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尼亚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乌拉尼亚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020073603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页数:254页

章节摘录

  我创造了一个国度  ????那是战争年代。家里除了我祖父于连,再没有男人了。我母亲满头乌发,琥珀色皮肤,大大的眼睛,浓密的睫毛如炭画一般。她每天长时间暴晒在太阳底下。我还记得她小腿的皮肤,在胫骨上闪着光泽,我爱用手指从她腿上轻轻滑过。  ????我们经常没有什么吃的。听到的消息也总叫人发愁。可是,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母亲却是个弹着吉他唱着歌的,永远快乐无忧的女人。母亲还喜欢读书,因为她的缘故,我开始确信,现实是神秘的,人只有通过梦想才能接近世界。  ????祖母跟母亲很不一样。她是北方女人,来自贡比涅或亚眠郊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们保守而专横。祖母叫热尔梅娜·;贝莱。这名字很好地概括了她的全部性格:小气、固执、倔强。  ????她很年轻时就嫁给了我祖父。祖父是另一个时代的人,早先当过地理老师,后来为研究通灵论辞了职。他常常把自己关在一问小屋里,一根接一根地抽黑烟丝卷烟,看史威登堡。他从来不谈他看的书。只是有一回,当他发现我在读斯蒂文森的小说时,终于用一种不可抗拒的音调对我说:“你最好还是看你的《圣经》去。”对我的教育,他的贡献到此为止。  ????母亲的名字很特别。那是个温柔、活泼的名字,一个让人忆起她们海岛的名字,一个与她的微笑、歌声、吉他相称的名字。她叫玫瑰鸥。  ????战争年代,通常是饥寒交迫的年代。兵荒马乱的年头是否总比平时更寒冷呢?按我祖母热尔梅娜的说法,她所经历的两次战争——第一次是“伟大的”,另一次是“龌龊的”——都是酷暑连着严冬。她说,一九一四年夏天,在她们村里,百灵鸟唱的是“大热天,大热天!”可惜直到八月中旬,动员令贴上了墙,村民们才听懂百灵鸟的歌。祖母没有提一九三九年夏天唱歌的鸟儿。不过,她告诉我,我父亲在一场暴风雨中离开了家。他拥抱过他的妻儿,在大雨中竖起衣领,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山里的天,十月份就开始冷了。每天晚上都下雨。雨水在路中间流淌,奏着悲伤的曲子。土豆田里的乌鸦开着各种各样的会,凄厉的叫声充斥着空寂的苍天。  ????我们住在村口一座老石头房子的二楼。一楼是间宽敞的空屋,以前是做仓库用的,窗户早已遵照占领军司令部的命令堵上了。  ????我永远忘不了的,是那段岁月的味道。烟味、霉味、栗子味、白菜味,寒冷的味道,忧愁的味道。日子一天一天逝去,我们经历过什么,我们早已忘却。但是,那种味道留下了,有时候,在我们最不经意的时候,它会重新出现。随着那味道,我们的记忆重新浮现:悠长的童年岁月,悠长的战争岁月。  ????入不敷出。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如何能明白?我祖母热尔梅娜有时会在晚上说到钱的事儿,而我,正趴在我的空盘子上冲瞌睡呢。“咱们该咋办?牛奶、蔬菜,没哪样不贵的。”我们缺的不是钱,而是时间。钱的用处是让人不再考虑时间,不去害怕已经过去的和将要重复的日子。  ????起居室就是厨房。所有的卧室都很阴暗潮湿,窗户统统朝向一面爬满苔藓的石墙,墙上日复一日地往下淌水。惟独厨房是临街的,有两扇敞亮的窗户。晚上,祖母在窗户上钉一张蓝纸,作为熄灯的信号。白天,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厨房度过的。就算是冬天,厨房里也有阳光。我们不需要窗帘,因为对面没有人家。外面的路是朝山里去的,没什么人经过。每天只有清晨时分会有一辆小汽车呼哧呼哧地往山上爬,喘得像烧开的锅炉。一听见它开过来,我就会立即冲到窗边,好瞅瞅那只金属大虫。它没有鼻子,背上驮满了帆布捆着的大包小包。小汽车停在比我们家地势低一点的广场上,不过桥。我弯下腰,可以看到低处的杂草,草尖上是村庄的屋顶和教堂的方塔,方塔的摆钟钟面上刻着罗马数字。我一直没学会看钟,不过我觉得,它似乎一直指着正午。  ????厨房在春季到处都是苍蝇。我祖母热尔梅娜坚持说,是德国人把它们带来的:“打仗前没那么多的。”祖父笑话她:“你怎么能肯定?你数过吗?”祖母却不依不饶:“都已经十四只了,我看着它们来的。德国鬼子用篮子带了它们来,在这里放了,想让咱们泄气的。”  ????为了抗击这些昆虫,祖母在电灯泡上贴了些胶带。因为没钱,她每天晚上都要把胶带取下来清理上面的苍蝇,第二天早晨继续用。不过,胶带每取下一回,都会损失一点粘胶。于是,所谓的“陷阱”很快便成了昆虫们的栖息地。祖父呢,他的办法要更彻底些。每天早上,他都用一只修补过无数次的苍蝇拍做武器,开始一天的捕猎。除非打到第一百只苍蝇,否则,他绝不肯吃午饭。餐桌上的漆布可不是我们战斗的舞台,祖母热尔梅娜为了保持清洁,绝对禁止我们在桌上拍死哪怕一只苍蝇。而在我眼中,那块桌布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装饰品。其实,那是一块再普通不过的桌布,厚厚的,泛着油光,散发出硫磺和橡胶的味道,和厨房的各种香味搅和在一起。

前言

  乌拉尼亚来自希腊神话,原意为天文女神,小说中引申为“天上的国度”。勒克莱齐奥以其优美的笔触构建出一座美丽的天国——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在坎波斯居民仰望天空的节日中,时间与空间完美地融合在那一双双闪烁着星光的眼睛里。  “我们望见的这片天空,这片拥有太阳和繁星的天空,正是我们的祖先曾经望见的,也是我们的孩子将要望见的。对于天空而言,我们既是老人,又是孩子。”坎波斯的参事贾迪在给“我”的信中写道。贾迪无疑是坎波斯的精神领袖,他凭借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创建了一个没有贫富阶级,没有长幼尊卑,却富于民族差异,语言差异,生活方式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地上的天国”——坎波斯。在这里,知识是用来忘却的。坎波斯居民从不学习书本,他们学习的是自由和真理。坎波斯村里的“异”与此“同”恰好与我们这个存在着文明冲突、种族歧视、语言斗争的现实世界相反。坎波斯恰似真正的天国在大地上的倒影与投射,它是作者寄托在小说中的理想社会的生活状态。不过,作者并没有沉浸在这个乌托邦式的美好世界中,浪漫到忘却现实。从朗波里奥研究所里的人类学家们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尔虞我诈,到泻湖的妓女莉莉以及摘草莓的妇女儿童所遭受的摧残和压迫,作者痛惜地告诉我们,在我们的世界的某些角落里,美好的生命不能活,丑陋的生命很快活。坎波斯的结局是未知的,也可以说是开放的,在新任女性领袖奥蒂的领导下,坎波斯居民走向了新的土地,新的生活。而与这个“天国”相对的现实世界中呢?“在火山爆发之前,地球上最穷困的地区在时刻潜伏的战争与贫乏中日渐萧索。只有大批逃难者如同海底涌浪一般,前赴后继地撞碎在边境的礁石上。没有什么值得乐观的事情。”而且,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我们既不知何日,也不知何时”,印第安男孩拉法埃尔的这句话在全书中总共出现了四次,甚至被作为最后一章的标题,它回声般地喊出了现世中的人们面对时间的迷茫。然而,尽管现实是残酷的,未来是不可知的,作者依然对生活满怀希望,因为对“天国”的信仰,因为曾经见证过它的存在。正如见识过光明的人都知道,天总会亮的。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贯穿全书。书中的重要人物,如坎波斯的参事安东尼·马尔丹(贾迪),特立独行的印第安男孩拉法埃尔,善良得如同耶稣在世的朗波里奥的创建者唐·托马斯·摩西,富有正义感的学者胡安·亚居斯,形形色色、丑态百出的朗波里奥的研究员,包括“我”的情人达莉娅及其前夫——激进的革命分子埃克托,都是通过“我”的眼睛来观察的。小说中无疑包含了作者的爱憎与褒贬,但我们应当注意到,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并没有平面化和脸谱化。从拉法埃尔·扎沙里到唐·托马斯,从胡安·亚居斯到安东尼·马尔丹,甚至包括达莉娅,这些作者倾注着深情厚爱的角色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性格弱点,他们的命运也并非简单的悲、喜剧。他们每个人所经历的平淡与坎坷就像我们在真实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样,读来真实可亲。  在这部小说中,勒克莱齐奥延续了他一贯优美的文风,充满诗意的文笔和喜欢描绘异域风情的创作特点。小说的主体部分以墨西哥为背景,对热带森林、河流、火山和金字塔的描绘惟妙惟肖。透过他清新的文字,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一股南美洲的热带气息扑面而来。另外,本书在形式上还有一个特点,作者在某些章节中似乎有意将前一章的末尾作为下一章的题目及开头,以此强调全书的连贯性,同时激发读者向后阅读的兴趣,在中国读者看来,或许颇有章回小说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味道。那么,小说究竟如何,就请各位看官各自开卷分解吧。

内容概要

勒克莱齐奥,一九四○年生于法国尼斯,一九六三年出版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并获得勒诺多文学奖。至今已出版四十多部作品,包括小说,随笔,翻译等。一九八○年,勒克莱齐奥以小说《沙漠》获得保尔·莫朗文学奖。一九九四年,他在法国《读书》杂志一次读者调查中,被评选为当代最伟大的法语作家之一。
二○○八年,勒克莱齐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我创造了一个国度
我所见过的最奇怪的年轻人
人类学家的山冈
河谷
红灯区
坎波斯
拉法埃尔的故事
奥朗蒂诺
拉法埃尔的故事
贾迪的故事
我们的花园
埃尔门语
迷途者
奥蒂
潟湖的莉莉
“仰望天空”
阿尔达贝托·阿朗萨斯
参事安东尼·马尔丹
流亡
永别了,朗波里奥
各行其道
半月岛
潟湖的莉莉
不知何日,也不知何时

作者简介

《乌拉尼亚》是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之一,入选“二十一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二○○六年度法语文学作品。
一位法国地理学家在墨西哥勘探地貌时,意外发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王国“坎波斯”——也就是“乌拉尼亚”。这里的人都是来自全世界的流浪者,在这里人人平等,没有贫富阶级,人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孩子们的天胜没有被压抑,他们不用上学,他们需要学习的是自由和真理。这个理想国在人类社会的围攻中被迫迁移,去寻找它的出路。
作者通过对这个理想国的描述来讽刺当今社会的弊病,读来耐人寻味。

图书封面


 乌拉尼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读者的思维和作者的灵感同步的时候,读者是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的。我文笔拙劣,无法深刻确切地描绘这种感觉。具体而有些粗糙的比喻是,阅读不同的作品就像品尝各色的美味。对我来说,读得比较多的推理小说这一类型小说就像西式快餐。好吃,过瘾,种类繁多,热狗、汉堡、烤翅、披萨……更新迅速。有时候仔细琢磨,还不乏出彩之处。不过,吃多了会腻味儿,吃快了会撑着,吃完了就得走人,该干嘛干嘛去……吃的时候倒是觉得香味浓郁,但吃完回头品味,能有新感觉的确实不多,只记得一股子浓浓的色拉和番茄酸。文艺风格的散文是凉菜,最是那留在舌尖一点的冰爽让人怦然心动。心浮气躁之时,凉菜解暑降温。一灯一桌,夹着小菜品私家酿酒,别有一番情趣。但是,凉菜不管饱,缺乏蛋白质。吃多了人就成仙了。难怪减肥的女生都爱吃小菜,不吃大鱼大肉;也难怪小女生都喜欢把一本散文集子抱在胸前,而不是肩挑一箩筐武侠小说……有些作品是史诗级别,就像满汉全席。光是餐盘阵容就先给你个下马威,吃一次大呼过瘾,多了吃不起,钱就那么多,精力更有限。这些作品也像盛大的宴席一样,值得留在记忆中。你可以细数家珍般截取那些美好的片段,如同你舔着嘴唇回味当时吃的一道道菜色。书和食物,一个充实了思想,一个填饱了肚皮。而且人们还常常在放下一本读着不适的书时,大大咧咧故作内行地咋舌道,不是这书不好,是口味问题!这么一看,书和食物还真是联系密切。我想,在每个人的菜谱里,一定存在过这么一种食物:有滋,有味,初尝清淡,再尝入色,愈尝知香,尝毕思味,久尝不腻。每个人心理那本私有食谱里一定有这一类食物,在我这本里,可能名叫外焦里嫩香酥鸭,或是垂涎欲滴白蘸鸡。这类食物越吃越有味,恋恋不舍。注意,此类食物又不同于俗称“鬼扯手”的瓜子、葵花,干炒葵花吃多上火,五香瓜子嗑久伤牙,葵花瓜子更像是网络上几十几百万字的穿越小说,一旦追上了不忍舍弃,看多了又实在大同小异,主要目的是打发时间。段首提到的香酥鸭和白蘸鸡不可拿来相提并论。我把这鸡这鸭,唤作有味儿的、纯纯的小说。《乌拉尼亚》就是这样一盘有味儿的白蘸鸡。感谢书展,不是偶然逛到;勒克莱齐奥作品展位,孤陋寡闻的我还真不会拿起这本《乌拉尼亚》。抬头一望,半小时后有作者本人签售活动。我决定给自己和这本书一个机会:排在等待作者签名的长长队伍里,翻开第一页,开读。如果在排到我之前,这个故事还无法吸引我半分,我就一走了之。本就不是勒克莱齐奥崇拜者的我,如果发现自己对他的作品不感兴趣,那么排队签名就成了冗长的折磨和无聊的遭遇。结果是,当我一口气读过二十来页,合上书本时,我决定毕恭毕敬地递上这本《乌拉尼亚》,请那位年过七旬却依然双目炯炯的优雅作家在书的内页写下随性的三笔。这是一本讲述乌托邦的理想在现实的洪流中崩溃倒塌的无奈故事的书,作者却用温柔细腻、多愁善感又不乏深邃凝重的文笔把它塑造成一个让人最终释怀的故事。“我”的童年在战争年代烽火偶及的偏远家乡渡过,在那一切都充斥着杀戮窃掠的艰辛岁月里,“我”在自己的想象中创建了一个完美的王国,取名“乌拉尼亚”。“乌拉尼亚”是母亲从一本讲解天上诸神的书籍中告诉“我”的,这是一位掌管天际的女神的名字。多年以后,长大成人、作为地理学家的“我”为了研究考察来到墨西哥一处河谷地带。途中,“我”遇到了一个特立独行、名叫拉法埃尔的年轻人,年轻人向“我”提到了他的故乡——坎波斯,一个现实中的“乌拉尼亚”,在那里,所有浪迹天涯的人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人们学习如何生活,互相尊重,和平相处,由最初定居的长老式教导者贾迪管理。青年的描述勾起了“我”深藏心底、关于“乌拉尼亚”的向往。“我”迫不及待想要前去一探究竟,然而,河谷地区的政治家、企业家和研究者们为了盈利和垄断,正觊觎着坎波斯——一场关于理想乡的保卫行动悄无声息地逼近了……作者的行文结构并不复杂,前半本书以“我”的视角为主,着重描述了“我”来到河谷的途中和抵达之后的见闻,其间许多重要人物陆续登场。转折从“我”收到来自拉法埃尔的手稿开始。借着手稿,“我”了解到了坎波斯——现实中的“乌拉尼亚”——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这几段内容是全文的一大重点,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于“乌拉尼亚”的向往之情,睿智的话语随处可见。对于这种“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描写并未持续长久,仅仅是昙花一现。接下来作者笔锋急转——当地的老板们来了,策划着驱逐坎波斯的人们。争端开始,有学者反抗,最终遭到背叛——理想在现实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坎波斯的人们最终不得不离开了这片乐土。文章进行到五分之四处,领袖一般的坎波斯先辈贾迪开始带领“乌拉尼亚”的人们踏上寻找新的聚居地的旅途。在这里,作者行文趋于宏大,有一种摩西带领众人出埃及的雄壮感。故事将近结束时,他们到达了目的地,新领袖诞生,似乎理想乡有会持续下去……尾声,几十年飞逝,“我”重回墨西哥,试着寻找当年“乌拉尼亚”的踪迹,可是徒劳无功,理想乡终究淹没于现实和历史之中。结局虽是淡淡的悲伤,但作者却并未完全绝望:“我”当年的情人如今已成为一名爱心人士,收养了很多流浪的孩子。看着那些孩子纯真的笑容,“我”终于释然,发现其实“乌拉尼亚”早就印刻在每个人的心中,只是后来我们渐渐忘却了而已。不过,只要还有孩子,还有未来,希望就不会停止于梦境中。整个故事皆围绕着名为“乌拉尼亚”的理想乡展开,从对理想乡的想象、发现、追寻、体会、深入、徘徊,到理想乡的没落、迁移、消失、磨灭……勒克莱齐奥有条不紊地叙述着,读着读着就会置身其中。作者对于坎波斯的没落并未给出太多的具体原因,只是一笔带过。理想乡是让我们铭记和忘记的存在,其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如流星划过,可以忽略不计。除了正面描写理想乡,作者还通过塑造了三个重要的女性角色来加深读者的印象。第一位是达莉亚,“我”的情人,富有正义感,有时候多愁善感,但敢于同破坏理想乡的“敌人”抗争。私以为,如果说作者为了具象化“乌拉尼亚”而将小说的世界分为光、暗和现实三重的话,达莉亚就是代表现实的形象吧。她是所有角色里充斥矛盾最多的一位,与“我”的情感纠结,对研究项目的徘徊,对坎波斯人们的同情和坎波斯毁灭的无奈,对孩子的溺爱……她曾经几度离开“我”,又始终无法彻底断绝念想。她是富于情绪化的,捉摸不定。也许,达莉亚就是现实的最佳写照:反复无常而无可奈何,有无尽的渴望,但终究明了了一切。第二位是在红灯区依靠出卖肉体安身的悲剧角色莉莉,作者对她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心,纯粹写她的故事就占了两章,在“我”见过她一面后,莉莉一直是“我”挂念的人。莉莉是象征着“暗”的一面,她本身是纯洁的,但是她的周遭没有光明,她的经历满是丑陋、腐朽、堕落、欺诈、压迫和凌辱。莉莉的遭遇和“乌拉尼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在拉法埃尔绘声绘色描述坎波斯日常生活的地方达到极点。之后,随着坎波斯的没落,光与暗的界限逐渐模糊,最终合并为现实。最后一位是坎波斯的居民,一位温柔优雅、富有气质的女人,奥蒂。有趣的是,关于奥蒂的事情大部分是“我”从拉法埃尔的手稿中读到的,事实上,“我”从未见过其本人。奥蒂住在坎波斯高高的山岗上,宽容待人。文章最后,当坎波斯居民进行大迁移时,奥蒂用自己的美和执着一直鼓励大家坚持跋涉下去,直到抵达另一个理想的聚居地。领袖贾迪临终前将坎波斯的人们托付给了奥蒂,她是真正的精神领袖。简而言之,奥蒂是一个自由的女人。世间的束缚无法抵达她的身旁,她象征“光”的一面。作者没有明确交代她,以及坎波斯人们的归宿。最后一笔写的是他们再次踏上旅程。文中,“我”笃信奥蒂的存在,甚至在坎波斯居民迁出故地时,还期待着能看见她。在“我”心中,是把奥蒂等同于坎波斯,等同于“乌拉尼亚”了吧?这也体现了“我”对梦想的坚定不移。本书另一个出彩之处是作者赋予各个群体的颜色。坎波斯居民无论在“我”的想象中还是拉法埃尔的手稿中,都透出一股生机勃勃而又淳朴本初的棕褐色,这从“我”第一次见到拉法埃尔时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到。但是,当坎波斯的居民们陆续迁出理想乡时,“我”目光所及是一片灰色。颜色的对比让情感悄无声息地流露,读者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打动。这本小说的感悟到此告一段落。阅历有限,真知灼见不多,罗里吧嗦不少……关于乌托邦的小说,“乌拉尼亚”不是第一部,也不会是最后一部。她不是最深刻的一部,也不可能是最肤浅的一部。唯一确定的是,这本小说将在同题材小说中占据一个较高的地位。更具体地来说,这本小说深深撼动了我。因了她,我开始对勒克莱齐奥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许我还会读更多他的小说,从《诉讼笔录》到《沙漠》,我期待着新的惊喜。这盘有来头的白蘸鸡品尝至此,席散人去,余香犹存。好菜,好书。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没看出讽刺,也不觉得比莱辛奶奶好,再看个飙车如果不行就弃。
  •     诗化的感觉,但不是我的菜,也不知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乌托邦,原本是空想产生的高度理想美化的概念,书里不过是些异邦原始风情……着重描写了边缘人物么,作者是不是有些小觑 乌托邦的含义了呢?不知是想表达讽刺呢,还是探索……也有些像纪实文学吧,然而并不讨喜。抒情、纪实、哲理……混杂在一起,失之生硬了~
  •     嗯 同立场
  •     味道不很足。。
  •     关于边缘人群的人文关怀和原始生态文化式的乌托邦的建构与毁灭
  •     他居然得了诺奖~很多年前读过
  •     现代乌托邦的故事,和《诉讼笔记》比起来还是这个好看一点。
  •       我们看到的这片天空,这片拥有太阳和繁星的天空,   正是我们的祖先曾经看到过的,也是我们的孩子将   要看到的。对于天空而言,我们既是老人又是孩子。   (——《乌拉尼亚》)
  •     优美的文字中流淌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娓娓道来。作者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真正从虚无中认识世界的机会,也给我们阐释一个宏大而深刻的世界观。
  •     境界还未达到充分置身与星空之间那份坦然与惬意,无法感同身受的嗅到坎波斯的那片自由星空的美。
  •     西方人眼中的墨西哥真的有乌拉尼亚这样的神话存在吧,也许那只是对殖民时代的野蛮统治的内疚和遗憾而已。
  •     “沉重的,是生命。死亡是轻盈的,如同微风拂过。使我们对生活仍然怀抱希望的,是我们相信,乌拉尼亚真的存在,我们曾是它的见证人”
  •     总觉得结尾交代所有人的结局有点多余,还是我早已迷恋上了未完待续的那种焦虑感呢。
  •     好啊!
  •     既不知何日,也不知何时
  •     有点了解他得奖的原因了 读起来觉得好有美感
  •     本来是想找那篇奥尔拉蒙德的……木有
  •     我一直在找你,仿佛我的生命由你决定。
  •     不知道要给几星……
  •     星空下的乌托邦…。喜欢主角在红灯区里关于土地的演讲
  •     不知何日,也不知何时
  •     当原始人就可以不要上学整天看星星 我也想的啊
  •     语言清新,是散文诗的感觉。此类乌托邦的小说永远不会过时,只要地球没有终结。里面的又有些话富有深意“热爱天空,因为她既是老人,又是孩子”。如此简单的句子却写出深刻的文字,这也是一种功力啊。
  •     以为书名会考一个名词解释╮(╯_╰)╭
  •     毕业论文选题
  •     朗波里奥、莉莉;坎波斯、拉法埃尔手腕上的北斗七星、埃尔门语、奥蒂、仰望天空节“mirar el cielo”,彩虹民族。奔溃、流亡、奔溃,乌拉尼亚。
  •     乌托邦只能存在于心里了
  •     第一次接触le clezio 就是乌拉尼亚
  •     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     他的书真的蛮好看,是我目前为止发现唯一看的下去的外国文学,当然除了童话之外。对于坎波斯的生活描写我很喜欢,渴望。仰望星空。如果你活的像树一样久,你会看见它们彼此分开,所以学会遗忘。
  •     仰望星空,拥抱大地~
  •     诺贝尔乐。乌托邦没怎么看出来。
  •     现在是无书不读的时候,有些真不适合自个。真佩服自己能看完
  •     又一部'百年孤独'。
  •     始终认为他的实力不足以超越很多作家拿下诺贝尔 但是 这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多启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