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杨树山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枫杨树山歌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3
ISBN:9787562459620
作者:苏童
页数:268页

章节摘录

  罂粟之家  仓房里堆放着犁耙锄头一类的农具,齐齐整整倚在土墙上,就像一排人的形状。那股铁锈味就是从它们身上散出来的。这是我家的仓房,一个幽暗的深不可测的空间。老奶奶的纺车依旧吊在半空中,轱辘与叶片四周结起了细细的蛛网。演义把那架纺车看成一只巨大的蜘蛛,蜘蛛永恒地俯瞰着人的头顶。随着窗户纸上的阳光渐渐淡薄,一切杂物农具都黯淡下去,只剩下模糊的轮廓,你看上去就像一排人的形状。天陕黑了。演义的饥饿感再次袭来,他朝门边跑去,拼命把木扉门推推推,他听见两把大锁撞击了一下,门被爹锁得死死的,推不开。  “放我出去。我不偷馍馍吃了!”  演义尖声大叫。演义蹲下去凑着门缝朝望。大宅里站着一群长工和女佣。他们似乎有一件好事高兴得跟狗一样东嗅西窜的。演义想他们高兴什么呢,演义用拳头砸着门,门疯狂地响着。他看见天空里暮色像铁块一样落下来,落下来。演义害怕天黑,天一黑他就饥肠辘辘,那种饥饿感使演义变成暴躁的幼兽,你听见他的喊声震撼着1930年的刘家大宅。演义摇撼着门喊:  ……

内容概要

苏童,苏州人,1963年出生,江苏作协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妻妾成群》、《红粉》、《米》、《我的帝王生涯》、《碧奴》、《河岸》等。

书籍目录

001
罂粟之家
061
1934年的逃亡
111
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
123

135
祖母的季节
145
祭奠红马
157
外乡人父子
169
桂花树之歌
183
三盏灯
231
十九间房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土地与历史,故乡与逃亡,性与人性,痛苦与恐惧,苦难与风流……涵盖人类种种生存状态的小说。
所有故事都发生在这个遥远的枫杨树故乡。水稻与罂粟是它的标志,黑色大宅荣衰的历史、罂粟地里媾和的男女、河上游漂来的死婴、追着风筝失踪的男人、和一条狗一个疯女人发生故事的幺叔……所有关于这个村子的故事都那么残忍而又离奇。而这一切,不过是作者有关故乡的种种记忆碎片。
这一年的秋风多么浩荡,只要走到河边,你将看见这段历史在这阵风中掉下的册页,那更是一堆落叶沿着河的方向归去。
——《罂粟之家》
他们说如果那时我飞临枫杨树故乡,俯视的也将是个寂静无事的正午。可是我依稀觉得幺叔之死是个天地同设的大阴谋。对此我铭记在心。
——《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

图书封面


 枫杨树山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从来没有想到写这篇书评需要花这么久的时间。在读这本书之前,无论苏童或是枫杨树,对我而言都是陌生的名字。然而这一段的纠缠之后,它似乎成了一个神奇的存在,一个隐秘的幻象,以及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遥远时空。出于这种纠缠,我试图通过搜索关于苏童或是枫杨树的一些研究或评价来得到解答,然而所有这些解读都没有带来明晰,所以只有一再读。苏童的一片枫杨树,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素描般的勾勒,大片渲染的浓郁的悲哀,诡谲而诱人的描写,原始却真实到残忍的叙述。我曾设想了很多种方式来开头写这篇书评,最终却还是以这样直接却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了。为了不给阅读者造成困难,还是从简述一下内容开始吧。《枫杨树山歌》是苏童的一本长篇小说,当然,我认为它是一本中短篇小说集。所有故事都是围绕着枫杨树山村发生的,每一个章节有独立的人物和故事。然而这些人物和故事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枫杨树群像,拥有共同的意象和表征,也可以说是一个统一的故事,或许这样算作一本长篇小说也说得通。在这本小说中,枫杨树是“我”追忆和寻找的精神故乡。苏童沿着家族和乡土的血脉逆流而上,再现了三四十年代江南乡村的人和故事。然而与大部分叙写那个时代的作品的不同在于,苏童从始至终无意叙述或真实的再现,一切对于那个年代的回忆都显得飘渺(也许跟他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也有关系)。他似乎并不想让读者过分关注那些事件和情节发展本身,而是将焦点放在人性和命运的冲突之中。一些人逃离故土、逃离灾难,追寻财富,满足欲望;一些人又不肯逃走,迷信土地,顽强生存。然而无论闯荡在外的人,还是固守乡土的人,到头来谁也没有逃掉命运的悲剧。激越壮阔的英雄时代一去不复返,而怯懦的子孙们再也回不到枫杨树的故乡。在逃不掉的大悲剧下,最真实的人性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卑贱的贪婪的偏执的阴暗的人们,在别人的悲剧面前嘲讽,在自己的悲剧面前不知所措。所有的人物都惶惶不知所以,做着最庸常的事说着最粗鄙的话,一起宿命般走向设定好的结局。《1934年的逃亡》是其中的重要作品,通过“我”对家族历史的追寻展开叙述。苏童在1934年集中安置了这个家族所有的重大变故,用东拼西凑的记忆碎片讲述了“我”的祖父母辈的故事,借由他们拉开了一幅三四十年代南方乡村生活状态的画卷。我很难概括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你可以说是讲述了祖母蒋氏在困难的岁月里生养子孙和对抗命运的故事,也可以说是祖父陈宝年离开家乡闯荡竹器城浪荡发迹却最终被谋害的故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结局,而每个人的结局又是不同的故事。枫杨树的瘟疫、饥荒、财主和农民……一切都用最朴素的笔法去勾勒,你会觉得如诗歌般淡淡哀伤的故事仿佛并不真实,又仿佛觉得这些原始而赤裸的就是最真实的那个年代。然而正如前面所说,故事不是核心,情节也不重要,苏童讲故事的时候总是不断地提醒你去想:那个故事中的人,他此刻在想什么?对于每个人,则始终是面目模糊的,你只能记住他的性格,而且难下定论。质朴坚韧的蒋氏在环子的酸菜汤中下脏东西,蛮横自私的陈宝年说狗崽你别死环子给你,贪婪愚蠢的狗崽在城里喃喃问娘在哪里,而陈宝年的情妇漂亮小女人环子却成了父亲的实际养育者……未知的悲剧始终笼罩,陈姓子孙生命初期的特有表情中就带着“透明度很高的欢乐和雨积云一样的忧患”。在未知的悲剧面前,有的人逃亡(陈宝年、狗崽、环子),有的人不逃(蒋氏、陈文治),然而终究他们都无法避免悲剧发生,不逃的人也终于逃亡(蒋氏)。1934年上演了枫杨树人的集体逃亡,从陈宝年开始,狗崽以及半数的枫杨树男人从贫瘠的乡下逃到富庶的城里,环子从陈家祖屋挟着婴孩时候的父亲逃到九百里外的城里,蒋氏则在一无所有后委身于猥琐阴鸷的陈文治,走进了那所黑砖楼。逃亡早早开始,却没有结束。陈宝年被小瞎子暗算暴卒,而小瞎子在竹器店的大火中殒灭,陈记竹器店在五十年后灰飞烟灭。最终,似乎只有母亲们(蒋氏和环子)经过漫长的重重的灾难,延续了枫杨树人的精血,逃离了那个时代。可是从“我”的讲述来看,无论是“我”还是父亲,这些枫杨树的子孙们,却一直没有放弃已经远逝的家族历史,没有忘记那些血脉相连的人。读者会隐隐感觉到,那颗追逐着“我”的家族的“巨大的灾星”,似乎依然追逐着逃离了枫杨树的后人们,后人们拼命试图寻回那些故乡的血气和精神,获得心中的安定和平和,却再也找不到。所以在路灯下,“我看见自己在深夜的城市里画下了一个逃亡者的像,一种与生俱来的慌乱让我抱头逃窜。”终极的悲剧或许就是无根可寻,成为外乡人的后人们只能如浮萍般飘零,想要再逃却无处可逃。看上去凌乱不堪的记忆碎片,却直直让人看到了特属于那个年代的人摇晃不定的生存状态。有许多人将苏童与莫言做比,说枫杨树系列颇有“寻根”意味,都是福克纳或马尔克斯影响下的产物。同样是虚构出来的一个故乡地标,让作家实现了精神上的还乡之旅。枫杨树与高密东北乡、罂粟与红高粱、蒋氏与上官鲁氏,这些内容的安排的确有相似之处,然而从我来看他们想要传达的内容还是不相同的。在莫言的作品中,我能看到旺盛的生命力,对生命和生命延续本身热忱的赞美,以及在苦难和欲望中挣扎的人性。莫言笔下的人物是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像太阳下的高粱一样,他们粗糙,他们虚荣,他们顽强,他们唯利是图,他们活在那个年代的故事中,真实得就像我们童年时期听爷爷奶奶讲过的那些故事,好像就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轮廓。然而苏童的作品更多是不能排解的阴郁,不知道会不会跟作家生长的地域有关,总是带着江南特有的苍茫茫黏糊糊湿哒哒的味道,他笔下的人物经历的事情也带着那个时代的强烈烙印,然而每个人似乎都有与生俱来的悲哀和神秘,有一种抹不去洗不掉的邪恶氛围。豆瓣有读者评价《枫杨树山歌》称,这是一本读了会全身发冷的小说,我可以理解这种说法,但并不完全认同。如果说莫言的变幻奇诡的作品让我曾直接地受到很大震撼的话,苏童的故事更多的是雾拢云罩,当拨开重重的意象穿过他诗一般的语言之后,情节和内容已经不会再造成杀伤力,隐秘曲折的人性更令人感慨。在更早一些的时候,苏童曾用世界两侧来表达他对于自己作品的概括,世界两侧,一侧是城市,一侧是乡村,尽管“乡村也许有我祖辈居住地的影子,但对于我那是飘浮不定的难以再现的影子”,但是“我用我的方法拾起已成碎片的历史,缝补缀合,这是一种很好的小说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触摸了祖先和故乡的脉搏,我看见自己的来处,也将看见自己的归宿。”苏童自称身体在城市一侧,而血脉在乡村一侧,并认可了对于《1934年的逃亡》有关“寻根”或“精神还乡”的评价,这是作为一个文学领域的探索者不可避免的路途。时代赋予的迷茫感和艺术上的难以突破总会让人们生发出这样的思考直觉,当作家沿着血脉回溯家族的历史时,这个回溯就不再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而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历史。作者就会获得超越现有时代局限的认识,对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可以说这种飘忽不定的回忆带来的界限模糊是苏童超越许多作家的地方,看起来像是发生在那个时代,可是哪怕他口口声声重复1934年,你仍然会怀疑他所说的究竟是哪一个时代,因为他所描写的和表现的,尽管有着不同的外壳,却是世代不曾改变的内核。当然,我更倾向于莫言的写作方式。苏童在文中过于跳脱,总是像一个悬在半空中的冷眼旁观者或神灵一样审视着下面形形色色的人,因此他带给读者思考的方式过于刻意和明显,当然也许纯粹是个人喜好问题,只算作一个普通读者的意见吧。谈到苏童,不可避免的要讲到他承继的中国传统艺术手法——象征。他开始尝试用古老的方式去写作,《1934年的逃亡》对他来说是一部意义重大的作品,也的确是一部经典的作品,与《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或《罂粟之家》等比起来,我最终选择这一篇也正是因为其复杂的象征手法的使用。我对《1934年的逃亡》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做了整理(见下表),这些意象交织出了枫杨树的气质,也勾画出了读者对于那个年代的想象。不得不说,用表格来写书评是一件古怪的事情,不过也许是受了苏童的影响吧,他常常在叙述中间搞来一段奇怪格式的文字,像是电影中突然出现的黑场字幕一样,直接地给人以视觉冲击。不过这篇小说中的意象实在太多太混杂,借助这个表格,我想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我如何理解的这篇小说中意象的使用:(按出现顺序)意象 涉及人物或情节 寓意城市路灯和影子 后代的影子,逃亡者和外乡人的影子(“我”和父亲) 从影子中看到回忆涉泥流浪的黑鱼 迷失的后代我的枫杨树老家沉没多年/我们逃亡到此/便是流浪的黑鱼/回归的路途永远迷失 从故土逃离,成为外乡人,再也无处可逃干草 父亲身上的味道;八位亲人在故乡的干草堆上投胎问世;蒋氏分娩金黄的干草堆;通过干草闻见亲人的气息;迎接亲人归来,最大的干草是蒋氏的;养育父亲的环子的干草被父亲放在了自己的床下 具有浓厚乡村特征的事物,家族历史的传递者,家族血脉延续的见证者竹子(竹刀) 陈文治家的竹园;干瘦细长的蒋氏;父亲像竹笋一样负重成长;埋葬了三个畸形男婴;凤子在竹林中死去;凤子和环子透过竹叶的掩映很相似;枫杨树人血液中竹的因子;(蒋氏)像一棵竹子摇落纷繁的枝叶,陈文治预感到这棵竹子会在1934年底逃亡,植入他的手心竹篾——陈宝年发迹的途径;诱惑狗崽的锥形竹刀;陈宝年和狗崽争夺的大头竹刀 从形态到思想的相像;枫杨树的祖先们像竹子般倔强,在灾难中生存,在困苦中钻出,对根的深沉依恋和执著大头竹刀——陈宝年的根,对乡村和故土的根,对自己人生路的根黑砖楼 陈文治家;伴随祖母蒋氏存在的背景 沉默阴暗的象征,藏着陈文治和他的女人们的地方,也是最终吞噬了蒋氏的地方城市与乡村 竹器城、竹器店、麻油铺子;枫杨树;“我”和父亲寓居城市 城市——逃亡的终点;成为外乡人——回不去的枫杨树老鼠 陈家几代赡养的家鼠;围着蒋氏分娩后血腥的干草欢歌起舞;偷盗匣子;与狗崽对话似的鼓励了狗崽的出逃;死人塘里从蒋氏身边跳来跳去的老鼠 乡村另一个典型的象征,充满死亡的阴郁神秘的气质,预示着不可回避的悲剧一般,也像是腐烂命运的点缀白玉瓷罐 绝药;少子少女精血 迷信和腐败黑红的梅花痣 苍凉的笑容、陈家的女人 财主家的糜烂生活,女人的不幸黑胶鞋 陨落在蒋氏家庭中的灾星;狗崽的幻想 蓝色旗袍(棉袄) 环子的衣服 象征性欲(在苏童其他作品中也有统一体现)暗红色血花 小瞎子的眼睛,狗崽的性欲,出生女人赚钱女人死亡的黑色生命线 邪恶和圈套通常对于一个中篇小说来讲,这些意象有些过多,甚至过于繁杂显得散碎了。我无法想象创作者是如何将他们拼接到一起去的,似乎每一个都可以作为一部小说的完整线索,而当这些意象集体出现的时候,却又让读者无处摸索小说的文理。但是事实上,当这些碎片就这样无规则地展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属于那个时代的气息。你难以描述,难以形容,捉摸不定,但是你知道这就是那个时代。不仅仅是用象征来抒情达意,而是将整篇文章化作了一个象征,这是很有中国古代文人叙事写作的风格的,也正是这样,苏童作品中化不开的诗意让拥趸者痴迷。而且极重画面感的描写让连绵的意象交织绘成了山水画,画与画蒙太奇般的组接又形成了新的表达,我想这就是苏童艺术上的高超之处吧。《1934年的逃亡》讲述的是一个无解的题,是人们对于命运的突围与面对生活的挣扎。通过诗一般的象征,旁观者、想象者也是追忆者的叙述或独白,那些关于死亡、性欲、生养和逃离的话题是这篇小说反复出现又无法解答的核心内容。这些话题构建了文中人物所有的关联,也让读者看到了对生命最坦率的刻画。在那个年代象征着不幸与希冀的女人们,象征着占有与逃离的男人们,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生存,哪怕“死亡如同一大片墨蓝的弧形屋顶”覆盖在他们头上,始终不停止。我始终对一句话念念不忘,“陈记竹器店荟萃了三教九流地痞流氓无赖中的佼佼者,具有同任何天灾人祸抗争的实力”,当命运残忍如斯,是不是也只有最丑陋却真实的人性可以有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当瘟疫和饥荒到来,愚蠢质朴的女人蒋氏也会放火,也会用镰刀砍杀乡亲变成一头母兽。我可以理解枫杨树的后代应对老祖母脸上的伤疤肃然起敬的原因,如果没有那些野蛮,也就没有了生命的延续。但是在无可回避的灾星之下,即便生命力顽强如蒋氏,最终也没入了陈文治的黑砖楼。所以苏童笔下的人物,谁也无法逃脱。这种对于终极悲剧的审视,是摄人心魂的。应该说关于苏童的艺术风格研究实在不少,无论是颜色的使用或是“零度写作”的凌厉冷漠都有许多学者撰文研究,但是回到《1934年的逃亡》,我终究还是选择用一个读者最直观的感受去呈现我对于这篇小说的理解。可能许多地方还是偏激片面的,但是每一个读者的解读都是唯一化的,或许还是有意义的吧。
  •     个人感觉,苏童的小说有浓浓的中国南方乡土味儿,平凡故事,却颇具传奇色彩。《枫杨树山歌》的主线是对故乡的回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平凡的传奇。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是《罂粟之家》和《1934年的逃亡》,剧情荒诞,却能直抵人心。一场传统地主家庭的混乱与挣扎,一种飘散于枫杨树乡野的罂粟香气,男儿豪情,男女情欲,互相撕扯,交织。乡村旧事,终抵不过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尘土归一,昔日大宅子里主角们终抵抗不了冰冷残酷的命运。这一切正如同罂粟,浓烈的气味潜藏巨大的欲望,让人一步步堕入死亡的深渊。我又想起文中飘散的罂粟香气,给主人公虚幻的希望,哪怕到了最后,他也是在罂粟面儿的麻痹中燃尽这荒唐的一生。《罂粟之家》,仓皇落幕……在《1934年的逃亡》中,作者回忆了家族的长辈,而一切的一切,发生在1934年,一个所谓的“灾年”。小说开头,“我”写了一首自白诗:我的枫杨树老家沉没多年/我们逃亡到此/便是流浪的黑鱼/回归的路途永远迷失……回忆往事,却永远迷失,只是“逃亡”一次不太明了。祖母蒋氏,一个以生养孩子为命的女人,苦海里挣扎,却也逃不过命运的捉弄。祖父陈宝年,竹器手艺人,风流快活成性。老大狗崽,夜奔在宿命的路上。那一年,故乡霍乱肆虐,死亡的气息笼罩家族,唯有父亲幸存。而后,蒋氏改嫁,父亲跟着祖父的小女人环子逃亡,远离1934年的故乡,成了“外乡人”……混沌岁月,欲望与信仰穿插,人,只是在其中飘摇,宛若浮萍。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不算很完美吧……但也是不错的了~~~特别喜欢罂粟之家,每次读完苏童的小说,总有种不知所以的惆怅~~~
  •     混沌岁月,欲望与信仰穿插,人,只是在其中飘摇,宛若浮萍。
  •     书有点旧,不过整体还可以!
  •     苏童的文笔细腻的像个姑娘
  •     之前买到苏童的《少年血》,也是这一版本。苏童的作品自然无可挑剔。这一版本的纸张和印刷也不错。
  •     苏童的中篇不错
  •     幾乎沒讀過小說的人第一次接觸到了鄉土中國。
  •     收集了苏童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看完整体觉得不错,于历史的变迁中探索命运那根隐秘的线,就是细看还是形式大于内容。
  •     买了一套,值得珍藏
  •     我觉得挺好的呢!
  •     以为是新书,后来发现只是重版了。可能是我变了,读苏童的书没有以往的感觉。
  •     这几篇竟然都有血脉喷张的感觉
  •     时代的洪荒和人性的膨胀。大量意象的组合,哥特式的氛围,有种可爱的变态感。
  •     苏童原来除了香椿街还有枫杨树
  •     三盏灯最深
  •     残酷的村庄,愚昧而又聪明的人们。这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苏童小说中最喜欢的一本。
  •     记得里边有不少苏童的短篇,有一篇《十九间房》印象颇为深刻,至于其他的罂粟之家之类的看的似懂非懂。
  •     苏童的文字太有魅力了
  •     苏童有关故乡的记忆碎片,凝成一系列残忍而又离奇的故事
  •     读过都忘得差不多了 = =
  •     宿命
  •     书很好,很喜欢,包装也不错
  •     当我还是个阴郁少女的时候,特别喜欢看苏童的书,但是貌似现在已经不是我的菜了。。
  •     大概四五年没看过苏童的书了,看完几个之前没读过的短篇,那种气氛是难得有人能营造出来的。好喜欢1934年逃亡里面那首小诗。
  •     枫杨树山歌(苏童有关故乡的记忆碎片,凝成一系列残忍而又离奇的故事。每个人的枫杨树故乡,只能缅怀和遥望,以及祭奠!)(楚...
  •     好阴郁…最喜欢小碗儿那篇~
  •     办活动时苏童签名的一本书 送给了语文老师
  •     第一次觉得苏童写的东西太阴暗、太潮湿了,虽然外表看上去很精致。
  •     对枫杨树和香椿树街故事留下印象较深,妻妾成群读过两遍,电影算看了
  •     高中时候的菜。
  •     还是依旧那样的富有扭曲美。。。
  •     一如既往的魔幻,乡土,第二遍读感觉较之以往多了几分阴暗和不安,理解倒是比以前更深刻了,整体还好吧,挑几篇好的仔细看看就差不多了
  •     “你把它们撂在地上吧,麻雀死了归土”。孤独、宿命的乡土人。
  •     跟想象的不太一样,但是浮现在眼前的那个时代还是值得一看的。
  •     这个半魔幻半真切的风格正是苏童的细腻与敏感所擅长的!
  •     苏童小说叙事语言的精致——是精致而不是细弱,在他这一代作家里应该是出于非常拔尖的地位的。读他的小说你会很明确地知道这是个故事——他时不时地会停下来提醒你这是个故事,但你不会厌烦。在这个小说集里苏童把笔触伸向了农村,但是他精致的叙事使你觉得他并非实录农村,而是在上演根据农村生活改变的蒙太奇大片。《祭奠红马》一篇相当好!严密的象征使人目不暇接,一扫乡土气息。
  •     上学时读过一直很喜欢苏童的风格 可惜是平装本
  •     性与人性。
  •     愿你的乡村你的子民不会遭受这么多悲苦,愿他们可以不再逃亡……
  •     称奇
  •     个人认为里面最好的一篇是最短的《祖母的季节》
  •     苏童中短篇——只读了《三盏灯》。
  •     直白的控诉,只是我不太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