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儿之劫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劳儿之劫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7
ISBN:9787532736713
作者:[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页数:237页

章节摘录

  也知道下面这些:劳儿在十九岁那年遇到了麦克·理查逊,是学校放假的时候,一天早晨,在网球场。他二十五岁。他是T滨城附近大地产主的独生子。他无所事事。双方家长同意结婚。劳儿该是六个月前订的婚,婚礼要在秋季进行,劳儿刚刚辍学,她来到T滨城度假,正赶上市立娱乐场举办本季的盛大舞会。  塔佳娜不相信这著名的T滨城舞会对劳儿·瓦·施泰因的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塔佳娜将病因追溯得更早,甚至早于她们的友谊。它早就孵在那里,孵在劳儿·瓦·施泰因身上,因为一直有来自家庭、其后又来自学校的呵护关爱包围着她,才没有破壳而出。她说,在学校里,并且也不止她一个人这样想,劳儿的心就已经有些不在——她说:那儿。她给人印象是勉为其难地要做出某种样子却又随时会忘记该这样去做,而面对这样的烦恼她又能泰然处之。温柔与冷漠兼而有之,人们很快便发现,她从来没有表现出痛苦或伤心,从来没有看到她流出过一滴少女的泪。塔佳娜还说劳儿·瓦.施泰因长相漂亮,在学校里很抢手,尽管她像水一样从你的手中滑落,你从她身上抓住的那一点点东西也是值得做一番努力的。劳儿很风趣,爱开玩笑,也很细致,尽管她自己的一部分总是与你远离,与现在远离。远离到哪里呢?到少女之梦中吗?不是,塔佳娜说,不是,可以说还没有任何着落,正是这样,没有任何着落。是不是心不在焉呢?塔佳娜倒倾向于认为,也许实际上劳儿‘瓦’施泰因的心就是不在——她说:那儿。心有所系,是大概要来到的,可是她,她没有经历到。是的,看来在劳儿身上,是感情的这个区域与别人不一样。  传言劳儿·瓦·施泰因订婚的时候,塔佳娜她对这个消息半信半疑:这个被劳儿发现又吸引了她全部注意力的人是谁呢?  当她认识了麦克·理查逊并且见证了劳儿对他的疯狂激情后,她动摇了但还是有所疑虑:劳儿不是在为她那颗不完全的心安排归宿吧?  我问她,后来劳儿的疯狂发作是否证明她自己弄错了。她重复说不,在她看来,她认为这一发作与劳儿从一开始就是合为一体的。

内容概要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她于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四岁时丧父,童年的苦难和母亲的悲惨命运影响了她的一生。
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之辈》(1943)开始她的文学生涯。她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早期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还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会现实为题材的。《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等作品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因此不少都被改编成影片;后来的小说如《塔尔奎尼亚的小马》(1953),《琴声如诉》(1958),《洛尔·V.斯坦的迷醉》(1964)等则善于打破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
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影片《印度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奇特的小说,从书名开始就浸透了某种隐晦和歧义。劳拉到底是劫持的主体还是被劫持的对象,是劫持人还是被人劫持?或许,这正是作者设置的诱饵,正如拉康所说的“劫持人乃杜拉斯本人”,使我们读者被杜拉斯诱拐、劫持,中了魔一样被吸引到她的文本世界之中,与她笔下的劳拉一起经受着某种痴迷、狂乱。

作者简介

劳儿被未婚夫抛弃,痛苦得难以自拔,失去了部分理智。另一个男子走近她,娶她为妻,带她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生儿育女。若干年以后,姑娘故地重游,偶然的事件唤起了她沉睡的记忆,爱的创伤复发。作者在这本书里,写劳儿如何在失去男朋友后,像个孤魂野鬼一样飘渺在现实世界里的故事。

图书封面


 劳儿之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5条)

  •     读一本渴望已久的书,就像是赶赴一场盛筵,需要做足准备。而最难的,往往是准备好心情。捧着朴素却精致的《劳儿之劫》,就像看到老朋友般虔诚。素喜包装严密的书籍,生怕之前被不懂的人亵渎,然后寻一舒服的地儿,定要一口气看完。或者如若心情不适,也不忍阅读。直至合适的时间再大快朵颐。《劳儿之劫》我读了两遍,在心中一直有种戚戚的感觉萦绕。第一遍在勉强可以沐浴午后慵懒阳光的刻意优雅的咖啡厅。隔壁情侣看着暖暖的电影,朋友在前面斗地主。喧嚣是他们的,我只是在书中感到凉意阵阵袭来。今天很早就醒了,躺在床上摩挲着纹路规则的封面,再一次一口气读完。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劫难。或者是爱情或者是以为永远在身边的某物却在不经意间已不再。读Duras,其实就像看到毫不遮掩的自己,或者说,赤裸裸的人性。有些我不愿承认,可是,总是存在。我相信世上总有些人,特别是女子,感知来得比旁人敏锐,他们沉静,细腻,深邃。也许不被理解,抑或着被别人指想太多。可是他们,心中却自有沟壑,高低成城池,填满了生活中重复千百遍却不不易察觉的平素。如若有稍纵即逝的共鸣,是否可以补偿那些无可奈何的不解。当你说着没有感知到的时候,还是觉得无法安慰,无法安慰。我不想铺陈整个故事。也许你闭上眼睛回想,也会找到生命中那些得不到已失去的苦。你就能理解Lol失去至爱整整十年像在沉睡的恍惚。也许,你爱得不够深,也许,你本就比她完整。所以你没有恍惚得彻底,错乱地情迷。Lol坚持说她在之前就不爱了,她坚持着,就像坚持着她素白裙子包裹着的高贵和冷漠。“她们看到了它的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滴落,一直到最后的时辰,直待爱情换了手,换了名字,换了错误。”塔佳娜害怕看到Lol好得彻底,觉得爱情的结果不可能这样了无痕迹。其实人们乐于见到伤口,善良的人们也热爱给予同情。就像那些泛滥的施舍援助,舍之根本,冠冕堂皇。“没有任何东西能让人哪怕是稍纵即逝地从这个女人身上看出麦克给Lol所带来的奇异哀伤。”Lol终究是病了的,病了10年,虽然表面痊愈,不问不提不看不想。可是她残忍的报复或者不称为报复,只是一次自我救赎证明了她始终没有痊愈。是时间能冲淡,还是其实人们都在假装。“年复一年,我看不出我周围有什么不同。”Lol用规则和家庭约束她沉睡的心,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不完美,那个想要与之白首的人,早已不在。这个破碎的故事没有给我们一个万能的旁观者,我们只有随DURAS拼凑那个关于Lol的完整的故事。可是,也许,就像故事本身的不完美一样,你也可以不要知道全部,你只要静静地,只聆听Lol心中的只字片语。或者,只关注你与之共鸣的心绪,然后掩卷,忘却。“是的,当时我不再处在我的位置上。他们带走了我。我又成了一个人。”Lol总是让我惊慌不安。她的言语直指伤口,戳得无以复加。对这本书,褒贬不一,我喜爱那些精巧的句子和奇特晦涩的描述,就像是杜拉斯女士给我们捉一个迷藏。懂得的人总能体会。只是,那种虚空袭来,相似的不完美被牵扯,还是无法被安慰。无法被安慰的。
  •     如果看后有混乱和压抑的感觉,我觉得正是它的效果,尽管这个最初的效果很浅薄。《劳儿之劫》的书名翻译似乎是最匹配这种混沌效果的,劫是代表劫数,劫难,还是抢劫,劫持,都不重要,因为它可能都不是,又可能同时存在。我本是在旅行中害怕无聊便把这本书带在身边,中途玩物丧志,总是草草翻几页,就遁入睡眠,终于在将近两个小时的飞机返程里,我静下来阅读,看到一半,就哑口无言。我这个本来有严重恐机症的人在飞机下降出现剧烈颠簸时居然出现一种奇怪的平静,和那些因为习惯,因为忍耐而带来的平静不同,它无动于衷,悲观厌世,甚至窃喜,好像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冷眼看着一切。它带来一种非常具有安全感的宁静,那宁静里是种压抑的,让别人不舒服的快感。甚至它延续到我下了飞机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一部分人都仿佛被埋葬般麻木又同时警觉于一切。这是阅读很少带来的体验,《劳儿之劫》里破碎的,混乱的,没有章法的,离失的碎言片语,在我不认真的阅读时刻像咒语一样进入我,把我拉进去。我沉浸在劳儿的情绪里,那种情绪非常熟悉,但是又几乎未被经历。花了两天反复看,我不得不承认那几天我获得了些许,或者说感受到很多劳儿的情绪状态,我也不得不认为,这本书其实具有很强大的保护力,至少对我而言,它所叙述的纷乱与苦痛,自我身份的丢失和寻找(劳儿的眼神总是在寻找什么,总是处于失焦和迷离态)更多是介入一个正常空间正常族群的头脑再对其被狂喜所占据的精神世界给以饱和度的降低从而让人平静以后获得迷失和清晰之间的有恃无恐。我们可以把《劳儿之劫》做出很多理解,从这一单纯的故事里读出很多故事,劳儿本身的压抑和分裂,让书里的叙述者“我”在客观的风平浪静里也逐渐走向了各种混沌。错误和虚假的也可能是真实的,真实和庄重的也可能是杜撰的,正是因为那些不确定和真实,赋予了读者无边际的想象空间。先说故事梗概:“劳儿被未婚夫抛弃,痛苦得难以自拔,失去了部分理智。另一个男子走近她,娶她为妻,带她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生儿育女。若干年以后,她故地重游,偶然的事件唤起了她沉睡的记忆,爱的创伤复发,也许从未被治愈。”---王东亮。抛弃劳儿的未婚夫是她心中“最完美的男人”,所以在劳儿遇到自己最好的朋友塔嘉娜的情人“我”以后,对“我”的评价只是“我已经遇到过最完美的男人了,所以没有其他想表明的”。这句话有着很沉淀的分量,我觉得这是劳儿说出的最真实最正常的一句话,深关她的命运,也深关这个故事。劳儿的未婚夫在一次舞会上爱上了一个神秘的黑衣女子,这个女人的女儿在当时与劳儿她们都已经岁数相当,而她的未婚夫却在与这个大龄女性一支舞后闪电般的移情别恋,于是劳儿的劫由此便开始---或者也可以像她的好朋友塔嘉娜所说的,这个劫数早就深埋在事件发生之前了,不可言说,不可追逐。劳儿在被抛弃以后,整个人生就在非正常的,让人困惑的平和表面游离,一边让人提心吊胆地过着常人生活,一边在自己的世界里每日循环于那个永恒的舞会。十年后她遇到老朋友塔嘉娜,以及塔嘉娜的情人,文字的叙述者“我”。从此她劫走了塔嘉娜的情人,以一种冰冷而实验化的态度,她夺走了他,她在用轮回式的报复来达到自我救赎,用亲密于塔嘉娜的情人,改换自己的姓名来重拾自己被冲毁的身份。她被背叛的爱情曾毁灭了她,让她的灵魂像野鬼一样活在没有归宿的,边缘的地方,她把她的肉体禁锢在安全的位置,用肉体来牵扯住从未被治愈的灵魂,却在十年后轻而易举地带着瘀紫爆发,当她看到这个机会,她可以像别人夺走她的爱人一样夺走别人的爱人,她企图用这种平衡来寻找回失去爱情的不甘和痛彻,用接近当年唯一一个剩下的目击者的生活来找回失去多年的自己。她平静地做着疯狂的一切,她给这个世界的所有解释都因为自我的拯救而重新跌入冬天,而叙述者“我”,这个被她选中的人,她感情的寄托,灵魂的拯救者,也在被她迷倒后,在与她一起对立于正常世界时,趋近于迷失了。那个让她失去未婚夫的女人一身黑色。十年后她一身白色。她进入了与那个女人当年相差不大的年岁,她也劫持了别人的情人。轮回式的,就好像在时间缝隙处,抓住这个机会,重复这个情节,跳入这个时间罅隙,也许就可以获得重生。这是劳儿的挣扎,她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她一意孤行,她知道自己的爱在哪个临界点。所以她说“当我以某种方式沉默的时候,我其实可以知道我并不爱你”她需要这样,尽管这时候的爱再也不同于当时,但是它依然能够无限接近,劳儿沉醉在这样的爱意里,所以她无数次地表达她因为爱“我”而感受到的幸福。更难以言说的是,劳儿只是享受,并没有刻意占有,她宁愿在享受和占有之间周旋,也不会完全屈服于其中某一项。劳儿在爱上“我”之后依然要求“我”还是照常去见老情人塔嘉娜,她只是躲在外面能看见“我们”的黑麦田里,灰色的风衣,一动不动。如果没有这个举动,我其实并不认为劳儿是多么疯狂,但是那个包裹她的黑色麦田是一个永恒的黑色的梦魇,把她永远的阻隔在了心理与世界之间,她与它遥遥相望,遥遥无期。她从心里,从潜意识,从深处在抵触,她更喜欢一边抗拒着享受,一边彻底着窥视。她把自己保持在一个安全的范围里。阅读时我总是不自觉地想到《穆赫兰道》这部电影,在以上最正常的解读之外,我总觉得这是个精神病人的臆想故事,其实真实的,现实里的部分就在劳儿第一次跟踪他们到森林旅馆那里便结束。她躺在黑色麦田里,看到塔嘉娜赤裸着身体从窗口走过来,又走过去,她撩起头发,她的情人走过来从背后亲吻她,这一切她看着,静静看着,在黑色的麦田里,毫无恐惧。之后的半本书,都是她的幻想,再或者,叙述者本身,“我”,就可能是劳儿自己,我其实更喜欢这样来理解它——劳儿和塔嘉娜就是情人。塔嘉娜是她与故乡,她与曾经那个自己的最真实最直接的线索,她通过塔嘉娜获得补偿和延续。它同《穆赫兰道》一样,也许就是一个可以有无数可能性和解读方式的破碎的梦境罢了。此外,本书的语言描述本身就足以让人叹惋,以下摘抄的是对那个神秘的黑衣女人的描述,也是我最喜欢的段落之一:“惊呆了的劳儿,和他一样,看到了这个丰姿绰约的女人带着死鸟般从容散漫的优雅走过来。她很瘦。大概一直这样瘦。她纤瘦的身上穿着一袭黑色的连衣裙,陪着同为黑色的绢纱紧身内衬,领口开得非常低。她自己愿意如此穿戴打扮如此以身示人,她如其所愿,不可更改。她的身体与面部的奇妙轮廓令人想入非非。她就是这样出现,从今以后,也将这样死去,她带着她让人欲火中烧的身体。她是谁?人们后来才知道:安娜-玛丽斯特雷特。她美丽吗?她多大年龄?她有过什么经历,这个不为他人所知的女人?她是通过什么神秘途径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带着快乐且耀眼的悲观厌世,轻如一粒微尘的,不易觉察的慵懒微笑?看来,唯一使她挺身而立的,是一种发自身心的果敢。但这果敢也是优雅的,和她本人一样。二者信步而行,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再相分离。哪里?任何东西都不能再能够触动这个女人,塔嘉娜想到,任何东西都不再能够,任何东西,除了她的末日,她想。”回过来看到这里,其实最后一句话,也可以当成劳儿的命运诉说:任何东西都不能再能够触动这个女人,塔嘉娜想到,任何东西都不再能够,任何东西,除了她的末日。而那些让一个女人到达如此境界的神秘途径,也许就正是劳儿后来的人生所成就的。一个人的境界造就了另一个人的途径。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结局。
  •     杜拉斯真让我疯狂。我忠实地无畏地去相信她说的每一个字,构筑她头脑中的画面,最后却发觉她的诗依旧晦涩,我的理解触不到她湿润的发丝。看吧,意象是个人的,疯狂既是大家的也是个人的——它因此充满诱惑力也充满欺骗性。读杜拉斯好像是一个欺骗自己的过程。告诉自己一个正常人可以读懂一个疯子的诗,或是告诉自己可以牵引出心智里能与她诗化的迷狂对话的那部分。空落。最后留下了空落。而后酿成了迷醉。长久的迷醉将改变生活的语境。而这,神圣而可怖。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需要足够强劲的内心,才能对抗生命的晦涩。将绝望和悲伤在无声和缓慢的场景中展现,在此方面,杜拉斯的能力恐难有人企及。
  •     求之不得,成佛或成魔。
  •     书名翻得满分 和广岛之恋对比鲜明
  •     文学永远都能把疯女人艺术化,劳儿似乎也可以成为恶之华中的素材。。P.S 杜拉斯的叙事方式看的我太累了。。
  •     大二法语课看她的琴声如诉觉得平淡无奇 昨天看完了Lol V Stein回头再读琴声如诉才觉得Duras将desire描写成这样一种undefined movement真是出神入化
  •     文笔细腻渗人,叙事结构奇特,很奇特。读的有点费力,其实人物关系很简单,可总是觉得很绕……
  •     这是杜拉斯众多小说里,除了《情人》之外最喜欢的一本。
  •     她有死鸟一样的优雅。
  •     我们都成了孤魂野鬼。
  •     很多关于关系的灵感。居然看《爱》在先……
  •     好像有海边?
  •     果然是“与疯狂擦肩而过”。我能做的唯有屏气读完。
  •     所有,都来自某种自我遗忘 2016-020
  •     抛弃
  •     昨天误入图书馆法国文学区随手读的,还能接受杜拉斯的文字叙述和情绪,我以为这是我还年青勇敢的证据,每读完一本杜拉斯都如同完成了一次对这世界的嘲讽,与这世界的决裂
  •     在一个疯癫女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想说的话太多,却打不出来。。。
  •     不知道怎么评价这本书,反正读完是特别有感觉!
  •     一天看了两本杜拉斯,比起副领事更喜欢这本。杜拉斯细腻的语言和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     晦涩。作者的笔下是文青和精神病才能过的生活。
  •     一定是我读的不够细致。故事的逻辑性好差,人称转化的也太快。一会说是,一会说不是。真是病态(忘记了劳儿是真有病눈_눈
  •     绕来绕去讲了一个支离破碎的故事,欣赏不来
  •     她的劫是她的命。命源自于心。
  •     「擦肩而過的瘋狂」(或許是我看過的杜拉斯最喜歡的一本
  •     想要在午后躺在麦田放空
  •     小资情调,法国范儿,风格显著,短小,精致,耐读。像诗,精雕细琢,迷离优雅。对白戏剧化。叙事技巧娴熟,节奏掌握恰到好处。可堪玩味。
  •     看了拉康的評論,感覺他有點傻逼
  •     对读者也是迷醉和劫持
  •     没办法,对杜拉斯就是无爱。劳儿实际上是被众人劫持了,大家都假装把她当成正常人对她做过多的呵护,实际上这就是把她当成了病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劳儿的真实身份从舞会完之后起就被众人劫持了。赋予她的只是一个病人身份。话说这杜拉斯本来就写得花里胡哨,再被拉康一点评,这能不难懂吗?
  •     心情down的时候读这种书不是找死么
  •     有点意思
  •     玛格丽特 杜拉斯
  •     破碎 癫狂 劫持 重演 迷醉 lol V.
  •     与疯狂擦肩而过,病态也可以很美
  •     之间的混乱的语句让人念得痛苦不堪,Lol内心的爱和幸福,以及她在城市街道中的次次散步是为了寻找谁吗?换了爱情,换了爱人,换了名字,换来一个别人眼中的精神病人。Lol吸引两个男人的到底是什么?那种病态,还是永远活在自己世界的那抹笑。
  •     我知道她不只三星但是我真的已经看不下去因为被抛弃而失魂落魄的爱情小说了
  •     “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     已经没有不适感了。杜拉斯的书就是要挑一个昏昏欲睡的下午读,穿透框架去触摸内部的肌理。惯常的慢镜头/迷离的气氛/叙事丛林探险/语言能指和所指的分离。劳儿试图用各种方式来抵抗虚无,最终堕入轮回的怪圈。残酷之处在于,她从来不会感到绝望。杜拉斯笔下的人物啊可以围成一个圈,一起歌颂无意义。
  •     这是《副领事》的前传嘛。那个粉红色的安娜-玛丽·斯特雷特身后,亦有另一个失意的女人。“堪称典范的抛弃”。结局如何,无从得知。杜拉斯的文字,写的永远只是一种状态、氛围、情感,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叙事。
  •     絮絮叨叨的 散漫的 跟昆德拉一樣讀一讀會發現是能滲透肌理的 這是為什麼瑪格麗特是有有魔力的名字的原因吧
  •     翻译不出来的双关语能不能注释出来?
  •     忘了是否有看過這本書,但那些情節又好像看過。。
  •     有些莫名有些晦涩 但 是一本拿起就放不下的书 这就是杜拉斯魅力所在?
  •     它是晦涩的,导致杜拉斯很长一段时间不配大众接受,但是却也体现杜拉斯对于写作的深思,书如其人,真正让人无法读懂的是杜拉斯本人。
  •     【她笑了,当然,是对着她生命中这一被思考的时刻笑。源自某种可能的痛苦甚或任何一种忧伤的天真随风飘落了。这一时刻只剩下它纯粹的时间,尸骨的白色。】
  •     对杜拉斯的感觉很复杂。
  •     讀這本書像做夢,不安,卻無法擺脫。甚至沒讀完就可以肯定,即使讀到最後也無濟於事,無濟於事
  •     读完觉得劳儿是个可怜可悲又可敬可畏的女人,她能让人忘记她的病态,她又无时无刻生活在病态中。
  •     翻译者的水平不错,很欣赏
  •     拖了好久终于读完了,对杜拉斯爱不起来啊,翻译难得,再看看精神分析师们为什么爱这个吧
  •     有人说读不懂,其实只要耐心 只要身在其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