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533928728
作者:[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页数:309页

章节摘录

  从前,在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日子里,有一头奶牛哞哞沿着马路走过来啦,这头沿着马路走过来的奶牛哞哞呀,遇到了一个乖巧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宝贝儿咕咕……  他的爸爸总给他讲这个故事。他的爸爸常透过单片儿眼镜看他。他的脸上满是毛。  他就是宝贝儿咕咕,那头奶牛哞哞是从贝蒂·伯恩家门前的那条马路走过来的。贝蒂是卖柠檬棒棒糖的。  在那小小的绿地上,  啊,开满了野玫瑰花儿。  他总唱这首歌。唱他自己的歌。  啊,绿色的美葵在凯放。  谁要是尿了床,起先床铺会是暖乎乎的,接着就会变得冷哇哇的了。妈妈在他的床上垫了一块油布,那油布上总有一股子怪怪的气味。  妈妈身上的气味比爸爸身上的气味好闻。她常用钢琴弹奏水手中流行的角笛舞曲为他伴奏。他会一边跳一边唱:  特拉拉拉,拉拉,  特拉拉拉,特拉拉底,  特拉拉拉,拉拉,  特拉拉拉,拉拉。  查尔斯叔叔和丹蒂总给他鼓掌。他们比他的爸爸妈妈年纪大,而查尔斯叔叔又比丹蒂的年纪大。  丹蒂的壁柜里放着两把刷子。那个带绛紫色丝绒背儿的刷子代表迈克尔·达维特,那个带绿色丝绒背儿的刷子代表帕内尔。每回他帮丹蒂拿了餐巾纸,她就会给他一块口香糖。  万斯家住在七号。他们家有自己的爸爸妈妈,艾琳的爸爸妈妈。他打算自己和艾琳都长大了,他就跟艾琳结婚。为这事他曾躲到桌子底下。妈妈说:  ——哦,斯蒂芬会认错的。  丹蒂说:  ——哼,要是不认错,老鹰就会来啄掉他的眼睛。  啄掉他的眼睛,  认错,  认错,  啄掉他的眼睛,  认错,  啄掉他的眼睛,  啄掉他的眼睛,  认错。  大操场上疯跑着一群男孩子。他们喊个不停,双方的级长也都在大喊着为他们加油。傍晚的天色有些昏暗,阴冷阴冷的。这些踢球的孩子们每发动一次进攻,将球砰地一声踢出去,那油光光的皮球就会像一只大鸟一样飞过昏暗的天空。他一直呆在他们这拨人的边儿上,不时装模作样地跑一阵子,因为在那个位置可以躲过级长的视线,猛力踢球的脚也碰不着他。他感到自己在那群踢球的孩子们中显得太矮小、单薄,眼力不济还老是流眼泪。罗迪·基克汉姆可不像他这样,大伙都说他能当上低年级队的队长。  罗迪·基克汉姆这个人很不错,而纳斯狄·罗奇却不怎么样。罗迪·基克汉姆的位子里总是放着护胫,他的那只打球里盛衣服的柳条筐就放在食堂里。纳斯狄·罗奇长着一双大手,他把星期五的布丁称做毯子上的狗。有一天他曾问他:  ——你叫什么名字?  斯蒂芬回答说:  ——斯蒂芬·迪达勒斯。  ——这是个什么名字?  斯蒂芬还没答上来,纳斯狄·罗奇就又问:  ——你爸爸是干什么的?  斯蒂芬回答说:  ——是个绅士。  纳斯狄·罗奇又问:  ——他是个当官的吗?  他在他们那拨人的边儿上挪来挪去,偶尔也跑上几步,双手都冻得发紫了,于是他将手插进灰色上衣两边的口袋里。他的身上扎着一根皮带,就束在口袋的上沿。皮带也是可以用来抽人的,有一天他就听见有个人对坎特韦尔说:  ——你等着,看我不拿皮带抽你。  坎特韦尔说:  ——想打架你找错了人。敢不敢去抽塞西尔·桑德尔一皮带?我倒要看看,他要是不用脚踹你的屁股蛋子才怪。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乔伊斯先生不顾一切专注于表现内心深处的火花掠过大脑时隐约间传递出无数信息。他充满勇气地舍弃任何他认定是外来的信息,即使它们可能是我们在恣意想象时紧紧抓住的扶手。    ——弗尼吉亚·伍尔夫  从形式上说,我看到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时,我觉得小说也可以全部用对话写成,还让人觉得就该这样写。当时就有很强烈的愿望,以后有机会也要这样写。    ——余华

内容概要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爱尔兰著名的现代派小说家,他历时七载完成了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小说的主人公布卢姆是都柏林一家报纸的广告推销员,作者用许多逼真的细节描写这个彷徨苦闷的小市民和他寻欢作乐的妻子莫莉以及寻找精神之父的青年学生斯蒂芬这三个人一昼夜中的经历,实质上是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孤独与绝望的写照。作者把小说的主人公和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中的英雄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斯)相比拟.把他在都柏林的游荡和尤利西斯的十年漂泊相比拟。

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形成一种崭新的风格,成为现代派小说的先驱。他不仅在遣词造句方面刻意创新,而且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引语和神话。小说出版后,其中某些词句被认为“淫秽”而受到指摘,因此长期被禁止在英美发行,直到1933年这部巨著才得以公开与英美读者见面。

译者研究本书多年,其译文忠实流畅,而且还对众多典故、引语等作了详尽的注释。

书籍目录

第一章 001
第二章 066
第三章 115
第四章 166
第五章 196
译后记 299

编辑推荐

  追寻大师的清澈源头,开创了意识流的文学大师,《尤利西斯》作者詹姆斯·乔伊斯代表作,20世纪百部最佳英文小说排名第3。《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精)》宣告了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到来,正像所有浩瀚河流的源头,它清澈,纯净,宛如新生。  同名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Thrift Study Edition

作者简介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精)》主要讲述了:这是乔伊斯第一次运用意识流手法写就的长篇小说。它宣告了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到来。读完《尤利西斯》,或许需要某种勇气,而读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你需要的仅仅是打开第一页。因为正像所有浩瀚河流的源头,它清澈,纯净,宛如新生。

图书封面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Cranly pointed his long forefinger at him. “Look at him!” he said with scorn to the others. “Look at Ireland's hope!”They laughed at his words and gesture. Temple turned on him bravely, saying: “Cranly, you're always sneering at me. I can see that. But I am as good as you any day. Do you know what I think about you now as compared with myself?”“My dear man,” said Cranly urbanely, “you are incapable, do you know, absolutely incapable of thinking.”黄雨石译:克兰利一边用他那长长的食指点着他,一边对着大伙刻薄地说道:“看他,看这爱尔兰的希望!”他的话和他的动作引得他们大笑。坦普尔勇敢地对他攻击,说道:“克兰利,你总是嘲笑我,这一点我可以看出来。不过,我怎么说也和你一样好。你知道我这会儿在心里拿你和我相比,我怎样看你吗?”“亲爱的伙计。”克兰利有礼貌地说道。“你没有能力,知道吗,绝对没有能力思考问题。”徐晓雯译:克兰利用长长的食指指着他。“瞧瞧他!”他语带嘲讽地对其他人说。“瞧瞧这爱尔兰的希望。”他们对着他的话语和手势哄堂大笑。坦普尔勇敢地朝他转过身,说:“克兰利,你总是在嘲弄我。我看得出来。可是在任何时候我都比得上你。把你跟我自己做个比较,我眼下对你是怎么个看法,你知道吗?”“我亲爱的人儿,” 克兰利礼貌周全地说,“你知道吗,你没有能力,根本没有能力产生什么想法。”李靖民译:克兰利一边用他那长长的食指点着他,一边对着大伙刻薄地说道:“你们看看这小子,看看这爱尔兰的希望!”他的话和他的动作引得大伙一阵哄笑。坦普尔挺起了腰杆儿冲他说道:“克兰利,你小子总想拿我开涮,别以为我不知道。不过,我怎么说也不比你差。你知道我这会儿在心里怎么拿你和我相比吗?”“喔,我的好小子。”克兰利用戏弄人的口气说道。“你是个笨蛋呀,知道吗,一个没有脑子的大笨蛋嘛。”
  •     乔伊斯不愧是意识流的大师。在这本20余万字的书里,大部分时间都是主人公斯蒂芬的内心独白。书的最后,斯蒂芬的思绪像流水一般漫无目的的发散。他想到夜幕降临,想到”黑暗从天而降“,而后又发现自己其实记错了台词,应是”光明从天而降“。从天真的幼年时代不情愿的进入青春期,对斯蒂芬来说正如”黑暗从天而降“。在这被黑暗笼罩的青春岁月中,斯蒂芬感受到了一个与幼年”奶牛哞哞、宝贝咕咕“完全不同的世界。他感受到了世界的虚伪肮脏,经历了萌动的性,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欲望以及由此带来的深深的负罪感;他不断的挣扎着,与家庭、与宗教、与这个本不属于英国的爱尔兰。这时的斯蒂芬,面对身处的青年时期感到的只是困惑、恐惧,他用力的思考却无法得到解脱。跟着时间的步伐,斯蒂芬终于穿过了这幽暗的时光:”我不会为我不再崇信的东西去卖力,不管它自诩为我的家,我的祖国,还是我的教堂。我将会竭力以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或艺术形式来尽可能自由、完整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我只会用我允许自己使用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那就是沉默、背井离乡和机智应对。“斯蒂芬最终抛开了那些强加于他身上的束缚,选择了属于自己的路,即使以孤独为代价,他也并不在乎。文章最后由第三人称转变为斯蒂芬第一人称的日记。在那些支离破碎的文字与思绪之中,我依然能看见斯蒂芬的挣扎与痛苦。但那已经完全不同于往日的挣扎了。因为他选择了自己的路,他将坚定的走下去。”欢迎,啊,生活!我将去面对无数的现实经历,将在我那灵魂的作坊里打造我的民族所不曾有的良心“”老父亲,老发明家,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永远给予我帮助吧。“我相信,在这一刻,对斯蒂芬来说,光明从天而降。
  •     “我将去面对无数的现实经历,将在我那灵魂的作坊里打造我的民族所不曾有的良心。”读到这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结束了。当我怀着难以平复的激动心情合上书页,这本薄薄的小说在我的内心深处激荡起层层的涟漪,我的视线不禁长久的停留在封面上方小说题目里的这几个字上,更准确地说是那一串压在中文翻译下方的英文单词上——《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它仿佛闪电一样打穿了无尽的时空,一只鸟儿翻动起巨大的金色羽翼从迷宫里腾空而起,我看到了詹姆斯•乔伊斯那撒旦一般的面庞上浮现出的微笑,静默在我的脑海里轰鸣。A Portrait——“画像”两个字暗示了小说的写法。阅读小说的时候,我感到自己仿佛走在一幅幅画像面前,不同的情景有不同的色调、不同的线条、不同的笔触,这样的感觉让我想起俄国著名的民族乐派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为纪念亡友而创作的印象风格作品《图画展览会》。如果说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小说仿佛一段又一段的夜曲,或者幻想曲,或者音乐小品:唯美,浪漫,精致,好像美轮美奂的宫殿,美的让人遗忘在记忆中,让人来不及动用理性去思索这背后的建筑结构。仿佛浸泡在醇厚的葡萄酒中一般,沉醉其中而忘记了呼吸。那么,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则好像交响乐,开始就是结尾,运用简单的动机发展出主题,在旋律的进行当中那些原始的动机时常像蛙跳一样闪现,折射着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当我们打开《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上几页时,就会被这种写作手法而深深的吸引。小说中处处穿插着诗歌一般的意象,交响乐一般的动机。比如第一章中的牛、老鼠、家长的教导、记忆的重现、板球、学校建筑等等,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心理的变化而不断重复着出现,仿佛漫不经心的排列组合。同时语言的风格也随之改变就像音乐中的转调一样,给人以线索去探究小说家心目中的情感变化和艺术构思。当我们从这样的视角去观察这部作品的建构模式时,我们会不禁惊讶,詹姆斯•乔伊斯就用这样一些日常的不能再日常、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材料、意象或者动机而发展出了这样意蕴深刻的长篇小说,反映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图景,他堪称小说家中的贝多芬。说起这幅宏大的历史图景,一般的读者(尤其对于本文作者这样被打上“不解风情”标签的与自然科学的形上学打交道的人),如果仅仅凭借没有注释的小说文本,恐怕很难理解小说中或者顺便一提的人名地名,或者精心描写的心理活动,因为乔伊斯写的非常含蓄。但如果我们了解一下乔伊斯的创作生平,体会一下爱尔兰特殊的历史,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和艺术构思就会像两个高速相向运动的粒子一样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发生对撞,激发出巨大的能量,因为乔伊斯写的非常入骨。甚至如果我们有在爱尔兰生活的经历的话,那种特殊的文化背景,那种浸透着爱尔兰长达八个世纪被不落的太阳灼烧的殖民历史的自然地理和城市建筑,会在我们理解小说的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张力。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和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的反映,这似乎是两个极端,一个通向无穷小,一个通向无穷大。可是因为乔伊斯深刻的洞察力,他完美的将这两个极端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从之前的作家所不曾涉足的道路走向了罗马。又好像带着所有的读者绕着地球一圈一圈的走着,让我们感受到那些想象中头脚倒置的对立的极点,原来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The Artist——定冠词the的使用意味深长。Stephen Daedalus,正因为他出现在小说里,所以他不是任何人;但也正因为是在小说里,他又是所有人。当然,前提是,作者是乔伊斯一样的小说大师。漫步在小说里,浏览着一幅又一幅的画像,我时常感到眼前摆着一面镜子,这边是被遗忘了的现实的我,那边是越来越清晰的被照亮的我的回忆。这样的感觉好像一朵刚刚绽开的水仙花,又好像一只亲吻着湖面中的倒影的天鹅。这不是我吗?!我也在学校里踢过球,打过架,被推进水沟,被老师冤枉,也曾关于世界关于宇宙产生过幼稚的思考(真的幼稚?),也曾在一旁默默的眼巴巴的看着家长们在饭桌上争论政治讨论我的前途。Stephen Daedalus听到过对于政治与宗教的争吵,我听到的是共产党与马克思罢了;他听到过对于天主教与新教的异见,我听到的是左派与右派罢了。我敢说,小说中除了主人公在妓院的性经历的描写之外(偷笑,这一点毫不讳言),其余的一切我都感同身受。甚至Stephen Daedalus在忏悔室门口对着自己将信将疑的上帝发出对于自己的性罪孽的忏悔段落,我也能身临其境。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自己,童年甚至是现在不也偶尔会下意识的对着上帝表白一下以“自我与命运”为主题的感慨吗?然而上帝在信仰者的心目中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个人的这种下意识行为很可能发源于对好莱坞大片中的情节的模仿。同样的将信将疑,或者无所谓信与不信。定冠词the在这里的使用既传达出一种普遍性,又具有主人公的独特性。在欣赏的过程中即使因为一万个相似而忽略了一个不同,也是非常致命的。这也是为什么当我带着一阵又一阵的惊异去阅读这部仿佛自己的自传体小说的时候,在心中仍然要努力排除这种很可能扭曲而造成自恋的想法,要时刻提醒自己相同的表象之下所涌动着的不同的血脉,这一点有着深刻的原因——乔伊斯的写作有着爱尔兰特殊的历史背景。这种定冠词所传达出来的独一无二,又与小说结尾处主人公的流亡宣言里呐喊出的“将在我那灵魂的作坊里打造我的民族所不曾有的良心”遥相呼应。Stephen Daedalus,他如何可以做到这一点?他如何可以被称为是一个艺术家?在小说的最后一章里,乔伊斯花了大量的笔墨通过Stephen Daedalus与林奇的对话表现了主人公的美学观。令人信服,拍案叫绝,在历史进程中犹如迷宫一样的美学问题,小说的主人公居然深刻而条理的建立了自己的体系。这一段在小说中显得格外耀眼,又似乎有些毫无征兆。可是当我们重新捡起刚才的问题,会发现这一段的出现是不可或缺的。主人公在整部小说里一直以一种特立独行的沉思者的形象出现,也正是在他讲述自己的美学思考的过程中,他进一步思考着自我、认识了自我,更加清楚的看到了未来的方向,而在我们的心中,他的形象也越来越完整了。虽然在小说当中他还没有创作出什么举世公认的作品,可是当我们看到他的美学观之后,我们坚信这只是小说叙述之外的必然。当我跳出文本,试着用同样的手法想象着去为自己写一部《一个青年科学家的画像》时,我发现,对于科学,自己尚不能拿出一套如此完整而深刻的体系。As a Young Man!!!Young这个词点明了小说主人公的年龄段,正在青年和曾经青年的人们通过乔伊斯的笔触都能对这个年龄段中人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活动产生共鸣,这也是这部小说的普适性的一个主要方面。然而这个介宾短语更加深刻的内涵是中文所无法传递出来的,从中文翻译回英文,我们可以这样更加简洁的表达:A Portrait of the Young Artist。但是回想整部小说的内容,我们会发现这样简洁的翻译欠缺了很多的分量。原因就在于Man这个沉甸甸的词在西方文明史上有着深沉的文化意蕴,它的第一次被叫响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那个在宗教的阴影下人们高喊出“以人(Man)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浪潮里。上帝被放在一边,人文主义者们的追求就是要活出一种很Man的感觉。文艺复兴是西方文明史上第一次对于宗教传统的打击,后来的尼采是第二个喊出“上帝死了”的人(需要点明,内涵有所不同)。在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分子”这个概念第一次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其特征就是对现实的知性的批判,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文艺复兴通过遥远的历史的走廊,在今天仍然发出回响的另一点就是艺术家的概念,从那时开始,艺术家的形象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奔放不羁、天马行空、生活浪荡、衣冠不整、鹤立鸡群、傲视天下,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阶层。当我们想到这一层历史背景时,再去看Stephen Daedalus这个角色,在第三章重点描写宗教的部分,连篇累牍的文字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引力将读者囚禁在令人瘫痪的精神迷宫里,不知所措,仿佛是被束缚在两面相对摆放的镜子之间,在现实与意识无穷无尽的相互映照里看着无数个越来越模糊的自己。他最后对于宗教与现实的反叛是多么的震撼人心,与这种内容的震撼相对应的是小说的叙述视角这时也从第三人称突然转变成第一人称。在爱尔兰那块受着殖民和宗教双重迫害的土地上,人们已经变成了乔伊斯笔下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牛——驯服,一盘散沙,不能抱起团来将犄角一起朝外对准来犯的狮子。再去想乔伊斯的流亡之旅,一生穷困潦倒但却酷爱奢侈,在创作的道路上坎坷多难但却一刻也不曾妥协。他为什么要流亡意大利呢?也许,主要是因为那里更便于生活,更有利于他的文学创作。但是意大利这块土地上,既有着文艺复兴的历史传统,在残酷的宗教迫害里仍然产生了那么多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为后世的所有知识分子提供着精神的源泉;但同时又有着罗马天主教的历史传统,在爱尔兰长达八个世纪的殖民历史中始终作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摧残和麻痹着爱尔兰人的精神意志。也许这个巧合也是成立的,詹姆斯•乔伊斯是像荆轲一样勇敢的人,他完成了一次孤独的流亡,一场燃烧的远征。再去品味乔伊斯的语言风格,不妨和普鲁斯特做一个对比。在普鲁斯特的小说中,绝不可能出现一个“屁”字(未读完《追忆似水年华》而做的猜测),然而在乔伊斯的小说里,一切都很现实,毫不遮掩,我们已经习惯了他这种将崇高与卑鄙、美丽与丑陋并置时的冷幽默与冲击力。曾经两位大师历史性的见面时,他们没有互相讲一句话。这就好像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的会面,他们对彼此能讲些什么呢?两位从各自的人生旅程出发在小说的世界里探索人类心灵哲学的大师,在这一刻还有什么比静默更好的表达惺惺相惜的方式呢?为什么会惺惺相惜?詹姆斯•乔伊斯在我们脑海里的那张画像不停地慢慢旋转着,背面就是翻动起巨大的金色羽翼从迷宫里腾空而起的Daedalus。然而我们再去想一想马塞尔•普鲁斯特,这位短命而且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哮喘症囚禁在室内的人,却在他那不朽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中找到了永恒的存在,他不也是一位Daedalus似的人物吗?对于Stephen Daedalus,对于詹姆斯•乔伊斯,我想起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台词:“Some birds are never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世上总有这么一种人,宁可粉身碎骨、流落天涯,也绝不相信“存在即合理”所带来的奴役与囚禁。对于这些人,这部小说的意义在于让他们从心底感受到自己并不孤独。在打破丑陋的现实、追求更好的未来的道路上,你——永不独行。乔伊斯,爱尔兰的鲁迅,小说界的尼采。他好像一只风筝,张开他天才的羽翼飞翔在自由的蓝天白云之间,折射着金色的阳光,然而线的那一端始终紧紧的绑在自己民族的心结上,正是这颗不屈的心脏的跳动,为远走高飞的乔伊斯送去继续前进的动力与信心。当一个人一遍遍的意识到自己的孤独是因为超越时代、超越人群时,继续坚持自我需要多么强大的勇气!他的作品使我深深的感受到小说无国界,但是小说家有国籍,爱尔兰这个国家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让我肃然起敬。乔伊斯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背井离乡过着流亡四方的生活但是却对人讲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爱尔兰。正是因为他流亡了,他的作品才得以创作与发表;正是因为他从未离开,他才没有再沦落到新的命运的罗网与生活的迷宫之中。历史已成绝唱,时光流逝,沉淀下这些不朽的文字与思想默默地散发着夺目的光辉,启迪着今天的我们做一个知性、勇敢的人。在倡导着民主与多元化的今天,现实的困境却从来没有被打破,后殖民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正在孕育着更大的罪恶,眼花缭乱的谎言之下仍然充斥着物质主义与犬儒主义的泥淖与渊薮,让世人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的自己。当我们想要像小说中的Stephen Daedalus,历史中的詹姆斯•乔伊斯,一样去流亡,去寻找,去打造,去战斗,只是今天除了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在“灵魂的作坊”里,我们还能去哪里呢?“勇敢的鸟儿成群结队,飞向远方,飞向遥远和最遥远的地方,但是,我们知道,他们最终会在某个地方停下来,不再能够继续飞翔,而栖身于某根桅杆或某个陡峭的崖壁上——他们现在甚至感谢如此凄凉的落脚的地方!然而,谁能够因此得出结论,认为他们已经飞到了天的尽头,已经飞过了鸟儿的极限?我们的所有伟大的导师和祖先最终都在某个地方停了下来,精疲力竭,姿势可能既无威严也不优雅:这也将是你我之辈的下场!但是你或者我又算得了什么!其他的鸟儿将展翅飞向更远的地方!我们的这种信念和希望随着它们的翅膀上下翻飞,飞上了云端,飞向了远方;它超越了我们自己和我们自己的无力之上,从云端上举目仰望,看见了一群又一群比我们更有力量的鸟儿仍然在不懈地向着我们曾经飞向的地方飞翔,向着大海,向着无边无际的大海飞翔!——那么,我们的目的何在?我们是否想要飞过海洋?这种不可抗拒的向往,这种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使我们快乐的向往,究竟要把我们带向何方?为什么我们飞行恰恰是这个方向,这个迄今为止所有人类的太阳陨落下去的方向?人们有一天也许会这样说我们:我们取道西行,希望到达某个印度——但却命中注定要葬身茫茫的大海上?或者这样说我的兄弟?或者——?”(引自尼采 《曙光•精神的飞行者》 )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其实整本书可以是詹姆斯乔伊斯自己的自传。从小时候在教会学校上学的经历到后来对大学的教导主任和同学说出自己引用阿奎那的美学理论。他同时也在小说中写出了一个不信教的反叛的少年形象。乔伊斯自己说,他信仰的是灵魂,而他因为宗教问题被赶出爱尔兰。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上帝的存在,歌颂了人类本身的一种创造精神。德达罗斯,他希望他能拥有他的力量。
  •     我其实没太看完,但感觉已经有明显的尤利西斯的痕迹了。乔伊斯确是旷世奇才。
  •     乔伊斯的隽永和纯粹,那种不惜代价实现至高风格的文学贵族的高傲,对现在的那些地摊货英文作家来说就是一颗无法接近的热核。时序、逻辑或者情节这种下三滥的东西根本就不能使他的小说世界发生哪怕亿分之一的偏移。正像《马尔特手记》《魂断威尼斯》等世纪末艺术家的手札那样,《肖像》在两种貌似反向的运动——几乎是巴洛克/纹章学式的精密语言和恣意奔流的意识速写——之间,达到了一种艺术与宗教思辨的高纯度。一种终极。
  •     2013/8
  •     宝宝心里苦
  •     Traditional art is the quintessence of creativity. And James Joyce is the essence of cannot-understand-his-work-but-stil-think-it-is-brilliant kind of writer.
  •     最近一直在重读这本书,跟《都柏林人》里边的《阿拉比》是乔伊斯最可亲的小说。
  •     据说是乔伊斯最好懂的一本书了,所以我庆幸
  •     前半部分胜于后半部分
  •     美的三个特征:完整、和谐、光辉。
  •     一个文艺青年的成长历程,童年和少年的章节挺不错的,作者能记得小时候的心理活动。长成文艺青年,就开始不好看了,矫饰的文艺腔被真实的复述出来,大篇大篇文字都是这些东西,受不了。
  •     有惊喜有疲惫的时候,可是这就是乔伊斯的作品。 语言的描述细腻到想调回去再读,意识流的东西让人跟着他思想一路走。 关于宗教的领域理解不太透彻,因而当失去了一些精华的理解。 最喜欢第五章克兰利的对话,精彩有画面感,特别是那段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的自白,说得真好。 是本好书,但是,可能近期我不太敢看尤利西斯了。
  •     2013.01.30
  •     非常厉害的一本书,无论是从写作手法上还是从对人生各个阶段的心里描写上。有一种,哇这说的不是我么的感觉。忽略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以心理状态,思想意识的流动为主线而写就,特别棒的一本书。值得二刷~
  •     童年时期阅读体验不太好。但最终还是庆幸他长成了他理想的模样。
  •     原来这就叫意识流。
  •     成长的孤独与彷徨。
  •     “读得很辛苦”的那一类书。
  •     好难读啊。
  •     乔伊斯的语言真是妙,好在翻译不错甚至也很妙。想起酒徒说狄更斯的人物太过平面化,写小说还是要纵深些好。
  •     宗教、家庭生活、性爱、艺术和反叛。
  •     意识在时间里混剪在一起的方法,就是记忆或想象,斯蒂芬从小就停不下想象以及以后也止不住回忆。越是孤独的人好像离艺术便越近。这个青年艺术家的形成,始终伴随着深刻的孤独,我在想,孤独到底来自哪里呢?这个问题实在又太确定了,确定的不是来自哪里,而是孤独的绝对早已不值得再讨论了。只能去想一想,为什么那么多人都看上去如此不孤独?哦,好像也不需要讨论这个问题。斯蒂芬从校长神父的手里慢慢抽回手的一刻,是最温和而眩目的时刻,你看,上帝多么不堪一击。仅仅澡堂水汽和走廊里的气味就驱逐了他。斯蒂芬是典型的艺术家,这本书读完,像是照完了一面镜子,它应该是每一个孤独者的镜子。乔伊斯的敏感和孤独是光——让我能照这面镜子,我知道,或者说我得到了临摹自己肖像的一个时机。
  •     青年必读,我看过最好的小说,16
  •     意识流开山之作,没全读懂,有些意思
  •     2014.9.3回到爱尔兰20世纪之初的精神与肉体的搏斗中去。
  •     喜欢尤利西斯的人不可能更喜欢这本书。
  •     形式与内容的彻底和谐
  •     人云其所云不知所云,人所云亦不抑其云其所不知所云之所云
  •     到这个岁数反而是不太明白文艺青年了
  •     “怜悯是一种控制人的精神的情感,当人类遭受的任何一种长期深重的苦难与具体的受难人联系在一起时,就会产生这种情感。恐惧也是一种控制人的精神的情感,当人类遭受的任何一种长期深重的苦难与某种神秘的诱因联系在一起时,就会产生这种情感。”
  •     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更细腻,稍涉及宗教。读的时候很有共情,让我认识到另一种可能。
  •     可是又不想看了。
  •     原谅我读了两个月,断断续续的,但是却还能读得下去,也能记得情节(其实就没什么情节吧)到头来印象最深的还是前三章,特别是我在学院的深夜中哭着祈祷,想象着黑暗中和死亡。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路西法说“我不想伺候了”。还有结尾那句:“我将百万次地去迎接现实的经验,在我的灵魂作坊里去锻制我这一类人尚未被传造出来的良知”
  •     要是在大学时期读这本书,肯定会封为神作:一个青年对成长环境的(灌输式教育)不断变化的认知,从“迷信”,到畏惧,到追求艺术,一条不断抗争之路。一个人不同了,便会孤独,看到的世界也是独特的!
  •     我不愿意去为我已经不再相信的东西卖力,不管他把自己叫做我的家我的祖国或我的教堂,都一样:我将试图在某种生活方式中,或者某种艺术形式中尽可能自由地尽可能完整地表现我自己,并仅只容许自己使用的那些武器来保卫自己——那就是沉默、流亡和机智。
  •     童贞-性爱诱惑-宗教拯救-艺术救赎,地狱描写那段让人过目难忘
  •     乔伊斯你好懂我啊 你是爱尔兰的良心!
  •     #十九君的深夜书局# 【2017 NO.66】“任何戏剧性的情绪都是静态的。不正当的艺术所挑起的感情却是动态的,比如欲望或者厌恶。欲望使人产生占有的念头,让人要去追求什么东西;厌恶则使人产生抛弃的念头,让人想要避开什么东西。因此凡是挑起这种情绪的艺术都是不正当的艺术,不管是淫秽的,还是专门说教的。”
  •     前四章在讲青年,第五章讲艺术家。木心先生说“宗教是支票,艺术是cash”,迪达勒斯真是富有。
  •     意识流的代表人物之一,或许抱着目的性来读书本身就是一件没对的事儿,毕竟读书让人愉悦……这本书故事缓慢,文字风格冷冰冰的,有许多宗教色彩,读起来很费力。但偶尔读到部分写环境的段落还是很美的。
  •     “欢迎,啊,生活!我将去面对无数的现实经历,将在我那灵魂的作坊里打造我的民族所不曾有的良心。”
  •     差点错过它
  •     个人不是很喜欢,叙叙叨叨,也许这大概就是本书的特色,意识流。但还是提不起兴趣,讲述的内容也不是很感兴趣。
  •     从这本书感受到真真切切的一个人的真实情感、思绪的肆无忌惮无处不在。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斯蒂芬那炙热的情感让我联想到郁达夫笔下的“我”,如果这种联想不是对独一无二的乔伊斯的亵渎的话
  •     看完感觉自己可以挑战下尤利西斯,会不会是不自量力呢。。
  •     终于在时间的夹缝中零打碎敲的读完,假期家里只读完这一本书。文学要给生活铺上一层温情(执念和曾经标准)相比于都柏林人的处处温情,此书中乔伊斯不留情面的刻画生活中丑陋的一面,好像在致力于描绘那些令人掩鼻的气味不堪入目的残败以及那些黏腻不适的触感,或许艺术家都是看别人温情对自己下手狠。
  •     借了三周,当做睡前读物。但是每读完,到期先还了。乔伊斯的文笔非常细腻,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都很丰富,也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有一点厌世,被欺负的少年的心理细节。但是太意识流了,不大抓得住节奏
  •     我才到2/5的历程。
  •     他是诗人,孤独的,充满想象的,关于上帝、信仰,关于俗尘、欲望。这个世俗的世界的黑幕一旦降临:下班,卸妆,上床,做梦,欲望的舌头舔拭着白昼下被遮蔽的肉体与灵魂…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他都是外部世界扭曲的形象中行走。黑夜,晦暗的梦向他袭来,淫荡狡黠;清晨,模糊的记忆让他自惭形秽。他曾怀疑上帝,纵欲自由无度。而后,虔诚节制克己。他痛苦孤独,同龄人他感觉不可解不可同行。虚伪乖戾的言行一如墓地里的寿衣,粉刷白漆的坟墓。渴望真、美,却血液里有有意识的躁动不安。人的有限性无法克服,人是孤独的,不可解。
  •     关于一个软弱无能的空想家斯蒂芬·迪达内斯的虚构的自传。但要等到四分之一结束时,写到主角在妓院鬼混的时候,乔伊斯的功力才会显现出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