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白痴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532740147
作者:[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页数:597页

前言

  我在念高中的时候,曾如饥似渴地吞咽过不少外国文学(包括戏剧)的译本,其中尤以阅读傅雷所译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系列小说和文化生活出版社那些黑白封面的欧美名著(如巴金、丽尼、陆蠡译述的屠格涅夫作品等等)兴趣最浓。虽然我从未系统研读过欧洲文学史之类的专著,但经常在书店里站着翻阅一些久闻大名的经典,看到那里陈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之多,对这位俄国大文豪早就肃然起敬。他的姓氏中文译名第一个字“陀”,其实与原文发音相去甚远,可能也和其他许多外国人姓名的中文音译一样,保留着当年全国出版中心上海的沪语读音痕迹。然而这个“陀”字加上我浮光掠影地从作者简介中读到宗教哲学在他作品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再辅以他的画像和照片所展示的悲怆神情,我总是把他和苦行僧牢牢地联系在一起。自上世纪前期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陀氏作品的中译本基本上只有耿济之译自俄文和韦丛芜译自英文的两套。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陀氏文风的特殊性,我多次尝试“啃”那些译文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到五十年代过半以后,我才二十多岁,浑然不知兰山学海的高低深浅,仗着仅学了四五年俄文这点可怜的“底气”,通过预订购得苏联在一九五六一一九五八年间陆续出齐的十卷本陀氏文集,居然雄心勃勃地妄图对这座碉堡发起强攻。不幸的是,除了《白夜》、《舅舅的梦》以及果戈理风格最鲜明的《庄院风波》(即(《斯捷潘契科沃田庄与庄院中的人们》)等几个在多种意义上不那么厚重的中篇外,从《罪与罚》一直到《卡拉马佐夫兄弟》那黑压压一堆“庞然大物”,还是令我望而生畏。倒是五十年代末公映的苏联彩色故事片《白痴》,由于编导坚定地聚焦于原著第一部的“名花归属”主题,不及其余,译制质量也相当高,特别有孙道临、张瑞芳这样台词功底深厚的名演员担纲为男女主角配音,使我顿悟洗练萃取对于提高文艺作品感染力和影响力是何等重要。  无论是《白痴》的读者还是观众乃至读者兼观众,看到女主人公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将十万卢布一捆钞票扔进壁炉付之一炬,恐怕任谁的心灵都会经受一次强烈的冲击。这一堆烧钱的烈火,象征着陀氏创作的一个高峰,它不仅在星光灿烂的十九世纪俄国文坛,而且在整个世界文学宝库中也当之无愧地堪称经典。倘若我在此条分缕析地重复《白痴》的内容,哪怕只是讲一个故事梗概,恐怕无异于干一桩煮鹤焚琴那样杀风景的蠢事,尤其对于初次接触此书的读者简直是一场灾难。费尧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于莫斯科一个后来跻身贵族的医官家庭。他那残酷虐待农奴的父亲于一八三九年被自己田庄里十几名忍无可忍的农奴殴打致死。费尧多尔毕业于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军队里待了四年,以中尉军衔退役,一八四四年开始了职业作家生涯。他的处女作书信体中篇小说《穷人》(1845)曾受到来自革命民主主义阵营的热烈赞扬,但随后发表的一些中短篇却得到完全相反的评价从而导致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等人的决裂。这位青年作家从一八四六年春开始参加以废除封建农奴制为己任的激进革命团体彼得拉合夫斯基小组的活动,并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一八四九年,他和其他几名小组成员一起被沙俄当局逮捕并判处死刑。旧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历已是一八五。年初),这些死囚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行刑前又突然被改判流放西伯利亚服四年苦役,此后还得当兵。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几乎度过了整个五十年代,于—八五九年才获准携妻子和继子返回俄国的欧洲部分,定居在彼得堡。一八六0年初,他的两卷本作品集出版。  陀氏一生始终没能摆脱癫痫症对他生理上、精神上造成的巨大痛苦,而嗜赌成性和债务缠身又压得他经济上永世不得翻身。说来也许近乎残忍,长达九年的流刑经历为陀氏写《死屋手记》提供了无价的第一手资料,此书曾被屠格涅夫比作但丁的《神曲·地狱篇》,赫尔岑则把它与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最后的审判》相提并论,它更在一个世纪后催生了诺贝尔奖得主索尔仁尼琴的一系列劳改文学名作,如《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古拉格群岛》等。与此相类似,频频发作而且病势不断加重的癫痫、明知结局有输无赢也要饮鸩止渴的赌瘾、越陷越深以致永远无法清偿的债务——这些亲身体验都成了陀氏的创作源泉,就描写的真切性和刻画的深度而言,其他途径都无法与之相比拟。  《白痴》的男主人公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梅诗金公爵,加上《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那个真正的弑父凶手斯乜尔加科夫,无疑是古往今来所有此类艺术形象中写得可谓入木三分、最令人信服的癫痫病患者。作者笔下的梅诗金公爵被很多人视为白痴,甚至公然如此骂他,事实上只是因为长期在国外疗养,回国后与周围的生活脱节,显得不谙世故,不明事理,但他有着一颗水晶般纯净无邪的仁爱之心,言行举止光明磊落,任何权术、城府和私欲与他都不沾边。通过梅诗金公爵这一形象,作者旨在表明自己理想中“完完全全美好的人”便该如此。陀氏于一八六八年初构思此书期间写给他外甥女索菲亚·伊万诺娃的信中有如下一段话: “……历数基督教世界文学作品中的美好人物,最完美的莫过于堂·吉诃德。、但他之所以美好,仅仅因为他同时也很可笑。狄更斯笔下的匹克威克(比堂·吉诃德差远了,简直不可以道里计,但仍不失为一大创意)也很可笑,而且这一招还真管用。美好者不知自身的价值,反而遭到嘲笑,于是引起同情一由此可见,读者中也是有同情心的。同情之所以会被激发出来,正是幽默的秘密。让·瓦尔让这个人物(雨果名作《悲惨世界》的主人公——译者按)也是一次精彩的尝试,但他引起同情是由于他本人遭到巨大的不幸,而且社会对他不公。我要写的人物与他们毫无相似之处,绝对没有,所以我怕得要命,担心这会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  上述那封信还包含这样的内容: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耶稣基督才是他心目中美好人格的最高典范。他在小说的草稿中干脆称男主人公为“基督公爵”。这位圣徒一般的公爵无财无势,在人欲横流、寡廉鲜耻的黑暗社会上饱受欺辱,可是他既不愤怒,更不反抗,总是逆来顺受。尽管《白痴》的第一稿后来被推倒重写,但从我们今天持有的定本中某些部分(如第一部第六章梅诗金向将军夫人母女们讲述自己在瑞士与孩子们和玛丽如何由疏变亲的经过),仍看得出作者勾勒梅诗金的身世时,显然受到福音书中一些情节的影响,才会导致为梅诗金所作的“性格画像”与“基督公爵”的轮廓相合。陀氏把顺从和苦难加以理想化,否定激进道路和斗争手段,这是他历来遭到抨击和责难最多的要害。俄国直到一八六一年才废除农奴制,在欧洲是最晚的,而此后在如何进行改革方面,各派的分歧又特别严重。陀思妥耶夫斯基害怕资本主义,害怕革命,反对俄国走西欧的发展道路。他后半生的言论和创作始终在与所谓的“西欧派”论战,尤以一八七三至一八八一年在期刊上陆续发表的《作家日记》为甚。应该说,他对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绝非熟视无睹,也不是天生怯懦,他反叛过,抗争过。自从他一八四九年被捕成为死囚,接着流放西伯利亚先服苦役后当兵,一八五九年回到彼得堡后又在内务部秘密监视下苦熬那种很少有人体验过的孤独达十年之久,被侮辱、遭欺凌、受伤害到虽生犹死甚至生不如死的地步,这漫漫二十载的另册岁月,毕竟在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从他的成名作《穷人》起,无限同情小人物,为他们并且与他们一起受苦,在他的作品中始终占有主旋律的位置。但他确信专制政体已根深蒂固,无法撼动,于是转而求助于宗教,把在人世间受苦难视为通向灵魂得救的必由之途,宣扬被践踏的弱者对施虐者报之以宽恕等等,直至他撒手人寰之前八个月,还在莫斯科由普希金纪念碑揭幕仪式奏响序曲的纪念活动集会上发表演说,还公开号召“桀骜不驯的”俄国知识分子“顺从吧”。一八八一年二月九日,这位一代文豪与世长辞。  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与安娜·卡列尼娜、卡秋莎·马斯洛娃交相辉映的伟大艺术形象。不过,古今中外的诗篇小说、戏剧影视中多的是红颜薄命的弱女子。倘若有谁备足了餐巾纸愿为一枚缠绵悱恻的“催泪弹”欷歔不已,本书肯定会令这样的读者大失所望。诚然,娜斯塔霞拥有超凡脱俗的美貌和聪慧,可谓风华绝代(陀斯妥耶夫斯基用那么多笔墨来描述她的一张相片给梅诗金公爵留下的深刻印象,本身也属罕见),但赋予此书永恒价值的是她身处阴谋旋涡的中心,不甘心任人摆布,敢于在富豪权贵头上动土,举起反叛的义旗向恶势力复仇,终于在力量悬殊的搏斗中骄傲地倒下的悲剧命运。  岁月荏苒,此译本自一九八六年初版以来,已过了二十个年头,在此期间以各种不同开本、不同装帧重印的普及本、文集本累计的册数,可能是陀氏作品在我国迄今为止拥有读者最多的一本。由于种种原因,主要还是生怕误导读者而藏拙,我一直没有为这个译本写过任何前言或后记。可是躲了二十年还是躲不过去。尽管如此,我在此依然想恳请读者不要把寥寥几页背景材料和人物简介当作什么导读,以免思想驰骋的空间变得湫隘、逼仄。从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作品27之2)》第一乐章漾出的音流,很可能与月光风马牛不相及,一百位听众可以作出一百种甚至更多不同的解读,也许这才是经典真正的艺术魅力所在。  荣如德  于二OO六年元宵节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

内容概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夜》(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
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长篇小说《被伤害与被侮辱的人们》(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道德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
《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但一些用以攻击革命者的“虚无主义者”形象,削弱了小说的揭露力量。
在《鬼》(1871~1872)中已没有被伤害与被侮辱者的形象,而只有对革命者的攻击了。
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作者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描写了无耻、卑鄙的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堕落崩溃。对颠沛流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表示深厚同情,但也流露出消极的一面,例如认为只有皈依宗教才能保全道德的价值,只有宽恕和仁慈才能拯救人类社会等说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

编辑推荐

  无论是《白痴》的读者还是观众乃至读者兼观众,看到女主人公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将十万卢布一捆钞票扔进壁炉付之一炬,恐怕任谁的心灵都会经受一次强烈的冲击。这一堆烧钱的烈火,象征着陀氏创作的一个高峰,它不仅在星光灿烂的十九世纪俄国文坛,而且在整个世界文学宝库中也当之无愧地堪称经典。

作者简介

《白痴》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19世纪60年代出身贵族的绝色女子娜斯塔霞常年受地主托茨基蹂躏,后托茨基愿出一大笔钱要把她嫁给卑鄙无耻的加尼亚。就在女主人公的生日晚会上,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年轻的公爵梅诗金突然出现,愿无条件娶娜斯塔霞为妻,这使她深受感动。在与公爵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天,娜斯塔霞尽管深爱着公爵,但还是跟花花公子罗果仁跑了,最后遭罗果仁杀害。小说对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上层社会作了广泛的描绘,涉及复杂的心理和道德问题。善良、宽容的梅诗金公爵无力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也不能为他们造福,这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的徒劳努力,表明作者企图以信仰和爱来拯救世界的幻想的破灭。

图书封面


 白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4条)

  •     前几天豆瓣上有篇评论叫做不娶聪明的女人,恩,娶聪明女人是需要胆量和自信的,不是一般的男人做得到的。那么有谁敢和有强烈的个性的女人交往呢,就我的经验,尽管 人们说喜欢某女如何之有性格,那是实在没的恭维了,鬼才相信有男人喜欢她们,事实上惟恐躲之不及。所以,那些具有暴风雨和火山般性格的女人只有审美的意义,没有现实的价值。在莎士比亚和圣经双重影响下伟大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给了世间那些疯狂的女人最壮美的赞叹和歌颂,在文学史上留下一个个光彩夺目而又催人泪下的女性形象。她们是肺结核患者,白痴,妓女,精神病,贫穷却自尊心强烈,敏感又疯狂,她们是有罪的,也是圣徒,多么奇异的女人。疯狂中的疯狂,美丽又病态的娜斯塔西亚费里波夫娜,深知自己的命运不可逆转,所以她在梅诗金基督式却软弱的拯救和罗果仁残忍却强力的毁灭之间选择了后者也就是选择了死亡。一个期待自己被拯救的女人,常常在幻灭之后选择毁灭,来的太晚了,而且以吸血鬼般的吮吸爱和仁慈,就是在同时毁灭他人。我记得自己初中时读这本书根本就没看懂,却永远记住了她烧钱的那一幕,我简直是被镇住了,自此我也学会了一种最为有效的侮辱和惩罚人的方式---烧钱。我用过,很是管用,感觉把人踩在脚下,那你所鄙视和憎恨的人。当一张百元大钞被点燃,你兴奋的看到了一个灵魂可以浅薄到什么地步。他会象狗一样的被气死,显出他最真实的面目。托斯基说,这是个色彩强烈的女人,谁不会为她着迷呢。可惜也只有着迷,惟有死亡才对她感兴趣。一个自幼就遭到身心摧残的女人,在肉体的泥泞中度日,她对于灵魂的救赎就分外渴望,宗教感也就更加强烈。耶酥拯救一切不幸的人,但是基督也只能以一个朋友和导师的身份出现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男人,所以这种拯救也只能是精神上的。梅公爵是个圣徒,也是病人,所以他的爱是宗教式的无欲,柏拉图的。而一个强烈的女人往往屈服于最强烈的欲望,比如罗果仁,一个粗野凶狠的杀人犯所释放的能量是非常的,就象我早年读到的一篇一个女教师和杀人犯私奔即而共同犯罪双双毙命的报道,那女人很文静漂亮,一头长发,象文艺片的女主角,而那有盗窃前科的中年男人,苍老而丑陋,面目狰狞,我那时确实难以理解一次短暂的黄山邂逅就成就了一段中国版的邦尼和克来德。原来,欲望和死亡是双生子,灵魂的拯救和精神的纯净是要和生命拉开一段距离的。当然,在基耶落夫斯基那里,特别是在蓝和两生花中,灵魂的自由和孤独得到了肉体的满足,但是,这毕竟只是一种世俗的拯救,和宗教无关。宗教的拯救是必须无欲的,彻底的纯洁。娜斯塔霞在最后一刻扑向罗果仁,就是扑向死亡和欲望,最终梅的纯洁和慈爱没有救的了这个疯狂的女人,因为她确实除了死亡也没有真正的救赎在人世的道路。空虚而无望的命运只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条通向宗教,一条通向疯狂的毁灭。其实大多数人选择后者,因为她们还不够坚定。评论这样一位人类精神导师的作品几近亵渎,就算是点感想。最后,我要告诉女孩子,假如有男人说喜欢你的个性,夸你有性格,你大有让他甩了可能,相信我没人喜欢坐在火山上,假如他说你有思想,喜欢你的品德之类,那就是说,你简直不可救药。
  •       有人这样评论——“你可以在托尔斯泰那里发现一种亚洲式的平和,在屠格涅夫那里领略到西欧文人的贵族派头,还能够在契诃夫那里听到现代思想的声音,但是只有在果戈里和身上,你才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属于俄罗斯的残忍,野蛮与神经质--伟大,苦难,与圣洁的混合。 ”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书有时候感觉很残忍,完全没办法一口气读下去,原因是情节残酷到无法接受的境界,导致情绪过分激烈无法继续阅读下去。但事实上也正是这类书才能给人以最深刻的启迪,荒诞中透露着真实,残酷中体现着人性。
  •     托氏大体可以归为民族作家,19世纪以来大露西亚开阔的文风一时涌现无数豪杰。有果戈里的细致入微融合莱蒙托夫的异族风骨,但那些冗长的人名,过分口语化的对白和繁复的修饰成分真的会要了我们这些二外非俄语人群的卿卿性命。好在《白痴》的故事建构远比车先生《怎么办》的插入式说教强大的多:它在如此短的时空中囊括了如此多的冲突与崩裂,当钞票送进壁炉,莱昂毫不犹豫地说了那个字,我们便欣喜地注视着两个古典主义的真诚人类从陌生的两端共同撕裂了那堵试图掩盖真实的现代性帷幕。可以说,前半截的故事多半是充满干劲和希望的,美人随性释放,杂鱼为财嚎丧,公爵从一个风景秀丽的驴叫中出生,后则名利双收跻身统治阶级使我们不由得幻想着今后的日子里他的一番作为他的大干一场;然而当故事逐步发展,终于进入了那唯一可能的尾声,我们从指缝里看着菲利波夫娜和梅施金最终的结局,却只能感叹这世道已经不再美好也似乎从来不曾美好,总而言之这根本不是属于我们的世界。遥想欧化的露西亚,继承发扬了广大欧陆人民热衷普世济民的光辉传统,在他们的脑海中曾不断地浮现出拯救万民的完美模型:“好心的聪明人”——“开明的专制明君”——“有道德的知识份子”——“有觉悟的劳动阶级”。而白痴算个特例,梅施金倒是像那个木匠家的傻小子,良心的本初之始。正经活不干喜欢跑到山顶上给人讲故事,他的结局是被那些正经人众志成城地钉上钉子。那时候他还是在怜悯众人,没有因为一点伤痛就停止自己的高尚与神圣。而众人呢,依旧那么活。远去的两个世纪没有让他们停止把真诚命名为白痴,却将更多更多的戒不掉的罪恶视为常态。纵欲、乱交,好比当下时兴的所多玛伴侣论调,部分倾心于性事和睦,部分则只识票子几何。即便是莘莘学子与清净的殿堂,哪里会没有风潮的流毒?无奈中天使重新振翼折返天堂,圣灵抛却尘世徒留躯壳在人间疯癫,只留下这么一个唯物主义的动物世界,而再没有奇迹降临在我们之上。可 8:36 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我确实很想告诫一个人,当某人将他者视为工具则其伴侣常为过河前的桥梁。上面一行是题外话,换句话说我不想做原教旨主义者。我所能想到的只有祝很多人好运,却依然悲哀地意识到自己已经顺道被主遗忘。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伟大的作家。
  •     说真的,没看懂,里面的人物都很生动,不是那种脸谱似的人物,若是没有大量阅读经验的,最好不要尝试。
  •     看不懂,我只知道梅诗金公爵单纯善良得像个圣父,他对那两个女人的感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娜斯塔霞和阿格拉雅真作,尤其前者,最后真是作死了。俄罗斯的人名真的太长了,看的头晕,记不住。
  •     表面上看似是满纸荒唐人物的荒唐呓语,实际是内在的人物挣扎彷徨于时代枷锁的辛酸血泪,书中人物都说公爵是白痴,可读罢这四部的人间闹剧后,谁又能分辨出哪个才是真正的白痴呢?又或大家都是这白痴时代的白痴呢?看似陀思妥耶夫斯基这近七百页的书艰深难读,但由于陀氏的行文充斥着大量人物对白,每一部的设置又很符合戏剧“三一律”的架构,因此一旦将全书联想为四部话的情景剧后,则很容易代入其中,并为各色人物的癫狂呓语、荒唐行径所抓住,五味杂陈。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尽管有谎话连篇的将军、奴颜卑膝的列别杰夫、拨弄是非的伊波利特,但他们都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而只能说是各自处境下的社会悲剧。纳斯塔霞虽然直接描写不多,但无疑是全书的漩涡中心与悲剧焦点,虽然挣扎为自由,终逃不脱男权社会下女性玩偶断线后的悲剧宿命,阿格拉娅亦然
  •     同是无比狗血的架构,写牛叉到极致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烂了就是《小时代》,还有更多连《小时代》都不如的不入流网络文字...
  •     老陀的都要重看!
  •     我承认中间快进了
  •     如果是理性的爱,平均的去爱每个人,那只能算是类似机器的行为,没有任何意义;而感性的爱对正常人来说,只能是小爱,爱全人类则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能够感性的爱每一个人、能够达到真正博爱理想的人就只能是个白痴
  •     俄国文学里的巨著,但是有点没看懂
  •     能读到真是太好了。只是这结局难道是合理的吗?我想读即使是好人也能获得幸福的故事啊
  •     梅诗金公爵夫人(,,•́ . •̀,,)
  •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古往今来的所有男性救赎者和放荡堕落女在梅诗金和娜斯塔霞面前都黯然失色
  •     一本越来越精彩的书。读陀读得很少,不好评价。但实在不如地下室手记。地下室手记堪称绝作!
  •     没有人能配的上梅诗金的爱!
  •     看了上册觉得真牛。然而下册开头没有看懂。一直轻飘飘的浮着。终于后来接的下去,看完,有点意犹未尽,也有点如释重负。好吧,总算看过了。
  •     再读一遍再评
  •     #2.5-2.12《白痴》打卡 陀思妥耶夫斯基使人心跳加速而且大汗淋漓
  •     无爱
  •     真的是一个虐心的多角恋故事。我觉得罗果仁对娜斯塔霞的爱不亚于公爵,公爵的爱是道德上的充满仁慈和同情心的而罗果仁的爱就是基于赤裸裸的男人对女人的情欲和占有欲。难道仅仅因为前者的高尚无私后者就是卑鄙龌龊的吗?罗果仁明知道娜斯塔霞根本不爱他甚至鄙视他利用他还是每次都义无反顾地选择包容和接纳她他最终选择杀死她也正是因为他爱的太累太绝望了。
  •     经典!
  •     永远说有希望的话,做有希望的事。佐西玛长老。如果孩子不幸夭折,那一定是去做了上帝的天使,如果孩子杳无音信,要相信有一日他一定归来。
  •     20170401
  •     启蒙
  •     目瞪口呆得看完了这本神书~
  •     终于读完了....不是很喜欢
  •     故事不好看,很悲伤
  •     高中时候去图书馆借了一套上下两本的 白痴。是好久之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在学校的图书馆里这样的书应是最不受欢迎的,陈旧古老没有趣味,却充满陀思妥耶夫斯基天才般的哲理和无情的剖析。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的主人公多是一些理想主义色彩的人,肩负着拯救悲惨人们的重任。
  •     不喜欢。
  •     两个女人撕逼的那场戏好爽!
  •     加尼亚,让我看看你的灵魂是什么成色。罗果仁的“我和您不同”。伊波利特的自白,尤其是人生有千千万万步要走,关于种子的阐述。“凭什么,凭您比我们受过更多苦?”“原谅我们的幸福。”除却这些就是篇逻辑让人费解的神奇小言……
  •     想了想还是给了五分,这本书读的不像《罪与罚》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那么连续,开头惊为天人,中间:什么鬼。结尾又是惊为天人,看完后仔细品了品,依然是惊为天人(。欲望,罪孽,救赎拧成了一股,最后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唉
  •     公爵几乎是基督在世,所有人都明白他是怎样的“白痴”。但却不愿被他拯救。 一群流氓气势汹汹拿着捏造的文章,向公爵索要继承的遗产。和在当代经常出现的闹剧一般。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一样,读完立刻想再读一遍,感觉错过太多内容,却被书的厚度打消了念头。
  •     理智、善良、勇敢,在颇具骑士精神的梅什金公爵身上,所展示的品格及头脑远远胜过那些上流交际圈的绅士们。然而,完美如公爵仍然无法完成拯救,哪怕是只拯救一个人,这无疑是个悲剧。对于梅什金公爵所犯下的那些愚蠢的错误,我们不妨用这个时代一再被提及的“情商”二字加以注解。但是,从公爵极致的善良与理性来看,所谓情商,实在可悲。
  •     我这个耐心我也服
  •     断断续续看了好几个月,终于在一个疲倦的下午看完。延宕那么久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里面的人话唠又吵闹,梅诗金公爵像一面镜子,又像舞台本身,一群人蜂拥而来又一窝蜂散去接二连三上演着闹剧。每观看完一出闹剧的我总要扶墙大喘气休息几天。 虽然一早知道结局,但是现在公爵坐在有娜斯塔霞尸体的房间中的最后一幕恐怕要一直烙在脑子里了。精彩还是很精彩的。Sigh。
  •     荣如德先生译本很好,长句译的好极了。《白痴》这本书看的很激情热情。伟大和有趣的小说!
  •     与陀氏的其它经典相比稍欠火候。
  •     这是我在什么朝阳图书馆看的第一本书,但现在我只记得室内暖气很好…
  •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爱是完全。
  •     真想做个白痴。。。
  •     将死之人的自白很震撼
  •     第一部和第四部剧情足矣,最精彩的地方也都在这。
  •     偷懒,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陀翁由于本人就患有癫痫,写的东西也是疯疯癫癫的,主人公无不处于一种hysterical的精神状态,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白痴都有非常深刻的陀氏标签。
  •     试图拯救所有人最后自己反被吞噬。其实只有保留第一和第四部就好了,中间有点冗长,结局惨烈。个人觉得就主题而言用爱情作为载体不是很理想,因为陀笔下的理想人格实际是不太适合谈恋爱的……你看卡拉马佐夫兄弟里小阿辽沙就机智地意识到这点了嘛。
  •     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有本书令你读他的书时痛苦又享受
  •     看得很烦,神经质的行为,模棱两可的废话,模模糊糊的表述,让人烦得想原地爆炸。女主是不是自己作的。那些小人物掺和在别人的事情里究竟能得到什么好处(除了少数几个有直接利益关系的配角外)。难道是文化差异理解不了?也许那个年代俄国人就是那样说话那样行事?想起金基德的电影可以整部下来都没几句台词,但表达的内容并非就不丰富不深厚.一些严肃的中文小说,或拿国外《恶童日记》来说,对话可以很普通,很直白,很简短,却并非不能给人震撼。故事内容可以没那么多巧合奇遇转折,也许讲的都是顺理成章情理之中的事,却并非不能扣人心弦。并不是说故事不能怪诞,不能抽象,描写不能晦涩等等,像卡夫卡那样也很好,像残雪那样也很好。但是就这个故事而言,那些神经质的行为和话唠似的对话,真的不会干扰读者?真的能更好的表达内涵和刻画人物性格?
  •     4星半吧,陀翁塑造人物的能力实在是出神入化,成就了那一个个生动鲜活个性十足的经典角色,梅诗金公爵善良,天真,没有邪念,乐于助人,世人不配瞧不起他,但这依然无法掩饰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低情商“白痴”的现实。娜斯塔霞·菲立波夫娜这位如同茶花女一般命运多舛的悲剧人物,用现如今的网络流行语“no zuo no die”来形容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书中其他的配角人物,也个个出彩,让人印象深刻。
  •     2月19日;55万字
  •     谁是白痴你是白痴,谁是白痴我是白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