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美丽堡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影视小说 > 再见,美丽堡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544257060
作者:(以色列)罗恩·莱瑟姆
页数:307页

章节摘录

约纳坦再也看不到我们变老变丑了。他会说:“我们再也不会比现在更英俊了。”我会问他说这话是不是想让我们感觉好一些,但显然不是。    什么?你对此真的一无所知?你怎么会不知道这个游戏?这不可能。朋友遇害之后,每个人都会参与这种名叫“再也无法做的事”的游戏。你会先大声说出他的名字,然后让在座的每个人述说死者无法再做的事,有时这个游戏会一连持续好几个小时。或者是大家自发围坐在一起玩;或者在深夜时分,你毫无由来地叫醒刚刚入睡的伙伴陪你玩;又或者当你完全将我们遗忘,在家和女友温存时,电话铃忽然响了,“约纳坦再也……”听到这句熟悉的话,你和接到这个电话的其他所有人一样,必须把游戏进行下去,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而且你不能重复别人说过的事项。下面是我给出的答案:    约纳坦再也不能带弟弟去电影院。约纳坦再也看不到特拉维夫工人队捧回冠军杯。再也听不到齐安·戈兰的最新专辑。再也不会在纳哈里亚的大街上看到汤姆和最丑陋的妓女在一起,当然也看不到那蠢货嘲笑我们。再也不会知道做爱不举是多么难堪。再也无法体会自己被大学,即便是社区学院录取时母亲的兴奋之情。再也无法参加祖父的葬礼,无法知道妹妹结婚了没有,无法和我们一起在南美洲的最高峰上撒尿,无法去玻利维亚的恰卡塔雅山谷滑雪,无法去最负盛名的饭店品尝美味的秘鲁鸡。    约纳坦再也无法体验和女友同居的滋味。再也不会体会和女友一起去卡斯楚街的大商店把冬季的新款服饰买个遍是怎样的情形。再也不会就因为女友突然想吃甜甜圈,夜半冒雨奔到罗拉丁糕饼店,因为他只是个老实孩子,从来不知道怎样对她说不。我想着我已有过半夜冒雨买甜甜圈的经历,便暗自庆幸。    约纳坦再也无法欺骗她。再也无法尝到和村里最性感的女孩共度良宵的滋味,无法因为与海法来的那些妖媚妓女发生一夜情导致真爱的离开而悔之莫及。再也无法感受到因此带来的伤害,无法抱着孩子坐在草地上,讲述自己在黎巴嫩丛林里那些非同一般的经历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功。约纳坦再也无法做的事实在是太多了。    约纳坦不会知道人们为他送葬时奏什么样的曲子:一首中东风格的赞美诗《上行之诗》。这成了他的歌。死者葬礼上所演奏的曲子会牢牢地记在朋友们心上,你会一连听上好几个月而不觉乏味。    约纳坦不会知道医护兵里瓦怎样对着他的遗体泪如泉涌,怎样无法自持,怎样崩溃,怎样像个婴儿般号啕大哭。约纳坦不会知道我和弗尔曼花了一整天时间在战壕和河堤上寻找他那丢失的头颅。导弹击中岗哨,他的脑袋飞了出去,滚落进利塔尼河。我们不愿相信它已顺着河堤掉进河里,但这是事实。搜索一天之后,我们只好选择放弃。我们什么都做不了。我在硝烟中弯下腰,双手紧抓着他的躯体,一具没有头颅的躯体。这些,约纳坦再也不会知道了。他不会知道我们被火焰包围,无头苍蝇似的向每一个可能有敌人的方向射击,仿佛这样做会好受一些。每个人都是那样心烦意乱。就在前一天,我们还在冰冷的地下室尽情地跳华尔兹。我们点起蜡烛,个个都很开心。然后一切都结束了。这些他再也不会知道了。    约纳坦再也无法闻到狂野性爱和温柔拥抱之后,那混合着淡淡洗发水味道的甜甜汗香。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离开黎巴嫩,也就是一切完结的那一周里,充分领略过这种味道。约纳坦甚至再也不会知道我们所有人都已离开了黎巴嫩。P3-5

媒体关注与评论

《美丽堡》具有不容回避的纪录片力量。——《明镜周刊》德国“美丽堡”远没有你想象的那般田园,它的离奇与苦痛,能让你惊愕。——《世界报》法国骁勇的作品。生动形象的文字下,那种不安和恐惧跃然纸上,让你仿佛置身炮火之中。——《出版家周刊》美国《美丽堡》直率又让人沸腾。其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息和对生活所抱的乐观热情,成就了惊艳的阅读体验。你的必读书。——《每日邮报》英国勇敢的处女作,有一种丝丝入扣的魅力,吸引读者一气呵成。——《纽约时报书评》

后记

不,我并不熟悉朋友遇难后每个人都会玩的那个游戏,“再也无法做的事”。我没有朋友战死,我怎么会去玩它?我没有去过那儿,不知道他们都做些什么。收音机里整天都在报道交火的情况,有时是惨重的伤亡。过去十八年,人们来来去去,谈论着前哨基地和埋伏行动。但我一直待在以色列。    二000年秋,在加沙地带的心脏区,我第一次遭遇了黎巴嫩。吉瓦提旅机械部队的医护兵大卫·比利在定居点的拿萨勒主路上遇爆,尔后不治身亡。他是这场战争中第一个遇难的以军士兵。作为《新消息报》新闻部的一个年轻记者,我被派去报道他的追悼会。我是特拉维夫的一个文职人员,一点都不习惯战地的气味。但我终究还是到了那里,把所有诅咒谩骂都记在本子上,也想接近被重重包围着的连长,却未遂。    在混乱的大厅外,我意外地遇见了罗特姆。罗特姆·亚伊尔。但大家都叫他罗内恩,因为罗特姆是个女人的名字。吉瓦提旅没有女孩。他本是个热心人,但忧伤而疲惫不堪,灰头土脸的,像是刚从烟囱里爬出来一样,不过那头上了发胶的鬈发却很有光泽。“你知道吗?”他对我说,“等我一个小时?我要外出执行一次护送任务。我可能会碰上爆炸,丢一条腿,回来和你洗个澡,然后把一切都告诉你。”晚些时候,他给我倒了杯咖啡,问我记者可能会怎样写他们。他坚持这里没什么好写的。因为每天都在发生一样的事,问问从这里回去的人就知道了,如果他们不知道,那是他们不想知道。黎明时分,在我们谈了一整夜后——在一片草地上,在附近一座巴勒斯坦城镇传来的爆炸声和枪鸣声中,他谈起了黎巴嫩。    我们一起待了四天。白天他会陪希望穿越死亡之路的定居者办事。夜深人静,加沙所有的灯都熄灭后,他会回到小区的棚屋区,躺在我身边,回答我的问题。他会把加沙和美丽堡相比,一边炫耀一边怀念。    三个月后,他退役那晚,我在吉瓦提步兵旅司令部门口等他,让他搭我的车回家。路上,我们停车吃了一顿迟到的午饭,这期间我又开始问他“雪松之国”的事。我问他是不是愿意和我到某个宾馆藏上几天,中断一下生活,把细节告诉我。他不明白我为什么会这么热衷于他的故事,也有不少疑虑,不过最终被我的诚意所打动,把他的经历讲了出来。    我渐渐熟悉了他的战友们:乌里·格里克曼,信号兵兼纳克帕顿驾驶员;伊丹·克里斯,医护兵;埃兰·扎巴里,中士;盖伊·波茨基,班长。在美丽堡,他们失去了排弹部队的诺姆·巴尼亚,以及同班战友扎基-伊塔,他是以色列国防军在南黎巴嫩牺牲的最后一名士兵。在扎基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好朋友罗伊·科恩正和他在一块儿,也受了重伤。罗伊奋力求救,而救援队赶到后,他让他们先救扎基。直到丧失意识的那一刻,他还惦念着自己的战友。罗伊一只眼睛失了明,已遭受了数次手术。现在他在做生意,正计划着去印度旅行。最重要的是,他很快乐。    我还遇到了夏·金加里,罗伊和扎基所在班的指挥官。他是第一个赶到被导弹袭击的哨位的,当时那里已经化成了一片焦土。夏看见扎基安静地躺在地上,上前吻别了他,然后把他的遗体送上了直升机。几天以后,他因为那天在炮火中营救伤员而受到了嘉奖。直到今天,他还会想起罗伊和扎基,以及那恐怖的场面。他们的身影反复出现,尤其在他很开心的时候。    连军士长兰·约尔曼在前哨基地遭受的迫击炮轰炸中身负重伤,胳臂被弹片划破了。他的复原情况良好,住在以色列海滨地区的一个农庄里。他曾学的是工商管理,现在却在当厨师,据说手艺非常棒。    以色列国防军从黎巴嫩撤军的两个月之前,吉瓦提步兵旅工程部队执行完既定任务,回到了以色列。纳哈尔旅工程部队接替了他们。二十五岁的连长阿维·多汉成为美丽堡前哨基地的最后一任指挥官。他的最后使命是擦去墙上十八年的历史,用九百八十颗地雷把美丽堡前哨基地摧毁,然后撤离。现在他是中校,是纳哈尔旅的旅长,成日往返于撒玛利亚和以色列北部边境的前哨基地。他把从美丽堡旗杆上降下来的以色列国旗挂在了办公室座位后的墙上。他十分担心那些失去了亲人的家庭——九九七年二月在直升机空难中牺牲了一整个班的战士,周末和节假日会去慰问这些军属,深夜时分还会打电话交谈。    多汉在炸毁美丽堡基地之前,以及戈尼·哈尼克在攻占那座山之前都作了讲话,如此有幸的指挥官能有几人?这两段简短的演说辞既不煽情,也没有豪言,只是一个结束和一个开始。    此外,我还想提一提两位其时在黎巴嫩服役的军官:盖尔·塔米尔和波尼·马扎尔。他们都在阿里塔赫尔山区驻守了很长时间。奥伦·埃伯曼和里奥尔·利夫茨在这座山上留守到了最后一刻。    去年,罗特姆娶了美丽的利帕兹·阿佐莱小姐为妻。他们从十四岁就开始交往了。利帕兹不曾读过罗特姆在山上写给她的那几十封信,因为罗特姆把它们都销毁了,他怕她读到后会反感,会恐慌,然后离他而去。    这部小说中的大多数情节源自以色列国防军驻守黎巴嫩最后几年中的典型事件,但它并不是一份历史档案。利拉兹(埃雷兹)·利伯蒂并不是罗特姆·亚伊尔,他是我虚构出来的人物。他带领的那些兵也没有真正的原型。从刚入伍的士兵到高级军官,那些幸存的或者遇难的,虽有真实人物给我灵感,却都是我假想出的,他们都是我最可爱的孩子。书中的英雄们在现实中唯一确有其人的是卡普兰,即当时的师长墨歇·卡普林斯基少将,他现在已是以色列国防军的第二号人物。    二00一年五月,我在《七日》杂志上刊登了一个美丽堡军官的简短日记。从那时起,这个故事便无时无刻不在烦扰我:那种以为所有牺牲者都不是死得其所的感觉,那些我一无所知的事情中的伤痕和无助,那些在我不曾目睹和经历的失去中,最私人的内心感触,以及想通过作品人物将他们的经历所带来的强烈影响铭刻于心、并去了解它们的意愿——这一切都让我提笔写下这个故事。    一九八二年八月十日,黎巴嫩战争打响的第一天,我的大舅海伊姆·塞拉中校就牺牲了。虽然我从此便成为了“烈士家属”,但我依然——不管是在童年还是之后身为士兵——对边境那边发生的事不以为意。这本小说里的人物为我打开了通向黎巴嫩的大门。    感谢本书写作过程中所有阅读了书稿、给予意见和建议的人,他们促成了我完成此书。    深深地感谢伊塔和巴尼亚的家人,以及扎基最后两年生命中的女友莫兰·齐兹齐。他们为我敞开了大门和心扉,同时也打开了他们深深的伤痛。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从未孤军奋斗,我由衷地感谢以下这些人的鼎力支持:    奥伦·加诺尔和阿维拉姆·埃拉德。他们校阅了书稿的每一个章节,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这些在小说中均有体现。    奥伦·格里芬、哈南·弗尔曼和埃拉德·卡兹。他们提出了许多独一无二的建设性想法。    尼尔·巴拉姆。他让我真正认识了笔下的人物。    约瑟夫·塞达尔。迄今为止,他已经作为活的美丽堡陪伴我四年。    阿维·奥兹教授。他为我提供了一份珍藏的莎士比亚《亨利五世》的优美译文片断。    本书编辑诺亚·梅赫姆。是他让我振作,让这次旅程和缓而坚定地进行下去,让一切大不相同。    萨哈尔·阿尔特曼、鲁西·尤瓦以及《七日》杂志社的成员们。他们最早支持本小说的创作并尽全力助其进行。没有他们,一切无从谈起。    《新消息报》的总编阿农·丹克纳。他让我学会写作并学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他信任我、鼓励我、督导我。    最后是阿娜特和我的双亲!他们是我的所有。

内容概要

罗恩•莱瑟姆 (Ron Leshem)
以色列著名作家、记者、电视台导演、资深编辑。2000年秋,以记者身份赴加沙地带报道一名遇害士兵的追悼会,偶识曾驻扎黎巴嫩美丽堡的在役士兵罗特姆,受其生活和种种遭遇触动,写成《美丽堡》。
2005年《美丽堡》出版,轰动一时,夺得以色列文坛最高荣誉萨丕尔文学奖,并迅速被翻译成16种文字。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

书籍目录

序幕 游戏:再也无法做的事
再度驻守
我仍然会
后记 在真实与想象之间

编辑推荐

《再见,美丽堡》荣获以色列文坛最高荣誉萨丕尔文学奖;为以色列本土年度最畅销,16种文字畅销全球;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柏林影展银熊奖电影原著。如果有天堂,这就是天堂的样子。如果有地狱,这就是地狱的滋味。

作者简介

《再见,美丽堡》内容简介:美丽堡,一座有七百余年历史的十字军要塞,位于黎巴嫩南部边境地区。美丽堡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甚至到了那里你都不一定能窥得全貌。美丽堡意味着没有丝毫个人隐私。无论什么时候,即便闭上眼睛,你闻闻都能说出放屁的人是谁。美丽堡意味着每次有人倒下,我们就要开始玩这个“他再也不能……”的接龙游戏。美丽堡就像天堂里一个粗鄙不堪的鸟笼,你犹豫地挪出铁门一小步,摸索着窥探着外面的情况,然后马上退了回来。美丽堡是敌人的眼睛。

图书封面


 再见,美丽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不,我并不熟悉朋友遇难后每个人都会玩的那个游戏,“再也无法做的事”。我没有朋友战死,我怎么会去玩它?我没有去过那儿,不知道他们都做些什么。收音机里整天都在报道交火的情况,有时是惨重的伤亡。过去十八年,人们来来去去,谈论着前哨基地和埋伏行动。但我一直待在以色列。二○○○年秋,在加沙地带的心脏区,我第一次遭遇了黎巴嫩。吉瓦提旅机械部队的医护兵大卫•比利在定居点的拿萨勒主路上遇爆,尔后不治身亡。他是这场战争中第一个遇难的以军士兵。作为《新消息报》新闻部的一个年轻记者,我被派去报道他的追悼会。我是特拉维夫的一个文职人员,一点都不习惯战地的气味。但我终究还是到了那里,把所有诅咒谩骂都记在本子上,也想接近被重重包围着的连长,却未遂。在混乱的大厅外,我意外地遇见了罗特姆。罗特姆•亚伊尔。但大家都叫他罗内恩,因为罗特姆是个女人的名字。吉瓦提旅没有女孩。他本是个热心人,但忧伤而疲惫不堪,灰头土脸的,像是刚从烟囱里爬出来一样,不过那头上了发胶的鬈发却很有光泽。“你知道吗?”他对我说,“等我一个小时?我要外出执行一次护送任务。我可能会碰上爆炸,丢一条腿,回来和你洗个澡,然后把一切都告诉你。”晚些时候,他给我倒了杯咖啡,问我记者可能会怎样写他们。他坚持这里没什么好写的。因为每天都在发生一样的事,问问从这里回去的人就知道了,如果他们不知道,那是他们不想知道。黎明时分,在我们谈了一整夜后——在一片草地上,在附近一座巴勒斯坦城镇传来的爆炸声和枪鸣声中,他谈起了黎巴嫩。我们一起待了四天。白天他会陪希望穿越死亡之路的定居者办事。夜深人静,加沙所有的灯都熄灭后,他会回到小区的棚屋区,躺在我身边,回答我的问题。他会把加沙和美丽堡相比,一边炫耀一边怀念。三个月后,他退役那晚,我在吉瓦提步兵旅司令部门口等他,让他搭我的车回家。路上,我们停车吃了一顿迟到的午饭,这期间我又开始问他“雪松之国”的事。我问他是不是愿意和我到某个宾馆藏上几天,中断一下生活,把细节告诉我。他不明白我为什么会这么热衷于他的故事,也有不少疑虑,不过最终被我的诚意所打动,把他的经历讲了出来。我渐渐熟悉了他的战友们:乌里•格里克曼,信号兵兼纳克帕顿驾驶员;伊丹•克里斯,医护兵;埃兰•扎巴里,中士;盖伊•波茨基,班长。在美丽堡,他们失去了排弹部队的诺姆•巴尼亚,以及同班战友扎基•伊塔,他是以色列国防军在南黎巴嫩牺牲的最后一名士兵。在扎基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好朋友罗伊•科恩正和他在一块儿,也受了重伤。罗伊奋力求救,而救援队赶到后,他让他们先救扎基。直到丧失意识的那一刻,他还惦念着自己的战友。罗伊一只眼睛失了明,已遭受了数次手术。现在他在做生意,正计划着去印度旅行。最重要的是,他很快乐。我还遇到了夏•金加里,罗伊和扎基所在班的指挥官。他是第一个赶到被导弹袭击的哨位的,当时那里已经化成了一片焦土。夏看见扎基安静地躺在地上,上前吻别了他,然后把他的遗体送上了直升机。几天以后,他因为那天在炮火中营救伤员而受到了嘉奖。直到今天,他还会想起罗伊和扎基,以及那恐怖的场面。他们的身影反复出现,尤其在他很开心的时候。连军士长兰•约尔曼在前哨基地遭受的迫击炮轰炸中身负重伤,胳臂被弹片划破了。他的复原情况良好,住在以色列海滨地区的一个农庄里。他曾学的是工商管理,现在却在当厨师,据说手艺非常棒。以色列国防军从黎巴嫩撤军的两个月之前,吉瓦提步兵旅工程部队执行完既定任务,回到了以色列。纳哈尔旅工程部队接替了他们。二十五岁的连长阿维•多汉成为美丽堡前哨基地的最后一任指挥官。他的最后使命是擦去墙上十八年的历史,用九百八十颗地雷把美丽堡前哨基地摧毁,然后撤离。现在他是中校,是纳哈尔旅的旅长,成日往返于撒玛利亚和以色列北部边境的前哨基地。他把从美丽堡旗杆上降下来的以色列国旗挂在了办公室座位后的墙上。他十分担心那些失去了亲人的家庭——一九九七年二月在直升机空难中牺牲了一整个班的战士,周末和节假日会去慰问这些军属,深夜时分还会打电话交谈。多汉在炸毁美丽堡基地之前,以及戈尼•哈尼克在攻占那座山之前都作了讲话,如此有幸的指挥官能有几人?这两段简短的演说辞既不煽情,也没有豪言,只是一个结束和一个开始。此外,我还想提一提两位其时在黎巴嫩服役的军官:盖尔•塔米尔和波尼•马扎尔。他们都在阿里塔赫尔山区驻守了很长时间。奥伦•埃伯曼和里奥尔•利夫茨在这座山上留守到了最后一刻。去年,罗特姆娶了美丽的利帕兹•阿佐莱小姐为妻。他们从十四岁就开始交往了。利帕兹不曾读过罗特姆在山上写给她的那几十封信,因为罗特姆把它们都销毁了,他怕她读到后会反感,会恐慌,然后离他而去。这部小说中的大多数情节源自以色列国防军驻守黎巴嫩最后几年中的典型事件,但它并不是一份历史档案。利拉兹(埃雷兹)•利伯蒂并不是罗特姆•亚伊尔,他是我虚构出来的人物。他带领的那些兵也没有真正的原型。从刚入伍的士兵到高级军官,那些幸存的或者遇难的,虽有真实人物给我灵感,却都是我假想出的,他们都是我最可爱的孩子。书中的英雄们在现实中唯一确有其人的是卡普兰,即当时的师长墨歇•卡普林斯基少将,他现在已是以色列国防军的第二号人物。二○○一年五月,我在《七日》杂志上刊登了一个美丽堡军官的简短日记。从那时起,这个故事便无时无刻不在烦扰我:那种以为所有牺牲者都不是死得其所的感觉,那些我一无所知的事情中的伤痕和无助,那些在我不曾目睹和经历的失去中,最私人的内心感触,以及想通过作品人物将他们的经历所带来的强烈影响铭刻于心、并去了解它们的意愿——这一切都让我提笔写下这个故事。一九八二年八月十日,黎巴嫩战争打响的第一天,我的大舅海伊姆•塞拉中校就牺牲了。虽然我从此便成为了“烈士家属”,但我依然——不管是在童年还是之后身为士兵——对边境那边发生的事不以为意。这本小说里的人物为我打开了通向黎巴嫩的大门。
  •     战争,曾经摧毁过一切:生命,爱情。竟也产生过许多东西,小说就是一例。一战时有许多美丽的文字,二战也有许多伟大的经典。但在以色列这片纠结的土地上,我始终纠结。去年曾见过一个以色列人。和他谈起中东,阿拉伯,以色列,沙龙,佩雷斯,阿萨德,哭墙。在三里屯的丽江餐厅。谈得很难过,很纠结,很艰难。简单说来,就是我所知道的以色列,与他言下的以色列,几乎完全不同。二战时受尽摧残的以色列人,也有强国之梦。九死一生,终于找到了这片土地,暂时可栖身。别的地方,英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中国人日本人都不让,只有阿拉伯可以打点主意,于是就有了半个世纪的“中东故事”。阿拉法特。法塔赫。基督。真主。不能多言,因为凡是反对美国的,在许多地方都受欢迎;凡是与美国站在一方的,时刻都要拍砖。这本《美丽堡》里,透过了望口,透过了望镜,枪口对准的,有时不是敌人。只是几个孩子。老人。女人。当开场读到那个死在马桶上的小兵时,心中的难过,竟不是因为战争。究竟是谁要了他的小命。“我”,和“我的战友”,其实并不太想打一场仗,想的只是想回家。可是身后有一场仗在打着,谁又回得了家呢?21年前,我曾和一位在越战被打掉了两条腿的老兵聊过天。那时的我,为他的慷慨激昂感动不已。那时的记忆里,除了一些血腥残暴以外,记得一个说法,叫“邪恶是以色列”。他说越南就像邪恶的以色列。2005年,老兵成了县城里有名的混混(谁敢惹一个只剩两截腿的人?)。我不知老兵是否还记得那个“邪恶的以色列”。以色列邪恶也罢,正义也罢,与老兵无关,与混混无关。但在一场战争背后,一定记得,战争的意义,几乎所有人都一概不知。以色列人为什么打仗?以色列人为什么要袭击阿拉伯?以色列人为什么总是要率先出手?连那个火暴的沙龙都不知道。作品翻译得很流畅。封面看得心冷。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先买来,有机会再看。
  •     读起来有点像《兄弟连》,战争总是能唤起人性、感情和真理。
  •     这几年看的第一本军旅小说,真实刻画了战争中士兵的身心,在国内的生活,在战场的硝烟
  •     又一部引人深思的书
  •     哎
  •     一直都喜欢这个类型题材的书。
  •     我只能说读完此书,我更期待电影的面试,希望导演能在他的解读中带给我们全新的启示.本书故事情节较少,描述性文字较多,这也许可以看作记者与小说家们写作方式的不同.
  •     美丽堡,并不是因为它的美丽,却是天堂与地狱的距离
  •     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     还没看呢,期待中...
  •     很好看的書
  •     挺好看的,值得一阅
  •     第一次读的以色列文学作品,当成历史小说看了一遍发现是个错误,结局会哭
  •     这是一部讲战争的书。像《拯救大兵瑞恩》,又不像。一群青年,凭借热情奔赴战场。他们面对的是生死,是真枪实弹。但这不是一部讲他们如何勇敢的书。恰恰讲的是懦弱。他们逃避、退缩,他们想要爱情和姑娘。他们惧怕,他们有爱。然而面对倒下的同伴,他们可以忘记生命。美丽堡,是真实的人性集中营。
  •     当大卫王之星最终从要塞上空落下时我长舒了一口气。别人的东西,你拿了,终究是要还的。被占领了18年的波弗特也是这样。直到撤退的最后一刻,一个战争支持者才变成一个反战者。当波弗特的最后一批守卫者跨过边境时,迎接他们的只是同胞们的欢呼声,为的不是勇气,更不是荣誉,而只是因为他们还活着。
  •     好... gay啊... 不过确实挺纪实挺美好的一本书
  •     怎一个美字了得
  •      透过战争看到的美丽
  •     有点折痕 但不影响阅读 挺好的 力挺当当图书
  •     包装不错 书还没看 等看完再来续写评价
  •     沉重的主题,诗歌一样的叙述。
  •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冲击就是【哎呀,妈呀,我学到了好多军中词汇】笑~我现在就想充当坏人,不介绍书中内容了,就想说点里面的小东小西,主要是看到那个把我震惊到了,里面很多对暗语的介绍,太详细,也太强大了,其实都不是点正能量的东西啦,小邪恶,哈哈。。。看到的第一瞬间是世界观被刷新,接着我就成了买糖果的坏阿姨,翻开那几页向同学之间传播,嘿嘿,所以啦,内容已被我这个坏人毁掉了书还没有看完,还看到一半,故事还是很吸引人的,不是因为词汇哟,笑~
  •     内容好坏不作评价,只是我看不下去。
  •     收到还没来得及看,印刷不错。
  •     关于战争以及那些一切,描写得非常好
  •     以色列的文学看得少,因为了解少,于是多了份神秘。而美丽堡本身就神秘,这是吸引我读下去的最大乐趣。
  •     现在看,正合适。开篇就很有意思
  •     还不错!帮别人买的
  •     挺让人伤心的一本书,很难过的记忆
  •     买来收藏的,暂时还没看
  •     首先要说8.9元能买到300页24万字的小说真是让人无比惊讶,尤其是小说的质量还很高,翻译的文笔无敌自然流畅,真是意外享受。虽然拖了一星期才看完,但不得不说《美丽堡》是一部难得优秀的战争题材小说。琐碎,但有章法的琐碎凌乱体现的就是真实,战争中人类无法掩饰的本能反应。第一次看以色列文学,之前连以色列这个小破国在哪儿都不清楚- -现在发现正义的人类在哪里都是一样的。有这雄心壮志和坦然接受死亡心态的士兵,在战场上的麻木也属于战争浪漫的一面。被吸引,因为从未经历过,也永远不想经历过。保持幻想继续到终结。语言尺度较大,生殖器和同性恋真是各国军队全兵种的调侃对象,无语一下。
  •     很残酷啊。
  •     “人们总是过着他们理想中的生活,而放弃那种感觉幸福的生活。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小,人便越幸福快乐。”
  •     没有看过电影,那一定无法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还是书好呀!
  •     以色列文学也有不少好作品
  •     喜欢军事的人应该会喜欢吧!口味可能还略重
  •     再看有关巴以冲突的新闻,就有了不一样的视角
  •     战争这件事情离我们太远,而这部则是战争亲历者用有些戏谑的口吻让你身临其境,当最后炸毁美丽堡哨站撤退时,你也跟着如释重负,可最后几页又彻底破坏了之前的氛围,这些大兵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之前在死亡线上的生涯,一下下让你感到现实的残酷无奈
  •     书名的括号里的内容相当有诱惑力,不知道内容咋样,还没看,看完再评价
  •     战争赋予这片土地,这些人更多意义和思考
  •     很有感觉……值得一读
  •     还没看完,目前只看了一点,还可以吧。
  •     以色列文学有一种特别的气质教人沉迷
  •     送同学,挺喜欢
  •     封面很赞,一面天堂,一面地狱。
  •     P182 渴求生命的目的,那幸福平和之地。愿你把我们从仇敌、丛林、强盗和魔神的捆绑中解脱,让我们避开世间一切惩罚。愿你把大能降临于我们,富裕我们柔顺、善良和慈悲之心。
  •     很有气势的叙述,作者很年轻啊
  •     战争总是残酷的,人性却是多变的,中东那片多灾多难的土地,民族之间的争端,希望和平。
  •     近来读到几本以色列小说,写得都还不错。这本也相当精彩。美丽堡,一个让人充满遐想的地方,哪只是那么不太平。还有那群小伙最真实、热血又无奈的前线生活。你还有报国的豪情吗?美丽堡,是敌人的眼睛。黄岩岛也是。
  •     还没看但是很吸引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