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魔者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附魔者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513308069
作者:陈雪
页数:386页

章节摘录

阿鹰他生命里经过的女人多如繁星,有许多不是爱情,但他都很爱惜,尽管是以别人认为不爱惜的方式。每个女人都是独特的恩宠,他巨细靡遗地记得那些不同的身体与灵魂,女人啊!他感觉自己与她们交往并不是因为性欲,而是一种想要透过身体了解她们的方式,女人,几乎只要上过几次床他就对她们不再充满欲望,最初的激情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与对方之间的一种默契,像练习网球,有的对手会让你的动作更顺畅,有些不会,但他喜欢练习。朋友都羡慕他,有记忆以来他几乎不曾为了交女友而费心,女人会来到他身边,他只需接受就好。他简直不知该怎么拒绝。那么多可能性,即使在他仓促结婚之后,即使是三年在屏东的军旅生涯,同袍得去嫖妓,而他不但家里有妻子等待,即使仅有一天假期无法返家,他也能在军营附近交上女友,他爱女人就如女人爱他,她们知道该在什么时候找到他,她们看得见他。爱女人,他不知道那算不算爱。女人的爱常让他困惑,那总伴随着捆绑,伴随着占有与嫉妒,似乎必须附带着承诺与单一,只能给一个,但那却是他最不擅长的。结婚前(天啊他才二十岁就结了婚)他的行径就像在收集,他的朋友们收集邮票、收集蝴蝶标本,他收集女人。美丽的平凡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长发短发直发卷发,活泼的害羞的狂野的压抑的,那么多女人展现在他面前,经过他眼前,停留,对他微笑,与他说话,她们来了你怎能拒绝?“每一次都是真的,每一个我都珍惜。”他想这么宣称,甚至婚后(他始终没真正意识到自己已是个某个人的丈夫,他没真正体认到所谓的结婚意味着此后他再不能合法地与妻子以外的女人性交),他本以为不会有太多不同。“我很花喔我喜欢自由。”他总是这么对她们说,刚开始她们都说“没关系”都说“我不在乎”,一次又一次经验告诉他,介于没关系与我不在乎之间没说出口的是:“我知道你会改变的。”她们都想收服他降伏他改变他,都以为自己会成为他最后一个收藏,最终的停留,等他意识到这个,伤害已经造成了。那是因为你不懂得爱情。有许多女人这样对他说。“你不懂得爱情必然会带来的嫉妒、占有、疯狂,仅能属于我而不能属于其他人。”简单清晰不容质疑仿佛是爱的法则,她们说他之所以不懂是因为不曾投入真正的爱。为什么没有一种爱是自由、不带着痛苦、不给人以束缚的呢?没有人能确实驯服他,他妻子也未曾驯服他,他只是懂得了说谎。婚姻是不适合知道真相的。以往他总认为说实话会减低伤害,经过许多次因为实话带来的冲突,他明白说谎的必要性。临时起意的谎、精心编造的谎、颠三倒四的谎、错综复杂的谎、铤而走险的谎、说了一个得再用无数个去圆的谎,因为说了太多谎以至于现实感消失,仿佛在话语与话语间的裂缝中自己随时可能出卖自己。说谎的本事锻炼久了啊也成为一种技艺。跟兄弟在一起不需要说谎,他重视这些兄弟朋友比自己的生命更甚,他从年轻时就懂得什么叫做仗义,仗义与爱情是不同的,他没想过这两者会互相冲突。“你跟你老爸同一个款。”母亲时常恨恨地说。十八岁之前他没见过他父亲,从母亲口中断续听到的全是咒骂,他出生成长都在外婆家,母亲在他三岁那年再嫁(她与他父亲那场婚姻根本不合法),他便让外婆与舅舅抚养长大。父亲身边的朋友是什么样子的呢?父亲跟女人的关系是如何呢?母亲之所以说他像父亲是基于恨还是因为爱?或者是因为恨与爱交织(他的诞生是母亲对父亲由爱生恨那绵密的过程之产物)使得母亲看见他时看到的都是父亲的残影,被长久来的渴慕、怀念、悔恨,甚至报复等复杂心情一层一层涂抹上不同色彩,那影像已非当年他们相识相恋所见(母亲后来总说那是一场诱奸),因为他的出生、成长,自己日渐长成一个据说外貌酷似他父亲的成年男人,在母亲心里的父亲的残影与他的形象交叠,在父亲死后(母亲的恨意如此之深以至于她不愿参加那场葬礼,连父亲的尸体都不愿见到),母亲时时检验着成年的他身上还遗留着多少父亲的“余毒”,母亲对他这些年来的外遇事件反应之激烈也是出于此因。“什么款人生什么款儿子!”母亲恶狠狠地骂,他不回嘴。母亲也是女人啊!他的存在标志着母亲初次(甚至是唯一一次)爱情的失败,他怎能怪她。曾经,他拒绝过他父亲,在他十三岁那年。曾有过一次机会能够重返父亲家,父亲在客厅等待,他却没有走出房门,他听得见父亲说话的声音,那么洪亮,那样有力,他甚至可以想象那个声音会有着什么脸孔,母亲总说他与父亲相像。父亲在客厅与母亲争执,即使在盛怒中父亲也没有说出难听的话语,声音坚定语调温和措辞文雅正如他所期望,不是那个被母亲或村人妖魔化的负心汉,隔着房门传来坚定声音一再地重复着“我要见我的儿子,请你让他自己决定”,他知道这些年来父亲挂念着他。这时若走出房门就是背叛,他动弹不得。几个小时漫长如同一年,如十多年岁月在隔绝的空间里快速流过,直到阿嬷进房来对他说,他走了你可以出来了。他就此失去了与父亲见面的机会。再见面时父亲已经病危。“你跟我想象的一样。”父亲以虚弱的声音对他说。“你也是。”他无法以完整声音说出这句话,大妈跟同父异母的哥哥弟弟都在身旁。“你要照顾你妈妈。”父亲对他说,他在加护病房外守了三天,那次他见到父亲却已是父亲的最终了。女人,似乎不进入她们的身体很难爱到她们,他无法以对待男人的方式去关心她们,那需要更具体、更细致的表现,性是一种方式,对他来说宛如序曲,是一切故事的发端,他必须承认他经常没多想,仿佛身上具备某种能力不可能不去使用,他太喜欢那个最初的刹那,眼神流转,从暗示、明示、挑逗到成真,有时短短不到一天,有时长达数个星期,那过程酷似他面对木头,手指摩挲想象着该从其中雕刻出什么,可以成为什么,这是创作。没爱上之前他说不出这种句子,但这是创作,他的手可以在女人身体上雕刻,创造出神奇。“这样跟动物有什么不同?这根本是在发情。”他妻子曾这样控诉他。女人的身体太神秘,不以自己的唇舌性器去抚触你什么也了解不到。“但为什么要了解这么多人?她们与你何干?”若有人这样问他,“世人都与我有关。”他将这么回答。他用身体爱女人用感情爱兄弟。谁说他这不是爱。男人,女人,凡是来到他身边的人他都很难抗拒,那种想要亲近,想了解,想与之有关系,能够从身体里给出某种什么,说一句话,一起做件事(性爱或其他),或者只是安静不语地相对,他就是可以感受到与人之间那种奇妙的涌动。与别人亲密,拥有不间歇的友谊或爱情,“感情”,那是他生存的意义。但这些话都只是他的内在独白,在妻子情人朋友眼中看来,他就只是个负心的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想台湾小说极难得有将“性”展演得如此纯粹、妖异、美丽,却有具有毁灭之神狰狞之脸的恐怖力量的书写了。——骆以军《附魔者》写了四百页共廿多万字,节奏缓慢但任何一位不惯阅读的人抱着耐性读到第卅页左右便能被吸进阴沉离奇的故事里跳不出来。——马家辉

内容概要

陈雪,台湾著名作家。
1970年生于台中,1993年毕业于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1995年出版首部作品《恶女书》,以性别议题、情欲描写而广受讨论,备受文坛瞩目;此后不断拓展创作维度,作品呈现出丰富的样貌,其中多以中下阶层蓝领、“同志”、精神障碍者、社会边缘人等小人物为主人公,生动捕捉日常生活的细节,刻画潜藏其中的情感暗流,传达出个体的苦闷与呐喊,独具一种悲悯而感人的气息。截至目前,已出版六部长篇小说,六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两部散文作品。
家庭、家人间的关系以及流动于其中的情感创伤是陈雪关注的重要主题,集中表现在《桥上的孩子》《陈春天》《附魔者》这三部小说中。其中,《桥上的孩子》获得2004年《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奖;《附魔者》入围2009年台湾长篇小说金典奖,2010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小说类年度图书,以及第三十四届金鼎奖。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六部
第七部
跋 镇魂曲:不存在的女儿和她的疯魔情人们

编辑推荐

罪咎,错爱,逾越,背叛,谵妄,梦魇,控诉,抵抗,逃离,自苦,羁绊,救赎陈雪自传体三部曲完结篇  马家辉、骆以军联合推荐入围2009年台湾文学奖长篇小说金典奖2010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小说类年度图书第34届金鼎奖  

作者简介

《陈雪自传体三部曲:附魔者》内容简介:陈雪,台湾都市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早期以性别议题、情欲描写而广受讨论和瞩目,之后不断拓展创作维度,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创伤,主题和写法上都有所突破,备受关注和好评。作为陈雪的“自传体三部曲”完结篇,《陈雪自传体三部曲:附魔者》讲述了主人公琇琇因童年创伤而在爱情中不断地投入逃离,对自身不断摧毁重建,并最终获得救赎与安宁的过程。以流畅的文字、喷涌的情感、全方位的视角展现当代都市人的情感爱欲,具有极强的文学感染力。作家骆以军赞叹,该书“是陈雪进入成熟期最重要的一部小说”。至此,陈雪的“自传体三部曲”——《桥上的孩子》《陈春天》《附魔者》从整体到细部,从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坦诚地剖白了个体的内心世界,以个体经历为生命的宏大主题写下了注脚。
老照片上的建筑、人群、风景都已斑驳,纸张已泛黄,面容都模糊,她用指腹仔细摩挲。如今她知道,从二十岁起她不断崩坏不断逃逸以各种方式摧毁又重建自己,是照片上的人以肉身阻挡了她堕入无尽黑暗。那些重叠的影像,她的爱人、情人与家人,以某种方式承接了从她体内爆炸出的巨大毁灭力量;他们总是错身互不相见却彼此牵扯,牵扯如此之深,在不自知的某一刻间崩裂各自存在的世界,制造出不能凝视的破损。如深渊。曾经以为那就是万劫不复了,但是竟没有毁灭。

图书封面


 附魔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我是在某个女人的推荐下读陈雪,在此之前,邱妙津的书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再版,如数收录。读她俩的书,很艰难。基本上每天能读上二十页已算神速。每每放下他们,再读起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甚至被我无数次扔掉看不下去的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都会发出文风与内容酣畅淋漓、行云流水的赞叹。我总结了一下,可能是因为我是一个糙汉的缘故。尽管人类进化了数千年,但我这一支的情感神经尚未进化完全。以致于无法理解这其中纤发如丝的感慨。先读的是邱妙津,当我不得不逐字逐句忍受那纤弱细微的情感,试图从中触摸理出人类类似的颓唐与毁灭时,读了陈雪。于是,我合上附魔者哈哈大笑。邱妙津还是高出陈雪几层山。看来文采还是有比较才能分高下,真是冤枉了邱妙津。只怪我读女性作家情感文学比较少,以至于被吓住。关于附魔者,我曾经在微博上感慨,这情节这笔风,一句话,台湾乡村不伦多角忘年乱伦畸恋。够炫,够丰富,够层次。也够低浅。一度曾经想放弃读附魔者。我总觉得浩如烟海的图书,即便抛弃工作每天投身文字的海洋也无法撷取所有的瑰宝,更何况每日有工作、人情、娱乐、苦恼之限。在这如斯宝贵的时间里,为什么不用来做更喜欢更值得读的事情。卑鄙的是,作为一个金牛座,花了钱买了书,弃之就有着内心无法遏制的自我批判,以及心里对自己的质疑:我能写出来这种东西吗?如果写不出来,为什么如此低贱别人的作品,难道它一无是处?是不是确实有值得的地方?但是读的过程依旧非常挣扎。我不知道是因为文学作品必须有符号性的人物,才必须创造出神经质的女人,还是台湾女人的情感进化到如此丰富的地步,所有的都要纤毫毕现,但是我完全没有办法体味那些因为感情而几近疯魔、吃安眠药、内心自残、呓语的人物形象。更何况作为情感类的作品,女性作家如此丰富的内心加上天赋的才华,将种种心理用笔端无限放大,更是加重了我的无法理解和无法认同。就我感觉,分手的伤心、想爱不能爱、想爱必须要忍耐、贪恋的情感等等,是存在的,但是它还没有重要到这种比天还要大的地步。我们每天忙着生存,忙着赚钱,忙着吃下各种防腐剂和农药,忙着用我们的嘴我们的脸我们的肢体为自己糊上重重的壳以隐藏自我,忙着在丛林里骑在树枝上藏在树叶后睁大眼睛躲避猎取并准备猎取。我们有这么多的白花花如银子般的时间去哭泣去挥霍去犯病么?反正我不会。好吧,也许你会。那么,我是糙汉。我总觉得自己没有那么重要。或者说,每个人都不是别人的中心和光芒。你让别人痴醉一生,你毁了别人的一切,你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你永远年轻美貌帅气,等等。开什么玩笑!所有的一切都敌不过时间,尘归尘土归土,都是卑微的蚂蚁,悄悄去见马克思。但是陈雪这一点尤其为甚。她笔下的女主光辉灿烂,是魔鬼般致命的吸引,所到之处迷惑人心吞噬灵魂。就像萨冈一样。即便她笔下的女人七老八十了,也是男人追逐依赖无法摆脱的太阳。于是,我只能像受不了萨冈一样,受不了陈雪。有时我想,这是不是女性作家的通病,甚或是源于女性心理的通病。女人渴望被爱,希望自己赢过所有,备受瞩目,随手给予某人或多人一生无法摆脱的羁绊。于是,因之生活里的体会,心里无限的意淫,加上文学的升华,成就了夸张的塑造和矫情的形象。到底是我们有那么重要?还是我是糙汉?我讨厌因身份的认同而任可一个人,最糟糕的是拔高一个人。就好像何韵诗,就好像邱妙津和陈雪。今年在朋友的要求下跟她去看何韵诗的红楼梦。我听说过何韵诗是个同,但没当回事。等真正到了北展,人山人海的女人,无数非常明显的T,非常非常让我震惊。一个个稚嫩的脸庞,叽叽喳喳的呼朋引伴。我知道我不能从外表和年龄来衡量人的内心,也不能将外在和年龄作为看表演的限制。我只是质疑。前来的人是为了认同,还是为了这个剧本身。当然,认同也是足够的理由。因为类似的原因,我拒绝邱妙津。我讨厌封面腰封的广告——“最绚烂传奇的女同作家”“震惊台湾的同性爱情物语”“同性情欲的纠结”“拉子”“女同世界一座高山”“邱妙津是我的神”……二指长的破玩意上缀满了类似的字语。一个文字世界需要一个凡俗的世界凭借认同才能进入?是认同诋毁了文字,还是文字需要认同的救助?真是糟糕。我倒挺感激自己坚持把这两本书看完了。因为这避免了我的偏执和不公,当然,即便对个别的评价仍然不高。但是如果有人知道,在读邱妙津的时候,我感慨她的才华但无法忍受那典型性的神经质人物形象和过于破碎放大的内心;在读陈雪的时候,我无法忍受那低浅的情节和过于细腻的描摹开脱,那么就知道读完这两本书是多么不容易!最大的不容易是!我从这两本书快结束的地方都找到了快~感和高~潮。鳄鱼那本里,从小凡的那三四页里读到了心酸。陈雪则是最后一章,完全燎烧了前文的平庸。她仿佛回答了我一直的疑问:我们没有那么重要,最终还是尘归尘土归土,平静后终于从自己内心的焰火外看到了整个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看,陈雪好像从烂菜叶里赶出了金马车,让我惊喜又震撼般的微微颤栗。但是,糙汉同样自嘲地表示:看看,这真是矛盾,还不是认同感造就一本书?只不过是符合了糙汉的认同感。最后,糙汉还是要嘴贱地说,历时这么久才找到高~潮,而且短短几页就结束了,真是讨厌。最讨厌的是,如果不看前面,后面的高~潮实在无法领会。女作家还是要努力,哼~
  •     那应该是一个下着雨的夜晚,雨滴滴答答打在树叶上,懒懒地发出一些声响,对面“云川台球”字样的霓虹灯闪闪烁烁,像是不自知的小孩在捉迷藏,又像是彷徨的路人不知去往哪里。我看到琇琇离开,阿雁内心纠葛,写给彼此的信件,仿佛那句话是真的,“因为太爱,所以不得不离开”,多俗不可赖的句子,好矫情好不沉稳的举动,一语成谶,应了好多男男女女、情情爱爱的开始和结束。陈雪真是好细腻,细腻到让人感觉受虐,更可怕的是,你享受其中。我原本以为琇琇会跟阿豹在一起的,小院子里的花草,一起养的狗,安稳而不像与阿鹰那般的剧烈、剧烈到激情但不踏实,愉悦仿佛只是在海绵上一两次蹦跶,不能长久,但阿豹那么胆怯,内心脆弱不堪,却又坚韧固执,好矛盾的集合,似乎人都是如此,在某一个时刻呈现完全不同的面向,他可以不问所以静静等待内心所爱再回来,但拥有又太过害怕失去,所以他无法与琇琇走下去,哪怕内心是最为认真和无杂念的。而琇琇,她那么孤独,孤独到只有用身体去寻找温暖,尽管阿鹰的宽大和浪漫可以温暖她,阿豹的贴心和执念可以温暖她,阿雁的真诚迷恋可以温暖她,但她内心最深处那把锁,任谁都无法真正打开,那些人总是以最大限度自以为是的爱来爱她,实际上却把彼此拉扯到极限,最后崩坏,离开,归于尘土。人童年时候经历的种种伤痛,总是那么精准地在某一处某一个时刻切中事情发生的要害,不偏不倚,终其一生,似乎我们都在与那一场那些年的往事纠缠不休,挣扎在其带来的阴影之中,琇琇如此,阿鹰如此,阿豹如此,琇琇爸爸如此,每个人都逃离不了自我的捆绑,看这本书像经过一场炼狱,每个人,都有不可说出的隐秘内在,每个人,看似你来我往彼此紧密相连,却在心底里又疏离难以坦诚,而偏偏人人都那么需要找到延续,爱的,不安想要得到安放,到底是什么成为阻碍,是童年的一次伤害,或者是个性里面毫无起眼的一种叛逃,那某一处蝴蝶扇扇翅膀,未来人生即被改变,唯有唏嘘感叹。如予她超过她承受能力负担的父亲,视力因童年事故变得很弱,所以他选择看不清某些东西;如她沉默看似冷静的母亲,负债的家庭让女人坚韧,但家庭更让女人把隐忍这门功课,学到优秀;如又羡慕她又嫉妒她的妹妹,姐姐总是那么优秀,其实我也可以,于是她拿走姐姐曾经的男人。突然之间,琇琇不是琇琇,阿鹰不是阿鹰,阿豹不是阿豹,他们成为千千万万个你、我、他。做一世人,还一世的债,自己的,他人的。记得第一次看到陈雪的作品,是麦婉欣执导的根据她作品改编的电影《蝴蝶》,我没有看原著,借着麦婉欣的镜头,穿着校服的蝶和真真在阳光下的样子,美好得让人觉得不真实。人,关系,自我,夹杂在男女,女女的三角恋爱里面,反复隐忍着纠葛,艰难又不决绝,所以我最爱还是真真,她最终将自己放到宗教的大幕下,安静聆听内心的声音,找到命运的解释和节奏。而蝶,可能内心最为清晰的,除了与真真躺在草地上随意幻想在天台上说命运是场预谋,就是母亲牵着她的手,绝望地走进海里。这里真和蝶,或者说另一个女人和蝶,像极了阿雁和琇琇,女人和女人,多一份柔情,她不会歇斯底里地说,你不要只是哭,或者只是不声不响然后为接下来的行动准备,但偏偏,女人和女人中的某个女人,总不自觉地用男性自居,我不需要你的方法论,我只要你懂得更关心我的感受。但事实上常常不能如此,你们还是融洽地生活,而自我,只得在隐秘的内心里面慢慢获得修复。我想真真和蝶的开始与结束,最能体现陈雪对情感的细腻呈现,超越情爱本身,你找到自己多少,生活就会延展到什么地方,同性也好,异性也罢,陷入情感,便是寻找自己回归自己的开始,至此无退路,只得一直往前、往前,遍体鳞伤也好,豁然开朗也罢,都是上天毫无理由的赐予,只得接着,然后承受,好多无奈,但无奈、无力,即是生活的常态,而常态,往往残忍,但又那么令人心悦诚服,想说:“嗯,就是这个样子,没办法。”这之后,还得继续过日子。
  •     陈雪写爱,倒不如说,她只写爱,但若读陈雪,相反会觉得,世间的爱,离我们都是很遥远的。初读陈雪,是一篇收录于《恶女书》中的短篇《寻找天使遗失的翅膀》,文章的细节我已经记不太清楚,只记得全篇小说给我一种阴翳的色调,仿佛是在暗访狭小的空间中播放着一则不被世人理解,也不被人原谅的禁爱故事,坐在观众席的人,受到了茫茫召唤,盯着一部灰暗如默剧的屏幕,透明的眼睛里折射出光影的变换,但却看不见任何情绪与波澜。那毕竟是一个从未贴切过自己的故事,人们要欣赏的,不过是蔓延过别人肉体的梦与潜藏其后的悲欢。大约我也是如此,所以全篇下来早已遗忘了草草与阿苏究竟在最后是怎样的结果,包括期间又发生了什么,那些宛如落在世间尘埃一样的故事,不被人记得,也不会有谁提及,一阵风就可以吹得不留痕迹。但奇妙的,我却记下了一句话:“我写作,因为我想要爱。”这是草草所想的,但更多让我觉得的是这个人物与作者陈雪本身的重叠。因此再翻看很多陈雪的小说,就会渐渐发现她笔下的人物(或者说作者本人)是需要很多很多的爱来填补自己内心巨大的空缺的,也许这与作者隐秘的,不为人道的过往有关,又或者每一个在社会边缘孤独的写作者都需要某些东西来弥补这世界对自己的亏欠的。忘记是谁说过一句怎样的话,大意是,有的人的内心不断压缩,宛如一个细小的黑洞。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黑暗,有时是需要别人倾尽一生的爱与缝补拼凑,或许一个人还不够,需要几个人,或更多人。这篇《附魔者》中的琇琇是如此,需要阿鹰,阿豹,阿雁不断累积不断重叠的爱,即便将彼此都弄到遍体鳞伤。直到近来《迷宫中的恋人》里的鹿月亦是如此,小津也好,念念不忘的阿撒也好,不停更换的陌生男子也好,都只为填补爱与内心的空缺。只是他们之中又有几个人能懂,有时太沉重的爱会让人窒息,失去自我,于是就会变成不断的逃离,像是琇琇逃离时阿雁所说:“琇琇,你不知道,爱上你很容易,但深爱着你却不让你感觉到束缚太困难了。”不知道需要经历多少事情,不知要将爱划分成多少分量放在一个人的身上,才能让那些事情变成只愿为一个人而停留的美好,大多时候,爱情的本质是温暖而轻盈的,它该是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但加注在琇琇身上只能成为一个困住她的牢笼;它该是背后给你支撑的砥柱,但在琇琇看来,只能成为终日忧心的惶恐。她期待它,却更多会失望于它。于是她叛逃了,从一个人逃到另一个人身上,希望能找到不同,也祈祷一份自己理想中的爱。但是她在这三人之间纠缠了十几年,也终究没有一个能让自己满意的结果。常常我在想,也许她追逐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一份可以拯救她内心孤独的力量。而这样的爱,往往不被理解,只能在唾手可及之间又渐渐变为遥不可及。在我看来,《附魔者》最核心的一句话,不是一个女子知道丈夫的背叛后,歇斯底里的内心呐喊“其它女人看见的只是你的优点,唯有我看尽你的缺点而仍选择你,这才是爱。”亦非阿鹰得知琇琇与阿豹的缠绵之后的痛苦“……他们心里都另有挂念,都是背叛,这个噩梦不会醒来,不会有出路,会一直重复循环下去,直到将他们的爱消磨殆尽。该怎么办?”更不是阿豹一边在内心嘶吼“别抛弃我”一边风淡云轻的说“不要再找我了,去过你自己的人生,没有你,我不会死。”而是那一句,那一句不属于任何人的话,不在任何人的叙述中,印在黑底白字上浅薄的很容易被人跳跃忽视的一行:“地狱在后头追赶,我们终于转身,伸出微弱的手抓住那条绳索。”全文给我的就是这样一种基调,每个人都仿佛身在地狱边缘,听悬崖底下贯穿身体的风声,他们都渴望得救,却只能在反复的折磨中粉身碎骨。那是着了魔的爱,那是如蜥蜴承受断尾之痛又重新生长出来的爱,那是宛如深入探索迷宫的爱,那是找不到出路的爱。这样沉重得让人不堪重负的爱,就如苏伟贞所说:“说来,感情像心智不全的人,总是走极端的多,若非大爱便是大恨;能行以中庸之道的,简直少见。似乎也没有那个必要。感情也实在适合暴起暴落,给世界平添几分颜色,它像一道起伏线,纤细、敏锐、又太充沛,若非有来有往,只好含蓄或爆发。”就算爆发之后,彼此炽热焚烧的世界只剩一篇荒原,道不尽的古道西风与天涯断肠。故事的最后多少有些凄凉的味道,当我们发现原来拥有辽阔之爱的阿鹰,变成了开了工作室的平凡父亲;让琇琇缠绵的阿豹,成了一个卖鱼的潦倒苍老的人;以及不再年轻的琇琇和新交的女友。他们都不再是当年的模样,就像陈雪所描述的:“他曾以为那已是万劫不复了……但竟没有毁灭。到底是什么在绝望时刻拉住了他拉住了所有相关的人,没有将他们全数摧毁?”我想,大概也只能是穿插在故事中,用了全部心血来描述且若隐若现的爱了吧。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个人在陈雪自传体三部曲中最喜欢的一部,因为这次作者终于不再是个人的呢喃,而是在多个角色中自由转换,奏出了多声部的乐章,实在精彩,精彩的不忍一气读完。
  •     穿越过生命中的狂喜与痛苦,爱欲与憎恨,我们终于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广阔景象。生命可以成为比生命本身更伟大的存在吗?这看似平凡的生活里所暗藏的爱的深意必定比这平凡更为宽广。
  •     努力读到34%。这本实在不合口味。喜欢蝴蝶和陈春天。
  •     我已残缺不堪,而你却为我着魔疯狂。
  •     陈雪就是矫情得一逼……看开头我觉得比桥上的孩子强太多,但写着写着又陷入玛丽苏的俗套,特别言情,特别YY。
  •     灵魂被烧透了,力荐!
  •     她懂得你所有的悲伤 结局出奇地喜欢 “最后我们都变平凡了” 每一个附魔一般有能力爱和被爱的人 到最后竟然都平凡了起来 这应该是千万可能结局中最好的一个
  •     这种笔触,很喜欢。
  •     需要一些力量才能将它读完,下一次可能会读出不同的东西
  •     陈雪的自传三部曲看完了,一部比一部更好看,我承认这部里面有地方把我看哭了
  •     三观略毁
  •     陈雪的“自传体三部曲”——《桥上的孩子》《陈春天》《附魔者》附魔者写的最坦白,最有勇气,最酣畅淋漓。不愧是“是陈雪进入成熟期最重要的一部小说”。
  •     陈雪自传体小说的最后一部,围绕着琇琇与其男女朋友之间的情感纠葛及家人之间的种种矛盾,絮絮叨叨三十余万字。但从小说技巧,文字功力上看确实要好过早几年的《桥上的孩子》和《陈春天》,但觉着如果篇幅能减半写的更紧凑点会更好。三部曲个人还是最喜欢《陈春天》。
  •     其实有两类人都是学不会如何去爱别人的,一种如书中的琇琇,每当别人爱她到最炙热便觉得被禁锢,仓皇逃离,还有一种如我,事先想一想便预料这不自由的结局,害怕未知的感情,害怕亲密,想像不出的东西都令人害怕,稍有苗头便掉头逃跑,从不曾开始,便也无所谓结束。所以一种表现为滥情,一种表现为拒绝,其实都是感情有所缺失,只能活着自己的世界里。
  •     真的好看!
  •     小说还没看完,很佩服陈雪的坦白写作。特别的经历会造就特别的人生。陈雪的世界,颠倒疯狂,最终会华丽回归么?回到她桥上的孩子的充满力量的状态?当一切长成,都无法回去。是摧毁还是重建,等着读完哈。
  •     情感描摹超级细腻的同人作品
  •     以后要少看这种重口味的小说,以爱之名下的情欲纠葛和往事的阴影褶皱,所以真正的爱到底是什么样的?
  •     我是真觉得一个故事喋喋不休写三本书 有病
  •     前三分之一非常喜欢,后面逐渐就沦为岛国小清新了,男朋友女朋友即视感。
  •     写得太差了,简直胡说八道,强烈建议当作**
  •     陈雪三部曲中最好的一本。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有的一切都有其根源。自私、任性、冷漠的逃跑者,其实心中清明如水。当作者代入不同角色视角去叙述解读时,完成了自我救赎的过程,彼此宽恕,回归平凡。文笔细腻,独白直抵人心。
  •     和《桥上的孩子》《陈春天》不同,《附魔者》明显厚实许多。中邪魔者,往往不自知。终有一天自知,也泥足深陷不能自拔。陷入狂爱中的扭曲世界,惩罚与救赎如何上演。看过许多大家写过的,如今再看陈雪,也犹如附魔者。
  •     陈雪的文字很见功夫,一眼看过去平平淡淡,合上书回想却一个个地浮了上来。喜欢
  •     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演绎着被爱魔附身的挣扎。挣扎的接纳、狂喜、彷徨、恐惧与逃脱。当年华老去、时光涣散,回忆里的青春也就挣扎不再了吗?亦或许是借爱来冥想生活的苦痛吧。
  •     陈雪三部曲终于看完。最喜欢的是《桥上的孩子》和这本,前两本的疑问得到了解答和呼应,也是前两者的集大成:私语、家庭、情爱,童年伤害与成长救赎。这本多主人公多角度的内心独白叙事,细密又细腻细节和情感波动描述,独白式的运用已炉火纯青,没有使小说失控。关于罪与罚爱与欲自我逃避与自我救赎
  •     觉得有点像莫言带给大家的信息,现实呀!
  •     想知道一个人至多有几种面目,就来看《附魔者》,这是读这个小大部头唯一的收获。谁能来与我交流交流,我好疑惑,关于此书。
  •       
      
      
      至此,陈雪的三部自传体小说读完。最后一本《附魔者》尤为震撼。涉及面较广,兄弟情义穿插在多角色爱恋中。在描述爱的过程里,精准地刻画了人物在一场甚至几场爱恋里的疼痛感、负罪感、当然还有渴望。语言平实,却直抵人心。读后酣畅淋漓,又残余爱的余温似一杯热度适宜的茶,清腹暖胃。
      
      
      我主要是想说同时70年代 的台湾小说家,陈雪,比起大陆的安妮,不知好了多少倍,简直不在一个水平上。都是奋浴在爱的痴情男女,都是从少年写到成年,跨度20多年。然而,陈雪的小说通俗易懂,一点不晦涩,不花哨,不摆弄语言 ,不做客观的评判。想起黄碧云:不见得我比你更痛些,只不过我比你更会表达。
  •     还可一读
  •     看了三分之二。
  •     这是部厚厚的小说,看得出作者的努力和诚意,所有人物都刻画得圆熟饱满,使人欲罢不能,沉浸其中,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虐心……超纠结的一本书,超虐心的心路历程。陈雪的文字很好,充满了原始的张力。
  •     不疯魔不成活
  •     对于我这种临睡前才会翻几页书人而言,读这本书真是一种折磨。一是内容实在纠结曲折,很难以为是自传;其二这本书又太对我胃口,临睡前翻那么几页又实在不过瘾。
  •     难看的哭了
  •     放弃,读不下去
  •     血与肉的撕裂,灵与性的纠缠。写得漂亮的故事。
  •     文字细腻,语言不错,挺好的
  •     阅读还未超出二十页,感觉超爽。喜欢阿鹰,喜欢那个连小自己十几岁的晚辈琇琇也不放过的阿鹰。哈哈。
  •     生命之中还有生命,生命之上还有其他,你以为那是万劫不复,深渊并未带来毁灭,以为无边无际的痛苦就是感官的极处,那里最终扔出救赎的绳索.而后,平凡,平凡是此刻与将来你我的归处,无谓褒贬.
  •     一个因少女时代无奈与父亲长期保持性关系而自身伦理扭曲,在异性与同性甚至多角恋爱中希图得到心理治疗的女性成长故事。
  •     毫无耐心地看完。笔触还好。也许我现在心情一般,所以不大喜欢这个事件。
  •     想象力
  •     原罪原欲
  •       刊于《晶报》2013-01-20 文/陈嫣婧
      
      评论者普遍认为,陈雪的“自传体三部曲”——《桥上的孩子》、《陈春天》和《附魔者》,象征着她作为一个严肃文学写作者的成熟,这三部小说都在关注和阐释文学话题,而不再过多地牵涉时尚表演与现代人生活的表层状态。其实,自传对于陈雪,特别是渴望转变的陈雪而言,并不是容易把握的题材。女作家经常会因为过于关注自身而陷入一种自怜自艾的写作中去,跌落到某种回忆或者幻想里头无可自拔。往往,作者本人的往事阅历越丰富,越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反之,如果能成功地处理好自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那么对于作品主题的开掘也将随之更得心应手。在所谓的“私小说”(即以“我”为基础文本内容)的写作领域,在大幅摒弃了广阔的社会及历史背景的前提之下,作品的成功完全依靠作者对“我”的挖掘深度,这就好比要走一条细而长的栈道,选择很少,只有不断前行,这是十分考验作家心性和控制力的工作。
      
      让人欣喜的是,陈雪笔下“自我”的定义并没有停留在挖掘自己的陈年往事中,虽然,“三部曲”里的很多情节,如父母破产,摆摊卖衣,兜售手表等等基本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但它们在小说中的意义却一再被削减。在《桥上的孩子》里,作者通过大段的回忆来重构自我的知觉与身份,回忆的内容成为记叙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往事的清算,“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实的,发生过的,什么是假的,臆想的;“我”是谁,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意味着什么,而“我”的感受与情绪又代表了什么。这是内化的第一步,将自己从表象的人群之中抽离,分析自我的独特性。
      
      到了《陈春天》,回忆成了一种阐释,更形成一种障碍,把陈春天与她身处的现实世界隔开。从自我认知到自我放逐,这是一次飞跃,陈雪开始放眼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现了自我与族群的矛盾。她尝试去塑造一个处于异类中的“我”,这个“我”是“疯魔”的,是被困在记忆城堡之中,陷落到一种没有出路的自我暗示里的。“起肖”(疯狂)是这部小说的主题,它告诉我们隔绝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终极原因不是身体上的,而是意识上的。因为疯狂而被关禁闭或放逐在外被唾弃的肖仔,只是这种隔绝最显而易见的形式;母亲肖仔的身份就相对隐匿些,她的疯狂暗藏在生活的正常表象里,隐藏在往事和回忆中,只有在想起夭折的弟弟时,母亲才会疯狂。这类疯狂就像一个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爆,将我们引向不可预见的可怕领地。最后一种疯狂是陈春天自己的疯狂,这疯狂可以说是物理性的,但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自我暗示和放逐的结果,受到母亲的影响,陈春天自小就认为自己生活的世界其实有两个,一个是正常人的世界,一个是肖仔的世界。她游离在这两个世界中,时常迷失,时常彷徨,并最终无可避免地堕入那个肖仔的世界里面去了。这种主动的,自发的疯狂,让陈春天(作者)有机会窥探到个体存在异于群体的种种表现,从而将自我的独特上升为个体的独特。
      
      至于《附魔者》,我毫不掩饰自己对它的热爱,这是一部完全内化的作品,对“自我”的挖掘可以说达到极致。从现实层面上说,琇琇不再是陈雪,虽然她们也有成长经历上的相似,但琇琇并不是依靠着这些经历来完成对自我的塑造,往事只能成为外部诱因,而不是主体。但在人性层面上,琇琇仍然是陈雪,或者说,她是我们每一个人。作者以情欲、爱情、创伤为关键词构造了一幅人性冲突的全景图,阐释了个体是如何在欲望的彼此纠缠与消解间存活下来的。小说以主人公们的内心独白构成,同时又使用第三人称叙述,用最“全能”的语言阐释最私密的内心情感,给阅读带来一种巨大的压迫。其实,小说处处都在制造压迫,琇琇年幼无知时成为父亲的性发泄对象,从此被欲望的魔鬼附身,成为附魔者,这让情节从一开始就充满压抑。长大以后带着童年伤口出现的琇琇,又将这魔附着在了她爱过的男人们身上,让他们彼此伤害背叛成为另一份罪恶(魔鬼)的载体。而琇琇作为最初的承受者,如骆以军在后记中所说,又是一个纯洁的少女神,始终渴望着得到爱与宽恕,渴望着被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拯救。然而,没有拯救,只有一个个被魔附着的陷入痛苦癫狂的人,爱裹挟着性欲的原始面目席卷着小说里所有的人物。她们的独白自相矛盾,她们的内心自相残杀,急于辨明是非,却从未曾挣脱是非。事实上根本没有是非,只有心魔和梦魇,他们最终都陷入了自己的圈套之中,成为了附魔者。在《附魔者》里,人们从未停止自责,如同他们从未停止犯罪。在犯罪与赎罪的循环往复中,人和人有了联系,成了家人,情人和朋友,也在这循环往复中,人们饱尝分离,背叛和决裂。但是,最后大家都存活下来了,曾以为已经山穷水尽但最终存活了下来。
      
      在对活着的真相不断追问的过程中,我相信陈雪已经意识到,其实所谓“自我的个性”最终将演变成“个体存在的共性”,人类的共同点,人性的共同点和生存最基本的运行轨迹。从《桥上的孩子》到《附魔者》,陈雪不断在颠覆,颠覆记忆(社会生活),颠覆文明(疯癫与野蛮),颠覆宗教(神性与魔性),通过最剧烈的挣扎与反抗去试图回答"我是谁"这一文学永恒的命题。
      
      然而,这样激烈的姿态并没有让文本显得残酷肮脏,作为女性写作者,陈雪的思考起点自始至终是情感,或者说是爱情。《桥上的孩子》和《附魔者》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在最绝望和晦暗的文本叙述之间,我们仍能探寻到爱情的鼻息,那强烈而丰富的呼吸声就如同生命本身的韵律,始终支撑着那些充满摧毁力量的拷问。陈雪是写爱情小说起家的,她早年的小说里几乎每一个都是或悲伤或凄艳的爱情故事。而现今很多追求技巧和思维深度的小说家,却似乎已经摒弃了这个古老而柔软的主题了。陈雪没有,她是透过爱情看待世界,看待人心的,没有什么比爱欲的决绝和残忍更摄人心魄了,谁说卧室里的小说不能是好小说呢?也许对于床笫之间柔弱又刚烈的迷恋,让她最终坚信以这样的角度去看待解释一切,是合适的。
      
  •     还没看,书名很吸引人,《桥上的孩子》和《陈春天》都非常好看,这本肯定也非常精彩,很期待。这周看完。
  •     。。。真·大耍绿茶婊の编年史。大姐你实在是太会玩儿了。如果要是十年前就看了这书本屌丝就能YP成功了吧嘻嘻!
  •     还在阅读中于是对故事整体暂时还不能给出评语,但是很喜欢这种叙述的方式,心理活动描写细致,不会让人感觉枯燥沉闷
  •     这个作者的几本书都买了。已经读了一些,个人很喜欢。书做的也很精致
  •     动人的故事很美的旋律
  •     语言大于故事,篇幅都是靠心理描写撑起来的。到后面实在是审美疲劳。故事有一种十足的虚构感,却很代入。疯魔的爱,没有理由。(这实在是不可想象。) (不可想象的正能量结局)
  •     陈雪的这几本书,都收齐全了~用了一个周末看完了这本。“曾经以为那就是万劫不复,但是竟没有毁灭”也许这句话最能够概括这本书了。如果你有一个凄凉不快的童年,可以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人生原来还有温暖。如果你有一个完美愉悦的童年,可以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一种人过着这般的生活……让你揪心也让你更珍惜眼下的幸福
  •     全世界都爱上她。
  •     老早之前买的,断断续续地看,趁回家在动车上的五个小时一口气看完了。怎么说,有共鸣吧。不过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既可恨又可怜。
  •     地摊小说
  •     他们不仅是阿豹、琇琇、阿鹰,他们可能也是你,是我,是他,每一场爱的纠葛,都是一场存在的孽,于其中中毁灭,或者获得新生。
  •     “我还记得我去找你那天晚上,我敲门,你从二楼跑下来开门,你大声喊出我的名字好像已经等待我多时,我永远记住那天你脸上激动的表情,我要记住这个而不是你离去的样子。”
  •     陈雪自传体三部曲第三部。。。台湾文学一直标榜比中国大陆文学更接近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过私下以为因为意识形态和地区的局限性,唯美小资或文本中淡淡的中国文化中文人骚客的一些传承是不错。。。。但浑厚宽广沉淀还是比不上我们的很多作家啊。。。当然陈雪这三部曲是不错的故事啦。。
  •     《桥上的孩子》《陈春天》都没有让我失望,这一本也是,写伤痕,以及伤痕的深处,不可捉摸,无处不在的疼痛,
  •     2012年9月第1版
  •     还没读呢,期待中,等着一网打尽!
  •     比较高级的爱情小说,开头那么灵,写到后来却实在叫人腻。不断转换角度是一种相对容易的写法,也易让人觉得作者在偷懒。前期深掘不同人物思想的努力,到后来都成了滥抒情的惰性。
  •     如此炽热的生命。
  •     那些血肉模糊的爱情,梅菲斯托和她的情人。
  •     这是啥
  •     前半本不错。其实是很简单的故事。
  •     喜欢陈雪的文字。书里的文字似乎有一种魔力,会把你深深滴吸入其中,缠裹在普通人的纠结中难以脱身。非常过瘾的故事,推荐~
  •     好贵的说
  •     前三分之一是叙述技巧和情感浓度的完美结合,中间三分之一困于蓬勃情感而变得拖沓,结局的反省和自省挽救了颓势。
  •     封面太难看了
  •     其实不得不说文笔还是邱姑娘的好,我准备再看一遍邱妙津的小说与日记。结局是想象中的样子,因为本来,我们什么都得不到。但是想说的是,作者是安妮宝贝的偶像么。总是感觉安妮在模仿这个支离破碎的故事又未遂的感觉。
  •     看小说的时候,一直在想,作为爱情小说作家,陈雪的优点在哪里?吸引人读下去的原因,不仅仅是情欲的直视和剥洋葱式的故事写法,而是不躲避的态度,不是用主人公给作家自身爱情观做阐释,没有任何粉饰的企图,爱之初-巅峰-回归平凡人的过程,是一种非常态能量从聚集-爆炸-平息的演化,这个经历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也不能用美好与否、是否合乎道德与逻辑的标尺去衡量。这个过程,往往跟前面遇到的人和事有关,又直接影响到后面再遇到的人和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