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夜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前夜

出版社:中国书籍
出版日期:2005-6
ISBN:9787506813846
作者:[俄]屠格涅夫
页数:366页

内容概要

伊·谢·屠格涅夫是伟大的俄国作家,从1834年发表处女作诗剧《斯捷诺》到临终前发表《散文诗》止,在半个世纪里,以诗歌、剧本、小说、特写、书信、评论等文学体裁写下了数十卷著作,描绘了俄罗斯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构成了19世纪40至70年代俄国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期一部独特的文学艺术编年史,为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主要作品有:《猎人笔记》、《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

书籍目录

前夜父与子

作者简介

《前夜》和《父与子》是屠格涅夫最伟大的两部长篇小说,它们以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和高度简洁的语言,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确立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被观为“俄罗斯文学中最浓缩、最紧凑的长篇小说”。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一位卓越的、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被誉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其长篇小说既有对生活的细致而精确的“写实”,又弥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永远像一封没有拆开的电报一样令人兴味盎然”,他的现实主义也因此被称为“诗意的现实主义”。

屠格涅夫的小说是在我国影响最大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20世纪初被译介到中国,深受读者欢迎。刘半农、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都曾翻译过屠格涅大的作品,他们的创作出深受

图书封面


 前夜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木心对屠格涅夫的评价是艺术家,是艺术的文学家。据说屠格涅夫的原文非常精彩,文法,句式,结构都非常精美,连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比不上。我读的是李蟠翻译的版本,感觉原文的精美已经失了大半。这是翻译文学的通病,非常无奈。全书的高潮部分应该是德米特里死前的那一晚上。那天白天他和叶琳娜在威尼斯泛舟,看了歌剧,吃了海味。他们互相约定好,在这一天忘记战争和政治。长期背负的枷锁被卸下之后的轻松感让他俩非常快乐,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是自由的。他们像就要行刑的犯人一样,想要榨干生活在这一天给他们的所有快乐。到了晚上,德米特里病到了。叶琳娜在长久紧张的放松后对生活产生了新的感觉。在她的灵魂里,对德米特里的病不再有怨尤,她不再质问上帝为什么对他的惩罚超过了对她的。德米特里死了,叶琳娜复活了。她认识到我们每个人,只因为活着,就有罪了。任何伟大的思想家,任何伟大的人类的救星,也不能因为自身的功绩就可希望永生的权利。死亡就在那里,没有人可以逃避。死神像渔夫一样自出生开始就把我们都捕进了网里,还剩下多少阳光可以享受,就取决于死神的收网速度了。叶琳娜认清了人类的地位,抛弃了原先的家庭,财富,选择成为战争的一份子。她的勇气让人钦佩。屠格涅夫在前夜里还描述了一个小人物鲁坡雅罗夫。他在德米特里最虚弱的时候来拜访,夸夸其谈一番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地位。他是让德米特里精疲力竭的最后一根稻草,除了身体上,更是精神上。他看出来了这样装腔作势的人不是一个,而是整个新时代青年的代表。叶琳娜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我认为非常精彩。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崭新的灵魂,比原先的更沉重,更严肃。她把德米特里的死当做过去的自己的终结,从那一刻起要把德米特里的国家当成自己效忠的对象。这一切都是命定的,对父母的罪孽只有死亡可以掩盖。这么说有些自私,但是再真实不过了。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叶琳娜选择的生活,比之前困于浮华虚荣中胆怯的生活更崇高。最后想说一下叶琳娜的爱情。爱情真的是个奇妙的东西,本应该脆弱,因为两位主人公相处的时间太短了。不知道是外界的阻力让他们更坚定,还是叶琳娜骨子里向往着特米特例式的不安稳的生活,他们两人的爱情打败了物质,亲情,疾病,最后打败了死神。多么的不可思议呀。我不禁怀疑把他们结合在一起的真的只是爱情吗。是德米特里对祖国的责任心让叶琳娜折服,还是德米特里个人坚定的意志让叶琳娜崇拜只有屠格涅夫知道。感谢屠格涅夫写出这样的作品,让我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爱情。开篇时围着叶琳娜转的空话匣子年轻人们在结尾处都有了自己坚定从事的事业。前夜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非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作为主人公。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是农奴制的俄国和资本主义的英法对垒的结果。这一结果促使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全方位改革。前夜创作于这样的背景下,是一部揭示俄罗斯社会现实的杰作。屠格涅夫号召年轻人改变思路,不要只在交际场上下功夫,值得花费心血的事业还有很多。我是一个刚进入职场的人。前夜是对我的提醒,让我看清楚脚踏实地做实事才是让自己内心平静的最好方法。
  •     1853年的夏天,莫斯科河畔,乡间别墅,英沙罗夫来了。伯尔森涅夫对叶琳娜说,他苦闷万分,“在我们中间,出色的人一个也没有。”然而总是有例外,比如英沙罗夫,便是个非凡的人。开始的开始,叶琳娜并不觉得英沙罗夫有什么特别之处,慢慢地,她的心就为他高贵的理想所俘获。伯尔森涅夫,舒宾,库尔纳托夫斯基,以至于斯塔霍夫家的全体成员,他们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遭遇。在英沙罗夫光芒的映下,一下子黯淡无光,呈现出平庸琐碎缺乏激情的生存来。屠格涅夫并不吝啬笔墨,他竭力按照心中的完美英雄形象塑造英沙罗夫的高、大、全。革命的清教徒英沙罗夫完全将自己献身给他的祖国、事业和理想。他几近完美。然而完美对宗教或革命而言,是神圣,是向上的光;在文学中,英沙罗夫因他的完美丧失了本应有的人间烟火味。法相庄严的神像,只有走下神龛,让我们看看他的雀斑,同我们侃侃女人和酒,才会生动、亲切、真实起来。相对而言,叶琳娜的形象丰满,她几乎是屠格涅夫笔下最完美的少女。那是一个平庸的让人窒息的时代,多少人丧失了对于当下、现实的信念,便用谜一样的眼光凝视着远方。只有亲爱的叶琳娜,却仍然在令人焦燥不安的前夜,呼唤着那有太阳升起的黎明。一个半世纪过去了,我们谁又能说,我们不再需要象叶琳娜那样渴慕并找寻着闪耀着理想之光却脚踏实地的英雄?类似的时代给了我们类似的渴盼。我最早知道的俄国作家便是屠格涅夫。那时,从念初中的学长那里得到一份《语文报》,上面介绍《罗亭》,说罗亭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此慕名不甚,终于找了机会读过才罢。再后来,也读了《猎人笔记》。然而,那个年纪的我,碰到武侠小说里的风景描写都是大段大段跳过,怎么可能对《猎人笔记》有什么印象?多少的青春岁月一晃而过,《罗亭》、《猎人笔记》的留痕,淡得如同黄昏的最后一束光亮,只能在心中唤起许多无法追怀的怅惘。青春的许多触动当时不甚了了,然后总是在猝不及防的时刻让人悲从中来,无言以对。罗亭对娜达莎说:槲树是一种很坚强的树,在它的新叶子长出之前,老叶子是不会掉的。往事苍凉如烟,而自己总是试图长成一颗坚强的树,用枝繁叶茂掩盖秋天的肃杀。于是,多年以后,重读屠格涅夫的作品,仍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不管那颗藏在坟里的心是怎样热烈,怎样有罪,怎样反抗,坟上的花却用它们天真的眼睛宁静地望着我们;它们不仅对我们叙说永久的安息,那个‘冷漠的’大自然的伟大的安息;它们还跟我们讲说永久的和解同无穷的生命呢。”(《父与子》)总觉得屠格涅夫惯常用“死”来结束他作品中主人公的命运。而且,屠翁写一般人物的死平淡的很,到了写主人公时,总是那么让人震惊。(有煽情之嫌哟)。也许死是对找不到人生出路的苦闷的最好安慰,又也许这是和屠翁本人生命意识紧紧相联吧。俄罗斯文化怎么看待死呢?浅陋如我,还望方家明以告我。
  •     我买的是那种小本的,只有《前夜》,于是只发表一点小小的关于《前夜》的读后之感。前些天读《前夜》一气呵成。全书结构紧凑,读来欲罢不能,读罢不得不为屠格列夫的语言所折服。屠老的作品描写细致而深刻,语言简洁、优美、朴素、清新、活泼,这些都不屑多说。语言的魅力在于阅读,而屠老的作品在阅读方面做得尤为出色,灵动的语言通过阅读,浮起时而轻快活跃,时而从容含情的韵律,继而展现出一幅幅简洁而精致的优美画面,惹人怜爱,回味无穷。读罢,口齿留香,心情愉悦。屠老对景色的描写更是堪称一绝,鲜有大师能出其右。简洁而朴素的语言,流畅而有节奏的叙述,犹如大自然的魔法师,惜墨如金地勾勒,从从容容地点染,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美景就浮现在了我们眼前,如诗亦如画。以前在读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千只鹤》时,内心深深怀疑他是不是转世时选错了性别,东方女人的温柔气质,阴柔之美在他的笔下展现的淋漓尽致。看到屠老的《前夜》,感慨万千。屠老无疑是川端康成第二,对叶莲娜内心的把握;对叶莲娜独特的忧郁气质的把握;对爱恋在叶莲娜心中激荡回旋的细致描写;以及对叶莲娜日记里对身边三个年轻人的评价和感受描述,这些都散发着十足的女性气质。初读《前夜》,展现在面前的是,两位英俊潇洒的年轻人,两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四人性格迥异,感觉酷似《理智与情感》。读过第十二章后,又出现了一位其貌不扬的年轻人让叶莲娜颇感失望之余却也差强人意,此时又疑似《傲慢与偏见》。看完叶莲娜的日记后,又感觉更像《理智与情感》,毕竟描写人物性格的部分多于偏见。看完全书之后,才发现是个悲剧,不过这也倒好,在心里,悲剧总是要比喜剧更加让人刻骨铭心。爱情是面镜子,屠老正是利用这面镜子为我们展现了书中各个人物的爱情面貌。舒宾追求的爱,是享乐的爱,他追求叶莲娜,同时又追求卓亚,举棋不定,犹豫轻率,不执著也不深刻。对叶莲娜来说,显得肤浅而轻浮。别尔谢涅夫追求的爱,严肃、真挚、深刻,但他把事业看得高于爱情,在叶莲娜看来,他是崇高的,是一个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他的爱,不热烈,亦缥缈,不是真正的深情之爱。英萨罗夫的爱,是坦诚的爱,真挚而热烈的爱。他坦诚、勇敢、坚强、光明磊落,叶莲娜正是为他的这些优点所折服。在她心里,他让她感到踏实,他是一个值得依靠的人,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19世纪真是单纯又浪漫。不过小说似乎有种按着标签来刻划人物的倾向。大概因为那时纯真的作家们免不了要当道德家。
  •     《前夜》译文语句零星的有些硌楞之处。一些很别扭的字眼儿,来自译者个人的词语习惯(“颈脖子上……”)。通篇还好。
  •     这样的爱情,是稀少又珍贵的!
  •     讨厌的CP
  •     人各有命
  •     纯洁的情爱
  •     屠格涅夫,我的最爱~
  •     好像是小学读的,这个版本的封面太熟悉了,给我留下了“外国人都是这样”的印象= =
  •     屠格涅夫对所谓的“新人”并没有信心。书中满是悲观的气息
  •     很美的文字。看得出他是个非常细腻而善于捕捉美的人。
  •     《前夜》——还是一口气读完了,在昨天看完《初恋》发现这个屠格涅夫与脑海中的他好像有点出入后,今天找来了《前夜》。被屠的细腻和深入打动,被人物的内心纠结缠绕,被充溢着激情的爱情感染,虽然这是一个悲伤的结局(可是细细想想觉得这个只是乍一眼的悲伤,停在这里或许更好),重点是爱情魔力般赋予他们的勇气——命运安排似的告白与告别、肩负责任却也要回应的内心——似乎给了我别样的感动。几个星期的幸福是不是也足够了?他们爱得太热烈,他们走得太匆忙。
  •     晦涩
  •     你好啊,我生死与共的妻子。
  •     http://www.iyangcong.com/book/detail/292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