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心萌动那一年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 杀心萌动那一年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802251236
作者:(德)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德里乌斯
页数:299页

内容概要

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德里乌斯1943年生于意大利罗马,成长于德国黑森,就读于柏林自由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成为自由撰稿人,是当今最重要的德语作家。目前生活在柏林和罗马。作品有《莫加迪沙的靠窗座位》《里贝克的梨子》《我成为世界冠军的那个星期天》《从罗斯托克到锡拉库萨的散步》《制造国王的人》等。
“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德里乌斯以成为德国文学的一个品牌。”——萨尔布吕肯广播电台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自由世界的自由之音杀害朋友父亲的凶手垃圾桶的智慧砍头愤怒的单词-来自伦敦的天使门诊时间杀人手册长长的星期六最强大的火炮宽厚的心肠走访国家的敌人人人都在说抵抗运动废墟和面孔法律在说话弗里登瑙的啤酒见不得血的医生抵抗运动中的希波克拉底地狱的第一层你们不要怕发出信号和平罪行Abeut、Abeut、Abeut哈登贝格大街上的西部浪漫8月15日小饭桌盖世太保闯进了农民的厨房忠诚的原则咖啡、点心和父亲们理想的飞行光雕和圣诞老人戈林许德拉有多少颗脑袋施勒苏益格对抗墨西哥月光下的两个男人许德拉到底有多少毒素奥斯卡的黄油票魔鬼山上的海市屋楼……致谢

作者简介

一个与世无争的大学生的难以置信的供状:他打定主意要杀死一个老纳粹。这种刑事犯罪行为的背景是1945年前后被人遗忘、业已湮灭在司法丑闻中的一段德国历史。
1968年的圣尼古拉节,一个柏林大学生在收音机里听到,宣判他最好朋友父亲死刑的纳粹法官雷泽最终被宣告无罪释放。他义愤填膺,决定放弃一切为好友讨还公道。
在准备刺杀计划的过程中,这个年轻人研究了朋友的家庭历史,进一步增强了采取行动的决心。特别是死者的遗嫣安内丽泽在1945年以后陷人了一系列的司法丑闻之中,这一切都呼唤他去复仇。他放弃了学业及和平主义的理想,甚至失去了女友卡特琳,一步一步走向他的计划……
编年史专家弗里德里希一克里斯蒂安德里乌斯将一个动人的故事讲得环环相扣,他巧妙地把四个时间层面揉合到了一起,并展示了其中那些重要事件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关系。

图书封面


 杀心萌动那一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1945年5月8日,德国纳粹宣布无条件投降。1961年8月13日柏林围墙拔地而起。1989年11月9日,柏林围墙倒塌,两德统一。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经超过60年了,在这期间,以二次大战为背景,尤其是纳粹迫害犹太人,的电影和书籍无数。不管愿不愿意,大部分的人都很清楚纳粹的暴行。也知道二战结束后,德国被盟军一分为二,形成资本主义的西德与共产主义的东德,相互对峙的局面。然而,对于德国人在二战结束后的生活,我们却所知甚少。这和纳粹的残酷暴行有关,也跟犹太人控制了好莱坞有关。《杀心萌动那一年》讲述的是德国在二战结束后,一直到冷战结束,围绕在德国的政治生态和意识形态。此时的德国是八国联军兵临城下的德国,不是德国人的德国,是美苏角力控制下的德国,不是依据正义道德发展的德国。在这种环境下,柏林,处于两边的冲突口上,其中人民的是非曲折取决于意识形态,而非所作所为。昔日的纳粹份子,由于采取了正确的态度,适当地选择了支持还是反对共产主义,受到了追捧和重用。昔日的反纳粹份子,由于没能适时的对现况作出反应,反而成了罪人。《杀心萌动那一年》的故事内容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昔日的纳粹法官“R.”在战后受到了无罪的判定。一条是昔日的反纳粹英雄的遗孀“格罗斯库特夫人”在战后受到司法迫害。主角是一名大学生,他和格罗斯库特夫人的儿子自小就是好朋友。当他听到曾判处2百多个无辜人死刑,包括格罗斯库特夫人的丈夫,的纳粹法官R被宣判无罪时,他决定要亲手刺杀法官R。在此之前,他要先写下法官R的罪行和格罗斯库特夫人所遭遇的迫害,作为自己杀人的自白书。于是,仿佛研究报告般的故事内容展开了,详细记述着格罗斯库特先生和夫人在纳粹期间,所做的拯救犹太人的事迹,以及法官R如何在不符合法律的情况下,判处了格罗斯库特先生死刑。此外,在现时生活中,腐败的政府如何和加害人法官R同流合污,以及如何迫害原为纳粹受害人的格洛斯克特夫人。《杀心萌动那一年》相对来说是一本比较生涩的小说,文笔仿佛是十九世纪俄国小说般,有些沉重,许多梦呓般的自白。文体上,与其说是小说,其实更像是个研究报告,充满着事件性的报道。绝不是本床头的睡前小说。对于喜好研究历史和政治的读者来说,是本了解战后德国政治生态和氛围的好读物。但对于注重故事情节、追求阅读乐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略显艰涩。对大部分人而言,政治风向是对是错并不重要,这只是生活中所必须适应的环境装况罢了,因为我们都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老百姓而已。
  •     《杀心萌动那一年》是我一听了介绍就很有阅读欲望的一本书。说的是二战后的德国处于东西方势力僵持的时候,一名柏林的大学生一日在广播里听到一则新闻。新闻的内容是纳粹时代的法官被判无罪释放,而这名法官在当年判决了很多无辜的善良的甚至是反纳粹的人死刑,其中包括这位主人公的好朋友的爸爸。由此,这位柏林大学生突然就萌发了很强烈的要去刺杀这位法官的意愿。在这种意愿的驱动之下,他开始调查这名法官和当时他好友父亲被杀的来龙去脉。在当初的真相越来越清晰的同时,主人公也了解了被害者的遗孀的悲惨不公的命运。这本书同时有好几条线索,随着真相的一一揭露,主人公的内心也在不断地挣扎变化。一开始就是热血沸腾,然后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接下来寻找杀人的动力和心理支撑,中途还放弃过杀人的念头,再又重拾杀人计划,一直到最后没有杀人。这样的变化正如标题所说的,整整持续了一年。一开始吸引我的是萌动的杀心,但让我喜欢的恰恰是“依然没有开枪的还算是幸运的结局”。因为时代背景内容很不普通,所以书里涉及到好多我们平常都不怎么可能遇到的情景,甚至有的是我们都没有机会去想的矛盾问题。总之我看到了好多个引起我注意的点,下面我就简单列举一下,具体就只在心里面展开而懒得写出来了。(一)先是主人公为了为自己的杀心正名,尝试去收集很多当时的资料。他用他的思路去观察战时资料,他想到“时而是对毁灭欲的鄙视,时而又被蒙昧所吸引和驱使,时而又对翻阅这些纳粹垃圾感到厌烦。我终于决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像一个科学家那样![……]头脑清醒,如何才能做到呢?当人们被这种完美的阴险语言所迷惑,当预言被摧残时,曾有过痛苦的呐喊吗?”(p.88-89)显然,必须要头脑清楚才能对信息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么做出正确判断和所拥有的信息量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似乎总是倾向于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来作为作判断的依据。但是信息量的多少和做出判断正确与否未必有着成正比的函数关系呀。对一件事情一无所知而瞎猜最后正确的概率,未必就比拥有很多各种各样(但是肯定不可能是所有的信息)的信息之后做出正确结论的概率低。如果无法确定信息量与最终正确判断的内在关系,那何必要更可能多的收集相关信息呢?(二)然后主人公也问自己:“为什么不学历史,偏要揪住纳粹呢?为什么不学意大利文或天文学,而要研究冷战呢?[……]为什么不在一所英国的大学向上攀登,在一所女子学院找一个美丽、聪慧和贤淑的女伴,然后过着没有历史污秽和魔鬼的自由生活,继续你的写作,写出清秀、圆润、悠然的句子出来,等20年、30年以后,德国人没落,或者至少去掉他们的粗野,最终把纳粹和纳粹精神埋葬以后,像卡内蒂一样坐在Hamp stead Heath咖啡馆里,眯缝着眼睛阅读德国的报纸……”(p.132-133) 面对历史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为什么不能释怀而要追问呢?同样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不同的立场似乎应该采取不同的思路。我们对战胜国和战败国的要求感觉很不一样,作为战胜国和战败国是否可以采取同等的姿态面对历史呢?毕竟真正要面对历史的,并不是当初的当事人,而是更广大的无辜的平民百姓。(三)我以前对二战的认识是很模糊很懵懂的,一直以为纳粹是大恶人,而其他的所有反对纳粹并获得胜利的都是好人,都是一帮的。看完这本书发觉,其实纯粹的反对纳粹和某某主义完全不是一回事。书中受害者的遗孀其实只是纯粹的反纳粹,没有也不愿意加入任何现存的政治帮派。但是在那些政治帮派的眼中这是不够的,不热烈拥护参与自己的政治帮派在他们眼中就是倾向于另一帮派的敌人甚至“叛国贼”,所以遗孀一家即使在战后应该被平反和赞扬的日子里生活得都很凄惨。书中关于遗孀一家有这么一段评论:“他[阿克塞尔]的父亲看穿了政治和进行了斗争,但却没有对他有什么帮助。他父亲是很勇敢的人,却被胆小鬼们惩罚。他在死神面前拯救了很多受害者,自己却付出了死亡的代价。他是个正直的人,却被送到刽子手的刀斧之下,直到今天还遭到追逐。而阿克塞尔的母亲,就因为说了几句主张和平的话,就被当作女巫长达20年之久。阿克塞尔失望了,这是毫不奇怪的。我们预见到了这个逻辑发展,但却无法把它说出来。我们只能在出门时对吃糕点的人激动一番,叹息伦特纳咖啡馆在30年前有多少人曾为希特勒欢呼雀跃。”(p.168)这样的遭遇让人很气愤但是也很无奈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可悲。(四)虽然这本书的最大的反派应该就是主人公杀心萌动的对象,也就是那名被无罪释放的纳粹法官。但是读到后面,我心里萌动着的杀心却是针对许德拉的。许德拉是在战后的一名政府官员,千方百计地污蔑和毁谤遗孀。这可能就是“汉奸比日本鬼子更可恶”的原理吧。当时以许德拉为典型的政治集团(现在也是)有专治扭曲的民主观念,但是用遗孀的话说“真正的民主应该也允许有其他政治观念的人说出自己的意见,而不应该用多数意见强加给他们。”(p.216)还有我之前一直想要是自己的观点和政府的观点不一样应该怎么做,比如要是自己是和平主义者,而国家政府却在战争之中,不支持自己国家的军队就不爱国了么?我曾经尝试分析这种问题,但是越分析却越往自己想法的反方向带,而一度想不出反驳的论点来了。直到我看到这本书遗孀的另一断话“与联邦政府执政纲领意见不一致,并不意味是一种敌视宪法的行为。批评政府部门的一个观点、一条法律或者条例,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p.216-217) 所以我很反感现在一直提倡的“和谐”,因为我觉得和谐应该是一种最终的结果,而不应该是一种手段。事物发展有矛盾是正常的,也应该是需要经历的过程。应该是“我们这么这么做了,最终和谐了”,这样很自然很好的。而不应该是“为了(显得)和谐,我们要这么这么做”,这样有点“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的意思,不是本末倒置了么。(五)再说说“最大的反派”,主人公想要刺杀纳粹法官,于是就每天跟踪他想要了解他的行程。这时的纳粹法官已经没有了当时的威风模样,从外表看只是一个身形单薄的普通老人。主人公内心突然又有了犹豫,那个纳粹法官现在已经是一个无害的老人了,要不要对这样的貌似毫无抵抗力的老人下毒手呢?一个人身上有两个截然相反的特质,一个是应该受人尊敬和爱护的年纪,另一个是他曾经犯下却未曾为之救赎的罪孽。如果是在一座公交车上,要不要给这样的人让座呢?我个人觉得,功与罪能不能相抵都不一定了,年纪、性别、病患等等作为弱势群体的因素又凭什么来换取别人的有抵减作用的同情呢?(六)内心悸动的主人公最终还是没有下手,总结他没有下手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我再次感到了内心的疑虑。有关对R.的计划,我觉得很老式,狭隘、落后,而实际上也如此。向一个纳粹退休老人报复,这确实无法与卡特琳和尼尔·阿姆斯特朗的勇气相比。为纳粹和50年代司法的受害者平反,这很好,但这也太德国思维了,刻板,非黑即白。思想中的出发点在重新组合,变成了在这个软弱时刻对我最尖锐的裁判:你所以要做这些,只不过是为了证明你在道义上比别人强!而且还要从道义上获取自己的私利!”(p.291-292)(七)《杀心萌动那一年》这部以战后德国反思为题材的小说很容易让人想到另一本书,那就是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也翻译做《生死朗读》)。那本《生死朗读》可以算是我从小说中思考问题的一个开始了,《生死朗读》里的两难的题目我跟我的高中同学做过,也跟大学同学做过,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喜闻这部《生死朗读》已经翻拍成了电影《The Reader》,由Stephen Daldry导演,主演有Kate Winslet和“伏地魔”Ralph Fiennes。而且马上就要上映了,这肯定是我09年必看的一部电影。海报也有点扰乱视听的意思,因为海报的主题写着“How far would you go to protect a secret?”。这句话初看像是在说女主角,细想想其实也在说男主角。毕竟我觉得男主角才是这部作品真正的主角,好歹男主角才是点题的“朗读者”么。http://yann2005.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html
  •     我发现,在颓废这一点上,德国人从来没办法比得上英国人。当英国人拍出像《猜火车》那样的电影,出产托比·利特那样的小说家的时候,德国人还在《再见列宁》,而写《香水》的聚斯金德更多借鉴了法国人的古典场面。这情形,和六十年代并无明显的出入。那些年头当仁不让还是摇滚乐和麻醉品的天下,尽管比披头四和滚石晚了好几年,可平克·弗洛伊德一出来,做的俨然已经艺术摇滚。德国人在艺术和文学上都放不下架子,因为太沉重的过去。他们将永远被不断复发的心理后遗症和并发症折磨,病的根源是第三帝国。《杀心萌动那一年》给我的感觉也大抵如此,一个来自1968的故事,嬉皮外套下面贴着审判信条:圣尼古拉节的傍晚,柏林大学的某大学生从美战区电台听到曾经判处230人死刑的纳粹老法官被法庭宣布无罪释放,那一刻即萌生了杀念,决定手刃该名老纳粹,为死在其判决下的好友之父、曾在纳粹统治期间救助过许多受害者的人道主义人士格罗斯库特医生报仇。此人相信,血债是要血还的,而非什么“爱和和平”——这条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躺在床上向西方媒体唱出的口号(确切来说,是“要做爱,不要作战”)在他看来只不过“新的宗教诱惑”而已。作者借此清晰地表达了和其他欧美国家的同时代人完全不同的历史观,因为“你们不是来自全欧洲最为蒙羞的土地”,所以决无可能明白为什么一个性情温和的文学系大学生不好好学文学,却决定为了信仰和正义而实施一项杀人计划。小说的结尾在我看来也是很德国的:纳粹老法官最终死于心脏病,而非大学生的枪下。换作英国人或美国人来写,肯定就是一串儿子弹。有必要交代一下作者的背景:德里乌斯被认为是当今最为重要的德语作家之一,1943年出生于罗马,在德国埃森(离原来的民主德国很近)长大。曾就读于柏林自由大学和工业大学,获德语文学博士学位,1978年成为一名独立作家,除了小说与诗歌,政治评论也写得非常精彩。他前半生的生涯当中,相当耐人寻味的经历是参加过“Gruppe 47”的最后一次聚会,这仿佛和他后来的作品走向相当不符。二战后,历史负债一度让整个德语文学陷入严重的虚无,作家汉斯·里克特和艾尔弗雷德·安德森组建了社团“Gruppe 47”(成立于1947年,因得名),试图以反威权、反政府和反政治的姿态和做法引导一批青年作家避开现世,到前卫文本的写作当中寻求安慰。君特·格拉斯也是其中的一名成员。但是“Gruppe 47”很快被反对声冲垮了,在“六八”到来的前一年即不再举行公开聚会,原因很简单:当时当地,怎么可能做到对政治不闻不问?《杀心萌动那一年》出版于2004年,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进行,说是一份供状,更像极一场独白心理剧,叙述者身上有着很多德里乌斯青年时代的影子:理想化、敏感、执着。怀着对正在被诅咒中僵化和荒芜的这个国家的情感,他一边筹备杀人计划,一边着手收集资料,想要写下格罗斯库特医生的生平,想要让人们辨清和记住一些,他认为很重要的东西。甚至相信这样会使生活信念重新确立起来——是的,勇敢的人不应该被胆小鬼惩罚,高尚的人不应该被卑劣者谋害,我们对生存的全部诉求,不过如此。所有在伦特纳咖啡馆前为希特勒欢呼的人,你做过了,就没法抹去这道耻辱。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翻译有点烂。
  •     很有趣味,只是对书中背景不足了解,
  •     在读它之前,很有没有这样被一本小说吸引过了!
  •     很棒的小说,特殊叙事手法的胜利
  •     西德平民视角的政治
  •     买了之后说没货了
  •     “就在圣尼古拉节那个傍晚,我收到了一个杀人指令。”这样悬疑的开头展开的却是典型的德国式反思故事。虽然有些枯燥,但对反纳粹事业在此后东西两阵营对立中被扭曲的状况写得很到位。杀心萌动却没有杀人,也出人意表。
  •     就算没有封皮都要买,更何况只是小脏,等我小孩大一点,就给他看。(15岁以后)了解一段德国人亦想忘却的历史,我没办法读中国文革的书,心会压抑到极点,德国人揭开自己的伤疤,而我们的伤疤确从未愈合。
  •     看了这么久的书,这本的序言最得我心,除了简短的必要背景介绍,无其他废话。比那些剖析写作手法介绍故事情节的好太多了
  •     杰作
  •     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德利乌斯,2004年出品,王泰智 沈慧珠翻译,新星出版社出版
    德国人的书,君特·格拉斯的也好,托马斯·曼的也好,实在是熬人功夫的书。当然近年来的《朗读者》《德语课》都很好,但是这本软皮的杀心萌动那一年让我大感头痛。其实,作者的每一章节,都可以对应着天朝的历史来横断面了解,每个故事,在不同的国度,都有不同的版本演绎相同的内容,这才是让我唏嘘的地方。

    德利乌斯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叫乔治·格罗斯库特的医师与一些在动荡的上世纪30~40年代的成年人,在第三帝国的高峰期发现德国处于文明的最恐怖时期,于是他们成立了一个反战同盟,取名:EU,欧洲联盟。但是由于不谨慎,由于一连串错误,他们为盖世太保所破获,4人中的三人被处以断头台。1968年,参与判决的某法官被判处无罪,作者开始追寻这个事件,并萌动杀心。随着资料的收集,作者发现格罗斯库特夫人被第三帝国的法律系统欺凌和侮辱后,竟然在战后的20年中依然被西德的法律系统所欺凌和侮辱。

    对于不幸者,其命运的无常宛如西西弗推动的石头

    小书的可读性甚差,可思考性极强。在现在这个开放的世界中,当人们思考为何近代出现奥茨威辛、南京屠城、波尔布特灭绝、卡廷森林、斯大林式清洗、卢旺达、索马里、科索沃种族或政治清洗式大屠杀式,人类的本性究竟是什么?是那种为了生存就可以随时杀戮敌对方?或者像书中描述那样,屠杀者通过统治体系获得赦免,而不掌握生杀权利的人永远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德国人,真是一个古怪的民族,其思想者们触及很多禁忌话题,并带领读者去自我了解心中的黑暗~~
  •     父权式的信仰,童年第一次灾难带来的痛苦,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是什么在大喊,“feed me ! ! feed me !!!!!!”.“My idea of life,我曾有过更为美好的理想:为什么不学习艺术史,偏要揪住纳粹呢?为什么不学习意大利文或天文学,而偏要研究冷战呢?”因为我们被渺小了。“往前看”是暴力,是强权政治。Just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那一年,谁才是谋杀犯?
  •     对严谨认真的德国人一贯有好感,不过那个特殊的年代,似乎一切都疯了……
  •     了解了解。德国人的战后心理还真是复杂……
  •     装帧显得太不慎重了。。。跟内容无法匹配。 你和你反对的,那么那么一样。。。
  •     历史拷问和自我生活状态的结合
  •     收到的书又脏又破,简直就和废品收购站里拿出来的一样
  •     愤怒
  •     了解了一点常识,总体蛮无趣
  •     可能是翻译的原因,文风略显拖沓和生涩。特别喜欢文章的开头。
  •     因为是旧书,所以大概是在库房里蹭的灰。不过不影响阅读。
  •     还有比未动手仇人就死了和未表明心迹爱人就过世了更悲哀的吗。
  •     蛮震撼的
  •     开头很棒!第一人称的代入很引人入胜,特殊叙事手法也只能适合小说了。
  •     政治这怪兽。
  •     好书,好故事,杀心也温柔;国内应该多翻译引进这样的作品。
  •     都死刑了还不让穿内裤,我要那样直接在脱裤子之前咬舌。
  •     如果翻译的不是那么生硬其实值得给四星的
  •     这本书我是翻完的...not my dish...
  •     看不下去了。。。。。
  •     昨天收到的,书皮非常的脏,据物流的人讲是放在库房里磨的,可是我想每一个买书的人都希望自己拿到的书是新的吧?心理上很难受,希望当当能稍微注意一下。不过送货速度很快,还是要表扬一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