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法国小说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外国小说 > 一部法国小说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020073993
作者:[法] 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
页数:234页

章节摘录

  八 原始的耙子为什么是盖塔利?为什么我唯一的童年回忆总把我带到巴斯克地区的这幅红白相间的蜃景当中?那里的海风鼓起晾衣绳上夹着的被单,鼓胀的被单宛如一艘一动不动的大客轮上的风帆。  我经常对自己说:“我本该在那里生活的。在那里生活的话,我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在那里长大的话,会彻底改变我的一切。”当我闭上眼睛,盖塔利的海水就在我的眼皮底下跳荡,就像从前我打开老家房子的蓝色百叶窗时见到的景象。我透过这扇窗户往外看,我沉浸到过去,好了,我又看见从前的我们了。  一只暹罗猫从车库门那里逃了出来。我们往下朝海滩走去,去那里享用那些用铝纸包着的涂了黄油的香料蜜糖面包,同行的有我哥哥夏尔和我的小姨戴芬娜,她和我们年纪相仿(她是我母亲最小的妹妹)。我们的胳膊下面夹着浴巾。在路上走着走着,越靠近铁路,我的心便跳得越快;担心会与火车相撞,因为父亲在我们这么大的时候就出过这样的事故。那是在_九四七年。  当时,他抱着一条皮划艇,小艇被那辆从圣塞巴斯蒂安开来的火车咬住;他在道碴上被火车拖行着,血流不止,胯骨在铁道上开裂,脑颅骨折,骨盆凹陷。从此那里就树起了一块警示牌提醒过路的人:“小心,火车后面可能还有火车。”但是,我的心跳加快还因为我满心希望在那里见到道口看守员的两个女儿:伊莎贝尔和米歇儿·米海依,她们俩的皮肤是金色的,都长着一双碧眼、一口洁白无瑕的牙齿,穿着一身齐膝的牛仔背带裤。外公不喜欢我们频繁地跑去找她们,可是假如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子社会条件差,那我又能怎么样呢,这肯定是上帝为了使这个勉强算是公平的人世显得更加公平一些吧。反正,她们的眼里只有夏尔,夏尔却不正眼瞧她们。他走过的时候,她们的眼里就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嗨,那个金发巴黎人来了。”戴芬娜无不自豪地问她们俩:“你们还记得我的外甥吗?”夏尔走在我前面往大海延伸的斜坡上,这个碧眼金发王子,这个穿着鳄鱼牌白色翻领运动衫和百慕大短裤的如此完美的小伙子,胳膊下面夹着膨胀的聚苯乙烯材质的冲浪板,在绣球花怒放的露台之间,慢悠悠地朝海滩走去……而后,两个女孩看见骨瘦如柴、蓬头垢面的我跟在后面跑,立刻收起了笑容,我只是在芭嘉黛尔的一场栗子大战中被打碎了门牙的身体虚弱的小丑,粗糙的膝盖上结着紫色的痂盖,鼻子上表皮脱落,手上还拿着新款“皮夫”玩具。见我出现后她们甚至都没有表露出厌恶的神情,可是当戴芬娜跟她们介绍我时说“啊……他是弗雷德里克,是弟弟”,她们的目光便忙别的事情去了。我的脸一直红到了那对从蓬乱金发中伸出来的招风耳的耳根,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因为害羞,整个人都僵住了。  我的整个童年,都在跟脸红做斗争。别人跟我说话是吗?我的脸上立即布满鲜红的斑块。一个女孩子看着我吗?我的脸蛋变成了红石榴。老师在课堂上向我提问?我的脸马上涨得通红。我竭尽全力地使出一些绝招来消除我的红脸:重系我的鞋带,仿佛身后突然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一样猛然转身,逃之夭夭,用我的头发挡住我的脸,扯我的毛衣。  我一边重系鞋带一边呼吸着湿漉漉的泥土的气味时,米海依姐妹就坐在铁路旁边的白色小矮墙上,在夏天的两场阵雨中间露脸的太阳光下晃悠着大腿。可她们根本就没看我一眼:我以为自己脸红了,实际上脸色苍白。如今,当我再次想起她们对我视而不见时,仍然会使我恼火,我曾经为此伤心、寂寞得要命,怎么想也想不通。我咬着指甲,我那又长又尖的翘下巴,我的大象一样的耳朵和我那瘦骨嶙峋的身材,让我觉得非常难为情,这些都成了学校里同学们的笑料。生活就是一河谷的眼泪,在我一生中的其他任何时刻,我都没有如此柔情缱绻、有如此多的爱需要寄托,这句话没有半点掺假,可是我并不憎恨道口看守员的两个女儿,我哥哥长得比我英俊也不是他的错。伊莎贝尔让我哥哥看她腿上的一块青斑:“你看看,我昨天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了,你看见了那个地方吗?喂,你用手指按一下,哎哟,轻点,你把我弄痛了……”米歇儿则向后仰着身子,让她那头黑色的长发倾泻而下,闭上眼睛,就像那些洋娃娃,人们让它们躺下时,它们就闭上眼睛,而让它们坐起来时眼睛又会重新睁开。哦,我的美人儿,要是你们知道我哥哥是多么瞧不起你们,你们会怎么想啊!夏尔想的是当晚又要开始的“地产大亨”游戏,想的是他在和平街和福柯大街上那些被抵押的楼房,他九岁的时候就过上了跟今天一样的生活,他把世界踩在脚底下,让宇宙屈服于他那胜利者的意志,在如此完美无缺的生活中根本没有你们的位置。我理解你们对他的崇拜(人们总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因为我当时也跟你们一样崇拜他,我那春风得意的哥哥,做他的弟弟我是如此的自豪,我都愿意跟随他去往天涯海角。“啊,哥哥,比阳光还要珍贵的哥哥”,所以我不恨你们,相反还要感谢你们:假如你们一上来就爱上了我,那我今天还会从事写作吗?这段回忆自然而然就回来了:你只要一跨进监狱,童年就会浮出水面。原来被我认为是遗忘症的东西也许就是自由。  ……

前言

  我现在的年龄比我的曾外祖父还要大。在第二次香槟战役中,蒂博·德·查斯泰涅上尉中弹倒下时才三十七岁,那是在一九一五年九月二十五日上午九时十五分,在司瑞普山谷和阿贡森林边缘之间。我想知道更多的细节,只好缠着我的母亲,软磨硬泡地向她提了许多问题。我们家族的这位英雄是个无名小卒。  他被安葬在多尔多涅省的小波利城堡(我舅舅家),但我在沃古贝尔城堡(我另一个舅舅家)见过他的一帧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身着蓝色军服,身材颀长,头上的金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蒂博在给我曾外祖母的最后一封信中明确地说,他没有剪开铁丝网开辟一条通往敌人阵地的通道的钳子。他说他的阵地是一片平坦的白垩质土地,不间断的大雨把地面变成了烂泥坑;他还透露,他已经接到了第二天早晨发起进攻的命令。他知道自己马上就要死了,他的绝笔信就像是一部snuffmovie——没有经过特技处理、包含有凶杀镜头的恐怖电影。黎明时分,他哼唱着《纪龙德之歌》履行了自己的使命:“为祖国献身,这是最光荣的使命,虽死犹生!”第一百六十一步兵团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不出所料,我的曾外祖父和他手下的士兵被德军的机关枪扫成了肉泥,在氯气中窒息而死。可以说,蒂博是被他所处的等级制度杀害的。他身材高大,长相英俊,正当英年,而法国却命令他为其献身。不,更确切地说,是法国给他下达了杀身成仁的命令,倘若这个假设成立,那他的命运遭际便富有一种奇怪的现实性。  就像后来的日本神风突击队队员或者巴勒斯坦的恐怖分子,这位拥有四个孩子的父亲在真相了然于心的情况下以身殉国。这位十字军骑士的后代被迫效仿耶稣基督: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生命。  我就是这位像十字一样被钉在香槟地区的铁丝网上的英勇骑士的后裔。

内容概要

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196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近郊的塞纳河畔讷伊,1989年毕业于培养了无数法国社会精英的巴黎政治学院。他身兼数职,一直是个玩世不恭、颇受争议的人物,但在文学评论家眼里,他是才华横溢的小说家。著有《一个失常男子的回忆录》 、《昏迷中的假期》、《爱情持续三年》、《世界之窗》等。2000年出版的《99法郎》在法国销售突破50万册,并入围龚古尔文学奖。2009年出版的《一部法语小说》荣获法国颇负盛名的雷诺多文学奖,使他从此跻身于法国当代著名作家之列。

书籍目录

序  幕
1.折断的翅膀
2.消失了的恩典
3.突然忆起的往事
4.元音,辅音
5.被捕花絮
6.盖塔利,一九七二年
7.人间地狱
8.原始的耙子
9.一部法国小说
10.跟家人在一起
11.独裁统治的结束
12.在成为我的父母之前他们是邻居
13.对朗贝尔一家的新发现
14.供述问题
15.情感的巨大闸口
16.在讷伊消逝的岁月
17.患上幽闭恐怖症
18.法国式离婚
19.范•沃格特的“非A”和弗雷德的“A”
20.拉特尔夫人画的肖像
21.被遗忘的手指
22.重返盖塔利
23.阿尔贝梅特大街
24.盒式录音磁带
25.让我得到启发的孩子
26.科学离题
27.横穿巴黎
28.有先例的弟弟
29.可以生活得更好些
30.喂饱的孩子
31.合法的德堡拘留所
32.梦幻与谎言
33.真真假假
34.第二个父亲
35.失忆症痊愈
36.那一天我伤透了妈妈的心
37.父母亲的财产继承清单
38.法国梦
39.有虚构癖的人
40.获释
41.纽约,一九八一或者一九八二年
42.总结
43.亚特兰蒂斯的A

译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荣获2009年度法国雷诺多文学奖
这是一个梦行者创作出的最出类拔萃的小说。
——《观点》杂志
无疑是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最优秀、最坦诚、最感人的小说。
——《回声报》
精致优美的文笔、充满诗意的文字……以及完好无损的幽默却使作品大放异彩。
——《快报》
———————————————————————————————————
这是七十年代的一个爱玛•包法利的故事,她在离婚的时候,像她的上一辈人面对两次大战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的时候一样,选择了沉默。
这是一个男人的故事,这个男人为了报复妻子移情别恋,摇身一变,成了一个纵情享乐的浪荡子;这是一个父亲的故事,他玩世不恭,只因妻子的负心背叛让他伤透了心。
这是一个大哥哥的故事,他殚精竭虑只为了不再步他的父母亲的后尘;这是一个小弟弟的故事,他苦心孤诣只为了有一段和他的哥哥不一样的人生。
这是一个郁郁寡欢的男孩子的故事,他不快乐因为他在一个自杀的国家成长,因为他由一对由于婚姻失败而黯然神伤的父母抚养。
这是外省有教养的大资产阶级消亡的故事,是那些有骑士风度的古老贵族的价值观消逝的故事。
这是一个国家的故事,这个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地吃了败仗却非要别人相信它打赢了,然后又成功地丢掉了它的殖民帝国却依然怡然自得,仿佛这丝毫也不能改变它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这是一个新人类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崇尚君主主义的天主教徒如何变成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拥护者的故事。
这就是我所经历的人生:一部法国小说。
——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Frédéric Beigbeder)

图书封面


 一部法国小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二○○九年十一月二日,在巴黎著名的德鲁昂餐厅,龚古尔文学奖获奖消息发布之后不久,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为主要评委的雷诺多奖也宣布了该奖项的评审结果:四十四岁的法国作家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凭借《一部法国小说》获此殊荣。这是一部自传性作品,作者在控诉自己在拘留所里遭受的非人待遇的同时,以生动、细致、诙谐、感人的笔触穿插描述了自己童年时期种种非同寻常的经历,深刻地分析了这些不平常的经历对他的一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评委会主席弗朗兹—奥利维埃·吉斯贝尔面对众多记者,一脸严肃地说,他们把该奖颁发给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是为了修正一个不公”。很显然,他所说的“修正一个不公”包含有两层意思:首先,这是雷诺多文学奖评奖的宗旨,在他们看来,一年当中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没得龚古尔奖即是一种“不公”,所以他们颁发雷诺多奖对此进行“修正”,而在此之前,法国作家扬·莫瓦克斯已经在《费加罗报》撰文,呼吁把龚古尔奖授予贝格伯德;此外,这里要修正的“不公”也暗指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二○○八年一月在巴黎八区被警察逮捕之后,在警察局的拘留室和德堡拘留所里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实际上,《一部法国小说》在出版之前,书稿的校样传到各路媒体记者的手上之时,就已经掀起轩然大波,作者在披露自己在拘留所里的不公正待遇时,矛头直指巴黎共和国法官让—克洛德·马蓝,因为正是这名大法官下达的命令,贝格伯德的羁押时间被延长,变成了潮湿寒冷、恶臭难闻、惨象目不忍视的“人间地狱”里的行尸走肉,在幽闭恐惧症中遭受了极度的精神摧残。作者在描写这名法官时,说他不懂文学,把作家和作品人物混为一谈,说他长得像色情作家,说他滥用权力,想关谁就关谁,心血来潮的话,随时可以带一支警察冲进他的家里或者出版该作品的格拉瑟出版社……格拉瑟出版社的老总要求作者对这一章节进行删改,因为丑化法官的行为可能引来大祸。这个“自我审查”事件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世界报》以《法官、作者和编辑的剪刀》为题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批评,因为法国是一个人权国家,公民享有言论自由,作家一向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作家的言论甚至可以左右国事,文学在面对强权的时候怎么能低下高贵的头颅?也有媒体反过来批评作者屈服于权力的时候不够大胆,远不及他在书中提及的那位为法兰西战死的曾祖父和二战中救过数百名犹太人的祖父。说贝格伯德不够大胆那太冤枉他了,或者说不了解他,或者根本就是“贝格伯德式幽默”。法国另一位曾经荣获雷诺多奖的作家菲利普·克洛岱尔在谈及法国当代文坛现状时曾说,萨特的时代已经过去,以前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知识分子起的作用很重要,民众都听知识分子号召,热情高亢地介入政治,发起论战,现在这种时代已经过去,大家的参与感没那么强烈。也许大多数作家都觉得没有“介入”的必要了,法国当代文学都少了一些斗志,作品大都沉醉在自怨自艾中,“围着自己的肚脐眼转圈子”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越来越泛滥,这种倾向让评论家深感失望。当代作家还要不要像萨特那样走上街头,为自由民主振臂疾呼?贝格伯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了肯定的回答,他已经不止一次走上街头,也不止一次被警察抓过,《世界报》甚至在头版头条报道过他的“鼓与呼”的行为,把他称为“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人权卫士”。他畏惧强权吗?在《一部法国小说》中,他三番五次地拿法国现任总统萨科齐和他的两任妻子来开涮,在媒体上直言不讳地批评萨科齐的现行政策把法国变成了一个“警察国家”,使人民的自由越来越少,会把法国“引向法西斯主义”。他批评法国,把法国定性为一个“自杀的国家”,一个“奄奄一息、濒临死亡的国家”,一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地吃了败仗却非要别人相信它打赢了,然后又成功地丢掉了它的殖民帝国却依然怡然自得”的国家。他抨击法国的警察和司法制度,一个公民他一旦落到警察手里,“碰到法官或者警察心情不好,假如你是名人而他们正好想嘲弄你一番,或者只是随心所欲,出于纯粹的虐待狂,因为前一天晚上他们的老婆没把他们操舒服”,那就得到拘留所里住上了;对检察官“不可以有任何的冒犯行为,比如横眉竖眼、清理嗓门、冷嘲热讽”,否则的话你随时都有可能被“消灭”。他要求把“背叛妻子不被报纸刊登照片曝光”、“跟一个妓女睡觉”、“在飞机上抽一支烟或者在电视台演播室喝点威士忌”、“和一些同意冒险不带避孕套的人做爱”、“患上痛苦的不治之症后选择安乐死”、“和一个自己愿意的十六岁女孩上床却不被她在五年之后指控猥亵未成年人”等许多“权利”都写进宪法。他以文字为投枪,用讽刺、滑稽的语言,揭露广告界的黑幕,忠实传述出真实的广告世界,为此付出被公司开除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贝格伯德在批判社会、针砭时弊、挑战权力的同时也不忘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 他花天酒地,离经叛道,“五毒俱全”,那个曾以吸毒、酗酒、飙车著称的弗朗索瓦丝•萨冈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被人称做“坏小子”、“挑衅的作家”、“被诅咒的艺术家”、“法国文学捣乱分子”、“2010年代的萨特”等等,是法国当代文坛拥有“头衔”最多的作家,但他毫不隐讳地公开自己空虚而颓靡的生活,他说:“我通常在早上阅读写作,午后才和朋友一起用餐,在四点之前我们已经几瓶酒下肚,然后才开始工作,比方说接洽出版事宜,中间我回家一趟,晚上十点又出门应酬,这便是我可怜巴巴的生活。自从我家的电视机被我丢了出去,我也曾试着待在家里,但差点就憋出神经病。我不能一整天待在屋里围着自己转圈子,自以为是个天才。创作是寂寞的,很容易让人得妄想症,害上偏执狂,觉得全世界都憎恨自己,并开始自我膨胀。就像我,一心一意只想着自己的作品,一个畅销书的作者开口闭口只谈自己。常上谈话性节目的作家,就像被削掉了一块脑子,越来越迟钝,越来越低能,越来越自恋。”“我已经不可救药,已经腐烂,腐烂得就像人们说一颗已经完蛋了的牙齿一样”。 他离过两次婚,女儿把他视为将妻子的尸体挂在衣橱里的“蓝胡子”时,他为自己习惯性的移情别恋找到了借口:“不再爱一个人不是罪过,更别说爱一个人”。他那玩世不恭的德性让法国人对他爱恨交加,有人力挺,有人挞伐。《一部法国小说》获奖之后,“倒贝派”抓住他的优裕家境和吸毒来说事,因为他出生于法国巴黎近郊的富人区塞纳河畔讷伊,毕业于培养了无数法国社会精英的巴黎政治学院,这些人在网上留言说,“这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的传记,他能得奖只不过他家境比别人好并且有社会关系而已”(实际上贝格伯德并不觉得自己多么有成就,一事无成也没关系,他母亲给他取名叫弗雷德里克,福楼拜的《情感教育》中那个一事无成的人用的就是这个名字),“他只是一个写他的那个阶层生活的吸毒的小资产阶级,一个吸食可卡因的被警方拘捕的瘾君子,还有许多作家比他更有资格获奖,却从来没有人提到”,“看到这个人在媒体上无处不在的嘴脸真烦,他的作品和名字将在五十年后被人忘记”,“雷诺多奖评委也吸毒吗?为一个在衰败中沉沦的瘾君子辩护……对年青一代将造成何等恶劣的影响啊!”说到对年青一代的影响,没错,确实有一股潮流在推动年轻人阅读贝格伯德的作品。为什么年青的一代会喜欢他?也许他的作品中充满诗意和反抗的因子,也许他揭示的痛苦背后有人性的光辉在闪烁,也许他即使是在痛苦和犯错误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对幸福快乐的追寻。旅欧作家颜敏如一针见血地指出,“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之所以不守规矩又吸引人,是因为他切中时代,诚恳地标榜自己的坏与颓唐。他剖析这一代人:忙于享乐、忙于淫荡,更忙着赚钱与吸毒……他令人感伤的自我鄙视,淋漓地表达了当代人的生命情绪。”在众多的“挺贝派”看来,一个作家最神奇的地方是他的写作风格,他们坚信,贝格伯德的的确确是一个天才作家:“不知道他那些离奇古怪的念头都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他的精致生动的文笔,他的幽默,他的冷嘲热讽,他的忧郁悲观,使他的小说成为法国当代文学中的必读作品”。而广大文学评论家也许已经厌倦了当代法国文坛过度的“自我虚构”和死气沉沉的氛围,有人甚至断言法国当代文学死期已近,所以,有评论家在著名的《观点》杂志撰文,欣喜地发现“在一片软弱无力、疲态尽露的当代法国小说中,贝格伯德的书就像一首古怪、刺耳、有趣的乐章”,“我们需要多一些这样的刺激,让读者从无精打采中振奋起来!”在该杂志看来,《一部法国小说》是“一个梦行者创作出的最出类拔萃的小说”。与作者以往的小说不一样,《一部法国小说》得到媒体众口一词的好评。《回声报》评价说:“《一部法国小说》毫无疑问是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最优秀、最坦诚、最感人的小说。”《摇滚》杂志评论说:“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摘下了他那讨厌的犬儒主义者的面具,直面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所经历的一切。小说既感人肺腑,又使人恼火”。“使人恼火”的也许是作者那些挑衅性的文字,因为《快报》也认为这部小说中那些“挑衅性的字眼”使作品失色不少,但该作品更值得肯定,因为它“包含许多美不胜收的章节,精致优美的文笔、充满诗意的文字……以及完好无损的幽默使作品大放异彩”。有评论家甚至认为这部小说可以比肩代表萨特最高艺术成就的《文字生涯》,两位作家在追忆童年生活时都以成熟的作家的眼光去透视过去的经历,不难看出两位作家的内心世界都是同样的丰富多彩,他们的语言同样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两部作品都闪烁着哲理和智慧的光芒,童年的创伤性经验对于作家造成的巨大影响也同样在两部作品中得到了印证。《一部法国小说》二○○九年八月底在法国出版,到年底短短四个月销量突破二十万册,成为二○○九年法国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名列第十二位)。二○一○年八月该书又出版了袖珍版,从一本畅销书变成了一本“常销书”。法国著名作家、二○一○年度龚古尔奖得主米歇尔·维勒贝克还为袖珍版撰写了序言,维勒贝克认为这部作品最优秀的品质是它的“坦诚”,“一本如此袒露心扉的书完全可以引领读者对人性进行真正的挖掘”,“阅读自传作品的乐趣几乎与阅读小说相反,读者绝对不会沉迷于作者的那个世界,在阅读一部自传作品的时候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阅读者会与作者进行对照、比较,逐页核实那些属于人类共性的地方”,维勒贝克觉得作者教女儿打水漂的“跋”是《一部法国小说》中写得最美的部分,因为它让人明白了童年是人的一生中真正幸福的时光。雷诺多奖是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奖之一,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媒体的关注度绝不亚于龚古尔奖。获奖之后,贝格伯德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之情。他说自己“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我写作并不一定是为了获得我的同行们那样的奖励,可是得了奖依然很开心,这是一项大奖,塞利纳、佩雷克都曾获此殊荣。获奖的作品都是如此美丽伟大,而现在我的名字将和那些伟大作家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我觉得自己都快哭出来了”。这的确不是一般的奖项,埃梅、塞利纳、阿拉贡、布托、勒克莱齐奥、克洛岱尔都是从这个奖开始走向世界并享誉世界文坛的。“如果把获雷诺多奖的作品同获龚古尔奖的作品作一比较,那么前者往往比后者更优秀。”龚古尔奖评委、老作家米歇尔·图尔尼埃似乎更偏爱雷诺多奖,从另一个方面也印证了该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优秀品质。贝格伯德的获奖意味着他已经跻身于当代著名作家之列,他的特立独行更使他成为法国当代文坛一个绕不过去的“文学现象”。虽然媒体认为《一部法国小说》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我们还是期待他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问世。
  •     对书有个简单的分类:读得很勉强但最终能读完的,只算及格。  这本便是。  即使得了雷诺多文学奖,也不能改变我读它时一直皱着眉头的状态。  何况,它还没差到有一次让我成功地昏睡过去。介乎读与不读之间的挣扎,让人很纠结。  拿到书是直接翻读的,所以读到中途才明白,这似乎是一本自传小说。  对热爱读自传的我而言,这本书要考验的是耐心。  每一页里都有许多不断蹦出来的人名:法国(欧美)各个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名人。  我很有耐心地去查阅每一条注释,当然,像布兰妮这样的也还算通俗易懂。  但是,我明明读的,是一本小说,而非闲话法国现当代史吧?!  当读到第161-162页那漫长的因各种怪癖而早死的长长的作家名单时,我开始想一个问题:  如果剔除掉这些与作者本人毫无关联的列举,这本书会不会薄了一半?  即使在最末一节的“跋”里,有父与女之间片刻的温馨和可能的和解,并有人以为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暗示,作者将从这一次的突发事件里重新开始人生。  然后,我还算一个开明的读者,不去苛求主人公道德完美,但也无法同意这样一个说法:每个人犯的错,都是时代和父母的错。  不,不是这样。  或者说不完全是这样。  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我们无需为不完美而觉得有罪。  但如果我们有罪,请自省。  请诚实地告诉上帝(读者),除了你无法掌控的时代与他人之外,你的罪是什么,你何以无法自制。  人都有修饰过错的本能,作家尤其如此。  这便是读自传的有趣之处。  在字里行间,去寻找所谓真相之下的真相。  而对《一部法国小说》最深的失望是,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这只母鸡,真的很无趣。
  •     故事在你的心里——《一部法国小说》的正义一部小说的意义在什么地方,我们很难讲清,因为我们很难去说,文字是什么,情感是什么;一部法国小说的意义,我们就更难阐明,因为对于一个浪漫的以文学为自己民族精神的根基的国度来说,我们更难去说明这个国家的作品的内在含义,更何况,对于文化传统不同的中国读者来说,我们可能更难读懂一个法国人的心。在长长的阐述和大量的信息堆积后面,我们在寻找的东西是什么,我们想要读的是什么?作者想要说的是什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定会这样去思考吧。《一部法国小说》,用它优美的行云流水一般的笔触,在我们的梦想的行程上,寻找,发现,阐述,抱怨,打破传统的童年之梦以后,又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更加现实的理想。在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自传式的唠唠叨叨和意识流版的自述之中,一个被作者试图遗忘的人生,一部小说一般传奇的经历,一场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在作者的二百多页文字当中,你可以体会,你值得感悟,你需要拥有。读到父母两人的情绪反应的时候,你会为作者恰到好处的比喻而感到惊叹:“就像我童年的连通器,一个升高,另一个就下降,一个春风得意,另一个就黯然神伤”,这个时候觉得,某些被称为经典的家庭类电视剧都黯然失色,40多集的家庭斗争,抵不过短短几十个字的描述,:精辟,简练,恰到好处。读到父母两人的爱情历史的时候,我们仿佛见到的是自己的父母的过去:一切发生在过去的事情,都被装上了柔光镜,我们在这样的空气里,感受到的是被自己的大脑伪装了的童话,是被大人的言语改变了模样的过去的故事,我们读到的,是一句“在成为我父母之前他们是邻居”这样俏皮的充满了爱的句子。这本书是很短的,比起那些动辄百万字上下的长篇来说,不过是个零头,是作者“闭着眼睛,不用纸笔,在我的脑海里写着这些文字”写成的急就章,是有些粗鲁的把自己的思想加工过滤而成的感觉。我们会想,这个作者是多么自信,我们真的会喜欢这样的么?不是英国绅士的优雅,也不是美国牛仔的纯粹的狂放和简约,而是在浪漫大旗下面的法国剑客,有着贵族的灵魂,有着浪子的情怀,有着在拘谨和放肆之外的别样的自由的高卢人的独特的文艺腔——不屑一顾,却又才华横溢。这本书很长,似乎总也看不完,每一个字都值得你思索许久。“原来被我认为是遗忘症的东西就是自由。”“一个人可以忘记自己的过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要把过去从记忆之中清除。”“从此,我就一直把阅读当成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而留住时光的方法,则是写作。”在你阅读的时候,你会发现,作者的每个构思,每场比喻,每次感叹,都是那样精彩,你会想到很多,而它确实拥有很多你值得去思考的地方,你在阅读,但又不只是阅读,你在思索,但又不仅仅思索。我们在找寻的东西是我们应该去追回的东西,我们想要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会去得到的东西。在第一章的最后,作者说:“我希望这本书可以让你和那天晚上的我一起逃离。”我想,这也是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意犹未尽的原因吧:作者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世界,这个故事在我们的心里,无论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我们的曾经有怎样的不同,但当真挚而坦诚的情感在我们的面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会被激起不一样的长远的而深沉的共鸣。在思想的大海里,此岸的感情,被彼岸的浪花惊醒。也许作者要的就是这些,也许不是这些。我们在这个忧郁而又偏执的法国男子的回忆里思索,抱怨,嘲笑,感叹,惊讶,崇拜,最后掩卷。而这部作品,是真的,又不是真的。但是亲爱的,故事在你的心里。以上,《一部法国小说》。By 林怿2011年10月13日星期四p.m.1:11写于粮道街165#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更喜欢这本书以童年为焦点的重构过程,像往水中滴下的一滴油墨,如卷发般一丝一缕的黑色触手诡谲地游动,随着杯子的晃动缓缓扩散开去。
  •     法国人掉书袋的作风真是够了!
  •     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者。从字里行间就能感觉到。
  •     记忆如吉光片羽。只有在文字里才能表达的爱。
  •     还好啦,消遣,走心。
  •     不堪卒读
  •     不是所有的自传小说都值得读,尤其是当这种回忆里,缠裹进许多时代的碎片(这些碎片非自然被带入),成为自传者的外套和标签时。
  •     忧郁愤怒的富二代。
  •     “与世隔绝的幸福,是我的第一个瘾。停止阅读小说需要很大的力量。要有生活、奔跑和成长的渴望。我甚至在有权外出之前就已经是个瘾君子了。我对书籍的兴趣要远远大于生活本身。”
  •     极其坦诚,极其感人,属于温暖而有见地的高智商读物
  •     让我想起若干天前的一个梦, 我梦见自己对童年没有记忆, 但是突然有一天, 想起来了所有的痛苦经历, 无力地瘫在地上, 抱着头, 紧皱双眉用意念压制记忆, 不停地对自己说我不记得我不记得我不记得....
  •     听说金龙格先生的文笔与原文十分吻合 遇上好质量的译本我总想再找原文拜读一下
  •     妈呀,要爱上贝格伯德了
  •     勉强看了三分之一还是没有兴趣,有些卖弄文笔
  •     做孩子的时候我常常看日暮西山,而长大成人之后我经常看见的是旭日东升的景象。黎明没有黄昏宁静,我还剩下多少黎明呢?
  •     玩世不恭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温柔的心。好书。
  •     忘记与不忘记
  •     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作品,值得一读。
  •     并无推荐之语那么好看。
  •     爸爸没有教你打过水漂吗?爸爸当然有教你打过水漂!但是长大了就不会了。((这本的注释太不好了,应该把原名用字母表示出来,而不是用中文解释一遍名字及介绍
  •     非常喜欢,以后应该再读一遍。这种作品其实应该在年轻时读,没有隔世感。书里有作者采访,还有评论,我就不说什么了
  •     这是怎样的成长环境 造化了这样的语言 #想读原版#
  •     爱上贝格伯德
  •     这才是法国小说该有的味道!
  •     目前为止对我影响颇大的一本书。。
  •     不合胃口
  •     6月11日凌晨1点终于看完了这本《一部法国小说》,还可以,读起来比较轻松,没有那么多繁冗的措辞和诡异的理论。其实那些乐队和专辑歌曲名称,大可以不用翻译成中文,不仅名字嗷嗷长占地方,还翻译得很直白超级蠢,真没必要。假期就看了一本书~~唉唉
  •     这种写作方式是不是已经很普遍了?
  •     语言流畅。。。论文评语写多了的后遗症。其他怎么说呢?书名很大,但已经不期待《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巨著。某作家先森不久前曾说过一句话,我仔细琢磨后,觉得非常有道理:现在的作家知道得太多了,所以无法再写出振聋发聩的东西。或者说,巨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作为读者,虽然遗憾难过,最后也不得不接受现实。不过,作为一部小书,这本书有趣味有旨意,已经很不容易了。金老师译得很棒。理想的译作仿佛原作者的中文写作。看了这本书,对于这个被很多人说的金句,今天又有新的领会。
  •     越看到后面越觉得好看。
  •     结尾回忆外公教他打水漂是全书最动人的地方。
  •     看哭了,不知道为什么
  •     可能应该算自传体小说了吧,作者因为吸毒被关禁闭,在监狱里开始回忆自己的人生。
  •     很少看到这样坦诚的作家自传,难怪他哥哥看了生气。尤其感兴趣的是作为68一代的儿子,他如何继承上一辈的遗产,又如何重蹈覆辙。历史的循环?生活本身的文学性。
  •     拘留所版“追忆似水流年”,用心真诚,语言幽默,强推。
  •     原来是第二次遭遇作者
  •     千里不留行。啊,是很有趣的自傳式小說,看到後面回憶起童年的章節,露陰癖章節,覺得看的渾身戰慄的可怕。
  •     2011年11月28日购自99网上书城,15元。
  •     刚刚开始看,最喜欢法国作家的创意了!才看了几页,就发现他突出了我们现代人的思想,逃避不敢面对,但又死要面子,这样的生活是继续,继续,还是继续下去呢?现在看完了,觉得一家人如果互相隐瞒,不说实话,那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总是要做戏,太累了~
  •     这部作品,试图以小说的外貌遮掩其自传的本质,其实便是自传也。但其追寻逝去时光的努力,却毫无普鲁斯特般的永恒与完美,于是证明了现实世界的堕落与荒谬。但作者终于还是找回了自己的童年,破碎的家庭、强势的兄长、虚伪的成长环境,在在对应了作者当下的混乱人生。但这人生便是作者本人不屑一顾的,所谓资产阶级的人生。
  •     当初买了不少法国当代小说,最近才开始读。
  •     最近购置的书 写得很有点意思
  •     对自己坦诚,对父母坦诚,对孩子坦诚,讲述爱情和亲子关系的句子,以及家庭如何影响人生的部分,看得人泪如泉涌
  •     22/66.作者是疯子,是梦游者,是文坛斗士,是巴政的校友。在法国文坛兼具争议和影响的作品,中文版的译注挺有附加值,看原版的话会被各种不认识的人名烦死。
  •     文字细腻
  •     小情小调小抱怨
  •     一部看得我不大舒服的小说
  •     透过作者愤世嫉俗的外表,他温柔的文字总让人那么伤心。
  •     来啊,童年失忆症患者算我一个。
  •     自传性的狱中三日搜寻童年记忆的故事,叙事真诚而反讽。片断化、游戏感强,充满各类文化指涉,更接近佩雷克而非普鲁斯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