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激情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希腊激情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020065387
作者:[智利]安布埃罗
页数:225页

章节摘录

  1  布鲁诺·加尔萨在美国米德韦斯特的半夜里打了个哆嗦。迟疑了片刻,他才想起自己是在卧室里。随后,他伸手在黑暗中寻找电话机。这是第一声铃响,还是老早就在响个不停了?手指碰上了台灯的铜座,接着滑到床头的大理石桌面上,直到摘下了话筒。他觉得话筒滑溜溜的,像刚刚从南方某个湖泊里捡来的一块长满地衣的卵石。后来,他听见了话筒撞到地毯上的沉闷声音。他在拖鞋和保罗。奥斯特尔的一本小说之间摸索着,最后捡起了话筒。他把话筒贴在耳边,闭着眼睛,声音嘶哑地用英语回答,口气有些慌乱:“喂,谁呀?”  电话线的那一头只有淋浴喷出的水声,清晰的哗哗水响落在了空空的澡盆里。  “喂,谁呀?请讲话!”  水流在继续,显得悲伤、惆怅、单调。布鲁诺感觉自己搬到了一处老屋里或者是省城的什么旅馆中。他左手摸到了台灯按钮,在一瞬间里,光亮让他感到目眩。随后,他认出了闹钟表盘上的罗马数字——清晨三点钟。房间宽敞,有几幅图画和满满一架图书,一扇窗户面向艾奥瓦河。他觉得房间陌生,还感到窒息,尤其是没有妻子在身边。床上她那一侧平平整整,枕头规规矩矩。他想起妻子法比阿娜正在中美洲旅行。谁能在这个钟点打搅他呢?他准备挂上电话重温旧梦,但是淋浴声增加了他的好奇心,引诱他等待下去。忽然,一声卡车喇叭的鸣笛压倒了水声,好像受伤的动物在一条狭窄的街道上开路,而旁边才是淋浴喷头。这声轰鸣终于让他愤怒起来了。

内容概要

罗伯托·安布埃罗(1953—)     生于智利著名港口城市瓦尔帕莱索。1973年考入智利大学教育学院语言文学系,同年,由于政治原因被迫流亡古巴,曾就读于哈瓦那大学语言文学系。1980年前往德国工作,后又移居瑞典,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2000年定居美国,2003年毕业于美国艾奥瓦大学,获艺术硕土和哲学博士学位。现在艾奥瓦大学教授文学与写作课。,993年,以首部长篇小说《谁杀死了克里斯蒂安?》进入智利文坛,该书被评为智利年度优秀小说一等奖。此后发表的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阿达卡玛的德国人》(1994)、《哈瓦那的博莱罗舞曲》(1997)、《我们的绿橄榄岁月》(1999)、《斯德哥尔摩的情人》(2003)、《夜间猎鹰行动》(2005)等,2006年出版论文集《假设的历史》。

编辑推荐

  通过一位丈夫寻找突然失踪的妻子的历程,揭示出了诸如婚姻的平淡、爱的耗损、情的出轨等当代人在夫妻日常生活中时常碰到的种种可以归结为爱与性的问题。从美国到中美洲并在希腊结束的旅程新奇而有趣,故事曲折,结局出人意料。

作者简介

《希腊激情》是“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中西葡拉美文学入选作品。它通过一位丈夫寻妻的历程,揭示了诸如婚姻的平淡、爱的损耗、情的出轨等当代人在夫妻日常生活中时常碰到的种种可以归结为性与爱的问题。智利籍美国教授布鲁诺的妻子突然离家出走。丈夫立即踏上寻妻之路,先去纽约的女儿家打探,又到妻子的故乡危地马拉寻找,最后辗转来到他们当年定情的希腊克里特岛。寻妻途中,他仍坚持“性与爱双轨制”的理论,又先后与两名外国女子发生性关系,而此种错上加错的行为只能把妻子推得更远。因为此前,他的两次婚外恋几乎导致他们婚姻的破裂。妻子则由于自身家世之谜和与丈夫不能沟通的苦恼,因而决定外出散心和澄清某些问题。最终,他们果然在希腊克里特岛相遇。

图书封面


 希腊激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奥德修斯是一个很特别的英雄,在他身上有非常强烈的反乌托邦的意味。传说中的英雄一般有个我们熟悉的结局:成神成圣,与世俗基本脱却干系。而在攻陷特洛伊之后,这个英雄却百折不挠的踏上归家之旅。在途中,他拒绝了几位女神的求爱,那些女神都许诺了仙境。但他最终还是历经磨难回到了家,回到了妻子身边。我始终认为他的选择不是因为某种忠贞爱情,而只是对虚幻的拒绝。仙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成仙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否弃。许多人相信,我们可以在尘世里建成天堂,这实在是一种混乱的美梦。人间就是人间,天堂就是天堂,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可以混淆的地方。乌托邦的问题就是这个,以为世界只有一个,可以更好更好到最好。回头来说奥得修斯吧,他不想进入任何一个别的世界,别的看起来更好更美的世界,而是执拗的回到他自己的家。更好更美都许诺不了意义,须知:意义是些不可评判的东西,而美、好只是标准而已,标准,就永远只是公众的。引人注意的是,奥德修斯的庇护神是雅典娜,智慧女神。《希腊激情》讲述的是一个类似的故事,但比起奥德修斯的故事,复杂得多,隐晦得多,也纠结得多:一个智利籍美国教授布鲁诺的妻子突然离家出走。丈夫立即踏上寻妻之路,先去纽约的女儿家打探,又到妻子的故乡危地马拉寻找,最后辗转来到他们当年定情的希腊克里特岛。与此同时,他的妻子法比阿娜也在仔细搜寻自己的往事.这两段各自的旅程都在重构自我.在法比阿娜身上,努力是自觉的,而布鲁诺基本在猜疑和回忆中游走,但是,无论回忆的内容有多大部分是关于他人,归根结底还是自我的回忆。值得注意的是,双线叙事一般都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但在这本小说里面,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夫妻两个人的陈述基本上互不相干。作为一个读者,在阅读完布鲁诺的猜疑之后,我们无法在紧随其后的他的妻子的叙述中得到任何答案或线索。这造就了一个双层的疏离:就主人公的现实层面而言,夫妻双方的世界毫无交集,悬疑来自相互的遗忘和误解。从而,他们的世界无法用一个故事的框架统合,读者也无法象上帝一样抽身注视一个平板的外在的世界,和文本之间产生一种更加古怪的疏离:要么进入布鲁诺,要么进入法比阿娜,就是无法进入一个当下同一的现存文本。这最直接的后果是,我无法对整个故事进行全景镜头式的注视,它对我是一个只能猜测的世界。然而,这也正是世界的真意:只能描绘,无法描述。经过一段旅程,他们最终都回到他们最初构建的世界:布鲁诺回到身体,法比阿娜回到家庭。法比阿娜从幼年丧失家庭到和布鲁诺建立家庭,其中不是没有别的努力方向,例如陪初恋男友进入革命世界,再如突然迷恋上故国的土著文化。但这两次努力注定是失败的。革命世界是最方便进入的世界,因为有现成的而且强悍的意识形态支撑,但这种世界的意义是不切身的,因此初恋情人一死,她马上就离开了贫困、冒险、革命;后一次努力则更有讽刺意味,她所迷恋上的土著文化所属的民族,恰恰是她家族压迫榨取着的民族。在这两次尝试中,她都没有可以用来抵御或者消解原有世界的意义来源。然后她和布鲁诺结婚,重新建立家庭也重新回到家这个意义世界。可惜,布鲁诺出轨了。在最初下意识的原谅之后的三年里,她不择手段地调查清楚了丈夫偷情的所有细节。最初家庭破碎投掷在她身上的对家世界的怀疑,对象由她母亲身上转到丈夫身上。当初她用自己建立的家庭来取代原来失去的家庭,现在,她开始回溯到原来的家庭重新寻找信念。世界的破灭与否关键不在于对具体的谁是否怀疑,而在于信念的牢固与否。她回到了故乡,找到了当初离开她的母亲,消除了积压几十年的怀疑。此时,她可以真正原谅布鲁诺了,毕竟,对这个私人的世界而言,丈夫只不过是构建世界的材料而已。小说在最后隐晦地暗示她杀了丈夫的情人之一以挽救家庭,我很不喜欢这个结尾,因为这只能证明,法比阿娜对自我的个人世界的信念依旧不够稳固。这本小说中有好几段性场面的描写。写的最好的只有两段,一是布鲁诺和法比阿娜在最初恋爱的时候,赤裸着在两张单人床上,隔着一个小小的床头柜,相互命令对方作出各种姿态,一会是主人,一会是奴仆,整个晚上他们都没有做爱。这是两个私人世界相互接近的一个姿态,身体在这个时候意味深长,而不仅仅是两具躯体而已。到了清晨,法比阿娜站在阳台上,乳房顶这栏杆,布鲁诺从后面贴近了它,注意这个词,贴近,而不是进入。还有一段是布鲁诺在寻妻之旅的尾声,和一个法国姑娘、一个意大利姑娘搞3P。这段描写不长,但在这段描写之前,有一长段他吸了大麻后的幻觉。之后的性交,就不再是有具体对象的性行为,三个人的身体混在一起,搞不清楚谁是谁,实际上,布鲁诺已经完全放弃了自己对身体的意义建构,他只是幻想出一个混沌的场,任由自己被拉扯进去而已。混沌的场可能有意义可能没意义,两可之地是在丧失自我世界后的唯一逃遁之地。布鲁诺似乎从头到尾都沉迷于偷情,偷情为什么刺激?就因在这时,性交不再是纯粹的物理运动,身体因而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看全书中的偷情场面,可以了解布鲁诺对口交有特别的偏好,假设身体只是肉体的话,那么对阴茎有意义的只有阴道。面对平板而毫无意义的公共世界,布鲁诺几乎就躲在自己身体里。但那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意义。布鲁诺对身体的回归体现在不断回忆关于妻子的一切,尤其是前述第一个场面的回忆,在那时,身体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意义。不过这么说也不是很牢靠,在他身上,对公共世界,也就是现成意义世界的依赖,远超过他的妻子,他远不如她的果敢和偏执般的坚持。很多时候,他宁肯放弃个人的世界而混迹于公共世界,这也是让他时不时的对妻子的出走恼怒的原因,因为那把他拖出了公共世界。在他这次旅程中,他也隐约意识到了自己通过偷情赋予身体的意义是何等脆弱。注意一下吧,途中遇见的两个姑娘都有美丽的身体,而且那两具身体竟然经常进行相互欣赏式的亲密接触,没他的身体什么事!他已经无法再通过偷情把自己的身体和她们的身体扯到一块去了,最后,只能通过对一副名为蓝色贵妇的画的回忆和幻想把三具躯体拉扯到一起。真正有意义的性爱,或许就只是在和自己的想象做爱!他们两个人的旅程,都源于公共世界对个人世界的侵蚀。公共世界许诺给每个人以一个公共的乌托邦,在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美好和意义。但问题还是那个,不切身。假设只有一个世界,那它必定至大无外。一个更加荒谬的问题就产生了:这个世界,它究竟安放在什么地方?答案只能是,安放在虚无之上。于是,公共世界是经不起怀疑的,一动念,就灰飞烟灭。然而公共世界又是强力的,它非人的本质必然让它显得强悍,它经不起任何人的怀疑,但它从不怀疑自己。瞧瞧我们身边,秉持时代总是不断往前发展的信念的有多少人啊?在书中,公共世界的代表是董甘探长,他显得非常从容,藐视一切秘密。他援引一个小说家的观点,认为人类各种生活的描写早就出现在世界某地的一部长篇小说里了,问题就是要找到这部作品,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你。教授和研究乌托邦和地狱的美国教授,也就是布鲁诺,早就意识到一点:乌托邦和地狱其实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既定的无限循环,区别无非是一个贴着美好的标签,一个贴着丑恶的标签。布鲁诺搞不懂,为什么地狱最重的惩罚不是遗忘,彻底的遗忘。我替他想的答案是,彻底的遗忘意味着意义的彻底丧失,也意味着所有世界的消亡,地狱与乌托邦也随之不存。公共世界虽然乏味、虚无,但它好歹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欺骗自己的场所。我们无法拒绝乌托邦的同时,也就同样无法拒绝地狱。在结尾夫妻拥抱之时,布鲁诺的手机响了,打电话来的应该是董甘探长,布鲁诺虽然不愿接听,但那是个无法拒绝的电话。这是一本相当有意思的小说,但注定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尾,因为对于两个个人世界的关系,对于世界与世界的融合,作者还没想清楚,我也想不清楚,以我的阅读看来,也还没有别人想清楚。我不想就这个问题继续讨论,因为超出我的能力之外。顺便提一下,在书中,作者说法比阿娜杜撰了一句格言:世界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创建的。其实不是她杜撰的,我最近在纳尔逊。古德曼的《构造世界的几种方式》一书中就看见了这句话,有兴趣的人大可自己去找来看看。
  •     有剧透,慎入,前排刷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比阿娜为了追寻幸福,为了构建自己的生活信念,做了两件事:一,杀了印度女子。她并没有杀死古巴女子,因为布鲁诺告诉过她,印度女子曾让他动过离婚的念头,也就是说,她曾是对他们婚姻的威胁,而古巴女子则是布鲁诺在心中所鄙视的。所以在法比阿娜看来,印度女子是一个他们婚姻幸福的一个威胁,要保证未来,必须杀掉。二,追寻家族的过往,重塑母亲的形象。而布鲁诺在寻妻之中,反思过自己的错误:没有认真倾听,认为总能将妻子留在身边。他也认真思考过妻子的和自己的性-爱观的差异,不过在途中,他继续践行着自己的观念。与之前的相比,我们可以认为,他仍旧是在妻子需要安静的时候、自己的肉体欲望需要满足的时候出轨。不去探讨那种性-爱观是正确的,因为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命题,而只是个人信念。而要看到,布鲁诺坚持着自己的观念,但同时,他也承认,他曾经对印度女子动过爱情的念头,这是个矛盾么?另外看似他很能分清自己是为爱所动还是为性所动,但是,他并不能确认自己对妻子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为自认为的爱情做过特别惊天动地的努力:即使是在寻妻这种他认为是为了爱情的路途中,他也不忘留恋路边的风景。我不得不从我的看法来说,性与爱在他有交集,二者的地位在他的实践中不分伯仲。法比阿娜为了追寻幸福,更多的是一种主动的努力,而布鲁诺则更多的是让情势推着自己,而且他并不善于拒绝。我认为结局的悲凉情调是很重的,但最大的悲凉并非来源于妻子要被警方带走,而在于:丈夫并不打算改变自己的观念;而妻子的臆想(姑且让我用这个词)中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形象之上,她需要彻底毁灭外界的威胁,她必须重建对母亲的观念。即,妻子的主动努力是去改变外在世界,她想要藉此改变丈夫(她以为杀死了一个印度女子就够了,却没有意识到将有千千万万个印度女子站起来。另外从此我们也可看出,法比阿娜依旧坚持着性爱一体)。同时改变自己(因为母亲的实际形象让她多年的心结解开,让她的少时记忆不再那般黑暗,她可以更自信的面对生活),在这一点上我不敢妄加评论,但还是要表达的是,依赖于外人的形象——尽管是一个最亲近的 一个人(我们可以看出,法比阿娜的奶奶的故事也给她留下了一些印记)——所建立信念是否真的牢靠?是否会对外界太过敏感?妻子的不安全感,是源自于外界的不美好的形象,还是源自于,将安全感的来源建立在外界的形象之上这种方式?在我看来,由于一方的消极与另一方的错误积极并没有从本质上消除危害二人婚姻的漏洞,即使二人能在一起继续生活下去,生活仍将继续充满波浪,而某一个波浪(如妻子发现布鲁诺与意法女子的关系)可能让法比阿娜从杀死印度女子之中所建立的信念崩塌,二人的婚姻终将走向覆灭。丈夫的肉体激情,为未来埋下了隐患,而妻子的精神激情,则显得有些摇摇欲坠。若果真如此,那么最后再次响起的铃声,能否看做是让我们不必去面对这一结局的某种慰藉呢?
  •     总以为,70后的我,处于如此变动的时代,头脑里旧的思维意识尚存,新的道德观念又未建立,会对人生、对爱情、对婚姻感到迷茫,谁知道,读完此书后,发现,比我们进化早上百年的美国佬依然困惑。丈夫爱妻子,但是丈夫又在外面寻花问柳,不断寻找着婚外激情,认为爱情与性交是两条腿走路,两条平行线。这说明什么?不在于意识形态,不在于文化传统,这只在于人的动物性的一面,我估计N年后,只要有人存在,人的躁动的心就不会平息。说说译文,赵德明,外国最佳小说西葡语系评委会主任,译者以直译为主,很多欧化句子,如果不喜欢,可能读起来会不太适应。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关于婚姻和文明的追问,永无止境。
  •     小说的故事似乎在村上春树的一个短篇小说集里出现过一模一样的,序言里也说明了一些优点和结构上的缺点,瑕不掩瑜,比较优秀的了。
  •     屁话连篇还是直中要害
  •     性与爱情能否剥离开?
  •     只见纠结 不见刀
  •     所谓的激情不过是婚外恋而已。
  •     读到结尾之前一直都很有趣,好奇薄薄一本著作作者能够如何结尾,结果结尾有些失望,篇幅还是太短了。
  •     理解一半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