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俱乐部》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日落俱乐部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541134722
作者:(印) 库什万特·辛格,Khushwant Singh
页数:225页

无聊闲扯中有料

初读《日落俱乐部》(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觉得这位95岁高龄的印度作家库什万特·辛格写起小说来真是无聊之极。三位在罗迪公园散步的老人聚在一起闲聊闲扯,竟然构成了一个有着美丽名字的日落俱乐部。随着春花秋月谈什么?结识之初,谈性,谈女人,谈各种艳遇。随着金链花开炎炎夏日的到来,又七嘴八舌地谈印度节气、各种时事。这三位老人各有不同的身份,印度最高贵的贵族身份婆罗门家族的沙玛、穆斯林显贵贝格、锡克教徒布塔。说起话来也是半真半假,满嘴里跑火车,张口即来的艳遇纤毫毕现。看着这三位老人兴致勃勃地大谈特谈情爱,包括对爱的理解,让人怀疑难道是人之将老,对旧日时光的好日子怀念而心力不足,于是只能在口头上过足瘾?除了性,艳遇还谈了些什么?当然还有各种印度知识的穿插以及三人偶尔正经争辩政治。全书共十三个章节,从春天的花卉之月到蓝月年的十二月,再到真正的人生日落时分,随着节气变化,作者随处拈来各种印度的传统风俗掌故,点缀于三位老人的生活和一次次口舌之中,连带着我们也从这些风光之中观摩印度各阶层代表人物的立场态度和观点。这三位不同群族的大相会,有信仰有祝福,也有着对时政的讽刺和挖苦,甚至三人之间也有立场与观点的亲疏分别,作者落笔随心所欲,却又机锋不断,三人的每一场聚会由女人而起的话题总能聊出新意,别出新裁,又显得滑稽可笑。不过,即便是这样的鲜亮艳俗的明丽包装下,仍让我们读出许多关于印度的种种。比如印度的种姓制度,沙玛精神上的优越感,印度男人和女人对圣雄甘地的不同态度,种族屠杀,卢之野圣战,印度选举,党派之争,印度治安,圣河的肮脏,同性恋合法化等等。老而有智的逗趣闲扯中,也是对当下印度社会的忧心忡忡。三个老头在公园里辩得不亦乐乎,一日不见就觉得生活索然寡味。连带着三人在牵就老婆上也有相似的默契。比如,男人们在外滔滔不绝地谈各种话题,比如甘地比如选举,义正言辞,可是回到家在老婆面前却只沦落到不得不闭口听老婆或断言反对或兴奋地长篇大论。除却初读的无聊感,渐次深入,倒越来越品出作者的别出心裁来。全篇十三章,以三人老不正经的逗趣对话入题,再加入各种印度时政的讨论,若是对印度不太了解者,读来多有些枯燥。不过,逆转在结尾,不过一年欢聚时光,老友相继离世,人生又回归苦闷,如此,人生无聊,人生艳遇,人生沉重或欢愉又如何,终归不过是一个土馒头----其实这个结论也蛮无聊。这样的人生小说,我想改编成电影或许因为无聊中有料而更有意思。

日落俱乐部

从没有关注过印度作家,也不了解关于印度上层社会的文化,印象中好像印度比我们还穷,但这个民族比较神秘,喜欢看他们的电影和舞蹈,看过好多关于印度贫苦地区的照片。除此之外对于这个国家和民族,我一无所知。对于这本书,原来以为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读了才知道貌似散文那种的回忆,从三位富豪的回忆里了解印度高层的文化。显然作者更让我们吃惊,在我们这里这么高的年龄早就每天蹲门口晒太阳了。哪有这种功夫!赞!!!对于内容却是不太感兴趣,没有看完!

三个男人一台戏

三个男人一台戏——我读《日落俱乐部》文\蠹鱼中央八套所播过的印度片子里,曾看过几部,最欣赏的就是《新娘》。提起《新娘》,对剧中的维迪娅角色甚为喜欢;一位经历诸多磨难的贫寒、美丽、善良的新娘。在看《新娘》时,对印度的礼节和宗教文化也感触颇深,它和新加坡一样,在我印象中都是向往的地方。与《日落俱乐部》这本小说相遇,也就是再次满足我对印度的一种好奇心。有的人说封面好像《阿甘正传》电影的开始一样。这让我想起了那开篇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你会选到哪一颗”,未知的结果,这就是人生的过程吧!而今天探讨的《日落俱乐部》,是三位迟暮之年的老者,即将告别人生的最后一段岁月。因已经走过,不用再去选择,这其中有回忆,也有对待现实的批评与争论,再就是迟暮之年在一起共度四十多年的生活。三位迟暮老者,一个老人凳,和罗迪公园里像年轻女性乳房的清真寺凸圆屋顶,就这样杂糅交错在一起,上演一台戏。人过了不惑、天命、花甲、古来稀,到了耄耋之年,这样的年龄,人更应该尊重自己的内心,不必再有任何的顾忌,而不能说、不能谈论的问题了。作者95岁的高龄,接近期颐的年纪了!连自己都无法确定,这样年龄能不能完成,还是付诸了行动。这精神,说心里话,值得人钦佩。小说中多数都是自己的记忆,想象肯定避免不了,就这样一种接近真实的创作,我想,读过这本小说的人,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应和他的年纪有直接关联吧?我觉得这倒是创作的一种最佳状态,能够完全释放笔力,一展个性。记得县里一位已故老人家,生前就和他聊过。因那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记忆力超强,经历的也多,每每听他谈起时,就劝他在有生之年写出来,这样也给后人留下一些真实的故事事件。在这样的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之下,交流中老人还存有顾忌,最终还是以遗憾告终。为此,也怕这样的人离去。因他们这样的离开,后人就少了很多宝贵的值得纪念,又非常有意义的真实事件。这样一种真相的流失,真的是一种遗憾。所以,能读到印度95岁高龄作家的作品,于情于理都值得高兴。在《日落俱乐部》里,无论内容你喜欢不喜欢,人的一生中,难免有一些难于启齿,难于表述的东西,通过这样一位迟暮老者敞开怀写,对于阅读者来说,真的是一件幸事。故事描写三个不同个性、地位、爱好者在罗迪公园闲谈的一件又一件趣事。三位老者;一位曾是职场重要人物莎玛,一位是喜欢历史遗迹的贝格,对赛义德王朝等充满了兴趣,最后一位就是热爱大自然的布塔•辛格。三个男人一台戏,组成了夕阳下一段靓丽的风景。小说谈得最多的就是,各自现在和以往的生活经历;谈友情、谈爱情、谈性爱,谈信仰、谈政治、历史等。什么哪发生爆炸,日常用品价格上涨,纳萨尔派分子与警察拼杀等等等。个性鲜明的三个迟暮老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位记忆力超强的,张口就能谈迦利布的诗歌,乌尔都语诗歌的布塔•辛格,也是一位爱说爱笑,爱讲晕段子的一个人。故事按照时间的顺序,从起始到结尾,整一年。每个月份,每一个印度节日的习俗,地理人文、政治历史,生活状况在他们的生活中感受到的都一一加以描述。知道最后贝格与莎玛相继去世,“日落俱乐部”美好时光,也就告一段落,仿若这是人生终点的告别剧。在这样“日落”时光中走过,还是对迟暮之年的几位老者的闲散生活中的调侃记忆犹新。人嘛,越是到晚年,生活更是要懂得自娱自乐,像这几位,闲谈、闲扯中的互相陪伴不也蛮好嘛。“不知开端,也不知结局”,我们在乎的是过程。

有一天,我们老了……

80岁以上的老男人,三个,印度,罗迪公园的老人凳。这些元素构成了这本书的脉络,哪本书?《日落俱乐部》。日落,太阳留在天空中最后的辉煌,有如人生最后阶段,所以从名字就知道,写的一定是老人。老人,虽然日薄西山,但一辈子的经历,让这些人成为人类中的“宝贝”。读读他们的故事,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以三个老人为主角的故事,那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情节?女人、美酒、信仰,男人挚爱的选择项还有无其他?三个男人,宗教信仰不同,职业不同,对待事情的看法也不同,他们组成了日落俱乐部,每天都到罗迪公园老人凳上聚会,除非有特殊情况。这三个老人,日暮时分成为朋友。他们在一起谈论的是什么?政治、宗教、最终谈论的是女人和性。印度,我们知道,贫穷者众多,而这三个人,他们都是上层社会中的一员,他们生活得比较自在。所以能在年老的时候悠闲地度过每一天。一生走过,当你已经年老,唯有的便是回忆。回忆年轻时的冲动,回忆年轻时的鲁莽。哪怕是为青春添油加醋,也是老年生活的一种调剂。宗教的不同,让玛莎和布塔总是处于争论之中,而贝格总能调控他们之间的争执,没有争执,日落成员过于平淡,争执起来,贝格总能及时为他们降火。布塔的荤笑话,玛莎的说教,贝格的与世无争让这三个人各具特色。三个老人,分别代表不同的宗教,于是宗教之争出现在他们的言辞中,每一个人的语言都代表着一个阶层的思想。他们关心国家,他们对政坛人物进行品评分析,都有其独到之处。书中是诗很美的。每一天的聚会,总会适时出现诗歌,而且和他们三个聊的主题、情景很是贴近。贝格的妻子是个对政治很敏感的人,每次回去,她都会问贝格谈什么了,贝格不会告诉她我们谈论了女人,每次都会问他一些政治问题,她总能如数家珍般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女人有如此敏感度,很让人佩服,虽然成为本书中的配角,但她的出现必不可少。文中结尾很是凄凉,但却在人的预料之中,八十多岁的老人,最终就是走向死亡,日落俱乐部散了,但散得扣人心弦。我在想,有一天我们老了,我们会如何度过每一天?

植根于情欲上的智慧树

艺术家耽于情欲,就像耽于幻想一样。在某种意义上,艺术就是情欲的延伸。因为,情欲意味着强大的生命力。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才能创造出张力十足的生活(或者艺术)。印度小说《日落俱乐部》从三位老者在罗迪公园认识开始。沙玛信奉印度教,出身婆罗门(印度种姓制度中最高一个等级),青年时期就读于牛津大学,后来长期担任要职,直到退休。他富有女人缘,但却终生未婚。也就是说,沙玛是出身上流社会的骨灰级钻石王老五;贝格信奉伊斯兰教,祖上是大贵族,其父拥有庞大的产业,他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包括别墅和连锁医药店,喜欢乌尔都语的诗歌,热衷于收藏,堪称印度式的高富帅;布塔是锡克教徒,年轻时在英国接受过良好教育,曾为印度政府提供服务,还曾为报纸撰文,阅读大量小说、诗歌、传记,能流利的用英语和乌尔都语交谈。从三个人的履历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生命力旺盛,且富有艺术气质。故事开始的时候,三位主人公就已经在八十岁以上,也就是说他们的生命已不再拥有未来,只剩下回忆。然而,他们依旧在讨论政治、诗歌、美食与女人。其中,谈论最多的是与女性的关系,主要与情欲有关。情欲并非指实际的性接触,在不同的年龄段,它有着不同的意义。到了八十岁这个年纪,有实际的性行为只能是个神话,但情欲所保留的记忆却可以一直温暖剩下的人生。总有一些女性,会成为男性灵魂中最光明的星辰。也许在万籁俱寂的暗夜之中,也许在睡梦沉昏的游离之中,也许在耄耋之年的白发飘舞中……性爱到了至高点,便接近神。印度密宗认为,唯有在性爱的高潮与死亡之际,人才有可能发现光明(悟道)。实际上,这种认识源于较高层次的哲学认知,在印度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反应。印度的性爱神庙,长篇史诗《罗摩衍那》,传统养生、木刻绘画中都有大量与生殖崇拜有关的内容。粗浅无知的人,大多将之理解为色情;稍微上一个层次的人,也不过将之视为情色;只有那些脱离了肉欲认识,进入哲学范畴的人,才会发现其中的智慧意味。色情、情色、智慧三者之间出于一体,但却有本质的区别。沙玛、贝格和布塔虽然信奉不同宗教,但却都是深受印度文化濡染的人物。他们既有世俗男女的欲望需求,也有植根于情欲之上的智慧。他们信奉不同宗教,但却能亲密无间,有时以理性的态度来认识对方,有时又片面的攻讦对方。也许,沙玛说得对:文化没有边界,一切宗教都在教导大家真理和爱的信念。这也是为何他们三个能够聚而相善,近则品谈自身,远则纵论时政,艺术的原因。这也反映了印度精英人物的思想,他们试图超越宗教与民族冲突,凝聚成一个没有裂痕的整体。沙玛魅力非凡,年轻时周游世界,与不同民族的几十位女性有过罗曼史;布塔最喜欢讲荤笑话,说脏话,但他也会说:“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是男女欢好后的产物”。他的谑谈中,其实往往包含着一针见血的哲理。这就好像看电影,有些人看到裸露的胴体,就以为是色情片,后续的情节却告诉他那不过是情色片。情色片与色情片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是艺术,而后者最多不过是技术。贝格年轻时是一个精力充沛,情欲旺盛的浪子,他曾与身体娇小玲珑的妻子尝试各种美好的姿势,也曾与妻子的两个女仆轮流缠绵,更曾到红灯区去寻觅沦落风尘的美丽少女。但他并不是一个虚伪的人,他承认自己的一切行为,并不为之辩护。他热衷于诗歌,也热衷于性体验,他曾骄傲的说:“一切语言中最伟大的诗篇都是因爱情而写,不是出于性欲而作。”也曾诚恳而衷心的赞美他的性伴侣。他是一个始终对自己,与他人保持真诚的人。他只是与理解自己的密友分享那些美好的过往,而不是炫耀。他曾说,爱情是个人的事情,非常私密的,不用去告诉全世界。当他说起罗曼史的时候,就像是在讲述一个传说。幽默,生动,贴切自然,没有色情意味。情欲是大多数艺术家的原动力。法国画家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所创作的《浴女》系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笔触仿佛滑过女性身体的手指,流溢着饱满的情色意味,将生命的张力陈然纸上。同为艺术巨匠的罗丹,则一面在工作室看模特儿裸体跳舞,一面将那些曲线优雅的姿态定格在雕塑草稿上。即便是梵高,瞎子阿炳这样的另类艺术家,也在戒行与情欲之间不停的挣扎,有时候会像清教徒一样节制欲望昼夜探究艺术,有时候又会整宿沉湎在妓院中。然而,作为艺术之神眷顾的优秀种子,他们并非陷入情欲不能自拔。当他们从欲望中醒来,智慧树便开始孕育最丰美的智慧之果。情欲和智慧就像是刀锋与犀利的关系。犀利的存在,首先源于刀锋这个实体。同样,智慧也依托于血肉之躯。正常的血肉之躯,必定有情欲。完全脱离了情欲,或者说没有情欲的人,要么是僵尸一具,要么是圣哲。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并不压抑自己的情欲,而是将之转化为艺术或者创造。卓别林、毕加索、达利、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等等伟大的人物都是擅长将情欲转化为艺术创造的人。在他们的生命旅途中,情欲之花最终结出了智慧之果。

日暮客惆怅,夕阳几度归

日暮客惆怅,夕阳几度归——《日落俱乐部》文/细雨微澜日暮客惆,夕阳独下,恁地任春花秋月,幻化成梦境一场。挥手指点间,幕已谢下,徒留那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悲壮。看破了故事繁琐,却看不透生命轮转,日暮苍山下,可有鹅毛落下?若有,是如阿甘般欣然回味,还是如布塔般苍凉独对?生命孕育于初春的娇嫩,却止息于白雪的苍茫,他坐在那里,看到的是生命的孕育,却感慨于生命的流逝。一、 音乐美之象征意义这是一部关于生命的故事,初时只觉索然无味,奈何尾页合上才感书中之深意,故事始于春夏秋冬的轮转,却在起承转合中暗示了生命的孕育,那个圆顶的苍穹,代表的并非是三个老人的唠嗑,而是生命行程中的过往经历,一切从哪里孕育终将于哪里止息,印度梵语诗体的美自然的融合于故事的各个方面,代表的正是生命不同阶段的真意。如同我们阅读沈从文的《边城》,往往会被那流动的情感、水般的温润所震撼,而在汪曾祺的《受戒》中,这种音乐之美则更加明显,文而育水,水而载文,《日落俱乐部》中的诗歌看似突兀,却于平凡中添就了几笔音乐的美感。瓦莱里认为,“诗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诗情,是一种兴奋和迷醉的心情”,因此他认为象征性的诗歌具有音乐美。这种美显而不露却适时地调节着文中的各个章节,就如同布塔对诗歌的吟诵,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点睛之笔。诗歌跨越了生命的大半个命轮,从一月开始亦从一月结束,这三个老人象征着社会、生活、宗教的各个方面,实则,归于一处,只是二字而已。冬去春来,春去冬至,一切看似无甚变化,却暗藏玄机。我们一页一页的翻下去,看到的是几个老人无趣的讨论,我们一页一页的回顾,反思的却是我们所不熟悉的印度。美正是孕育在这种朦胧之中,我们无法发现却只能够体会,那个乳房般的圆顶,那个成为日落俱乐部聚集地的公园,实则只是象征性的一个符号,它们不时地出现在文章的各个角落,体现的却是印度社会不同的人文价值。暗藏的性欲,引申的深意,终不过是在暗示他们一个又一个的离去。诗歌在这里成为了日落的象征,布塔吟诵着诗歌,望着那圆顶的孕育,独自承受着生命的最后时刻。二、 死后生前身外事当园丁无意的询问布塔好友下落时,其只能无奈的举起双手,仰望天空。生命在于轮回,生命在于运动。当他孤独地坐在那里时,感受到的只是圆顶般的轮回,静止般的沉寂。生命永远没有止息,只是生命之中的美好也随着生命的逝去而逝去,当事人的一切或成为社会的谈资,或成为他人的泪水,亦或成为好友亲人的回忆,只是,那些韶华时光、隐秘的往事却变成空气随他一同而去。几度笑谈中,却不曾知晓身后事,昨日之韶光成今日之离局,当死亡的恐怖步步逼近,你可还有几分畅谈的思绪?政治时局,女人性欲是三人谈论的主题,只是当二人离去,留下的这一人可还会继续关注这些身外之事,生命将其看为过客,而人们却猜不透看不懂,只是在生前无尽的愤怒,体现着自己残存的最后一点价值。然而佛曰涅槃,魂归何处?故事起于三个老人的聚首,却归于一个老人的沉思,命运的轮轴还会继续,并不会因一人的消逝而停止,年年岁岁,无尽的生命睁开双眸却也有无尽的生命归于尘土,恰如印度梵语般的吟唱,絮絮而又蕴含真意,其穿过时间岁月、跨越实事年限,均透过日暮苍山的老年俱乐部看尽生命的无尽苍穹。写于2012年9月12日晚(雯)备注:此书适合细读而非浅尝辄止。书中有几处印刷错误,略微破坏书籍整体的韵味。第62页诗中应为“啼啭”,最后一章中漏掉一个“婚”字。

有一天,我们终将老去

其实对印度文学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对于印度的宗教文化风土民情,似乎还停留在《三傻大闹宝莱坞阶段》。小说《日落俱乐部》不像印度电影那样,以浪漫曲折的故事和歌舞升平的桥段摄人心魄,它是以散文风格的段落叙述三个垂暮之年的老人在生命尽头所发生的故事。书中的全部章节就是记录他们从2009年印度共和日到2010年印度共和日的平常生活,不煽情,不做作,不故意惹人怜悯,似乎老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平淡无奇,没有特别出色、有趣的地方,但读过之后却让人在心灵平静时产生无限的感慨和回味。沙玛、贝格、布塔是有着四十多年感情的至交好友,由于常逛罗迪公园又均已年过耄耋之年,三个老人组成了“日落俱乐部”,相约每天日落十分,坐在公园的老人椅上畅谈政治、社会、自然和女人。沙玛是看书需戴老花镜听话需戴助听器吃饭需戴假牙套的“健康”文化老人,贝格是身材魁伟家世显赫又偶尔风流的穆斯林显贵,而布塔,也就是小说中的作者本人,是热爱自然常常便秘又有点愤世嫉俗的锡克教徒。三个老人信仰不同,性格迥异,从他们的谈话内容可以领略印度各色宗教、艺术、阶层人物的现状和特点。三个好友互相关爱,时时争吵又彼此安慰,在仿佛闲谈的散文气质背后,是对日薄西山的生命的顺其自然的接受,和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思念和眷恋。文中着墨最多的段落是女人,虽然身体已经老去,但心灵仍然年轻的80岁的他们,仍然能够回忆起年轻时留给他们美好影像的女人们的温暖和感动,并对这些经历心存感激。2010年初,贝格和沙玛相继离世,布塔思绪万千,明白自己也将走向生命的终点,同时,面对死亡也更加坦然……有一天,我们终将老去,我们现在在做什么,给亲人带来了什么,将来还要做哪些?每个人的人生不尽相同,生命也似乎没留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作者以12个月份作为隐喻,时光流转,岁月轮回,终其所述,我们经历过的那些烦恼苦闷、欣喜欢愉,也都只不过是命运的一次旋转罢了。《日落俱乐部》虽然语言平实,充满反讽和自嘲,却暗藏丰富感情。文章自始至终贯穿着一股温暖的力量。如果有更多的时间,似乎应该以更温和平复的心情多读几遍。摘录了书中几处精彩的诗歌,供读者们一同欣赏。昨日轻浮已去何处?往昔青春又逝哪方?——迦利布我祈求长寿,只得到四天。两天在期待中流逝,两天在等待中消失。——阿巴克.沙二世我不与人争斗,没人值得;我热爱自然,艺术次之;我用生命之火温暖双手;火慢慢熄灭,而我也准备好离开。——沃尔特.萨维奇.兰道

跟着神的旨意“随波逐流”

有一种有趣的说法是,女生宿舍的话题往往由男生开始,然后波及到全世界,而男生宿舍恰恰相反,大家会在聊完一圈之后,回归到女人的身上。从这个角度看,异性之于女人是一切的起始,而之于男人则是一切的终结。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解密了为什么《日落俱乐部》中的三个年迈的老者如此爱讨论世间万物,每一章固定不变的却是女人与性,以及为什么作者写的最有意思的内容都发生在男女之间。在我看来,《日落俱乐部》中三位老者所谈论的事情,无论是女人,性还是政治,都是要消耗掉人精力的。即使自然也是如此。我有个当瑜伽教练的朋友,她对我说的我觉得最颠覆的话,就是其实她并不推崇在户外做瑜伽。因为自然都是有生命的,会给你滋养,也会吸收你的气。因此在印度的瑜伽圣地瑞诗凯诗,人们早上起来会在阳台上打坐冥想,而不是静修在深山老林。在《日落俱乐部》中,有很多描写自然的场景,但事实上,作者借由书中的句子告诉读者“印度人很少关注树木、飞鸟或动物”。这是现代人的通病,大概全世界都是一个样,永远马不停蹄的在赶路,直到老去了再也迈不动步子了,才会静下来听听风的声音,看看叶子的脉络。自然之于这些老人到底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十分微妙的,这也是年老带来的智慧吧。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自然交替皆有法则”,甚至在小说的末尾,对于两位老朋友的离世,借由布塔和园丁的对话,作者指出“神的意愿谁也不知”。的确,生活在尘世之中,每一个能消耗掉人精力的事情他们都做了,他们的光阴没有虚度,甚至在年老了也值得不断的拿来回味。比之国人追求养生之道妄图和老天抢时间,他们愿意相信每一个变化都是神的旨意,并认真的遵循神的意愿“随波逐流”。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智”,一种悠然的人生态度——当然这种态度来源于他们富足的生活,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信仰对于印度人慵懒和随意的影响也蕴藏其中。《日落俱乐部》依章节区分了每一个月份,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前面四个月作者花掉了更多的心思,写得更加细密,铺陈也更加完整。相比之下,后面的月份只是利用政府的事件和一些情色的场面支撑的几个老年人的逗趣交流而已。我愿意把他理解为这是作者对于人生的见解,因为日出之时风华正茂,而日落之后暮霭沉沉,以这种写作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季节乃至人生的无常。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写作的方法无论是否有意,在可读性上都大打折扣。而过多的对于政治的评论相对于并不了解其文化的读者来说难免有些乏味,作为科普读物,内容又浅尝辄止。书后刊印着《论坛报》对此的评论是“绅士般的文雅”,想想也有几番道理,大概是各花入各眼,深藏在皱纹里的智慧,还要靠慢慢的研磨才能体会出来。

罗迪公园的老友记

2009年1月里的某天。新德里的罗迪公园里的长椅上,三位八九十岁高龄的耄耋老人沙玛、贝格和布塔又坐在了一起。他们总是先从用各自的母语,再用英语向对方致意问好,开始了一天必有一次的口水战。经历了无数个春夏秋冬,就因为喜欢每天傍晚在新德里的罗迪公园里的长椅上闲聊、斗嘴,久而久之,“日落俱乐部”由此诞生。三人中以门第高贵的沙玛最年长,婆罗门种姓,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曾经的外交官,退休前是印度教育部的高官,称得上高龄钻石王老五。信奉印度教,自认为婆罗门乃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瞧不起靠经商起家的贝格,爱挖苦揶揄锡克教人什么都不会做,只会大吹牛皮,还喜欢时时不忘摆出个有学问的样子。一位是穆斯林显贵贝格,祖先阿富汗人,在印度因继承祖业而发家,商人,夫妻和睦,儿孙满堂,是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每每到了印度教的沙玛和锡克教的布塔因为某个话题争论不下时,贝格便自觉保持中立,当起和事佬来。是三人中最为富有的,也是最早离世的。再有一位是布塔辛格,锡克教徒,奉行享乐主义。留学英国,曾在伦敦和巴黎为印度政府工作过,后回国,为一家报纸写专栏。虽说是个鳏夫,爱讲些粗俗的荤段子,却因为有学问,说话风趣,爱旁征博引,颇有些女人缘,是三人当中最有个性的一位,也被认为其或许就是作者自己。这便是中国引进出版的印度畅销书《日落俱乐部》里的三位老友。其实,熟悉印度的人都知道,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里,至今仍保留着严格的等级种姓制度。而出生于1915年的印度著名专栏作家、小说家库什万特辛格也许是目前仍保持创作活力的最老的印度作家。在他的笔下,三位老友宗教信仰不同,爱好不同,出身不同,母语不同,人生轨迹也不同,却能够每天坐在一起,谈谈时政、宗教、选举、社会,也谈男女情爱,乃至日渐衰老的身体带给他们的种种不适。通篇充满着回忆的温情,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般的伤感。这其中有真实的故事,也有虚构的情节。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多采用各种对话形式作为记述,看似不经心的唠叨,却刻画出一幕幕生动感人的印度版“老友记”,老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从中展现得一览无余,读者既能从中品尝到优美文雅而风趣的文字、诗歌,也能对当代印度的市民生活有全新的认识。据说因此,2011年《日落俱乐部》一经出版,便登上了本年度印度最畅销小说榜首,并迅速在欧美引起关注。已经年近96岁的库什万特・辛格,继2004年以《海葬》一书,在世界文坛广受追捧之后,又一次以他睿智、幽默风趣的文字征服世界各国的文学爱好者。此次,四川文艺版封面设计选用一种渐变的红色调子,犹如夕阳下,矗立于草坪上的一棵树,连椅上悠然坐着的老人的背影,更为本书增添些许浪漫,愉悦……2012-09-24

暮年风景

暮年风景读《日落俱乐部》文/一念千尘《日落俱乐部》的作者是印度有名的作家,但是他写作此书时却已高达九十五岁高龄,看到这个介绍时,不由地吃了一惊,也便提起了兴趣,他与我们印象中活着只是为了活着的老人颇不一样,因为觉得无所事事,便开始写书,不管怎么说,都是让人佩服的事情。不止是人到老年,人的一生,其实不都是在怀念与留恋中度过的吗,逝去的远去的人与事总是纠缠在心底,有些人舍不得,便开始用文字建立不朽,作家正是基于这种思恋,而作此书。或者此书就是他曾经拥有过的,或者有大量的虚构,但是他的作品,仍然是为我们打开了老人们那越来越孤独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原来所谓的老去,只是身体上的无奈,原来老人们依然有着雄心壮士,依然顽强地与信念做着斗争。俱乐部的成员只有三名,三位很有钱的老人在公园里慢慢相识,于是每天的聚会成为必要的功课。其实此书也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故事,只是以三位老人大量的对话进行,而恰 是在这些有趣无趣的对话中,我们一方面了解了印度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人老了以后颇有些可爱的样子。作者在前言中自述中称,也许你会觉得他的东西品位不高,但随即一副耍赖的样子,就这样吧,反正一般人的印象中,我这个人从来没什么文明可言。所以你在他的书中会读到大量关于女人与性的话题。三个老人不仅整日为了政治话题吵吵闹闹,也常常不顾形象地讨论身体上的需求以及当年的风流韵事,或者,这就是真实的他们,虽然身体老去了,但精神上的渴求一刻都不曾消失,老去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我们总是到很久很久以后才肯相信,自己是真的老了。故事背景时间并不长,也不过是一年有余的光景,季节背景,政治背景,放在眼前的却是一天天的去日无多。于是一个摔了一跤后就走了,一个在睡梦中就告别了,三个人中走了两个,只丢下一个老人独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刚刚看到一篇文章,意思是说,真正不朽的作品,恰恰是那些日常琐事交织起来的,像是《红楼梦》,吃吃喝喝的,一个家庭就崩落了,这篇文章其实恰是这样的感觉,三个老人也不过是每日去公园的长椅上聚会,也无非就是发表些高谈阔论或者表示沉默,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溜走了。生生死死,是必然要面对的人类命运。我读小说,有时更喜欢抛开作品的国籍背景与政治背景,更喜欢看到的是人性与精神,毕竟这些东西是离我更近一些的,也更容易触摸。所以我读到的只是人本身,而不是关于印度的大背景。简直不敢想像,自己也会老。20120914

随时间而来的智慧

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读到辛格先生的《日落俱乐部》就映证亚洲大陆上两大文明古国在精神气质上的某种同质性,或者借用叶芝的描述,就是一种“随时间而来的智慧。”老年于当下的我尚是一个不切己的词语。有的可能是外在的经验,一种图像。我只能努力地搜索群像式的老年形象——《Buena Vista Social Club》、《剃头匠》、《桃姐》、《光棍儿》——从众多重叠的文本中去理解他们,因为他们是我的长辈,也是我自己。《日落俱乐部》中“三人行”的模式与印度喜剧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形成有意思的映衬,一老一少,不变的是其中的幽默感、一种建立在“离经叛道”上的批判精神和乐天的生活智慧。滑 稽我想这个词语就是本书的关键字吧!作者在一开篇就表明他的叙述方式,“真相是这样的:我们印度人内心充满矛盾。......这让我们变得很滑稽。”整部作品的效果都是由这种滑稽渲染出来。不过,辛格先生的滑稽不是靠夸张的动作,也不是靠恶搞,而是靠冷静的机锋,就是同一主题在现象上的差异间快速的转渡。这种滑稽不会让人捧腹,但是会让你会心一笑——原来事情无非是这样!在独立日的聚会上,三位老人以各自族群的语言对节日进行祝福,突然话锋一转,“有什么好庆祝的?我们把这个国家搞得一团糟。谋杀、屠杀、强奸、贪污、还有抢劫,前所未见。我们真丢脸。”再看看这段:“印度人对死者都极为尊重。如果一个办公室的总管去世,那么整个办公室成员都休假一天,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悲痛心情。有的带家人去看电影,有的带家人去动物园,或是去顾特普卜塔或奥克拉野生生物保护区野餐。”这种对死亡的态度,要放在印度浓厚的宗教氛围下去理解,就像黑泽明在《梦》中表现的一样,人们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地庆祝死亡。如此种种矛盾,辛格先生涉及到印度社会的各个层面,或许对这个国度我们愈加感到光怪陆离,但当我们试图去理解的时候,会发现这或许是人类普遍的困境,以及古老文明的求索和智慧。莎吉娜在本书中,我们会读到众多情爱的描写和对爱的阐释。老年人在谈情说爱上并不比青年人少,只是老人们的谈话中少有年轻时的冲动和占有欲,更多的是单纯对女性的赞美。一开始,辛格先生抛出的一段惊世骇俗的描述,“清真寺吸引人的原因是它的凸圆屋顶,看起来就像年轻女性的乳房,十分逼真,有乳晕,还有乳头。”在一个宗教氛围浓烈,且宗教冲突严重的国度,敢于这样描述圣所需要作者的勇气。另一方面,在印度不乏充满生殖崇拜的雕塑、仪式等等,也是这一描述的文化渊源。老人们在聊女性的话题时提到:“在提升妇女地位这方面,还有哪个国度做得比我们更好?”“但同时我们仍旧堕女胎,活埋新生女婴。”于是,我们可以猜想作者的女权主义倾向。或者不用这种形而上的话语,我们在叙述中能感到作者对女性的无比敬意。甚至可以构想一部《日落俱乐部2》,以书中提到的女性的视角来回忆,来发表对人世的种种经验,类似于基耶洛夫斯基电影中那种交叉的人物命运。作者着墨不比三位男性主角少的一位女性——莎吉娜——为我们提供范本。作为俱乐部成员之一的贝格的妻子,她扮演询问者、窗口、镜子的多重角色。作为询问者,她总是关心俱乐部的聊天内容,“今晚你们聊些什么?”在另一个层面推进着故事的发展和多元性;作为窗口,贝格先生“让夫人告诉他世界各地都在发生些什么事。”这甚至会影响到俱乐部成员们的讨论;作为镜子,在于贝格先生的对话中,他也会就老人们的话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往往是话题的另一面,就像镜像,使整个俱乐部的对话立体起来。莎吉娜的看法建立在对现象的直观以及个人的宗教经验上。甘地在世界范围的影响自不待说,但莎吉娜说道:“除了自己的名字,甘地什么也没留下。看看我们国家的暴力事件。......甘地是个神话。如今,甘地的一切理想都只是美好的愿望,没有人愿意将它付诸实践。”在腐败问题上,莎吉娜也表现出极强的道德直觉:“你们说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影响那些腐败分子的睡眠,但你们没讲清楚他们为何能整夜安眠。我告诉你,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良知。只有良知尚存的人,才会在犯错的时候有罪恶感。”而这一切都源自她质朴的宗教体悟:“我们都知道真主赋予我们生命,然后又把它收回去。对行善的人,真主将他们送上天堂;对作恶的人,他惩罚他们下地狱。......现在恶魔到处为非作歹。”日落俱乐部的成员们谈论那么多女性,而她们都不及莎吉娜这般形象丰满,这是否意味着向文化母体的回归,在这里不能妄下断言,但是莎吉娜应该是罗迪公园长凳上——日落俱乐部的聚会点——隐身的成员,就像对岸的清真寺派来的使者,在此岸的、男性的世界中注入一种平衡的力量。诗 歌诗歌是这部作品的精彩之处,至少在介译的意义上,填补我们对印度诗歌的阅读经验。但是在这里还没有充分的准备去倾听它们,而是回到叶芝,和时间签一份契约,这本书可以作为见证: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TIME TO SAY GOOGBYE ——回忆你,在《日落俱乐部》

TIME TO SAY GOOGBYE——回忆你,在《日落俱乐部》   多少次,我们回眸青春,以为记忆中永远是满满的幸福,然而,青春最终告诉我们的,是永远不会离开的遗憾。   ——题记   说实话,我对于印度文学的印象,也不过是小学时读过的泰戈尔诗集,想象世界的丰富多彩,很大程度上让我们以为印度的梦想家们,是对虚无感知最为深刻的人。印度的哲人们,在唯心的思想星空里,构筑他们的星座,成为无法忽视的伟大景致。但若你读了本书——库十万特·辛格的《日落俱乐部》,你会发现,对于永恒哲学命题的思考,他们是如此扎根在脚下的土地,直面人生和过往,终将走向归宿,在生命的中期,与陪伴着我们的众生,说声再见。   小说的开头,没有因为变老而变成老好人的三个老头,在他们的“日落俱乐部”里聚会。他们凝视着清真寺如同少女酥胸的大圆顶,在公园里,开始了他们的故事。   退休的前教育部一号人物出生婆罗门的沙玛、穆斯林逊尼派显贵贝格、耽于骄奢淫逸的锡克教徒辛格,三个代表印度文化组成的成员,在同一条老人凳上,交换自己的生活:现在的健康状况、年轻时候的花边故事、性、政治观点和八卦……在荒唐不羁却反映时代和人们的本性的坦荡荡的吐露中,我们看到了在复杂的印度社会中五光十色的赤裸裸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冷峻、残酷却又不得不让人感叹权势的罪恶、金钱的肮脏与纯粹的友情可以矛盾却又和谐的共生在同一个夜幕下。   这是告别者的故事,他们用不着撒谎,他们真实地,一个个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只知生命的中期,不知开端,也不知结局。”这才是生活最残酷最公平的面目——死亡。来来去去,轮回中,最根本的欲望和渴求从来没有变过,只是人变了,叙述者换做了他人。在告别时刻,伴随着朋友们突然的离去,书中的辛格把自己的名字也写在电话簿上,与朋友的信息排列在一起。“他在自己名字的旁边补充写道:死,日期?月份?年份?”无法预期,造物主随时都将带走我们,是的,这就是生活的本质,真实得可笑。   我想,95岁的作者,在写下本书的时候,大约就是想要告诉我们,关于人生的箴言。生命的长短我们未竟可知,青春的光阴永无回头日,在过往里,我们欲壑难填,压力重重,而生活本身,不过只是一场夕阳,终将落下,我们定是有遗憾的,但是最为珍贵的东西请别忘记,友情和自我,让他们留在心里。   TIME TO SAY GOODBYE.   By 林怿   2012年8月29日22:27:43   写于蓝牙小筑

如果有一天,我在印度古城看日落

提到印度,似乎要将我的人生履历好好温习一番。好歹,我曾经也研究过南亚。而毕业论文探讨的就是印度在上世纪的外交政策。(听起来多么严肃而正经啊)但那三年我似乎没有对印度有过多的好感。想到它的历史也是那么长,人种那么多,语言那么多种,连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能在印度找到信徒。这都够混乱了,还存在有中国人都知道的“种姓制度”。(受等级制度压迫上千年的中国人也许见到这个词就会离奇愤怒吧)还有,还有那些道听途说的八卦例如手抓饭的故事,印度人对中国不太屑一顾这些泄气的话。天,虽然印度的IT产业很发达,神奇的医药继往开来,那又怎么样了呢?其实,学了文化人类学这门课的学生是不应该有文化偏见的。虽然偏见是人的本性,但消除偏见也是有法可循的。在看了《日落俱乐部》后,我似乎找到了消除前几年偏见的最好的办法。对于非专业文青来说,印度文学大师级的人物除了泰戈尔,其他作家的名字应该不会随便叫得出口。包括这本书的作者库什万特•辛格。这位高龄长寿(今年已经95岁)的作家(这倒证明了印度的医药确实很神奇,印度人普遍长寿,作家更甚),在印度的名气可以用“最著名作家”作为前缀。这位学者型作家前几年的作品《海葬》曾引起了国内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和媒体的报道。但是很可惜,并没有引进中国。(也许与中印间的敏感外交关系有关吧)由于辛格本身是锡克教徒,他也是印度研究锡克教文化历史和乌尔都语诗歌的专家。《日落俱乐部》里的布塔一角,据说大部分就是以作者为原型构思的。印度媒体在采访辛格时,辛格曾说道这也许就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虽然他现在每天依然都要花几个小时创作,但耄耋之年的辛格也不知道生命之火何时熄灭。还是希望他能跨入三位数吧,也好让他的智慧和阅历能分享给读者多一些。《日落俱乐部》这本书真的与其他小说不同。看看目录就知道,作者以一年十二个月作为生命轮回的隐喻。人和植物一样,在每年的十二个月份中会经历快乐、惊喜、忧愁、疼痛和分别。三个男主角分别是婆罗门、穆斯林和锡克教徒,也是印度上流社会的人物,四十多年来的友谊让他们习惯了每天傍晚约见在新德里古老而知名的罗迪公园。那些不敢也不想对老婆说的话,都会分享给男闺蜜听。这些谈话和秘密,给读者揭示了一幅神秘瑰丽的画卷。不是随便哪个作者能饱含如此深厚的沉淀,信手拈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如何在浮华复杂的社会里审视世界和自身的世界观。辛格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对宗教神灵不是那么谦恭的人。他笔下的各种植物和鸟类是非要查询后才能知道科属和长相的。在看了这本书后的这段时间,我学会了在回小区后都会看看各种花草树木的长势,并且奇怪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些植物我都对它们视而不见,原来它们是这么的可爱,每天都有不一样的表现,给人带来的不仅是绿色和氧气,还有那种不畏的生命力。曾经我是一个对诗歌不感冒的人。私下觉得除了唐诗三百首和宋词,其他的诗歌不就是把一句话分成几句说么?诗歌在我的知识板块里是残缺的。但是,这本书又让我另一个偏见消失了。这些印度诗歌原来这么有趣,也很易懂且富有哲理嘛。随便看看几首诗:迦利布的爱情诗: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它是火。你想点火?它毫无反应 ,你想灭火?它仍毫无反应。阿巴克•沙二世的诗:我祈求长寿,只得到四天:两天在期待中流逝,两天在等待中消失。这一首也是迦利布的:我常常后悔,发誓要改变。但发誓时我是清醒的吗?接着春天到来了,将我的悔意撕碎。这些诗句在印度是广为流传的,就像我们的成语或那些最朗朗上口的唐诗,被我们经常引用。但印度诗歌的意境更多了一层反省与审视,而不仅仅是悲花思人。也是在看了这本书后,有了一个新的旅行目的地。想把在这本书里学到的关于印度的知识拿来用用看。现在才发现,原来印度已经成了一个热门的旅行地。专攻印度旅游的书籍都已经成了畅销货。在印度这样一个本土文化强势又多元,且不太欢迎其他文化的进攻特别是西方文化“侵略”的国家,对印度人来说,他们什么都有了:音乐、电影、服饰、美食、宗教、历史、文学。所以他们有了宝莱坞,有了本土的时装发布会,有了科技城班加罗尔,有了穷人也读得起的大学,(印度的教育投入达到了GDP的6%)。英语虽然口音浓厚,但敢讲能写,自然印度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是发自内心的。也正是具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保存善好的古迹和古城,在几百年后,印度人可以和世界分享的文化也许还是那么丰富。期待有一天,我能在印度的玫瑰古城看着日落,再和大家分享对印度的新的感受。

男人,不曾长大,只会老去

在罗迪公园里有一座建于1494年的迦米清真寺,清真寺南面是一处开阔的草坪,那是人们最喜欢待的地方。草坪上,有一条长凳面朝着清真寺,平时总有三位老人在步履蹒跚地绕着公园散步之后坐在上面。而我们《日落俱乐部》的故事就是从开始。所谓日落,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日薄西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象征着暮年的无奈。我们歌送过青春的驿动,盛年的辉煌,但谁也不愿意面对年老,就好像老去这个事情不会降临。然而作者自白,动笔之时已经95岁高龄,既然连自己能否写完都无法确定,那么写什么也就无所避忌了。这种感觉有点像我们那些“说真话的老人”,年轻人还在奋斗,中年人有太多牵绊,只有老人才真正敢于说出体制问题,所谓老小老小,多半都有颗赤子之心。故事一开始,就流露出无所顾忌的嬉笑。“2009年1月26日下午……日落俱乐部三位成员一个接一个来到了,先后在老人凳上就座。”布塔半询问半炫耀地问伙伴:“昨晚我遗精了。你是个医生,我得问问你,我这把年纪还遗精,会不会有什么问题?”还没等医生回话,另一个伙伴沙玛就开始抬杠:“那是因为你思想肮脏……你现在根本硬不起来。”而医生贝格在思量了一会儿说出实情,是因为便秘常常引起梦遗,更为要命的是,贝格一下戳到了布塔的伤口,“肚子胀气的人不可能成为好情人,他们很少能成功地让女人达到高潮,我说的对不对?”这要在别人听来,真是彻底的为老不尊。然而如果我们回忆一下男人间的对话,又哪次不是这样?先开始于政治讨论,争辩得你死我活,然后莫名其妙地将话题转换为性与女人,这是一个相互比拼吹牛技术却从不需要认真探讨的话题。即便布塔经贝格提点似乎觉得自己有那么一点不堪,他也不会承认。而到了情人节,沙玛更是在寒暄完毕后马上告诉两个好友,“我今天收到了四张圣瓦伦丁卡(情人节卡片),有四位小姐说她们爱我。”于是“思想肮脏”的布塔连忙问“那你跟她们上床了吗?”如果单拎出他们私底下的对话,你还真搞不清他们现在都已经年过花甲。然而虽然未曾长大,却已经老去。在每一个难过的早上和上午,布塔还在为他的便秘苦恼,每一次使劲都似乎要把心脏拉下去,而沙玛也有着前列腺肿大,前一段刚刚由于膀胱癌做了手术,因此小便总是像拧不紧的水龙头,断断续续地滴着。这些经历写得如此之传神,大概因为作者也在经历着类似的遭遇。而面对死亡,作者却显得从容的多,甚至有点当做玩笑了:“印度人对死者极为尊重。如果一个办公室的总管去世,那么整个办公室成员都休假一天,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悲痛心情。有的带着家人去看电影,有的带着家人去动物园……第二天,在默哀一分钟后,大家各自回到办公桌旁,把文件推开,一杯又一杯地喝茶喝咖啡,继续聊天。”这种原谅世界的无情,也只有活够了的人才有这样的胸襟。春去秋来,这个故事从2009写到了2010,而俱乐部也面临着解散的“危机”:沙玛死了,贝格也走了。布塔参加完葬礼,打开自己的电话簿,从A到Z,按照字母顺序一个个翻看着人名,每隔一个或两个名字,就有一个的下面画了一条线,线下写着:死,1981;死,1985。当布塔最后一次坐在长登上,凝视着头顶上清真寺的大圆顶,忽然想起伙伴的话,“它的确和年轻女子丰满的胸部很相似”。

日薄西山之福

又是一本小说,还号称最畅销。最近看的小说不少,不过大多都是那些代入感极强的YY小说。网络上的YY小说并不是文学的主流,但目前也在文坛上占据了一定地位。别的不说,这类的书读起来爽,让人舒服。本书自然不是YY小说,因为那些YY小说基本上都是歌颂青春的,但是本书写的却是日薄西山的生活。自己二十岁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很清楚自己老的时候想到的和做到的事情。可是当自己到了三十岁,却发现,十年前的自己其实都不知道现在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会有个什么想法。十年的磨历就让自己的想法变了太多,也许是成熟老到,也许是不思进取,反正的确是没有十年前的那种锐意。这仅仅是三十岁,试想一下,到自己真正的日薄西山之刻,又会想些什么呢。我们只知道生命的中期,不知开端,也不知结局。三岁以前的记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结局尚未发生,自然不能未卜先知。只是这生命的中期,自己就真的明白嘛。最近看了一些重生小说,重生小说之所以火,是因为可以重新来过。人生当然不能重新来过,但是我们却可以借助别人的记忆还填补自己的空白。这是一本讲述回忆的小说。书中的三位主角回忆了很多,回忆中的生活有些自己已经经历,有些尚未体验,但是这些回忆却着实丰满生动,令人动容。回忆,这也许是年老之后唯一的优势吧。他们有更多可以回忆的东西,他们终日里无事可做,无事能做,便只有回忆。回忆其实也是一种乐趣,至少可以让我们的大脑不去退化。严格来讲,这本书并不是很有趣,算不上吸引人,但确实又很耐读。你随便翻开几页,总是可以读下去。其实这样的书最好,它不会揪着我们一口气读完,也不会令我们完全看不下去。我们只需有时间就翻看两页,没有时间就暂且放下。读与不读,全在自己。这个题材,这种写法,这样风格,都是不错的。不过对于印度的生活,自己还是相当地不熟悉。除了知道那是一个人口仅次于我国的国家之外,别的真不太清楚。最近几年中,印度的电影似乎很火爆,除此之外,真的就不知道其他了。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自己还查了一些资料,这才勉强看明白其中的一些段落。日薄西山是一种美丽,也是一种幸运。就像金婚,那又是谁都有幸获得的?


 日落俱乐部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