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那个女人》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另外那个女人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
ISBN:9787533916770
作者:多丽丝·莱辛
页数:177页

另外 那个女人

柔斯原本与父母亲一起生活在地下室里,有一个交往了三年、即将踏入婚姻殿堂的男朋友,一场车祸使柔斯的母亲意外丧生,柔斯也改变了主意,决定不与男友乔治结婚。“若干小时以前她还一心一意要同他结婚,要同他在两间小房子里共同生活……自从那一时刻,或至少她这样觉得,她不可能同乔治结婚了。”柔斯是一个活得规规矩矩、通情达理的女人,她拒绝了与乔治的婚姻,甚至她自己都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认为这是因为柔斯具有追求自由、解决外界束缚的潜意识。战争、车祸、母亲与乔治都是约束柔斯的外界因素,战争与车祸都是在柔斯能力范围之外的,它们的突发性让柔斯感到不安和恐惧,“她梦见撞死自己母亲的那辆卡车,又梦见一台庞大的黑色机械,毫不留情地前后移动着上面的大炮,一直向她瞄准,威胁着她。”而母亲从橱柜摆放、毛巾架钉入的位置等琐碎问题与柔斯对抗,在她去世之后,柔斯马上按自己的心意改变了家具的摆设,让她的父亲吃惊。至此柔斯成为家里的顶梁柱,照顾父亲、没有男友。直到炮弹降落夺去了柔斯生命中的最后一个亲人——她的父亲。这时柔斯孑然一身,吉米出现了。吉米结过婚,有三个孩子。虽然他早就与妻子离婚了,却还是把妻子家当成自己的家一样进进出出。吉米的出现勾引出柔斯性格中软弱、依赖人的一部分,在吉米说出“我爱你”之前,柔斯坚定地住在破损的、随时可能坍塌的地下室,拒绝迁往别处;确认了吉米的心意后,却“急于离开,一分钟也不想多待”。从这一刻开始,柔斯把开心快乐建立在吉米身上,失去了作为单身女性时的部分独立性。与吉米一起生活的时间里,柔斯的角色是一个依赖男人的女性,她盼望同吉米和乐融融地生活,即使知道吉米有妻儿,有其他相好的女性,却仍旧争取同吉米的婚姻。乔治和乔治遗留下的小女儿吉尔是柔斯唯一不妥协让步的部分,她坚持抚养吉尔的想法,每周去看望小女孩,这让乔治很不高兴,因为他的反对无效让他觉得柔斯没有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男人的自私本性使他将柔斯看做自己的附属品,而柔斯心底却觉得乔治的小女儿应该是属于她的,柔斯与吉米在看待男人与女人的地位、关系上产生了矛盾。在柔斯与吉米、玻尔三个人的纠缠中,皮尔逊太太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并促成了男性被排斥在女人世界之外的结局。从整个故事的人物关系发展来看,最初柔斯与母亲、父亲在一起,母亲去世后到父亲去世前的那段时间,柔斯是作为一名独立、有担当的女性生活的;父亲去世时,柔斯无法恢复到正常人;吉米出现后,柔斯在依赖吉米的同时,也保留有“抚养吉尔”的独立意识,再到皮尔逊太太出现,两人决定抛去吉米住在一起,且皮尔逊太太允许柔斯抚养吉尔。在这样的结果中,可以看到男人最终被排除在女人的世界外,女人不再需要男人,她们可以独立(就像皮尔逊太太那样)生活,或者与其他女性一起生活,并不一定需要男性的存在。在这个结局中,即将会结成集体的三个人,皮尔逊太太是被吉米抛弃的,柔斯得不到乔治的婚姻,在知道离婚真相前她一直自认作为第三者存在,吉尔父母皆因意外死亡……她们都是被遗留下来的人,被战争夺去亲人,被男人抛弃,最后却是这些被遗留的结成了联盟,女性与女性互相照顾,男性反而被遗弃了。多丽丝莱辛的这篇小说,非常直接而尖锐地揭露了男性的自私性质。比如在吉米与柔斯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吉米为自己的三心二意找借口:“男人都信奉一夫多妻制。”当柔斯反问“那女人呢?”吉米的回答是“女人不主张一妻多夫”。在这方面他的想法和柔斯的一样,认为女人一妻多夫是不道德的,但他却不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男人,包括自己。在自己欺骗柔斯的谎话被揭穿时,他没有感到愧疚或忏悔,而是恼恨柔斯与前妻,认为她们是故意给自己难堪。吉米自私的另一个表现是善于逃脱责任,一句口头警告就让他“解除了自己对玻尔的责任”,皮尔逊太太在小说中最后一个出场,她是最了解吉米的人,通过她的话语,多丽丝莱辛道出了现代女性应走的路,“今天的世界,妇女必须自己照顾自己了;她们要是不这样,别人是不会管她们的。”认为女性必须找到可靠的男人才可以得到幸福,那是把女性当作男人的附属品才会产生的看法。就像很多女作家文笔细腻,刻画人物入木三分,但却得不到高度的评价,就是因为她们没有把女性与男性当成平等的双方,文章讨论的是如何获得男人的欢心、如何成为万人迷,态度或哀怨或孤傲,带着向男性献媚的自卑。女性一旦把希望寄托在男性身上,其可悲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人们好像被什么牵引着继续做那些违背自己意愿,甚至感觉不到乐趣的事呢?”不摆正自己的位置,又怎么能清晰地认识并坚持自我呢?

会讲故事的奶奶

小孩子都喜欢听大人讲故事,这一习惯顺其自然地延续到了长大后,孩童时代的单纯满足于公主与王子幸福快乐地生活到永远,仿佛世间万物都停止了运转,而只要一结婚就意味着实现了幸福人生所有的目的。长大后才慢慢发现童话只能骗骗小朋友,生活中忧愁的事情成千上万,才会发现有结婚就会有离婚,而婚姻生活所带来的烦恼有时甚至超过一个人独自生活,于是我们发现自己喜欢听莱辛奶奶的故事。莱辛奶奶也不负众望,故事讲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讲到了全世界的文坛。开篇是女性独立宣言的《另外那个女人》,和这本书的书名一样。故事的开始就是“柔斯的母亲是上午到街上购物过马路的时候遭遇车祸身亡的”,类似于加缪在《局外人》中的第一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有着暗波汹涌的阴谋,因为表面的稳定揭开了深层次的思考与举动。柔斯拒绝了交往三年男友的求婚,就在他们婚期的不久前;一次战争火灾意外使她同样失去了父亲,于是认识了吉米。她仿佛重新遇到了爱和生活的勇气,不但愿意拿出全部积蓄和他共建爱的小屋,还梦想着要和口口声声要离婚的他组建新的家庭。女人会因为爱情的滋润而容光焕发,也会为了心爱的人付出所有,但是和所有已婚男人一样,吉米用在一起生活开心就好为何要用婚姻来束缚为理由不断搪塞她,其实只是为了自己的自由和逍遥,用来逃避承担责任。所以他才会不屑分享自己的曾经和思想,也对柔斯特地为他调制的养胃晚餐以味道不佳为由而挑剔不已。柔斯是后来才知道吉米的婚姻状态的,她对于自己成为了社会上人人所唾弃的小三感到羞愧。最后她鼓气勇气摊派,写信给了吉米的妻子,让她前来谈判。吉米的前妻来了之后柔斯才知道其实他早已离婚,而她更是对她惺惺相惜,提出柔斯可以在她那里新开的糕饼店工作,甚至吉米的前妻还有个与柔斯的母亲一样的地下室,而且她还可以实现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领养她前男友的女儿吉尓。。。她在男人和自己的独立之间徘徊,最终还是决定选择加入女性联盟的队伍。这是一个让人大跌眼镜并且意想不到的结尾,没有人会预料到最后是女人们完成了阵营的统一而把担心怕事的男人甩在了一边。我会为她们的勇敢独立而拍手称赞,却也感到了一丝丝的苦涩在心里纠缠环绕。从何时起,男人们只能作为没有担当的代名词出现了;而原本处于背后劣势的女性需要忘记自己的性别优势,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打拼去谋生去经营人生去充当女汉子的角色像男人一样的生活,这其中的苦难不是常人所能体会的。我们常把女性比喻为娇弱的一方,需要被呵护和关心的一方,但在莱辛的小说里,女性作为强悍的群体骄傲崛起,成为了自己的守护神,那是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那是需要多么大的失望累积之后开辟出来的新天地。而另外一篇《爱的习惯》,花甲之年大导演乔治虽然事业有成,却遭到了前女友的抛弃和前期复婚的拒绝,看中了在病床前服侍他的勃毕。勃毕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小演员,嫁给乔治的时候已经三十五岁了,但是乔治始终称呼她“可你还是个孩子啊。”婚后两人也度过一段短暂的幸福婚姻生活,但似乎年龄的鸿沟还是没有因为爱情这个伟大的名词所化解,乔治希望被治疗的孤独还是愈加严重。有时,婚姻的目的是为了陪伴,是为了有人可以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而之所以年老的男人寻求年轻的伴侣也是为了找到年轻时的感觉,不希望被腐朽的岁月消磨出死亡的味道。乔治帮她安排了角色,让她也可以有自己的事业忙碌,找点事情做。他去看过她的演出,并不喜欢,觉得肤浅和无可理喻,但是依然让其演满一年,收获无知年轻人的掌声。可是他觉得自己的孤独感越来越强了,哪怕身边有年轻的血液,还是觉得内心空落落。终于,他的妻子被和她一起演对手戏的年轻、年方二十出头的雅基所吸引了。他没有觉得失落,反而觉得同病相怜。他的孤独和失落,现在她也可以深深体会到了,他觉得他们总算有相近的地方可以惺惺相惜,像拴在一起的咋吗。老夫少妻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是莱辛用了她特殊的角度去阐述,让我们看到了年龄差异的组合之间的无法说清的隐痛。是心灵上的也是灵魂上的无奈。生活是比任何故事都要复杂得多的剧本,而莱辛奶奶无疑为我们揭开了隐藏在看不清的角落的各种秘密。你选择默默忍受,还是选择觉醒,其实只是看你有多大的勇气。每个决定都有保险的地方,也有冒险的系数。而你愿意成为独立女性还是安于现状挑战忍受力,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但是大部分的你我她,还是在安逸圈里选择做一只埋下头的鸵鸟。

悲观和恐惧总是在夜深人静时袭击我

(这不是书评,这只是日记)因为在睡前看了《老妇与猫》,虽然在开头就知道这可能是会让我无法安然入睡的文字,但还是忍不住看完,然后就开始陷入了沮丧和悲哀的恐惧中。是啊,夜深人静时是人最脆弱的时候,也是最清醒最容易消极的时候。老无所依,居无定所,为了胸口那残喘的一口气彻底放弃了尊严,流浪乞讨,陪在身边的也只有一只老弱伤残的流浪猫而已,在寒冷的深夜,饥寒交迫贫病致死。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真的不知道。对于那些住在老太婆那个废墟不远处的别墅里的富人们来说,生命或者说生活应该是有意义的吧,因为穷人们白天看得见他们的意气风发志得意满的样子,是啊,那些成功人士没有理由会觉得生命无意义,他们白天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夜晚有高雅的社交生活,他们住在宽敞舒适的房子里,和家人坐在明亮的灯光下吃饭,干干净净地在松软的床上睡觉。。。。。。所有的这一切都应该是意义。是的,安全的延续性的,意义。这也是人之所以生而为人的 尊严和体面吧?而一个人,一个被社会和子女抛弃了的老女人,在她那样的处境,哪还有什么尊严和体面?像垃圾一样被丢弃了,人们像躲避瘟疫似得躲避她,政府像驱赶苍蝇老鼠一样地驱赶他们,把他们赶出那些荒废的 栖身之所,把他们遣送到社会养老院,然后再任由他们在养老院被嫌恶虐待,然后死去。是的,像那些流浪狗流浪猫,被捉到一起,然后给注射一针,让他们永远睡去。于是,这个社会又是那么整洁有秩序。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生命是有资格活下去的,而有一些却没有。是啊,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及早自行了结,让这个世界多一份清净,是啊,别添乱了。

好老太太

还没有看完,看了两篇,确实写的好,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文字温和而有力量,女权,人性。大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多舛,虽无惊天动地的豪迈,却有细腻直爽的大气。 翻译巨佳!传递出原作的味道。

第三者转身

蓝调莎《另外那个女人》,是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写的短篇小说。四十多年来,被称为女权偶像人物的英国文学老祖母,与伍尔夫并称为双星。其鸿篇巨制的《金色笔记》,在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另外那个女人》由六个短篇组成,其中“另外那个女人”篇颇令人嚼味。其讲的是一个叫柔斯的女人,本来将与相恋三年的未婚夫完婚,母亲车祸死后,她辞谢了婚姻。在三十岁时,她感到实在太孤寂,开始与吉米往来。在交往中,即使是她付出的经济数字居多,在知道吉米有妻及二个小孩后,也没有离开他。与她同居的吉米有时回家看看时,她让吉米选择合适时间与他妻子谈离婚事。然而,每次吉米从他妻子那里回来,她问及,他都没有反应,她明白他并没有向他妻子说起过。她决定与他妻子开门见山地谈谈。皮尔逊太太收到她信即上门,吉米醒后看到前妻,惊奇不已。于是三个成年人开始一场难忘的诉苦切磋会谈。其实皮尔逊太太因吉米一直在外面搞不清,早就主动与他离婚了。柔斯听了郁闷之极。对吉米说:假如你不愿与我结婚,尽可以对我说,但用不着瞒我已离婚事实。又去与另一个女人幽会。吉米感到有苦讲不出:我每个月要给她赡养费,再与你结婚,我哪有这些财力?又申明:一夫多妻是开玩笑,有一个妻子已够我受。柔斯对此很伤心。两个女人因同病相怜,产生了被男人背叛后互相搀扶走一程的恻隐之心。第三者柔斯转身,应皮埃尔太太邀请,搬到她家住。对吉米(男人们),她俩结成同盟。如同英国时尚界老嬉皮士薇薇安设计的前卫作品总使人震惊一样,莱辛在故事结尾给出一个出乎人意料之外的结局。仔细想了想,此貌似是对男人的不以为然,但实际上不失为对孤单女性一种较为切合实际与出路的建议。这个让女人们在被背叛后结为同盟建议的出处,在故事中作家通过皮尔逊太太告诫天下女人:“今天的世界,女人必须自己照顾自己。”相比多丽丝.莱辛在《金色笔记》里写到的两性事,《金色笔记》中理性成分要多一点与成熟一点。其主人公作家安娜在总结年轻时狂热投入的理想,冷静分析一路走来的有关事业、政治、情感及男女纠缠的人生路,很耐读。在《金色笔记》里,自由女性认为女人的不幸都是由男人造成,因此追求绝对自由。对此,莱辛认为:离开男人奢谈女权,这显然是唔啥意义的,况且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事要做。再说人都是不完美的,不太完美的女子要求结伴的男人完美,从而使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从而完美起来,对此,莱辛表示含蓄。在分析男女纠缠中,多丽丝有些伤感。但讲的都是坦诚话,她并不因男女之间出现的一些毛病与矛盾从而呼吁性别对立。她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男女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在文字中她一边总结一边为自己及读者理清脉络,让大家一起在参悟中尽自己的责任做好事,走好前面人生路。在书中,莱辛讲的都是20世纪前半个世纪发生的事,其中涉及的有关人性探讨话题,拿到今天桌面上,依然引人深思。

特别的女人

 《另外那个女人》是莱辛的一个短篇小说集。收录的几个小说在形式上都不先锋不探索,遵照传统的小说叙事方式。但在思想上还是有一种内在的尖锐。      《另外那个女人》写一个婚外恋的故事,用的是一种近乎娓娓谈来的平淡语调,但情节却还是很有趣的:柔斯先是死了母亲,后来又在战争中死了父亲。她一个人呆在废墟里,吉米怜爱她,总来看望她,他帮助了孤单茫然的柔斯,和她同居了。但他还有妻子,还有两个孩子,他不去跟妻子谈离婚的事,没有和柔斯结婚的打算。而在柔斯越来越像一个妻子,比如说淡而无味的饭菜来照顾他的胃溃疡时,他却感到了压力,反而和另一个姑娘珀尔关系亲密起来。柔斯不能承受这种状况,有一天给吉米的妻子打了个电话,安排了一个三个人的见面。而这个“威尔逊太太”却带来了个让柔斯惊异的消息:其实他们早已离婚三年了。对见面促不及防的吉米眼看着两个女人联合起来,离开了他,“吉米只是一动不动地坐着,挑战似的叫柔斯先迈出一步。随着时间一点儿一点儿地过去,矛盾逐渐转化了。柔斯叹了一口气离开了吉米,转向皮尔逊太太一边。他不可能真正爱我,不然他就不会总是坐在那里等着了——这是柔斯的感觉。”      这个故事框架看起来是非常“女权”的,女人们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小世界,撑起了全部的天空,男人……反正他们软弱,贪玩,不愿意负责任,那就让他们自个儿呆着去吧!但多丽丝•莱辛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她写出一个和通俗婚外恋小说不一样的“另外一个女人”,不是一个“阁楼上的疯女人”,也不是一个庸俗无趣的女人。威尔逊太太坚强能干,离了婚了活得好好的,甚至为了劝这个找借口抵制婚姻的前夫去娶一个喜欢上他的年青女子,愿意放弃每周两磅的抚养费。“如果你和她结婚,这两磅就免了。”——这句话让这个小说有了喜剧感。而吉米呢,他在每天去废墟看望柔斯的那段情节里,肯定能奠定读者对他的好感,即便到了最后,他也不是一个“男权社会”的万恶代言人,而仅只是一个不太有担当的普通男人而已。      因此,与通常的女权主义不同在于(或者这也是多丽丝•莱辛不愿意把自己纳入到西方女权主义阵营的原因),其实她不对男人有多么大的批评,甚至也不反抗,在某种程度上看,“她”比“他们”来得强大,“她”看“他们”的时候,带有一点儿失望加嘲笑的混杂情绪,总之是不指望了。而女人,还是与“另外那个女人”联手吧,姐妹情谊比男女之爱还要牢靠些,尤其是大家都独立坚定自强的话。从逻辑上说,小说提出的了这么个建议,——但是在小说里,最具体最微妙的部分呢,又还是男女之间的关怀与争吵,温存与厌烦,柔斯的问题,还是没有完全结束吧。

一个怀疑论者的春天

一个怀疑论者的春天那只光动能的西铁城手表,因为很久没戴,竟然停了,我找出来,放在光底下”晒”了一会儿,它竟然又开始走动了.拼命喝咖啡,喝了就睡不着,睡不着就乱翻书.直到很晚才睡,但依然醒得很早.我在想,我是不是回光返照?买了很多书,但大多是随手一翻,回头就忘了,或者说没心情看了.难道是因为已经有了,所以就觉得是自己的了?但不看,那书没在自己脑子里发酵,是自己的吗?春光真的很好,香港路上的玉兰花都开了,再过几天,樱花就应该开了.我MSN签名改成了:春光贱,贱就三个字:我愿意.这个世界上,你最无奈的就是三个字:我愿意.人家愿意,你有什么办法.下午的时候,和人探讨一个问题,翻来覆去我只说了两句话:安心,安生.看莱辛的一本书<另外的那个女人>,晚上下班的时候有人说要去参加同事的孩子的生日会,但这个同事是未婚妈妈,-------她为一个男人生了孩子,那男人也承认,给她房子,车子,票子,但不能给她名分,你明白了吗?她是个小三.但是,她愿意!当然,他有钱,她年轻,有姿色,也许有点聪明.这个不好说,也许糊涂呢!我忘了问另外的那个女人知道吗?他她和她能相安无事吗?我只能说那句说了一下午的话:如果你安心,如果你安生.我就想,对于一个婚姻个案来说,婚姻里面的那个女人,和婚姻外的那个女人,两个人,是互为”另外的那个女人”的.--------这话是不是有点拗口?街上很多人的背影,很轻薄.大家都行色匆匆.

细致

喜欢她细腻到发丝的心理描写。还真是女人才能真正地了解女人。没有很强势的女权,但是能体会到作为女人的独立和尊严。还有那篇描写青少年心理的,也很喜欢。

咳嗽和莱辛让我通宵未眠

昨晚咳嗽得厉害,几次三番的咳嗽震动得我整个人弹跳起来,好像是背后点了一个炮仗似的。我胸腔里发出的喷气一次又一次把我抛起来,像表演一个魔术。实在睡不着,我起来看多丽丝 莱辛的《另外一个女人》。我最喜欢那篇《爱的习惯》。我看了大概五到六遍,然后在心里默默的读诵。我也非常喜欢《老妇与猫》。我当然喜欢《另外一个女人》,写得相当之好,但是主题和意图我觉得太过明晰,反而读完有些怅然。我喜欢多丽丝 莱辛的文笔。我是随便翻开一页就开始阅读的,然后我看到的第一行字就打动了我的心:“乔治逐渐了解到,所谓的心绞痛意味着一个人带着一个日夜疼痛的心脏毫无干碍地活下去。在他来说,已经痛了好几个月,几近一年之久了。有时睡到半夜,会因为胸口发生压迫感而从梦中醒来,早晨起床经常有一种沉重的忧郁感。……”《爱的习惯》是讲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他那颗肿胀,柔软,阵阵疼痛,焦虑不安的心脏,讲他身上复活了的少年如何又痛苦的死掉了,讲他不得不锁闭的柔情,讲两个生活在一起的人却无法互相体察爱情和不幸,讲一个年轻的女人如何自觉的走向了妇人……我喜欢多丽丝 莱辛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她的立场那么鲜明,却并不冷酷。她强大,平静,而且自信,所以她的笔触并不仅仅显得激烈和愤怒。我喜欢她不是那种“所有的作品都是在讲一个故事”的作者,我喜欢她的心里没有“通俗的故事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好故事”的无聊概念。她让我觉得骄傲,因为她也是一个女人。

爱的习惯

即使多丽丝的小说里有很多要素我不仅赞同,比如女权,再比如对于男性弱点的过度描画,但是觉得她写得很赞,因为很多故事都扑捉到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不管是男性与女性,还是同性之间,本来就不能用爱、感觉、欣赏,甚至嫉妒,恨这些词能够涵盖,它远远丰富立体与其上,多丽丝就慢慢把一层层拨开,或者给你看,其中的一个过程切片,这个不能用准确与否来衡量,你只是觉得有同感,或者有触感,于是,就觉得惊喜。

马克下 祖母般温暖的爱情故事

祖母般是别人的比喻,她看得清楚讲得明白。温暖不是故事,温暖还是她,她看得清楚,却不气急败坏,她宽容,却不逆来顺受。整本书,舒服。《另外那个女人》,其实是温柔地解剖男人。《爱的习惯》,多么温柔的名字,但其实是不是在说“爱是习惯”,如果爱是习惯,美不美丽?习惯的爱,无不无奈?当读到老头和少妇爱辉映起来的,不由想到了米兰·昆德拉生命之轻中关于“同情”的那一大段理论。《喷泉池中的宝物》剥开了实际的脆壳凝视柔软的心动,如果非要把它理解为爱情故事,那这一生的错以为是是不是略显残忍?如果不把它看作爱情故事,那么用命运问题来诠释似乎还让人更释怀一些。《海底隧洞》是男孩,成长,探索,征服。但是成长的男孩还是男孩。不知从中看出爱情隐喻算不算多心。《老妇与猫》强悍的女人在不大的空间中选择生活的故事。说“选择”是不是太不贴切?可是谁能说得清她是消极至极的自甘堕落还是积极至极的拼命挣扎?她聪明强悍地自由选择,然后毫无悬念地被粘稠的生活扼死。《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有趣的故事,这样的有趣故事是不是都是多萝西的小把戏?仅仅是单纯的无事生非还是处心积虑的兵行险招欲擒故纵?仁者见仁吧~

写女人的人,非常理解女人

一个作家只有经历过战乱动荡的年代,才会理解那个时代的所带来的创伤以及那个时代的人可能发生的故事。多丽丝正是这样一个良心作家,她能真切体验笔下人物的处境,通过散在的各色人等汇总信息,写活了一个处于战中的家庭、女人、男人的艰苦。是道德的力量还是人性的本能左右了她笔下的人物命运哪?我想,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的本能使得爱情与依恋混同一起,女人明知那个男人有家室但还是想得到拯救依靠,那是她从战乱生活中鼓起生的勇气的源泉,这就是人性的复苏所起到的作用,它弥补了战争所带来的悲惨处境。无论何时,人们求生的欲望和追求人伦生活的意识是不容剥夺的,也是任何强加的暴力所无法干涉的。人们的社会总会在这样一个势力下,趋于和平追求和谐的,尤其是在战争这个特殊的时期,更显得如此。

了解莱辛的入门读物

这是一本莱辛的中短篇小说集子,收录了六篇文章,却原来初版是在03年的,这次再版看来也是借东风之热势,不过书的封面很好,整部书的质感也非常的好,远超于译林出的两本莱辛的作品,比起之前的《特别的猫》的华而不实,这本书单从外在来看,确实让人爱不释手。那么故事呢,我不能简单的说好或者不好,看莱辛的书,感觉故事不是重点,就像这里面收录的故事,多数是截取生活的某些片断,而莱辛的女权色彩确实渐露了些端倪,尤其是在另外那个女人和爱的习惯这两篇中,莱辛确实是个特别的作家,她在通俗和文学之间搭了一座桥梁,作为普通读者读进她的故事不难,难的是却不知道如何消化,你总是觉得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情绪或者情感,但是总是那么的秘而不宣,而这本书显然很难让你深入的了解莱辛的风格,因为这六篇故事风格上本就不统一。相对好读的是老妇与猫,海底隧洞,前者体现了某种人文情绪,后者是对青春少年的心里探讨。而我前面提到的两篇,延续了莱辛的主基调,其实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也是如此,只不过写作的角度不同。喷泉池中的宝物,这一篇稍微难读一些,主要是莱辛写作题材上的扩展,你可以把它当成一篇侦探小说,但是显然侦探是壳,隐含的意义依然是莱辛一贯的文学特质。总的来说,我是推荐这本书的,不妨作为了解莱辛的一个入门读物,然后再去读她的长篇代表作金色笔记,可能会受益匪浅。当然这书的瑕疵是有的,就是关于译者,主译是傅惟慈,只有最后两篇不是他译的,却惟有最后两篇比较流畅,感觉他也是一个较有名的译者,可是就这本书而言稍显晦涩了,不知原因为何,可能有的人读起来很不舒服,但是还好,尚在我的容忍范围之内。

柔丝(另外那个女人)

其实从开篇大段的描写柔丝的文字是及其打动我的段落。有这样一个独特的女人,裹着厚厚的壳,有着坚毅的性情,眼里透着不知名的冷漠。人们惯于向他们所生活中所熟悉规则屈服,能够控制局面,安定的生活,能想象的到未来的前景是社会给人的蓝图。柔丝的抗拒来的并不突然,那是作为社会标准象征的母亲去世后。一瞬间袭来的自由气息使得死亡没有带来丝毫的悲痛,而是欣欣然的淡淡的隐着的喜悦。她迅速的改变了她生活中所有原来不得改变的习惯,家里物品摆放的位置等等。人们不能从她那里体会到丧母的悲伤,这让世俗的人难以忍受。这样的一个女子应该是独立的吧!只是如果没有战争........爱情在女权主义的文章里是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张爱玲的《白玫瑰与红玫瑰》《倾城之恋》都经历了事件。在世俗面前爱情变的脆弱,经不起考验,最后的选择也许是来自某种无奈,或是自身内在不安定的因素。也许是某个突发事件让眼前的人变得无可替代,而不是爱情。《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选择特丽莎时也是事件催化,男人和女人在爱情这件事上在某些层面的感受其实有些一致!谁又能说不负责任的一定是那个负心的男人呢.......柔丝的个性在战争来临后被攻陷了。对于这个平凡男人的选择没显示出丝毫魅力,我们看到的是个辛勤耐劳,隐忍的女性。情感敏锐却又刻制。但却没有了第一段感情时的果敢,利落,改变这些的也许就是战争本身。最后的结局似乎如同其他评论写的让女权主义者看着大快人心。但是这种报复的快感使得人物失去了魅力,也许遗憾的结局才足以凸显人性的复杂性,“洞悉世事的悲悯”。如同萨冈的《你喜欢勃拉姆斯吗》的结局让人觉得无奈而真实。

爱的习惯

如果一个人真心实意地爱过另外一个人,当这一对无法分割的情侣中的一方向另外一方挥泪告别、转身走开的时候,崩溃的就不仅是心中的爱情了。——《爱的习惯》很多时候当我们说爱的时候都不是爱上对方,除了情窦初开再也不能回去的初恋。我爱你或者你爱我,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承诺过的承诺,都包含着以前的林林总总。要么是爱的延续要么是爱的重复,总之我们喜欢这样相恋的感觉,我们重复着我们喜欢做的能表现我们爱意的事情。这些事情保持着惊人的相似性,哪怕我们说过的谎言,只是身边的人一轮接着一轮地换,直到我们再也换不动了为止。——我爱你——怎么证明?

爱,不是借口。

男人天性里就热衷于用谎言掩饰他们内心的孱弱并修饰他们的无责任感。可是天知道, 他们也太过自大与可笑。其实并不是每一个女人都认为女人必须由男人负责,我们完全可以对我们自己负责,我们要求你能做的就是当你在说你爱的时候请保持真诚,并对你自己内心的爱负责就可以了,对得起你自己说出口的那份爱,而不是要你对得起你这句话所针对的对象。那些没有能力爱人却还要爱人的人呵,简直恬不知耻到难以形容。还以为天底下所有的人都欠他的,也不知自己是什么德行吧。

老妇与猫

当我知道莱辛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我是很振奋的。因为这是第一位我在她获诺贝尔奖之前就有幸拜读过文章的作家。大概是高一的时候看的这篇老妇与猫,还写了篇英文读后感作为与MARRY的见面礼。文笔比较流畅, 故事情节比较普通却比较吸引初中级读者吧。

书内的这些男人

这是个一个女性思维显著的作家,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男人或重或轻的嘲讽与偏见,尽管每个人不会存在绝对中立的视角但是主观立场过于明朗对于阅读者会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误导,哪怕读者潜在中已与她有着相仿的心理共鸣。文字本身就是一个勾人想象的东西,一旦想象划定了范围,就是去了想象的意趣。但对于故事过后的落下的思索,是绵长而又舒缓的

比女权更深情

比女权更深情——读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集《另外那个女人》西门媚/文最近读了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集《另外那个女人》。觉得挺好,易读。从写作手法上来讲是很娴熟,朴实老到。可这算不上特色。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她的女权主义的观点,从故事里跳了出来。很好玩。《另外那个女人》就是如此。先是絮絮地讲一个女人如何就蹉跎了岁月,很久都没嫁出去,后来战争又让她变得无依无靠。这时出现了一个男人,男人怜惜她,她也爱上了男人。女人想结婚,可男人告诉她有妻子,妻子不肯离婚。女人对男人的情感慢慢有了些变化。故事讲到这儿,都还完全是个婚外情故事。是我们平时熟悉的情感戏,只是放在了一个动荡的背景下。如果故事就到此为止,也算得上一个不差的情感故事。可忽然转机出现。女人忍不住约男人的妻子来谈判,两个女人见面才搞清一个真相,原来,这男人跟她早已离婚,只是为了逃避新的婚姻而不肯告诉这个女人事实。前妻是个坚强独立的女人,邀请女主人公和她同住,共同工作生活。女人见男人没有真正挽留,就和前妻一同离开,扔下了男人。故事到此结束。如果不是一个特别女权的女作家,恐怕怎么都写不出这样一个故事的。不动声色地控诉男人如何地害怕婚姻,因此要撒谎,耍赖,然后又把女人表现得无比强大,差不多可以说是顶天立地,计划生活,安排日子,没有男人也能沉着向前。想来,作家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对男人是有怨言的,但怨气又不是很大,像一个长者看着顽童,宽容他,可又不大想搭理他,觉得可气,又觉得好笑。书中没有每篇小说的写作时间,但我觉得另一篇《爱的习惯》应该比《另外那个女人》晚很多。《另外那个女人》看着过瘾,可《爱的习惯》更能触动人心。我想这是一种更深切地对人性的理解,是成熟后的练达,洞悉世事后的悲悯,知天命后的乐观。《爱的习惯》写一个经历丰富,有过很充实的情感生活的老艺术家,突然喜欢上了一个年轻女孩。他看她是年轻女孩,其实她也近四十,只是和他的年龄心境的差距,让他看她永远如一个未成年少女。他们结婚了。老艺术家早已功成名就,女人一切才开始,她是那种在艺术上有所追求的人,就是我们习惯上称之为艺青的那种人,虽然她并不年轻了。因为各种差距,老艺术家忽发了少年狂,对她无比爱恋,却总是得不到温暖的回报。她尊敬老艺术家,喜欢的却是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舞台搭档。也是年龄经历等等的距离隔开了她和比她年轻二十岁的人。她在得不到所爱的痛苦中忽然和老艺术家的痛苦相同,在这一刻这一点上他们相通了。这篇小说写得非常好,动情,有一种深情在里面,深的理解,深的同情。作家洞察人性,把心理描摹得极感真实,让人不由得随着人物悲喜。我想,她自己写出了《爱的习惯》这种好作品以后,自己也会很难再超越。这篇小说相比《另外那个女人》,就发现作家再不拘于女权之类的问题,而是超越了那些性别的立场,看到的是人性。我再看这本集子中的另外几篇,果然比这篇逊色。这篇大约是作家情感智慧都到达某一高点又能微妙融合,才会有这种好作品产生吧。再说说这个作家,据说她更长于的是长篇,而且是写实风格,有朋友讲很拉杂,不知是否真是那样。又据说,几年前就在传说她会得下届诺贝尔。如果是这样,那她还是不要得诺贝尔好了,她实在比这几年得奖的人好很多。《另外那个女人》[英]多丽丝·莱辛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定价:15元

我们如此生活

读《另外那个女人》时候,忍不住想起了祖母和母亲。如果一个男人还是用美艳和多情来形容女人,他只是个可悲的家伙,所以女人更了解什么是女人。22岁的我在首都的出租房中,觉得男人几乎没有任何用处。我有常年在外的男友,几乎如同一个影子,或者一个旅客。很多次,当我打点好一切,并且面无表情的处理好各种事端的时候,我觉得男人,是在可有可无。但是在某些寂寞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男人。只是他们都太懒惰且自私。这鸿沟无论如何难以越过。莱辛的字句平静如同秋水,不动声色的陈述事实,描绘男人内心的恐惧。新鲜感离去后的琐碎生活。强大的控制力却一直笼罩在整个小说之上。那是一种内核女权的东西。不是喧嚣着女人必须要有和男人一样混乱的权利而进行的身体尝试,也不是咒骂男人没有好东西的凶险文字。意外的,由一桩婚外情联系起来的两个女人走到了一起,男人此刻淡化为一个可怜的背影。但是他依然坚持,不肯决定。


 另外那个女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