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影视小说 > 风声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544237321
作者:麦家
页数:260页

章节摘录

  《风声》  东风  第二章  坐立不安。  望眼欲穿。  下午的早些时候,张司令的小车终于又驶入招待所,几个拐弯后,却没朝西楼开来,而是往对面的东楼驶了去。车停之后,张司令忙煞地抢先下了车,打开后车门,点头哈腰地将车里的另一人迎接出来。  此人穿的是常见的书生装,深衣宽袖,衫袂飘飘,有点魏晋之古风、唐宋之遗韵。他年不过四十,小个头,白皮肤,面容亲善,举手投足略显女态。张司令的年纪足可做他的父亲,但司令对他恭敬有余,感觉是他的儿子。即使扒掉了军服,但贴在人中上的一小撮胡子也掩饰不了他的真实身份:鬼子。  ……

前言

  快有十年了,我的生活一直局限在很小的网子里,不用去单位上班,亲人和朋友大多在千里之外,身边仅有几个朋友,平时也少有往来。我似乎喜欢上了独往独来的生活。其实也不是喜欢,是无奈。一个人待在家里是够难受的,但出门去忍受别人的各种习惯,或者让别人来将就我,似乎更难受。我不吃酒,怕麻辣,也不打麻将纸牌(不会),坐下来还喜欢一本正经地谈文学,要对上这样的人,也许比找同志还难。同志还有俱乐部或某些固定的活动场合,在成都,据说四川日报门前的阅报栏是同志们的活动地带,有点约定成俗的意思。有点以前那种英语沙龙的感觉。成都是个十分享乐的城市,遍地酒吧、茶馆、美食,中高低档一应俱全,工薪高薪、蓝领白领,都有各自消受的阵地。我待过七个城市,我可以肯定地说,成都人的生活是最灿烂的,灿烂得像罂粟花一样,有些奢靡,有些邪乎。但我还是很寡淡,跟儿子打打算术牌(我本人发明的),下下军棋、象棋,成了我主要的娱乐。我的时间,除了正常的休息和昕谓的T作:读书或写点东西,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过的。如果一定要说,就是发呆,胡思乱想。  《暗算》就是胡思乱想出来的。  其实,我的小说多数是这样,是靠着一点点契机凭空编造出来的,没什么资料,也不作任何采访。以为这样弄出来的东西总不会有人对号入座,不会被历史责难。奇怪的是,这些年我几部稍有影响的小说都有人对号入座,他们以各种方式与我取得联系,指出我作品的种种不实或错别之处。有个人更奇怪,说我《解密》写的是导弹之父钱学森。奇怪踏上了旅程,更奇怪的肯定还在后面。《黑记》写的是一个姑娘,她乳房上长有一块黑记,黑记有点神秘,有性欲,触摸它比触摸粉红的乳头还叫她激动。这完全是个幻想加幻想的东西,但也有人来对号,找到当事医生,指控他泄密。真是对不起那位医生了,他连我是男是女都不知晓,怎么跟我泄密呢?《暗算》就更不用说了,由于电视剧的火爆,来找我论是非的人更多,以致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蛰居在乡下,因为找的人太多,已经影响到我的正常生活。这些人中有位高权重的将军,也有准701机构里的那些阿炳、黄依依、陈二湖式的人物,或者是他们的后辈。他们中有的代表个人、家庭,有的代表单位、组织,有的来感谢我,有的来指责我。感谢也好,指责也罢,我总是要接待,要见面,要解疑答问。其实我要说的都大同小异,所以一度我就像祥林嫂一样,不时老话重弹。  这当中有一个人,他的来意有点暧昧,既不是来感谢我,也不是来指责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是来听我讲的,而是来对我讲的。他来自上海,姓潘,名向新,是个化学教授,年前刚从某大学退休,赋闲在家。他随意而来,却在我人生中留下了浓重一笔。  是去年元月上旬,潘教授应邀来四川师范大学讲课,其间通过我朋友跟我联系上,并由我朋友做东,一起去郊外吃了一餐野菜宴。席间,教授谈理说文,妙语连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甚至把我和他的主业——小说和化学,两个南辕北辙的东西巧妙地连在一起,说:好的小说就是化学,对生活作化学处理;反之(差小说)则为物理,拘于事实,照搬生活。云云。对错姑且不论,但说法新奇,令人难忘。席问也谈起《暗算》电视剧,他说他刚看过,上海电视台正在播,每天三集,他跟着看了一道,后来又买碟子将第三部《捕风者》重看一遍。以他的学养和智识,一个东西看上两遍,那东西基本上就成了他的,大小情节,包括细节,无不通晓。他没有做好坏评价,只是问我这个故事有无m处,并恳请我实话实说。对一般人我不一定会如实招来,但对他这种智者,我担心招摇撞骗会被他识破,加上碍于朋友的情面关系,我不便妄言,只好如实相告。  坦率说,《暗算》的第一部《听风者》和第二部《看风者》的故事,尚有一定原型,比如第一部里的瞎子阿炳,源于我家乡的一个傻子,他叫林海,四十岁还不会叫爹妈,生活不能自理,但他目力惊人,有特异禀赋,以致方圆几公里内,几千上万人的个性和家史,他都可能通过目测而知而晓,朗朗成诵。我所做的工作不过是刺瞎了他灵异的眼睛,让他的耳朵变得无比神奇。至于第三部《捕风者》的故事,真的,纯属是虚构的,如果一定要问出处,勉强有两个:一个是记忆中的老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另一个是曾经在北京盛行一时的杀人游戏。两个东西其实是一回事,都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寻找凶手,我甚至怀疑后者本身就源自前者。追根究底,是2001年,我们单位成都电视台要为建党八十周年拍部献礼片,让我写本子,我拉上好友何大草一起编了一个叫《地下的天空》的两集短剧,要说创作灵感就是电影《尼》,顶多是把故事革命历史化而已。两年后,我在鲁迅文学院读书,同学中风靡玩杀人游戏,我觉得很有趣,便激发了重写《地下的天空》的热情。《捕风者》的故事其实就是这样,是我借一个经典的套子,凭我擅长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对谍报工作的感情,反反复复磨蹭出来的。  潘教授听罢,久久沉默着。我猜想,沉默不是说他无话可说,而是意味着他有重要的话要说。果然,他在沉默后娓娓道来,因为经过沉默——沉思默想,他说的话显得更具学养而富有穿透力。他这样对我说: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可能有两个相同的故事,但是……怎么说呢,你如果有兴趣,不妨听我给你讲一个故事,这绝对是真实的,历史上有记载。我不能说我的故事一定比你的精彩,但我相信你听了后一定会吃惊的。可以这么说,在你编织那个故事前,上帝已经编过一道。我曾以为你是根据史料改头换面编了你的故事,仔细想来也不会,因为你恰恰是把史料中那些最精华、最出彩的东西丢掉了。对不起,请容我说一句冒犯你的话,我个人以为,你的手艺比上帝差多了。”  接下来,教授用半个小时跟我大致讲了他的故事,我听后简直惊呆了。毫无疑问,他讲的故事比我的精彩多了,精彩十倍!一百倍!!我当即要求他跟我详细讲一讲,他说最有资格讲它的是这个故事的当事人,他们好多人现在都还在世,包括他父亲。他说我如果确实感兴趣的话,可以跟他走一趟,他保证我一定不虚此行。  何止是不虚,简直是满载而归——我找到了《捕风者》故事的原型!欣喜的同时,我也称奇不已:一个凭空虚构的故事居然有原型!嗬,难怪有人要找我的小说对号入座。以前我一直觉得奇怪,我,一个几乎足不出户的人,只凭一时兴起胡思乱想出来的故事,为什么总有人来对号认领?现在我明白了,是因为生活大于虚构。虚构和生活的关系,我想,大概就如孙猴子的跟斗和如来佛的手掌心的关系,你翻吧,看你能翻到哪里去。  事后,我有理由相信潘教授对我不是随意而来的,他蓄意而来,并以他的方式达到了他的目的:让我来重塑捕风者的故事和形象。我不得不承认,与我虚构的故事相比,这个故事显然更复杂,更离奇而又更真实。潘教授的父亲潘老等五个人在半个世纪后,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依然言之凿凿地向我提供了相同的内容,相同的程度犹同己出。这在我的经历中是第一次,是例外。所以,我也例外地对它的真实性有了足够的信任和坦然。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将条件尽可能简化,压缩成抽象的逻辑,但并不因此而损失事物的生动性,因为逻辑自有其形象感,就看你如何认识和呈现,麦家就正向着目标一步一步走近——这是一条狭路,也是被他自己限制的,但正因为狭,于是直向纵深处,就像刀锋。   ——著名作家 王安忆   《风声》是“密室小说”的变种,也是惊险的逃逸魔术,它有强大的叙事力量,我们屏住呼吸,看一个人在重重锁链下凭智力和信念完成他的职责。因此,这终究是一部关于凡人与超人的小说,是人类意志的悲歌。   ——著名文学评论家 李敬泽   麦家的小说,书写的是一种人性和智慧的深渊景象。他善于在极度封闭的空间里,用坚固的细节、严密的逻辑、迷宫般的叙事来为一个故事敞开丰富的可能性。从《暗算》到《风声》,麦家像一个出色的精神侦探,层层推进,步步为营,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去探测人心,在故事貌似停止的地方去发现奇迹。他在一种惊心动魄的心智较量中,为人性那无法量度的边界下了绵密的注脚。我相信,这种有写作难度的小说,对读者具有致命的阅读吸引力。   ——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有顺   从业二十年,很少有作品像《风声》一样让我震撼。它比《暗算》故事更完整,可读性更强,结构更严谨,把悬疑解密小说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资深出版人 袁杰伟   《风声》“透露”了英雄的逻辑,天才的故事,鬼魅的细节,妖魔的风影……当代中国谁还相信英雄、理想和天才?但在麦家的笔下和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感谢麦家能如此沉静淡然地给我们讲一堆心仪省人的家事、国事,故事读来实在过瘾!   ——著名经济学家、民生银行董事 陈建   现实生活太硬梆梆了,所以我一直鼓励自己读一些文艺书,是窒息中喘口气的感觉。当然,像《风声》这样精彩的小说太难读到了,这绝对是一部超级悬疑解密小说,到处是陷阱、迷宫,即使你能神机妙算也难免失算。   ——著名企业家 陈金明《人民文学》杂志卷首推荐  编辑部的几位同事传看了这部作品,每个人都读到深夜,都是一口气读完。现在的小说,很难让我们这些职业文学读者拿起来、放不下,但《风声》是放不下的,我们紧紧追随着人物的命运,感受到迫切的阅读热情……它以生死攸关的悬疑因另我们穿越一座封闭的迷宫……那个“他或她”渐渐从迷雾中显现出来,“他或她”具有强大的智力、坚不可摧的信念和超凡意志——我们和麦家一样,被一个人所可能达到的高度所震撼,所感动,我们心驰神往。

内容概要

麦家,男,1964年生于浙江富阳。从军17年,辗转七个省市。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创作系;1997年转业,定居成都,现供职于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1986年开始写作,著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等150余万字。作品曾多次获奖。《解密》被中国小说学会评定为“2002年中国长篇小说”第一名;中篇小说《陈华南笔记本》获新加坡“华语文学奖”;电视剧《地下的天空》(编剧)获第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剧”等。

书籍目录

上部 东风
下部 西风
外部 静风

编辑推荐

  06年看《暗算》上瘾!07年看《风声》过瘾!《人民文学》60年的纪录为《风声》而破!《风声》是本年度最智慧,最惊心的小说!2007年10月隆重推出!著名作家王安忆、著名经济学家陈建、资深出版人袁杰伟等联手推荐。《暗算》里的人物都死了,怎么还会有第二部?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我只能笼统地回答:生活是最优秀的小说家,我不过是中了六合彩而已——六合彩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麦家  《人民文学》杂志卷首推荐:编辑部的几位同事传看了这部作品,每个人都读到深夜,都是一口气读完。现在的小说,很难让我们这些职业文学读者拿起来、放不下,但《风声》是放不下的,我们紧紧追随着人物的命运,感受到迫切的阅读热情……它以生死攸关的悬疑因另我们穿越一座封闭的迷宫……那个“他或她”渐渐从迷雾中显现出来,“他或她”具有强大的智力、坚不可摧的信念和超凡意志——我们和麦家一样,被一个人所可能达到的高度所震撼,所感动,我们心驰神往。★整本刊出,《人民文学》60年来未它首开纪录。★本年度最震撼出版界、最轰动文坛的卓越之作。★欲罢不能的悬疑,不容错过的解密。

作者简介

《暗算》发表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人对剧中的人和事对号入座,正当作者备感费解之时,一位老教授的来访向他揭开了一段尘封六十六年的秘密,原来《暗算》真有原型,暗合了比小说精彩千百倍的真实的历史!面对如此感人肺腑而又悬疑迭起的故事,身为一个作家,麦家岂能放过?于是便有了《风声》,它并非是暗算的简单延续,而是对一段历史的精彩演绎,是对《暗算》的升华,是向那些无名英雄致敬,更为作者了却了一段传奇性的缘分!

图书封面


 风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0条)

  •     先看书中细节:1。王田香和肥田讨论过这件事,为什么晓梦看玉姐是“含情脉脉“,“难道她们是单性恋“(书中原话)2。晚年晓梦留着玉姐的遗物中有什么?有这个,有那个,还有头发!什么人的头发值得你终身收藏?3。晓梦因为“那个“原因,不肯结婚,最后竟然嫁给玉姐的哥哥。我不知道这个貌合神离的婚姻里是谁骗谁多一点,一个为了地下事业,一个是不是爱屋及乌?如果这是个小说,为了虚构的人物的所谓私人秘密,作者竟然不把故事说圆?以至结尾处文字处处受制。觉得电影比原著好,可能是因为电影更畅快,有些台词不讲,眼神已经满溢。窃听器被拔掉,发生的事情,天知,地知,她知,她知。最后,我终于明白“同志“一词的由来。
  •     一开始我想给一个“还行”的评价,后来觉得小说写得确实比电影拍的要好得多了,就觉得还是可以“推荐”一下。我想,无论谁的回忆是真实的,他们都是这个国家的英雄。小的时候,以为这个世界非白即黑,慢慢长大,发现其实绝大多数时候这个世界是灰色的。如同作为儿子,他不想也无法去判断父母的对错,我们作为后人,其实往往也无须去判断前人,更无须让他们的恩怨,成了今天的恩怨。很多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当所有的见证者都已经作古,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聊聊现在,聊聊以后。在这个灰色的世界里,我还是希望有朝一日,去那座美丽的小岛像去上海一样轻松平常。
  •     先看电影后看书。茅盾文学奖啊,我不能再相信你了。只能说是一个故事。喜欢解密,看到后来,看明白了麦家不肯说的秘密,关于李宁玉如何使顾小梦传出去的,是利用肥原对顾小梦做的事情的可恶,骟动顾小梦自己去出于报复的心理去做的这件事。顾小梦为什么后来杀肥原,不需说,也知道了。麦家啊,你真的是太让顾老失望了,有你这么保守秘密的吗?我晕。

精彩短评 (总计87条)

  •     麦家的书
  •     天亮很久还没睡着党表示:...
    也不知道有什么好说的了
  •     真是神速啊 正版的,很满意 谢谢!
  •     抹去灰尘,历史的盒子或许还上了锁;打开记忆,过往的棱角或许看不尽。情节紧凑,气氛紧张,迷茫在整栋别墅的诡异与恐怖,猜忌与算盘。虽然个人并不是十分欣赏麦家的文字,却对这个故事的抽丝剥茧赞叹。潘老一个人的历史只是他愿意相信的历史,顾小梦记得的故事也只是上了年岁的故事,其中是否添加了主观因素不得而知,记忆本就是参杂了爱恨情仇不同情感的混合品。没人能够完全指出谁在撒谎,记忆本就是个谎言。也或许是这不知何处而来的动荡风声,西风东风不知该往何处摇摆,左右前后循环着窥探真相,才让这本书变得更有味道起来吧。
  •     09年因为太过喜爱电影《风声》,而用手机读了此书,其实是不算过瘾的。
  •     比电影更真实,好看!!!
  •     我看过fingersimith,书和电视都看过。不过这个没有对比性,毕竟figersimith的时代背景和所要表达的东西不同。而且人作者是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研究的专家(不是砖家),不比故事,就是文法和描写上也要强一个宇宙级,哪能这么比的
  •     我希望这个故事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作者对顾小梦所谓的“保守秘密”未免太下作。
  •     重读。李宁玉梳头让我想起了自梳。
  •     先看电影再看的书。 电影改动很多,不过两者同样精彩
  •     好会讲故事
  •     刺激,每个人物形象都太丰满了。
  •     电影要更好看
  •     内容不错,适合休闲时看
  •     嗯 其实我没有看得太懂
  •     2017.1.3《风声》 麦家 一直都喜欢谍战系列的历史感深重的题材,多年前的电影印象深刻,所以翻出来看,原作看起来更加诡谲,生死攸关的细节和电影描述的完全不同,电影靠视觉听觉的刺激让你沉浸,小说的描述让人觉得紧迫气氛逼人,更甚。
  •        我看到很多人都说了顾小梦和李宁玉的关系。不过有一点有自己的观点,不少人认为顾小梦杀肥源是应为肥源侵犯了她,但我觉得不是。杀肥源是为了给李宁玉报仇。
       首先,肥源虽然被砍成了几块,但是他们一家都是被毒死的,和李宁玉的最后死法一样!只有肥源死后还被分尸,而且尸体是被人带到另一个地方,然后再分尸。我觉得分尸的人可能是顾小梦,作为警校毕业又在美国受过训的特工顾小梦绝对有这个胆量。她分肥源的尸体就是要泄愤。
       再次,顾小梦在承认自己雇人杀肥源的时候,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可见她对肥源恨之入骨,但是从肥源的性格分析来看,肥源并不是太贪恋美色,何况顾小梦的来头不小。而且顾小梦在关键时候帮肥源解开了小草的密码,肥源对顾小梦已经十分的信任,最后只放过了她和王田香,所以她恨肥源是应为李宁玉的死。
       最后我还想赞美下李宁玉的智慧,她最后的这个局可以说非常厉害,其实不仅帮她自己传递了情报,也保护了小梦,让她取得了肥源的信任,肥源事后放过了小梦,小梦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安全不少。所以不仅是小梦帮了李宁玉,李宁玉也在尽最后的力气帮助顾小梦。以顾小梦的聪明后来不会没发现这一点。
      我觉得这个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很多情节是暗写的,要自己体会。还有没有动不动就上升到爱国的高度,这是比电影好的地方。
  •     趣50th。不为人知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果记叙者出于各种原因发错了声,真相便会隐于历史洪流之中。还有,前半段的推理有点像猜疑链,最难懂的就是人心啊。
  •     看了电影,向看看原著
  •     麦家的文笔实在太差了,人物刻画,情节渲染都非常不给力,上不了台面
  •        故事主要分为两部分,《东风》和《西风》看完《东风》感觉一切都水落石出了,便不免对下部的《西风》越发好奇和期待,于是一口气读了下去。果然没有让人失望,真正精彩的故事是从《西风》开始的。
       作者让两个人叙述了同一段历史,可却有着不一样的真相。潘老对故事真相的隐瞒,导致了顾老出面最终解密。潘老的讲述为何能使顾小梦如此愤怒呢?就像她自己说的“你认为我想抢功劳?我要想抢功劳会来台湾吗?应该留在大陆当英雄才是”而她现在找到作者,澄清真相,可能是她对潘老对自己的欺骗怀恨在心,恨他隐瞒了事实。其实我更认为她的气愤,是因潘老在故事里忽略了她,而这个故事,是属于她和李宁玉的。
       她和李宁玉,旁人看来,亲如姐妹,可我认为,若形容成姐妹情谊,不免轻薄了这份情深。
       当顾老说了自己进入译电科的经过,作者说,你就是这样认识了了李宁玉? 而顾老却说,何止是认识哦。单单这一句就似有千言万语欲说却无从开口。而后又以“像一对冤家”来形容她们最初的相识,不免显得暧昧。
       她们的暧昧,别人也是看在眼里的。在《东风》中写到“王田香发现顾小梦对李宁玉特别好,当面和背后都在护着她:"尤其是刚才,喝多了酒后,看李宁玉的目光都含情脉脉的,很暧昧。"”即使是这暧昧 ,也是点到为止,再没有赘述。
       后来在《西风》中,顾老发现自己也被李宁玉陷害后,真的是对她有恨,恨她不顾情谊陷自己与危险之中,后又被李要挟,帮助保守秘密。这段其实是很有意思的,虽然是恨,可是从她的语气中可以发现,她对李的冷静和缜密的思维其实是带有敬佩的,同为谍务工作者,这样的智斗倒显有惺惺相惜的意味。可各自立场不同,各有把柄于对方手上,关乎生死,关乎民族命运,一切都要小心翼翼。
       拔掉窃听器的那晚以及李准备就义的那晚,到底发生了什么,李宁玉对顾小梦到底说了什么,除了顾小梦,没人知道,而顾小梦不想让人知道的事,便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不过就像是顾的儿子所说的那样,我也不信顾小梦答应在李死后还冒险为其传出情报,就是被她的眼泪和长跪不起打动了特务们都不会有的恻隐之心。但可以肯定,李宁玉是多么多么信任顾小梦。而这信任又源于什么呢?不会是凭自己手中握有顾氏父女的身份秘密吧。
       至于顾小梦最后嫁给了李的哥哥,一个身份与自己对立的人,不过是爱屋及乌吧。潘老因组织的要求,用婚姻作手段打入GMD的内部。同样也是欺骗,可这里与顾小梦相比,显得冷酷无情。其实潘老最后根本无需隐瞒这份婚姻的目的,作为谍务人员,任何手段都不是可耻的,相反,为组织获取情报那是牺牲。而他偏偏隐瞒掉了关于顾小梦的一切,其实是他无法接受,一个女人答应嫁给自己的理由,不是喜欢着自己,而是爱着自己的妹妹。这对任何男人来说,都是无法启齿的。
       虽然真相已知故事基本明朗,可仍有很多疑问的地方。其实这个故事的讲述就像这个故事本身一样,充满了疑问与顾忌。那些叙述者不想说的,或是无法说出口的,以及作者答应不说的,就像是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一样,让读者自己去想她的美吧。
       那个故事里最有血有肉,最敢爱敢恨的是顾小梦,一个已入暮年的老人,对她爱人的怀念: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和一把断齿的破梳子、一支钢笔(白色笔帽)、一支唇膏、两只药丸、三块银元等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甚至还有一绺头发。就那样静静地收进精致的盒子,永存心内,相伴一生。
       看完故事我不得不惊叹于那特殊的年代里这两个特殊身份的人的那份隐晦的爱情。
      
  •     无味儿
  •     01/2017。
  •     早期看电影的时候就觉得电影演的不错,但是看了书觉得书讲得更好,至少写出了国民党在其中的作用,我们很多时候都刻意把光环加载在共产党员的身上,但真的是书的设定更合情合理!这本也算是我看过麦家的书写得比较简洁紧凑的了。
  •       风声,麦家,浙江文艺出版社。第二次看麦家的小说,并且是一个比较长篇的,与之前的暗算有些不一样,书封一如既往的张扬,说是人民文学全篇刊登,在看过卢梭的作品后,看看比较白话的小说,也算是一种休息吧,就买了翻看了。小说的内容不用多说,并且也拍成了电影,仿佛电影比小说更热,毕竟电影的投资达到多少多少万,而小说只是作家一个人累积的过程,比较累,但也可容纳更多的内容。还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就几个,结局更是出人意料,这就是噱头,共产党、国民党、伪军、日本人,几股势力交加在一起,又经过多少年的岁月酝酿,不仅让人雾里看花,也让人云中望月,谜底仿佛就在眼前手下,但总是伸手抓不到。孰真孰假,谁也不知道,因为一切的一切,最后都要毁灭了,丢掉了。可能这样的情景更适合于拍部电影吧,就如暗算拍成电视就挺不错的。
  •     小说比电影更加让我感慨。
  •     质量还好,看完了再来说说。
  •       早早就借了,但是一直没有看进去。终于花时间看完了,觉得一般,特别是前半部,絮絮叨叨,人物也都傻呵呵的。
      等看到后面,美制喷气式飞机,出云号航母,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再说,就算是赤城,加贺来了,1937年的日本海军也拿不出127架飞机来空袭,就算空袭了,以那时的双翼机根本就阻不断20万大军的后防。麦家的军事常识是在太逊了。
      
      今年日本22DH新舰命名为出云,牵动了很多中国人敏感的神经,难道说好多人是看风声看的,以为出云是什么主力航母,而不知道出云是一艘1937年就已经老掉牙的旧式巡防舰?
  •     比电影有更深刻的层次,我也喜欢这样的结构,用严肃文学的手法去讲一个悬疑的故事,还能带来思考,其实并不简单。
  •     第一部分《东风》就是换了人物名字的《暗算•捕风者》,我心说作者是黔驴技穷了吗?耐着性子看到第二部分《西风》,才知道是作者在弥补《捕风者》的逻辑漏洞,试图在更高智慧层次布置杀阵,主角除了习惯性小动作不如钱之江转佛珠淡定洒脱,总体而言更加“智而近为妖”。非常精彩的悬疑小说,虚虚实实的写法很能以假乱真。同名电影没采用这个蓝本反而自创了个新故事,非常可惜,智慧层次低了好多。
  •     周迅、李冰冰,绝了。其他人有些脸谱化
  •     各种可能都有,一次又一次给出解释,然后又由另一个人口中推翻。巧妙。而更让人沉思的是,这一切,可能在几十年前,真的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是小说的桥段,而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真实的,以鲜血生命来铺就的历史。
  •       《风声》(麦家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自电视剧《暗算》走红之后,麦家的《风声》又被拍成电影,这让这部小说获得了大众的眼光关注,成为一种现象,然而与文学并无太大的关系。《风声》表面上非常精彩,悬念迭起的故事,到底谁是敌人要找的“老鬼”?确实不看到最后,根本无法得出结论。而且作者明显模仿了日本电影《罗生门》的创意,让各种人物针对一件事情讲述不同的看法,在故弄玄虚的花招之后,成为不少评论家的盘中大餐,极度的赞美,极度的好评。《风声》具有可读性,这毫无疑问。但比较花巧的叙事结构并不能掩盖整个故事的苍白无力,细究起来,小说里的很多重要情节都无法自圆其说。作者越是写得煞有其事,不断穿插作者的采访,读者越是觉得生编硬造。
  •       怎么都没想到这个故事会是真的
      一直都喜欢自己看书画面感极强的这个特点
      满脑子都是周迅李冰冰和黄晓明的样子
      
      历史永远都是向前走着的 大踏步地踩着鲜血和人骨 所以也举步维艰
      伴着无数战争和牺牲成长起来的民族 仿佛也也总是会被另一个民族用战争和牺牲替代
      可所谓风起云涌?
  •       麦家的东西果然应该倒着看——我是说,按照出版的年份,从最新的《风语》看起,然后是《风声》,然后是《暗算》。这样我们很聪明地降低了期望值,就会看得比较开心了。尤其是当我看《风声》的时候,是抱着一种特别不好的期望。因为我看过电影了,那个传说中的老鬼是谁对我来说不算什么秘密了。你知道这种记忆很难抹去的,因为它就是一个名字,牢牢的横亘在你脑子里。
      于是我还是很感谢电影的编剧的,改的真好,让再拿出原著来看的我多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当然我也可以说他改得不好,原著里所有说得通的桥段都没了,变成不可理喻的唱戏啦,内衣啦,乱七八糟,各种诡异。还有不知道为什么顾小梦要变成顾晓梦。更奇怪的是李宁玉莫名其妙地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天体物理系毕业了,因为我自己是弄这个大学申请的于是我特别敏感。为毛是天体物理系?为毛是宾大?可能人家只是觉得这个比较高级,仅此而已,我在想宾大到底有没有这种系,这种系出来的明显该去武器部而不是伪军的小科长,这些明显是些狗屁不通的多此一举嘛。
      啊哟。跑题了。我们明显要讨论书嘛。
      闲的蛋疼搜索一下顾小梦这个名字,有人煞有其事地把她做了政协委员的儿子拿出来八卦了一番。让人不得不感叹,麦家,你真是太牛X了。
      小学的时候学鲁迅的《少年闰土》,老师们总爱出这样莫名其妙得选择题:文章中的“我”是谁?必定有一个脑残的选项岿然不动的屹立在那里,“鲁迅”。很多似曾相识的记忆,比如说老家的祝福,比如说绍兴的山山水水,这种半真半假的东西经常给人造成一种错觉。
      这就是作家想要的。
      可这不是我想要的。还是混混沌沌地看,会比较好一点。
  •     书比电影精彩很多 跌宕起伏
  •       看了三遍电影,但是从未看过小说。因为一直对麦家的作品很喜欢,最近过年期间,又把《风声》翻出来看,原来是两个一样的内核,但是不同韵味的故事。电影画面感、情节感很强,但是最后的主旋律上升的很明显,但是这部小说中,又抑扬顿挫,最后还会自我颠覆。一直很佩服麦家写作的心机,从《解密》的起承转合,到《暗算》的听风看风捕风,这《风声》的东风西风静风,麦家每一次的写作都很用力,他不是以辞藻取胜的作家,但是他的结构和细致的内容,一直都是中国作家中很难得一见的。
  •       合上书已是凌晨二点,时间过得很快。  麦家是一个诚恳、认真的作家。他对小说有种非凡的掌控力。语言的裁剪,结构的布局都很出色。诚然好的作品在于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否定形式。麦家可贵之处在于两者都把握得很好。他端上来的这盘名为“风声”的菜不仅原汁原味(内容)而且色彩缤纷(形式)。想象一下如果这菜卖相不好,食欲顿减三分矣。    这本书用“好戏在后面”来形容真是非常恰当.我喜欢看书,但尽限于会计书籍,我一向甚少买书。一则手上没余钱.说到这有人有意见了,你只要想买怎么会没余钱?所言极是。节衣缩食也未尝不可。但买书这件事根本说不上什么。买书数量多少与读书质量好坏可以说不搭界。当初在购买之时,看到有尝鲜者的评论说完全就是抄袭钱之江那个案例,我还半信半疑,当我拿到手开始阅读之时,才发现原来书的第一个部分真的是完全一致,就连检查他们是不是地下党的方式方法都是一样的,真的让人看起来很无趣,但是我还是坚持着看了下去,后来对于当事人身世的查证和探求以及对事实再分析再剖析再还原,让人的兴趣一下子就爆发出来,结果后面的两部分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可能这不算是新颖的方法,但是足够吸引我,这就足够了,所以给这本书5星评分。
  •     从电影那边过来的,可能还是不是太喜欢这样的写作风格吧,感觉一般。
  •     作者已经没别的内容了,一个故事搞来搞去
  •       读了楼上已经有读者评论的同志情节,我也非常赞同这点。电影的风声中间有些浅浅的暧昧情节,很含蓄,并没有表达太多意思。
         小说<<风声>>不同,分东风和西风,东风貌似是潘老的讲述外加作者的想象,里面提到了单性恋这个词,通过王田香的猜测,虽然不能说明顾小梦和李宁玉有什么,至少我们看出顾小梦对李宁玉好的程度。电影里也就反应出了东风里想要表达的这种暧昧。而我认为暗示两人的关系的是西风里由老人顾小梦讲述的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表面上看是两个朋友撕破真面目反目为敌,实际上是一对恋人发现相互背叛后的爱与恨。
         可疑之处一,顾老在故事里把李宁玉说成一个城府极深,背叛她友谊甚至模仿她笔迹意图陷害她的可恶敌人,早应该是恨之入骨,她却珍藏了她的遗物那么多年,最意味深长的就是那缕青丝,如同已经有人评价过,如果仅仅是朋友,还不至于珍藏对方的头发,更何况发现竟是欺骗自己的中共卧底,只有可能两人不同寻常的关系才使顾小梦恨之但依然爱之。
         可疑之处二,东风和西风都有提到顾小梦为李宁玉挺身而出的情节,特别在西风顾小梦自己的故事里,死护李宁玉不让她丈夫打她,怎么看都有点小t心态。虽然后来一直强调她们俩是为了各自的任务才相互接近,但也能体会到两人是真心被对方吸引,顾小梦出生富贵,任性泼辣,李宁玉冷若冰霜,两人能成为普通朋友就算不错,两人都声称没有爱人,顾小梦有个逢场作戏的男友,明明已经在逢场作戏了,还每回拉上李宁玉,李宁玉有个假老公。两个女人成天搅在一起,到底有多少是因为任务的关系?
         可疑之处三,顾小梦发现了李宁玉的秘密,这个发现差点活活气死她,李宁玉竟然模仿她的笔迹给中共传消息!面对李宁玉对自己的如此所作所为,她没有去揭发她,据顾小梦自己说是李宁玉死活抱住她不放她走,而且后来还察觉到她是军统卧底的秘密才没有去揭发她。但这些说辞都有些牵强,凭顾小梦手上的证据,而且顾小梦是最被排除嫌疑的人,这点东西风都有提到,李宁玉在巧舌如簧在日伪面前也无法抵赖,唯一解释就是顾小梦爱李宁玉,哪怕这个爱人如此背叛自己,生死关头,她不希望她出事。当然,恨是一定的,所以才有后来李宁玉找顾小梦半夜长谈,作者只是简单的说是李宁玉换着法子游说顾小梦。人之常情,如果两人关系仅朋友而已,这件事根本无法平息,信任与背叛,特别对顾小梦这样爱憎分明的人。
         可疑之处四,顾小梦最后冒死传消息,李宁玉已经牺牲,顾老三
      言两语讲了李宁玉怎么设计自己的死亡,她又怎么简单的传出消息。老人也许是不愿意太多的提及,其实心里很痛,可作为军统的她和作为共党的她本就是势不两立的两方,她这样做等于去救共产党,她把传消息说的简单,谁都知道任何一个小动作都是极其危险的事,她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真正的动机。她说是李宁玉跪着求她,她同情她,作者后来专门提到了,“那是一群不相信眼泪的人”,作为间谍,必须会隐藏自己的感情,顾小梦受过专业的训练,不会不懂这点,在她发现李宁玉是老鬼后满怀悲恨却依然没有露出丝毫破绽足以见她的功底。被人一把鼻涕一把泪跪着求情就甘愿把自己的性命甚至可能连累一样特殊身份的家人全都搭上去。如果这是心爱的人最后的遗愿,那顾小梦的这些举动就能说通,爱她胜过一切。而且我们看出来后面的故事发展全都由李宁玉事前安排好了一切。顾小梦顺着她的计划一步一步去完成而已。
         既然那群人能隐藏自己的感情,顾老当然也能轻易的对作者隐藏她对李宁玉的感情。毕竟顾老的身份比普通间谍还要特殊一点。不管怎样,她的话中流露出不少的恨意,更像是恋人对恋人的那种恨,耐人寻味。
         可疑之处五,顾小梦后来嫁给了李宁玉的假丈夫,也是李宁玉的哥哥潘老,明明知道潘老是个共党,就算说他是假弃共投国,但为什么偏偏是李宁玉的哥哥,难道在她早喜欢他,根本站不住脚。作为我们同类人就能想到,当自己心爱的人离去了,她的亲人你也想接近,就像一种寄托,从另一个人身上找到她曾经的影子。不过后来顾老发现潘老又是另一个中共卧底时,那种打击简直是致命。
         当然,文章大部分是靠潘老和顾老的回忆,所以李宁玉更多的是侧面描写,她的情感倾向比较模糊,就她本身的个性看不像一个会为完成任务去出卖感情的人,也不是轻易动情的人,特别对于她的身份而言,最后她把自己的性命以及比性命还重的信息全押在顾小梦身上,足见她对顾小梦的信任程度,一般的闺蜜很难达到这点,更何况顾小梦还是军统的卧底,前面提到国共已经交恶,她们实际上是敌人。侧面暗示了李宁玉对顾小梦的情感。
       东风有写她和顾小梦的对话录音,他们被怀疑的时候顾小梦转眼就对她把吴国志给卖了,根本不像一个深藏不露的间谍,李宁玉表现的仿佛顾小梦理所当然就应该这么对她。两个人的关系要怎样才会有这样的情形?何况东风讲述者是潘老,要么是他的意思,要么是作者的意思,他们都察觉了这两个女人关系非同寻常,才托王田香的口两次提到两个人的关系。
         两人的关系不是小说的重点,所以作者在描述这个的时候大部分用的都是暗示,特别是顾老人回忆抚摸李宁玉遗物的细节描写,还有言辞中的丝丝恨意,已经很明显了。但毕竟小说要对大众的口味,也要尊重不能说的秘密,有些事就这么算了吧。
         顾老还有一个秘密应该是被肥原强占过,不然为什么除了顾小梦,其他人都失踪了?明显是因为她跟肥原的什么交易才保住了一命,而后来买杀手痛杀肥原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也是为自己心爱的人报仇。
  •     怎么说,仿史实?静风又何必反复强调絮絮叨叨真有其事。小说家言,半信半疑,这才是特务斗争
  •     比电影好
  •     电影是很好的电影 小说也不错
  •     2017第一本,拨开迷雾人物刻画幽暗神秘,情节设置曲径通幽,一口气看完。东风西风都没关系,风声总会露出马脚。
  •       不管怎样,作者都把地点设定在西湖边上。开始对西湖周边景点的描写复现了西湖穿越千年的魅力,同时也罩上一层恐怖诡秘的色彩。我去过西湖,是阴雨天的傍晚,所以当我看到这些描述,我的脑子里立马出现那些场景。作者在后来对肥原的另传让我一度很是纠结。他在小说里是那么一个必须让人痛恨鄙夷的角色,但他却为避免西湖于战乱出了实实在在的一份力:他说通了松井,在轰炸杭州的时候沿着西湖画了一个保护圈,就像孙悟空给唐僧画的那个一样,真的保住了西湖。这种功过要我把他摆在哪一边呢?作者写下这些的时候对肥原是怎么把控的?一个刽子手?纳粹?还是西湖的大恩人?
  •       发现麦加的每本小说写得都跟纪实文学似的。很悬疑是不,告诉你答案,李宁玉是gcd派去的特务,顾小梦是gmd派去的特务,电影是瞎编的。
      …………………………………………………………………………………………………………………………………………………………………………
  •     是我前一阵子读的书,我忘记了为什么把书下载下来读,大概是脑热突然想起来《风声》这个电影,所以来读的。这种小说一读挺带劲的,就让你纳闷啊纳闷啊,直到谜底揭开。还有,这开头作者写的,怎么又是一位老者啊,什么教授真人啦,感觉像是在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呢。我很怀疑啊
  •     这本书是主要还是每天上下班的时候在地铁上看的,前半本看得真的没多大感觉,从150页以后感觉故事才正式进入高潮,很多东西陆续浮出水面,引人入胜,很不错
  •     谍战小说,好看
  •     看了电影再来看书,前面部分很紧张刺激,心情一直跟着故事情节在波动起伏,最后知道结果的时候也是落下了大石,不过后半部分有点无聊 差点看不下去啊
  •     很久以前读的
  •       这场游戏实在太有趣了,人就是这样的动物,没有人可以完全看透除了自己外的任何一个人。所以说不要相信任何人,因为没有人可以相信。  解放战争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可是那十几年的战争中所发生的一切又有多少人知道了,为了胜利革命前辈们实在是牺牲太多。如今的和平都是建在他们的尸骨之上的,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       我是先看的电影。没顾上玩推理,一看演员表第一个是周迅也就知道老鬼是她演的了。
      
      熬了一通宵,天亮了睡一觉,起来再加一个中午,看完了原著。很可惜也没推理成,因为提前被剧透了。我只能安安静静看作者讲故事不乱猜了——这反而有助于专心看故事。
      
      原著和电影不好做比较,因为两者要表达的不像是完全一样的东西。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做的很成功,顾晓梦的遗言不知把多少人感动的稀里哗啦的。原著表面上讲的和表面上隐瞒不说的还有真正没说的,加起来足够的厚重。由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我觉得麦家想讲的,不单是一个慷慨悲壮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谍战故事。
      
      主要就说原著里的李宁玉和顾小梦。
      
      很多人也说了,顾是爱李的,我本以为更多的是脑补成分,在刚看完书的时候可能是没反应过来,也没仔细体会人物情感,觉得也没什么,以为不过是把电影里太刻意的暧昧转嫁到了原著上,而它本身太含蓄了。
      后来又看了别人写的书评,自己的头也都快想炸了,终于坚定的相信了顾是爱李的,并不是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那种。种种迹象都可表明,收藏遗物、舍身保护、含情脉脉的眼神、嫁给李的哥哥等等,别人说过的多了。麦家很有意思,关于这些关键细节几乎都是一笔带过,又说要替顾老保守一个秘密,给读者留足了补充的空间,留足了水面下的冰山,而这些,恰恰是不易发现的,比如我自己读书太马虎第一次都没注意到顾收藏的李的遗物里还有头发(惭愧)。但其实这一点就很不寻常了,伯牙可绝弦,可她顾小梦是什么人,可以舍得不要肚子里的孩子却舍不得李宁玉的头发?
      
      正是顾小梦可毅然决然的打掉孩子只身去台湾这一点我发现我被她大小姐的表象给弄得失去了判断力,全然相信了顾老的话,这本身就是个错误——她隐瞒的绝对比她说了的要多,要多得多。这样一个顾小梦,军统职业特工,去美国受过专业训练,相信她的能力和冷血程度本不会比李宁玉低太多,要不然也不会在大风大浪里活下来。她是属于“不相信眼泪”的那一群人里的,所以顾小梦说自己因同情帮李宁玉说不过去,我不是说那个“举手之劳”的帮助,而是在李已经死去后对顾毫无威胁的情况下,顾还是帮了李,甚至去看了老鳖,只为求证李没有白死。说她不爱她,我不信。
      
      再说顾小梦知道李用她的笔迹写字条的事情。按寻常逻辑,哪怕被朋友背叛很气愤,气愤到天旋地转也不是不可能的。可是,顾自己是特工,也早就知道李就是老鬼,她怎么会不知道仿别人笔迹是惯用伎俩,她自己也说了女人要仿男人的笔迹很难,那女人也就只有她了啊,平时本就走的近,不仿她的仿谁的,她早该料到这点,她一个可以利用假爱情作掩护的女人难道不知道友情也可以被利用吗?所以顾小梦不是天真的可以被背叛的友情击懵的人,而是她虽已料到却仍不愿相信李会陷害她,这让我甚至怀疑她们两个之间有更多的什么。原文写道“顾小梦像遭雷击一样,半天没有回过神来。她完全被击垮了,身不由己,稀里糊涂地瘫坐在地上……”……“顾小梦臭骂她,让她滚开。”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里李知道真相后是扇了顾一耳光,又扯顾的领子质问的,扯领子的动作有点暧昧,又打又扯的甚至让我觉得像是一个怨妇在质问背叛了她的爱人……可跟原著一比,就觉得电影在此处稍有失真,情感处理地有点过了,好像是故意让人想歪(尤其让我这种三观不正的人……说来惭愧),却不比原著有内涵。原著里顾让李滚开,愤怒是有,每个人愤怒的表现不一样不好说是扇你巴掌严重还是让你滚严重,而我觉得顾小梦此时更多的是恐惧,是不知所措。不知所措的是她原本也想帮李,至少不会去告发她,小的方面是私心,往大里说毕竟都是抗日嘛,但李没和她摊派,顾只好故生事端迷惑敌人,到吴志国假死顾觉得李跑不了了,她也只有表现出保持坚信李不是老鬼的态度了,可现在矛头指向了她,一边是李,一边自己的身份保密又成了问题,搞不好自己的老爸那条大鱼都会被牵扯出来,怎么办?还有恐惧,恐惧的是顾小梦发现李宁玉是个彻彻底底的魔鬼,冷静冷血的魔鬼,更让她恐惧的是,自己爱着这个魔鬼!这就是顾小梦为什么可以被李宁玉吃得死死的,永远玩不过李。动情是特工的大忌,所以顾小梦恐惧。还有更多的我是想不到的。她内心的复杂情绪,我体会不了百分之一。
      
      在我看来,顾对李的情感简直就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或许这其中还有母亲早逝的顾小梦有点恋母情结的关系(也许我这种想法又是从电影那里潜移默化来的……)。
      
      另一个当事人,聪明如李宁玉又怎么会没有一点察觉。看原著里顾小梦叙述的“我常说,她是南极的冰山,寸草不长,没有颜色,冷得冒气,没人去挨近她;我呢,哈哈,是南京的紫金山,修成公园了,热闹得很,什么人都围着我转……”这种口吻,简直像回忆初恋的女人。没法肯定李对顾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友情一定是有的,估计还有更多,李在决定自己以死创造机会让顾传递情报,还想了个万全之方保住顾小梦,还有那句什么我死了也不会忘记你之类的,言简意赅,顾小梦听得懂,算是安慰。还有一个细节和她俩人没什么关系,但是想起来确实有意思,就是李和潘老假扮不和睦的夫妻,借口是李“移情别恋”,潘打了李还是顾挡的,潘李分居后顾又是天天和李在一起……这借口啊……
      后来,后来李就那么走了,肥源是逼死李的直接凶手,这也是顾为什么要雇人杀肥源还要碎尸的原因。并不是有些人猜的顾被肥源强奸了,肥源不是没头没脑的人,即知顾的脾气和背景,说不上怕她至少不会如此放肆吧——他又没理由弄死顾,放她出来的后果他又不会不知道,他肥源还不至于做这种不划算的事。顾恨肥源,因为她爱李,换做是谁也不能忍受自己爱的人被一个畜生逼死了还检查她的全身吧!这种恨对顾来说应该远远甚于自己被强奸了吧。顾老不愿对“我”解释为何对肥源如此残暴,她只说“有些人一辈子都在试图努力忘掉一些事情,你去追问它是不道德的!”因为对李的深沉的爱讲不出,对肥源至深的恨也就无法解释给“我”了。
      
      我不敢想象李走后顾小梦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生活的,不再想了,差不多够了,就此打住吧。不读此书不懂爱,读罢也是空感慨。
      
      李焯雄写的《风声》歌词才是对李顾的最佳注脚。
      
      “若你看出 我那无形的伤痕
      你该懂我不光是好胜
      亦邪亦正 我会是谁的替身
      真作假时假当真
      
      说来遗憾 就算我有多坚忍
      若有似无有什么凭证
      半喜半悲 爱本来是双面刃
      是非由他们议论
      
      没半点风声 命运却留下指纹
      爱你却不能 过问
      别走漏风声 爱我比敌对残忍
      灿烂却是近黄昏
      
      若你看出 我那无形的伤痕
      你该懂我看你的眼神
      亦邪亦正 我会是谁的替身
      真作假时假当真
      
      没半点风声 命运却留下指纹
      爱你却不能 过问
      别走漏风声 爱我比敌对残忍
      灿烂却是近黄昏
      
      没半点风声 命运却留下指纹
      爱你却不能 过问
      别走漏风声 爱我比敌对残忍
      灿烂却是近黄昏”
      
      别走漏风声 爱你却比死更冷
      灿烂却是近黄昏”
      
      到此时我又有了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觉。
      
      感慨唏嘘而已。
      
      感谢作者的“用大脑写作”和虚构,最后向李宁玉顾小梦以及其他英雄们致敬。
      
  •     比电影精彩,但不值得买书来看,闲来打发时间看还是不错的
  •       风声的电影看了一些,也看了介绍,感觉还是不错的小说,故事情节煞是好看,买来有段时间了,一直没抽得出时间来看,今天终于老婆、儿子参加同学聚会去了,一个人在家看,从12点开始看,忘记了吃饭,到下午4点,解决战斗;
      
      小说的故事情节就是比电影好,描述细致多了,也紧凑,毕竟电影时间有限,只是看完之后,有个疑问,到底是李宁儿还是顾小梦将情报送出去的了?
      
      
      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李宁儿了死了,并且允许将遗书送出来,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已经告知其他人,出事了,小心点,换地方或者不开了吧。
      
      但是个人更倾向于顾小梦吧,毕竟顾小梦一开始就表现的太过于抢眼,而且也太取信与肥源,也是最有可能将情报送出去的,毕竟,如果我是肥原,你是老鬼的话,即使你死了,等个一天两天也不是问题。
      
      书中通过画画来传递情报,将小草的高低转换为莫斯码,有创意。
  •       穿插于想象与虚构的无比真实,不想分清楚歌颂的是英雄的深沉背负还是批判的人性的狡猾,见仁见智吧!
      作为一个故事来说,它的确吸引了我。
  •        看这样的一部小说,真的有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感觉,真的不敢确定这是作者在还原一个历史真相还是纯粹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里面的情节是那么跌宕起伏动人心弦,明明知道谁是老鬼可是还是愿意跟着情节做不同的猜想把每个人都怀疑一遍。不过艺术不就是来源于生活的吗?我宁愿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我相信新中国的历史是由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英雄和真相来谱写的。有很多李宁玉和顾小梦这样为了信仰坚守一切的英雄。如果没有这样一位执着的作家那么她们的故事和名字永远不会被后人熟知,留下的仅仅是墓地里的阵阵风声。故事虽然给我们留下很多的悬念但却也是高明之处,若是真的历史我希望能为顾老,潘老保存点秘密,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若仅仅是小说那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智慧和情节设置的巧妙。完整的结局不仅仅不会为这部小说添彩反而会将此书沦为一部二流的谍战作品。
       我特别喜欢小说外部静风中关于这些无名英雄的精彩解说:“有人说他们是一群神秘的人…………………他们生没有名字死没有归宿,也许只有这风知道,雨知道,他们的尸骨埋在何方。是啊,风知道,雨知道,他们甘愿把自己做过的一切和知道的一切都带进坟墓。但是共和国知道,共和国的山水和人民知道,坟墓里的主人是如何在瞬间改写了历史,又是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信念创造了历史,缔造了这浩浩江山……”
  •       风中听声,隐晦,神秘。我不知道,那座幽深的古堡里究竟隐藏着什么,那个年代的多少秘密都被埋在风中,为人所不知,遗憾于那一瞬的挣扎,究竟是否有轮回之说,让我们重回那里,风中之城。
      我惊讶于那个遥远年代的尔虞我诈和风声鹤唳。更惊叹于作者深究于市的一份坚韧执着。我一直觉得这个故事的确在整本书中是两次再现,不同的是两方不一致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深奥的历史之谜。可是,多少过去终究,已然成为了过去,再怎么评说都找不到了当年的痕迹。
      所以,轮回时,失去了回忆,就不要重来,免得落寞。可是还明明惦念当年的爱恨情仇,又怎能割舍啊。
      与电影不同,更多的是追求对文学的追逐和历史的探究,我们热衷于对历史进行着悬疑,却一直忘记,历史是为了惊醒我们的梦,不要继续彩排,我们需要一个宁静的地方来建立我们的天堂。梦已然释梦吧。
  •     麦家的《风声》,和电影《风声》差别很大,电影只是用了原著中的人名,各人物角色和结局都不同。总体来说原著更好,电影被改的推理漏洞太多。
  •     公司书籍
  •     特别好看,麦家的这本书比电影好看一倍。刚开始看东风,觉得跟一般特情小说一样,然而看完西风才觉得真是绝了,我是真的相信有这么一段往事存在!佩服李玲玉,也许正因为有她这样的人在,战争才会取得最后胜利吧,只有敬佩!
  •     民族危亡之际,唯有舍生取义,向英雄致敬。
  •     熬夜党表示:没什么好写的……
  •     私以为比电影半途抖出谜底要好得多
  •     看读完小说,看了很多评论,觉得你说的最符合我的想法。
  •     最后一部分有点多余了
  •     我d似乎总想“磨灭”别人的功绩,是什么样就什么样多好。
  •       情报是被卷在烟里有老鳖传给老汉,随后被敌人发现。那老鳖知不知道情报内容是什么?
      剧情发展应该是不知道的,那老鬼给老鳖的情报直接就是卷烟?老鳖原封不动就给了老汉?
      可是后面老鳖见到顾小梦的药丸后,明显是看了情报的,因为是直接打电话通知的老虎。
      如果前面老鳖看了群英会暴露的情报,他应该打电话给老虎,或者随后碰面的时候告诉他,因为老汉被捕,情报没有顺利传递呀!
  •     难得一见阿,半夜手机党表示,很短
  •       总的来说,麦家的这部《风声》保持了他一贯的水准,甚至在技巧上也更加圆熟,上部《东风》很作者化的一部分,而下部《西风》又反过来对上部进行了一次翻新,给人的印象无非是要造成伪现实,这点麦家是做到了。至于外部《静风》,给我的感觉总有点余赘感,无非是要完善小说里各人的背景,但如果舍弃它,其实也不伤害这部小说的。
  •       先看的电影,觉得挺恐怖的。一边看书一边回忆电影的情节,虽然小说没有电影那么直观,还是毛骨悚然,我晚上睡觉的时候要拿另外两本轻松愉快 的书压着这本书才睡的着觉。
      情节和电影不太一样。
      收获最大的是书中的那句话:急性子的人,情商高,但着急的时候智商会下降。想想确实如此。
      电影结尾顾小梦的旁白感动的我泪如雨下,但在书里并没有,看来是导演加的
  •     李宁玉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人,卧底,国家机器, 可是她不是一个有着感情的人类。
  •       自从在央视六套看了电影风声,以及见证了之后的谍战片的风潮,我就一直想看一下原著。书很早就买了,最近才看完,写得非常好。
      
      看这本书是不敢喘大气的,每一句话都似乎在暗示着什么,谁?!谁?才是老鬼?然而下一句话又都可能将之前的推断全部否定,吴金李顾谁是内奸?从头看到尾,谜团是拨开一层又出现一层,真想好像被雾掩盖了一般,好像扇开了一点,但是前方依旧迷雾重重,因为身在雾中,所以怎么也看不透。
      
      电影本身就已经很精彩了,而原著在我来看毫不逊色,可以说有别样的精彩。全书分为三篇:东风,西风,静风。抛开最后一篇算是交代故事背景的《静风》不谈,前两篇算是解密类型的。东风一开始塑造了一个完整的设迷到解密的局,而在西风里,可以说是将东风里看的让大家都心服口服的结局不完全推翻,给出了另外一个同样令人心服口服的结局。
      
      那么,谁是老鬼?
      
      说起来我是带着电影的印象看的书,所以一开始多少有些心安理得的完全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于是可以说对书中的顾小梦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那种情况下的收放自如,临危不惧,胆识过人,欲擒故纵的表现,让人在“她是老鬼”“她不是老鬼”之间虽然几度摇摆最后还是不得不站在“她不是老鬼”这一边,书中一开始有一个很明显的暗示,原作中那个日本军官叫肥原,说在顾小梦身上看到了两个人,一个是颐指气使,天不怕地不怕的大小姐,另一个是有勇有谋胆,识过人的老鬼。电影,其实走的就是这一条线,走到了原作核心的倒数第二层,顾小梦是老鬼。
      
      但顾小梦是老鬼?吴志国是老枪?
      
      那么原作中,对于老鬼的正面描写太少是出于老谋深算,还是另有其他?在书中,描写的重点一直放在李宁玉与吴志国的互咬上·,两人都一口咬定对方是老鬼,而且几度出现的相互推理与指责暗示,更是让人心惊胆战,我就一直在想这日本人也真不开窍,挑唆两个无辜的人斗了起来,老鬼自得其乐。到最后,逼得李宁玉服毒自尽,吴志国受刑而死。但翻开前书,丝毫看不到暗示,所以到最后,李宁玉是老鬼的真相才让我这个原来只知道电影的人大吃一惊。
      
      原作中只有老鬼,没有老枪,李宁玉是老鬼,顾小梦也是老鬼,但是国民党的“老鬼”。也就是说,书里还是有国民党这个势力出现的,但是估计电影为了简化和国情需要(你懂得),就让李宁玉单纯苦逼化,顾小梦红色化,吴志国不再酱油党。顾小梦是国民党方面安排在汪伪政府的间谍。
      
      于是,电影里最喜欢老鬼顾小梦,书里最喜欢老鬼李宁玉。
      
      李宁玉冷漠清高,而且的的确确是个厉害的卧底。每个人的字迹她都会,几度设局让别人都认为吴志国才是老鬼,在书中也一直处在暴露的边缘,每天每时都处在一个神经崩溃的边缘,但面对每次肥原的试探却又滴水不漏。上篇西风里,最后李宁玉自杀,为了将遗物中的情报传递出去,而下篇东风,李宁玉与顾小梦情同姐妹的两人彼此发现了对方的真实身份,最后是由顾小梦帮忙传递了情报。具体上下篇里有什么破绽还是请各位自行阅读。
      
      下片中,李宁玉在吴志国死后换成顾小梦的字迹来传情报,被顾小梦发现之后确定为老鬼,于是两人之间撕破了脸皮。可是顾小梦毕竟年轻,几番争吵之后,就被老鬼李宁玉识破了她的国民党身份。于是以此要挟帮忙传情报。就在顾小梦相助之下将情报防放置完毕,但却没有人来取时,李宁玉决定以生命来传情报,以清高的性格来挑战肥原,被打的浑身是血,最后制造被逼自杀的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宁玉在厕所里跪求顾小梦帮忙的场景,她知道她在求一个不能算是自己人的人帮忙,而且之前对方帮忙是因为在收到自己的威胁之下,所以,在自己决定以生命来传情报时,就是在以感情来赌一切,因为自己的存在才是牵制小梦的筹码,自己一死小梦就可以选择不帮忙的,而情感是老鬼在工作中最不能要的。可想而知,目睹了同志“老汉”在自己面前被敌人痛打,不仅为自己不暴露身份就已经焦头烂额了,还要想着怎样将关键情报传出去,当时已经被打散了的李宁玉跪求顾小梦时,那种失去一切的焦急与祈求才显得那样无力苍白与真实。她一直很精明,用头脑做事而且从未出现过纰漏,但最后不得不用情感作为最后的赌注,她赌的不是姐妹情谊,也不是嘴上说的联合抗日的大义,而是对顾小梦的直觉。或者说,是顾小梦自己说的,在知道李宁玉是老鬼之后,再看她的精明与绝望所产生的敬佩。
      
      李宁玉是为了不灭的信念,一方面在敌人面前高傲的梳着头发,冷眼以对,一面在顾小梦面前恩威并施,软磨硬套,一面是极坚强,一面是极脆弱。
      
      此书胜有两点,一是紧张的情节,二是细致的人物感情刻画。
      
      读此书需在很安静的时刻和地方。体会那种拽住你呼吸的紧张。
      
      嘘……安静……
      
  •     比暗算好看很多
  •     小说不错,氛围营造很棒,还要感谢制作精美电子书的网友
  •     比电影要精彩 那心理活动 啧啧啧……
  •     第一次看此类型小说,惊艳绝伦,故事娓娓道来,字句嚼去似乎无味,然而就像一汪深湖,真相沉溺在湖底,步步紧逼的时间与事件仿佛在湖面荡起涟漪,一丝丝一点点弥漫着,最终掀起巨浪。
  •     这种戏太难演,字里行间全是未知。身在虎穴,却毫无畏惧,可敬可嘉。
  •       “麦家的《风声》是《人民文学》杂志创刊58年第一次完整刊发的长篇小说,它具有强劲的叙事力量;它探索人的高度‘它塑造超凡脱俗的英雄;它以对人类意志的热烈肯定和丰沛的想象,为当代小说开辟了独特的精神向度。”这是《人民文学》对2007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风声》的获奖评语。
      在看麦家所写的原著前,我先看了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深受感动。这是一个正与邪斗智斗勇的故事,是一个舍生取义的故事,是一个同志间惺惺相惜的故事,也是一个有崇高精神内涵的故事。在汪伪政权时期,共产党人渗透了伪政府的情报机构,为了捉住内鬼——代号“老鬼”,日本长官武田长和伪政府的王处长合伙设计最终圈定了五个可疑分子。这五人在一个夜晚被共同圈禁在一栋小楼里,被要求配合揪出内鬼。这三男二女中有靠裙带关系当上伪军剿匪总队军机处处长的金生火、有与张司令关系密切的司令侍从官白小年,有战功赫赫的剿匪大队长吴志国,有情报处理能力强大的译电组组长李宁玉,有家世显赫、父亲与汪精卫关系修好的收发专员顾晓梦。被囚禁以后,武田长和王处长通过各种手段对他们进行测试,包括谈话、挑拨离间、测字迹、用接线人试探等等,同时还放出错误情报想在百草堂设伏对地下党组织一网打尽。故事就在这种危机四伏并关切到民族存亡的情况下展开……
      最终,真实情报成功传递避免了地下党组织的覆灭,而换来的代价是“老鬼”——顾晓梦的牺牲,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吴志国就是直接指挥她的“老枪”,而为了保全同志,她选择了自己顶,让吴志国报信。这部电影中展现出的同志之情、民族之情还有李宁玉和顾晓梦的姐妹之情都十分让人感动,我觉得最可贵的它对信仰的宣扬,外表上的顾晓梦是一个大户人家中娇生惯养的小姐,可她玩世不恭的笑容下是一颗连家人都不知道的赤诚的爱国之心,她就义以后的独白道出了她的心声:“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这段独白打动了很多人,也打动了我,我认为一部好的电影一方面能引人思考,一方面能打动人心,这与电影的内涵和思想有关,崇高的东西总能引起人的向往。
      这部电影整体看来比较流畅,明显的逻辑漏洞不多。主线比较清晰,有明线和暗线两条,明线是:计划揪出老鬼——互相谈话挑拨离间——笔迹试探后白小年自杀——设宴试探后锁定吴志国和顾晓梦——金生火自杀——试探李宁玉后排除其可能性——留下吴志国和顾晓梦互咬——吴志国被顾晓梦陷害而遭刑讯——顾晓梦被李宁玉揭发而被拷问(同时吴志国被救)——顾晓梦自杀(其他人出楼)。暗线:计划揪出老鬼——顾晓梦与吴志国通过秦腔确认同志——顾晓梦与吴志国故意互咬——顾晓梦与吴志国发生争斗(商量谁顶)——顾晓梦陷害吴志国(顾已决定自己牺牲)——顾晓梦让李宁玉揭发她(吴志国被救)——顾晓梦自杀(吴志国传出情报)。这两条线相互交叉,结合得十分完美,仔细思考几个环节和连接处并无不合理的地方,而且都很强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只是有一点疑问:为什么敌人没怀疑过出现两个甚至多个内鬼?这也是在书中有涉及到的。
      另外,故事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而情节也正是由此推动,人物的性格也正是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几次大的冲突场景很经典,如武田长对李宁玉进行审问时采用高端精密仪器对李宁玉的身体进行测量,作为一个传统女性的李宁玉心中已有自己的恋人却被迫遭受这样的耻辱,她的精神已经崩溃,也正是由此李宁玉被排除了内鬼的可能性,精神与肉体的两种挣扎将人物痛苦的内心和性格表现的很好。还有一个大冲突是李宁玉和顾晓梦的对峙,李宁玉发现了顾晓梦是内鬼后,内心的痛苦——一方面顾晓梦欺骗她的感情,一方面她恋人也欺骗她的感情,她感到了这种地下组织的可怕和人性的可怕。这一点在书中也有表现,不过写得更加残忍。特别感动我的是顾晓梦和吴志国互咬时用手指写字商量谁去牺牲的场景,顾晓梦和吴志国的眼中闪现着信仰的火焰和赴死的决心,顾晓梦的眼眶红了但她羸弱的身躯下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每个人看电影的角度和所思所想同个人的经历和性格有关,有人说它有着太多的商业噱头——如五大刑罚,也有人说它的教育洗脑成分太重。但我认为吸取其精华是最重要的,我喜欢这部电影,它在感动我的同时还让我看到了其宣扬的伟大信仰和崇高人格,至少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很难做到,而我们只能蒙受其精神光辉。
      在看了书之后,或许是受电影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似乎更偏爱电影一些。书和电影在很多方面有差异。首先是故事情节,李宁玉是大无畏的地下党人,顾晓梦是国民党的内应,里面的派别错综复杂。其次,书对李宁玉有着很深的刻画,李宁玉一方面沉着冷静、机智过人,有着极高的革命信仰和视死如归的勇气,一方面冷漠绝情、城府极深,亲情友情都可以拿来利用。而麦家对李宁玉最后自杀的场景的描写也让我吃惊和震撼,李宁玉对顾晓梦说,她今晚决定服毒自杀,将会用几种方式把情报传递出出去。这样有步骤地沉着冷静地计划自己的死亡让人后背凉飕飕的。
      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很有意思,第一部分麦家在潘老的讲述下塑造了革命者李宁玉的伟大形象,在第二部分又引出了顾晓梦这个尚在人世的重要见证人,由她解开了历史的谜中谜——李宁玉的情报是由她送出去的,潘老和李宁玉是两兄妹,同时也是顾晓梦的前任丈夫。历史逐渐浮出水面,也不再像大家看到的一般是一个单纯宣扬信仰的故事,而且还借顾晓梦的声音发出了疑问:那个年代的人心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英勇就义是善,那么三番五次地利用她,害她性命也是善吗?顾晓梦痛心于他们兄妹两对她的残忍欺骗,最终远走台湾,永不再见。
      在《风声》电影中,信仰是被历史歌颂的,一个个谜团揭开后仍然是单纯的。而书中,麦家给我们的是一层层的历史密云,揭开后留给我们读者自己的思考空间更大,也更深刻——这是一种对人性的思考,对战争时代(或其他时代)人性的扭曲可怖和非人性的折磨。人的可塑性实在很强,虽然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它是容易受到时代——政治、历史、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在历史上已经被多次证明了,如果人性的美和善被蒙蔽、被操纵、被奴役是很可怕的。我觉得如果李宁玉的心中有大爱,为民族之爱抛弃小爱,那么她并不是机器,她利用自身的判断力和理性做出决定,她仍然是一个人。如果她的行动仅仅是为了那些冰冷的口号,却并没有意识到她行为背后的意义以及信仰所能转化的物质形态,那么她是可悲的,只是这些我们并不能够看到究竟哪个是她的真实心灵写照,究竟什么是历史真相。
      我突然就想到了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它讲述了女大学生王佳芝冒充富家太太色诱汪伪政权的一名高管易先生,却因为爱上了而易先生导致了行动失败,组织覆灭的故事。如果进入电影来思考,王佳芝的行为实在令人费解,她是受过良好教育女大学生的同时还是进步话剧组织的成员,有着很好的革命背景,而她却在如此大是大非的立场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放走了民族敌人特务头子。我不想探讨王佳芝作为女人对情感的渴望和在乱世中寻求安稳的心态,我只是想到王佳芝的行为反应了两点;一是她并没有那种切肤之痛——没有骨肉至亲在战乱中丧生的痛苦经历,二是在当时战争烈焰熊熊、革命热潮奔涌的历史背景下,本应该所有人都有上阵杀敌的决心,而王佳芝的内心其实与整个时代和历史背景是抽离的,她的心并不属于这个时代,她的一步步行动是被卷进来的,或许也与自身思想启蒙有关,但并不是由自己已然成熟的思想体系指挥的。
      人的行为不能单纯地以如今的道德标准来评判,而应放置在当时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进行考量。时代如果是头野兽,那么时代中的人想必也不会太正常。(想到了一个红卫兵对其母亲的忏悔——文革时期曾经和父亲一起揭发母亲导致了母亲死亡。)
      
  •        虽然题材不同,但它突然让我想到《蝴蝶梦》的写作手法。同样用第三者的描述烘托出主人公的性格品质,起到以“实有”陪衬“虚无”的效果。更别致的是,由两位站在截然不同立场和看待事物角度的叙述者讲述同一件事,更丰满了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又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作者作为事件的聆听者、记录者,甚至实物见证者和再叙者,带给读者质地厚重的真实感。
       风声,像不像一位地下革命工作者的亡魂在窃窃私语?
       与《暗算》的一连串小故事比起来,更喜欢《风声》的完整性。还有麦家颇具功力、恰当好处的比喻。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正好“搔到痒处”:
      “五个人乘一辆日产双排越野车,在夜色的掩护下,像一个阴谋一样悄然潜入幽静的裘庄,穿过前院,来到后院,最后消失在久无人迹的西楼里,令这栋闹过血光之灾的空楼变得更加阴险可怖,像一把杀过人的刀落入一只杀过人的手里。”
      “肥原笑笑...对吴金李顾四人好言相问,‘你们谁是老鬼呢?吴金李顾四,你们谁是匪?’声音软软的,绵绵的,像一口浓痰。”
  •     即使到最后,真相依旧扑朔迷离。。。。
  •       都说原著比电影逻辑严密些,真的也就是严密“一些”。但是通过上部和下部,用两个角度来讲一个故事的方法还是挺有趣的。
  •     麦加可以称中国写侦探小说第一人,剧情很典型每个人都很聪明,为了国家利益不惜视死如归。
  •     严谨,语言有意思
  •     亦真亦假
  •     那你真应该去看看fingersimth,那个说故事的手法才叫一绝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