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影视小说 > 抉择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8
ISBN:9787501416035
作者:张平
页数:552页

章节摘录

书摘    二、作风问题。如以跑供销为由,跑遍国内的名山大川;以考察合资为由,带着家人出国旅游;以拉关系搞接待为名,整天吃吃喝喝、花天酒地;以公关谈判为由,带着情人常年住宿在外,甚至用公款赌博,却美其名曰不得已的变性送礼,回来后居然以白条子报销巨额款项。特别让人感到震惊的是,分管供销的副总经理冯敏杰,在购买棉花期间居然长期嫖娼,被当地公安局当场抓获,拘留半月后,竟被公司保释,回来后,不仅没做任何处理,本人也没受到任何处分,被罚的两万元竟然还被公司予以报销!总经理郭中姚,离婚后再未结婚,手下的女秘书换了一个又一个,而这些女秘书一个个都被安排到了要害位置上,在公司干了几十年的老职工都没有机会分到新房的情况下,这些二十岁左右的女秘书们却一个个都分到了新房!她们大都只在公司干了一两年时间,而且大都没有结婚!像类似这样的问题,不少职工曾给有关领导反映过许多次,却从来没有引起过任何重视。有些人说,这些问题现在在企业界还算什么问题。可我们工人就闹不懂,如果连这些都不算问题,那还有什么问题能算是问题?这还是不是国家的企业,还是不是共产党的天下?    三、组织问题。在中阳纺织集团公司的两万职工里头,脱产干部竟有近4000名之多!副厅级以上干部有二十多人,处级干部有五百多人,科级干部有一千四百多人!尤其是这几年,他们想提拔谁就提拔谁,想安置谁就安置谁。不管是什么身分,也不管有什么能耐和本事,也不管有没有技术和学历,在谁也闹不明白的情况下,一下子就能提个科长、处长。工人们说了,如今社会上都说有人拿钱买官,其实在我们公司里就有的是。你要想在哪儿当个经理,在哪儿当个主任,在哪儿承包个公司,只要送钱就行了。送得越多,位置就越好,捞钱的机会就越大。别看如今公司里停工停产不景气,可那些围着公司转的小厂小企业小公司,一个个都红火得不得了。只要你能到了那个位置上,能把领导们关照得舒舒服服、周周到到的,你想怎么发财就能怎么发财。既有钱又有位置,既是大款又是领导,你想想那还不争先恐后、趋之若鹜?公司里如果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是这样得来的,那这个公司还怎么能好得了活得了?一个败家子,养了一窝败家子,这一窝败家子又跟了一群败家子,那这个家当不败才真是活见了鬼。    四、公司公安处的问题。中阳纺织集团公司公安处是目前市级国有企业中最大的公安处。处里正式成员有二百三十多人,另外还有经济民警一百二十多人。公司的主要领导,每个人都有两到三名贴身警卫,白天黑夜轮流值班,工人们称其为贴身保镖,称公安处为宪兵队。即使是在离退休老干部都发不了工资的情况下,这些人的工资和奖金也仍然照发不误。早在1992年,国家就已经下文让国有大中型企业解散公安处和类似公安处的建制。但中阳纺织集团公司不仅没有解散和撤销公安处,而且还不断地在扩大编制和规模。代表们认为,在中阳纺织集团公司这块地方,根本不需要这么大的公安建制。公司是在市郊,多年来跟当地群众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从未发生过哄抢群盗的事件。中纺外部和内部的防范设施都很严密,可供盗窃的贵重物品并不很多,没什么人会为一些棉布棉纱和机器零件铤而走险。在中阳纺织厂成为中阳纺织集团公司以前,就只有一个六十多人的保卫科,三班倒其实每个班只有二十来个人。即使如此,也仍是把把大门转转库房,整日闲得没事干,群众对此意见很大。而如今,公司都停工停产了,一个三四百人的公安处竟仍然还存在着。公司里养着这么多公安保卫人员究竟是想干什么?又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些人中间有好大一部分都是从外地召来的民工,跟公司里的职工没有任何瓜葛,谁的也不听,就只听领导的,只要领导一声令下,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若要是有谁被认为有问题,不仅可以抓你、铐你、审你,还可以随时拘留你。只要随便给你安一个罪名,往上边一汇报就行了。至于汇报的内容是什么,就完全按他们的意思来定了。若是错了,那也是上边的错,跟他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于是这种权力就更可怕,更让人感到不寒而栗。所以工人们在背后把他们骂得要多难听就有多难听,甚至于把公安处骂成是流氓养下的一群狗!    五、公司领导现在散布了许多根本不负责任的言论,给公司职工思想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压力。说什么解决公司目前困境的最好出路就是申请破产;说什么没本事没能耐的人才整天呆在厂门口等开工;说什么现在已经是市场经济了,谁还管谁呀,谁还想死守着这个公司,将来第一个饿死的就准是谁。考察了二三年,经费花了好几百万,如今连一个合资单位也没引进过来,却把责任推在国家和政府身上,说什么是上边不让公司合资联营,因为一旦联营合资,这几亿元的贷款就没人还了……等等等等,搞得公司里整日人心惶惶,职工们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办。职工们越想越不是滋味,越想越有气,我们工人在这个公司里干了一辈子,如今是你们把这个公司给活活糟蹋了。你们现在个个腰缠万贯,却想把这个公司给破产了,是不是想逃避罪责?    六、公司领导的能力问题……    七、公司现在成了这个样子,公司领导的责任问题……    八、公司现在究竟该怎么办……    九、……    十、……    李高成和杨诚一块儿从办公室里出来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    在这五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总的来说,两个人谈得还算投机。但在这一次同杨诚的真正接触中,李高成也再一次领略了这个比他年轻很多的市委书记的工作方式和领导个性。    自从杨诚调来以后,这是他这个市长同市委书记的第一次这么长时间的相互交流和谈论问题。    首先让李高成没想到的是,在他还没有汇报以前,杨诚就先把他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亮给了他!这是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料到的。作为一个市委书记这样做确实让他感到意外,也许会不会有什么别的含义?联系到较早以前杨诚对中纺问题的一些看法,他隐隐约约地感到了市委书记杨诚在工作上的一种硬朗而又强悍的作风,这种作风是他在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上很少碰到过的,所以也就比他感到很难对付。    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但却是不是有点太霸道、太强横了?对一个比你大了将近十岁,而且原本应该当市委书记的老市长,用这一套方法,用这种口气,用这种思维,是不是太欠考虑、太不尊重对方了?    不过反过来一想,似乎也没什么可奇怪、没什么可埋怨、没什么不可理解的。杨诚对中纺的这种观点和看法,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就在1995年杨诚刚上任不久,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领导会议上,杨诚就直言不讳地以中纺为例,说像这样的一个企业,群众意见这么大,亏损这么严重,对它的领导班子早就应该考虑换一换了。说实话,当时李高成对杨诚的这番话是非常反感非常有看法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么,你一个市委书记,怎么可以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好像这么大一个省会市,以前的工作就没有几件是正确的。这样的领导其实是最没有出息的领导、最没有本事的领导,也是头脑最简单的领导,同时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对自己的前一任政府、前一任书记,就算他们有什么错误、有什么决策失误的地方,也决不应该在上任之初就这么毫无顾忌地大讲特讲。这既是一个涵养问题,也是一个品质问题。好长时间了,李高成还是对此事耿耿于怀,满腹牢骚。不管怎么说,一个省会的市委书记,一个党的高级干部,是不应该有这种举止和失误的。后来之所以他对杨诚的看法有所改变,一是因为杨诚确实是个干实事有能力的人,二是因为杨诚也确实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三来也因为杨诚以他的行为最终证明他是一个很讲民主、很有公开性的人。对杨诚的这些特点,并不仅仅只是他一个人的看法。杨诚不会记仇,不会背过弯鼓捣人,也从不搞团团伙伙,尤其是从不搞一言堂,什么事也从不由他一个人说了算。比如像对中纺的问题,他当时一直是主张大动手术的,而且在会上也多次这么讲。但后来由于李高成的不同意见,不同意大动手术换班子的做法,最终杨诚还是保留了自己的意见,听从了李高成的意见,并且仍然决定由市长李高成亲自挂帅,全面主管国有企业的改革,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中阳纺织集团公司。    好多人在事后对李高成说,这是市长同市委书记的第一次公开较量,最终以市长一方胜利而告终。    然而李高成却从来也不这么看,在他心里也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相反,他反倒常常觉得自己在表面上占了上方,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套了绳索,把真正的主动权让给了对方。    “昌隆服装纺织厂”,几个遒劲的大字,竟然还是一个部级领导的题词!    想想也并没什么奇怪的地方,成立一个新厂,找一个领导写一个厂名,这很平常,更算不上什么违法乱纪。如今的这种事情多了,早已没人把它当一回事了。但反过来你再仔细一想,可并没那么简单。一个这么大的领导给一个厂题了词,几乎就等于是给了这个厂贴了一张护身符。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上边的领导早就支持我们这个厂了!想怀疑我们吗?那不就是怀疑上面的领导!想查我们吗?那不就等于要查上面的领导!    只要一看到这张门牌,你就得掂掂它的分量,同时你也就感到了它的威势和背景。    它会让你感到很神秘,而神秘就是一种权威、一种象征、一种深不可测的玄机和力量。    这也许正是它的主人们所想表现出来的东西。    两个相当威严的门卫直挺挺地站在大门口。    幸亏带着工作证,没想到门卫只粗粗地看了一眼,连拿也没拿就挥挥手放行了。    原来只是个样子。    也许它要的就是这么一个样子。    驴粪蛋外面光,走到里面,立刻就发现它里面其实要多差有多差,要多脏有多肌!    但看得出它相当的繁忙。厂院里、敞棚下,人来人往,车来车去,沸沸扬扬地吵成一片。尤其是库房里的棉花堆积如山,而且仍有满载棉花的车辆不断地驶进来。其实一个纺织厂是好是赖,有效益没效益,只须看看他库房里棉花的多与少就会清清楚楚。    说是一个服装纺织厂,其实服装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或者根本就只是一块招牌,目的无非是让人感到,无论是产品,还是性质,它都确实是不同于中阳纺织集团公司的一个分厂。    但懂行的人只要一进来立刻就会明明白白,这个所谓的服装纺织厂,其实仍然是一个纯粹的、同它的主厂中纺公司的产品性质几乎没有任何区别的一个棉花纺织厂。    让李高成感到震惊的是,在这个纺织厂里,原则上必不可少的分级车间、加湿车间、清花车间、棉花疏松车间,竟然全都放在一个车间里就全部完成了!    而且并条车间、粗纱车间、细纱车间、络筒车间也竟是在同一个车间里就完成了。其余的经纬车间、浆纱车间、织布车间、以及整理车间也同样在一个车间里就全部完成了。    对一个稍有纺织常识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这样做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而且肯定会使一些所谓的工序形同虚设,根本不可能兑现。而若要不使产品质量受到影响,同时又要让那一道道的工序全都兑现,那就只剩了一个办法:最大限度地损害工人的工作条件和个人权益,也就是说,完全无视工人的存在或者根本不考虑工人的身体!再进一步说,要换来这一切,就必须牺牲掉人!    ……

前言

从长篇小说《国家干部》出版到现在,已有四年之久。从那以后,我一直没有新的作品问世,当这套丛书即将出版时,不禁有恍如隔世之感。不过,近年虽然没能将新的作品奉献给读者,却一直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揣摩。我不会放弃创作,因为我曾说过,放弃写作,就等于放弃了生命。近四年,看了、写了、思考了太多的似乎与文学无关的东西,说了、做了、努力了太多似乎与文学无关的事情。但当这套丛书出版时,却突然觉得有那么多东西需要写,应该写,值得写。很多很多新的感触和冲动,很多很多新的认识和理念。同以往相比,很多很多都是截然不同的,很多很多甚至是颠覆性的。静下心来细细地一想,很多很多确实都变了。当然也有永远不变的,那就是作家的眼光、作家的思维、作家的处事原则和做人底线。这些正是这套丛书留给我的最可宝贵的财富。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到现在,几乎横贯了改革开放的每个阶段,也几乎容纳了面对这些年代的所有认知和情感。这些作品验证着我的创作方式,也体现着我写作与生命的价值。如何评价自己,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这其实很难。评价都是别人做的,评价自己大都言不由衷。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共产党人必答卷                    ——再版序言                                                           孙武臣    现在读张平的《抉择》(原载《啄木鸟》1997年第2、3、4期)如同过去读他的《天网》、《孤儿泪》一样,那感觉似乎只有“振聋发聩”一词来形容才是准确的。从始至终,我们的心潮都被作品的思想冲击力激荡着,震撼着。    读张平,这感觉大约是不会错的。我猛然想起老作家孙犁《论风格》一文中的一席话:“风格的土壤是生活,作家的前进的思想是它吸取的雨露。如果作家的生活和思想都是充实的、战斗的、积极为人生的,那他的作品就像是生长在深山大泽的树木一样,风格必然是奇伟的。否则,即使作家精心修饰,他的作品也不过是像在暖室里陈设的盆景一样。在暴风雨里长大的才能是海燕,在房檐上长大的只是家雀。它们的声音是完全不同的。”这段话写得好,因此,不会忘。我的体会:第一,多年来这么讲“风格”的不多了。强调作家个人教养熏陶、性格特征、艺术师承、爱好趣味,掌握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习惯等都是必要的,但脱离开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感情、生活经验、取材范围等一些重要方面去谈“风格”,我以为总有些失重,因为风格的要领在于作家的人格和心灵,而人格的流露和心灵的投影是技巧或手法断然造作不出来的,所以,风格的核心实质,第一位的还是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分不开的,也就是孙犁谈到的庄稼离不开“土壤”、“雨露”。第二,我们固然要反对“题材决定论”,但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题材无差别论”。题材当然来自生活,而且可以说“处处有生活”,然而,生活与生活却大不同,有的辉煌壮丽,有的靡琐灰色,有的深邃,有的表层。这就是孙犁谈到的“深山大泽的树木”与“暖室陈设的盆景”之区别;就是“海燕”与“家雀”之区别。这里我们无意贬低“盆景”与“家雀”,因为文艺要多样化才能构成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全局意义上的繁荣。所以,“盆景”的精美与“家雀”的灵动也是人们审美需要的,我们不仅要它们存在,而且还要扶植他们,但他们毕竟不能取代“深山大泽的树木”和“大海上翱翔的海燕”,因为后者更能反映我们伟大的时代精神,更能代表我们奋发的民族形象,更能揭示我们巨变社会的本质真实。总之,更能表现我们国家腾飞的主旋律。成功地反映重大事件的作品,其教育与认识意义,甚或是审美功能比成功地描写轻小事物的作品,要大得多也深刻得多,这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它不随人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因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总是由旧世界的变革和新世界的创造这一伟大过程而实现的。这一过程中,现实世界永远是在新事物的生长和旧事物的灭亡的交替消长中发展的,也只有在这发展过程中才能见出何者有前途,何者无出路,何者向光明,何者面黑暗,何者趋于发扬,何者转于衰亡。那么,我们的作家就应该由此去区别和权衡题材的轻重,并且选择这变革与创造的过程中占重要地位的事物为文学的题材。同样,我这里也无意宣扬“唯重大题材论”,因为作家的生活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经历以及教养熏陶、审美取向的不同,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选择并驾驭得了重大题材。然而,文学反映现实终究不是被动的,当文学创作愈发走向“私人化”和“纤小”与“孱弱”,愈发缺乏社会内蕴的“宏大”、“深邃”与“阳刚”的今天,我们倡导并呼唤“主旋律”的突出与雄壮,怕并非多余。其实,我国古代文论中早已有过“千古相传”与“当日即朽”之说。如果我们不能给后代留存下反映我们当今伟大变革时代的千古留传的作品,岂不辱没了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岂不愧对了这段辉煌历史的创造者?    ……

后记

在北京因《天网》和《法撼汾西》这两本书打官司时,几个临汾的老农民千里迢迢地赶来声援我。七月的北京,像火炉子一样。他们挤着公共汽车好不容易问清地址赶到丰台法院时,法院的公开审理已经结束两天了。天知道他们是怎么打听到群众出版社并找到我的住处的。当我第一眼见到他们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地一下子就涌了出来。他们的衣着是那样的不入时,脸色是那样的黧黑,满脸的皱纹流露着深深的关切和焦急,浑身的汗渍浸透着一种赤诚和真挚。他们一见了我就忙不迭地问输了还是赢了,法院是向着他们还是向着咱们,然后便问他们能帮点什么忙。他们说他们已经给丰台法院的人说了,他们村的人本来都要来的,因为不知道情况,所以就让他们先来探探消息,要是法院把作家张平判输了,宣判那天,他们全村的入都要来北京当众给作家挂匾!咱老百姓就看它法律怎么判!我们就是要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咱们老百姓支持的就是像你张平这样的作家!后来他们就死了活了的要请我吃饭给我压惊。在一个很普通的小饭馆里,他们很奢侈地点了八个菜。有一个大概是第一次来北京的老农民,竟然为我点了两份过油肉!说是让我好好补补身子,攒足了劲跟他们好好打!一瓶二锅头把大家喝得都满脸通红。

内容概要

张平,男,汉族,1954年11月生,山西省新绛县人。1986年7月入盟。1982年7月山西师范大学毕业。现任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山西省委副主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人口文化协会理事等。

书籍目录

龙虎铁连环第一章 巷里觅娇花 镖头被辱 江干生恶斗,侠士扬威第二章 负伤忍耻,独走撞山羊 醉酒遭疑,巧逢飞环女第三章 依竹而居,赛隐娘训女 隔窗携刃,雌暴客钟情第四章 单手抖白光,狂生命促 双骑来小镇,少女离魂第五章 溪畔痛分离,频叮海誓 竹间怜只影,错卜佳期第六章 莽夫少女,结伴往龙门 愚爱痴情,寻郎来凤邑第七章 庭堂半夜,绿

编辑推荐

张平用他手中的笔深刻揭露并挞伐了这些腐败分子的卑劣灵魂;同时,他歌颂了真正敢于与邪恶斗争、敢于与自我灵魂中私心杂念斗争的共产党人。从刘郁瑞到李高成,从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共产党人身上的凛然正气。

作者简介

中阳纺织集团公司工人闹事,捅出了公司领导层的腐败问题后,市长李高成开始秘密调查。结果发现,他的老部下、老上级以及他的妻子都与这案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办?在老百姓与亲朋戚友之间,他必须作出抉择。他最终选择了人民,而人民也选择了他。
作品以直面现实人生的胆识和勇气,对腐败分子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社会上存在的花钱买官、公款嫖娼、行贿受贿、拉帮结派搞圈子等腐败行为进行了大无畏的揭露和抨击,从而真实地再现了主人公李高成痛苦的灵魂搏斗与抉择,扣人心弦。

图书封面


 抉择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好久没有这么畅快的读书体验了。从一上飞机开始看,一直看到今天早上,花了不到一天时间把这本五百多页的小说看完了。
      
      触目惊心,荡气回肠。
      
      其实真的没想到这么一本书会给我这么大的震撼。崔姐给我推荐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但是看到那个堪比两本统计力学的厚度就一直让我没法下决心去读他。但是一旦开始却没有办法停下来。
      
      其实当时崔姐跟我说这是一本讲国企改制的书,从一开始的走向上也确实是这样:市长李高成去处理中阳棉纺厂的群体性事件,然后开始彻查这个老牌大型国企的近况和造成这家各种条件都十分优越的国企可能要破产的原因,结果拔出萝卜带出泥,从厂领导到市级、省级政府高官甚至李高成自己的妻子都被发现了问题。而李高成在经历了各种纠结后终于做出了自己的抉择,和市委书记杨诚、省委书记万永年站在了人民的一边,去揭穿自己曾经的恩师严阵、自己的妻子以及自己提拔的几个经理以权谋私的事实。
      
      但是其实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国企改制的问题,而是中国官场、工人以及体制本身的一些问题。
      
      首先说说李高成这个人。老实巴交的一个谋事者,只会做好自己的事情,也不太在意也不会谋人,这也是他自身的悲剧的一个开始:妻子、手下以他的名义买官受贿他却不知情,时不时会干把自己卖了还帮人数钱的事情。但他的这种真诚与天真,还有就是他那种对工人们的发自内心的爱,以及最后做出决断的那种勇气,却真的让我感动,为有一个这样真正视自己来自于人民的官而高兴。说实在的,其实有的时候我们没法一下改变大环境,但是我们却可以做好自己。由于社会是人组成的,所以如果像我们这样的人多了,也就可以改变这个环境了。还有就是他几次私访工人,其实这个在我看来,是一个人基本应该有的东西,但是却很少能有人在身居高位以后仍然能够做到。是的,我们是要有立场、是要考虑自己的身份,但是你与别人之间最纯真的感情是不能被扔掉的,即使是你们已经在地位身份上差了十万八千里。可能我们确实会很忙,会有自己的难处,但是有些人、有些事,我们不该忘记。可能李高成能力不是很强,但他有勇气站在所谓的历史的车轮前,想去改变它使它向他认为正确的方向上行驶,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这种勇气,就值得敬佩。而这,也是我希望我自己能够做到的。
      
      而对于杨诚和万书记,跟他的差别可能就是在眼光和手段上了,但他们都守住了自己的良心和底线。
      
      但是对于严阵和郭经理这些人,我也真的比较难说。他们确实是按着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去验证了人性自私的假设,但是利益最大化的过程还是要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而他们却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了那么多他人的利益,这个就是应该谴责和惩罚的。人确实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里面的郭经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被拖进了“染缸”,本身自己不想进,但是被逼无奈,进去后也就渐渐上瘾越陷越深。而且,这个“圈子”能给他那么多,却还看起来那么安全,为什么不进去呢?是的,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获得而几乎不用成本,为什么不去获取呢?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可能真的无法抵挡这个诱惑,而且慢慢甚至会觉得这样损人利己的事也不算什么太坏的事。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圣人,因为我们自己就不一定可以做到。但是,只是希望能时不时的问一下自己的良心是否可以接受。也真正希望社会能够还我们一个信仰,一个希望,一些畏惧,让我们能看到前景,也能感到“头顶三尺有神明”,能看到方向,能有所坚持。(结合最近看的《血酬定律》真的好多感慨啊...)
      
      然后就是我们的工人了。工人们我接触的其实不多,甚至社会我都接触的不多,而这也是我一直觉得我们大学生十分欠缺的地方。园子太大,隔开了我们和世界的距离。而可能就只是几百米的距离,我们就能看到和我们这种温暖的生活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这也是我之前去调研信访最大的感受。同在一个国家里生存,同样的出生成长的权利,为什么我们的生活的差距就是这么大?我们中的许多一天到晚想着的就是吃什么喝什么或者怎样把学分绩刷高点或者怎么出国方便点。我承认,我也会想。但是我真的希望我们能多关注一下我们这个国家,关注一下别的人的生存:上访受冤的访民、发不出工资的工人、一家四世同堂挤在五六平米的平房中间的退休老员工......其实看到他们我真的很惭愧我现在的生活水平,觉得我就是在浪费国家资源。我每天少吃一个肉菜说不定就可以多帮助一个这种人,甚至能让他们从饿死到能生存!所以之前也会有想休学一年出去走走以及大学毕业后去支教一年的想法,但是我真的不知道我能为他们带来些什么。我们的人民确实是很好的人民,他们不到生存不了基本不闹事(历史为证!)。而我们却经常会以Mob或者暴民来称谓他们,却不会看见他们为这个社会所作出的牺牲与获得的比例,我也真的为我之前的一些言论行为感到耻辱。国家现在开始重视也确实重视了。希望,这个能一直重视下去,毕竟,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的基石。
      
      小说的结局最后是好的,却看得我后怕。要不是万书记他们最后站在了李高成这一边,我真的不敢想象结局是怎么样的。人,太多不确定了,靠不住,还是要靠制度。而万全的制度却又是不存在的,只有分权、监督,互相制衡才能限制住那些看似无边的权力。但是分权又牺牲了效率(不过这种权力造成的大家抱团、形成“圈子”却是不是又是一种更大的无效率?),而且这也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实在是太难了。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一定要有这个改革的方向!
      
      
      
      很感谢张平带给了我们这本书,让我能站到一个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也谢谢茅盾文学奖,有勇气给了这个被打了几次官司的作家这个奖。
      
      感动、激动、愤慨、坦然。这本书看得我好几次热泪盈眶,也可能会比较偏激,但这都是我真实的想法。也希望能听到大家的声音,能够让我们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只有有人关注才能解决问题。当你对他人都漠不关心时,也不会有人关心你了!
  •       《抉择》是2000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之前我没有看过这部小说,它的作者由此获得了群众的支持和喜爱,已经成为一名政府高官,并且时间也过去了10年,社会大环境、企业和政府的小环境、很多人和事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今天来读它,虽则仍然有它的价值和意义,但深入地想一想,却也更容易使人感到心灰。
      《抉择》以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爆发出来的问题和矛盾为背景,可以说是真实的写照,而且现实历史中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书中描写的那些人物,那些正面或者反面的形象,尤其是对他们的心理斗争、思想意识的描绘费了很多的笔墨,甚至能够当做一部心理分析的作品来看,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如此激烈,而最终正义还是更有希望占据上风,我相信在当时的确会引起很大的反响,也很容易令人热血沸腾。
      然而,这些都已经成为了曾经,今天使人害怕的是,书中所描述的那些仍然在不断上演,甚至变本加厉,而我们却变得不那么容易愤怒,不知道这是我们的进步,更加熟视无睹了,还是社会的进步,更加包容万恶了,“抉择”这个词的意义,是不是依旧严肃和郑重?
  •        《抉择》毕竟是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笔下北方省城的故事,风格和《茶人》迥然不同,那么直白,那么跳跃,如暴风雨般淋漓酣畅,所有的对话情感扑面而来。不过我恰好在《茶人》里读到这首于谦的《石灰吟》,为《抉择》里的李高成做了最好的概括——“千凿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摘了一段文字,从《永生永世为老百姓而写作——代后记》,写来真是掷地有声。
       “你要是常年生活在一个极其孤独的小天地里,那你就不可能写出轰轰烈烈,情绪饱满,黄钟大吕似的史诗般的时代文学;而如果时时关注着社会的变迁和老百姓的生活,那你同样不可能一直只写那些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的消闲和游戏之作。对一个作家来说,生活本身、题材本身并不决定作品的优劣,决定作品优劣的东西应该是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文学的理解。”
      
  •     最后一段说的是现实,故事里面的事情仍然在发生,并且不断的发生,还更有甚之。
  •       你要是常年生活在一个极其孤独的小天地里,那你就不可能写出轰轰烈烈,情绪饱满,黄钟大吕似的史诗般的时代文学;而如果时时关注着社会的变迁和老百姓的生活,那你同样不可能一直只写那些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的消闲和游戏之作。对一个作家来说,生活本身、题材本身并不决定作品的优劣,决定作品优劣的东西应该是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文学的理解。
  •       大部分百姓都只会在失去一切时才开始反抗,只要权贵们略一拉拢,百姓们马上忘了自己曾有过的痛,马上收回自己曾说过的实话。我认为百姓每天都应该说实话,自己过得苦就是过得苦,自己对当权者的做法看了不爽就是看了不爽,只要当权者不为百姓着想,我们百姓就应该不停地批评下去。
  •     反腐斗争,惊心动魄
  •     企业改制的抉择
  •     看了三百页,戏剧性越来越强了。一部反应社会现实的小说,一旦露出戏剧性的马脚,其作品的感染力势必也将大打折扣。
  •       当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的时候,还能叫腐败吗?
      这么多年过去了,什么力量能够改变这样的一些事情,而我们又都能做点什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