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玛丽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安娜·玛丽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1
ISBN:9787208066755
作者:[法]吕西安·博达尔
页数:447页

章节摘录

  然而,我内心又感到一阵忧伤。巴黎的美是冷酷的,没有心灵的搏动,没有奔放的热情,而由一种严厉的庄重主宰着。著名的林阴大道;名扬天下的纪念性建筑物,久经岁月的磨蚀而变得光滑;豪华的巨石;封住了生活气息的铁门铁窗;布满花坛的公园里,孤零零地立着的塑像。这些画面在我眼前匆匆掠过,而我却只看见灰蒙蒙的一片。没有直通云霄的天桥,没有求神拜佛的香火,没有红光闪闪的火焰,也没有任何奇形怪状的东西,没有任何气味,只有轻微的声响。  母亲向我惊呼:“看那开花的栗树,真美极了。”可我看见的只是一些披着绿衣、十分粗壮的树木,人们给它们挂了不少玫瑰色的绒球。安娜·玛丽愈来愈兴奋,给我背诵起一连串在我看来是至高无上的名字:埃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和平大街,星形广场。可我仿佛感到置身于荒无人烟的旷野,这里种植着人工制作的植物,一些人在奔走,他们衣着不同,相貌各异,有的满脸皱纹,有的长着大胡子,有的戴着面纱,一个个举止庸俗不堪。尽管城市里一片喧嚣,行人熙熙攘攘,行车道上水泄不通,挤满了汽车,我仍然觉得这个城市是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我这时好像特别地郁闷,深深地感觉到那些最热闹的地方——咖啡馆,露天咖啡馆,大商店,剧院,公园——既布满人群,又空寂无人。难道巴黎是一座坟墓?难道人们徒具形骸,幸存在这座大公墓里?我已经预感到不幸,但是我的母亲却容光焕发,嘴角挂着难以捉摸的无限幸福的微笑,清澈的双眸闪烁着火一般的激情。她忽然发出了几乎是心醉神迷的低声赞叹: “巴黎圣母院”。

前言

  著名翻译家、南京大学教授许钧先生从中国打来电话,跟我说他和他老师还有他两个优秀的学生合作翻译了我丈夫吕西安·博达尔有关中国的三部曲:《领事先生》、《领事之子》和《安娜·玛丽》。我感到非常高兴。许钧教授是我们家的朋友,他曾多次到巴黎来看望我们,吕西安很开心地跟他谈写作,谈翻译。我知道对许先生来说,翻译是文本的生命在另一个社会与文化空间的延伸。  我丈夫跟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他出生在中国,在中国度过了童年,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对他来说,中国有魅力,有奥秘;有美德,也有流弊;有幸福,也有不幸。他一直牵挂着她,对她有恨,也有爱。这三部小说是他的尝试,他一次又一次,试图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国度。关于文学创作,我想还是让我的丈夫自己来讲。下面是十几年前,他对《观点》杂志的读者说的一席话:  写作万岁!对我来说,写作是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  一提到写作,我便感觉不安,因为这意味着进入我最隐秘的地方,如同问自己,我如何呼吸,我为何而活。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欣赏这部作品中的另一种才气,一种对女性心理的不动声色、洞察入微的细致分析的才气。  ——弗朗索尼·莱热

内容概要

吕西安•博达尔(Lucien Bodard,1914—1998),法国当代著名作家、记者。生于中国重庆,在中国度过了他尤为与众不同的童年。其父时任法兰西驻广州、成都、云南府领事等职。1924年,他随母亲回到巴黎。1944年开始其记者生涯,并在印度战争期间成为战地常驻记者。1973年,他发表第一部小说《领事先生》,获同年的联合文学奖,随后接连创作《领事之子》、《侮辱》(获当代奖)、《玫瑰山谷》、《公爵夫人》等作品。1981年,“领事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安娜•玛丽》刚一问世,就夺得龚古尔文学奖。

编辑推荐

  她原本是法国昂斯尼的一个穷女人,漂亮迷人、贪婪自私、精明而虚荣。他嫁给了一个在亚洲奔波的无名小卒,那人后来竟成了法国驻云南的领事先生。她终于厌弃了丈夫,带着儿子回到巴黎,令人赞叹地扮演着贵妇人的角色,构筑着自己理想的王国……她的名字叫安娜·玛丽。  本书获19·1年龚古尔奖!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直接把读者引入“我”跟随母亲出入上流社会的各种场景。作者善于在平淡的叙述中渲染气氛,细致入微地描摹女性心理,使得书中人物的风貌跃然纸上,上流社会的虚伪也展露无余。

作者简介

《安娜.玛丽(领事三部曲)》内容简介:《安娜·玛丽》写的是作家母亲的故事,它跟《领事先生》、《领事之子》组成了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带有自传性质的三部曲。1925年,法国驻云南府领事阿尔贝·博达尔的夫人安娜·玛丽以孩子的教育为名,带领10岁的儿子吕西安离开貌合神离的丈夫,回到巴黎。她一回国就把儿子送进远离巴黎的贵族学校,而自己沉湎于上流社会的交际,一头扎进前外交事务总局局长安德烈的怀抱,幻想依傍这位权贵跻身上流社会,成为名躁一时的贵妇人。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直接把读者引入“我”跟随母亲出入上流社会的各种场景。作者善于在平淡的叙述中渲染气氛,细致入微地描摹女性心理,使得书中人物的风貌跃然纸上,上流社会的虚伪也展露无余。

图书封面


 安娜·玛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是一部视角非常特别的书。从及腰的视角用听力记忆的孩子的世界。  在书中很多处非常精彩而大篇幅的关于听觉的描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有两处:一是他回忆起中国的一切又向他们告别。“欢乐,活力,感情洋溢。沙沙的脚步声,得得得马蹄声,苦力的吆喝声,叫喊声,嚷嚷声,乞丐的哀求声,刺耳的辱骂声,咳咳的吐痰声,呻吟声,喘气声,吵架声。”“再见了,锣鼓,鞭炮,向牲口的食槽一样的城市,塞满的肚子,打嗝的声音,堆成金字塔的稻谷,调味品,还有那筷子碰着饭碗发出的悦耳音乐声。”二是他在偷看阿贝尔给安娜的信的时候,用耳朵警觉地那段。    文字的细腻和体验的特别又富有共鸣让我对吕安西的作品往往欲罢不能。  何况此次他塑造的是一个多么奇怪的孩子,狡猾的儿童角色扮演者,痴迷的恋母者,孤独的中国意想员。  他的手指指端理应是发黄的,就好像那些在中国吃多了桔子或者生了胆病的人。他爱好肮脏,内心阴冷,讨厌身体。他爱他的母亲,用名字在心里称呼她,亲吻她,在想象中是她的骑士,她的爱人。
  •     罗豫/文许多人把吕西安·博达尔的自传体小说“领事三部曲”当作中国近代史写真来读。这也难怪,作者的背景太过特殊,是民国初年法国驻华领事的儿子,所见所闻所述多有正史不载的细节。在他们看来,小说涉及到的唐继尧、龙云、卢汉、杜月笙等人,都颇具“史料价值”。不过我的朋友梁捷读了却告诉我,“应该更多地关注文学价值,法国文学的叙事和心理从来很有一套……”待我细细读完,心中也颇生所见略同之感。不得不承认,龚古尔奖评委会的学究们还是更多地从文学角度去对待小说作品。获此奖的《安娜·玛丽》恰是“领事三部曲”中最为瑰丽精彩的一部。初读此书,不由得让人想起二十世纪初法国大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风骚狡猾的奥戴特有让作者和读者都抵挡不住的魅力,而成为爱情奴隶、因娶奥戴特毁掉自己名誉的斯万又令人横生恻隐之心。出身卑微但不乏姿色和小聪明的女人和颇有些财势的男人之间的情感博弈,同是这些法国作家热衷的话题。不过在《安娜·玛丽》中,这帮情场赌徒的过招,可就有了时时离不开的神秘东方背景:法国驻四川领事阿尔贝的妻子安娜·玛丽以儿子吕西安的教育为借口,带着他离开成都回到巴黎。她一落脚,就把儿子送进学校,同时一面榨取阿尔贝非法聚敛的钱财,一面把自己打造成纯情贵妇,跻身巴黎上流社会,伺机投入阿尔贝的靠山外交官安德烈的怀抱。然而安德烈及其夫人爱苔梅简直就是斯万和奥戴特的翻版:爱苔梅当年正是凭借自己的姿色和手腕,嫁给了身份地位远高过自己的安德烈。深谙引诱男人之道的爱苔梅早已识破安娜·玛丽的心机,而已经吃过一次亏的安德烈也不轻易咬饵。溜须拍马的文人、艺术家也纷纷赶来凑热闹。这群大人在安德烈家客厅里上演着一场场让人眼花缭乱的社交柔道,而这一切,都逃不过安娜·玛丽十岁儿子吕西安的眼睛。敏锐细腻、情感丰富的吕西安也令人回忆起《追忆似水年华》中那个柔弱敏感的主人公。二者都对母亲有着强烈的依恋,只不过在《追忆》中,这种依恋只偶尔流露在诸如睡前告别之类的生活细节里。而在《安娜·玛丽》中,对母亲复杂的情感却构成了小吕西安内心世界的大部分冲突。他一方面着迷于母亲美丽的身姿,对粗鲁的父亲颇感厌恶,另一方面也因母亲的风骚放荡痛心不已,对母亲结交的男子,有情敌般的憎恨。最为有趣的是,吕西安生长在乱世的成都,从小亲历领事父亲和众多民国要人的交往(见《领事之子》),也耳濡目染了不少社交柔道的招数,不仅大人们的潜台词和肢体密码被他一一破解,他自己也参与其中,不时假装童言无忌点破大人的心事,也在对母亲忍无可忍时略施小计予以报复……虽然手段略显笨拙,然而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心机,恐怕也足以让热衷政治斗争的中国人大跌眼镜。小吕西安不仅有中国人的心机和老成,内心独白中也常常充满对中国的眷恋:吕西安初次踏上法国土地时,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之情:“难道这就是人们想用来美化我的文明吗?中国的那种风雅情致在哪里?中国的礼仪在哪里?在法国,礼仪也有,但却是自命不凡,奴颜婢膝,目空一切。谄媚中充满着鄙视,许许多多难以觉察的举动中透露出蛮横、冷酷……” 文化的优劣且不论,对文化的评价常常被两个因素所左右,那便是先入为主和谁在发言。如果把这些话中的“中国”和“法国”二字掉换位置,插在同时代法国人对中国的描述中,恐怕不会引起太大怀疑。小说场景中常出现“中国制造”的道具:外交官安德烈讲话时喜欢假托孔子言论;权贵家里的沙龙节目是打麻将;阿尔贝在四川军火生意中得到的回扣被巴黎的安娜·玛丽肆意挥霍;浸染中国礼仪和身份意识的吕西安由于不愿还手而屡遭同学欺侮;总督的官印,被阿尔贝从土匪手中赎回,当作礼物送给了安德烈……吕西安对中国的怀念和喜爱,打上了深深的殖民烙印,而曾在外交场上叱咤风云的安德烈,在客厅里也透露了二十世纪初某些历史事件不为人知的一面。细腻的刻画、丰富的想像、冗长的句子,在文风上《安娜·玛丽》也颇得《追忆似水年华》的神韵。尤其是众多精彩的比喻,正应了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对普鲁斯特文笔的评论——用起比喻来像圣诞老人一样慷慨。普鲁斯特用一块小点心引出漫长的七卷本,博达尔也不甘示弱,花一百多页描写了安德烈家客厅里的一场聚会,其间穿插法国外交界和几位主角背景的众多掌故,心理活动和社交招数来回缠绕、共同推动情节的发展,虽然不似《追忆似水年华》那种天马行空的意识流叙述,人物表面稳重华丽的语言和背后涌动的潜台词暗流也别有一番看头。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这本书,真的看了很久。作者的写作手法很别致。
  •     领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     在书店很早就看到过这本书,不过这里更便宜。
  •     这本书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后来把这本书送给一个在豆瓣上要看的人了。并没有像介绍中所说的那么好看。或许是我的心不能静下来的缘故吧?
  •     外国人眼中的成都
  •     看下来是领事三部曲里最喜欢的一部。
  •     系列里最爱。
  •     太细了,细的纤毫毕现,让人喘不过气 通过一个小孩的眼睛,把那个时代法国上层社会的虚伪、荒诞、自私、表现地淋漓尽致
  •     1981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吕西安·博达尔的笔写殖民地时期的中国精彩绝伦,但一从成都回到巴黎的沙龙和贵族男校就平淡了。我不喜欢那种小社交圈里一群女人竞相取悦某一个男人的故事,写儿子对母亲的爱恨交加也太多了点,和《领事先生》比起来,《安娜·玛丽》略显中规中矩,四平八稳。
  •     挺好看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