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呼啸山庄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549904235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页数:237页

章节摘录

一八○一年。那一天,我刚去拜访了我的房东回来——就是那位后来让我伤透脑筋的孤僻的邻居。这儿真是个美丽的山乡!在整个英格兰境内,我不信我还能找到一个与尘嚣这般隔绝的地方了。这是个厌世者的理想天堂。希思克利夫跟我,正好是非常般配的一对,我们可以分享这一片荒凉了。真是个绝妙的人!在我骑马来到他跟前时,只见他眉毛下那对乌黑的眼睛满含猜忌地冷冷瞅着我,看来他一点也没有想到,我心里对他有着多大的热情。待我对他通报自己的姓名时,他的手指满怀戒心地往背心袋里插得更深了。    “是希思克利夫先生吧?”我问道。    他点了点头,作为回答。    “我是洛克伍德,您的新房客,先生。我一到这儿,就急着前来拜访您,是想向您表明我的心意,但愿我这样再三要求租下画眉田庄,没有给您带来什么不便。昨天我听说您打算……”    “画眉田庄是我自己的产业,先生。”他皱起眉头,慌忙打断我的话,“只要我能办到,我是决不容许任何人让我不便的。进来吧!”    这一声“进来”是咬牙切齿地、带着“去你的!”这种情绪说出来的,就连他挨着的那扇栅栏门,也没有对他这句话作出响应而有所动作。我想,正是这种情况促使我决定接受这一邀请。对这样一个人物,我感到很有兴趣,看来他比我还要矜持多哩。    待到看见我的马儿的胸膛快要碰上栅栏,他倒也伸手解开了门链,然后很不乐意地领我走上石铺路。我们一进院子,他就大声喊道:    “约瑟夫,来把洛克伍德先生的马牵走,另外再拿些酒来!”    “我看,这家人家就这么个仆人了吧,”听了他那个双料命令,我暗想,“怪不得石铺路上长满了草,树篱也得靠牛羊来修剪了。”    约瑟夫是个上了年纪的人,不,应该说是个老头——也许已经很老了,虽说身子骨倒还硬朗结实。    “老天爷,帮帮我们吧!”当他牵过我的马时,怨声怨气地低声嘟哝着,还朝我狠狠地瞪了一眼,使得我好心地猜想,他该是需要老天爷帮他消化肚子里的饭食吧,他的这声虔诚的祈求,跟我的突然来访是毫不相干的。    呼啸山庄是希思克利夫先生住宅的名称。“呼啸”一词,在当地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它形容在狂风暴雨的天气里,这座山庄所经受的风呼雨啸。当然,住在这儿,清新纯净的气流是一年四季都绝不会少的。只需看一看宅子尽头那几棵生长不良、过度倾斜的枞树,还有那一排瘦削的、全都把枝条伸向一个方向,就像在向太阳乞求布施的荆棘,你就能捉摸出从旁刮过的北风该有多大威力了。多亏当年的建筑师有先见之明,把这幢宅子盖得非常结实,狭窄的窗子深深嵌在墙里,墙角都砌有凸出的大石块保护着。    在跨进门槛之前,我停步观赏了一下布满宅子正面、特别是大门周围的那些奇形怪状的雕刻。在大门的顶上,在那些破损剥落的怪兽和不知害臊的小男孩中间,我还发现了“一五○○”这个年份和“哈里顿·恩肖”这个姓名。我原本想就此发表一点意见,还想向这位坏脾气的主人请教一下这座山庄的简单历史,可是从他站在门口的那副架势看,分明是要我马上进去,要不就干脆离开。我可不想在进屋参观之前,就把主人给惹恼了,弄得他更加不耐烦。    不用经过任何穿堂或过道,我们一跨步便进了这家人家的客厅。这儿的人把这叫做“正屋”,是很有见地的。它通常包括厨房和客厅。不过我认为,在呼啸山庄,厨房一定给挤退到另一间去了。至少,我听出喋喋的说话声和碗盘的相碰声,是一直从里面传出来的;而且在大壁炉的旁边,看不到有烤炙、烧煮或烘焙的迹象,也不见墙上有什么铜锅和锡淘盆在闪闪发光。只有在屋子的另一头,有一口橡木的大碗橱,上面一排排摆着无数白镴盘子,叠得快到房顶,其问还杂放着一些银壶、银杯,倒是它们反射出闪烁的光芒和热气。这口碗橱毫无遮拦,它的整个构造,让人一览无遗。只有一处地方,让一个搁有燕麦饼、牛腿、羊肉和火腿之类的木架子,遮挡住了一部分。在壁炉的上方,挂着几支蹩脚的杂式旧枪,还有一对马枪。壁炉台上,一字儿排着三只画得艳丽俗气的茶叶罐,算是装饰品。地是平滑的白石铺砌的。椅子的结构简陋,高背,漆成绿色。暗处还有一两张笨重的黑椅子。在碗橱底下的圆拱里,躺着一只硕大的酱色母猎狗,身边围着一窝尖声叫着的小狗;还有几只狗则躺卧在别的隐蔽的地方。P1-2

前言

现在,艾米莉·勃朗特已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天才,她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是“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    可是,这位仅仅在世上度过三十个春秋的女子,她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郁郁寡欢,孤寂凄凉。命运没有给过她一丝微笑,一缕爱情,一点荣誉,就连她呕心沥血写成的《呼啸山庄》,出版后也没有得到公正对待,甚至被评论界的某些人斥责为“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一部恐怖的、令人作呕的小说”,“小说充满阴森恐怖、病态心理和异教思想”。    直到将近半个世纪以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部作品的内涵和本质,承认它是一部奇书,一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大作品,从而把它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列。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1818年7月30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一山区小镇桑顿。和她的姐姐夏洛蒂一样,她曾就读于柯恩桥学校和伍勒小姐学校,还曾跟夏洛蒂一起去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埃热夫人学校学习,但她更多的时间还是在哈沃斯的家中自学。艾米莉从小就爱好写作,十二岁时就开始和妹妹安妮一起,创作贡达尔史诗,还写了大量的抒情诗。她们三姐妹用笔名在1846年出版的《柯勒、埃利斯、阿克顿·贝尔诗集》,就是在夏洛蒂偶然发现了艾米莉的诗稿后,才决定自费结集出版的。接着,艾米莉写成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并且继姐姐夏洛蒂的《简·爱》之后,跟妹妹安妮的《艾格妮斯·格雷》一起,在1847年12月出版。可惜的是仅仅一年之后,艾米莉就于1848年12月19日病逝,结束了自己短促而凄苦的一生。    曾经有人认为,在勃朗特一家的生平研究中,还存在着五大悬案,其中之一便是艾米莉的性格之谜,甚至还断言,这将永远是个不解之谜。由此可见,艾米莉的性格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而且它和《呼啸山庄》的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艾米莉继承了凯尔特人的血统,出身于牧师家庭,长年居住在偏僻的山乡,过着斯多噶式的生活,因而养成了外表沉静、内心刚强的性格,外表如冰,内心似火,意志坚强,宁折不弯。夏洛蒂就说她“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她独立不羁,充满激情,有着非凡的想象才能和突出的独创精神。她的老师埃热先生曾经说过:“艾米莉具有一种逻辑的头脑,一种辩论的才能,这在男人身上已不同寻常,在女人身上则更属罕见。她真该是个男人——是个伟大的航海家。她那强有力的理智会从原有的知识中推演出新发现的天地。”如此看来,《呼啸山庄》在题旨和手法上的独创性和超前性,和她的这种性格及才能,显然有着密切关系。    但另一方面,艾米莉又偏于沉郁、孤傲,藏而不露,自我遏制,这种性格又使得她不善交往,不愿合群。她渴望爱,但又得不到爱,不被理解,遭到冷落。加之看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恶行和弊端,她更感到人生的痛苦和失望。她在1837年5月27目的一首诗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世上唯独我,活着无人    关心,死后也无人哀悼;    自从出世,没人为我生    一缕忧愁,露一丝微笑。    就在同一首诗中,还有这样的两个小节:    青春的梦想首先幻灭,    想象的彩虹随之消亡;    经验也向我谆谆告诫,    “真”在人们心里从未生长。    多么沉痛啊,想到世人    尽皆虚假伪善而奴态;    更痛惜只信任自己的心,    却发现那儿同样腐败。    这不仅为自己的孤寂、失落而哀叹,为世人的虚伪、奴态而痛心,进而也否定了自我。显然,艾米莉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包括她自己在内,都带有强烈的叛逆情绪和深深的悲观意识。实际上,从《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身上,同时通过对她所写诗歌的引证,我们基本上可以看清她的性格,她的内心,她对世界的看法,她对自由的向往,她的反抗,她的追求,她的失望和她的悲凉。    《呼啸山庄》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作品,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不少难解的困惑,其中之一也是“五大悬案”中的一个,即谁是《呼啸山庄》的作者。人们怀疑的是:一个蜗居山乡,从不接触异性的二十多岁未婚女子,怎么能写出爱得这么深、恨得这么透的爱情和复仇小说呢?她的体验从何而来?    确实,三十年来,艾米莉除了求学和短期任教外出总共不到两年外,全部时间都是在哈沃斯那座牧师住宅里度过的。她离不开自己那间冥想的小小幽室,离不开她所热爱的可供她自由翱翔的荒原。正因为她长期生活在那狂风呼啸的荒原,通过耳濡目染,她了解家乡和家乡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听过不少那些荒凉村落中的奇闻轶事和民俗传说,熟悉荒原农民和荒原乡绅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了解他们那性情狭隘和感情不羁的生活。这一切,都为艾米莉创作《呼啸山庄》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她本人虽未涉足爱河,可是她的姐妹兄弟都有爱情的痛苦经历。    其次,艾米莉是个好学勤思的女子,她从小博览群书,家中就拥有数量不少的藏书,而且还可以向附近的凯利机械学院的图书馆和庞登府的私人图书室借阅。书本丰富了艾米莉的知识,增长了她的创作才能。而且早在写出《呼啸山庄》以前,她就已和妹妹安妮一起写过贡达尔史诗,还独自创作了许多抒情诗,留下了近两百首堪称“诗中精英”的诗歌。    艾米莉本质上是位诗人,她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极其强烈的激情和极其深刻的内心体验,她的诗有着非凡的独创性和突出的超前性。她的小说《呼啸山庄》和她的诗是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也是一首诗。英国著名小说家、评论家毛姆说:“人们只有读了艾米莉的诗,才能猜到那导致她写《呼啸山庄》以缓和剧烈痛苦的情感经验是什么。”这是很有见地的。从艾米莉的诗歌中可以看出,早在创作《呼啸山庄》之前,她在小说中所反映的那种愤世嫉俗的精神,认为现实世界是个使人堕落的世界,是个苦难的深渊的观点早已确立。如在一首诗中她这样写道:    何必问何时何地?    那儿住着我们人类,    从远古便崇拜权力,    对成功的罪恶膜拜顶礼,    对孤苦无援的弱者横加迫害,    摧残正义,尊崇邪恶,    假如邪恶强大,正义虚弱。    至于书中希思克利夫的那种强烈的复仇意识,也早已有淋漓尽致的诗句:    皈依的时刻早已过去.    仁慈受尽轻蔑和挑衅;    为了最终倾吐出愤怒,    抛却因高傲冷酷的灵魂。    那愤怒永不会宽宥,    也决不生一丝怜悯,    将嘲笑受害者疯狂的哀求,    因他的痛苦而喜悦欢欣。    那受诅咒的人将永远    见不到造物主的微笑。    怜悯占上风只有瞬间,    复仇才是永恒的基调。    显然,《呼啸山庄》只是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人生哲学的延续和发展而已。    由此可见,艾米莉所以能写出《呼啸山庄》这部“人间情爱的最宏伟史诗”,其体验来自直观的现实生活,来自广博的书本知识,特别是来自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作家,其创作源泉必然也来自这几方面,只是艾米莉比同时代的一些作家有更丰富的想象力、更深刻的内心体验,有更为卓越的“用生动强烈的现实事物来体现想象事物的才能”。因为我们已经说过,她本质上是个诗人。至于说什么《呼啸山庄》出自其兄勃兰威尔之手或兄妹俩合作写成之说,显然是没有根据的。从情节来看,《呼啸山庄》所叙述的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乡绅恩肖先生带回来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希思克利夫,他夺去了主人对小主人亨德利和他妹妹凯瑟琳的宠爱。主人死后,亨德利为报复把希思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可是凯瑟琳跟他亲密无间,青梅竹马。后来,凯瑟琳受外界影响,改而爱上画眉田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希思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凯瑟琳已嫁埃德加。希思克利夫为此进行疯狂报复,通过赌博夺走了亨德利的家财。亨德利本人酒醉而死,儿子哈里顿成了奴仆。他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进行迫害。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十多年后,希思克利夫又施计强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敦。埃德加和小林敦都死了,希思克利夫最终把埃德加家的财产也据为已有。复仇得逞了,但是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继承了山庄和田庄的产业,两人终于相爱,去画眉田庄安了家。    这样一个来自现实生活的不算太奇特的故事,怎么会引起人们的震撼的呢?    首先是《呼啸山庄》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作品,作者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它没有经过城市文明的熏陶和浸染,是完全用山乡荒原的自然色调绘成的。故事的背景是一片狂风呼啸的荒原,故事中的人物保留着大自然的风貌和原始的本性:质朴、粗犷、率直、刚强,感情奔放不羁,举止疯狂无度,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这在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看来,自然显得野蛮而奇特。至于书中希思克利夫的复仇行为,就更显得阴森恐怖了。    当然,使《呼啸山庄》成为不朽之作,成为“人间情爱最宏伟的史诗”的,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激情,以及把主题提高到哲理高度的才华。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生死恋,爱得这样强烈,这样真挚,真是“和山峰一样不变,和闪电一般凶猛”,是文学史上的任何一本文学作品中所没有见过的。    凯瑟琳在对艾伦·丁恩讲到她爱希思克利夫时说:“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英俊,内莉,而是因为他比我自己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她还有过下面这样一段自白:    “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大的悲苦就是希思克利夫的悲苦……我活着的最大目的,就是他。即使别的一切全都消亡了,只要他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而要是别的一切都留下来,只有他给毁灭了,那整个世界就成了一个极其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再像是它的一部分了。我对林敦的爱,就像林中的树叶。我很清楚,当冬天使树木发生变化时,时光也会使叶子发生变化。而我对希思克利夫的爱,恰似脚下恒久不变的岩石……我就是希思克利夫!……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我对他没有比对我自己更感兴趣),而是作为我自身存在我的心中。”    希思克利夫则说:“两个词就可以概括我的未来了:死亡和地狱。失去了她,活着也在地狱里。”为了要见凯瑟琳一面,他半夜去挖开凯瑟琳的坟墓。他撬开她的棺材一侧,还买通教堂执事,待他死后把他的棺材一侧也撬开,以便相通。直到最后睁眼闭眼都只见到凯瑟琳而死去。这样的爱,是自然之爱,原始之爱,精神之爱,灵魂之爱,因为他们俩的灵魂曾经是一个不分彼此的整体,只不过是肉体有两个而已。    可是,画眉田庄宁静、温存、柔弱的诱惑,五个星期的调教,把凯瑟琳调教成了一个文雅的淑女,使这个两人的整体发生了分裂。凯瑟琳爱上埃德加的年轻、英俊、活跃、有钱,嫌希思克利夫没钱,身份低下。希思克利夫亲耳听到凯瑟琳说嫁了他就降低自己的身份,便愤而出走。三年后他归来发现凯瑟琳已嫁埃德加,深深的爱由此产生深深的恨,他决心进行报复。正是希思克利夫的复仇意识和复仇行动,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引起评论界一些人对该书和它的作者进行指责。可是,是谁剥夺了他的爱?是什么扭曲了他的人性?在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富豪踌躇满志,世俗等级观念到处横行,身份第一,金钱至上,人们的精神受到强烈的压制,人性被残酷地扭曲。正因如此,具有强烈反叛意识和自由思想的艾米莉,通过作品中的主人公,对罪恶现象给予揭露,起而抗争,把自己的正义、自己的激情、自己的愤怒都融入了这部作品之中。作者为主人公所取名字“希思克利夫”,系由意为“长满石楠的荒原”和“陡崖”两词构成,这不也给我们泄露了她一丝内心的隐秘吗?艾米莉酷爱长满不畏狂风、倔强生长的石楠的荒原,也敬仰高耸突兀、巍然傲立的陡崖。从这里也可看出她对希思克利夫寄予怎样的感情了。更何况,希思克利夫的爱毕竟还是战胜了自己的恨,当他的复仇计划一一实现时,他并没有胜利的喜悦,还是在茫茫荒原上漫游,最后不吃不喝,安然死去。这样一个饱受苦难和屈辱的人物,对爱情至死不渝地渴求,对命运不屈不挠地抗争,真是一生追求,死而无悔,尽管复仇手段显得残忍,但读来还是让人感到苍凉和悲壮。    为了摆脱生存的困境,保持人性的尊严,获得心灵的自由,人们面临着多么严峻的挑战,经受着多么残酷的考验,面对着多么艰难的抉择啊!艾米莉愤世嫉俗,酷爱自由,她曾在1841年3月1目的一首诗中写道:    我若祈祷,那唯一    启动我双唇的祷文只有:    “请别扰乱我的心,    给我自由。”    是的,短暂的生命已近终点,    这是我唯一的祈求——    无论生死,但求心灵无拘,    又有勇气承受!    可是,艾米莉发现,只有死亡才能摆脱生存困境,心灵才能获得自由,才能从罪恶中解脱,重归大自然,才能得到净化,求得永恒。她在《呼啸山庄》中给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的命运安排,以及她自己病重时拒绝治疗,拒绝服药,不能不说是这种人生观、生死观的形象体现。    《呼啸山庄》的独创性、超前性也反映在作者的艺术构思和叙事手法上,这种构思和手法使作品有了超常的深度和力度。    《呼啸山庄》通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叙述了恩肖和林敦两家两代人的感情纠葛这样一个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故事。如果按当时的传统手法来写,很可能会落入单线结构的窠臼,而且势必洋洋大观,才能交代清楚。艾米莉打破传统,率先采用了基本倒叙法,即小说的主体部分采用倒叙,只有开头的三章和结尾的四章是顺叙。一上来就让读者看到了这场爱情复仇风暴的基本格局,把呼啸山庄的那种荒凉、败落的环境和人际间冷漠、紧张的气氛,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读者和洛克伍德一起产生了种种疑团。通过洛克伍德夜宿山庄的所见所闻和可怕的梦魇,有了一种悲凉和神秘的色彩,更增加了悬念,迫使读者非去寻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而且开头这序幕式的三章极为重要,特别是第三章中洛克伍德睡进那张柜式的卧榻,看到窗台上画的“凯瑟琳·恩肖、凯瑟琳·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林敦”三个名字,梦见幽灵要进房间,以及希思克利夫朝窗外哀声呼唤“进来吧!凯茜,来呀!”等情节,都是和整个故事遥相呼应的,而且还有着象征意义。    至于叙述故事的人,作者也设置得极为巧妙。除了一个和读者处于同等地位的局外人洛克伍德外,主要是原来的女仆、后来的管家艾伦·丁恩(虽说十五章后改由洛克伍德据她所说复述)。她从小就生活在呼啸山庄,是个知情人,虽为女仆,但有文化,而且既是旁观者,又是不少事情的亲身经历者,她的叙述完全可信,可是她的是非标准显然和作者有所不同,这是作者有意把她和自己作了疏离。除他们之外,参加叙述的还有凯瑟琳、伊莎贝拉·林敦、小凯瑟琳、女仆齐拉等人。他们从各自的角度,用口述或文字向读者共同叙述了故事的全过程,使得故事层次分明,丝丝入扣,互为补充,互相引证,从而使整个叙述更加真实,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而作者本人,则一直深藏在背后,既不出场说教,也不出面评论,是非曲直完全让读者自己作出判断,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这种多视角的叙事方法,以及作者不做全知全能上帝、深藏背后、和读者疏离的做法,完全是现当代文学中的叙事手法,而艾米莉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就开始采用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一种超前。    从人物的设计来说,《呼啸山庄》中主要有两个三角模式,一个是凯瑟琳、希思克利夫、埃德加,一个是小凯瑟琳、哈里顿、小林敦,都是一女二男,但是反映的是两代人不同的爱。如果我们把这两种爱称为原始爱和文明爱的话,第一代的爱是原始爱最终超过了文明爱,凯瑟琳不仅病中思念呼啸山庄,临终前终于投入希思克利夫的怀抱,紧搂着希思克利夫,而且死后成了孤魂,还迫切盼望回到呼啸山庄,发出“我回家来了,让我进去吧!”的苦苦哀求。而第二代的爱是文明爱超过了原始爱,小凯瑟琳则日思夜盼地想回到画眉田庄,在她教育改造了哈里顿、使他摆脱了愚昧和粗野之后,终于双双回到了象征文明的画眉田庄。    第二个三角的故事,写得显然不如第一个三角,而且小说最后的“幸福”结局,从作者的人生哲学和整体的情思来看,这样的设置总显得较为勉强。也许是怕读者觉得太压抑了,给他们一点安慰,一线希望,也许是囿于当时的流行手法,从俗一下,来个小团圆作为结局,也许还出于别的考虑,反正对艾米莉来说,我觉得似乎都是一种无奈的举措,一种痛苦的抉择。    《呼啸山庄》不仅结构奇巧,手法独特,而且在细节的描写和语言的运用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不管是景色、器物还是人物外表,描写都极为鲜明精细,如对两个庄园周围的自然景色和内部的家具布置的描写等,就连故事情节的年月日,也都非常确切严密,甚至可以列出一张精确的年代表。所用的语言质朴、生动、明快、流畅、不事雕琢,但又道劲、凝练、简洁,惜墨如金,从而使作品大大地加强了真实感人的生活气息,渲染了强烈浓厚的思想感情,丰富了奇特超凡的主观想象。再加上梦幻、象征、预兆、隐喻的运用,以及神秘、怪诞的哥特式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诗意,加强了深度和力度。    由于《呼啸山庄》的复杂性和多义性,一百五十年来,对它的评述和研究卷帙浩繁、歧见纷陈。20世纪以来,桑格的研究肯定了作品的严谨结构和作者的准确想象力。塞西尔的“风暴和宁静”说,运用自然哲学的概念作了阐释,认为该书写的是风暴和宁静的冲突和复归,艾米莉是个神秘主义者,她所依据的哲学基础是超验世界。凯特尔的“被压迫者的反抗”说,认为希思克利夫的复仇是被压迫者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弗洛伊德主义者认为,艾米莉的创作动机是“出于受压制的性饥渴”。新批评的“窗子喻象”说,通过对《呼啸山庄》的阐释,说明野蛮对文明的威胁。结构主义则通过对此书的阐释,进一步证实“文本内在的多义性事实”,同时也指出了“现代文明的危机”。除此之外,还有解构主义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等等。总之,对《呼啸山庄》,各种理解和阐释层出不穷,正如有人说的那样,《呼啸山庄》是一部奇书,也是20世纪文学批评界的一部宠书,从对它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文学批评理论流派的演变;对它和它的作者的评论,简直就是一部20世纪文学批评史的缩影。可以想见,对《呼啸山庄》这样一部“神秘莫测”的作品,今后还会出现更多的阐释,更多的评述研究著作。真是说不完的《呼啸山庄》,道不尽的艾米莉·勃朗特。    1995年10月    于浙江大学求是村

内容概要

作者:(英)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

书籍目录

译本序
主要人物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编辑推荐

现在,艾米莉·勃朗特已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天才,她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是“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    可是,这位仅仅在世上度过三十个春秋的女子,她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郁郁寡欢,孤寂凄凉。命运没有给过她一丝微笑,一缕爱情,一点荣誉,就连她呕心沥血写成的《呼啸山庄》,出版后也没有得到公正对待,甚至被评论界的某些人斥责为“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一部恐怖的、令人作呕的小说”,“小说充满阴森恐怖、病态心理和异教思想”。

作者简介

艾米莉·勃朗特编著的《呼啸山庄》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作品,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不少难解的困惑,其中之一也是“五大悬案”中的一个,即谁是《呼啸山庄》的作者。人们怀疑的是:一个蜗居山乡,从不接触异性的二十多岁未婚女子,怎么能写出爱得这么深、恨得这么透的爱情和复仇小说呢?她的体验从何而来?

图书封面


 呼啸山庄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帮朋友买的,质量还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