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大街

出版社:华夏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08044873
作者:辛克莱·路易斯
页数:489页

内容概要

辛克莱·路易斯(Sinclair Lewis,1855-1951),出生于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小镇,毕业于耶鲁大学文学院,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曾在纽约、华盛顿等地的报社、出版社做过编辑。第一部长篇小说《我们的雷恩先生》出版后,引起文学界的瞩目。此后,《大街

书籍目录

美哉!工笔讽刺画卷再版补序主要人物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名家评论辛克莱·路易斯生平和创作年表

作者简介

《大街》是辛克莱·路易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虽然《大街》中所记述的事件不外乎男人们彼此开的玩笑、女人们的闲谈、地方报纸的社论等——却在路易斯的笔下表现得生动有致,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路易斯在这部小说中的成功尝试,为美国文学建立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小说一年内在美国再版二十八次,被称为“二十世纪美国出版史上最轰动的事件”。此书还成为了当时的堪萨斯州各级学校学生的必读教材。

图书封面


 大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作为一部中长篇小说,《大街》所提供的书评切入点不胜计数。读者可以随着大流,站在卡萝尔的早期立场上,批判“美国各地城镇普遍有着的陋风恶习”、见证所谓“乡村病毒”是如何把人们的生活热情一步步吞噬殆尽;同时也可以换一个角度,以戈镇人的眼光,审视这位大城市嫁进来、并不安分的肯尼科特太太。《大街》为历史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提供了研究的素材;让马克思主义者找到了要“革”资本主义“命”的源泉;同时还是绝佳的“俗民方法学”案例。但本文只是一篇小小书评,仅仅打算从生活出发、选取“理想”与“现实”对立统一的角度来略作讨论。卡萝尔,小说的主人公,无疑是一位十足的“理想主义者”:受过高等教育,爱读小说,最近又“对社会学发生了浓厚兴趣”。并认为“一个人要是受了大学教育,就应该学以致用,造福社会。”她梦想着有一天能“竭尽全力去启迪一大群满怀感激之情的穷人。”怀着清教徒式的朴素精神和热情,在读完一部讨论乡镇改革的著作之后,忽然就明确了未来生活的目标:“我要到草原上的乡镇去工作,以便使它们变得美丽起来。”戈镇医生肯尼科特的出现,使卡萝尔看到了实现愿望的“一线生机”。她喜出望外,立马从日渐无趣的都市生活中抽身,投进肯尼科特大夫的怀抱里。然而,在随着大夫去到他的故乡之后,她却发现这座她将要待一辈子的地方“和一路上所看到的无数村庄简直毫无区别”,“戈镇的居民——跟他们的房子一样单调乏味,跟他们的农田一样平淡无奇。”卡萝尔对肯尼科特医生的爱情,似乎只是出于对“革命”的憧憬。在来到平淡无奇的戈镇后,医生对她的吸引力也就一落千丈——“他压根儿没有迷人的魅力,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她甚至“不敢相信自己居然曾经跟这个男人和衾共枕过。”“卡萝尔(虽然)自信是一个了不起的改革家。”可是她哪里真的是要“改革”?在她看来,所谓“乡镇改造”,无非是“把那些小棚屋通通都烧掉,建立一个理想的村庄,一下子成为大草原上的明珠。”这哪能叫革命,充其量算是“小资阶级”对所谓“平庸生活”的无病呻吟罢了。这些呻吟甚至都没有节奏可言:“她的‘改革’计划,她要美化那条不堪入目的大街的心愿,尽管模糊不清,但是她一定要付诸实现。”——这很难让人不把它当做是在耍性子。如果非要列入革命者的行列,卡萝尔顶多是个不切实际的社会空想家而已。她宣扬“改革”的动机,似乎只是想满足她的心愿,那“就是务必要使自己卓尔不群,以示与那些生气勃勃、精明能干,但是不肯看书的人迥然不同。”即让自己凌驾于他人,以解放者的姿态将自己的理念强加给现实。对戈镇的第一印象,以及在后来生活中的种种表现,也无一不在表明:她对“革命”和“乡镇运动”的热忱,对穷人的同情,只是“叶公好龙”而已。卡萝尔并不是真的想要煽动什么“革命”、掀起一场狂潮,她只是不愿意在现实面前毫不反抗,一味地逆来顺受。读书会上的那些太太们对待艺术的态度成了她“革命”的动力,——“她们认为自己对于文化嘛,好像已经撒上了一把盐,腌过了,就好像火腿一样可以挂起来了。”——卡萝尔无法忍受一成不变、腌过生活。肯尼科特太太在理想和现实间的摇摆不定贯穿了整部小说——重新装修房子、办聚会、妇女读书会、挑战镇上的“乡村病毒”、“繁荣戈镇运动”、跟丈夫发生争执、与裁缝埃里克短暂的婚外情乃至最后离开大街“出去短期旅行”——是她在一次次尝试去摆脱现实,逃回自己的理想世界。在华盛顿“军人保险局”工作的日子里,卡萝尔以为终于找到了她在戈镇朝思暮想的生活。可是“没有多久她的幻想又破灭了。她发觉:一到下午,机关里的日常工作简直把人累得要死。她发觉任何机关团体内部也是勾心斗角,丑不可闻,如同戈镇一样。”甚至比起戈镇无隐私的熟人社会,“在偌大的华盛顿,简直没有一个人能像萨姆那样老是把她放在自己心上的。”于是她决心要返回戈镇,回到现实中去。一听说丈夫要到华盛顿来看她,卡萝尔又像当年一样“喜出望外,立即投进了肯尼科特大夫的怀抱。”“从前卡萝尔对戈镇恨之入骨的那种情绪,现在早已冰释了。”她不再想着该如何改造戈镇,而是已经调整好了自己。从开篇那个“刚从布洛杰特学院里溜出来”的少女到两个孩子的母亲。卡萝尔“抗战”了八年时间终于向现实投降,但投降还附带着条件:“八月里,卡萝尔生了一个女孩子。她怎么也拿不定主意,今后是让这个女孩做一个妇女运动领袖呢,还是做一位科学家的妻子,还是这两种身份兼而有之。但这一点她心里是肯定的:将来务必让她女儿上纽约瓦萨女子学院,刚进大学的时候还要给她做一套漂亮的衣服和一顶黑色小圆帽。”她从来都不认为自己的反抗是在无理取闹。恰恰相反,卡萝尔希望自己的理想得到传承、得到社会的认可: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儿未经思考就要接受戈镇“伊甸园般的平庸生活”;当然,也不希望任何人如此——无知还是启蒙?亚当、夏娃拿着那颗苹果的时候,毅然做出了与卡萝尔同样的选择——这才是革命的意义所在。或许二十年后某一天,小卡萝尔也将“伫立在密西西比河畔”。“她陶醉在微风中的神情,仿佛渴望着未来的生活乐趣。哪知道满怀期待的青春,就是一出永远叫人苦恼的喜剧。”2012.11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读外国文学作品,选择的首先是译者和出版社,如果价格再低一些,还等什么呢?作品本身吗?这部作品是美国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除此之外,另外一部是《巴比特》。巴比特写的是美国时代人物的典型,大街则是时代环境的典型,两本书都作为单词进入美国词典了,可谓经典。
  •     四星半
  •     一個少婦如何患上鄉村病毒的故事。
  •     借到的是西安交大版的“上”,觉得文风好开朗,单单“上”仿佛看不出太多前言里说的批判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