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中国当代小说 > 蛙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532136766
作者:莫言
页数:340页

章节摘录

先生,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因何而生,我没有研究,大约是那种以为“贱名者长生”的心理使然,抑或是母亲认为孩子是自己身上一块肉的心理演变。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我们那地方的孩子,如今也大都拥有了与香港台湾、甚至与日本韩国的电视连续剧中人物一样优雅而别致的名字。那些曾以人体器官或身体部位命名的孩子,也大都改成雅名,当然也有没改的,譬如陈耳,譬如陈眉。陈耳和陈眉之父陈鼻是我的小学同学,也是我少年时的朋友。我们是 1960年秋季进人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譬如我曾讲过的吃煤的故事。许多人以为是我胡乱编造,我以我姑姑的名义起誓:这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确凿的事实。那是一吨龙口煤矿生产的优质煤块,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么亮的煤。村里的车把式王脚,赶着马车,把煤从县城运回。王脚方头、粗颈、口吃,讲话时,目放精光,脸憋得通红。他儿子王肝,女儿王胆,都是我的同学。王肝与王胆是一卵双胎。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大家都说,在娘肚子里时,王肝把营养霸光了,所以王胆长得小。卸煤时正逢下午放学,大家都背着书包,围看热闹。王脚用一柄大铁锹,从车上往下铲煤。煤块落在煤块上,哗哗响。王脚脖子上有汗,解下腰问那块蓝布擦拭。擦汗时看到儿子王肝和女儿王胆,便大声呵斥:回家割草去!王胆转头就跑——她跑起来身体摇摇摆摆,重心不稳,像个初学走路的婴孩,很是可爱——王肝往后缩缩,但不走。王肝为父亲的职业感到荣耀。现在的小学生,即便父亲是开飞机的,也体会不到王肝那时的荣耀。大马车啊,轰轰隆隆,跑起来双轮卷起尘土的大马车啊。驾辕的是匹退役军马,曾在军队里驮过炮弹,据说立过战功,屁股上烫着烙印。拉长套的是匹脾气暴躁的公骡,能飞蹄伤人,好张嘴咬人。这骡子虽然脾气不好,但气力惊人,速度极快。能够驾驭这头疯骡的也只有王脚。村子里有很多人羡慕这职业,但都望骡却步。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第二个是王胆。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我们都很敬畏王脚。他身高一米九,双肩宽阔,力大如牛,二百斤重的石碌碡,双手抓起,胳膊一挺,便举过头顶。尤其让我们敬佩的,是他的神鞭。疯骡咬破袁腮头颅那次,他拉上车闸,双腿叉开,站在车辕两边,挥舞鞭子,抽打疯骡屁股。那真是一鞭一道血痕,一鞭一声脆响。疯骡起初还尥蹶子,但一会儿工夫便浑身颤抖,前腿跪在地上,脑袋低垂,嘴巴啃着泥土,撅着屁股承揍。后来还是袁腮的爹袁脸说,老王,饶了它吧!王脚才悻悻地罢休。袁脸是党支部书记,村里最大的官。他的话王脚不敢不听。疯骡把王胆咬伤后,我们都期待着再看一场好戏,但王脚一鞭也没打。他从路边石灰堆上抓起一把石灰,掩在王胆头上,把她提回家去。他没打骡子,却抽了老婆一鞭,踢了王肝一脚。我们指指点点地议论着那头棕色的疯骡。它瘦骨伶仃,眼睛上方有两个深得可放进一枚鸡卵的凹陷。它的目光忧伤,似乎随时都会放声大哭。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匹瘦骡子怎会爆发出那样大的力量。当我们一边议论一边向那骡子靠近时,王脚便停止铲煤,用凌厉的目光逼视我们,吓得我们连连倒退。堆在学校伙房前的煤堆渐渐高起来,车上的煤渐渐少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抽鼻子,因为我们嗅到了一种奇异的香味。仿佛是燃烧松香的昧儿,又仿佛是烧烤土豆的味儿。我们的嗅觉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那一堆亮晶晶的煤块上。王脚拢马驱骡,马车离开校园。我们并没像往常那样,去追赶马车,并冒着被鞭子抽头的危险跳上去过瘾。我们目不转睛,慢慢地向煤堆移动。伙夫老王,挑着两桶水,摇摇摆摆地走过来。他的女儿王仁美,也是我们的同学,后来成为我的妻子。她是当时少有的没用器官命名的孩子,因为伙夫老王,是个有文化的人。他原本是公社畜牧站的站长,后因说话不当犯了错误,被开除公职遣返回乡。老王狐疑地看着我们。他以为我们要冲进伙房哄抢食物吧?所以他说,滚,小兔崽子们!这里没有你们吃的,回家吃你们娘的奶头去吧。我们自然听到了他的话,我们甚至也考虑了他的建议,但他的建议无异于骂人。我们都是七八岁的孩子,怎么还可能吃奶?即便我们还吃奶,但我们的母亲,都饿得半死,乳房紧贴在肋骨上,哪里有奶可吃?但没人去跟老王理论。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说到这里,首先要感谢陈鼻,其次要感谢王胆。是陈鼻首先捡起一块煤,放在鼻边嗅,皱着眉,仿佛在思索什么重大问题。他的鼻子又高又大,是我们取笑的对象。思索了一会儿,他将手中那块煤,猛地砸在一块大煤上。煤块应声而碎,那股香气猛地散发出来。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他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她也跟着学样儿,舔煤,看我们。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陈鼻的大鼻子发红,上边布满汗珠。王胆的小鼻子发黑,上面沾满煤灰。我们痴迷地听着他们咀嚼煤块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惊讶地看到他们吞咽。他们竟然把煤咽下去了。他压低声音说:伙计们,好吃!她尖声喊叫:哥呀,快来吃啊!他又抓起一块煤,更猛地咀嚼起来。她用小手拣起一块大煤,递给王肝。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把煤块砸碎,捡起来,用门牙先啃下一点,品尝滋味,虽有些牙碜,但滋味不错。陈鼻大公无私,举起一块煤告诉我们:伙计们,吃这样的,这样的好吃。他指着煤块中那半透明的、浅黄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说,这种带松香的好吃。我们已经上过自然课,知道煤是许多世纪前,埋在地壳中的森林变成的。给我们上自然课的是我们的校长吴金榜。我们不相信校长的话,我们也不相信课本上的话。森林是绿色的,怎么可能变成黑色的煤炭?我们以为校长和课本都是在胡说八道。发现了煤块中的松香,才明白校长没有骗我们,课本也没有骗我们。我们班三十五个学生,除了几个女生不在,其余都在。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我们仿佛在进行一场即兴表演,我们仿佛在玩一种古怪游戏。肖下唇拿着一块煤,翻来覆去地看,不吃,脸上带着蔑视的神情。他不吃煤因为他不饿,他不饿因为他爹是公社粮库保管员。伙夫老王惊呆了。他手上沾着面粉跑出来。天哪,他手上沾着面粉!当时在学校伙房就餐的除了我们的校长和我们的教导主任之外,还有两个在乡下驻点的公社干部。老王惊呼:孩子们,你们干什么?你们 ……吃煤?煤也能吃?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老王摇着头,道:王胆,你这小女孩,也跟着这帮野小子胡闹。王胆咬了一口煤,说:真的好吃耶,大叔。这时已是傍晚,红日西沉。那两个在这里搭伙就餐的公社干部骑着车子来了。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那个姓严的公社干部— —好像是个副主任——制止了老王。他的脸色很难看,挥了一下手,转身钻进了伙房。……

内容概要

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生。著有《红高粱家族》、《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长篇小说十一部,  《透明的红萝卜》、  《司令的女人》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并有剧作、散文多部;其中许多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意、日、西、俄、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阿拉伯、越南等多种语言,在国内外文坛上具有广泛影响。
莫言和他的作品获得过“联合文学奖”(台湾),“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 “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NONlNO(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国内外奖项。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本书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年代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千千万万读者。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作者简介

本书是莫言的最新长篇小说。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图书封面


 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21条)

  •     《蛙》—莫言刚开始读《蛙》的时候,总感觉莫言的书没有《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写的好。和众多对莫言有偏见的网友一样总感觉为什么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会是莫言,感觉这本书写的很失败。感觉没什么意思,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地感觉果然,莫言的文笔和其他人不太一样,写作的方法也很独特,书信加话剧的形式。而且他选择的题材也很敏感很特别,计划生育。这可是中国的百年大计,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莫言的笔下真正的重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而且姑姑的形象真的是个性鲜明,活灵活现。其实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姑姑居然可以为了与她没有什么太大关系的一个计划,奉献了它的大好青春,甚至可以说是一生,其实是很了不起的。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一批人才有中国的今天吧!其实却是如此,泱泱大国如果没有几个给百姓办实事的好的官员却是难以支撑,官场其实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险恶黑暗,如果没有他们的果断坚决,或许中国现在真的是人满为患啦。姑姑的手上固然占了很多孩子的血,可能有些残忍,但是有些事情就是这样,有失必有得,这才是中庸之道。或许她一生的经历对于她来说是一种回忆更是一种折磨吧!
  •     从书的开头用器官起名就开始恶心,到最后几个主角同时精神失常,性格扭曲,我全身乏力,从内到外的恶习,想吐。。。姑姑是老革命,红色木头,最后因为忏悔当年的血腥行为,最后还是没坚持原则,最后被“革命”。书中的符号太多,不要深思,太绝望,就该看几集北爱,回归泡沫的现实。
  •     以“内敛”来形容莫言的创作显然是不合适的,但相比他的《檀香刑》、《四十一炮》等小说的汪洋恣肆,其新作《蛙》显见的收敛了许多。在以往,历史虽是莫言创作的动力所在,但导引其到达彼岸的却是想象与虚构。《蛙》虽未让他完全改弦更张,但这个讲述乡村医生姑姑的故事显然建立在现实的土壤上,莫言揉和乡土情结与国族论述,以“蛙鸣阵阵”尝试抚平历史实践的创痕。《蛙》讲述了姑姑百味杂陈的一生。身为烈士后代的姑姑十六岁即从卫生院毕业,在乡村雷厉风行地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由她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自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昔日犹如送子菩萨的姑姑在乡亲们心目中成为魔鬼般的人物,而姑姑对事业忠心至诚,强悍地推进工作,在完成国家任务时,也意外地发生了一些悲剧。步入晚年后,姑姑陷入了对往事的反思和忏悔中……“蛙”为题名,故事讲述者小名“蝌蚪”,均有隐喻在。蛙的生殖力健旺,“蛙”与“娃”同音,女娲又为人类始祖,由远古而现代,一条生生不息的脉络在在显现。姑姑为一生命力旺盛的人,且身为妇产科医生,她对一个个小生命的诞生自然充满了喜悦,但面对着国家的政策方针,烈士的后代无条件地服从与执行,更何况这是特殊历史境遇下的正确之举,三十多年后今天的我们已看得很清楚。但正如雨果在《九三年》中所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历史的实践虽关乎国族的荣衰,但历史进程毕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事构成的,两难处境不期而遇,而计划生育国策更是关涉千家万户,悲喜剧的上演就是在所难免的了。王德威教授曾说:“莫言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想像,不如男性角色有力。”在他以前的作品中确实有这种情况存在,但《蛙》却独树一帜,莫言对女性的致敬于此绝非勉力为之,而是水到渠成。姑姑并非一个单向度的形象,她的大公无私、强悍举止,她的矛盾犹疑、反思忏悔,交互叠加,在莫言的文体探索的外在呈现中,更为微妙难言。莫言在前面以书信体小说的形式讲述姑姑的故事,姑姑的形象渐次在我们面前立了起来,忽又于最后一章抖出一个九幕话剧《蛙》来,对前面的故事既有补充又有重复,还有微妙的不同,尽管尚未颠覆姑姑的形象,但显然增添了更多的阐释空间。生生不息源于人类本能的渴求,在常态的历史进程中这本不是问题。可传统的国人却遭遇了一个尴尬两难的历史境遇:顺从自然规律,迟早耗尽资源,后人无法生存;有计划地控制人口,与传统观念和人类本性的碰撞在所难免。身为妇产科医生的姑姑偏偏遭逢这个时代,成为尴尬实践中的尴尬人。本为迎接小生命诞生的她不得不阻止大量非计划生命的“出锅”,虽背负骂名,却在所不辞。但人心毕竟是多向度的,强悍如姑姑也有柔弱的一面,不管宣布退休那晚喝醉回家,误入一片洼地被无数青蛙包围袭击是真实还是幻觉,都反映了人心的复杂波动、百味杂陈。姑姑有着虽千万人吾亦往矣的决绝信心,这源于她自身的性格和对革命的忠诚。但立于悬崖之上的坚忍并不能覆盖生命的全部,舒缓的人性流动也构筑着我们的生活。姑姑再强悍,也脱不了人性的羁绊。我们在世间备受苦恼,只是因为我们生而为人而已。姑姑的困境虽是特殊的历史境遇赋予的,但这种心理的矛盾焦灼却具有普泛性。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总会遭遇让我们尴尬莫名的事端,陷入进退维谷的处境。虽无可遁逃,但每个人毕竟都拥有独属自己的选择权,是闭眼逃避还是直面勇进均为个人的自由。姑姑自然是一勇者,在历史的两难空间里坦然面对,虽逃不开基于人性的心理折磨,但她的勇气大可赢得我们的敬意。 如福克纳一生致力于写“邮票大小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的故事一样,莫言对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讲述已有很多年了,《蛙》中的姑姑曾出现在先前许多作品中,而这一次,他了了为姑姑单独写一部小说的夙愿。莫言一向对乡野传奇情有独钟,乡土情结与国族论述的汇合是他创作的一枚标签。回忆和想象构筑着莫言的历史空间,自然如法国大仲马所言“历史只是一个用来挂我的小说的钉子”并不适合他,但莫言显然也不会满足于线性的历史叙述。《蛙》虽已脚踏现实的土壤,但对人性波动、生命体验的尊重,使其远离主题先行的刻意;对人物的多向度刻画,更为作者抚平历史实践创痕的尝试增加了鲜活的依归。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这本书让懵懵懂懂的我第一次了解那个计划生育的年代,惨痛么,或许
  •     最后剧本很潦草
  •     体会到多子女家庭母亲的不容易
  •     莫言读他的第一本红高粱之后,给我感觉他真的像昆德拉。应该是他们的书都很让人深思吧。里面的姑姑行为和言论真的对我影响深刻,使得我现在期待亲姐肚子里面那五月份低即将来到这个缤纷世界的性别是个boy。呵呵哒。现代女人处处游说什么男女平等。。。。然,女人本性就是。。。。我无力反驳。
  •     wā wá wǎ wà
  •     蛙多子,娃谐音,娲造人,结尾有点乱,
  •     生命的卑微,人性的挣扎,在简单的文字中展示,以书信体的方式写这一段生育史,妙!
  •     反正我喜欢,觉得好看
  •     对于那个年代的种种,总觉得莫言自己也是迷惑的,因为亲眼看到,因为亲身经历,所以无法置身事外,只能从一个相对客观的当事人的角度把它写出来。
  •     跳出现实以后再去描述现实,最后的剧本看不懂。
  •     阅读是个好习惯
  •     莫言的书特别能引发我的认同感,虽然时代悬殊,但是他眼里的农村就是我眼里看到的那个,时代变迁,核心不变。
  •     很久之前看的,“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可能我文化底蕴不深,相对于张爱玲,莫言的乡土文学风格更符合我的口味
  •     3.5分吧。再现了中国那些年的鼓励生育与计划生育的艰辛过程。但故事的吸引力可以再生动些。魔幻主义也没看出来
  •     看着让人很不舒服,对历史对人性都是,人果然是一种擅长为自己、为自己亲近的人找借口的,对人性的把握准到让人无奈。过去是这样,现在又何尝不是?未来又有何不同。看完这本要歇一歇,缓个劲儿。
  •     看完后感觉很不舒服,再也不想看到“生”这个字了
  •     前三章有点王小波文章的感觉,但不至于那么浓烈,但总体来说比王小波写的更加细腻,更加具有逻辑性。转入第四章,文体风格和故事情节大变,好像是要刻意表达自己模糊的想法而将情感致于文字之中,才导致如此变化。最后以话剧的形式结尾,现实与话剧互相融合,这样的结构很好,只是结局让人印象不深。
  •     这是高中阶段读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很高兴读过,可惜那时读的书太少,都快没有什么印象了。
  •     看完一点激动的感觉都没有,一点都体会不到人物内心的挣扎。
  •     塑封包装,完整无损。
  •     作为计划生育下的独生子女,曾经觉得自己对这个政策充满的话语权。看完这本书以后,在真实与虚构相交织的故事里,我感受到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迫切性。 很多时候,问题是没有最优解的,很多时候,我们都被时代所牺牲,人的生命如此压抑,也许曾经我们批判过这些制度的冷漠,可回过头看,那些决定和推行这些的人,应该比我们更煎熬。至少我们在享受制度推行下的好处,而他们承担着所有的责任与控诉。
  •     第一次读莫言的书,奔着现实魔幻主义去的,与拉美的魔幻现实相比略显单薄,但读后觉得中国农村这片大地上也是可以孕育这样题材的文学的。另外踏踏实实体会了一下那个时代农村的计划生育,以前只是听爸妈在饭桌上谈,这次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了解一些事实。你我都有罪,罪不可赎,原是因为善良。
  •     好的作家要关照现实反思价值,也许这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
  •     一直钟情于乡土文学,自余华先生的《活着》后又一部让我内心沉重的近现代小说。三番两次竟分不清何为魔幻何为现实,也就这么读了下来。唯一从开始记到现在的也就只有前三部姑姑的传奇经历了。这位将一生奉献给党的妇产科医生,以自身的命运阐述了中国近六十年的生育史。前言写的好,仅此一书献给。。。
  •     没上过学的莫言的想象力多半来自童年乡间的神怪故事,而这些故事则是他创作不落窠臼的原动力。
  •     真实得悲哀,魔幻得可怕。
  •     戏中戏的结构犹如梦中梦,十分精彩。信件的描述相对轻松,戏剧也是直触灵魂的。剥夺生命是有罪的,那是一场过去和现在的浩劫。
  •     姜文和莫言 大概都不懂
  •     姑姑对党的信仰都有了一种变态的扭曲,在堕胎害死两位母亲之后竟然能重新投入工作里面,真的难以想象……
  •     计划生育政策外幸运降生的自己,抱住父母亲。
  •     蛙蛙蛙 娃娃娃
  •     前半部没觉得有什么,后半部看完心里难受的要命,人性的恶被莫言解剖得淋漓尽致。
  •     只看了第一部,感受到作者赤裸的文笔,与笔下的腌臢世界正好相符。虽然是好,但我不能进入那个遥远的语境,所以还是看不下去了。
  •     津津有味的读完了这本书,被这平实的语言和热血的事迹深深的吸引着。“计划生育”刚刚提出来,实行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偏偏有着很多众志成城的人将此推行下去。过程中,有血有泪。“姑姑”就是拥趸。整个高密都有她的工作印记,做事有大将风范,心硬手也不软。一面是胎儿出生的保护神,一面又是他们的死神,如此扭曲,可歌可泣。。。书中的人物性格也很鲜明有趣。比如王仁美,她结婚时站在火炕上的情形多么的生动,生了女儿后得知不准再生育时哭的那么惹人怜爱,躲在娘家被姑姑逼出来时和姑姑对话是那么的大气凛然。。。小女子没有闯过鬼门关,悲剧告终。 总之书中以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下描写了性格不同,条件不同的群众是如何应对的。庆幸成长在相对和谐的日子里。。。
  •     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宗代的观念,与特殊环境下的政策相碰撞。人性在特定环境下会被逼的了无痕迹。小跑原配老婆,陈鼻“万元户”这几个人物确实塑造的可以
  •     写到后面就看不懂了,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典型的虎头蛇尾。
  •     如果没有计划生育中国会怎样呢。无疑那一代的人是悲剧的,疯狂的。但在历史中又不过沧海一粟了。很好的一本书
  •     写作时要触及心中最痛的地方,要写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记忆。
  •     中国人民实在太善良了,莫言就是不说话,书名为蛙,种种都是现实隐喻,魔幻现实还是荒诞现实呢,那都没什么关系了,重要的是我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我看到和理解的是什么
  •     对莫言始终喜欢不起来,但每次读他的文字想象力都会似野马脱缰,字里行间都带着血腥气和泥土味儿,让我感觉浑身不爽又手足无措。
  •     2017.3.18-3.19@图书馆
  •     “只有变态才会用这样的角度看世界”
  •     看的莫言的第三部作品,反映现实挺强烈,结局没看懂,但是心里对姑姑这种雷厉风行很佩服。
  •     有点难受,有点害怕
  •     后面有一种看余华兄弟的感觉。扯,就是魔幻现实主义,呵呵。
  •     万万没想到莫言的作品竟然很有趣,行文不严肃看起来不无聊(生僻字多了点)。写的计划生育,代孕以及一些人的悲惨命运,说实话实在是看腻甚至有些厌烦再看文化大革命和计划生育题材,但是可能是人性最恶的集中体现,某种程度上超过了战争。伟大的作品几乎都是悲剧,伟大的作家也是在悲剧中孕育的,当一个人承受了最大的恶,那么其余任何事可能都是好事了。其实蝌蚪这个猪脚也是懦弱胆小自私的提现,表面正义实际上又是没有自己真正原则的人看着不舒服也是在不断提醒读者不要做这种人。姑姑就是过于迷信某些东西,人要有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否者错误的方向越是努力越是悲惨。计划生育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上看是对的,从一些权利是不可动摇上看是错的,从发自主体主观愿意的角度更是错的,从群体的责任上看是对的。
  •     看的胆寒 前半部分写得好 后面偏弱 剧本什么鬼
  •     故事性很强
  •     中国的写实 现在看来真是讽刺 时间越长 越显出这本书意义之深
  •     诺贝尔奖消息出来买的,确实是一本语言风格鲜明,揭露社会问题的上乘之作,但是并不觉得超过莫言其他作品,所以还是题材卖乖了。莫言说这奖是颁给中国的,清醒透彻
  •      整本书就是围绕“姑姑”这个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农村妇女形象展开的,背景是文革和计划生育阶段。莫言用语很直白,还是很好的揭露了当时的一个社会状况。“姑姑”是一个标准的革命派啊,很红色。
  •     很有张力的文字 很有力量的笔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