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的沉默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 墓地的沉默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
ISBN:9787020067671
作者:(冰岛)阿诺德·英德里达松
页数:225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这是一根人类的骨头…他刚从坐在地板上嚼着它的小女孩嘴里拿过它就知道了。  生日派对正值高潮,孩子们的喧哗震耳欲聋。外送比萨的男孩送来吃的喝的就走了,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比萨大口地喝着可口可乐,还不停地大喊大叫,像是比谁的嗓门更响。接着,仿佛有人一声令下,他们全体离开餐桌,在房间中奔跑玩闹起来,有的手里拿着玩具机关枪和小手枪,年幼一些的抓起玩具车和塑料恐龙。他不知道那些孩子究竟在玩什么游戏,在他看来,这无异于一场令人发狂的闹剧。  小寿星的母亲用微波炉做了些爆米花。她告诉那个男人,她会打开电视放部录像什么的,总之会设法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如果这样还不奏效,她就把他们都赶出去。这已经是第三回庆祝她儿子的八岁生日了,她都快崩溃了。想想看,接连三次生日派对!第一次,全家一起去了家汉堡包店,店里放着震耳欲聋的摇滚乐,而且价格也贵得离谱。第二次,她为儿子办了一次盛大的聚会,请来亲朋好友,办得像他受坚信礼一样隆重。而今天,小寿星自己请了同学和街坊的小朋友过来玩。  她打开微波炉,拿出那袋膨胀的爆米花,又放了一袋进去,心想:明年生日一定要从简。一次派对就够了。她小时候也就是这么过来的。  坐在沙发上的年轻男人非常内向,完全帮不上忙。她试着和他聊天,但还是放弃了;这种人待在起居室里,让她觉得很不自在。谈话是根本不可能的,男孩子们吵吵闹闹,让她更加不知所措。年轻男人丝毫不想主动帮忙,只是坐在那里,愣愣地盯着空气,一言不发。简直腼腆得不可救药,她这样想着。  她以前没有见过这个男人。他是派对上她儿子一个朋友的哥哥,大约二十五岁,比她小了差不多二十岁。他在门口和她握手,他瘦得像是一个耙子,手指很长,掌心湿冷,而且沉默寡言。他是来接弟弟的,可是他弟弟正玩在兴头上,根本不想回去。于是,他就决定进屋待一会儿。派对很快就结束的,她说。他告诉她,他们住在马路另一头的排屋里,父母出国去了,现在是他在照顾弟弟。他还说,事实上,他自己还在镇上另租了一间公寓。他在走廊里坐立不安,一点也不自在,而他的弟弟,又一头扎回乱哄哄地打闹成一片的孩子堆里。  此时,他坐在沙发上,看着小寿星一岁的妹妹从儿童卧室前慢慢爬过。她穿着镶褶边的白裙子,头发上戴着蝴蝶结,细声细气地自言自语。他暗地里诅咒他的弟弟。待在生人的家里让他觉得很不舒服。他不知道是否该主动提出帮点忙。小寿星的母亲告诉他,男孩的父亲要工作到很晚。他点点头,试着露出微笑,但没有接递过来的比萨和可乐。  他注意到,小女孩拿着某种玩具。她一坐下来就咬它,口水滴嗒个不停。这咀嚼物似乎让她很恼火。可能是出牙期的表现吧,他想。  小女孩手里拿着玩具,慢慢靠近他。他开始猜想,那究竟是什么东西。小女孩停下了,扭动着身子仰面躺倒,接着,坐在地板上张着嘴,看着他,一连串口水滴到胸口上。她把玩具放进嘴巴,一边咬着,一边向他爬去。玩具起初撑在她嘴里,但她一做鬼脸傻笑,玩具就掉了出来。她费了番工夫,才重新找到它,举着这玩意儿,径直向他爬去。然后,她扒住沙发扶手,试着直起身子,站到他旁边,尽管她还站不稳,却依然很满意自己这个小成就。  他从小女孩那儿拿过东西,仔细检查。小女孩困惑地看了看他,突然煞有介事地放声大哭。他很快就认出这是一根人的骨头——一根肋骨,十厘米长。骨头的颜色已经不是很白,断口边缘已不锋利,被磨得很光滑,断口里面有像是泥土的棕色大斑点。他猜测,这是肋骨前端的一部分,而且年代久远。  小寿星的母亲听见小女孩的哭声,向起居室望去,看见小女孩站在沙发前,那个陌生人旁边。她放下那碗爆米花,走过去抱起自己的女儿,瞪着那个男人。然而,那个男人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她,或者是她大声哭闹的女儿。  “出什么事了?”母亲安慰着她的孩子,焦虑地问道。她提高嗓门极力想把男孩子们的喧闹声都压下去。  男人抬了抬头,缓缓站起身,把那根骨头递给她看。  “她从哪里弄来这东西的?”他问道。  “什么东西?”她问。  “这根骨头。”他开口道,“她从哪里弄来这根骨头的?”  “骨头?”她又问了一句。小女孩看见这根骨头,立刻安静了,伸手去抓它。她专注地看着它,连眼珠也斗在了一起,更多口水从她咧开的嘴里淌下去。她一把夺过骨头,放在手里玩着。  “我认为那是根骨头。”男人说。  小女孩把骨头放进嘴里,再次安静了下来。  “她在嚼的那个东西。”他说,“我认为,那是根人的骨头。”  母亲看了看孩子,她正格格咬着那玩意儿。  “我从来没见过这东西。人的骨头,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这是人类肋骨的一部分。”他说。“我是学医的。”他解释着,又补充了一句,“已经读了四年多。”  “你胡说八道!这骨头是你带来的?”  “我?当然不是。你知不知道它从哪里来的?”他问道。  母亲看着孩子,猛地把骨头从她嘴里拉出来,一把扔在地上。小女孩又号啕大哭起来。男人从地上捡起骨头,更加仔细地检查它。  “她哥哥大概知道……”  男人看着那位母亲,她回望的目光有些尴尬。她看了看大哭不止的女儿,又看了看骨头;接着,她把视线转移到起居室窗外半竣工的房屋上;然后,她又看了看骨头和那个陌生人。最后,她的目光终于停落到自己儿子身上——他正从一间儿童卧室前跑过。  “托蒂!”她大声叫着。但男孩没有理她。她费力地走进孩子们当中把她的儿子拽出来,让他站到医科学生面前。  “这是你的吗?”他把骨头递给男孩,问道。  “是我找到的。”托蒂干脆简洁地回答,他不想错过自己生日派对的任何一个瞬间。  “哪里找到的?”母亲问。她把小女孩放到地板上。小女孩盯着她,犹豫着是不是该再次大哭大嚎。  “外面。”男孩说,“这块石头挺有意思的,我已经把它洗干净了。”他有点气喘吁吁,一滴汗珠从他脸颊上滴落下来。  “外面哪里找到的?”他母亲问,“什么时候?你当时在做什么?”  男孩看着母亲。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事,但母亲的表情说明了一切,他想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昨天,我记得是。”他说,“是在马路尽头的工地地基里找到的。怎么了?”  他的母亲和陌生人对视了一眼。  “你能不能带我去你找到它的地方?”她问。  “我必须去吗?这可是我的生日派对啊!”他说。  “必须。”他的母亲说,“带我们去。”  她把小女孩从地板上抱起来,推着儿子走出房间向门口走去。年轻男人紧紧跟在后面。孩子们看见他们的小主人被禁止了玩乐,突然安静下来。托蒂的母亲推着他离开房屋,怀里抱着他的小妹妹,表情严厉。孩子们面面相觑,跟在他们后面离开了房子。  这是一片新开发的地产,叫做“千年街区”,旁边有一条路,通向雷尼斯凡湖。地产则正好位于格拉法霍山的山坡上。山上矗立着巨大的棕色地热水箱,如同一座城堡,睥睨整个郊区。水箱两侧的路,都已经修整完毕,路边都是正在建的房屋。偶然会看到一座带花园的房子,草皮刚刚铺好,树苗也才种下,不过,这些植物早晚有一天会长大,能给房主带来足够的绿荫。  人群兴致勃勃地跟在托蒂身后,沿着水箱边的主街向前走去。新建的排屋向草地延伸开去,而在更远的东北方,则立着雷克雅未克人古旧的避暑小木屋。孩子们都喜欢在那些新开发地产的工地上玩耍,这里也不例外。他们在半竣工的房子里嬉戏,爬上脚手架,躲藏在僻静高墙的影子里,有时,还顺势滑到新挖好的工地地基里,故意溅起积蓄在那里的雨水。  那个陌生男人、母亲和那一大群孩子,都跟着托蒂走到一个工地地基边。托蒂指给他们看一个地方,前些天,他就是在那儿看见那块白亮光滑的奇石的。他打算留着它,就把它放进了口袋。他还清楚记得发现石头的具体位置,便率先跳进工地地基中,径直向这块干燥泥地走去。他的母亲让他闪到一边,并在年轻男人的帮助下爬下工地地基。托蒂从她手里拿过骨头,放进泥土里。  “当时,它就这样平躺着。”他说道,依然觉得那骨头不过是块有趣的石头。  这是周五下午,工地地基里没有人在干活。横梁已经被搭在两侧的墙壁上,准备用混凝土浇铸,但是在还没有垒起墙壁的地方,泥土暴露在外面。年轻男人走到泥墙边,仔细检查男孩发现骨头那个位置的上方。他用手指刮掉泥土,发现土壤里还深深埋藏着骨头——像是人的前臂。他惊恐万状。  男孩的母亲看着陌生男人死死盯着泥墙,顺着他的视线看去,也看见了骨头。她走近一些,觉得自己还可以辩认出颚骨和一两颗牙齿。  她打了个冷战,看了年轻男人一眼,接着看向自己的女儿。突然,她立刻用力猛擦小女孩的嘴,这动作近乎出于本能。  直到她感觉到太阳穴处的疼痛,她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他突然紧握双拳,猛砸她的脑袋,那拳出人意料,快得令她看不清拳来的方向。也许是她不愿相信他打了她吧。这是第一击,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她常想,假如当时当地她离开了他,生活是不是就会变得不一样?  假如他允许她离开。  她惊恐莫名地望着他,完全不明白他为什么突然打她。在这之前,谁都不曾打过她。而且,她和他结婚才三个月。  “你打了我?”她问,拿手揉着太阳穴。  “你以为我没看到你是用什么样的眼神看他的吗?”他怒道。  “他?什么意思?你是指斯诺里?看斯诺里吗?”  “别以为我没注意到。一副骚样。”  她从不知道他性格中还有这一面,从不曾听他用过那样的措词——骚样。他在胡扯些什么?她同斯诺里不过在地下室门前稍稍聊了几句。斯诺里来送还她做女佣时落在主人家的东西,她向他道了谢。看到丈夫一整天阴沉着脸,不想见斯诺里,她便没有请他进屋。临别的时候,斯诺里开了她前东家的玩笑,他们笑着说再见。  “只不过是斯诺里嘛,”她说,“别反应那么大。你今天怎么一天心情都不好?”  “你算是在挑衅我?”他逼近她,问道,“我从窗口看到你们了。看到你像个荡妇一样围着他团团转!”  “不,你不能……”  他再次狠狠地给了她脸上一拳、把她打得飞到厨房的碗橱跟前。眼下的一切发生得太快,她都来不及用手护住头。  “少扯谎!”他咆哮道,“我瞧见你是怎么看着他的了。我瞧见你跟他调情!亲眼看见的!你这个婊子!”  又是一个她第一次听到从他口中蹦出来的词。  “我的上帝啊!”她叫道。血从她裂开的上唇淌进嘴里。咸涩的泪水顺着脸颊滑落,与血的味道混合在一起。“你为什么要那样?我干了什么?”  他站在她跟前,俯视她,摆出一副随时可能攻击的样子。愤怒灼红了他的脸庞。他咬着牙,跺了跺脚,然后大模大样地转过身,大步流星地走出了地下室。剩她一个人站在地下室里,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后来她常常回想那个时刻。如果她当时以转身走人、永远离开的方式回应他的暴力,而不是寻找一切可以用来责备自己的理由,事情是否就会不一样呢?她一定做了什么激起他怒火的事,只是自己不曾发现。她可以等他回来再向他解释,并保证想办法来弥补,让生活回到原来的轨道。  她从没见过他那个样子,不管他是和她在一起,还是和其他人在一起。他是个安静而严肃的人。甚至可以算个思想者。那正是初识时他吸引她的一点。他当时在基沃斯工作,受雇于她前东家的兄弟,并帮着给她前东家送东西。一年半前两人就是那样认识的。他们年纪相仿。他说他想放弃工作、出海打鱼,因为打鱼可以赚钱。他想要有自己的房子,做自己的主人。当劳工既压抑、又过时,报酬还低。  她向他诉苦,说自己烦透了给商人做女佣的生活。她的东家是个吝啬鬼,老对雇来的三个女孩发牢骚;女主人是个苛刻又招人厌的老太婆,喜欢对下人呼来喝去。对于将来该干什么,她没有什么特别的打算,也不曾考虑过将来。自打童年起,辛苦劳作便成了她的全部生活,除此以外再无其他。  他寻找各种借口到商人家拜访,一次又一次与她在厨房相会。事情总是有因有果,她很快将自己有孩子的事告诉了他。他说他知道她已经做了妈妈。他向别人打听过。这是他第一次显示出有兴趣要更深入地了解她。女儿马上就三岁了,她告诉他,还特地把正在与东家的孩子嬉闹的女儿抱来给他看。  他看到她带着女儿过来,便问她有过多少个男人,一边还笑着,仿佛只不过开了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后来的日子里,他指责她滥交,用这种无情的方式来击垮她。他从不喊她女儿的名字,只叫她绰号——他叫她杂种或者瘸子。  其实,她的生活中并没有过很多男人。她告诉他,孩子的爸爸是个渔夫,在科拉菲厄泽淹死了。船上四人都因风暴而丧身大海,事故发生那年,男人只有二十二岁。差不多同时,她发现自己有了身孕。他们没有结婚,因此她连寡妇都称不上。他们本打算结婚的,然而他死了,只留下她和私生女相依为命。  她注意到他坐在厨房里听她讲述的时候,女儿不喜欢和他待在一处。一般情况下,她都不是个怕生的孩子,然而每每他来造访,女儿总死攥住妈妈的裙子不敢松手。他从口袋里掏出硬糖递给她,她却将脸深埋进妈妈的裙子,开始哭。她想要回到其他孩子身边。尽管硬糖是她的最爱。  两个月后他向她求婚。整个过程压根儿没有她在书里读到过的那种浪漫味儿。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今年我读过的最棒的小说系列来自冰岛。阿诺德-英德里达松已成为驰誉全球的作家,原闲显而 易见:他的作品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故事引人入胜,令人不忍释卷。下一部,我快要等不及了。  --美国著名推理小说家 哈兰·科本

内容概要

阿诺德·英德里达松,生于1961年,当代北欧最重要的犯罪推理小说家之一。毕业于冰岛大学历史系,当过记者,业余写剧本。从1997年开始发表推理小说。《污血之玷》与《墓地的沉默》相继于2002年、2003年获得北欧犯罪推理小说最高奖——玻璃钥匙奖,成为惟一蝉联该奖的作家。《墓地的沉默》也于2005年荣获英国犯罪推理小说最高奖——金匕首奖。

编辑推荐

  《墓地的沉默》获奖记录:2003年北欧推理小说最高奖“玻璃钥匙奖”  2005年英国推理小说最高奖“金匕首奖”  2006年美国《致命快感》推理杂志“巴瑞奖”提名  2003年北欧推理小说最高奖“玻璃钥匙奖”  2005年英国推理小说最高奖“金匕首奖”  2006年美国《致命快感》推理杂志“巴瑞奖”提名

作者简介

小男孩无意中捡到一根人骨,雷克雅未克警方在捡到骨头的地方发现一具尸骨,手指向天。警探埃伦泽和两个搭档希望这只是一起冰岛典型的意外失踪事件,也许是某个暴风雪中迷路的可怜人被埋葬了几十年?
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正当埃伦泽为自己的家庭问题焦头烂额时,对这具尸骨的调查也让他看到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一些家庭的辛酸往事,有家庭暴力,有愤怒与恐惧,有令人心碎的母子情深。

图书封面


 墓地的沉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故事从小男孩捡到一根多年前的人骨拉开了序幕,开始的设置十分震撼。本作延续了《污血之玷》中紧凑的叙事风格,阅读上口感极佳,一气呵成,毫不拖沓。同时“过去”与“现在”齐头并进的描写方式,“现在”部分侧重在埃伦泽警探三人组的侦讯,同时继续埃伦泽与奥利麻烦一堆的个人生活,两名警探的形象印象愈加深刻,“过去”部分的描述放在那个笼罩于家庭暴力阴影下的扭曲家庭中的一幕幕惨剧,常常令人有难以喘息的压迫感,更穿插了战时英美军队在冰岛驻扎时当地人的感受,可说是具备了一丝独特的历史乡愁气息。但作为悬疑小说而言,情节的设置虽清爽但也稍显单薄。同时,无论是《污血之玷》还是《墓地的沉默》都侧重于多年前的事件,不禁令人对这样的追查是否影响到警察部门的破案效率,是否真的会有警探花大力气在了解一个真相上,如果这个系列都是查找历史上的悬案,倒不如由侦探来完成比较恰当。公务机关付出的成本太高了。文字上虽冷峻却不含蓄,该情感宣泄处就奔泻而出,感染力较强。就悬疑感来说,并不是很强。但是定义为惊悚型就比较恰当。“现在”“过去”交替描述的方式虽不新颖,但是在故事的推进上却显得张弛有度,在极度紧张恐怖的过去的描述到达极致时突然切换回到现在的办案现场,同时通过埃伦泽对于昏迷的女儿的表述心声了解到埃伦泽的童年,一种另类的蒙太奇切换,显现作者写作中构架上的日趋成熟。虽然气氛上的阴冷,但不能否定这根本上是一本娱乐味的小说。能够一气呵成读到底,能够感到点什么,但也不会太多。作品的主题——家庭暴力、童年创伤对成年后心理的扭曲,前者通过近距离的工笔详尽刻画,扣人心弦又触目惊心,后者采用了恶人格里莫与警察埃伦泽二者成年后的心态扭曲均是童年遭遇所导致的速描。可以说在描写黑暗系的社会问题上,作者颇具功底。早期记者生涯也给作品披上了一层报告文学的味道。不足之处是,家庭暴力、童年创伤这样的题材,即使在2003年的时代背景下也不是新鲜的主题了。当然,作者笔下的犯罪都要回溯四五十年。虽然气氛上显得阴冷,主题上显得严肃,色调上显得灰暗,但不能否定这在根本上是一本娱乐味的小说,比较适合好莱坞。节奏感十足,场面上的描写张力十足,能捉住一两点来反映些社会问题,但无法深入,思想性上阙如。能够一气呵成读到底,能够感到点什么,但也不会太多。
  •     作者想借这部小说深层次讨论家庭和责任的问题,所以线索比较多,大致有:尸骨案的侦破过程;格里默一家的生活;埃伦泽与女儿的关系。其他简略叙述的还有:那个年轻男警员与女友的纠纷;埃伦泽的心病;等等。其中给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格里默的家庭暴力了,描写有点血腥,比《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面的暴力程度高。并且据说格里默对待外人十分友好礼让,可谓知人知面不知心,这才是真正恐怖的一点。但有一段时间格里默通过不法手段发了小财,就几乎没打过老婆,并且拿偷来的美味食物分给家人吃,包括他那最讨厌的畸形的继女。真让人猜不透,难道暴力行为和贫穷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对破案经过的叙述,可以打个及格分吧,基本就是用几处暗藏玄机的细节描写抓住读者心,例如芭芭拉(就是那个失踪的怀孕女人的妹妹)提到自己父亲的死时,表情很捉摸不定,但后来真相也不过如此。警员只联络了若干个人,而几乎多数人都集中提供了大量重要线索,有点太直白了,缺乏思考分析的过程,仅就破案情节而言,整本书还不如《鉴证实录》的一集好看。ps:没听过该作者及其作品,看了评价,兼因为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质量保证才买的。可是书中错误屡见不鲜,最好笑的是,艾娃一会儿是辛德里的姐姐,一会儿又变成了其妹妹,责编很不负责任,人民文学小心别自砸招牌!
  •     我现在看书变得有点刁。首先,当代中国作家的书基本都不看了。不要说我媚外,我只是崇洋而已。我也不是没尝试过看中国作家的书,我也看过余秋雨,开始挺好看,《千年一叹》我很喜欢,但看多了就腻了,像有些人评论余那样,只是文化口红而已;我也有看余华,《活着》大概只有少数人说不好;最经还看了岳晓东的几本书。但我不想再看了,很厌倦,看下去没什么意思,但我也说不出个什么理论来解释我的行为。就算当代中国作家有什么好作品也不用通知我,算我亏了就好。第二,不想看原文是英语的译本。这点我倒有点头绪。很大部分原因是太自大了。毕竟英语学了那么多年,多多少少也看得懂几个词,而国内的翻译又不是一般的水准失调,读译本的时候总是疑着这里翻译不对啊那里翻译得不顺啊,也就没心情看了。所以到图书馆转了几圈,有一堆想看的书,但最后只借了本《墓地的沉默》。这是一本被归类到推理小说的犯罪小说。我也很久没有读推理小说了,本来以为上了大学可以大大方方地读很多很多推理,但现实却有很多分心的事情,所以发现又可以读推理的时候,心情就很高兴;然后,作者是冰岛人,理应不会用英语写作。之前以为冰岛是说丹麦语来着,后来查了一下原来不是,冰岛也有冰岛语。因为认为自己永远不会学丹麦语和冰岛语,所以借的时候几乎是毫不犹豫。看了开头几十页,也很好很流畅,不过后来看了一下豆瓣的书评,汗,原来也是从英译本转译的!顿时又有点抗拒了。如果有英译本,那我以后也能直接读英译的嘛,何苦读什么中文转译呢?就这样搁下放一边了。元旦前,看了一下借书记录,这本墓地可以还可以借到1月6号。苦于放假没书可读,还是把它带回了家,算是一口气地看完了。这是我2010年刊的第一本推理小说,可喜可贺,为今年的读书计划开个好头。不过,其实,嗯嗯……我已经不想说诸如“喜欢本格的读者可以无视这本书”或者“不要把它当做推理小说读”之类的套话了。我不怎么会写推理小说的读后感,都是摸索着写。《墓地的沉默》的定位一开始就只是犯罪小说,得的奖也只是犯罪小说奖,完全没有必要把它当做本格类的智力游戏来评价,而且貌似也没有人从本格的角度做过评论,说了这么多也是我自作多情罢了。那么,作为犯罪小说的《墓地的沉默》又能带给我们什么?一个好故事,关于童年、伦理和家庭暴力,还有一点小伤感(至于是不是只有一点,就只能看个体差异了)。故事从一块骨头展开,到发现一具年代不详的尸骨,慢慢揭开战争时期的一部家庭悲剧。情节由“现在”和“过去”的交互展示的,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这种表现手法,总觉得打乱了故事的连贯性,但看到最后却又觉得这个故事这样写是恰到好处的(而且非常好莱坞,完全适合拍成电影)。主要的谜题并没有通过什么推理解开,甚至也没有太多的警察程序,谜底就是这么顺理成章的慢慢揭露。没有智力的快感,但故事本身的伤感却让人动情。另一个亮点是警探埃伦泽与他昏迷的女儿的关系,我自认理性,但每当督导故事涉及父爱的情节又总能打动我。不过故事最后让女儿流泪又是过于刻意了。不可说不可说了,其中的情感是说不清道不尽的。我想也许也是时候改改读书的习惯了。英文书的译本也好,转译本也罢,我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好故事而已。要是真能直接读原文(现在来说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到时再说也不迟。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主题比较简单,基本能猜到,但是写得不错
  •     北欧的推理小説 总带著冰天雪地下的冷酷 刚拿到手有点失望 页数太薄了(个人偏好厚一点的) 不过内容还是挺好看的
  •     从推理的角度看 弱到不行 如果是从人性或者情感的角度出发 写的还是很流畅 我喜欢比较激烈一点的 所以三星
  •     故事情节很简单,也没有什么推理,很难说有什么扣人心弦之处,不过作者叙述的节奏掌控地还算不错。
  •     哀伤
  •     时空飞转,一样的地方,在不同的时间发生过的不同的事情,很多时候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只是这块地方的一个小小的过客。
  •     心里挺沉重的,过去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每一个人喘不过气来,或许只有最通达最睿智的人可以穿过这片迷雾幸福生活下去
  •     一本很深沉的小说
  •     不符合我的胃口,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小说算不上是推理小说,而且又几个地方有漏洞,这本书只能算一般。
  •     家暴,黑暗、悲伤、阴霾、毁灭。
  •     推荐一下吧~还是不错的~
  •     第一次接触冰岛作家写的作品,发现文风很不错。内容很感人,我有几次差点想哭。深邃的情感蕴含在浅显的文字里面,读起来非常动人。
    读完后有一种冲动,给那位作者写信,告诉他我超喜欢你的作品的,希望加油啊,我要看更多!
  •     读起来非常不顺,而且笔风、节奏、结构什么的都很奇怪,翻译得也不太好。
  •     有点不想推理小说的温馨故事
  •     学习过去和现在两条线索交替进行的叙事手段。过度夸大家庭环境(家暴)对个体成长的影响。当成年个体出现心理障碍就去探究他/她的童年阴影有些太弗洛伊德式。
  •     送货速度可以,书还不错
  •     这位冰岛作家的风格一如北欧的天气,侦探个人的心理境况与案件交互推进,文字简练。译文确实不够老道,对白体现不出人物的性格,但也算通顺。虽然结局很容易猜到,但过程中的心理描写远比猜结局有趣的多。
  •     太有板有眼了,没有我期待的那种冰岛的氛围。
  •     一个平淡的故事,童年成长和家暴,很伤感。谜底慢慢地揭开,说不上特别之处,仅此而已。
  •     怎么说呢。。就是那种让我打7分的小说。。
  •     【当时在学校图书馆看的~很怀念~想着有时间再看一遍~】
  •     這類書看多了就不感覺那麽刺激
  •     冷峻的文字、有趣的情节构成了这本小说,相当写实的一本小说,有代入感。
  •     好在节奏
  •     冰岛哦
  •     难得读一本小说,难得读完一本小说,还不错。
  •     不知为何,看完后觉得略普通,不管是题材还是写作手法,虽然整体上感觉不错,可是有种难以深入的感觉。哎其实我想打三星半。这个说是侦探小说,但是完全不像,作者比起探究凶手杀动机似乎更想探讨家庭的责任和意义。大概不会再看一遍
  •     读了开头之后忘了,隔了许久拿起来,这次一口气读完。讲一个好故事的因素都齐全,最后却还是觉得缺了点什么。
  •     冰岛的书中译本很难看到,开始是有点好奇买下此书的。看完之后却有点出乎意料,是意料之外的好看。
    小说的故事情节与一般的好莱坞大片并无特别差异:一个小男孩在工地发现了人骨,从而引发警察进行调查,慢慢揭露出隐藏的往事。同样的犯罪题材每年不知道要在多少影视书籍中出现,要讲得好,吸引人可就不容易了。
    首先,作者来自冰岛。这个地方对于我们来说放佛另一个星球:暴风雪、木屋,在作者的笔下这些背景时有出现,独特而吸引人。
    第二,环境影响人。不知道是不是自然环境的关系,感觉书中人物都比较内向,说话简明扼要,没有乱侃等等的废话。本书的篇幅也不长,描述逻辑性很强,抽丝剥茧,没有任何突兀的感觉(这点倒是值得国内的某些电视编剧好好学学)。我个人尤为欣赏这一点,行文流畅,语言极为简洁,全书没有生僻字,没有难懂的长句,看起来极为舒服。
    第三,全书人物感情真挚,不做作。简洁的语言描述出的感情,每一个字都带着分量。无论是警方调查人员埃伦泽在面对工作、自己的生活时的抉择,面对自己的女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还是家庭暴力受害者母亲、儿女那种既怕又惧,惴惴难安度日的心情。每个人的每种感情都很真诚,透过字里行间扑面而来,非常感动。看到最后,埃伦泽问母亲叫什么名字,(去看书)。那位母亲的作为让这个普通的欧美名字都有了分量,显得了不起。
    总之,我个人很喜欢这个作者和他的作品,真是希望能够见到更多的中译本。感谢翻译者。
  •     不喜欢
  •     悲情
  •     几个女生翻译的很好
  •     这本书令我对作者肃然起敬
  •     没有外包塑料
  •     小时候被虐被侵犯不是你的错,但长大后用同样的手法施暴于别人就是你的错了。所以以后再不会为这种人渣找各种可怜的理由了。还有女主,为什么不能当初更狠下心来 在一开始就杀了她丈夫/
  •     悲惨的故事!
  •     1、这个应该也算是“社会派推理”吧?(笑)2、单独抽出诡计来特别老套,但胜在情感与细微之处描写。3、失败(也可能是成功?)之处在于,虽然事情发生在冰岛,却有种放眼全世界都如此的感觉……
  •     与其说是推理小说,不如说是讲述伦理,家庭,历史,这个那个,是属于“就算有人剧透给我也照样欣然读之”的类型。就跟铁伊的一样,她写的就算从头到尾都没有死人我也乐意看。这故事里,我就巴望着最后那具尸体是那个炉渣烂男人的。
  •     其实这本不算事推理小说 就我个人感觉没有什么推理 不过故事还算不错 最后翻译也是合格 比较流畅 读起来不费力
  •     有点走了马丁·贝克的路线
  •     推理性没那么强,环境铺垫非常好,描述抓人,看的时候有一种紧张感。结尾稍稍拖沓那么一点点。意料之外的是感情线居然也处理的干脆利落,冰岛人民真心强大。
  •     故事在两个时间点同时叙述。对那具尸体做了很多次猜想。还好结局与我最后的猜想不同。ps:译文比较流畅,没有违和感。
  •     孤独的人这么多。
  •     虽然之前绕来绕去绕了很多但看到后面还是会跟进剧情里去,不过没有污血之玷好看。
  •     很不错
  •     严格来说,这可不是推理小说啊
  •     结尾很完美,没有在我想象范围内
  •     很经典的侦探小说。
  •     家暴啊……
  •     故事也许并没有新意,但是作者的悬念制造和连接的能力实在是令人折服,一旦开始读就停不下来。
  •     冰岛什么的,貌似第一次看……
  •     描写的不错,看完颇有感触,推荐!
  •     蛮有趣的。适合消遣。
  •     读到后面才读出点意思来,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中国,埋在地下的一具枯骨怎么都不可能牵涉出那么多故事来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