩提老祖根本没有把全部本事教给孙悟空,只是捡了七十二般地煞变化和筋斗云这两种。
      菩提老祖是谁?为什么起了一个佛门的名号却是一副道教的做派?
      菩提老祖是佛道皆精,有人说菩提老祖就是准提道人。
      说起准提,我们来回顾一下神佛体系。
      首先是盘古和鸿钧,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先有鸿钧后有天的说法。一种是盘古开天辟地在前,鸿钧得道在后。我们先看第一种。
      被称为“鸿元道祖”的鸿钧,为众仙之祖,他是盘古的师傅,盘古死后元神化为三清,即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道人。鸿钧也就是至高神一般的存在。
      第二种,是先有盘古开天辟地,再有圣人鸿钧得道。
      盘古开天辟地。盘古身死,精神不灭,他给世界留下一道清气,化为三清,十二道浊气,化为十二祖巫。洪荒世界就此产生。之后是飞禽走兽鳞甲三族——凤凰龙麒麟大战。
      几万年过去,鸿钧得道,于紫霄宫开讲道法。于是牛人排排坐,前三个位置就是三清,即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道人。第四第五位就是接引、准提。第六位是女娲。
      之后鸿钧遁隐。洪荒继续发展,出现两大种族,一个就是东皇太一,妖皇帝俊领导的妖族。另一个是有盘古血脉的巫族。两个族群不断征战,逐渐形成巫族管地,妖族管天的格局。
      后来女娲造人,人族诞生,圣人出动,太上老君创立人教,元始天尊立阐教,通天立截教,接引、准提立西方教。
      共工和祝融大战,共工怒触不周山,撞折天柱,不周山倒塌压倒了巫族气运,巫妖平衡被打破,洪水泛滥,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留下两颗仙石,一颗后来迸出孙悟空,一颗被贾宝玉衔着出生。之后妖皇帝俊的十个儿子,就是十大金乌,代替太阳轮流值守,有一天十日并出,巫族的夸父逐日而死,巫族的后羿射九日,妖皇帝俊,东皇太一不能善罢甘休,于是产生天地第二大劫,也就是巫妖大战,之后巫族妖族没落,人族兴起。
      巫妖大战后,洪荒破碎成三界。就是天界,人间,地狱。
      人间迎来了三皇五帝的时代。
      天界因妖族没落无主,鸿钧派出身边两个道童,就是玉帝天昊和西王母去立天庭,掌管三界,为了找一批人给玉帝办事,鸿钧将三清招到紫霄宫,传下封神榜,打神鞭。接下来就是封神,基本就是阐教和截教的较量。最后截教失败,战死诸人都一魂祭往封神台。但是阐教也没有胜利,十二金仙被削去顶上三花,最后的赢家是天庭和西方教。
      而西方教就是接引、准提二道人为首。二人在帮助阐教破了截教教主通天的万仙大阵后,带走三千截教弟子,势力壮大。在诸神之战后,接引道人修成六丈金身,建立佛教,吞并西方教,称如来佛祖,而准提道人则退隐山林,改称菩提老祖,将仙山名为灵台方寸山,将洞府称为斜月三星洞。
      西游记中写菩提祖师“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既然是菩提,是佛教,为何又称金仙?菩提老祖究竟是道教中人还是佛教中人呢?道教把心称为灵台,西游记中,菩提老祖教给孙悟空的地煞变化和掐诀念咒的筋斗云都是道教的法术,而称为菩提老祖,会不会是和接引改称如来佛祖对应?也就是暗示,菩提祖师与接引这个如来佛祖的佛教是同源,之前都是西方教的人,既然接引称如来佛祖,那和接引并列的准提,为何不能称菩提祖师呢。接引准提二人之前都是道人,所以我们看到的菩提祖师道法佛法皆精,也不难理解了。
      这么牛的一个师傅,孙悟空却没有好好珍惜,直到失去,也没有后悔半分。孙悟空自打大闹天宫被如来“哄赚“,压在五行山下,应该确实是好好思考了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这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都以为自己是最牛的,当然,菩提老祖是例外,不过他觉得菩提老祖是不会和自己作对的,所以当然还是自己最牛了。但是一帮更没见识的猴子猴孙和山中的妖王鬼使对孙悟空一次次的谄媚,才使他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猴子猴孙说称大王,孙悟空就真的当仁不让,妖王来拜,就真的接受,鬼使夸为齐天大圣,就真的竖起旌旗。本来一个好石猴,硬是被捧杀,成为被天庭通缉的罪犯。孙悟空直到遇到二郎神,才觉得强中自有强中手,可即使被捕,他也靠刀枪不入,火雷不伤的法术,更是逍遥自在,后来从八卦炉中逃窜,混战之时,因如来止住干戈,孙悟空也是个感恩戴德的,称呼如来为善士,可口气还是不小,说要夺天庭,作玉帝,而如来只是冷笑悟空不自量。直到悟空跌落如来手掌,估计他先是愤怒,不解,之后才是恐惧和长达五百年的思索和追悔。
      原来这世界不是他老孙的世界!
      孙悟空是个聪明的猴子,不难想明白自己有几斤几两,做错的事是个什么性质,所以当观音长安寻取经人路中遇到他,他就心甘情愿的主动请缨,要修行佛门,保护取经人,当然赎罪要紧,正果金身虽好,孙悟空似乎全没放在眼里。
      直到他一次次看到观音菩萨降伏妖怪的手段法力无边时,他才一点点的承认,佛法真是广大,才真正归顺,一心扶助唐僧。这在孙悟空后来一次次拜见观音菩萨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之前是有点不服,脑袋安了紧箍后甚至要找菩萨算账,后来是毕恭毕敬,后来是心悦诚服,后来简直有点崇拜了,最后他才真正的觉得佛门正果,值得一搏,于是不辞万苦也要随唐僧西天取经。
      总之,孙悟空了悟,抓住观音路过的这个机会,主动要求修行,一则可以赎罪,二则得正果,三则可以自由。而成正果后,连自由都不再是悟空的追求,天上地下的事都已明了,孙悟空再也不会做出闹天宫那样的事,他明白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了,于是心无挂碍,以无规矩游有规矩,自在自由,坦荡极乐。
      
      第二孙悟空的本事大还是小
      这个问题也要从不同角度来看。菩提老祖再牛,也得孙悟空自己有悟性,修行勤,又用心,才能得道。所以,孙悟空的修行底子是很好的,灵根估计是有的。七十二般地煞变化和三十六般天罡变化,哪个厉害呢?我觉得就像那个正统学问和旁门左道一样,还是天罡变化厉害些,虽少而精。而孙悟空只是贪多,也没问哪个更上乘就选了地煞变化了。所以,孙猴子毕竟不入正统,修行的底子只能到这层了。于是就出现了悟空卖弄手段,老祖逐出洞府这事。
      但是悟空和众多妖怪神仙的本事,谁大谁小呢?
      打翻十代阎王,打绝地府鬼怪,四海千山皆拱伏,这能耐真不小了。十万天兵天将中没有对手,还得外调二郎神,这大圣的本事比一般的天神不小。二郎神也会七十二变,还有哮天犬,算作七十三变。不过看西游记中孙悟空一路逃窜的狼狈样,他的七十二变也并不精湛,甚至火眼金睛也比不上二郎神的第三只眼。后来在菩萨,如来面前,孙悟空的本事更显得捉襟见肘,小到尘埃里了。
      所以,孙悟空的本事,比鬼大,比天神大,比一般神仙大,但是不如二郎神,不如一些大牛神仙和佛祖菩萨的道童或坐骑,不如大牛和佛祖菩萨。总之,比上很不足,比下还算有余。
      第三道法厉害还是佛法厉害
      这个问题一问就会引起口水战。但是还是要思考一下,因为这关系到西游记宗旨的问题。
      这就比如问是三清厉害还是接引准提厉害。
      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都是道家的来路,却都皈依佛门赎罪,看来佛法真的是最厉害的。所以有西游记是“儒家立本,道家入门,佛法为极则“一说——西游记是以儒家的思想为根本来立言,而道家的修炼和成仙了道只是入门级别,真正的大牛是成佛作祖。
      那么这是不是承认了佛家比道家上乘,佛法比道法厉害?真的是这样吗?
      依我看来,孙悟空兄弟三人的道家功夫作为西天取经路上降妖除魔的本事还不够,所以才要四处搬救兵,真正厉害的不是孙悟空他们,而是前缘早定,因果轮回这两句。因为自从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如来就已知道五百年后有取经这一磨难在等着孙悟空。如来说等孙悟空灾愆难满,自有人救他。那么玉帝他们知道吗?三清知道吗?
      西游记中,三清和玉帝等神都捧着明珠向佛献礼,是不是这样就可以说如来最厉害呢?
      依我猜测,三清和如来都知道孙悟空五百年后必有大功,而唐僧取经是佛门的事,却也是天下的事,天下的事,佛管得,道也管得。只是事出佛门,佛道兼行,各司其职罢了。
      因为天下四大部洲是一个整体,南赡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已经扰乱了天下的气运。气运就是一种束缚万事万物的规则,当年共工怒触不周山砸倒了巫族气运,导致天地大劫,而此次南赡部洲作气运的扰乱,已经干扰六道轮回和三界的正常秩序。为了天下重归正道,鸿钧秘授旨意,着如来寻取经人,成天地善事,道教的介入也是平衡神佛体系,成就大道的必须。而孙悟空三兄弟以道法助唐僧取经成功,一路上降妖除魔,诸神诸魔归位,诸般因果印证,诸多机缘配合,死了多少妖孽,灭了多少恶魔,又成了多少善果,了了多少道缘,可以说,天地又为之重整,山河又为之翻新。所以,佛法道法,众法归一,都是修心。
      
      第四三教归一还是有所侧重
      上文提及有人说西游记是“儒家立本,道为入门,释为极则“,其实小说随处可见作者对儒释道三家人物的调侃和揶揄,对”极则“的如来,也借悟空之口说他是”妖怪的外甥“,说起菩萨,也调侃菩萨没有丈夫,尤其最后唐僧没有带”人事“,阿傩迦叶为难唐僧的事,如来说佛经“忒卖贱了”,令人啼笑皆非,何况作者笔下的唐圣僧总是违背佛门子弟的戒律,屡屡嗔怒,甚至有情节让人觉得唐僧虚伪,迂腐。这样的僧人形象,加上调侃佛祖菩萨的话,怎能说明作者对佛家十分敬重呢。文中也有写佛祖菩萨法力广大无边的话,换个角度看,无论哪个人物出场,都有这么一段诗文,很多也是为这人物叫好,可以看作是为了增加小说的可读性,渲染气氛。可这也不能说明西游记就认为“释为极则”。
      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是真的说明如来法力比三清广大?
      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在八卦炉中锻炼,难道老君算不出孙悟空还活着?
      而本来孙悟空是被穿了琵琶骨,变化不得了,太上老君一说要带他到八卦炉中,玉帝就准他,放了穿琵琶骨之器,这不是成就了孙悟空?难道得道如太上老君,会不知道七七四十九天后的事?总不能说如来能知五百年后,老君就连五十天后都不能知道吧。
      所以,这其中必定有问题。
      是太上老君故意放走了孙悟空!
      因为他是三清之一,鸿钧的旨意,如来知道的,老君怎能不知!
      所以,西游记,还不如叫西游计。
      诸般生灵,都逃不出天道“算计“。
      西游记的宗旨,三教合一一说过于笼统,“释为极则”说漏洞百出,那么究竟,西游记的宗旨是怎样呢?
      我们看几句诗词: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
      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
      
      但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悟空
      如此可见,西游记中,首要的是心诚,无论再多劫难,也必须心诚志坚才能抵达灵山。而见性志诚,回首处即是灵山。灵山不是万水千山,而是就在你的心中。人人都有一座灵山,只要你志诚修心。此心既是佛心,又是道心。因为万相归真从一理,只要正本清源,守住心意,不必外求,佛祖就在心头。
      而唐僧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和尚,而是肩负着大唐王朝乃至整个天下的气运,万千千生灵的命运都在他一人的修行中。三三行满就是功德。而这一路上,不止是唐僧一人需要明心见性,正本清源,更是要和四个徒弟磨合,从一开始的冲突矛盾不断,比如唐僧误解悟空,八戒谗言陷害悟空,唐僧驱逐悟空,沙僧也不替悟空说情,到后来唐僧忏悔自己误解了徒弟,八戒知道悟空真心向佛,沙僧也一改冷淡,替悟空说话,这些都是一行人在自我修心和修彼此之心的表现。
      一路上的山妖水怪,也可以看作是取经人心中的魔障,因为有欲念,就有祸害,有祸害,就有灾殃。而取经一定要做的就是消灭妖魔,清净世界,这个世界,可能是现实,更可能是心灵。人心是复杂的,有六贼,有心魔,有种种不善之心。
      所以,修心就是要去除不善,弘扬正道。而西游的宗旨,不在于崇尚儒释道的哪一家,而是弘扬大道,扬善去恶,正己修心。
  •     半年,与悟空一起成长。
  •       1.孙悟空
      一路上孙悟空没少搬救兵,可是有回城卷轴,到哪儿都瞬移。孙悟空武力尚可但防御力超高,不是靠装备撑的,而是吃丹喝药把自身属性提上去的,算是不死之身。三打白骨精一段,孙大圣深刻体会到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取经路上,孙大圣最厉害的一招不是如意棒,也不是金刚不坏之身,而是能化成蜜蜂苍蝇蚊子之类极细微的东西,基本上相当于隐形一样,敌人在明处,我在暗处,况又无孔不入,威力实在巨大。孙大圣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是取经路上坚定的革命者。
      2.猪八戒
      老舍说,革命青年一成家,革命意志就弱了。一路不改懒馋本性,食色性也,妖怪也概莫能外,但放在他身上就毫无美感可言。主要职责是取经小分队后勤挑夫,间或协助队长抖抖妖怪,拣点战利品。知道自己弱点但并不掩饰,算是唯一可爱之处。十万八千里路,担子不轻,抱怨点就抱怨点吧。
      3.沙僧
      取经小分队打酱油者也,负责登山牵马,看个唐僧和行李啥的。其人物形象甚至不及某些妖怪丰满。
      4.唐僧
      取经小分队领队也。如果你什么都不会,那你就只能当领导了。有些人格分裂:时而无情无义,自私,时而心善向佛。
      5.取经之路
      一路打怪,却并不升级,各种属性点无一提高。
      6.各种妖怪
      妖怪分为两种:一种为城里的,称为妖(城附近山上也算其内)。
      一种占山为怪。无论大小妖怪,包括奔波儿灞、霸波尔奔,古怪刁钻、刁钻古怪,小钻风,一律朴实简单纯洁: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战必出。所有妖怪,全都毫无心机,傻傻的可爱。
      7.玉帝天庭、灵山如来
      柳条穿王八,一类货。
      
  •     玄道佛的中国哲学
  •     只要开始看,真心比想象中有意思。这个版本也不错。笔记以后会慢慢补。
  •       个人感觉《西游记》书的阅读感觉没有电视机来的强烈,小时候六小龄童的孙猴子给我们太多太多的回忆,从最初的桀骜不驯,到后来收敛骄傲的性格后保护师傅成功取得真经,吴承恩把孙悟空这个第一大主角描写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仿佛每个人都可以从孙悟空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深层次的东西也值得读者深思,一句玩笑话:有背景的妖怪都活了,没背景的妖怪都死了。这就反映了一些东西,历朝历代中国的官场文化,值得读者细细品味。《西游记》也许是中国四大名著里面出镜率最高的一部,从最初看到的六小龄童版,到现在各种版本的西游记,这就证明它在中国名著中的地位,一部永恒的经典。
  •     ……
  •         1、五指山又叫五行山,话说佛主居然是用五行(道)制服的孙悟空?两届山果真是非佛非道,非西非东啊。佛本是道,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又佛又道的不止孙悟空,还有孙悟空师傅菩提老祖,还有佛主。有人说接引道人准提道人分别是菩提跟佛主,有人说如来即师祖同一个地盘同一个人。
      
        2、佛主慈悲,金蝉子不听经(唐僧这家伙居然不听经?)就被贬。被贬凡间就是扫地出门,重新投胎,就等于是死了啊。
      
      
  •     我一直在罵唐僧“膿包”“瘋球了”
  •     小说里的唐僧比电视里的差多了,既自私又有点残忍,尤其对孙悟空。连家英哥演的唐僧都比他可爱得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