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星星》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流浪的星星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10-1
ISBN:9787536027213
作者:勒克莱齐奥
页数:277页

看不下去了~

老实说,因为诺贝尔奖的原因,开始读这本书。不知道什么原因,读者本书的这个过程中,自己相当的颓废,萎靡不振。可能是书中的关于绝望的部分更能够引起我的共鸣吧,所以加重了我的抑郁。所以决定不再读下去了。生活虽然是充满了坎坷和荆棘,但是一种盲目乐观的态度还是要保持的,不管是真是假,总是可以带给人希望的。如果不是这个样子的话,人还有什么活头呢。

最后的日子

在多少页上,我读到:正是因为最后的日子,我们才会看见,天是如此湛蓝,鸟儿的欢叫是如此美妙。艾丝苔儿,在她的心里,“以色列,是光明的诞生地”,“耶路撒冷,一座云一样的城市”。1943年,主人公艾丝苔儿13岁,故事从这一年开始。犹如清新的晨风,我跟随她的脚步,欣赏了战争波乱里优美的钢琴音乐,欧洲麦田上银光闪闪的镰刀,还有那些健康的身躯,那青草坡上牧羊的孩子,那天早上离开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了的父亲远去的背影。战争,它带走了普通少年的梦想,带来了普通少年的梦想。童年里,我们没有悲伤。甚至爱情,也随遇而安。那位紧紧跟随艾丝苔儿离去的男孩,还有那位牧羊少年,在后来的日子,我们还能在艾丝苔儿心里听到他们的名字。那是她成年时对自己少年时的追忆。1982年,还是1983年,在法国的尼斯,艾丝苔儿走过了父亲任史地老师的教室窗台,从这次脚步的脆声中,我仿佛又来到了故事开始的地点,又嗅闻了一次她13岁时的阳光。1982年,还是1983年,在法国尼斯海岸的水面上,随风飘散的是她母亲的精魂。伊丽莎白离开了,自此,艾丝苔儿也该叫艾莲娜了,她长大了。至于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在多少页上,我读到:她梦到过。

我读过的勒克莱齐奥

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两本风格迥异的小说。物质符号成堆,那册取消了传统意义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战争》让彼时孤陋不堪的我惊为天书,以至可以不去计较其恶俗的封面。许久以后,还记得当年如何个捧读一气不可遏制,拜作者一泻千里般的文字所赐。许钧的译序也有意思,起首把此作喻为张爱玲笔下唯“我”一人听得到的夜营的喇叭声,后文更不惜予此作无上地位:现代版的《创世纪》。抑制不住自己的形象思维,眼前老有一个宛如手执一柄放大镜的身影在《战争》的字里行间晃动——波德莱尔式的“漫步者”,当然,其人的步伐、动作经过了镜头升格的处理。后来遇到《流浪的星星》,很诧异它的作者勒克莱齐奥和写《战争》的勒克莱齐奥居然是同一个人,因为这部小说具备如此清晰的情节结构,而《战争》,根本不具可被复述梗概的可能性。隔几年在电影《薇俄尼卡的双重生命》里看到两个同名同貌的异国姑娘在广场“邂逅”,瞬间瞥见自己的浅薄,以遵循“小说必须讲一个故事”与否来作古典与现代小说的分水岭实在粗陋,自《战争》而《流浪的星星》的克莱齐奥,哪里能用“回归”或“转型”之类一词以蔽之?小说里那次无意于推动故事发展的相遇,不正隐喻了萘玛与艾斯苔尔两个女孩儿“双生花”似的命运线索?而这样的构思,难道不很新颖?两套(或更多)笔墨的克莱齐奥,骨子里,都是一位优秀的现代作家。默念过整本《流浪的星星》,因为克莱齐奥写得,以及袁筱一(也是《战争》的译者)翻得足够漂亮,如果嗓音悦耳,我会大声诵读出那些关于美好的景色、坚定的信仰、苦难的历程、平凡的爱情、矛盾的人生、……的文字。昔日快速决定要读《流浪的星星》,只为小说一开头写艾斯苔尔在蓝天之下感到一种幸福盈溢了自己全身——一种让人有点害怕的幸福。揭开悖论、设下不安,我知道,“好戏”就要开始了。


 流浪的星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