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恋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020081899
作者:[法] 让-马克·帕里西斯
页数:8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比如,那个冬日里的星期天,我着凉了,在爱娃那里卧床不起。温暖的床单和吸入的薄荷气味,这是爱娃定时给我端来的蜂蜜茶的气味。下午结束时,我感觉精力充沛了,可以起床回家了,就自己一人走回去,让爱娃喘口气,她太应该休息一下了。天气温和,雪下完了,夜越来越深。我在路上进了一家酒吧喝了一杯咖啡,在圣弗朗西斯教堂的对面。门口有扫出来的雪堆,扑尔敏的麻醉效果让我萎靡不振,我在吧台那里享受着间歇的快乐,这种快乐因想到不久要再见到爱娃而变得更大,我要和她一起在电视上看德莱叶导演的《诺言》。主要的颜色是黄色(荣军院昏暗的路灯和酒吧的霓虹灯)。还有那个圣诞节前夕,我既快乐又悲伤地走在康布罗纳区的一条商业街上,哼着《法兰基到好莱坞》中《爱的力量》的曲子,街道被灯光环绕,两边是牡蛎和肉鸡的摊子。

前言

让-马克·帕里西斯(Jean-Marc Parisis,1962-)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极其陌生的作家,尽管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已经发表了近十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小说,主要有《快餐的忧郁》、《艺术家的中学》、《从一生开始》、《巴黎式婚姻》、《身体》、《之前、之中、之后》等,最后这本小说曾获得2007年的罗杰-尼米埃文学奖。《之前、之中、之后》讲述的是一段爱情故事:一个功成名就的歌词作者,写过几百首爱情歌曲,但在生活中却从没有过真正的爱情经历,尽管他在各种社交场合一向都很有女人缘。一天,他遇见了一个年轻女人:“我第一次看见她的时候,我其实没有看见她,我爱上了她的背影。我知道,她转过身来的时候,将会更糟糕。”从此他的生活全变了,也全乱了,他第一次在歌曲之外真正明白并体验了爱情,其中充满了快乐、痛苦、怀疑、担忧、嫉妒、恐惧、屈辱等各种复杂的情感。通过叙述者讲述的他在这次邂逅之前、之中和之后的生活片段,作者以手术刀般的精确文笔剖析了爱情从诞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以道德家的目光审视了我们这个称为现代或后现代的社会,以崭新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一个古老的主题。

内容概要

让-马克. 帕里西斯,法国作家,1962年出生。已发表了近十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小说,主要有《快餐的忧郁》《艺术家的中学》《从一生开始》《巴黎式婚姻》《身体》和《之前,之中,之后》等,曾获罗杰-尼米埃文学奖。

书籍目录

“爱娃如此特别吗?这些年来,我不是也交往过和她一样的其他女人吗?她们基本上都挺漂亮,挺真诚。我觉得她们和爱娃不一样,爱娃确实不可比拟。不过就算她们和爱娃一样吧。那么就应该认为,可能是我和其他这些女人保持了距离。因为不再是那个时候了:我已经遇到了爱娃,我进入了她的轨道。所有的生命都受引力定律支配。爱娃很早就磁化了我的生命,在那个年龄,身体对光十分敏感。”

编辑推荐

《恋人(2010年)》是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之一。

作者简介

这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男人是叙述者,女人是爱娃,他们既不同又分不开。他们在二十岁时相遇,这两个淘气的孩子十年后分手了,但这是为了更好的重逢。他们从情人变得像兄妹一样。因为他们分不开,直到死亡的来临。

图书封面


 恋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这是一个下雨天,只能被雨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读这本小书。书很薄,读起来却不觉得快,这让我想起了多年之前朋友送我的一本《忏悔录》,我不太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但这本书着实不像它的书名所告诉我的。我不明白爱娃和叙述者之间的爱情,它与我所知的爱情都不太一样,也许是个好词,也许我经历太少所以不明白吧。大概在后半段有句话这么写“爱情总是焦虑的,乞讨的,它很快就会成为一种约束对方的权利”这是我知晓的爱情样貌。书中对爱娃的刻画我倒不觉是很成功的,我能看到的大多是这个男人对她的理解,而他自己也说对于她不甚了解,如此爱娃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只有一个很模糊的理解。不过,我想当她有可能看到这本书时,会嘲笑这个自负的男人吧。如果把这本书看成是对一个故去人的怀念,评分大概及格。书中对孤独、生死、爱情、诗歌的看法断断续续,有些地方在我看来还有些前后矛盾,实在不是很好很精彩的那种。只有结尾的地方还不错,对死亡的理解,对故去人的解释,还有那种惆怅,描写的真好。读完书的雨中前女友来找我拿东西,带着她现在的恋人。现在雨停了,我想我该去吃点东西,一个人。
  •        爱情,是否能那样深刻、奇妙、或是说刻骨铭心?   轻易的抛弃,再抛弃,猜测,轻视。直到那个必然被孕育出的婴儿,调皮,却实在是“魔鬼”一般存在的死亡来临时,将记忆真实地呈现在你面前时,你是否会与她慷慨的共舞一曲。没错,充满着诗歌一样的比喻与幻想,诗歌一样的真实与深邃,诗歌一样的残酷与冷漠。   我一直在想,《恋人》这本小说对于我来说是否太深刻,太超前,或是太理论化而缺乏意义了呢?但是,我已有的短暂人生经历已经告诉了我一个真理,随着时间将人的轮廓逐渐清晰,以前看起来的锋利无比、闪着冷光的、被那些脸上布满岁月的沟壑的人肆意挥舞,大声宣扬的东西,已经变得圆润、光泽,甚至是亲切的。   风平浪静,但波光粼粼。在狭小,昏暗的塞纳河畔的书店里寻找心仪的小册子,只用花合理的价钱就可以满足的徜徉在文学之海中。开始文学是桥,交谈的内容像夏日的夜空一样,清澈,给人美好的遐想。后来文学是牢笼,只有她一人与作古的贤者一起在精神的世界里采撷美艳的果实。孤立封闭的空间,排放得整整齐齐的书籍,像是士兵一样守卫着她的王国。她也确实如国王一样的满足,嘲讽远比谩骂好,鄙夷,伪装,之后才破口大骂。“我”站在一旁,只是点头示意,丝毫没有干涉她的意思,这样的“维持”或唤作“尊重”,直到死亡降临时才有改变。“我”看着她战胜死亡遗留下来的胜利战场,为她而自豪;分明感到过去的不对劲,但仍然不曾希望时间倒流,自己能有所作为,使她“改变”。这是一种矛盾的,充满悖论的东西。因为这是诗歌与死亡萦绕的爱情,透彻而抽象。在这里呈现出的大度与其说是一种宽容不如说是一种放纵。但就在你转过头来想“改变”时则是不知所措的。最后只有妥协:   “我们必将再次一起行走在时间的街道上”。   在爱情这个东西上没有绝对的准则,这或许又是我怀疑论者身份的体现吧,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时代不同,人更不同。我在看完《恋人》之后,倒是获得了一些对于爱情之理探求的附带产物,那就是对于诗歌与死亡的理解。诗歌是危险的,如若不是,那就是肤浅的。当你不再追求深刻,只是自娱自乐时,诗歌就沦为了你自己王国的徽章,不再流通,或鲜有流通。   至于死亡嘛,有些时候人们太过轻看它,太过强调接纳,但是死亡本身或许难不倒那些自诩为坚强的人,但是它胎腹中早已烦躁不安的婴儿——记忆,却时常让那些人烦恼。   《苏菲的世界》里最开始就有关于死亡的一些论述。如果死亡本身是人的一部分,像手足一样,那么就不应该有陌生感、恐慌与不安。同样地,如果死亡本身就是一种异物,那么那种恐慌反而也就显得自然,没有必要强加安定,那样的话不是就太为做做了吗?   有些人用死亡必然降临来论述它的“命运”性,姑且这样说吧,某种程度上还自我麻醉的讲道“死亡是必然降临的节日”;有些人用“生”和“死”作比,意图找到两者的共同点,来带来某种释然,告诉人们“死不是死,是另一种生”。前者是诗人的世界,飘渺的悬崖上的独奏;后者则要危险得多,我们可以说这是在企图混淆生死。   或许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对死亡的反应最为靠谱,几行热泪,几声倾诉,几次相拥,便足以。   虽然我试图回避那些爱情的必然,但是我仍会长个心眼儿,祈祷不会出大错。另,我还会读一些关于爱情的作品。    2013.2.18 金堂  
  •     没有充分的性体验和认知,在与异性交往时往往有可能将性与爱混淆起来,分辨不出到底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据说男性倾向于性、爱分家,而女性则相反,这个两分法的话题本身就不是个可以简而言之的东西,所以我们也犯不着去寻求所谓的准确答案。《恋人》这本书给读者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爱情,这个爱情里性的成分几近消失,让人完全沉浸在一种没有性别差异的爱情里,只有个性上的吸引和互补。你喜欢这样的爱情么?“爱娃对我生活的某些方面完全不感兴趣,她把这些留给我自己,就像我也给她留下了她的秘密花园。从我们故事一开始,我们就清点了我们的差异,强调了我们的个人空间和个人时间。我们的利己主义得到了尊重。我们的孤独在一种自然而幸福的无政府状态中得到调节,脱离了其他夫妻的共同法则。怀疑和嫉妒没有在我们身上出现。当人们相爱时,人们经常是徒劳地拥抱,永远地唠叨,但你仍然想念这个人。献出肌肤和话语什么也不能改变。一般地说,世上没有幸福的爱情。爱情总是焦虑的、乞讨的,它很快就会成为一种束缚对方的权利。而我们呢,我们总是在一种清澈而信任的幸福中相聚。我们相爱,但没有恐惧,没有相互指责,没有感到那种说出我们相爱的必要。我们的爱情安安静静。我甚至自问我们那时是否知道我们在相爱。”“我”和爱娃初识与索邦大学的一间教室,此后的二十五年俩人分分合合,直至爱娃病逝,“我”开始追忆过去的点点滴滴,试图寻找生命和爱情的意义。这是一本没有对话的小说,我喜欢这种作者一个人自言自语的方式,信马由缰。两人很多年前既已“正式认可了身体的分离”,但是,这种“摆脱了一切肉体欲望的爱情”还是爱情么?俩人像兄妹般谈论各自遇到的那些女人、男人,“既不怨恨,也不嫉妒。”反而像对方的同谋。他们的关系让我想起美国纪录片《换妻》。实际上,说难听一点,“我”和爱娃的关系跟实际的换妻行为本质上是相类同的,“我”更偏动物一点,爱娃更偏植物一些。“她把那套位于第十五区深处的公寓潦草地重新粉刷了一下,贴满了威尼斯瓷砖,她在那里醉心地从事她真正的职业:自己档案的保管员。衣服、信件、照片、玩偶、花瓶和项链,这些是她从巴黎各处的店铺淘来的,有些也是去印度或智利旅行时淘来的。一切都像是为了永恒而折叠、排列、整理好的,为了逃避二十一世纪的人口运动。”“爱娃在自我封闭中,在修道般的秩序中吞食着自己的不安。而我则在行动中,在相遇中,在对人际关系的不断调整中消耗我的不安。一种是感觉的神秘主义,一种是希望的神秘主义。她不懂得生活,但对生命懂得比我多。说到底,我们是互补的。也许一劳永逸地承认下面的事实就够了:我们不懂得生活,我们本该生活在一起。”“几乎可以肯定,在某个时刻,我们迷失了自己,她在她的象牙塔中,我在我的单身汉夜晚中。我们开始的结束也就是结束的开始。随后,我们戏弄时间,甚至试图杀死时间,忘记了它不会忘记我们。(每天我们都在更接近死亡,每天我们都必须吃饭,死亡在端上菜肴的同时,也在等着洗盘子。)我们紧紧构建了一些时刻,却从没问过我们将成为什么,尤其是也从没问过我们已经成为了什么。时间通过打击理想之梯最高、最弱的地方,惩罚了我们的骄傲和麻木。”“在爱娃之后,我将我的爱乱放一气。我不再有爱了。她的去世像一阵风刮走了我的生活,就像刮走了一座纸牌搭建的城堡。我被吹撒在人行道上,孤零零地继续活在这个可憎的世界上。”人生而爱、恨,而终于一死。来生来世,全部的来生来世,全部都在今生今世中。当青春散场,那位跟你一起走过青春的女人便成了你对青春永恒的记忆,它和她都像凝固的岩浆一样永远屹立在你心中的乞力马扎罗山上。谁会在我最好的时候遇上我?“今生今世,我不会再见到到她,不会再听到她。她离开了候车大厅。但她在经过的所有地方带起的微风还在不断地唤醒我。这阵风还在穿越这些书页,不停地吹拂。这阵风将继续奔跑,掀起她为自己提出的、她如此喜欢的那个问题:怎样生活?”“这是过去的生活。我们所有人不久都会成为过去。‘不久’,这是就永恒的尺度而言,一秒之内、马上、已是昨天、以前的所有日子。生活就是消失的时间。”“剩下的还有这么多年来爱娃和我相互给予的宽容。我们每次分手后,总能重新相聚。我希望在这个问题上毫无疑问:我们将再次一起行走在时间的街道上。”

精彩短评 (总计70条)

  •     字体够大,体会到大字的舒服,其它4本要是也能稍大些就好了。这个书有没有英文版?哪位知道啊?
  •     一个只能与巴黎有关的故事 死亡可以让一切爱情变得绝望而美丽
  •     很喜欢。
  •     生活就是消失的时间
  •     『幸福的日子最终都是相似的。这种褪色让我感到不安。』『我们每次分手后,总能重新相遇。』
  •     爱娃这样理想的人物是否只能在书中出现
  •     特殊的恋爱。极端的女子。
  •     戀人就是對方人間的神。私以為愛娃早就放下了那段感情。他一直視愛娃為精神伴侶。卻在事業小成又不斷去追逐新鮮的肉體。愛娃決絕地和他分手,求複合的百合花也在樓梯間里靜眠。有點像胡蘭成意淫張愛玲至死還愛著他的感覺。男人。你沒有你想像中的重要!!!
  •     流水账啊,初中生一样的文笔,贫乏的让我完全不屑内容。
  •     她自由,所以她恐惧。
  •     这不是结束的开始,而是我们开始的结束。
  •     当当太给力,昨晚买今中午到,喜欢的故事!不错!看过以后忍不住买下来?
  •     精神之爱。这种浪漫在巴黎的每个街道。
  •     原来男女之间是真的没有纯友谊的,就算有时间长了还是会变质。
  •     没有觉得多出彩。由于篇幅对节奏的促进和带动,整篇的细节非常容易被忽略,而稀少的思考和灵魂探索也于事无补。这种浪漫带有成人稳定的属性,虽然偶尔有波动,但是不断改变的伤害和冲击都被淡化了。主角始终是一个可怜的观察者,受玩弄于命运和上帝对爱情的厌恶,用其他可能浪漫的失败来麻痹自己。
  •     没有内容的书
  •     这种爱情也只有法国人写的出来。想起萨特和波伏娃。
  •     如果有另一本,以爱娃为第一视角,我会很愿意读。
  •     失望
  •     用后现代的语言来表达罗曼蒂克。
  •     不对,不是清澈隽永,而是浑厚深沉,引人思索。是饱含奇异意象的诗的碎片。
  •     有奥斯卡最佳影片《她》的感觉。
  •     买了一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喜欢其排版印刷
  •     非常好看。语言显得很自如,让人看了很舒心。与爱娃的爱情在隐约中存在的,不受束缚,但是无法回避和逃离。是一种自由的爱情,将永远怀念。可惜的是封面搞得太难看了。。书页质量也不是特别好
  •     即使前言里译者明确说由于时间紧迫,误译在所难免,但还是翻出了典型法国文字的味道。薄薄的一本 读起来却吃力。它不是叙述某件幻想的小说,而是形容爱情某个模样的一段文字。虽然不太懂,不过很多地方还是能根据文字描绘出一个活生生的画面。等我长大就懂了吧。哈哈
  •     2010“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很不错的小说,在爱人离去之后回忆中追问生命、死亡、爱情的意义,大概恋爱过的人都会有所触动。
  •     纯粹精神的恋爱可能存在么?纯粹精神在世间能够存活么?这部小说,就像一首不错的爱情流行歌,看看是不错,但远够不上出色,更算不得深刻。法语原文应该是挺精致的一道甜品,但也就如此而已。
  •     翻译不好
  •     只有法国人,能写出这样的爱情
  •     大约是我读过的最戳心的爱情小说。女主人公是我想成为的人。如此美丽的文学之爱、精神之爱。
  •     我没看内容,是替朋友买的。
  •     她的去世像 一阵风刮走了我的生活,就像刮走了一座纸牌搭建的城堡。我被吹散在人行道上,孤零零的继续活在这个可憎的世界。
  •     一杯咖啡的时间就可以读完的小说.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定义让人钦佩.要么全有,永有;或者全无,永无. 失去爱娃之后,男主角便行尸走肉了.与谁在一起 与谁结婚都无关痛痒了. 这本短小说值得读.
  •     这样的感情太难归类了
  •     我想给你看。
  •     挺好 喜欢爱娃
  •     太棒的一本书,超过我的预期。
  •       这是一个下雨天,只能被雨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读这本小书。书很薄,读起来却不觉得快,这让我想起了多年之前朋友送我的一本《忏悔录》,我不太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但这本书着实不像它的书名所告诉我的。
      我不明白爱娃和叙述者之间的爱情,它与我所知的爱情都不太一样,也许是个好词,也许我经历太少所以不明白吧。大概在后半段有句话这么写“爱情总是焦虑的,乞讨的,它很快就会成为一种约束对方的权利”这是我知晓的爱情样貌。书中对爱娃的刻画我倒不觉是很成功的,我能看到的大多是这个男人对她的理解,而他自己也说对于她不甚了解,如此爱娃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只有一个很模糊的理解。不过,我想当她有可能看到这本书时,会嘲笑这个自负的男人吧。如果把这本书看成是对一个故去人的怀念,评分大概及格。
      书中对孤独、生死、爱情、诗歌的看法断断续续,有些地方在我看来还有些前后矛盾,实在不是很好很精彩的那种。只有结尾的地方还不错,对死亡的理解,对故去人的解释,还有那种惆怅,描写的真好。
      读完书的雨中前女友来找我拿东西,带着她现在的恋人。现在雨停了,我想我该去吃点东西,一个人。
  •     在生活面前 我们都是配角
  •     剩下的时间,我们就是活生生的诗歌。
  •     前半段一些片段让人有心漏跳了一拍的幸福感。一流的描写,三流的哲思。嗯,这很法国。
  •     一本4万3千字的书,怎么会如此无聊?
  •     究竟是死亡属于我们,还是我们属于死亡呢?把浪漫文艺的爱情上升到哲学层面,女主角离世后对于男主角孤独感的表现,即便难以感同身受,但还是觉得荒凉。
  •     看完后,还希望能读到他其他的小说
  •     他们其实分不开
  •       没有充分的性体验和认知,在与异性交往时往往有可能将性与爱混淆起来,分辨不出到底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据说男性倾向于性、爱分家,而女性则相反,这个两分法的话题本身就不是个可以简而言之的东西,所以我们也犯不着去寻求所谓的准确答案。《恋人》这本书给读者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爱情,这个爱情里性的成分几近消失,让人完全沉浸在一种没有性别差异的爱情里,只有个性上的吸引和互补。你喜欢这样的爱情么?
      
      “爱娃对我生活的某些方面完全不感兴趣,她把这些留给我自己,就像我也给她留下了她的秘密花园。从我们故事一开始,我们就清点了我们的差异,强调了我们的个人空间和个人时间。我们的利己主义得到了尊重。我们的孤独在一种自然而幸福的无政府状态中得到调节,脱离了其他夫妻的共同法则。怀疑和嫉妒没有在我们身上出现。当人们相爱时,人们经常是徒劳地拥抱,永远地唠叨,但你仍然想念这个人。献出肌肤和话语什么也不能改变。一般地说,世上没有幸福的爱情。爱情总是焦虑的、乞讨的,它很快就会成为一种束缚对方的权利。而我们呢,我们总是在一种清澈而信任的幸福中相聚。我们相爱,但没有恐惧,没有相互指责,没有感到那种说出我们相爱的必要。我们的爱情安安静静。我甚至自问我们那时是否知道我们在相爱。”
      
      “我”和爱娃初识与索邦大学的一间教室,此后的二十五年俩人分分合合,直至爱娃病逝,“我”开始追忆过去的点点滴滴,试图寻找生命和爱情的意义。这是一本没有对话的小说,我喜欢这种作者一个人自言自语的方式,信马由缰。两人很多年前既已“正式认可了身体的分离”,但是,这种“摆脱了一切肉体欲望的爱情”还是爱情么?俩人像兄妹般谈论各自遇到的那些女人、男人,“既不怨恨,也不嫉妒。”反而像对方的同谋。他们的关系让我想起美国纪录片《换妻》。实际上,说难听一点,“我”和爱娃的关系跟实际的换妻行为本质上是相类同的,“我”更偏动物一点,爱娃更偏植物一些。
      
      “她把那套位于第十五区深处的公寓潦草地重新粉刷了一下,贴满了威尼斯瓷砖,她在那里醉心地从事她真正的职业:自己档案的保管员。衣服、信件、照片、玩偶、花瓶和项链,这些是她从巴黎各处的店铺淘来的,有些也是去印度或智利旅行时淘来的。一切都像是为了永恒而折叠、排列、整理好的,为了逃避二十一世纪的人口运动。”
      
      “爱娃在自我封闭中,在修道般的秩序中吞食着自己的不安。而我则在行动中,在相遇中,在对人际关系的不断调整中消耗我的不安。一种是感觉的神秘主义,一种是希望的神秘主义。她不懂得生活,但对生命懂得比我多。说到底,我们是互补的。也许一劳永逸地承认下面的事实就够了:我们不懂得生活,我们本该生活在一起。”
      
      “几乎可以肯定,在某个时刻,我们迷失了自己,她在她的象牙塔中,我在我的单身汉夜晚中。我们开始的结束也就是结束的开始。随后,我们戏弄时间,甚至试图杀死时间,忘记了它不会忘记我们。(每天我们都在更接近死亡,每天我们都必须吃饭,死亡在端上菜肴的同时,也在等着洗盘子。)我们紧紧构建了一些时刻,却从没问过我们将成为什么,尤其是也从没问过我们已经成为了什么。时间通过打击理想之梯最高、最弱的地方,惩罚了我们的骄傲和麻木。”“在爱娃之后,我将我的爱乱放一气。我不再有爱了。她的去世像一阵风刮走了我的生活,就像刮走了一座纸牌搭建的城堡。我被吹撒在人行道上,孤零零地继续活在这个可憎的世界上。”
      
      人生而爱、恨,而终于一死。来生来世,全部的来生来世,全部都在今生今世中。当青春散场,那位跟你一起走过青春的女人便成了你对青春永恒的记忆,它和她都像凝固的岩浆一样永远屹立在你心中的乞力马扎罗山上。谁会在我最好的时候遇上我?
      
      “今生今世,我不会再见到到她,不会再听到她。她离开了候车大厅。但她在经过的所有地方带起的微风还在不断地唤醒我。这阵风还在穿越这些书页,不停地吹拂。这阵风将继续奔跑,掀起她为自己提出的、她如此喜欢的那个问题:怎样生活?”
      
      “这是过去的生活。我们所有人不久都会成为过去。‘不久’,这是就永恒的尺度而言,一秒之内、马上、已是昨天、以前的所有日子。生活就是消失的时间。”
      
      “剩下的还有这么多年来爱娃和我相互给予的宽容。我们每次分手后,总能重新相聚。我希望在这个问题上毫无疑问:我们将再次一起行走在时间的街道上。”
  •     拿到手的时候感觉好薄的一本书...翻开发现字也很大,行间距也很宽,这就是传说中的短篇小说吧..关键是故事不是很吸引人
  •     这样的爱情多清澈隽永
  •     这是一本仪式感很强的书,爱娃像活在某个定理中,她纯粹,安静,向往永恒。她看待爱情,文学,死亡,像看塞纳河的波光,熠熠生辉。 人要如何过完自己的一生,携手怎样的爱人?如何忠于自己? “我们戏弄时间,忘记了它不会忘记我们。从没问过我们将成为什么,尤其是也从没问过我们已经成为了什么。”
  •     还好,平淡真实的情感生活
  •     小说讲述的是一对文艺青年的恋爱故事。女人死后,男人经常回忆起他们交往时候的小事,比如谈文学、看电影、逛旧书店、去廉价餐厅……小说谈不上有什么传统意义上连贯、生动、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生活的零碎片段拼接,然而这些事情有一天却变得灿烂而神圣。这是小说的意义所在,对逝去精神生活的缅怀。
  •     很有灵气
  •     独立个人空间与爱情不冲突
  •     特别有感觉的一本书!~
  •     “总之,就是这样:两个世纪之交时大地上的两个生命。两个难以相处的人对自己发誓,要以各种可能的方式相互配合,献身于最好的结果,但他们没能为对方做到一切,或者是出于羞耻,或者是出于骄傲,这两者之间永远也没有清楚的界线。我们从没有尝试重续我们在二三十岁时经历的奇遇。无论如何,我们从没有谈起过这件事,而且我们也没有任何遗憾。”
  •       所有的生命都受引力定律支配。爱娃很早就磁化了我的生命,在那个年龄,身体对光十分敏感。我和她在一起的生活,她在场的生活,就是我的青春,然后又是我的成年,直到现在。她让我长大了。
      
      她对我微笑,就像我们对陌生人微笑,一种像切开的水果般的微笑。
      
      假期这个黑洞让我担心,我们从来都不知道夏天会发生什么。
      
      我想她,就像是想一种承诺,想一道地平线。
      
      那时最悲观的思想家谈论的是混乱和颓废,但我今天看来,那个时代几乎是温柔的,是相当有人情味的。精神病还没有彻底侵蚀所有人的身体和大脑。正是那个十年在自己的混乱中放过了七十年代的一点无序、一点浪漫,一点纯真。我们还可以既无暴力也不蔑视地嘲笑自己和别人。
      
      爱娃从来都仅有一个奢望,这一奢望要求的骄傲和谦卑一样多:与岁月斗争,不让岁月流逝。她真的决心发明永恒,至少是假设永恒。她大概也是这样看待爱情,尽管她没为爱情命名。或者是全有,永有;或者是全无,永无。
      
      一般地说,世上没有幸福的爱情。爱情总是焦虑的、乞讨的,它很快就会成为一种束缚对方的权利。
      
      ……除了由值得纪念的事件突然到来而证实的那些回忆之外,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瞬间也闪闪发光,模糊的记忆像彗星一样出现在难以解释的天空中。
      
      过去在相爱的人之间显得是不可交流的,因为活生生的爱情将那些分享的时刻保留在了另一个维度,尽管这些时刻如此遥远。这是一种持续的、可延伸的、循环往复的现时,它的强度根据记忆的进程增加或减少,但不能被视为结束。爱娃的消失打破了这种不断的流动。她标出了一道分水岭,暴露了一片沙漠。那些一边追溯生活之流而上,一边让生活流动的词语再也不能被说出来了。
      
      当死亡带走了爱情,过去就冒出来了,一下就成型了,但它是不透明的,畸形而且可疑,就好像爱人的离去使它失去了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失去了品行的证人。
      
      死人也许正在天穹下端详着我们。天空也许只是一片目光场。灰的、蓝的、黑的、紫的、橘黄的、血红的或白的:没有一片天空不带有死人或活人的眼睛的色彩。
      
      没人可以认定一切都荒诞,原因正在于这样的认定并不荒诞。
      
      活人是意义的玩具,这一意义比他们活得更长。
      
      来生来世,全部的来生来世,是不是真的都在今生今世中呢?
      
      回忆谈论的只有遗忘。
      
      我通过审视爱情的意义,有可能在回忆的冰冷监狱之外的什么地方和爱娃重逢。
      
      “不久”,这是就永恒的尺度而言,一秒之内、马上、已是昨天、以前的所有日子。生活就是消失的时间。
      
      事实上,她自由并且恐惧。这个公式用女性术语表达就是:她自由,所以她恐惧。
      
      这个世界需要参与,哪怕是最低限度的参与,永远活在字里行间是危险的,书籍是为了取悦俗人而写出来的,罪孽多的地方美好的事物更多。
      
      我不喜欢玩橡皮,我喜欢爱娃的坚硬,但爱娃比生活还坚硬,她邻近绝对,而我需要的却是相对。
      
      这不是结束的开始,而是我们开始的结束。
      
      她孤零零地站在沙滩上,向大海扔雪球,以此增高海平面。
      
      经验让我做对的地方和做错的地方一样多。
      
      身体是可疑的,可能背叛自己,可能对别人撒谎。身体的堕落主要是因为轻浮,而不是因为重力。距离把我们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我那时不知道,有一天我会把这一切当成灿烂辉煌的时刻来回忆。
      
      至于说到记者:在最坏的情况下他们是警察的眼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们是广告商资助的论战家。
      
      现在我意识到我仅体验过一个版本的孤独,那种加糖的通俗版本,冒昧地说就是一个“休闲版”,它只不过是一个单身男人、一个潜伏的猎手那种快乐生活所付出的代价。我那时不是自己独自回家,而是一无所获地回家。猎手的孤独近似自负,它是不能和今天撕碎我的这种孤独相提并论的。
  •     我收到书的当天下午就把书看完了,很喜欢女主人公爱娃的性格。灰常推荐。
  •     到底什么是爱情?
  •       我想替书中的女人问男人“你爱我有多深?”
      尽管我知道男人终将无言以对。笑我肤浅
      尽管他多年之后大彻大悟:“在那身体怕光敏感的年龄,你早已磁化了我的生命,我进入了你的轨道。”
      大器晚成的男人,对爱的感知大器晚成得一塌糊涂。
      我想问书中的女人:“你爱他有多深?你为什么不问他爱你有多深?”
      尽管我知道她不会作答。她太过自尊,太过不拘泥于爱的形式。
      他们在恋爱的时候不谈爱。他们的世界永远有着时差。他们的爱带着常温。但他们的爱却刻骨铭心。
       太多的海誓山盟,风花雪夜的浮华装饰抹去了爱情原有的本质,我们不再冷静,期待每株爱情能绚丽如挂满彩蛋的圣诞树。
       借着如此冷淡却浓烈的爱情,让我们重理一遍爱情的逻辑,再整装出发去爱。
       爱是什么? 我们如何爱?
       书中给予了一场冷静却睿智的解读。
  •     节奏比较混乱,为被提到的电影和诗人,以及女主加一星
  •     给爱娃加一星
  •     这两天刚看完的一本书。喜欢他们的爱情方式。可最后并没有看明白,想着再看一遍。
  •     永恒的精神之恋
  •     别人的爱情故事,我们将再次一起行走在时间的街道上。
  •     《恋人》这本书我是在图书馆看过之后再决定买的,本来就是很不错的书。卓越亚马逊的服务很好,物流也挺快的,书的质量和我在图书馆借的一样好。总体上讲,这次购书佷满意。
  •       
         爱情,是否能那样深刻、奇妙、或是说刻骨铭心?
         轻易的抛弃,再抛弃,猜测,轻视。直到那个必然被孕育出的婴儿,调皮,却实在是“魔鬼”一般存在的死亡来临时,将记忆真实地呈现在你面前时,你是否会与她慷慨的共舞一曲。没错,充满着诗歌一样的比喻与幻想,诗歌一样的真实与深邃,诗歌一样的残酷与冷漠。
         我一直在想,《恋人》这本小说对于我来说是否太深刻,太超前,或是太理论化而缺乏意义了呢?但是,我已有的短暂人生经历已经告诉了我一个真理,随着时间将人的轮廓逐渐清晰,以前看起来的锋利无比、闪着冷光的、被那些脸上布满岁月的沟壑的人肆意挥舞,大声宣扬的东西,已经变得圆润、光泽,甚至是亲切的。
         风平浪静,但波光粼粼。在狭小,昏暗的塞纳河畔的书店里寻找心仪的小册子,只用花合理的价钱就可以满足的徜徉在文学之海中。开始文学是桥,交谈的内容像夏日的夜空一样,清澈,给人美好的遐想。后来文学是牢笼,只有她一人与作古的贤者一起在精神的世界里采撷美艳的果实。孤立封闭的空间,排放得整整齐齐的书籍,像是士兵一样守卫着她的王国。她也确实如国王一样的满足,嘲讽远比谩骂好,鄙夷,伪装,之后才破口大骂。“我”站在一旁,只是点头示意,丝毫没有干涉她的意思,这样的“维持”或唤作“尊重”,直到死亡降临时才有改变。“我”看着她战胜死亡遗留下来的胜利战场,为她而自豪;分明感到过去的不对劲,但仍然不曾希望时间倒流,自己能有所作为,使她“改变”。这是一种矛盾的,充满悖论的东西。因为这是诗歌与死亡萦绕的爱情,透彻而抽象。在这里呈现出的大度与其说是一种宽容不如说是一种放纵。但就在你转过头来想“改变”时则是不知所措的。最后只有妥协:
         “我们必将再次一起行走在时间的街道上”。
         在爱情这个东西上没有绝对的准则,这或许又是我怀疑论者身份的体现吧,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时代不同,人更不同。我在看完《恋人》之后,倒是获得了一些对于爱情之理探求的附带产物,那就是对于诗歌与死亡的理解。诗歌是危险的,如若不是,那就是肤浅的。当你不再追求深刻,只是自娱自乐时,诗歌就沦为了你自己王国的徽章,不再流通,或鲜有流通。
         至于死亡嘛,有些时候人们太过轻看它,太过强调接纳,但是死亡本身或许难不倒那些自诩为坚强的人,但是它胎腹中早已烦躁不安的婴儿——记忆,却时常让那些人烦恼。
         《苏菲的世界》里最开始就有关于死亡的一些论述。如果死亡本身是人的一部分,像手足一样,那么就不应该有陌生感、恐慌与不安。同样地,如果死亡本身就是一种异物,那么那种恐慌反而也就显得自然,没有必要强加安定,那样的话不是就太为做做了吗?
         有些人用死亡必然降临来论述它的“命运”性,姑且这样说吧,某种程度上还自我麻醉的讲道“死亡是必然降临的节日”;有些人用“生”和“死”作比,意图找到两者的共同点,来带来某种释然,告诉人们“死不是死,是另一种生”。前者是诗人的世界,飘渺的悬崖上的独奏;后者则要危险得多,我们可以说这是在企图混淆生死。
         或许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对死亡的反应最为靠谱,几行热泪,几声倾诉,几次相拥,便足以。
         虽然我试图回避那些爱情的必然,但是我仍会长个心眼儿,祈祷不会出大错。另,我还会读一些关于爱情的作品。
          2013.2.18 金堂
        
  •     如果有一天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你会怎么回忆她?
  •     太纯粹的东西反而不纯粹
  •     比起现实,毋宁说这是一段梦里的邂逅。
  •     “因为生活在继续,而且到处都是笨蛋,所以我们只能把这些笨蛋看在眼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