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招魂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家庭/婚姻 > 爱的招魂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7月
ISBN:9787532750955
作者:(以)克纳兹
页数:262页

内容概要

约书亚·凯纳兹(1937-)曾荣获多种奖项,被认为是当代以色列的一流小说家。他的小说具有鲜明的特色,尤其精于对细节和生活琐事的处理。跟活跃于六十年代的其他以色列作家一样,凯纳兹在创作中融会了欧美现代主义小说的精华,艺术上独具一格。这批作家在思想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精神的幻灭,他们开始对英雄主义进行重估,甚至对人类共同的生存状况提出质问。

编辑推荐

  《爱的招魂》是凯纳兹的后期代表作,它既有卡夫卡的诡谲、加缪的冷峻,又有约瑟夫·海勒的幽默。这部小说篇幅不长,但巧于布置,情节曲折有致,叙事纯熟老到,走笔灵活洗练,对话充满机锋,往往在诗意的情境中,有富于象征和暗示的细节。

作者简介

《爱的招魂》是凯纳兹的后期代表作,原作为希伯来语,1997年在特拉维夫出版,被以色列《最新消息报》称为“过去数十年间最伟大、最有意义的长篇小说”。它既有卡夫卡的诡谲、加缪的冷峻,又有约瑟夫·海勒的幽默。这部小说篇幅不长,但巧于布置,情节曲折有致,叙事纯熟老到,走笔灵活洗练,对话充满机锋,往往在诗意的情境中,有富于象征和暗示的细节。

图书封面


 爱的招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影迷们,再看基斯洛夫斯基导演的《十诫》、《三色》,也许会对电影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同样,在这本小说里,一幢公寓大楼里,住着一个五十多岁的单身男人,养着一条狗,从来不跟邻居说话;一对男女每个星期总有一天中午约好来到某一个房间幽会,但是他们互相不知底细,也从来不接别人的电话,不跟邻居打招呼;一个病得快死的德裔犹太人竭力阻挠一批西班牙裔犹太人住到公寓里来,并且窥视他们在违章搭建的地下室里有什么动静;一个装作听不懂别人说话的瘫痪老人,由一个菲律宾女佣推着轮椅来到儿童游乐场,看孩子们玩耍;一个男孩带着一条脏兮兮的狗,跟来自不同地区的老年病人谈他的流浪经历;一个孩子从部队里逃跑,他父母到处找他,来到酒吧、商场、妓院……这些专门描写小人物、小事件、小场景的文字,以其最贴近生活的视角,通过群像的方式,直接反映了现代城市中普通人的真实状况。这就是我翻译凯纳兹的《爱的招魂》时的感觉。约书亚·凯纳兹,1937年出生于以色列佩塔提克瓦,坚持用希伯来语创作,发表过多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包括《节日之后》、《心灵絮语》、《通向群猫之路》、《音乐瞬间》(短篇)。现住在特拉维夫,是一家希伯来语报纸《国土报》的编辑。他先在希伯来大学攻读哲学,后到巴黎研究法国文学,并从事文学与戏剧批评,翻译过法国经典文学作品。他曾荣获多种奖项,被认为是当代以色列的一流小说家。他的小说具有鲜明的特色,尤其精于对细节和生活琐事的处理。跟活跃于六十年代的其他以色列作家一样,凯纳兹在创作中融会了欧美现代主义小说的精华,艺术上独具一格。这批作家在思想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精神的幻灭,他们开始对英雄主义进行重估,甚至对人类共同的生存状况提出质问。《爱的招魂》是凯纳兹的后期代表作,原作为希伯来语,1997年在特拉维夫出版,被以色列《最新消息报》称为“过去数十年间最伟大、最有意义的长篇小说”。2001年由达利亚·比鲁译成英文,在斯梯尔福思出版社出版。它既有卡夫卡的诡谲、加缪的冷峻,又有约瑟夫·海勒的幽默。这部小说篇幅不长,但巧于布置,情节曲折有致,叙事纯熟老到,走笔灵活洗练,对话充满机锋,往往在诗意的情境中,有富于象征和暗示的细节。这部小说的结构比较特别。它以嘉碧与海奇的恋爱为主线,辅以嘉碧和她的女友艾达,阿威冷和他的狗,瘫痪老人和女佣及其男友,大楼业主施瓦茨先生和新搬进来的外来人员,埃雅尔和他的父母,伊兰与阿威冷及其员工罗妮特和玛莉等多重关系,将它们截成若干片断,依次交替展开情节,表面上看来各个片断和人物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但最后将各条线上的关系连接起来,达到高潮。如果撇开小说最后的机缘巧合,仅就前面几点而言,本书很像基斯洛夫斯基导演的某些小人物电影。一开始看,或许有点沉闷,但有些小说高手或电影大师,偏偏不假借大场面、大背景,而以生活细节作为切入点,以其巧妙的手笔,让你不断感受到阅读细节的乐趣,引导你去感受最贴近的生活,体会另一种伟大的艺术。语言是反映社会状况的最直接的表征之一。特拉维夫是以色列最大的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个典型缩影,具有处于高速发展和剧烈变动中的现代城市,包括中国的某些现代化大都市,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例如:邻里间冷漠、住房紧张、小区车位奇缺、违章搭建、交通堵塞、撬窃案件频发、政府不作为、人口老龄化、养老院非人性管理、代沟、青少年心理不健康、高离婚率、吸毒、嫖娼等,因此有些词语简直不需要再造,口语里就是现成的,例如:关系、交流渠道、廉租房、会所、乱穿马路、乱停车、贴罚单、防盗门,或者略有不同,例如:闯黄灯(闯红灯)、金色电话簿(黄页)、100报警电话(110报警电话)。另外,以色列经济发展的某些方面与我们有相似之处。早在20世纪初就出现的基布兹(希伯来语“集体”一词的音译)和莫夏夫等集体农庄,是受公有制“理想社会”驱动而产生的新的社会形态,在某些方面很像我们后来的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这种社会形态对以色列建国以后的发展及其意识形态有重大的影响,许多社会名流都来自基布兹,而且以色列人在日常生活和家庭伦理方面也与我们有相似之处。这是翻译本书的趣味之一。《爱的招魂》的希伯来文拉丁化音译为Mahazir Ahavot Kodmot,法语版译为Retour des Amours Perdues,而本书英译者将它译为Returning Lost Loves。这个题目直接取自本书第五章所述公交车上一个妇女对另一个妇女讲述的一段离奇的爱情故事,其中女主人公丽琪被恋人雷米抛弃之后,见到一张魔术师的广告,说他可以帮助人招回失去的恋人(Returns Lost Loves),我把它译成“爱的招魂术”。从故事的结果来看,魔术师为丽琪招回的恋人只是一个魔鬼的变身,并不是她真正的恋人,甚至连他的灵魂都不是。这个故事是一个比喻,带有虚幻不实的成份,这与中文里的“招魂”一词有诸多相通之处。当然,这个题目中的Loves,并不仅指那个故事中的恋人,其含义要宽泛得多。本书的题目看似简单,其实颇为费解。Lost一词有多种解释:(1)失去;或(2)丢失。一个侧重于不愿失去而失去,一个侧重于因为不慎而丢失。本书主要讲述嘉碧有过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后与海奇相遇,有了一段离奇的恋爱经历,终于得到后又“失去”。但“失去”与returning一词搭配,似乎与结局不相吻合。这大概是译者为什么不用Return(但法语译者却译成了名词Retour)而用Returning的原因吧。(3)Lost还有一层意思,是与“失败”相联系的,与love 连用,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一段“失败的”恋爱;如果根据“情场如战场”的理论,又可以说是一段“输掉的”恋爱。(4)从法语译文中perdu一词来看,不能排除作者有意暗用普鲁斯特小说A la recherché du temps perdu书名中perdu一词的用意。依此,则可以把lost译为“逝去的”。(5)同时,法语中的perdu还有“浪费的”意思,如果说嘉碧曾经爱过海奇,而最终没有结果,再次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也说得通。(6)此外,lost一词还有“迷失”的意思。嘉碧与海奇的爱情,来得异常,去得突然。嘉碧只不过是海奇泄欲的对象,而嘉碧也曾经表示过接受这种没有精神交流的性交往。但是相对而言,嘉碧是比较令人同情的。对处于弱势的嘉碧来说,她的身份始终没有得到确认。想爱,但又没有一个明确的爱的方向,可以说爱得十分辛苦、十分迷惘,这正与本题相合。Lost loves可以解作“迷失的爱情”。中文里有一个词“迷情”,现在用得很滥,但究其原义,即是“迷失的爱情”、“没有方向的爱情”。其次,希伯来文Ahavot,英文译成loves,我们不妨推定作者的本意,是说在现代都市里,不仅爱情是迷惘的,亲情等感情也是迷惘的。阿威冷很少回家探望父母,母亲因患精神病而几度出走,他回家帮助寻找母亲完全是出于义务,跟父亲很少思想交流。埃雅尔在部队里受到虐待而逃逸,但他父亲出于他自己对军队的爱,坚持要把儿子送进监狱,那种亲情也是要打个问号的。其次,那些公寓里的邻居、轮椅上的瘫痪老人、小茶餐店的老板,他们也有感情,但他们的感情寄托,在小说中都透露出一片迷惘。即使在瘫痪老人送几块钱给那个带着一条脏兮兮的小狗的男孩,让他买些救命的食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爱与善良,也毕竟显得有点苍白。而且,阿威冷对嘉碧的爱,瘫痪老人对女佣的爱,埃兹拉对他儿子埃雅尔的爱,包括他本人对军队的爱,老年体弱的物业管理委员会主任施瓦茨先生对自己长期居住的大楼的爱,甚至那个带狗的男孩对他那条狗的爱,都表现出畸形和病态,从本质上说,与海奇对嘉碧的那种爱没有区别。那个新搬进大楼里来的黄头发女人虽然行为乖张,但在这一点上倒下了一个正确的评语:“住在这儿的人都有病”。难怪另一位以色列小说家阿默司·奥兹评价这本书是“敏锐的、阴郁的,充满孤独和迷惘”。所以,把loves一词译成“爱”比“爱情”可能更加确切。再说Returning。从这个词也可以看到把loves译成“爱情”是比较狭隘的。Returning一词也有多种解释:(1)归还;或(2)回归。如果是“归还”,作及物动词讲,那等于把lost loves解释成“丢失的爱情”,那归还的主语和直接宾语分别是谁?所以无法解释为归还。如果是“回归”,作不及物动词讲,那等于是说lost loves returning,把lost loves解释成“失去的爱情”,但小说的结局,主人公最后是分手的,他们的爱情最终也没有回归。(3)如果把lost loves解释成一个包涵现代都市人群的总体上的“迷情”,那么returning可以解释为对人性、感情的回归的追寻。这个词的现在分词形式,正表现了这种追寻是一个正在进行的、没有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的过程。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的感情迷惘,是现代西方文学的一个普遍主题。在这个或那个经过国际化的洗礼之后变得越来越没有差别的都市,人们生活、工作在互相隔离的高楼大厦里,绝少有真正感情上的交流,即使有交流也只是把对方当成一个“他者”,他们的感情缺少一个安心的归宿。这部小说里频繁地出现一个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单词“陌生(strange)”,有趣的是,加缪小说的书名《局外人》(L’Étranger)与英文“陌生”一词具有相同的词根。这些人物之间,有些虽然生活在一起,甚至貌似在相爱或者单恋着,但他们很少真正地了解对方。正因如此,才有了小说主人公这段离奇的爱情经历。我想,这才是本书题目的本意。把这本书的书名译成《爱的招魂》,只是一个以简寓繁、以浅寓深的权宜之计。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以色列当代文学译丛”,从2004年4月出版第一种,即钟志清女士翻译的奥兹的《黑匣子》以来,已有六年的时间。我有幸翻译这套丛书的10本书中的两本,要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冯涛先生,他本人又是深谙译道的翻译家。有感于此,我将努力以更大的热诚和细心,译出更多的好作品。三年前,我翻译完成了这套丛书中的阿米亥的诗集《开·闭·开》,获得了翻译界和诗歌界的认可,有一批诗人成立了“开闭开”诗歌小组,举行了“开闭开”诗歌节等活动。我认识到,只要是优秀的作品,即使是小语种、小国家的作品,也一样会受到读者的喜爱。近年来,又出版了很多当代以色列小说和有关以色列文学的专著,包括钟志清女士的《当代以色列作家研究》等多部专著,当代以色列文学作品,以及其它长期受到冷遇的国家与民族的文学作品都不断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少数几种主流文学占据文坛或译坛的时代,似乎已经不可逆转地过去了。黄福海2009年10月于沪西同乐村
  •     美国作家E•B•怀特在《这就是纽约》中如是描写都市:海纳百川,又藏污纳垢;梦想于此萌生,又于此破灭;是冉冉上升之地,又是危机四伏之域……怀特于此实现写作上的抱负,却汲汲于在乡下农庄抚花弄草、喂鸡养猪,终其一生,城市不过其运道上的一驿站耳。我们无法臆测怀特的都市情结,可是不觉间我们发现,心目中的都市正在悄悄改变:城还是那座城,人还是那些人,只是,怀特笔下那教人爱恨交织的城市已然渐行渐远,而欧•亨利世界中那七弯八拐而又富于人情味的都市阡陌更是遥不可及了。五十年,一百年,是时间太久长,还是人心渐变,钢筋水泥不仅注入了城市的骨架,而且已入人心的肌理?《爱的招魂》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却意外地没有以色列或者犹太文学特有的那种民族、宗教和地域色彩,而在泛世意义上,折射出当代城市普遍冷漠的人际关系,即使温暖如“爱”,也透着一丝凉意。小说中的“爱”,庸常得仿佛就在我们身边:情人之爱,父母子女间的爱,朋友间的爱,老人对年轻人的爱,甚至是饲主对宠物的爱,物业主任对房子的爱……正因为“庸常”,才容易滑入思维渐进过程中理所当然的判断,蓦然回首,才惊觉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嘉碧从不过问男友的隐私,以免被“误解成对他人身自由的侵犯”,初看这是一种对个人权利的尊重,结果却把自己的空间挤没了,“我爱你”成了断然无法说出口的禁忌。儿子不成器,埃兹拉担心、难过,然后愤怒、耻辱:我辛辛苦苦拉扯大,难道不能有所期望吗?儿子内心的苦闷,早已被他抛置一边。嘉碧和埃兹拉不约而同地在爱上添加意义,其所要求的,也是一种“被增值”的爱的回报。爱如千钧重,他们爱得辛苦,被爱之人也未尝过得轻松。反之,阿威冷则从爱中抽离意义,使之轻如鸿毛。世界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巨大的谎言,人生的每一步都是“通往陷阱的路上的又一个标志”,因而比起主动嘘寒问暖的友人,他更放心花钱买来的妓女。然而,人是一种社会动物,焉能斩断所有的人际关系而独“善”其身?比起上述“病例”,中风瘫痪的老人似乎要“健康”得多,他偷窥看护女孩换衣服,觊觎年轻男女火辣的情爱,与其说出自肉欲,毋宁说是对青春的向往,他甚至幻想自己变成小孩,与之结成亲密的一家,享受人伦之乐。这种角色颠倒所反映的,不正是家人对他的冷漠吗?因此,这四种类型的“爱”——不妨称之为生存状态——便悬在当空,左右不是,痛苦不堪,同时也注定了这种半吊子的爱无法长久。转折出现在小说叙述到一半的时候,嘉碧在公共汽车上偶然听到一则“爱的招魂术”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失掉了爱人的女孩求助于魔法,爱人是回来了,但人格分明是魔鬼。这个半路“杀出”的故事虽显突兀,但于整部悬念四起、戏剧味浓厚的小说中倒也安得其所,并且重要的是,它启发了读者对嘉碧以及其他三位主人公关于“爱的招魂”的尝试的思索:我们所唤来的,真的是爱吗?人们“同”途“殊”归的结局,也正说明“招魂”的效果因“爱”而异:嘉碧断了与男友的关系,因为她明白了单方予夺予取的爱不是爱,爱是直通车,而且是双向的;埃兹拉梦见儿子死去,泪流满面之下强烈的舐犊之情终于压倒了功利的家长作风。他们一时失掉了爱,但剥除了爱的矫饰与伪装,还爱于本原。阿威冷招来了实实在在的魔鬼,于癫狂中杀死了被他误认作性幻想对象的女佣。瘫痪老人对家的向往原本就建立在空中楼阁上,一朝倾覆,便被从从容容地从家中打发到养老院去了。我们看到,主人公们的爱都是迷失的,没有明确的指向,嘉碧和埃兹拉的成功,无疑凝聚着朋友和家人的关爱和引导,而阿威冷和老人却是自顾自地一路走去,甚至任其自由滑行,逾越道德和法律的界限,难保不会滑出跑道,车毁人亡。当然,导致“爱”的变异自有种种社会的、环境的、经济的因素,亦有相应的分析和疗救办法,但作者将“爱”的得失成败归结于个人的自身能动性,亦从另一端为呼唤陷于迷途的爱编织了一张绵密的经纬之网。小说多线叙事并行推进、有限和全知视角的交替使用,加强了叙述上的间离性和陌生感。人们在生活中进进出出,有些甚至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里,彼此眼里却不过是形容猥琐、举止诡谲之徒,人物内心的冲突只见舞台不见观众,发自身心的呼喊往往得不到回应,这些描写都增加了无从排遣的寂寞感。不过,作者未必只是一心展示大都市中犹如座座孤岛的人心,因为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很难不把自己代入,反省在小说之外的现实中,我们的“爱”是不是也陷入了迷途。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谁人不爱白发?这时候玩伤人伤己的游戏也成了美感需求
  •     多线叙事:人情冷暖
  •     凯纳兹极尽细腻地描写了男女主人公在二房东的房间里一次次相对无言的性爱画面,一墙之隔就是无眠的寡居老人,屋外则是寂寥破旧、缺少活人气息的走道。
  •     谁先说了,谁就输了。
  •     爱功能障碍患者白描记录
  •     塞拉《蜂巢》的以色列版
  •     特别像独居老男人写的书,结构和语言都精巧。允许我三句话不离本行的话,小说的改编影片是阿莫斯·吉泰的阿丽拉 Alila (2003)
  •     翻译很棒,很流畅,黄福海好像还翻译了开闭开,翻译得也相当精妙。本书的故事读了四分之三,很有趣。这一套书都是精品,有钱就把他们都入手。
  •     又一本吸引我一字一句认真读到半夜直到读完的书。
  •     放学回家的公车上读完的,出奇得流畅。译者黄福海真让人惊喜。小说中描写的欲望在车窗外的灯火辉煌中毫无保留地释放。看得见的爱是建立在看不见的压抑之上的,一切的爱情都是献身。他们的姿态极为寻常,却都有那么一丝荒凉和阴郁。一种巨大的孤独和绝望,如同不可抗拒的暮色,向你袭卷过来,似乎要吞噬掉所有的一切。很多时候,我们想忘记所有的代价,只想爱,那么爱的代价反而可能更高。一直怀有死的愿望,却仍然活着,单单这本身就是无穷无尽的爱。
  •     在特拉维夫这样的现代化都市中,人与人之间被阴郁、隔阂、孤独的氛围所充斥,几乎没有真正的情感交流,而所谓的“爱”让人感到冷冰冰、迷茫而又有距离——正如招魂术得来的只是“变质的情感”,难道现代人已失去了爱的能力和情感?我们读后似是似曾相识?!
  •     小君的书,貌似第一次读以色列小说,群像的手法很精彩~
  •     看来得追一下这个以色列当代文学译丛,看了几本,都觉得好。故事和思考编织得细密,信息量大,时代的截面也立体。这一本是后窗的写法,几条支线穿插交汇,讲一栋大楼里的乱世浮生。说起来都是爱,以及在爱中丛生的迷惘。对原子化社会的整体观照,还有隐隐的战争阴云。点赞。
  •     刚开始读,枝枝蔓蔓的感觉~
  •     三星半。在这套以色列当代文学中相对较为平淡,结构上的多线叙事虽然做得不错,但整体上的细腻度和深度都不够。
  •     一开始当本格推理看,到末了改虚无主义了
  •     关于爱的冰冷寓言
  •     读完后,互相想起张大春的短篇《公寓导游》。两者虽一是长篇,一是短篇,但颇为相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