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包法利夫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1
ISBN:9787532753611
作者:[法]福楼拜
页数:346页

章节摘录

插图:我们有个习惯,一进教室,就把帽子扔在地上,好腾出手来;而且帽子非得一进门就扔,从凳子底下穿过,一直飞到墙脚根,扬起一片灰尘,这叫派头。可是这做法,新生不知是没注意到,还是不敢照做,直到祈祷完毕,他仍把帽子放在并拢的膝盖上。这顶帽子是个杂拌儿,有点像毛皮高统帽,有点像波兰骑兵帽,又有点像圆筒帽、獭皮帽或棉便帽,反正看上去挺寒碜,那副默不作声的难看模样,活像一张表情让人莫名其妙的傻瓜的脸。帽子里面有撑条撑着,胖鼓鼓的像个椭球,底下先是三箍馒形饰边,而后交替镶拼着丝绒和兔皮的菱形方块,中间用红道隔开;再往上就是口袋似的帽筒,顶上是块硬板纸的多边形,上面绣着图案复杂的饰带,然后从帽顶垂下一条极细极细的长绳,下端荡着一个金线编成的小十字架。帽子倒是新的,帽檐闪着光。“你站起来,”老师说。他站起来:帽子掉了下去。全班都笑起来。他弯身去捡帽子。邻座同学用胳膊肘一捅,帽子又掉了下去;他又俯身捡起来。“就别管你那顶头盔了吧,”老师说,他是个挺风趣的人。同学们哄堂大笑,弄得这可怜的孩子狼狈不堪,不知那顶帽子是捏在手里好,还是撂在地上或戴在头上好。他重新坐下,帽子放在双膝上。“站起来,”老师说,“把你的名字告诉我。”新生嘟嘟嚷嚷说了个名字,谁也没听清。“再说一遍。”还是那几个含混不清的音节,淹没在了全班的喧哗声中。“大声点儿!”老师喊道,“大声点儿!”新生横下心,拼命张大嘴巴,使足全身劲儿,像大老远喊人似的喊出这几个字:“夏包法利”。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喧哗声犹如crescendd那般愈来愈响,夹杂着阵阵尖利的噪声(有人乱嚷嚷,有人学狗叫,有人跺脚,有人一个劲儿地学舌:“夏包法利!夏包法利!”),震耳欲聋的聒噪好半天才平静下来,变成此起彼落的个别音符,但不时还会从一排座位冷不丁冒出没能忍住的笑声,仿佛一枚爆竹还没燃尽似的。然而,罚做作业的警告雨点般落下来,课堂秩序渐渐恢复了正常,老师又要新生报名字,叫他一个一个字母拼读,临末了再重念一遍,总算听明白了夏尔•包法利这名字,当即吩咐这可怜虫上来坐讲台前的懒生凳。他立起身来,但还没挪步便又踌躇起来。“你找什么呢?”老师问。“我的帽……”新生怯生生地说,一边心神不定地朝四下里张望。“全班罚抄五百行诗!”一声怒不可遏的吆喝,犹如那声Quesego,制止了一场风暴的发作。“都给我静下来!”老师气冲冲地嚷道,拿起刚从帽筒里抽出来的手帕擦额头。“你,新生,给我把ridicuhs sum的动词变位抄二十遍。”随后,声音放得缓和了些:“嗨!你的帽子么,会找到的,没人偷你的!”教室里安静下来。一颗颗脑袋俯在练习本上,新生一连两小时坐得毕端毕正,尽管有人用蘸水笔尖朝他弹小纸球,墨水溅在他脸上,可他只是用手擦擦,依然坐得一动不动,眼睛垂得低低的。

前言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已有好几个中译本,其中一个出于已故李健吾先生的大手笔。李先生还写过一部《福楼拜评传》,对这位作者推崇备至:“斯当达深刻,巴尔扎克伟大,但是福楼拜,完美。”    这个评价或许过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福楼拜力求完美。    福楼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家,他自称,他也确实是艺术家,文字的艺术家。他视文字、文学创作为生命,每一部作品,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句,都是呕心沥血的结果。对于他,小说的形式和风格比其内容更加重要。他写得很慢,很苦,反复修改,要求每一个细节都来自仔细的观察或亲身体验,要求文字具有音乐的节奏。(“一句好的散文应该同一句好诗一样,是不可改动的,是同样有节奏,同样响亮的。”)写到包法利夫人服毒时,他感到自己好像也中了毒。    他写《包法利夫人》花了四年零四个月,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正反两面的草稿写了一千八百页,最后定稿不到五百页。当然他有条件这么做。他出身富裕的资产阶级,不必为谋生而忙碌,更不必卖文为生,有的是精雕细琢的工夫。一八五六年《包法利夫人》在《巴黎杂志》上发表,不仅标志着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史的一个转折,而且在世界范围影响了小说这个文学体裁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如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对骑士小说的清算一样,《包法利夫人》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浪漫主义与浪漫派小说的清算。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爱玛”是个浪漫的名字,“包法利”Bovary这个姓氏的词根Bov-包含“牛”的意思:福楼拜煞费苦心选定的这个姓名,本身就意味着想入非非的浪漫与平庸的现实之间的反差)是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在修道院度过青年时代,饱读浪漫派作品。她成年后嫁给一名乡镇医生,平庸、迟钝、不解儿女柔情的包法利,真所谓“彩凤随鸦”。于是她不安于室,先后成为风月老手、地主罗多尔夫与书记员莱昂的情人。为了取悦莱昂,维持奢华的生活,她挥霍了丈夫的财产,还借了高利贷。后来莱昂对她生厌,高利贷者向她逼债,她只有服砒霜自杀。    故事很简单,没有浪漫派小说曲折离奇的情节,无非是一个“淫妇”通奸偷情,自食恶果。作者的本意也不是讲故事,他为小说加了一个副标题:《外省风俗》。他为我们展示了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外省生活的工笔画卷,那是个单调沉闷、狭隘闭塞的世界,容不得半点对高尚的理想,乃至爱玛这样对虚幻的“幸福”的追求,而以药剂师奥梅为代表的所谓自由资产者打着科学的旗号,欺世盗名,无往而不胜。妇女在这个社会中更是弱者,福楼拜自己就说过:“就在此刻,同时在二十二个村庄中,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忍受苦难,伤心饮泣。”    这部今天已进入文学教科书的作品,在它发表的第二年却被当局加上有伤风化、诽谤宗教等罪名,由检察官提出公诉。检察官列举书中四个段落作为佐证。一,爱玛在树林里委身于罗多尔夫,她因奸情而变得更加美丽:这是对通奸的颂扬。二,爱玛病后去领圣体,她用对情人的语言向天主倾诉。三,爱玛与莱昂在奔驰的马车里做爱《巴黎杂志》的编辑删掉了这一段),然后是对他们幽会的旅馆房间的“淫荡描绘”。四,对爱玛临终场面的描写违背宗教和道德原则,夹杂肉欲的联想。    我们且看第三项指控。检察官委婉地称之为“马车里的沦落”的那一段。见第三部第一章结尾:    车子掉头往回走;而这一回,既无目标又无方向,只是在随意游荡。只见它先是驶过圣波尔教堂,勒斯居尔,加尔刚山,红墉镇,快活林广场;随后是马拉德尔里街,迪南德里街,圣罗曼塔楼,圣维维安教堂,圣马克洛教堂,圣尼凯兹教堂,——再驶过海关;——旧城楼,三管道和纪念公墓。车夫不时从车座上朝那些小酒店投去绝望的目光。他不明白车厢里的那二位究竟着了什么魔,居然就是不肯让车停下。他试过好几次,每回都即刻听见身后传来怒气冲冲的喊声。于是他只得狠下心来鞭打那两匹汗涔涔的驽马,任凭车子怎么颠簸,怎么东磕西碰,全都置之度外,他蔫头耷脑,又渴又倦又伤心,差点儿哭了出来。    在码头,在货车与车桶之间,在街上,在界石拐角处,城里的那些男男女女都睁大眼睛,惊愕地望着这幕外省难得一见的场景——一辆遮着帘子、比坟墓还密不透风的马车,不停地在眼前晃来晃去,颠簸得像条海船。    有一回,中午时分在旷野上,阳光射得镀银旧车灯锃锃发亮的当口,从黄布小窗帘里探出只裸露的手来,把一团碎纸扔出窗外,纸屑像白蝴蝶似的随风飘散,落入远处开满紫红花朵的苜蓿地里。    随后,六点钟光景,马车停进博伏瓦齐纳街区一条小巷,下来一个女人,面纱放得很低,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去。    这段叙述,适见福楼拜艺术手段的高超。他让读者处于车夫与市民的视角,猜想车里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今的通俗小说作者或影视编导处理汽车(相当于福楼拜时代的马车)里偷情的场面,不知该浇上多少浓油赤酱。    再看对旅馆房间的“淫荡描绘”:    这个充满欢乐的温馨的房间,尽管华丽里透出些许衰颓,他俩依然钟爱无比!每次来总看到家具依然如故,有时还会在台钟的底座上找到几枚发夹,那是上星期四她忘在这儿的。壁炉边上,有张镶嵌螺钿的黄檀木小圆桌,他俩就在这张圆桌上用餐。爱玛把肉切开,连同温柔甜蜜的千言万语,一块儿递给他;香槟泡沫从精致的酒杯溢出,流到她的戒指上,她忘情地纵声大笑。他俩已经完完全全被对方所占有,根本无法自拔,因此都以为这儿就是他俩的家,他们要在这儿一起生活,直到地老天荒,就像一对年轻的终身夫妻那样。他们说我们的房间,我们的地毯,我们的椅子,她甚至管莱昂送她的拖鞋叫我的拖鞋,那是当初看她喜欢,莱昂特地买给她的礼物。这双粉红缎面的拖鞋,用天鹅绒毛滚着边。她坐在他膝上,脚够不到地,只能悬在半空;这时那双小巧玲珑、鞋跟不包革的拖鞋,就单靠光脚的脚趾点着。    与其说作者“淫荡”,不如说是检察官大人神经过敏。    幸亏福楼拜请出一位地位显赫、能言善辩的大律师,法庭最后判福楼拜无罪。    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包法利夫人》成为畅销书。这以后,由于这部小说多层次的、丰富的内涵,更由于持不同美学观点的小说家和批评家们各取所需,它得到不同的评价。我们只能挂一漏万,举其大端。    尽管福楼拜本人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等等颇有微词,左拉对《包法利夫人》推崇备至:“以《包法利夫人》为典型的自然主义小说的首要特征,是准确复制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结构仅在于选择场景以及某种和谐的展开秩序……最终是小说家杀死主人公,如果他只接受普通生活的平常进程。”    早在十九世纪末,已有论者强调这部小说的心理学和哲学层面。儒勒。德·戈吉耶发明了“包法利主义”这个名词,把它定义为“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应该说,“包法利主义”的存在先于包法利夫人,而且是超国界的。中国文学史上有无数“心比天高,命如纸薄”或“始乱终弃”的“红颜薄命”的故事。它也延伸到当今世界,青年男女对明星、对“大众情人”的崇拜,其实也是“包法利主义”的一种变体。)    二十世纪初,从英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开始,批评界致力于凸显福楼拜作品的艺术层面。詹姆斯写道:“福楼拜只在表现手法中看到艺术品的存在,他向我们提出挑战,看谁能确定另一个评定作品生命力的标准而不沦为笑柄。”    福楼拜研究在本世纪蔚为显学。六十年代兴起的法国“新小说”作家和理论家们视福楼拜为先驱。让·罗赛主要研究《包法利夫人》的叙述技巧和叙述观点,他说这部“什么也不涉及的书”是现代反小说的祖先。这话也不是毫无根据。福楼拜本人在一封信里说过:“我以为美的,是一本什么也不涉及的书,一本没有外部联系的书,它以自身风格的内在力量支撑自己,如同地球无所凭借,悬在空中,一本几乎没有主题的书,或者,至少,主题几乎是看不见的,如果这是可能的。”在另一封信里他说:“因此既没有美丽的题材,也没有卑贱的题材,而且,从纯艺术的观点来看,我们几乎可以把不存在任何题材奉为格言,因为风格本身就是观察事物的绝对方式。”小说中对物体的刻画越是精细,这个物体就越是孤立于它从属的那个整体,除了它作为物体存在在那里,失去其他任何意义,如小说中夏尔的那顶帽子。    萨特研究福楼拜,写了一部两千页的大书《家庭的白痴》。他认为“被动性”在福楼拜身上非常重要。他爱用被动态造句,也是被动性的体现。他的父亲,鲁昂的名医,在家庭里滥用权力;母亲对他没有感情;继承父业,也成为名医的兄长引起他的嫉妒心。凡此种种,造成他的孤僻倾向,使他成为一个曾经是不幸的,后来又把神经官能症作为摆脱不幸的办法的人。艺术或文学不一定是神经官能症患者的事情,但是为艺术而艺术,如福楼拜,要求一种神经官能症。    最后要提到著名的秘鲁作家略萨,他写了一部研究福楼拜的专著《无休止的纵欲》,标题来自福楼拜的一句话:“承受人生的唯一方式是沉溺于文学,如同无休止的纵欲。”(一八五八年九月四日致勒罗瓦耶。德·尚特比小姐的信)他推崇《包法利夫人》为第一部现代小说,赞扬福楼拜对形式完美的追求,认为在后者身上,“形式从来未与生活分离:形式是生活最好的维护者”。       如果说《包法利夫人》的文本为批评家的诠释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对于翻译家,文本在形式上的完美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译者不仅要准确传达词义,如果他尽心尽职,还要尽可能顾及原文的音乐性。李健吾先生以作家的才情译书,他的译本行文潇洒,有的翻译批评家誉之为“定本”。他的文章确实漂亮,试引一段(第三部第五章,爱玛坐马车从永镇到鲁昂,城市在她眼下出现):    城像圆剧场,一步比一步低,雾气笼罩,直到过了桥,才乱纷纷展开。再过去又是旷野,形象单调,越远越高,最后碰上灰天的模糊的基线。全部风景,这样从高望去,平平静静,像煞一幅画。停锚的船只,堆在一个角落;河顺着绿岭弯来弯去;长方形的岛屿,如同几条大黑鱼,停在水面,一动不动。工厂的烟筒冒出大团棕色的烟,随风飘散。教堂的尖顶突破浓雾,清越的钟声有冶铸厂的轰隆轰隆的响声伴奏。马路的枯树,站在房屋中间,好像成堆的紫色荆棘一样。雨洗过的屋顶,由于市区有高有低,光色参差不齐。有时候,吹来一阵劲风,浮云漂向圣·卡特琳岭,仿佛空气凝成波涛,冲击岸边绝崖,先是气势汹汹,转瞬就又销声匿迹了。    我们看到,李先生爱用四字成语和四字结构,因此句读较多,这一段文字一共用了三十五个标点符号,包括逗号、分号和句号。福楼拜极其重视文句的节奏,原文只用了二十二个标点符号。本书译者周克希先生力图在一定程度上复制原文的节奏,他的译文用了二十五个标点符号:    像圆形剧场那样下凹,沐浴在雾霭之中的这座城市,过了桥那头才渐渐开阔,布局也没了章法。再往后,平坦的田野重又走势单调地隆起,延接到远处苍茫的天际。从高处如此望去,整片景色了无动静,像一幅画;下锚的船只挤挨在一隅;河流在葱郁的冈峦脚下描画出流畅的弧线,椭圆形的岛屿恰似露出水面的一条条黑色大鱼。工厂的烟囱吐出滚滚浓烟,随风飘散开去。铸造厂传来隆隆的响声,和着矗立在雾中的教堂钟楼清脆的排钟声。大街两旁的树木,凋零了树叶,宛似屋宇间一蓬蓬紫色的荆棘,屋顶上的雨水犹自闪着亮光,屋面随地势起伏而明暗不一。时而,一阵风挟着云团掠向圣卡特琳娜山冈,犹如股股气浪悄没声儿地撞碎在峭壁上。    翻译有没有定本,李健吾先生的译本是否定本,这些都是学术界还没定论的问题。我不敢说周克希先生的译本在总体上或在某一方面超过李先生的译本或其他译本,但是我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同的,有自觉的美学追求,因而有其价值的译本。    施康强

内容概要

居斯达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是继巴尔扎克。司汤达之后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在福楼拜的所有作品中,《包法利夫人》不仅是他的成名作,同时也是他的代表作。该作品被认为是继《红与黑》,《人间喜剧》之后,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重要的杰作;同时被认为是“新艺术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说”,“在文坛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

编辑推荐

《包法利夫人》是译文名著精选之一。

作者简介

《译文名著精选•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爱玛是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在修道院度过了青年时代,她学习贵州女子的谈吐仪态,饱读浪漫派作品。后来破产的父亲把她嫁给了平庸、迟钝的乡镇医生包法利,这使迷恋浪漫生活的爱玛不安于室,于是先后成为了地主罗多尔夫与书记员莱昂的情妇。为了取悦莱昂,维持奢华的生活,她挥霍了丈夫的财产,还借了高利贷。后来莱昂对她生厌,债主向她逼债,她走投无路,服砒霜自杀。

图书封面


 包法利夫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作为主体意义的人    ——由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所引发的文学思考   法国文学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其文学批评著作《驳圣伯夫》一书中曾经如是强调说:“圣伯夫及其后来所有的人,在批评或者赞扬福楼拜时,好象都没有意识到福楼拜巨大的创新……福楼拜以句法引起或表现视觉景象和描绘世界,是一场革命,与康德把认识的中心从世界转移到灵魂那场革命相比,一样伟大。”普鲁斯特当然不是故作惊人之语,也即是说福楼拜确以他那“纯客观”的独特而神奇的小说表现手法、不声不息之间即赋之于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以观照世界的——主体地位(视觉和知觉也即是观照)。    可以说,在大哲学家康德之后,恰恰正是作为小说家的居斯塔夫·福楼拜再一次深刻而有力地阐释了我们作为人之存在的强烈的乃至无可逆转的主观性(而人的主体地位正可顺理成章地被树立其上)。而充分发掘和表现出它的意义,以此福楼拜便为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尤其作为问题之核心的包法利夫人)赢得了——作为人之最普遍亦即最深刻、然而也最容易被他人尤其被历史所抹杀的“人性”(尤其作为一个女人)——以应有的被强烈重视、被深入理解的充分压倒其他一切的主体地位!    一个人即是一个世界,一个作为主观真实的世界,每个人的自我也就意味着乃是此世界的核心(当然也是一切与此相关联的问题的核心)。而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只要深入地解读福楼拜,潜移默化之中,我们观察与理解世界的眼光就会有所不同,甚至产生质的转向),它于是也就成为作为我们人性之普遍理解的基础,其意义自然也就非常之重大。    因此说,作为开世界现代主义文学(思想)先河的福楼拜,他的小说尤其《包法利夫人》一书,甚至与《人权宣言》一样是具有划时代的不凡和伟大意义的,至少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是如此(绝对不能小觑)。    那么,就让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它的意义吧。    (一)    常言道:眼见为实。然而,即使从最一般的生活意义上言之,此判断也不尽使人感到完全信服;而如果将其上升至哲学意义上理解之,那么此言即是大错而特错的——因为它首先从根本上即忽略掉了作为我们个体内在世界作用于(观照)外在客观世界的极其强烈的主观性,甚至从这个意义上讲——眼见,则必不为实(比如孔子曾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推而广之,我们每一个人的确都有自己最独特的观察视点)。    其实说到底,我们作为一个本质上即带有强烈主观意味的人,只能理解我们所能理解、并按照我们自身所能拥有且习惯的方式接受我们所能接受的东西(让我们试着理解一下,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也曾经就表示过这种类似的观点)。也就是说,每一个作为主体的存在都是具有它最独特的观察和积极判断之意义的(形之如俗语所言“人各有志”);按照普鲁斯特的理解,所谓“世界”乃是注定了要为精神所反映和扭曲的——主观存在——也因此可以从相当的涵义上讲,绝对的真理实在只是我们自身一种最无知的追求和奢望。    然而,如果我们过分地或者说绝对地追究了世界之主观性和其扭曲意义,那么我们就会轻而易举地陷入不可知论和可怕的虚无之泥潭(我就曾经是这方面一个活生生的痛苦的实例)。归根结底,具有一定真实性也即相当之普遍意义的所谓相对的“真理”往往总是一种令人叹服、不言而喻的客观存在(比如甚至“不可知论”也是一种独特的具有相对意义的所谓“真理”),因为真正的世界总是“绝对”意义与其“相对”意义的有机及辨证统一。甚至也可以这样理解,物质存在(世界)永远是绝对的、是作为本体性的,而精神存在(世界)则永远是相对的、是作为主体性的。    尤其,我们自己那最清醒的理性就常常如是告知我们——世界是可以被最终认识和把握的——这也即是我们需要强调人之主观能动性的出发点之所在。只是,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具有高低不同的差异的(甚至是历史与文化的差异),这也即是通俗意义上所说人的能力、贡献有高低大小之分,但这不是我们所要研究问题的核心——真正问题的核心是如何调整两个或多个对立主体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使之产生根本的认同)并从中确立相对之“真理”!    其实,在思想的表达意义上,也就意味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深切理解与同情相惜之心(使人最强烈地感同身受)。而这是真正困难的,而这也恰恰突显了作为一代文学(思想)大师的福楼拜之“纯客观”的小说表现手法的极其优越和独到之处(自然,它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所谓文学表现手法的巨大创新)。    文学的表现力一下子即被深刻化了,并再次取得了小说艺术在思想表达方面的突破及其独特优势——甚至可以说,小说艺术只是到了福楼拜(而不是巴尔扎克)手中,才真正地开始成熟和饱满起来!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    所谓“主体地位”,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孔子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此处女子与所谓“小人”是作为一种与所谓“君子”矛盾与对立的客体出现并被加以强调的(非主体也就意味着非价值、非认同,至少要远远低于主体的价值),他们已然被狭隘的、专制的作主观定性,因此,他们——没有多少价值甚至可以被完全忽略的他们(尤其女子),从本质上即被剥夺了被理解和被尊重的权利,尤其被剥夺掉了本应该作为一个主体被深切同情、包容尤其认同的权利(而这绝不是一种个例,它正是非民主、非人权的专制主义社会其大历史背景下的一种典型的意识形态的产物,是一种历史落后的必然,因此它也并不会以某些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然而,在福楼拜的小说作品中(此时历史已然昂首阔步地步入了较为开明的近代),可以肯定地说,福楼拜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尤其重要人物)都不再作为被小说家所强加的“先验式”的主观意识(福楼拜仿佛意识到了它的莫大局限性,尤其它从根本上即妨害了真实)——作平面、单纯维度观照(剖析)的一种没有积极生命力的——客体对象,反而是让他们作为一个主体去积极地观照世界(认同的意义也就随之产生,比如少有人不会深切同情包法利夫人的遭遇,从而我们将单纯的道德置于脑后)。于是,最匠心独运的小说家便从自己的作品中巧妙地隐退了(当然,这不可能是真正的隐退,反而是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来引导和启发读者的知觉与判断,尤其使得我们作为读者对于小说人物必要产生强烈的思想感情的共鸣)。    在此一点上,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主旨思想,也正是极其难得、不谋而合的与《包法利夫人》一书的主旨思想相一以贯之的,自然托尔斯泰也意识到了这个关于“隐退”的问题,他说:“最令人陶醉的作品是作家在其中似乎力图隐蔽自己个人的观点,然而却又时时处处让人无不感到它的流露。”我们不禁自忖:到底小说家为什么要在自己的作品中作积极隐退呢?当然,托尔斯泰最终也给出了我们一种比较合理化的解释:“有一位英雄是我全心全意热爱的,我要把他的美尽量完善地表达出来,因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他永远都是美的。这位英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他就是——真实。”总之,一切都是为了真实!一切判断真理的标准也都最终必然会诉诸于真实!    因此,为了赢得真实,小说家必要真正深入到自己人物的微妙且复杂的内心之中去,尤其必要将其作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去深刻观照之(这也即是为什么福楼拜会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无论这个人物的是非贤愚、高低贵贱甚至老弱妇孺,只要他(她)的存在是客观的、真实的,那么,小说家在处理这个人物时,就必要将其作为一个行为与思考的人性主体去观照他(她)——惟有如此,才可能会揭示出真正深刻的人性(而真正的理解即源出于此),才可能真正地会发掘出真实的那以至令我们的心灵竟为之震荡的深广涵义!    比如,卡夫卡就曾经细致地研究过福楼拜这位伟大的观察家(小说的视角其实也就是一种内省和观察的视角),也因此卡夫卡受到了福楼拜的深刻影响。为此,米兰@昆德拉在论述卡夫卡的作品时曾经这样说:“人们越是集中精力,越执着地观察一个现实,就越会发现它并不符合大家关于它的想法。”本来看似平面、单纯的事物被慢慢地神奇般竟赋之予纵深、多维的涵义!而这,无可质疑,也正是卡夫卡与福楼拜的精神真髓之惊人契合处(不过,这句话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福楼拜之所谓“慢功出细活”的成功秘诀之所在)。  (三)    其实,在强调我们(尤其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意义方面,《红楼梦》也可谓是一次我们民族思想史上了不起的创举(而这也即是它有别于甚至从根本上超越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的巨大精神价值之所在,当然《源氏物语》主要是因为太早出了)——曹雪芹最终依靠自己独特的小说美学(尤其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清醒的悲剧意识及其强烈的生命基调)和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及理解(这得益于他复杂、痛苦的人生经历),从而在我们的精神意识领域即基本确立了——作为女性的主体地位(可以说,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体察以至非同小可的)。    作为《红楼梦》的真正作者(精神原创者)曹雪芹,其对于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观照,不容置疑,是具有主体意义的,因为他承认并强调了女性作为一种生命主体(尤其乃是人的主体)其不容亵渎的尊严,也即是说他破天荒地承认并强调了女性的其最根本的存在价值是和男性完全同一与等价的——于此,男性的主体权威尤其作为男性的历史权威被严重质疑(对于否定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宣布封建历史的没落,曹雪芹作为一个大思想家是具有清醒的意识的,这一点有目共睹;但是,他还远远看不到未来,所以他也是痛苦的、更是矛盾的)!    不过,值得强调的是,作为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一种超出其创作者自身意义的独立存在。为此,《红楼梦》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一幕,当贾宝玉听到史湘云说林黛玉生得像一个戏子时,宝玉生怕惹恼黛玉,过来劝说,而黛玉却一语惊人:“我成了给爷们儿解闷儿的了。”此言甚是值得我们深思,一生孤高凄绝的黛玉于是即被强烈地突显出了其作为一个女性凛然而不容亵渎的尊严!甚至从某种程度和意义上说——男性的主体权威就是这样被这一句话——给打破的。    《红楼梦》里细致地描写了一大批女子,将其归结到艺术真实上,如此则可以能够以一个字来概括之——那也即是——美(因为真实,所以“美”)!所谓文学艺术,尤其小说艺术,都必定是要以美为最高表现手法也即是——最终归宿的。因此说,一个小说家真正值得推崇、也正是最终奠定其历史地位的优越之处,也即在于其深刻(真实)——但此深刻(真实)又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说到底,小说家仍是一位最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家——他必然以“美”作最终归宿。    因此,曹雪芹这位最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家依靠自己独特的文学表现手法和表现思想,其同福楼拜一样,最终在我们人类的意识形态领域为女性赢得了被深入理解以及被强烈同情(尤其强烈认同)的——乃至同男性相等价的主体地位(甚至表面看去还超过了男性——毛泽东说,曹雪芹是尊重女性的)。    (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包法利夫人》一书刚一出版,就因为涉嫌有伤道德风化问题被当局(教会)查禁。然而,今天来看,这恰恰是非常讽刺的,因为福楼拜的文学表现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道德的狭隘范畴(也就是说他已经远远地超出了自己的时代),无疑,他的作品于今甚至未来都将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也因此可以说,其哲学与思想意义之重大甚至是不可估量的。    
  •     很多人认为包法利夫人是一个“虚荣、贪婪、挥霍无度、重情欲的放荡女人”,深入点的评论觉得她追求的是“上流社会的幻影”。在我看来,这些观点都是狭隘的,是对爱玛和福楼拜的误解。爱玛追求的是美好。与其说她向往上流社会,不如说是向往由此联想到的精致的生活质量和高素质的人际圈子,倘若真的步入其中而见识到其肮脏龌龊的一面,她定会弃之如敝履。她也并非拜金欲女,这一点连混蛋罗德尔夫都看得出来。她给所恋之人的真切的情书和昂贵的礼物都是源于对包含浪漫和奉献的美好爱情的追求,是“海湾深处”“平顶屋舍”里的真诚。她要的不仅仅是看不见的真爱,还要看得见的外表,内外如一的完美的美好,所以夏尔不能成为她的追求。临死时窗外粗鄙的歌声并非是对她的讽刺,而是粗鄙的现实世界对柔弱的美好的嘲笑。看不到她所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就像不理解福楼拜对表面词句反复斟酌的必要性一样,只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我觉得女人至少应该读两本书来端正自己的爱情观,一本就是我现在所要谈及的《包法利夫人》,另一本则是《安娜卡列尼娜》。个人认为,福楼拜和托尔斯泰所写的这两本书,代表了一种比较现实的爱情观,可以给广大的女性以警示,选择怎样的人生,应该怀着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爱情,这里没有讽刺、没有强加给你的是非对错,只是客观的陈述一个故事,也许大家只是看到这些故事最终是悲剧结束,但我认为更不可忽视的是,你在经历整个过程时候对于自身的反省和觉知。关于包法利夫人,她代表着这样一群人,有着不错的物质基础,却不甘心生活平淡如水;读过一些书,却没有读得很多;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却未触及到真实的生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又敏感脆弱。她当然不只代表了女人,不过在此,我只想谈论女人。一种资质平庸,不太聪明的女人,(当然没有什么贬义,因为我自己也可能被囊括其中。)把爱情看得无限大,却未参透爱情真谛、看透爱情本质的女人。当我跟着她的情感去经历完她的爱情,我觉得悲哀的不是她最后落魄的惨状,而是那些在我看来平庸无奇的肉欲,竟然被她错觉成了为之生死刻骨铭心的强烈的爱情。那些每一个我们共同经历的心跳和心痛,看似如此熟悉,却最终让我感觉轻飘飘的。没错,罗多尔夫不可能跟她在一起,莱昂最终也会因为厌倦离她而去,我是多么惊奇自己在旁观这一故事时的冷静,这种结局是不需要任何分析,非如此不可的。而让我们自己身陷囹圄时,恐怕就没这样洒脱和犀利了吧。无论如何,包法利夫人的那些爱情,在我看来不过是轻于鸿毛的一种源于空虚的欲望,却时刻警醒着我自己,看清那些爱情的本质。什么样的本质?要清晰这一点,我们必须了解包法利夫人是个什么样的女人,事实上她选择跟夏尔医生结婚的时候,并非没有爱情,只是现实的生活让她开始自认为那不是爱情(从这点看,她显然没有费尔明娜•达萨聪明和成熟,达萨至少在丈夫死后肯定了对他的爱情。)并且越来越厌恶夏尔的平庸,幸而包法利夫人所生活的时代不需要女人为了生计操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其实也是造成悲剧的根本性原因吧,因为女人无需担心生计,因而找不到其他的事情可以做,只能谈情说爱,以确认自己那份存在感。)所以她极需要找些事情来添补自己那无所事事的人生,她不过是选择了大多数女人都想拥有的事业——爱情,只因为她实在没有其他想得到的了,狭隘的人生观给了她这唯一可以实现自我的机会。有人爱她,证明她活着是有意义的。所以当她孤注一掷走向这条不归路,最终却换来情人们的背叛时,心里唯一的信仰坍塌,她别无选择,再继续下去的人生,她自己都找不到理由。当福楼拜写到她的死亡,他心里像某种东西被抽空了的那种悲伤,或许是他对自己曾经理想主义情怀的一种告别,那些占据了他的青春,激情,所谓理想的东西,随着包法利夫人爱情的消亡而消亡。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可以感同身受的,恐怕也是我自己的一点想象。然而我也注意到,包法利夫人死亡并不是这本小说的最终结局,结局略带讽刺的是奥梅获得奖章。这给了我一个更大的启示:你的悲剧可能成就他人的喜剧。当你还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单纯的要死要活,其他的人已经懂得如何更好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一个“理想主义”的死亡,一个“务实主义”的嘉奖。或许这才是我们真正感到悲伤的地方。事实上我真心没有觉得包法利夫人有什么不好,那一点虚荣、空虚、贫乏,不过是最常见的人性,反而我觉得她是天真的,傻的,不懂得从教训中反思成长的。她是那样一种可怜的被现实所抛弃的人,因为她永远看不到本质性的东西,诸如她的爱情,事实上不过就是肉欲互欢,她以为与其他人的爱情有什么不同,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区别;她自己与其他人没有区别;她的情人与其他男人也没有任何区别。女人最大的错觉就在于,总觉得自己是特别的,自己遇到的人是特别的,这无疑是那些恋爱小说最大的谎言,而《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正是揭穿了这个谎言,让你直面人生的残酷和现实。从这一点来看,它是女人的必修课,欺骗你的未必是男人,根本就是你自己!最近又读到另外一位女性的人生,觉得跟包法利夫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因而也在这里附上,她是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这位极具政治头脑的女性,选择了政治婚姻,坚持了自己的王权,成就了历史盛名。因为她拥有更大的野心,她不是没有爱情,只是她更清楚自己最想要的,她宏大的人生观,不会因为小情小爱要死不活。她与他的丈夫是夫妻也是盟友,各自为政,相互扶持共同进步。这无疑是爱情更深邃的关联,参杂进政治权利、家族利益、王朝兴衰……当然这是一种极端的说法,却可以给我提供一个更开阔的爱情视野。丢掉那些泡沫肥皂爱情剧,丢掉那些不合时宜的爱情传奇,有空闲看看历史政治经济……那些让自己视野更开阔的书籍。女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目标,才不会将自己的生命依附于他物,才不会轻易被他物击碎整个人生。这是我看《包法利夫人》所体会到的对我来说最有用的东西。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包法利夫人,美文美图。
  •     包装很好的 不错
  •     翻译比较平息。
  •     一个女人在平庸生活中渴求激情而产生悲剧。
  •     阅读的时间应该也是2014年,有点荒诞的印象~
  •     写得完美,译得精致,有些片段简直惊为天人。可能人人都是包法利夫人,追求的生活和现实,哪个界限能告诉我们是“力所不能及”?
  •     放纵自己欲望的人,是不行的
  •     精熟而含义丰厚
  •     描写细腻但不冗长乏味,比我想的有趣得多,福楼拜不愧为大师
  •     我不在乎你有没有犯过错,也理解你有时会软弱,可是无法接受你蠢。三重境界,从包法利夫人,到嘉莉妹妹,最棒的还是《面纱》里的凯蒂。
  •     司汤达深刻,巴尔扎克伟大,但是福楼拜,完美。我认为每个姑娘都该读的书。译本上更喜欢李健吾
  •     可是他们的调情片段既不滑稽也不荒谬,相反隐含着悲剧性的幻灭——这和安娜卡列宁娜还不相同,后者对方尚且是忠贞的。然而作者又在筑梦,隐藏在环境描写的字里行间。我想他就是那样的带点浪漫的现实者吧。
  •     对包法利夫人充满好奇、看完之后再来改评
  •     包法利夫人在追求浪漫的爱情,这没错。不过有点过了,很怕人。
  •     如果不甘平庸,为什么不努力跳出这个圈子呢?一定要通过偷情吗?难道只有爱情才能让生活变得不平庸吗?包法利夫人是一个看了太多无病呻吟文学的伪文青。
  •     最近好像能理解一点那种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的忧愁。Emma想要的东西很简单,她身边的人,除了Charles外都很复杂。她就这样独自走进了深渊。
  •     很不错,值得读很多遍。
  •     少女和少妇的心终究是不一样啊 活颠倒了就很麻烦
  •     包法利夫人
  •     读到不足百页时,就知道这样的书籍值得一而再地阅读。
  •     女性都应当读读此书,反思自己的为人处事,生活并非是蜜糖
  •     《包法利夫人》写的不过是一个有夫之妇出轨又出轨服毒自杀的故事,但却是法国小说史的转折之笔。福楼拜笔下经典美妙而隐晦的偷情画面和生动的人物描写堪称绝笔,然而我在人物描写之外并未读出字字雕琢堪比《红楼梦》的感叹,该译本反而给人刻意的韵律感,虽些许牵强却也掩盖不了福楼拜艺术手段的高超。
  •     一个忧伤的文艺女青年的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走向堕落。再者作者对于环节渲染的描写也令人深刻。
  •     文笔很美,刻画很形象,翻译的也比较原汁原味,比以前看的外国翻译书更贴近原作也更易懂。
  •     包装纸张,翻译都挺好。
  •     名著就要好的翻译版本,才能看的有滋有味、
  •     没人吐槽这个版本第一页就把故事情节用几句话说完了吗,特别说了结局。。对于没看过的情何以堪
  •     以前买过别的版本,但好多人都推荐买这本,买了收藏了!
  •     买的第二本《包法利夫人》之前是李健吾翻译的,感觉不是很喜欢,所以把周克希的又买了一本。
  •     去图书馆借的不小心弄脏了,这本是赔图书馆的,反正编号是一样的。
  •     人间最完美的杰作
  •     警世恒言,一针见血。空洞的幻想反映出内心的虚荣浅薄和贫乏。她的心一经富贵熏染便不肯褪色。
  •     感覺一般吧。。不喜歡譯文。。。
  •     情节简单,人物却不简单,这有赖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把日常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他们的弱点、幸福、不满全都跃然纸上。作为十九世纪的作品,有些繁琐的物件、风景描写读起来很无聊,但篇幅并不多,而作为文学所具有的细腻特点,把人物心理发掘的确实深刻而动人。如果要说作品中的赢家,那无疑是两位情夫,包法利有一种烂漫的愚蠢,而她丈夫则更加愚蠢。
  •     书的质量还算可以,可能这个系列的字质都是这样的吧,还有插图。
  •     2013年读过周克希先生译的《包法利夫人》,从业余爱好的角度看,觉得译得很赞,读得很舒畅。后来又知道周先生竟然是纯数学出身,更加崇敬他。
  •     一直要读这本书的,这次终于买到了~~
  •     收到后觉得值的,其他都很好,就是里面的字体大小有少数不统一哦!
  •     这个版本是所有版本中最好的版本。
  •     包法利夫人的形象塑造如此成功 以至于后来小说中写到的虚妄女子都或多或少都有她的影子
  •     喜欢周先生的翻译
  •     很好,帮同事买的,她很满意
  •     法国作品,我一直都很喜欢周克希的译版,赞
  •     看过此书,知道人生最想要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一次洗礼。
  •     Emma是这样一群人:内心敏感又脆弱 以为书里和别人口里的就是整个世界 不计代价地营造出自己臆想的环境 与其说世界不懂Emma的浪漫 不如说Emma不懂世界的浪漫
  •     书很好,包装好 内容好
  •     这个版本的这一套书买了好多,整体都挺好的!
  •     经典总是值得一读再读
  •     “我想去巴黎,我也想去死。”
  •     经典就是经典。很流畅地读完了。
  •     一个女人乱来的一生
  •     当时没懂,现在,上了西方文论后,对福楼拜很崇拜
  •     公认的权威名家周克希译本,周克希翻译的书非常好。书的外观、纸张厚度、字体大小均很好。强烈推荐。
  •     作者对女人感情的那种敏锐的感觉,非常到位的描写了女人在生活中的心理感情和细微变化,翻译的语言恰到好处,而且价格也很便宜!
  •     翻译扣一星。不能忍受诸如「先不先」这种文言不白的说法,感觉整个意译过头了。福楼拜对细节的把握堪称完美。爱玛把沾上地板蜡的舞鞋藏起来,她和莱昂借在窗台上种花相互瞭望诸如此类。一开头就写到掘墓人和牧师,隐隐的宿命。爱玛始终在寻找爱,在罗多尔夫和莱昂身上都只有她想要的爱的某一个方面,她到底爱的是什么?一种虚荣还是真实?但无疑她的确是天真的,她四处央求时并没有想到是在出卖肉身。对于女性情感的把握相当精准,开始之时离开罗多尔夫会哭,火热中反复地问莱昂爱不爱她......读完的确觉得她很可爱,很勇敢......药剂师奥梅成功将瞎子送进终身监禁所,而正是他的砒霜被爱玛偷取毒死了她,他最后却如愿获得十字勋章、莱昂成婚、勒侯逼债包法利......真是很戏谑呢......这便是传说中福楼拜最心爱的包法利夫人啊
  •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周克希之前的态度。
  •     前前后后读了不下五遍........主要这个吧放在我家厕所
  •     爱玛·包法利,贪爱,败于高利贷,亡于吃砒霜。她追求完美的婚姻关系和爱情伴侣,不甘于生活的平庸和毫无激情的家庭。她苛刻且自视甚高,有才情却无头脑,她想要雍容华贵、经济富足、充满情调的幸福。她却把所有的追求和幻想寄托于别人为她实现,依赖又逞能。她有能力选择生活却没能力改变生活,可悲。福楼拜对浪漫主义的清算。
  •     这俩天心情不佳,一部分原因就是此书引起的,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总是想起包法利,可怜的人。心中充满浪漫主义的已婚妇女,面对婚姻,很难满足,失望甚至绝望是常态。生活啊,要有除了爱情之外的寄托,要有除了爱情之外值得付出时间精力和耐心的爱好。
  •     名著就是名著,很吸引人。
  •     原来一次买了很多本上海译文的另一套名著,结果字太小(名著文库系列,强烈鄙视这套书,由于事先没办法验货而买了好多),非常失望,这套译文名著精选字体合适,比较喜欢,而且有的书还配有插图。另,据说还有李健吾译本,是人民版,李比较有名,供同学参考。
  •     翻译有的地方很奇怪...“先不先”,看不懂...
  •     好书好翻译
  •     很精致,送达后依旧完好无损。刚开始看,感觉翻译不错。
  •     没读呢,应该不错。
  •     描写很细腻,还没看完,很喜欢艾玛。觉得她只是内心无法辜负自己的浪漫。
  •     经典,推荐一下
  •     买这本书的目的是了解 那个时代那片土地的风土人情
  •     还要再找个版本读一读
  •     看了好多个译本,还是这个译本好。
  •     买书原因,就是想知道包法利精神到底是怎样的
  •     福楼拜太爱爱玛了,我们只是像她一样孤独,一样流眼泪,有时也一样疯狂可怖。
  •     贪婪地寻求“幸福”的人 故事很好但我不喜欢
  •     字体大小合适,纸质好,包装精美。
  •     包装不错,就是字的排版太密了
  •     包法利夫人就是我。包法利夫人就是全世界。
  •     学习学习,值得购买
  •      爱玛爱浪漫,爱幻想,爱虚荣,一失足成千古恨。
  •     城镇化浪潮中飘着那么多毁于激情与虚荣、天真与不甘的女人,应该有人去写写她们的故事
  •     买过译文的书很多本了~新版不错
  •     小孩正在利用业余时间看这本书,他说比较好看。
  •     和我们中国的《死水微澜》比较着读 很值得一看
  •     外国文学中难得的一本描写人物的经典巨作
  •     一直以为包法利夫人是作为续弦,跟着一个迂腐乡村小医生过着多么悲惨的生活,于是经不起诱骗出轨,是一出多么无奈的悲剧。然而真的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是完完全全的活该咎由自取啊,傻逼中的战斗机,必须不留一点同情的唾弃!包法利医生也一定是色盲,要不然头上帽子都绿得发光了怎么还能发现不了呢,真是佩服…
  •     先看电影后看的书不错
  •     宗教抑或科学,都救不了人性,人生原来是一场无药可救的病症
  •     2017.02.06人人都爱好新奇和奢华,可谁会知道这些东西会慢慢腐蚀人的心灵,让人一错再错呢?包法利和奥梅两家,从最初的地位收入相当,到最后,包法利家破人亡,奥梅却名利双收,莫不令人唏嘘同情。一个贪图享乐和浪漫生活的女人,怎么就害得家庭悲剧了呢。时代有关,人心也有关吧。
  •     表面上是在写一个出轨的故事,事实上是在写人性的贪婪与无知,追求好的生活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想,但不通过合法的努力去获得,自然不可能,很多评论都扯到了资产阶级的冷漠与贪婪,其实更是在说地方保护主义,对于一个外地人,想在一个地方发展,当地人更加会阻挠甚至欺骗,也许当一切都知道的,就已经完蛋了,就像包法利夫人,还有包法利先生。
  •     书很好,纸的质量也不错
  •     真之现实主义。福楼拜站得很高,什么都被他看清楚了。
  •     物美价廉,绝对正品
  •     可怜的夏尔……
  •     怎么说嘞 同学先拿去看了 也不知道好不好看 对福楼拜没兴趣。。
  •     以前买的版本不喜欢,换个译文的存着~
  •     艾玛,贞洁的艾玛;和于连的悲剧又多么不同啊。“深刻地揭露了法国19世纪中叶恶浊的社会现实”,没错。#重读#
  •     太爽了,一口气读完,你值得拥有
  •     就是字体大得有点失真!!
  •     浪漫之死
  •     对于包法利夫人这样一个“no zuo no die"的角色,却是讨厌不起来。她只是跳不出自己的局限吧。或许人人心里都有包法利夫人的一面。
  •     重读愈发觉得好。结构,对话,人物编排都相当精细,尤其是前面两部;福楼拜惯用人物心理描写的对比,来达到一种人物情感投于虚空的喜剧效果。第三部节奏加快,爱玛几乎是被猛拽一下,就死去了。对比前文她期盼向往的辉煌的浪漫境地,不啻为强烈的讽刺。
  •     书是不错,可能孩子小没看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