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焉@sars.come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如焉@sars.come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
ISBN:9787507827446
作者:胡发云
页数:272页

章节摘录

伊拉克正打着,一桩我们自己的事儿,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一个在南方打工的年轻大学生,被非法收容,然后在里面被活活打死。茹嫣写了《一个母亲在黑暗中的痛》。她写道,深夜,读着这个大学生的死,心里突然就剧痛起来,那是一种生理上的痛,就好像自己的儿子在承受着那残酷的毒打,每一下,同时也击打在母亲的身上。然后他躺在冰凉的水泥地上死去,那一刻,自己也要死了一样。她突然恐惧起来,她害怕也会这样从此见不到儿子——尽管理智告诉她,那不是她儿子,是一个陌生的年轻人,但她脑子里浮现出的那个年轻人,一直都是儿子的模样。她迫不及待地给儿子打了电话,她要立刻听见他的声音……听见了儿子从遥远的法兰西传来的声音,她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儿子听见她的啜泣,问为什么。她说,有一个与你同年代的年轻人死了,被一个政府的机构无故打死了。她又说,只要这样的黑暗的死亡还存在,一个母亲从此就没有真正的快乐。她对儿子说,一定要好好活着,为妈妈活着,这样,要不然,这个世界便没有意义。文章贴出来,引来许多唏嘘声援。也有几个马甲说了些阴阳怪气的话,“那么多普通民工被打死打残,没见你痛,一个大学生死了就痛起来?”“自己的儿子送到国外,假惺惺哭人家农民的儿子。”“别什么事儿都往政府身上扯,你这种人就是当汉奸的料。”……在网上呆了一段时间,也知道这类跟贴几乎是青藤爬墙杂花生树一样司空见惯的,但是茹嫣还是很难受,她觉得了另一种心疼。

媒体关注与评论

章诒和:六朝无文,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当代亦无文,惟胡发云《如焉@sars.come》而已。 崔卫平:我持续在关心思想学术界的发展,也是关注中国命运,关心社会进步。所以在这个小说里面的人物达摩,尤其是卫老师,让我觉得,我们的传统仍然在艰难地延续着,借《如焉@sars.come》的出版,我期待一个传统的复兴。 丁东:中国文学界90年代以后,几乎“毛子化”了。在作家协会系统有头有脸的作家,值得我们尊敬的很少,回过头来看,2000年到2006年,中国哪一部小说能够成为历史上站得住脚的作品?我觉得,《如焉@sars.come》就是这一部。 傅国涌:我关心的是在这块土地上,吃五谷杂粮长大的小说家中,还有没有人愿意与这块土地共命运,还有没有人愿意把目光关注当下,并承担一个作家应该承担的那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如焉@sars.come》的出现也许就改写了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史。在前苏联,即使在斯大林严酷统治、格杀勿论的年代里,也有一些作家真诚地写出了见证那个时代的好作品。前苏联产生了《静静的顿河》、《日瓦戈医生》,产生了索尔仁尼琴、布罗茨基……半个多世纪过了,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拥有什么?在这样一种现实的文学大背景下,我们来读《如焉@sars.come》,才能真正意识到这部作品的意义,才会发自内心地为这部小说叫好。我真的非常希望,这是个转折点,是个转弯的地方…… 徐友渔:优秀的作家往往比社会科学家更深刻地洞察社会的实质,反映历史的真相。他会捕捉在宏观层面被忽视的细节,以更多的同情心和理解力观察生活样态和人际关系,刻画永恒的人性遭遇特定境况时的变态与坚持,尤其通过人物的命运讲述时代的故事。 刘川鄂:如此全方位的涉及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在当代文坛本不多见。而其间表现出的有力度的思考,在新世纪文学中更是独树一帜。胡发云本是湖北文坛“思想型作家”的领军人物,这一作品使他成为当代中国站在思想前沿的先锋作家。《如焉@sars.come》在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下的知识分子和党政官员的命运和性格的深入刻画方面,在对政治或直接或间接参与并支配男女情感及其他社会生活的刻画方面,有如法国籍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 邓晓芒:我对胡发云的评价,一个是《死于合唱》,我觉得应该是一个高峰。《如焉@sars.come》这部作品也可以看作一个高峰,虽然我觉得也许并没有章怡和评价的那么高,但里面有思想,而且这个思想是胡发云作为一个独自的个体思想者,他有话要说、不得不说,所说出来的话。 我想如果真的有这样一种作家,只要他在思考,不用追求名声或者知名度,他也会成长起来的。一个作家在当代如果真的有思想的话,他不会被埋没的。 《江南》杂志主编袁敏:《如焉@sars.come》这篇小说在北京街头已经出现了打印本,卖到了40元一本,它尖锐、关注现实,之前被多家文学刊物和出版社盯上,能在《江南》上首发绝对是对刊物的一种提升! 《南都周刊》:《如焉@sars.come》像一封神秘的、能量巨大的电子邮件,撞击、打开越来越多人的心。 《武汉晚报》:《如焉@sars.come》是胡发云的第一部长篇,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创作完成,之前一直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在北京街头甚至还出现了40元一本的打印本;2006年,《如焉@sars.come》作为主打长篇正式发表在改版后的第一期《江南》杂志上,让这个原本销量不足2000册的杂志,销量猛增至11000册。据悉,小说的单行本将于今年全国书市前出版,有媒体称,《如焉@sars.com》可能是“2006年最火的长篇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茹焉是寡居多年的中年女性,她在同事的介绍下认识了本市的副市长,并与之恋爱。同时,茹焉又在网络上认识了以达摩为代表的几个知识分子。在SARS暴发之后,原本隐藏的各种矛盾也随之爆发,每个人在遭遇突发事件后,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作者朴实沉稳的叙述中,透露出对历史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历史的深刻洞察,同时也展现出作家对于现代生活迅速变化的敏感。 《都市快报》:如今这个时代,居然还有一部文学作品在用打印本的方式传播,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这部作品叫《如焉@sars.come》(现已经刊登在《江南》杂志2006年第一期上),而胡发云就是这部不可思议的小说的作者。胡发云的小说《如焉@sars.come》,被评论说是写了“网络中的人,政治中的人,情感中的人和思想中的人”。除了对网络的描写,胡发云小说中所描写的官场也让人觉得很特别。他所写的官员在会议上讲的话跟在生活中的完全不同,而且生活中会有很放纵自己随性的一面。另外,这些官员的无奈,胡发云也写得很充分。跟现有的官场文学有这么大的不同,胡发云说,是因为他觉得现有的官场文学太脸谱化,里面的人物一坏就坏到底,一好就好得上下都夸,这样的结果是让老百姓盲目崇拜清官或者加深老百姓对官员的仇恨。其实他觉得很多官员都有两面性,经常要讲两套话,他要让官员的形象更丰满,更生动一些。所以,就有了作品中一度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副市长梁晋生,“但他最后还是意识到了他的爱情不符合官场规则,无奈放弃”。 用诗性文字打捞高贵 ――读胡发云的《如焉@sars.come》 程亚林 《如焉@sars.come》第七节有这样几句话:“茹嫣是一个对文字特别敏感的人,就像登徒子对女色,熙熙攘攘的一片人海中,一下子就捕到最漂亮的那位。茹嫣这种能力,常常甚于那些吃了一辈子文学饭的大评论家大教授,有时看他们褒扬的作品,看几段便看不下去,心里说,这样的文字,怎么也说不上好呢。” 这是有得之言。真能谈文学的人,全凭对文字的敏感。如果对文字都不敏感了,根本不配谈文学。但奇怪的是,对文字敏感的人不少,能写出好文字的人不多,能坚持以文字为标准去评论文学作品的人更少。这就出现了人们喜爱也渴望好文字,但拙劣文字充斥,大评论家大教授经常为其他目的褒扬狗屁作品的现象,也不排除存在着对文字越不敏感越能当大评论家大教授的情况。这涉及文学教育、为文心态、非文学目的干预文学的问题,也涉及作家天赋、修养等问题,值得研究。但研究到最后,结论恐怕依然如《如焉@sars.come》第三十二节所说:“文字感觉,几乎不可学,只可悟。” 我不敢说自己对文字特别敏感,但依凭直觉,也有取舍:文字好的,一口气读下去,不好的,读几行就丢开,全凭“望气”决定。《如焉@sars.come》是我在电脑上一口气读完的,认为它文字很好。它的自觉追求大致可以参照第十四节那些话来总结,“文字很节俭,很收敛,但是很有张力,非常干净,里面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超然”,“平缓的叙说后面有很深的思想和很浓的情感”,思想“常潜藏于诗性之中,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坚硬”,所以,读起来毫不吃力,又感到内涵丰富,诗意馥郁,觉得第三十四节所谓“精致的国语”又不管不顾地悄然登上了文坛。比如,第四十三节写道:“有时候,两人的手指如天鹅交颈轻轻缠绕,有时候十指交叉热烈地紧握,有时候茹嫣只将自己的一个指头给他,让他那只大手轻巧地捏着……两人一边说着话,两只手却在那一方小天地里悄然演着自己动人的戏。”就很耐读。 当然,这又牵涉到思想,眼光。我们不能拿“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作者,一来他不以“思想家”为职志,二来中国思想界目前讨论的问题能否造就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思想家还是问题。但作者爱思想,能思想,有思想,却不容置疑。比如,第二十五节说:“我们失去了表达苦难和忧伤的能力,失去了表达爱的能力,我们只有一些代用品,有的甚至是荒唐的代用品。”“为什么有些人宁愿让港台三流歌星的商业演出占领舞台,也不让那些真正能够表达个人或大众痛苦与希望的歌发出声音。”就很有思想。套用王朔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这些人怎么就这么无知无畏,敢把代用品说成真品,三流说成超一流,而且说得煞有介事,义正词严,一点儿也不脸红,不愧疚啊!更奇怪的是,越无知无畏,越哗哗来钱,文运亨通。另外,思考几十年宣传教育有无效力,犬儒主义与理想主义有无必然联系,普世价值与现世功利是否矛盾,我们能否免于恐怖等问题,揭示海外游子与本土草民的思想差异,苏联歌曲和中国文革样板戏在中外人士心理上产生不同反应等现象,都或有深度,或独具只眼。

后记

关于这篇小说,实在不知说什么好。2001年春上,妻子李虹查出胃癌,中晚期。三十年前,在部队的艰苦生活中落下的痼疾,就这么兀然爆发了。从此,这世上的一切,对我来说都不重要。数年间,时间都给她。看病,住院,旅游,或过日子。我本来就写得不多,在这以后的,每年只写一个中篇,外加数篇散文随笔,凑够我的差事要求的工作量,也免却妻子的不安,不让她觉得拖累了我。医生说,要是过了三年,算过了一大坎。三年就要过去了。一切都是这样的好。2003年底,12月17日,几家刊物和出版社都要稿。

内容概要

胡发云,男,生于一个重大的历史交替时刻。少年爱诗,爱音乐,也爱玩,由于许多机遇,读了许多同龄人当年不太容易读到的东西。当过知青,工人,企业干部,后来成为一个职业作家。
20世纪80年代后以散文、随笔,中短篇小说为主。散淡、怠情,任由性情,写得不多。希望把生活过得比小说更有意味一些。近年的主要作品是《处决》、《老海失踪》、《死于合唱》、《隐匿者》、《思想最后的飞跃》、《驼子要当红军》、《葛麻的1976—1978》、《媒鸟5》、《老同学白汉生之死》、《射日》等。
《如焉@sars.come》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编辑推荐

《如焉@sars.come》引发思相界和文学界大论战的争议之作。邓晓芒、徐友渔、丁东、谢泳、傅国涌、解玺璋、刘川鄂、张允若鼎力推荐公共知识分子广泛关注,民间独立评论持续不断2006年最为的小说,在众多读者热情期盼下卷土重来这部小说最重要的贡献,无疑是毛子这个形象。他在很年轻的时候热情思考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但后来显然走上了另外一条路径,那里充满了现实的诱惑和利益的计算。他也许是有理由的,但他已经丧失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和勇气。对于作家来说,能写到这一笔,也就是一种承担。而文学,正因为有了这种承担,才显示出价值和意义。(解玺璋)——《中华读书报》《如马@sars.come》被媒体誉为2006年最火的小说,像一封神秘的、能量巨大的电子邮件,正在撞击、打开越来越多人的心扉。《如马@sars.come》讲述了寡居的中年女性茹嫣(网名如焉)在其同事、高干子女江晓力介绍下,与副市长梁晋生相识相爱;与此同时,茹嫣通过网络认识了民间思想者达摩,并由此走近原“青马”(青年马克思主义小组,成立于“文革”期间的一个思想团体)的一些成员和他们的精神导师卫立文。SARS爆发后,各方矛盾凸现,茹嫣描写SARS生活的文章给梁晋生的仕途带来威胁,同样爱着梁晋生的江晓力努力拆散茹嫣和梁晋生,并为梁晋生“变被动为主动”出谋划策。最后梁晋生与深爱着的茹嫣分手,选择了江晓力。

作者简介

SARS那年,因为儿子出国前无意间留下的两样东西,一个像植物一样娴静而单纯的女人,遭遇了一场巨大的人生嬗变。一只小狗,刺破了她包裹已久的心膜,品尝了关于生命的爱与疼痛;一台电脑,让她看见谎言、阴谋与真相,还有如同暗夜电闪般的思想之光,并结识了一批陌生的友人――他们像在精神之旅中等待了她数十年的生死之交。
那一年,这个中年女人独居数年的生活中,还闯进来一位儒雅的高官,并酿就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从精致到疯狂,从梦一般恬美到铁一般冰冷。于是我们看到,那植物一样的娴静单纯之中,还有着不可拔除的执著与坚韧。

图书封面


 如焉@sars.come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人格深刻反省的力作。
  •     中国文学的良心。
  •     作为一部小说,文学性实在不敢恭维,无论结构、情节还是人物塑造。间或有些很勇敢的言论,可以看出作者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故加一星。
  •     导师推荐看的一本书,中年文艺青年的爱情,某些不可描述的部分深觉尴尬,其他部分主要用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感受到晚年有狗陪伴即使儿女身在异国也能有所寄托。
  •     确实有孤篇压全唐之感~
  •     看了大家的评论,确实是应该分成小说技巧和题材内容两方面来评价。兴起之处,真情流露,侃侃而谈,读者不重要了,记录的是那一代人的故事。
  •     有人追求普世价值,有人享受现世功名。
  •     很有感触的一本书,但愿中国多谢良知、公知。
  •     文笔一般,有些人物真的很幼稚,一篇短文想塞下大量的内容有些消化不良,看来什么书被禁真的是销货的不二法宝
  •     这样的书,今时今日是没法出版了。历史并不总是向前的。
  •     当代良心
  •     2007年是中国新闻出版界的多事之秋,因为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邬书林在出版界的内部的一个会议上,批评并禁止了八本书,其中包括本书和章诒和的《伶人往事》。消息甫一传出,即遭到章女士的绝地反击,发表了义正词严的声明,在国内外引发了强烈反响,搞得邬副署长们非常被动,中国的言论出版管制问题再一次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最近,新任署长发表了“多用智慧,少用权利”高论,给了相关人士一定的期待。在查找《伶人往事》的有关信息时,我了解到《如焉》也是被禁的书之一。并知道了章女士对该书的高度评价。我在《收获》杂志上浏览过,似有印象。在呼市的书店我买了,把章诒和写的港版序言也粘在了扉页。我在忙公务的同时,利用几个晚上的时间把它看完了。和《收获》上刊载的相比,内容是有出入的。书里的政治敏感点就是谈到了“六四”和“非典”,从侧面反映了这两个事件对中国知识分子和普通老百姓撕心裂肺的伤痛。实际这是无须隐瞒的。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干净,利落,。人物刻画的也能立起来,活起来,颇传神,给我较大的感染力。故事裁剪得当,情节发展自然到位。小说属于特别耐读的那个类型的。丈夫去世,唯一的儿子出国留学,女主人公面临着新的生活选择。通过网络结识了圈外的一帮朋友,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新交的副市长男朋友虽然和她有了一定的交往,产生了一定的感情。但,毕竟仕途的升迁更具...诱惑力,梁副市长在选择了两者的轻重后,和她渐行渐远。相反,她和网上结交的达摩等草根阶层朋友的心灵却越贴越近,成了名副其实的“死党”。“通过网络,她有机会看向自己的内心,看向自己过去的生活,看向自己许许多多自己不曾了解的地方。”小说中间穿插了卫老师的这个人物,让人们有了丰富的联想。一个老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坚定的捍卫者。49年后,在“运动”中打入冷宫,与死亡擦肩而过。晚年大彻大悟,对专政主义提出了本质上的怀疑和批判。但已不容于那些既得利益者——党内的新权贵。本来有爱侣陪伴,女儿相认,应该安渡晚年了,却横遇“非典”,被强行与患者一起隔离,充当了医生“处置失当”的牺牲品。人间悲剧,几集一身,为小说平添了许多悲壮。如嫣的故事在留学法国的儿子找到了俄罗斯的女朋友时结束。自己的爱情之梦碎了,而儿子的刚刚升起,是啊,世界是他们的…… (2007.5.6) 阅读更多 ›
  •      甩掉政治包袱是最大的政治。
  •     解禁了吗
  •     真实。
  •     在朋友的介绍下上网搜寻胡发云的书,结果有货的只有最新的这本长篇。拿上手后,就没放下来。如题,看完之后俺没有一如平常那样盖上书章记下阅读完毕的时间,因为俺不确定这本书到底要读几遍才过瘾。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作者揉进去了很多一笔到肉的思想评论,感觉非常有力度。但凡思想深邃了就难免流于枯燥,但胡发云却能讲得精彩而流畅,深入浅出大概也就是这么个意思吧。喜欢阅读的人是不能错过这本书滴。
  •     茹嫣的那条线读着特别别扭 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写得幼稚与刻板
  •     盛名之下其实难负。
  •     故事就这样读完了,故事的结局像极了我们。真的像极了。
  •     “不是的时候他们说是,是的时候他们说不是”。
  •     书的品相好,价格也不错
  •     文笔一般,对于人物描写有些吃力。故事的脉络组织的还好,情节较为紧凑。人物设定倒是都很有代表性,看完之后,我意外的对江晓力这个敢爱敢恨,玲珑剔透的女子产生出了由衷得佩服,如焉的作太文艺,典型的民国范儿啊。
  •     看着《如焉》讲2003的SARS、孙继刚、马加爵,我越看越象2008的地震、瓮安、杨佳……看着《如焉》里的卫老、达摩等一干人,我越看越象我认识的萧瀚、逍遥、红西子等等生活的智者。看着如焉的爱情领悟,我越看越象一个蜕变中的青春之翼看着如焉的40岁,我越看越像我的20岁
  •     很久未有过的好小说,值得收藏!
  •     最喜欢卫老师跟赵姨,最后赵姨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回忆了下跟卫老师的相知过程是全书最感动的地方。 政治是个太过敏感的领域,有观点就意味着独立站队,总是被迫置于主流的对立面,话语并不完全自由,思想虽没没办法被禁锢,但很多洗脑的东西也是根深蒂固的。 总之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     文笔也不好,情节也不灵。中老年人的爱情描写得那么细腻有必要么——我居然看着觉得毫无美感可言,还有点恶心。禁书的话,吸引我翻到底了而已。
  •     讲的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年女子没事就去论坛乱发帖导致真爱自己的副市长差点被连坐前途尽毁的故事。我本来可以给这本书的故事性打两颗星,奈何作者用上帝视角评论说女主是对的是正义的她是普世价值的传人。活该被禁。
  •     小说本身并不出彩。但是题材背景主人公的代表性还有对历史和现实的探讨非常有意义。讽刺的是2016年读此书不仅没有觉得书中所述的情景过时,反而有种今不如昔的感叹。有些话一语成谶。
  •     什么垃圾书都能上架
  •     书给老婆在看,据说很有内涵!哈哈!
  •     6.5分。枝蔓太多,行文啰嗦,严重干扰了主旨的表达,以及不喜欢将作者的观点用大段的人物对白讲出来这种表达方式。但那句“不是的时候,他们说是,是的时候,他们又会说不是”真的是振聋发聩。不禁想起了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明明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妇人,为什么反而搞得大家鸡飞狗跳显得更蛮不讲理?因为当他们碰到棘手的问题时,第一反应是保全自己的位置,而不是解决它,所以一切就复杂化起来。其实,在商场上,何尝也不是如此呢?
  •     我很庆幸买了一本好书,很精彩,很有味的书。款款深情,尽在此中。
  •     从《剑桥中国文学史》中得知此书,甚是好奇。没有买到纸质版,读了电子版,也真是暗合此书。文笔就是网络小说的水准(比10年后的网络小说强多了),它的出名应该就在于它所反映的现象和问题,以及其中一些不寻常的观点,但读来并未感觉到书的内容有多么的深刻和尖锐。也许这是十年后再看的缘故吧。
  •     高中时候一位老师推荐的。说能让当局害怕的必有它的过人之处。
  •     草根情怀,贵族气质
  •     不禁也不会有多少人看。人物塑造得相当苍白,这类概念化的写作还不如直接写散文杂文,根本没必要写成小说。
  •     签名本!
  •     如焉是一部好作品。喜欢
  •     一年能读上这样的几本好书是幸福
  •     喜欢翻来覆去的读,爱情在哪里都是一样的。恋爱中的女人在哪里也是一样的
  •     其实文笔很差劲,但是由爱情故事衍生到的几个问题还蛮值得思考的。
  •     中学的时候在《江南》上读的。第一次读到国内小说,写近两年发生的社会事件,而且是一件是非分明,又无人言说的事。触动很深。
  •     实在受不了短评中的一些人故作高深[围笑]
  •     3.5。总体来说很不错的一部小说,尤其是卫老师达摩等人之间的思想碰撞,闪耀出一些火花。而败笔是梁晋生如焉江晓力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某些官场故事,将整本书的格调拉低了一个层次。
  •     知识分子的书
  •     书的纸质太黄,感觉不值这个价钱
  •     没看完。第63节。
  •     像暗夜的电光,让人震慑又让人炫目--摘自《如焉@sars.come 》
  •     给同事买的,随便看看了
  •     书本的质量很好,外观也很雅致。喜欢作者的笔风!还会关注!
  •     “恐惧常常比灭杀更有力量。灭杀只能消灭异端的肉体,恐惧可以改换他的灵魂,让一个最不羁的反叛者,成为驯良的奴隶,并以此作为其他同类的标本。尤其可怕的是,恐惧是长在自己内心的,别人无法帮你将它割除。”
  •     非常好的一本书,不愿只一人独享,再买一本送给了好友。
  •     奔着禁书目录去看的。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
  •     被禁加一星。
  •     分类界定很难,说它是一个中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不是,纯政治文学?不是,只是觉得果然不论什么时候恋爱是恋爱婚姻是婚姻。有时候你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原因被分手的,可能往往是你自己最想不到的原因
  •     看到是禁书去下的,但是没发现禁点,总感觉女主有点中年玛丽苏,就是书中评论的矫情、自傲以及自私,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江晓力,果敢理性周到。
  •     胡发云是高度自觉地书写,与其说是写小说不如是表达自己的看法。成书到现在十年间有多少隔膜又有多少相似。
  •     揭露社会上一些客观存在的事情!书还是很不错的!
  •     网友推荐我的,看完颇多感慨,也就是感慨罢了。
  •     大学时读的
  •     帮别人买的,应该还是不错,不然不会指明要看。
  •     其实朴朴实实地反应了一个时代 瑕不掩瑜 还是敬佩的 关于行文和结尾稍显遗憾
  •     政治小说,历史小说,思想小说,值得看。
  •     很凑合。。。或许期望太高吧。
  •     此书不评价 有亮点 但不突出 世界比你想象的复杂 但不是那么复杂 先干好自己的活先
  •     多年后重读感受颇深。10年前的故事也是当下的现实。事事不由己,也算是大时代的潮流推动。
  •     胡老师的书,老早就想买的。总会读到理所应当却又意想不到的东西。
  •     是正版书,比书店便宜很多,包装的也很好。
  •     啊,还是好想在一起啊……没有close的小伙伴,城市好无趣
  •     中年上网故事,有点意思。。
  •     知识分子的和而不群
  •     看到danyboy的推荐,便找来看了。就文学本身来说确实并非上佳之作,人物都有些脸谱化,无论是主角如焉、底层思想者达摩、红二代江晓力、老自由派卫老师,都有些像从回忆录中截取的人物片段。另一方面,从中确实可以看到中国当下的社会与思想的面貌,特别是网络在当代政治与社会中起到的作用。通过人物大段对话又回顾这种现状的由来,是告诉了读者许多当代史的知识,譬如书中的某市从49以来的主要干部来源的三派,以及南下干部在数十年中地方政治生态中所起的作用,就比读一些论文要来得更生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